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會被檢舉ㄝ
那就分享再分享吧
(Facebook 原文疑因被檢舉而消失,但作者說過歡迎轉載)
李秉憲:
打烊後,幫女兒洗完澡,有點時間就來寫些雜談。先說好,這是一篇很長很長很長很長的文章;有時間的朋友就加減看吧!
我打出生至今,就是一個道地的台北人。
沒在其他的地方長住過,從小到大,就只待在台北這座城市。
讀書在台北,當兵在台北,工作在台北,
就連現在開店也是在台北。
三十五個年頭,全都獻給了這座城市。
在這座城市裡生活,從小就必須浸淫在一種望鄉的氛圍之中。
我的家住在復興北路附近,靠長春路邊的巷子。
念的是吉林國小,逛的是遼寧夜市;
活動的範圍是龍江街一帶到合江街左右。
當兵在中華路上,常去西藏路出公差,
或去重慶北路上採購軍用品;總部在東吳大學附近;
要趕路的話可以飆車走延平北路轉敦煌路過去。
細看這些生活過的軌跡,到了時過境遷的現在,我才了解;
原來這整座城市瀰漫著一股濃到化不開的鄉愁。
在外省籍濃度高達80%的城市裡,
這種鄉愁是一種必須,也是一種唯一。
我居住的城市,用著路名去勾畫著一個我不認識的國度。
而這個國度,是我從小到大被教育的「祖國」。
唯有如此的望鄉,才能讓這裡的人們有著希望。
每個人都習慣了這種沉醉。
而兒時的我,從未懷疑過這種沉醉,也跟著浸淫在這種鄉愁中。
在每年的雙十國慶與元旦升旗,處處旗海飛揚,
將所有街道與橋樑染成了紅藍一片,
時時提醒著我們切莫忘記「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初衷。
因此我國小唱的歌曲是中華民國頌、萬里長城與四海都有中國人;
隨著國小四五年級時爆發天安門事件,
我們更是滿腔熱血的唱著「歷史的傷口」與「龍的傳人」。
每每唱到「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中國人」時,
更是彭湃洶湧到熱淚盈眶。
我從未懷疑過我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即便我困惑著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總說著我聽不懂的方言;
我仍努力的學習著字正腔圓的北京話,
甚至還反覆練習著日常生活中不曾出現過的腔調去參加過演講比賽。
這一切只因為我的教育、我的環境、我的背景如此的教導著我。
所以在國小五年級蔣經國去世的時候,
每個小學生與老師都哭的如喪考妣,(可能老爸死了也沒哭成這樣)
因為我們喪失了反攻大陸的明燈,因為我們無法承受這種哀痛。
因為我們失去了一個中國的明君與偉人。
因為我以為我是中國人。
直到我升上大學為止。
在大學剛放榜,重考聯考完的那個暑假,我在家裡翻閱我哥的教材。
當時在念台大的他正在修台灣通識,
我順手就拿起了「寒夜」、「荒村」、
「植有木瓜的小鎮」等書籍來看。
一看,就不知不覺看了一整個暑假。
然後翻閱了呂赫若、七等生、吳濁流、葉石濤、楊逵、李喬等人的作品;
到閱讀他們的生平簡介,再以此為經緯,慢慢著往下摸著,
赫然摸到了一個當時從不曾出現在課本上的數字 - 228。
才突然重新認識起了自己居住的這個城市。
「國民黨的軍隊從基隆港登入後一路不分青紅皂白地開槍射殺百姓,
一路殺到了植物園,當時在裡面約會的男女被擊斃的粗估有60餘人;
而後清除完台北的抵抗份子...
