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忍你很久了
#家庭中的三角關係
.
在家族的治療中,每當出現父母一方與子女形成對抗另一方的現象時,稱為「三角關係」(triangulation),也就是夫妻間的衝突會將孩子拉進來,以迴避夫妻間的壓力。
.
比方說,妻子對於無動於衷的丈夫有所怨恨,最終會將這一情緒轉移到子女,而把他們綁在身邊事事干涉,也會對孩子抱怨丈夫,希望能站在自己這一邊。當然孩子也不可能總是站在母親那邊,即便主要照顧子女者多為母親,時而也會有站在父親那邊而與母親為敵的情況。
.
家庭系統的三角關係會引發諸多問題,首先是妨礙夫妻間問題的解決。健康解決夫妻吵架的方式不是生氣後就轉身不溝通,而是要面對面坐下來,明確傳遞自己與對方為何如此生氣,是尊重彼此、顧慮彼此並調整自己行為的過程。
.
然而當三角關係一旦形成,會將自己的委屈傾倒給子女,同時也希望子女支持、站在自己這一邊,這樣就不需要跟自己配偶面對面地誠心溝通,問題也就難以解決。
.
如此狀態持續下去,夫妻在情感上將會漸行漸遠,雖然會減少直接的衝突吵架但也不再有溝通機會,於是就會形成「 #情感離婚」。換句話說,即便住在一起卻也好似陌生人的狀態,這時會出現夫妻利用子女傳遞訊息給對方的現象。
.
👩🏻「叫爸爸吃飯。」
👧🏻「爸,媽媽說要吃飯了。」
👨🏻「跟媽媽說我不吃。」
👧🏻「媽,爸爸說他不吃。」
.
有的夫妻還會為了讓子女站在自己這一邊而互相競爭,不斷地跟子女灌輸對方的錯處,而自己才是對的。要是子女站在對方那邊進而批評自己的話,就會將憤恨的對象擴及到子女身上,以至於子女也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
家庭系統三角關係的最大問題,在於子女不能過自己生活,因為自小就是父母夫妻關係的仲裁者,也會自認必須是父母吵架的仲裁者,最後就算長大成人也無法脫離父母。
.
其實夫妻間大聲吵架是很常見的,只不過從來不曾在父母吵架之後看到健康的夫妻溝通,理所當然產生「生氣就是錯」的意識。
.
就客觀角度來看父母的關係,會發現在衝突情況下,因為母親的 #沉默 不動讓父親更加生氣,而所謂的健康關係不會是單方面生氣或單方面忍耐,是彼此都能對話的關係。任何人的相處很難想法都一致,不開心、心情不好也必然發生,此時若雙方皆能適當表達自己意見或想法,才能維持對等關係與持續維繫。當然這過程或許會出現激烈爭執,要是恐懼的一方選擇單方忍耐或配合的話,就會埋下矛盾的火線。
.
當成年子女依舊被父母立場同化,無條件接受父母想法與評斷基準的情況時,我們稱為「 #未分化」(undi¬erentiation)。年幼時沒與父母分化是很正常的,但當成人後就必須分離,父母的人生與自己的人生不同,要脫離父母的判斷或角度,擁有自己的判斷基準與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才行。
.
------
📚 本文摘至《我已經忍你很久了!:學會剛剛好的生氣!八個真實故事讓你找回自我,不爆雷也不再忍氣吞聲》
了解更多👉🏻https://bit.ly/2XYTVvH
.
每個人都希望他人能對自己的情緒產生共鳴,希望對方能理解自己的想法,並且得到認同;但有時擔心關係斷裂、被人指責、被人討厭,於是不斷的忍耐。明明在生氣卻又不發作,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反而可能會出現令人擔憂的一次性大爆發,嚴重時將造成憂鬱等精神問題。
.
面對他人與自我的情緒,究竟該如何應對,才能不傷己傷人?
這本書特別收錄兩大心理單元,藉由「心理小學堂」了解情緒的原因,以及大腦與情緒間的作用機制;另外「做自己的心理師」能幫助你了解目前的情緒問題,並根據結果進行探討及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困境,讓你在學會如何認同和接納自己的情緒,也能表達 #剛剛好的生氣 。
.
