易十四行◎楊牧
一 澤中有雷
是誰心中愀然轉動,髣髴
埋伏的是電?洪流到此
注於無底——涓滴
點點是憂傷之華
如蚊蚋負朝夕木槿於
透明的翅膀遂閃過水面
而反影正加速激盪,以
慾望為圓心,期待天明:
這裡是一切動靜的歸宿
千山萬壑的起源,宇宙
和我的脈搏同步操作
大鵬在鼓翼,鷦鷯搶飛
魚蝦朗聲排水,無限層次的
彩虹沛然交疊:澤中有雷
二 利涉大川
斷然是它
蜿蜒切過高原。黑土之下
岩層釋放著力,剛與柔
交會,火光迸發如齒輪衝突
又如唇舌澌濺未央之夜
吸吮於醒與睡纏綿的
窗口,黑土以上猶見
一片豔紅病黃的——渾沌
床褥裡已繁殖了遠古的稷
新苗漫延到你的脊樑
逐漸接近它蓄勢待發的
據點,燐光冷肅跳動
張起滿天預言,繾綣來
往:利涉大川
--
詩人許嘉瑋賞析:
楊牧此詩寫於1987年,收入《完整的寓言》詩集。一題二式,分別取自《易經》「隨」卦象辭:「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及出現在不少卦辭中的套語「利涉大川」。譬如水天需、風雷益、天火同人、風澤中孚、山風蠱諸卦的卦辭都曾出現。「隨」卦有依循順從之意,利涉大川則透露出積極跨越險阻的冒險精神,二者看似牴觸,卻可融合統一,如《易經》藉陰陽二爻的調配,建構對宇宙的認識及人情義理的思索。本文以為,楊牧透過詩作為仲介,展現創作意識與選用典故、景象的迎拒和張力。
《易》的本質向我們揭露自然界的萬物彼此相關,又透過具體物象嘗試印證超乎象外的某些思維與真理。若能圍繞文字所揭示之物象反覆探索、梳理背後可能的各種指涉,則可在知識性的框架外,感應相異個體的生命情調。正如《完整的寓言‧後記》,楊牧提到自己對詩創作的看法:
我不希望我一首完成了的詩只能講一件事,或一個道裡。惟我們自己經營,認可的抽象結構是無窮盡的給出體;在這結構裡,所有的訊息不受限制,運作相生,綿綿亙亙。此之謂抽象超越。詩之有力在此。(《楊牧詩集III》,頁495)
仔細推敲〈易十四行〉,其中確實蘊藏不少向外延伸意義的典故,澤中有雷和利涉大川恍若開啟想像的引子。從行動者的角度,澤中有雷偏向靜態,利涉大川則有較強烈的位移感。若從意象出發,平靜的大澤有雷,是靜中有動,而跨越流動的水看似動態,卻又必須小心謹慎,屬於動中有靜的描摹。澤中有雷是對「隨」卦的整體形容。因《易經》每個卦本由上下二卦組成,澤是動態的水靜止凝聚而成的湖泊沼澤,屬性為陰,有包容接納的特質,雷則為震動、暢達之意,屬性為陽,是偏向動態的意象。依循宇宙本質的自然流轉,萬物運行的規律便在其中。但值得注意的是,〈澤中有雷〉一詩的後半,詩人將層次抬高到宇宙,最後幾句的大鵬、鷦鷯、魚,很難不令人聯想到《莊子‧逍遙遊》的典故。《莊子》對小大、名實、朝夕、有用無用等二元結構的討論是放在消解對立的前提下展開,水面下的鯤魚突破界線而成為飛往南冥的鵬鳥,是什麼讓累積轉化成為可能呢?
