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ㄕ的音樂碎碎念】試用版1
星期一我們談下課鐘聲
今天我們談談「放學鐘聲」
老ㄕ相信
很多學校放學時都會播放這一首歌曲
「Going home」(中文名:念故鄉)
這首旋律優美的歌曲
其實
有著令人悲傷的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
話說自18世紀末
西方(尤其是歐洲)工業化以來,迅速強大了實力
為了獲得更多資源
歐洲強國開始向世界擴展殖民地
非洲
這個距離歐洲極近的豐饒之地
自然無法在這殖民化風潮下逃脫
象牙、黃金、熱帶作物(咖啡、橡膠、花生......等)
除了貪婪的榨取這些高價值物品外
歐洲人竟然把做生意的念頭
動到了「非洲黑人」身上
當時
中南美洲也是西方重要殖民地
但人力極度短缺
(因為原本的土著─印地安人
要嘛在戰爭中喪生
要嘛被歐洲人傳染天花
在毫無抗體的狀況下,大規模得死去......)
所以
「奴隸販賣」趁勢興起
歐洲的人口販子
不管是用騙的、抓的、還是廉價購買
讓成千上萬的非洲黑人居民
被迫離開家鄉
前往毫無盼望的大海彼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前往美洲
就一定要橫越大西洋
眾多黑人搭上「奴隸船」開始為期30多天的生活
「奴隸船」
其實並不大
構造大概可粗分為
甲板之上
甲板以下
這兩大部分,僅相隔一片木板的距離
卻是區分無情報玲跟悲慘度日的天壤之別
我說過
奴隸船其實並不大
通常容納人數約在50人左右
但在甲板底下
卻被硬塞200多位的黑人男女老幼!
(一次運比較多人,賺得多又省成本
至於這些人的舒適程度,就不是商人所要顧慮的了)
而且
那30多天,這200人就是活在這擁擠的空間之下
休想上到甲板以上!
(這樣奴隸商就能避免黑人暴動或逃脫)
注意喔!
30多天,就、生、活、在、甲、板、以、下!
想上廁所?
請便,隨地解決吧!然後好好跟那坨(或那攤)相處吧!
想喝水吃飯?
沒問題,水手會一天2次(或只有1次)
從甲板的空隙間倒食物及水下來
記得盡力張開雙掌及嘴巴接住,不然若是掉到地上......
對了
甲板是有眾多空隙的
所以黑人們可以被迫享受:
一天多達10小時以上的超毒辣太陽浴
有時則可以被迫享受到:
氣勢滂沱的天然大雨spa
另外
船底是很容易晃動的
絕對可以讓黑人朋友們體會
何謂「地心引力抓不住我」的震動感
诶!盡量別吐喔!
要是吐出來
還是那句老話:然後好好跟那坨(或那攤)相處吧!
就是在這種非人待遇下
其實搭上奴隸船的生還率大約只有5成......
(這還是在沒有船難的正常狀態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脫離了奴隸船
只是從一個地獄,走進了另一個地獄
經過美洲人口販子得挑選後
黑人朋友們去到各種不同地方做工
吃不飽、穿不暖、沒啥薪水就算了
奴隸主動輒拳打腳踢的惡劣待遇
還有
充滿歧視眼光的精神凌遲
甚至
當黑人卑微的要求:
「可以讓我們休息時演奏樂器,娛樂一下嗎?」
奴隸主會惡狠狠的說:
「如果你們有力氣彈音樂,就給我做更多的工作!」
奴隸主或許還會加一句:
「另外,為了避免你們用樂器做為聯絡暗號
從今往後,禁止你們使用任何樂器!」
那是一個毫無盼望的光景
所以另一種生機卻開始興起
沒有樂器
那麼簡單的拍打也可以!
許多黑人開始敲打著眼前能打擊的物品
其中不知是哪些個仁兄
特別喜歡敲打裝載貨物的木箱
然後......木箱鼓(Cajon)的原型就這麼誕生了!
不想黑人用暗號聯絡
嘿嘿!
辦法是人想出來的
歌聲、敲擊聲、腳步聲
各種錯落的拍點,都可以傳達我們黑人的心聲
就這樣
在那特別強調反拍的躍動感中
爵士樂,就此萌芽
或許此生無望
或許困難無解
可哪怕只有一時,心靈卻不受現實的綑綁
始終,追求那渴望的希望
懷著如此心情
最沒有未來的黑人奴隸卻創造出期待未來的靈歌
Going home
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歌曲
____________________
值得注意的是
歌詞中的home,其實不是指「家」或「故鄉」
而是指「天堂」
畢竟,如果地上的生活沒有絲毫可以留戀
為何不直接把眼光投注在想像中的天堂呢?
(唉……所以我才說這首歌其實挺悲哀的)
隨著時間之輪不斷的邁進
我想當時的黑人朋友怎麼都沒想過
這首出自絕望境界的歌曲
卻成為現在國中小學象徵回家的悠揚鐘聲
或許
我不應該提這些?
