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深愛大海的人類嗎?織一片大海-漁網再造設計工作營開催中]
.
#4天3夜的漁網設計工作營
#超猛師資帶領進入創作的世界
.
你也是熱愛土地的人嗎?
那也許這是一個契機讓我們可以親自感受「漁網」的更多可能性,
這次 星濱山-正濱港町藝術共創 帶來的是去年廣受好評的設計工作營,
不僅能接觸漁網並且進行創作,
更可以在四天三夜裡用力地參與這座漁港,
除了跟著超棒的老師們討論並且思考自己的創作,
更可以坐船繞行基隆嶼,
美味的海鮮也同時近在咫尺,
讓我們一起再次用漁網,
#激起內心的創作魂吧!
.
--------------------------------------------------
[ 2021漁網再造設計工作營 ]
今年九月,你將跟著編織專長設計師到漁港邊踏查,在創作期間走入正濱漁港,學習職人漁網編織技藝、了解港邊的歷史與人文,感受光陰故事的流動與激盪創作靈感,將各個世代的文化,編織成漁網的N種新可能!
.
#四天三夜工作營,你可以…
學習編織技法 / 創作漁網相關作品 / 與三位設計師交流互動 / 認識地方文史故事 / 參與三府王爺文化季 / 海上遊船 / 品嘗在地原民料理......
.
一針一線,織出港邊的技藝x記憶
.
⚓️ ⚓️ ⚓️
#師資介紹
#個個創作經歷豐富精彩
#王彥臻(拉拉)| 圈在藝起 主理人
臺灣藝術家、教育工作者。
在複合回收材料中探索環境與人文議題,嘗試從材料起源至成品到消耗後的去向,將此歷程消化後創作成作品中的語彙,傳遞友善與思考空間給觀者。
#鍾瓊儀(Eileen)| 糸島織物 mee.textile 主理人
透過纖維的應用與變化,將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材質混搭,跳脫織品原有的質感,表現出無限的可能性, 轉變成各式各樣的物件。
#吳有容 | 嘿 ,你有空嗎 主理人
生於高雄鳳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主修纖維藝術,關注於藝術家與社會,人與山、河、土地間多維度的關係,創作手法多樣。近期以非傳統纖維的編織、染色結合行為與裝置,回應歷史、土地與人。
.
__2021漁網再造設計工作營__
活動時間:2021.09.09(四)-09.12(日)
報名時間:即日起-08.31(日) 23:59 截止
地點:基隆正濱漁港/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適合對象:對工藝、地方、創作有興趣之18歲以上之國內外青年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R1SeAoLtZhPJnuEd9
官網:https://zhengbinart.wixsite.com/design/post/fishingnet-2021
.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
#暑假 #漁網 #編織 #職人 #漁港 #基隆 #正濱漁港 #和平島 #八斗子 #海邊 #星濱山 #永晝海濱美術館 #ZhengBinArt #雨島人推薦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科學的考古學 連續三集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廳,再來就是進入科學的考古學,一樣由研究典藏組的 #葉長庚研究助理,來為大家介紹。 展覽說明: 本展示廳是考古學的探索之旅,也是關於考古學學科本身的故事。主要在向觀眾介紹考古學的內涵與精神,認識考古學如何逐步...