#哇賽心理學 與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合作,邀請大家來留言抽書和抽購書優惠!🎁
只要在貼文底下留言 「# 我已經忍你很久了」 或分享「感到生氣時都會做什麼?」我們將會在9/30抽出被幸運之神眷顧的你~🤭(指)
#情緒沒有分好壞 #好書推薦 #不敢生氣 #壓抑 #slfcare #心理學
與母親 關係不 好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沒有發現《尚氣與十環傳說》(Shang-Chi and the Legend of the Ten Rings, 2021)和《沙丘》(Dune, 2021)的故事中,都有同一個主題:自我是來自父母的集合。
雖然剛開始,尚氣(劉思慕 飾演)與王子保羅(提摩西·夏勒梅飾演),都曾經拒絕父母其中一方的認同,甚至刻意掩蓋,但是故事發展到最後,當危機險惡來到他們的面前,他們都不得不承認自己血液裡,天然就有父親與母親雙方,也都有自覺到,只有融合父母雙方的能量,才是成就自我的道路。
.
#尚氣的血緣認同
在《尚氣與十環傳奇》,尚氣繼承媽媽的氣質,充滿善良溫暖氣息,與父親的冷漠冷血孤僻截然不同。尚氣在接受父親要求的使命時,趁機逃家,脫離父親的掌控,想要以母親的精神生活著,於是低調躲藏在泊車小弟的世界。
不過,血緣的命運終究找上他,尚氣被迫與父親再相見,並且必須面對他身上與父親相同的血統。只是,如果真的要繼承父親的血統(以十環作為象徵),他該如何承接,才不會變成與父親一樣的冷血與嗜殺。
.
#尚氣象徵太極
在大羅,姨媽應南(楊紫瓊飾演)教導尚氣父親與母親的打鬥方式,示範母親當年是如何戰勝父親。此時,應南告訴尚氣,放開拳頭、打開手掌,教授他太極的手法與腳步。在太極的概念下,轉陰可為陽,轉陽可為陰。於是,這就是尚氣在認同父親血統,並且承接十環時,所使用的轉換方式。
當十環還在文武(梁朝偉飾演)手上時,散發藍色的光芒,但是,轉了一圈飛到尚氣的掌控時,就會轉變顏色,呈現金黃色。即使必須承認擁有與父親一樣的人格特質,但是如果能將他的功力與神力,由冷酷轉化為溫暖,由冷血轉化為助人,尚氣就能轉換自己的命運。
這就是一場尚氣接受自己命運、認同父親的血緣、與父親情感妥協、同時還融合父母能量成為更強的下一代的故事。
.
#王子的血緣認同
在《沙丘》,保羅王子(提摩西·夏勒梅飾演)懶懶散散地生活在宮中,有父親與母親的護佑,彷彿無憂無慮的天之驕子。他對於自己的父親親族沒有異議,他自知未來將是繼承父職的王子,在他的意識中,自己就只是崔亞迪的王子罷了。
此時的保羅,只認同父親親族,否定母親的血緣關係,於是,他對於母親教導他的特異功能「魅言」——以超能力發出能夠控制他人意志/意識的語言——相當反感,甚至不願意操使。保羅對於母親血緣的無法認同,還有一次是在沙漠中對著母親怒吼:就是因為母親,才讓他成為怪胎(freak)——因為他能夠預知未來、透視過去、夢中感應。
原本,保羅不該出生,因為他的母親親族(貝尼潔瑟睿德姐妹會),隱隱掌控著一個宇宙間的秘密。姊妹會的成員,原本彼此立下契約,必須等待時機成熟時(下個世代),才能生下男嬰,而這名男嬰,應該會是下一世的救世主。
.