當我們將目光轉向承上啟下的第八句,楊牧以「慾望」作為十四行結構的圓心,析解出人我共感的無限層次,慾望即宇宙生成的動力。可以是愛情,也可以是探索世界與自我的潛在驅力。若讀者願意接受這首詩帶有對詩歌創作慾望的執著渴求,那麼共鳴共感的宇宙,萬物的變化,時間的更迭,想像的虛實和被觸動的愀然內在,放在創作過程裡,好奇心(慾望)無疑讓神思處於馳騁逍遙的狀態。以此解讀「宇宙/和我的脈搏同步操作」,似乎同樣可以說明創作的完整心歷路程。故本文以為詩中慾望更接近探索、書寫宇宙萬象的衝動與好奇。與雷電相比,人類的「心」何其渺小?一如洪流對無底深淵只是涓滴,蚊蚋背負的木槿花開落於朝夕更迭的無窮時間。無數極大與極小的對比,各種虛實、正反透過映射兩端的水面,達成某種和諧。從詩句一開始的砰然,歷經躊躇或渺小自我的認知,到最後憑藉的創作慾望的驅使,臻於某種鼓動而充滿色彩的喜悅。動靜的歸宿和生命的起源,無非一首詩的完成。
其次,澤中有雷只是〈易十四行〉的前半,後半與之相呼應的是利涉大川。以河川比擬時間,廣為人知的例子難以勝數,而面對流動的時間,幾無一物可以暫留,文字卻能穿梭其間,優游於古今之間。於是開篇的「斷然是它」假如便是大川,則作者彷彿與孔子並肩在川上看悠悠時間流過。然而時間終不可逆,單向流逝後,誰也無法回到過去見到孔子。何況,「它」若等同奔流之河,那麼內容描述「它」沿途行經各種事物,並在倒數第四行出現「逐漸接近蓄勢待發」這樣的句子,顯然不是描寫大川。然而「它」又位居開啟全詩的位置,於是推斷利涉大川應當與澤在雷中一樣,屬於對創作情狀的描摹。又如河流與高原、黑土與岩層等意象各自代表的柔與剛,以及同樣以二元結構出現的唇與舌、睡與醒、遠古的稷與新苗等,意象間微妙的競合張力,在楊牧筆下是以交會、衝突、纏綿的姿態出現。同樣是繼往開來的第八行,詩人以渾沌二字意圖統攝所有看似悖反的存在,結構上頗值得推敲。而最後兩句的分行同樣耐人尋味:繾綣來的來作為後綴的修飾,彷彿在殷殷呼喚,從起初的接觸、磨合到融洽,最後則發出邀約,與之共同跋涉渡過眼前的大川。假設此一詮釋得以成立,那麼收束於利涉大川四字,便可看成是以書寫對抗時間。一方面可以往回溯及曾蜿蜒過的人事時地物,一方面又彷彿預言能直指未來,面對各種素材的詩人即靈視的祭司,揭示宇宙的奧秘,以詩之力。
-----
美術設計:�李昱賢
攝影來源:�李昱賢 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人文歷史 #易十四行 #臺灣大學楊牧詩文研讀課程 #許嘉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張小柚,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來宜蘭郁樂釣蝦場 釣冬季限定的斑節蝦 沒想到能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淡水長臂蝦 回家查了文獻確定 刺足沼蝦(Macrobrachium spinipes)屬於長臂蝦科(Palaemonidae),主要棲息於河川下游水域,屬於兩側迴遊型淡水蝦類。在2007年即由新加坡、印尼學者確認為臺灣原生種,20...