這樣聽到這首歌氣氛搞得挺凝重地
但當我每次
聽到Going home的鐘聲響起
學生露出欣喜的表情並且快活地離開學校
整個校園充滿著一股喧鬧但喜樂的場面
雖然過往的悲傷真實存在
但我想
時代的持續進步,足以使這些悲傷不會只是枉然
昔日的絕境
如今,成為了希望
今日音樂欣賞:黑人靈歌Going home
容許老ㄕ最後雞婆一句
「同學們聽到放學鐘聲就趕快回家!不要在路上逗留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1:Going home原文歌詞
Going home, going home
I am going home
Quiet light, some still day
I am just going home
It's not far, just close by
Through an open door
Work all done, care laid by
Never fear no more
Mother's there expecting me
Father's waiting, too
Lots of faces gathered there
All the friends I knew
Morning star lights the way
Restless dreams all done
Shadows gone, break of day
Real life just begun
There's no break, there's no end
Just a living on
Wide awake with a smile
Going on and on
Going home, going home
I am going home
Shadows gone, break of day
Real life just begun
I'm just Going home……
附錄2:李抱忱先生所做的中文詞
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
天甚清,風甚涼,鄉愁陣陣來。
故鄉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
在他鄉,一孤客,寂寞又淒涼。
我願意,回故鄉,重返舊家園,
眾親友,聚一堂,同享從前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iLL6btx1E
舊家歌詞 在 王丹网站 Wang Dan's Pag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學校長的典範
王丹
新聞報導,中國的北京大學---也是我的母校---近日更換了新的校長,原來那位校長因為諸多諂媚當局和酷愛自我表現的言行而飽受輿論批評,因此,新校長的上任,難免會使得我們這些老校友,對於母校的發展多一些關心。
北京大學,在中國現代史上曾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之所以能如此,公認是北大的老校長蔡元培先生的功勞。而蔡先生,也被認為是大學校長的典範,並因此而被後人追念。1918年,吳梅教授為北大建校20週年校慶,做了一首校歌,歌詞中如此稱頌蔡元培先生:“棫樸樂英才,試語同儕,追思遜清時創立此堂齋,景山麗日開,舊家主第門桯改。春明起講台,春風盡異才,滄海動風雷,弦誦無妨礙,到如今費多少桃李栽。喜此時幸遇先生蔡,從頭細揣算,匆匆歲月,已是廿年來。”一句“喜此時幸遇先生蔡”,反映了當時的北大師生對蔡先生的感念。
回顧蔡元培的教育理念,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兼容並包,思想自由”這樣的日後成為北大精神的原則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就是他對學生的殷切期待。1917年3月29日蔡元培到當時還在北平的清華大學演講,對清華學生提出三點希望:一曰發展個性,二曰信仰自由,三曰服役社會。這裡的第二條“信仰自由”,當不是一般所謂寫入憲法的“宗教自由”之謂,蔡先生的意思,是希望學生能夠把自由當作一種信仰,而去積極追尋。
近日翻看蔡元培先生的一些事蹟,可以看到他對學生的愛護到了幾乎不盡情理,但是細想之,卻令人動容的地步。1931年12月15日,國民黨中常會開會的時候,北平各校學生示威團200多人衝入會場。蔡先生試圖安撫學生,但是竟然被情緒激動的部分學生毆打,甚至綁架走。國民黨出動警衛部隊追出去,才把蔡先生救回來。蔡先生右臂紅腫,頭部受傷。但是,事後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他卻表示:“此事實乃我輩從事教育者未能努力所致,對此惟有自責。”胸襟可見一斑。不惟如此,此後蔡先生進一步擔心國民黨政府以此次學潮為藉口鎮壓學生,所以從此以後絕口不再提起被學生毆打一事,認為學生出軌,但畢竟處於愛國熱情,仍宜撫慰,不應責備。蔡先生對學生的熱愛,對於學生愛國之情的維護,拳拳之心,其心可鑑。
蔡先生曾經引古人之例勉勵學生:“往昔昏濁之世,必有一部分清流,與敝俗奮鬥,如東漢之黨人,南宋之道學,明季之東林。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他希望北大的學生能夠仿效推動社會進步的東漢,南宋以及明朝的士大夫,越是在社會問題叢生的年代,越要站出來“與敝俗奮鬥”。正是在他的鼓勵下,北大學生後來發起和推動了“五四”運動,對全社會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也是中國開始進入現代化的建設進程的推動力。這就是北大之所以為北大之處。
今日的中國,正是“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時代,而今日的北大,不知還記得老校長蔡元培否?
舊家歌詞 在 辭九門回憶『戲子多秋,可憐一處情深舊。』【動態歌詞Lyrics】 的推薦與評價
訂閱頻道收聽更多好聽的歌:https://www.youtube.com/c/EHPMusicChannelII❖Facebook臉書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