#保羅的陰陽結合
不過,保羅的母親潔西佳(蕾貝卡·弗格森 飾演)沒有遵守諾言,原本應該懷孕女嬰,卻產下男嬰保羅,讓姊妹會的成員非常不滿。這也是為何電影開始沒多久,會有一群全身黑衣的高帽姊妹會,前來保羅的王宮,要求保羅母親交出保羅,因為她們必須對他進行測驗,倘若,他不足以承受極端痛楚的苦難,姊妹會就會賜死保羅。
保羅的父親代表的是陽性力量,這是皇族的光明力量;保羅的母親則是代表陰性力量,充滿敏感直覺得感應力,這是母系的月亮力量。如同尚氣是個太極的代表,保羅也是陰與陽的融合。
保羅必須經歷苦難,面對自我,接受自己血緣中的直覺力(例如魅言),並且發揮這些陰性能力(例如透視與夢境),結合原本已有的陽性能力,才有機會度過難關、創造未來新契機。當然,這應該就是《沙丘》下一集的故事了。
.
#我們也是父母的結合
以往,那些主旨圍繞在認識自我的電影故事,多是由「自我」本身出發,較少涉及父母親與血緣關係。不過,很妙《尚氣》與《沙丘》,都不約而同地提出「由認同父母雙方來認識自己」。
這讓我意識到我自己的認同過程,的確,我花了好多年的時間來承認自己身上的父親基因。我一直認同母親的親族,一直認為自己是外婆、母親、與母親姊妹的女兒,從不覺得自己與父親有太多的關聯,即使我從小就與父親生活在一起,直到大學離家才分開,但是因為父親曾經帶給我們許多的不快樂、壓抑、與壓力,於是我本能地刻意將父親從我身上割除,彷彿我的世界只有我的母親、母親家族、與我的弟弟和妹妹。接下來寫不下去了,因為我會哭哭,所以結論是,後來,當我開始承認自己跟父親長得一模一樣,身上也有父親的聰明、正直、與頂級壞脾氣,總算,我開始認同自己的姓名,也接受自己的長相。
自我認同的那個我,或許不一定能在自己身上找到;於是,在無法自我認同時,想想自己的父母,或許答案就在他們身上。接受自己從父母身上獲得的所有優缺點與特質,並且學會如何轉換與使用。
那些看似缺點的能量,倘若懂得如何轉化,反而有可能是最強大的力量,也是成就自己的關鍵。比起我曾經想切斷自己與父親的關係,我其實應當感謝他給我的某些特質,倘若我使不上來也不懂得如何運用,看來應該是我的問題。這就是《尚氣》與《沙丘》教會我的事。
.
.
與母親 關係不 好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家庭中的三角關係
在家族的治療中,每當出現父母一方與子女形成對抗另一方的現象時,稱為「三角關係」(triangulation),也就是夫妻間的衝突會將孩子拉進來,以迴避夫妻間的壓力。
比方說,妻子對於無動於衷的丈夫有所怨恨,最終會將這一情緒轉移到子女,而把他們綁在身邊事事干涉,也會對孩子抱怨丈夫,希望能站在自己這一邊。當然孩子也不可能總是站在母親那邊,即便主要照顧子女者多為母親,時而也會有站在父親那邊而與母親為敵的情況。
家庭系統的三角關係會引發諸多問題,首先是妨礙夫妻間問題的解決。健康解決夫妻吵架的方式不是生氣後就轉身不溝通,而是要面對面坐下來,明確傳遞自己與對方為何如此生氣,是尊重彼此、顧慮彼此並調整自己行為的過程。
然而當三角關係一旦形成,會將自己的委屈傾倒給子女,同時也希望子女支持、站在自己這一邊,這樣就不需要跟自己配偶面對面地誠心溝通,問題也就難以解決。
如此狀態持續下去,夫妻在情感上將會漸行漸遠,雖然會減少直接的衝突吵架但也不再有溝通機會,於是就會形成「情感離婚」。換句話說,即便住在一起卻也好似陌生人的狀態,這時會出現夫妻利用子女傳遞訊息給對方的現象。
「叫爸爸吃飯。」
「爸,媽媽說要吃飯了。」
「跟媽媽說我不吃。」
「媽,爸爸說他不吃。」
有的夫妻還會為了讓子女站在自己這一邊而互相競爭,不斷地跟子女灌輸對方的錯處,而自己才是對的。要是子女站在對方那邊進而批評自己的話,就會將憤恨的對象擴及到子女身上,以至於子女也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系統三角關係的最大問題,在於子女不能過自己生活,因為自小就是父母夫妻關係的仲裁者,也會自認必須是父母吵架的仲裁者,最後就算長大成人也無法脫離父母。