「臺 法工藝文化探索」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臺 法工藝文化探索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臺 法工藝文化探索 在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臺 法工藝文化探索 在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臺 法工藝文化探索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臺 法工藝文化探索 在 問臺法工藝文化探索曾秀珍- 臺北大學板 的評價
- 關於臺 法工藝文化探索 在 臺北大學課程討論版| 稍早整理了106-2六向度所有通識 ... 的評價
- 關於臺 法工藝文化探索 在 網路上關於全球化與多元文化曾秀珍-在PTT/MOBILE01/Dcard ... 的評價
- 關於臺 法工藝文化探索 在 網路上關於全球化與多元文化曾秀珍-在PTT/MOBILE01/Dcard ... 的評價
- 關於臺 法工藝文化探索 在 網路上關於全球化與多元文化曾秀珍-在PTT/MOBILE01/Dcard ... 的評價
臺 法工藝文化探索 在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將對萬里長城的想像與崇敬都寫在鋼筆上】
讓你發出「wow!好厲害!」讚嘆聲的萬寶龍向萬里長城致敬系列鋼筆。
萬寶龍高藝術性系列作品,將實用的書寫工具轉變成一件件充滿藝術氣息的作品。這次要透過古老與創新工藝的探索,以及珍稀精美材質的運用,以充滿藝術的風格呈現迷人的歷史與文化主題。
最新推出的高藝術性系列是為了向中國的萬里長城致敬,它是世界上最長的人造建築,同時也是世界八大奇觀之一。
系列作品設計靈感擷取自與長城悠久歷史相關的文化主題,並運用各種形式,包括:金飾工藝、手工雕刻、上漆、上釉、真絲刺繡、寶石鑲嵌和金屬鏤空雕刻等精湛工藝,闡述這一令人屏息之古代防禦性建築的文化影響力,以及三個建造萬里長城的朝代:秦代、漢代和明代。
#有音樂盒的鋼筆
限量款1—明·龍吟萬里
設計靈感源於明代的藝術品,Au750實黃金筆蓋和筆身密鑲藍寶石、紅寶石、碧璽和鑽石,色澤從黃色和紅色到藍色與青綠色,生動地呈現龍的形象。筆尾內設置了巧妙的微型音樂盒,並密鑲藍色藍寶石,該音樂盒演奏的音樂係源於編鐘的聲音。
鏤空手工雕刻Au 750實金筆蓋,頂端鑲嵌一顆4.69克拉明亮式切割鑽石,其設計猶如龍爪緊握著鑽石。移動式筆夾上的立體手工雕刻描繪了中國的守護獅,這個傳統的瑞獸與長城一樣均具有強大的守護象徵。
#是毛筆也是鋼筆
限量款5—明·琺藍瑞彩
明朝的藝術和文化有著蓬勃的發展,因此有許多傳統藝術作品孕育而生,而這些藝術作品也將高度的中國文化與現今的時代連繫在一起。
使用掐絲琺瑯和內填琺瑯工藝,賦予筆蓋和筆身鮮豔的裝飾,令人聯想到精緻的明代彩繪琺瑯花瓶。鏤空和手工雕刻的筆蓋頂端靈感源於皇帝冕冠,內鑲嵌1.8克拉明亮式切割鑽石,設有特別開啟機制。
筆尾的毛筆是本款書寫工具的一項獨特特色,採用松鼠毛製作,並塗覆半透明亮漆加以固定。此部分可以換成真正的毛筆,故書寫工具可以當作中國的毛筆使用。筆夾鐫刻立體的中國傳統守護獅之圖案,如同長城一般,被視為強大的守護象徵。採用珍貴卡拉哈里碧玉製作的可旋轉筆身環,鐫刻源於定城磚傳說的精美圖案,同時也是眾多長城傳說之一。
#孟姜女的故事刻劃於鋼筆
限量款10—漢·流金絲路
漢朝皇帝希望透過不斷擴建長城,以抵禦外域長久以來的威脅,並保護當時甫建立的東西方文化與貿易通道—絲綢之路。限量款10以絲繡工藝為主軸,致敬此古老貿易通道的名稱起源。
筆身飾以精美的手工金線刺繡圖案,生動地描繪漢朝建造的雄偉長城。筆蓋鑲飾以實金金線繫固的珍珠母貝飾片,珍珠母貝是當時流通於絲綢之路的一種物料,設計靈感源於漢代皇帝下葬所著之金縷玉衣。筆蓋頂端為書法家所使用的硯臺,並經過萬寶龍重新詮釋設計;採PVD鍍膜的墨盒鑲飾白色鐵氟龍材質的萬寶龍六角白星標誌,四周流動著墨汁,最上方以藍寶石水晶玻璃密封。
筆尾上半部鑲嵌黑色藍寶石與鑽石,末端的毛筆採用山羊毛和人造毛製作,並塗覆半透明亮漆加以固定。Au 750香檳金色實金筆夾鑲飾木質嵌片,並以鐳射刻印中文字,靈感源於中國古時候用於繕寫或描繪的狹長竹簡。以珍貴卡拉哈里碧玉製作的旋轉式筆身環鐫刻精美的圖案,內容與孟姜女的傳說有關。
#BeautiMode #萬寶龍 #鋼筆 #萬里長城 #Montblanc
臺 法工藝文化探索 在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古物揭密—文物科學鑑識在故宮】展覽系列演講(直播網址請參閱8月24日貼文)