國民黨軍將屍體堆放在北門口與鐵路總局邊;
據當時國外記者描述,屍體堆疊的高度足有超過兩層樓。」
「圓山橋下也成了行刑的地點,
當時處刑完的屍體丟棄在河邊任水流,連河水亦染成了鮮紅色...」
我到現在仍記得看到這段文字的自己情緒有多激動。
激動的不只是這個政府隱瞞了這段歷史,
而更是自己原來是活在一個巨大的謊言之中。
我過去所學的一切跟我所生活的一切全無關聯;
而這些寫在教科書中的更跟真實的世界毫無關聯。
原來真正推翻滿清的叫袁世凱,
原來第一個起義革命的叫孫武,
原來當時國際承認的中國代表是北洋軍,
原來當時最有希望拯救中國的明星是汪精衛,
原來當時為了打勝共產黨,
國民黨炸了黃河花園口造成89萬人喪生,
原來當時打中國的日本兵有20萬人來自台灣,
原來當時轟炸台北的是中國與美國,
原來當時日本並非將台灣歸還給中國,而是由聯合國代管,
原來當時中國強佔了台灣,並引起英美抗議;
原來曾有個叫陳智雄的知道一切而試圖揭露,直到死前都在喊台灣獨立。
原來當時美國總統曾怒罵我們的總統夫人私吞了美國的援助金,
原來當時全台灣85%以上的人使用的語言叫做方言,會國語的人不到15%。
原來當時下令禁說台語的新聞局長後來當了省長,直到今日仍出來選總統,原來當時曾有四萬萬元換一元,造成一堆百姓自殺發瘋;
原來當時全世界60%的蔗糖產自台灣,而這些產值幾被國民政府給私吞。
原來當時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搶走了許多人的土地,造成一堆氏族破碎。
原來當時美國金援台灣,將輕工業交由台灣製作,
才間接創造出了經濟奇蹟。
原來我的課本教育我的從來都是一個虛假的神話。
一個令我深深著迷不已的神話。這些神話很美。
只是,不存在於真實之中。
我們精美的秋海棠地圖只存在於課本裡,
闔上書本,走回台北市的街頭,
台北人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在這些道路上找尋著身為中國人的慰藉。
曾有個笑話這麼說:
駱駝寶寶問: 媽媽~為什麼我們的眼睫毛那麼長呢?
駱駝媽媽回答: 因為我們要在沙漠中行走,長睫毛可以檔風沙啊
寶寶又問: 那為什麼我們的背上為什麼要有兩坨東西?
媽媽回答: 那是用來儲備體力的,這樣我們才能在沙漠旅行~
寶寶最後又問: 說的是啊,可是,既然如此~
媽媽,那我們現在在動物園裡做什麼?
是啊,既然我們身為中國人,那麼我們現在在台灣做什麼呢?
又或者該問的問題是:中國創立於1911年,
那麼,在此之前,活在台灣的又是什麼人呢?
還是,在1911年前,就不存在著台灣人?
說來可笑。我到大學前畫不出一張台灣地圖。
我不知道雲林彰化嘉義台中哪個在哪個的上面。
可是我知道中國的煤都是遼寧,鐵都是四川。
我知道烏魯木齊在哪裡,可是我不知道崙背在哪邊。
(環島的時候我曾在那邊跟陌生的基督教友借住一晚,感謝他們的熱情)
不懂台灣歷史,不懂台灣地理,不會說爺爺奶奶的台語,
原來身為一個中國人,不懂台灣是很合乎邏輯的。
於是,在大學到研究所的那段時間,
自己慢慢看了很多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書籍。
才慢慢地將這個城市與自己生活的軌跡重新做了一個連結。
原來當時日治時期之初曾有個台灣民主國;
可惜在教科書上被稱作「抗日英雄」的丘逢甲烙跑,唐景崧也龜縮,
只得靠地方仕紳代表辜家去開台北城,迎接日軍與日商代表進城。
這個日商代表叫三井船務,至今台北總公司仍在南京東路上,
恰巧也是我媽工作的地方。
原來當時清治時期桃園曾有個李騰芳高中舉人,
門前立了兩根舉人柱,是當時台灣唯一看到巡撫不用下跪的象徵,
李家也成了桃園的望族;而其家宅後來翻修整新,叫做「李金興宅」。
恰巧也是我爸的名字。
( 我堂哥堅信這就是我們的祖先。不過因該是亂扯的,人家是客家人..)