敏京的恐懼是以父親為代表的男性,或者接受母親想法對所有男性保持警戒,於是出現不斷刺激、測試對方行為直至生氣為止,以及過度解釋細微的負面情緒表現。其實夫妻間大聲吵架是很常見的,只不過敏京從來不曾在父母吵架之後看到健康的夫妻溝通,理所當然產生「生氣就是錯」的意識。
聽了敏京的家族關係後,得知她母親在衝突中更脆弱於敏京,原來母親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哥哥的身體暴力且無力抵抗,也沒有人保護而只能無助地承受。其結果是對細微刺激相當敏感,只要有人略微生氣,就好似回到自己那段幼年時期。
敏京出生時母親已是大人,不可能知道母親面對憤怒的脆弱,以及母親在心理上仍處於年幼小孩的情況,所以敏京是以母親的視野看待父親並視之為壞人,也就與母親一樣在衝突下脆弱長大。
就客觀角度來看敏京父母的關係,會發現在衝突情況下,因為母親的沉默不動讓父親更加生氣,而所謂的健康關係不會是單方面生氣或單方面忍耐,是彼此都能對話的關係。任何人的相處很難想法都一致,不開心、心情不好也必然發生,此時若雙方皆能適當表達自己意見或想法,才能維持對等關係與持續維繫。當然這過程或許會出現激烈爭執,要是恐懼的一方選擇單方忍耐或配合的話,就會埋下矛盾的火線。
敏京看著脆弱的母親長大,所以每當遇上衝突時,就會選擇這一角度看待,她缺乏從父母的示範中看見夫妻平等的樣子,只能站在較弱、較居下風的母親這一邊。當成年子女依舊被父母立場同化,無條件接受父母想法與評斷基準的情況時,我們稱為「未分化」(undifferentiation)。
年幼時沒與父母分化是很正常的,但當成人後就必須分離,父母的人生與自己的人生不同,要脫離父母的判斷或角度,擁有自己的判斷基準與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才行。像敏京這樣依然處於家庭系統三角關係下,就無法成為獨立的客體,只能持續待在無法成長、未分化的狀態。
若這個情況持續下去,敏京也會走入跟母親相同的生活,像她一樣地脆弱。又因為認為對方隨時會攻擊自己,以至於每一次的戀愛都難持久,即便遇上親切善良的男性順利走入婚姻,但一起生活時也不可能無時不刻都維持和善的狀態,所以只要丈夫略微生氣,敏京就會覺得自己被騙了,就會出現好似將丈夫當成怪物而露出驚嚇眼神;要不然就是為了保護自己而開始批評對方。反之站在丈夫立場來看,已經如此關照、如此配合妻子了,居然還將自己視為怪物,更加會對妻子產生不滿與憤怒的情緒。
在這樣充滿衝突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與父母未分化的子女變成大人後,依然會採用與他們相似的方式建立家庭,這種情況確實常見,因此專門治療家族的諮商者會建議至少需要看三個世代。
.
《#我已經忍你很久了!》
學會剛剛好的生氣!八個真實故事讓你找回自我,不爆雷也不再忍氣吞聲
.
作者:姜賢植(Nudasim), 崔恩惠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17)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在臨床實務上,很容易看到過度認同某一方的當事人。通常當事人採取的是自己母親的視角,對旁觀者來說,這還算好辨認。其實只要問一句:那您的父親是怎麼看他的家人關係?
這問句問出來之後,多半當事人就開始支支吾吾,或者陷入沉默。相對於以母親的視角回應問題之流暢,反差不小。
因為我們文化中,媽媽通常跟孩子的關係親近,且相處時間多,所以常拉同盟。甚至講難聽一點,分化父子或父女關係的動作也不少見。當然,這過程不一定有充分的意識。
我很希望我們能藉這篇文章內省,尤其這篇文章講到了我們文化中超級常見的幾個現象。有些孩子是夾在父母之間,看臉色長大的,即使長大了,還常陷在三角關係裡面。
祝願您,能透過三角關係看到自己成長的過程,那裡面常常埋藏著大量被忽略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