配合《古物揭密—文物科學鑑識在故宮》展覽,主辦單位安排系列演講,除了介紹展覽相關的主題與文物故事外,也邀請國內從事文物科學分析相關的專家分享經驗,讓大家對文物/藝術品的科學分析有更多認識。
講座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9樓科普資源中心大學堂
※本系列講座因防疫考量,採報名制,人數以40人為上限;若活動因疫情調整,將另行公告。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kZzmv3
8/25(三)14:00-16:00
講題:《古物揭密— 文物科學鑑識在故宮》展覽介紹
講者:陳東和,國立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演講內容主要介紹本展覽的策展緣由、展出內容與相關主題,並分享文物科學鑑識的經驗和背後的故事。
9/3 (五) 14:00-15:00
講題:您所不知道的文物故事—重新認識國立故宮博物院
講者:余佩瑾,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9/10 (五) 14:00-15:30
講題:透視青銅器
講者:張莅,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助理研究員
內容簡介:
博物館裡的古代文物,在和我們相遇之前,曾經有什麼樣的經歷和故事呢?除了一開始的製作和使用,不同時代的人是如何理解並且運用古物?什麼樣的社會環境會使得古物面臨被改作的命運?以商周時期製作的青銅器為例,主要是用來當作祭祀的禮器。經過約兩千多年後,來到我們眼前的青銅器,有些被鏽層掩蓋,失去研究的線索;有些外表造型與眾不同,無法判斷和歸類。幸而現今的科學技術發展,以及考古材料的比對,使得我們有機會探索這些謎題。關於文物的過去,原來故事不僅止於做好的那一刻。
9/17 (五) 14:00-15:00
講題:用科學檢測探查古交趾陶匠師的秘密
講者:曾永寬,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
內容簡介:
在兩三百年前很多大陸移民遷移至臺灣,同時也把生活文化和工藝技術帶來臺灣,像是建築及建築裝飾等,其中用於建築裝飾的交趾陶就是從那時候延續到現在很精緻的技藝。葉王就是清朝末年臺灣很有名的匠師,有人讚譽他是臺灣交趾第一人。很可惜的,葉王他的技藝傳承失落了,臺灣後來又經歷日本治理,與對岸的往來曾經中斷一陣子,在那時期,臺灣的交趾陶匠師在缺乏材料的情況下,只好自己摸索嘗試各種原料和配方,也因此發展出臺灣特色的交趾陶。而我們嘗試回溯葉王的技藝,我們借助科學分析去瞭解他的釉彩配方以及用儀器透視交趾陶的內部結構。
9/17 (五) 15:20-16:20
講題:剝開油畫的洋蔥-奇美博物館的畫作檢測與應用
講者:李文元,奇美博物館修復師
內容簡介:
當我們在觀賞文物時,通常只會看到表面的樣貌,不過文物通常是透過工序繁複的技藝所打造,在研究或修復以前都需對其材料組成或歷史脈絡有廣泛的了解。而文物經過長時間的老化或後人修復干預,往往也藏有目視難以分辨的資訊,因此利用各種現代科技的檢測技術便成為當代文物保存至關重要的一環。本次講座將從修復師的角度說明西洋古典油畫的物質結構,並介紹奇美博物館「技術性藝術史」整合型研究的案例,期望為聽眾開拓更多觀看文物的面相。
臺 法工藝文化探索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科學的考古學
連續三集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廳,再來就是進入科學的考古學,一樣由研究典藏組的 #葉長庚研究助理,來為大家介紹。
展覽說明:
本展示廳是考古學的探索之旅,也是關於考古學學科本身的故事。主要在向觀眾介紹考古學的內涵與精神,認識考古學如何逐步發現、探索、分析現象、並利用科學精神與技術來解釋驗證考古發現的器物與現象。在這個展覽中,並非僅止於呈現特定的文化或遺址的文化史,而是考古學家如何發現、分析與還原事實的過程,以及在解釋或詮釋現象時的依據。
本展示廳利用不同的遺址造景,具體呈現考古現場的氣氛,使觀眾瞭解考古學家如何解讀考古遺址的各種現象。藉著不同的考古學案例與問題思考,逐步引導觀眾探索考古學家復原古代人類歷史的過程。透過現場情境的營造,藉著空間中視覺美感、觸覺、聽覺的運用,觸動觀眾的感覺神經,使之彷彿走入考古第一現場。藉著運用不同形式的高科技互動、多媒體媒材,讓觀眾親手操作、觀察、親身體驗與參與考古工作的流程。
一、探索古代:什麼是考古學