臺灣沼蝦 在 森林城市-高雄愛樹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五溝水,後續
#五溝水清淤事件追朔六年的真相
#來自深耕五溝民間學者的調查
前陣子,五溝社區境內的屋背溝,又一次遭到怪手無情的摧殘與破壞,對於這條水圳好不容易才回復的生機,我們過去曾經的努力再次被撥了一盆冷水,被狠狠的被打回到了原點。
失望、難過、哀傷、疲倦、無奈、憤怒、各種的辛酸湧上心頭,不一樣的是,這一次多了心死
我們都是從外地來的,我們都是從隔壁的鄉鎮來的,我們來到這裡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借助自己家鄉與本身的經驗,來幫助五溝來讓環境更好。2013年赤山新圳確定動工後。我就開始記錄這裡的環境變化到現在,主要還是以魚類為主,並認識了當時成立不久的守護工作站,在這裡當志工,由於理念與想法相近,工作站成了青年學子與專家學者來到五溝時的第一個拜訪的窗口,也順勢成為了政府與社區溝通的橋樑
2013年9月,赤山新圳完工,五溝最精華的地區被狠狠地修理整了形。再研擬要如何復育這塊生態敏感區的環境時,就有提出上游保種的做法,所謂的上游,指的就是屋背溝。只要把屋背溝的環境顧好,讓水草種子可以順著水流往下,那重現五溝濕地的風華指日可待。
2013年12月~2014年2月,我針對屋背溝的環境做了一次鰕虎魚的調查,距離是從大我夥房後方到社區活動中心約500公尺的距範圍。這裡的鰕虎魚主要以極樂吻鰕虎、短吻紅斑吻鰕虎、日本飄鰭鰕虎為主,以紅斑吻數量最多,在這段距離裡,幾乎隨手一翻,都能看到正在護卵的鰕虎公母魚(如果您不是調查人員,在不經意發現鰕虎卵的情況下,請儘速放回原位,當鰕虎魚感受到威脅時,他會將這些卵通通吃掉,那這一窩卵,今年就無效了)。走在河床裡,只要稍微停留一下,就會有一群條紋小鲃與沼蝦衝出來啄食你腳趾上的死皮,數量之多,讓你難以選擇該前進還是後退(怕踩到他們)
2016年屋背溝被以復育的名義清淤,對外的說法是以大規模的鏟除外來種植物再加上人為力量的干擾,讓原生植物長回來。實際上這件事要追溯到2013年在赤山新圳工程完工後的”地方水圳管理辦法”上,在這管理辦法上,針對水草復育與河川疏圳,雙方各執一詞,最後同意以2年一清的方式達成協議
在赤山新圳尚未施作之前,五溝社區幾乎是逢雨必淹,淹水對小孩子而言,是最快樂的一件事,一方面可以玩水,一方面又可以抓魚。對大人而言,可能就無法這樣苦中作樂了。五溝水人,對於淹水這件事,有著極深的恐懼,長年來的淹水記憶,讓居民深信,堤防穩固,水圳挖深,水就能快速排出,就能減少淹水減少財損
在我們田調的過程中,一提到淹水,居民的反映依舊恐懼緊繃與害怕,情緒難免激動,我們靜靜地安靜的聽長輩述說這段淹水故事,並做適當的反(提)問,過程中不免穿插一些國外的成功治水經驗,並導入被訪問者小時候到年輕時對家鄉水圳的情感與美好環境的思念。我們都在想像著30年前的五溝是哪一種的樣貌,雖然你的想像不一定就是我想的那樣,但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畫面,就是希望五溝能回到當初的那個容顏。
訪談結束後,我知道他對於我們的理念與做法(工程能免則免)依舊是不認同,但我想這沒關係啦,至少他不再把我們當成敵人,至少他不是直接把我們趕走,而是願意將這段積藏在內心已久的恐懼,訴說給我們了解,雖然我也不認同他的理念,但唯有像這樣般的理性溝通,彼此才能更認識對方,了解對方的訴(請)求與需求。尊重彼此的想法與專業,環境保護、環境教育這條路,才能在地發芽,才能走得長遠。
補充:
自2013年赤山新圳完工之後,五溝到現在(2019年)是不曾再淹過水,有一些農地較低漥依然會淹水(農地離河床的高度只有100公分左右),其他地區,我倒是沒觀察到還有淹水的情況。
淹水其實是全世界都必須面臨與學習的課題,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之下,降雨型態改變,突如其來的豪雨、大豪雨、超大豪雨,其瞬間降雨量,都不是把河道挖深或把河床加寬加大就可以把水量宣洩的掉的。廖桂賢老師說過,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之下,我們要學會做一個韌性的城市,韌性城市不是不淹水,而是不怕水淹。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048/2501198
2016年屋背溝被整治之後,我們開始將水圳內的外來種植物一併移除,等到豐水期的末期,我們在上游開始移植原生種的水草,即使這裡的水最後乾涸了,水草枯萎了,但是他的種子依然留在這裡,待隔年豐水期到來,水就會把種子往下游帶,沒被沖走的種子,他會長的比前一年更好,更適應。雖然人力就只有4個人,相信我們的努力總有一天會被看見與認同
2017年10月,戰術奏效,水草長了一部份回來(社區聲明的那張照片),下游的部分因為長滿了水空心菜與芒草等雜草,故沒有水草的蹤跡,這倒是提供了我們在復育上的一個修正。我們找到了消失已久的探芹草與屏東石龍尾,並開始作人工保種與復育(一直失敗)。這一年依然有做魚類的種類與數量上的概算,我最關心的鰕虎,雖然有回來,但體型太小,條紋小鲃的數量瞬間少了一半,連吳郭魚的數量都明顯減少,反倒是類小鲃與線鱧數量開始多了,何氏棘魞、紅鰭鮊(曲腰)等開始進駐這個環境。根據2014年的水圳計畫的調查資料,這裡的魚類總共是12科24種;2017年依舊是為12科24種(高體魴鮍與臺灣石鮒在這一年消失)
2018年不再擔任工作站志工,但我依舊關心水草復育與河川魚類的變化。
2018年,我真心認為屋背溝的環境棲地,在人為有心的干擾運作之下,確實獲得了改善與改變,雖然水草增長的數量還是不如預期,但水裡的鰕虎已經開始在產卵了,洄游性的魚類一下子多了3種回來(鯔科2種,湯鯉1種)。屏東石龍尾和探芹草的人工復育終於成功,對我們而言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因為終於找到它們對棲地環境要求的關鍵密碼,所以當年10月的第2屆水草日,就是以這2種植物做為復育的對象。我們做的依然不夠好,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能做到今天這個樣子,團隊的每個人都盡了最大的努力。
2019年屋背溝又被清淤。理由依舊是清除外來種,復育原生種水草,讓人更匪夷所思的是,在多數專家都認為這樣無差別式的翻攪,只會讓外來植物更容易入侵,造成原生植物的生長困境下,曾經的夥伴團隊,這次居然認同開挖,在社區狂吃你豆腐收割我們曾經的心血的同時(指社區拍出的那張照片,你們真以為如果沒人在更上游做保種的動作,他長得回來嗎?),你們居然連該都不敢該一聲,我不知道你們是受到了什麼壓力與委屈,只送你們四個字-愛惜羽毛
水圳既然又被挖了,你們2個單位就想想吧!看誰有能力去做復育這件事。今年10~11月,我們再相約回去看看水草長得怎樣了。
時至今日,依舊有許多在地居民認定水草復育就是要這樣大規模的翻攪後,他就會自己長回來,依據的是他在這裡長年的生活記憶。
既然大家都認定有工程比較好,有工程的干擾生態會回復得比較快,那就去做吧。工程前後的比較圖,我用6年的時間去紀錄,你們信與不信對我而言都無所謂了。對於環境,我始終是用謙卑的態度去面對。當環境還有機會回復變好的時候,你們不去珍惜;哪天這裡的環境真的回不去了,你們更不會以自己的家鄉為傲
我們已經決定要放棄離開了,不再參與過問五溝任何事,我們不會再阻擋五溝的進步,五溝的未來五溝人自己決定,我們都不是在地人,我們不夠了解五溝,對五溝的關心與關懷也遠遠比不上在地人,我們都是五溝的罪人,這個罪名,我們承擔。
臺灣沼蝦 在 彭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五溝水清淤事件追朔六年的真相
#來自深耕五溝民間學者的調查
前陣子,五溝社區境內的屋背溝,又一次遭到怪手無情的摧殘與破壞,對於這條水圳好不容易才回復的生機,我們過去曾經的努力再次被撥了一盆冷水,被狠狠的被打回到了原點。
失望、難過、哀傷、疲倦、無奈、憤怒、各種的辛酸湧上心頭,不一樣的是,這一次多了心死