考古學是一藉由對物質遺留研究建立過去人類行為活動的系統性知識學科,以建立史前的文化史、瞭解過去人類的生活方式、文化發展與變遷,與進一步對文化意義的解釋等。本單元以文化層的概念,提供訪客初步了解考古學是必須藉由地球科學、動物學、植物學及化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來搜集、記錄與分析考古材料,從地表的探測到實驗室的分析,來解釋與重建過去的歷史。在這單元我們利用了測地雷達與土芯鑽探的互動展示,開啟了考古中科學知識的應用。
二、神機妙算:如何測定年代
考古學家確定年代的方法,可以分為相對年代及絕對年代。「相對年代」是指運用層位學及類型學比較物質遺留的年代早晚。而「絕對年代」則是運用各種物理學、化學及植物學等方法,計算出遺物可能的時間範圍,或是運用歷史文獻與曆法定年。
三、天工開物:如何復原工藝技術
人類與其它動物最大的不同在工具的制作,以克服、改造所面對的自然環境,在考古遺留中,所發現各式的工具如石斧、石錛或是陶製的容器,這些工具的材質、器型風格、使用痕跡,都與製作者所處的環境與文化息息相關。考古任務便是從這些器物尋找蛛絲馬姬,重建古代人類的生活。
四、朽骨玄機:如何瞭解古代的人類
人骨在考古遺留中是我們研究古代人類大量訊息的直接證據。考古學家透過對人骨的形態測量與化學分析,以了解人類的死亡年齡、性別、飲時與建康狀況,重建過去人類的容貌與體質,以進一步瞭解古代人類的社會結構、性別分工、飲食習慣及遷移過程等議題。
五、以食為天:如何瞭解史前人類的食物
人類的飲食可以透露出人如何去適應他所處的環境,因此考古學家不但想知道古代人類吃了什麼,更進一步想探究古代人類如何獲得與處理食物,以及因文化而形成的特殊飲食偏好。
六、山川水土:如何重建生態環境
人類社會的發展,相當程度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因此,環境考古學家對史前人類所居住的環境,進行對古代環境的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經常藉由生態學的角度,透過生物物理的環境來觀察古代社群的文化,因此強調社群與其環境間的關係。
七、棲身之所:如何重建和認識聚落型態
考古學中所謂的聚落形態指的是人類存在的物質跡象在地面上的分布,包括房屋、各種設施和村落,以及這些遺留的空間關系。研究聚落形態時可分為多種不同的層次,小自單一房屋結構,大至區域中各聚落及環境間的互動關係。都是考古學家想要探索的問題。
八、尊天敬地:如何瞭解古代人類的心靈
從遺址現象推論古人的心靈及思想,是考古學家最感興趣,卻也最困難的一項工作。在無文字的社會裡,只能透過遺物、墓葬形式及壁畫作為輔助研究。有文字的社會,考古學家可透過文字推測其宗教信仰。因此舊石器時代的維納斯雕象、中國古代的青銅工藝都是探討古人心靈的重要橋樑。
九、日久天長:文化的變遷過程
由於物質遺留可承載人類長期活動的過程與變化,因此,考古學可探究長期的文化現象或人類行為,而針對如早期國家的形成或古文明的衰弱。這類文化變遷的研究,考古學家要設想出政治、經濟、宗教、軍事及環境等各種變數,並運用各種科技方法來評估這些變數對於文化的影響。
十、鑑往知來:為什麼要保存文化資產
考古遺址保存有許多珍貴的資訊,是破解過去的重要關鍵,使人們得以瞭解過去的歷史。由於遺址一但遭受破壞就不能復原,是相當珍貴的文化資產,因此保護文化資產是每一個生活在這土地的人應該要關心的課題。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臺 法工藝文化探索 在 臺北大學課程討論版| 稍早整理了106-2六向度所有通識 ... 的推薦與評價
近代中國城市的休閒生活與文化陳香杏 ... 臺法工藝文化探索曾秀珍 ... 但做為參考上面演算法期末被坑的那個同學CPE考了4題,相當厲害,這年系上包括我去修的四個人分數 ... ... <看更多>
臺 法工藝文化探索 在 網路上關於全球化與多元文化曾秀珍-在PTT/MOBILE01/Dcard ... 的推薦與評價
2022全球化與多元文化曾秀珍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資訊整理 ... 電影與人生的對話 #北大音樂劇欣賞 #全球化與多元文化曾秀珍 #臺法工藝文化探索 ... ... <看更多>
臺 法工藝文化探索 在 問臺法工藝文化探索曾秀珍- 臺北大學板 的推薦與評價
問臺法工藝文化探索 曾秀珍. 臺北大學. 2019年2月23日02:16. 不好意思想問有沒有人知道這門課的上課方式和評分方式,因為剛加選到,錯過第一堂課\(-ㅂ-)/ 感激不盡.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