我們都是從外地來的,我們都是從隔壁的鄉鎮來的,我們來到這裡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借助自己家鄉與本身的經驗,來幫助五溝來讓環境更好。2013年赤山新圳確定動工後。我就開始記錄這裡的環境變化到現在,主要還是以魚類為主,並認識了當時成立不久的守護工作站,在這裡當志工,由於理念與想法相近,工作站成了青年學子與專家學者來到五溝時的第一個拜訪的窗口,也順勢成為了政府與社區溝通的橋樑
2013年9月,赤山新圳完工,五溝最精華的地區被狠狠地修理整了形。再研擬要如何復育這塊生態敏感區的環境時,就有提出上游保種的做法,所謂的上游,指的就是屋背溝。只要把屋背溝的環境顧好,讓水草種子可以順著水流往下,那重現五溝濕地的風華指日可待。
2013年12月~2014年2月,我針對屋背溝的環境做了一次鰕虎魚的調查,距離是從大我夥房後方到社區活動中心約500公尺的距範圍。這裡的鰕虎魚主要以極樂吻鰕虎、短吻紅斑吻鰕虎、日本飄鰭鰕虎為主,以紅斑吻數量最多,在這段距離裡,幾乎隨手一翻,都能看到正在護卵的鰕虎公母魚(如果您不是調查人員,在不經意發現鰕虎卵的情況下,請儘速放回原位,當鰕虎魚感受到威脅時,他會將這些卵通通吃掉,那這一窩卵,今年就無效了)。走在河床裡,只要稍微停留一下,就會有一群條紋小鲃與沼蝦衝出來啄食你腳趾上的死皮,數量之多,讓你難以選擇該前進還是後退(怕踩到他們)
2016年屋背溝被以復育的名義清淤,對外的說法是以大規模的鏟除外來種植物再加上人為力量的干擾,讓原生植物長回來。實際上這件事要追溯到2013年在赤山新圳工程完工後的”地方水圳管理辦法”上,在這管理辦法上,針對水草復育與河川疏圳,雙方各執一詞,最後同意以2年一清的方式達成協議
在赤山新圳尚未施作之前,五溝社區幾乎是逢雨必淹,淹水對小孩子而言,是最快樂的一件事,一方面可以玩水,一方面又可以抓魚。對大人而言,可能就無法這樣苦中作樂了。五溝水人,對於淹水這件事,有著極深的恐懼,長年來的淹水記憶,讓居民深信,堤防穩固,水圳挖深,水就能快速排出,就能減少淹水減少財損
在我們田調的過程中,一提到淹水,居民的反映依舊恐懼緊繃與害怕,情緒難免激動,我們靜靜地安靜的聽長輩述說這段淹水故事,並做適當的反(提)問,過程中不免穿插一些國外的成功治水經驗,並導入被訪問者小時候到年輕時對家鄉水圳的情感與美好環境的思念。我們都在想像著30年前的五溝是哪一種的樣貌,雖然你的想像不一定就是我想的那樣,但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畫面,就是希望五溝能回到當初的那個容顏。
訪談結束後,我知道他對於我們的理念與做法(工程能免則免)依舊是不認同,但我想這沒關係啦,至少他不再把我們當成敵人,至少他不是直接把我們趕走,而是願意將這段積藏在內心已久的恐懼,訴說給我們了解,雖然我也不認同他的理念,但唯有像這樣般的理性溝通,彼此才能更認識對方,了解對方的訴(請)求與需求。尊重彼此的想法與專業,環境保護、環境教育這條路,才能在地發芽,才能走得長遠。
補充:
自2013年赤山新圳完工之後,五溝到現在(2019年)是不曾再淹過水,有一些農地較低漥依然會淹水(農地離河床的高度只有100公分左右),其他地區,我倒是沒觀察到還有淹水的情況。
淹水其實是全世界都必須面臨與學習的課題,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之下,降雨型態改變,突如其來的豪雨、大豪雨、超大豪雨,其瞬間降雨量,都不是把河道挖深或把河床加寬加大就可以把水量宣洩的掉的。廖桂賢老師說過,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之下,我們要學會做一個韌性的城市,韌性城市不是不淹水,而是不怕水淹。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048/2501198
2016年屋背溝被整治之後,我們開始將水圳內的外來種植物一併移除,等到豐水期的末期,我們在上游開始移植原生種的水草,即使這裡的水最後乾涸了,水草枯萎了,但是他的種子依然留在這裡,待隔年豐水期到來,水就會把種子往下游帶,沒被沖走的種子,他會長的比前一年更好,更適應。雖然人力就只有4個人,相信我們的努力總有一天會被看見與認同
2017年10月,戰術奏效,水草長了一部份回來(社區聲明的那張照片),下游的部分因為長滿了水空心菜與芒草等雜草,故沒有水草的蹤跡,這倒是提供了我們在復育上的一個修正。我們找到了消失已久的探芹草與屏東石龍尾,並開始作人工保種與復育(一直失敗)。這一年依然有做魚類的種類與數量上的概算,我最關心的鰕虎,雖然有回來,但體型太小,條紋小鲃的數量瞬間少了一半,連吳郭魚的數量都明顯減少,反倒是類小鲃與線鱧數量開始多了,何氏棘魞、紅鰭鮊(曲腰)等開始進駐這個環境。根據2014年的水圳計畫的調查資料,這裡的魚類總共是12科24種;2017年依舊是為12科24種(高體魴鮍與臺灣石鮒在這一年消失)
2018年不再擔任工作站志工,但我依舊關心水草復育與河川魚類的變化。
2018年,我真心認為屋背溝的環境棲地,在人為有心的干擾運作之下,確實獲得了改善與改變,雖然水草增長的數量還是不如預期,但水裡的鰕虎已經開始在產卵了,洄游性的魚類一下子多了3種回來(鯔科2種,湯鯉1種)。屏東石龍尾和探芹草的人工復育終於成功,對我們而言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因為終於找到它們對棲地環境要求的關鍵密碼,所以當年10月的第2屆水草日,就是以這2種植物做為復育的對象。我們做的依然不夠好,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能做到今天這個樣子,團隊的每個人都盡了最大的努力。
2019年屋背溝又被清淤。理由依舊是清除外來種,復育原生種水草,讓人更匪夷所思的是,在多數專家都認為這樣無差別式的翻攪,只會讓外來植物更容易入侵,造成原生植物的生長困境下,曾經的夥伴團隊,這次居然認同開挖,在社區狂吃你豆腐收割我們曾經的心血的同時(指社區拍出的那張照片,你們真以為如果沒人在更上游做保種的動作,他長得回來嗎?),你們居然連該都不敢該一聲,我不知道你們是受到了什麼壓力與委屈,只送你們四個字-愛惜羽毛
水圳既然又被挖了,你們2個單位就想想吧!看誰有能力去做復育這件事。今年10~11月,我們再相約回去看看水草長得怎樣了。
時至今日,依舊有許多在地居民認定水草復育就是要這樣大規模的翻攪後,他就會自己長回來,依據的是他在這裡長年的生活記憶。
既然大家都認定有工程比較好,有工程的干擾生態會回復得比較快,那就去做吧。工程前後的比較圖,我用6年的時間去紀錄,你們信與不信對我而言都無所謂了。對於環境,我始終是用謙卑的態度去面對。當環境還有機會回復變好的時候,你們不去珍惜;哪天這裡的環境真的回不去了,你們更不會以自己的家鄉為傲
我們已經決定要放棄離開了,不再參與過問五溝任何事,我們不會再阻擋五溝的進步,五溝的未來五溝人自己決定,我們都不是在地人,我們不夠了解五溝,對五溝的關心與關懷也遠遠比不上在地人,我們都是五溝的罪人,這個罪名,我們承擔。
臺灣沼蝦 在 張小柚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來宜蘭郁樂釣蝦場
釣冬季限定的斑節蝦
沒想到能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淡水長臂蝦
回家查了文獻確定
刺足沼蝦(Macrobrachium spinipes)屬於長臂蝦科(Palaemonidae),主要棲息於河川下游水域,屬於兩側迴遊型淡水蝦類。在2007年即由新加坡、印尼學者確認為臺灣原生種,2013年施志盷與這2位學生則在國際期刊發表確認。觸鬚呈現漂亮的藍色,坊間也俗稱「青鬚仔」。外型和泰國蝦十分相像
原文網址: 捷報!台灣原生種「刺足沼蝦」 澎科大團隊成功繁殖 | ETtoday寵物雲 | ETtoday新聞雲 https://pets.ettoday.net/news/580352#ixzz5djPD7tLv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