原來劉銘傳當時建構的鐵路並不像教科書裡寫的那樣豐功偉業;
反而是粗枝濫造,且不堪使用,距離更短短的僅只從台北到新竹;
直到之後在日治時期全數拆除,日人重新建構,
從1895年到1906年打通了全台縱貫線,藉以展示日本的高科技水平,
將台北打造為大東亞共榮圈的現代化城市樣板;
並且也開設了當時第一間百貨公司新光三越在台北車站對面;
恰巧也是我們針線球的成立後的第一個寄賣點位置。
原來二十六年前有個民主鬥士曾在民權東路三段上,
將自己鎖在一間名為「時代雜誌社」的出版社內,
為了表達對當時言論自由的禁錮而以自焚手段作為抗議。
而當時警方攻堅前的據點就是在該雜誌社對面的中山國中。
恰巧也是我就讀的國中。(恰巧攻堅的兩位隊長如今成了副市長與局長)
原來這城市在過去與現在存在著好多好多的故事。
而這些教科書中從未提及到的故事,
在歷史的軌跡中藉由血脈與建築埋下了現在的樣貌。
在時過境遷後逐一堆疊成了現在的這座城市。
原來我生活的台北,在教科書教教導的「中國」之外,
有著太多太多我不曾聽聞過的故事。
真實而又有血有肉,穿古貫今的故事。
我很喜歡這些故事,因為這跟我的生長背景有所關聯;
因為我是台灣人。
你說義務教育重要嗎?他其實可以很不重要。
因為我到現在早已忘了那些國高中教的地理與歷史。
而我現在累積的所有對這塊土地的知識與情感,
都來自義務教育結束之後,出於興趣使然的自我研讀。
大學看的是一些台灣的歷史;而研究所看的是台灣的習俗。
與一些些的原住民文化與南島語系文明。
這些知識並非來自義務教育,但我仍能自學而知。
你說義務教育不重要嗎?他其實還真的蠻重要的。
因為時到今日,我的許多同輩朋友們,
仍然堅信著教科書的那個「中國」。
仍然堅信著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而忽略了被外族滅國的元朝與清朝。
仍然堅信著憲法寫的我國的領土包含了中國蒙古新疆與西藏,
而忽略了外蒙早已獨立,西藏從古至今都未納入漢文化的版圖中。
仍然高唱著「中國一定強」、「四海都有中國人」,
而忽略了自己出國時會不自覺地說自己來自 Taiwan而非China.
我曾受的教育賜給了我一個叫做「中國人」的板模。
這個板模讓我在成長的過程中背負著一個看不見也摸不著的鄉愁。
瀰漫在我成長的城市之中。
這讓我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充滿了許多的矛盾與困惑。
到18歲那年,我很慶幸自己突然地轉身將他脫去,
從此不再背負這個沉重的「祖國」。開始用自己的眼與腳,
去找尋自己到底是誰、從哪裡來,要往哪去。
我很慶幸這裡的人仍有多數人記得真實的歷史。
我更慶幸這裡的人曾群起反抗過一個威權,將真實逐一歸還給百姓。
之前我曾看過姪女的國中課本,訝異到裡面居然清楚寫著台灣各地的產物。
那是過去我國中高職課本不曾出現過的知識。
我很想告訴他,這些知識並不是平白無故出現在義務教育裡的。
而是不知道背後淌過多少的血淚,才換到課本上短短的一行。
我很高興,因為我知道我的下一代會比我更早認識到自己的這塊土地。
而不用像我們這代一樣,得靠自己努力才能學到,
或者更多的同輩就乾脆放棄了解,就這麼吃著義務教育豢養的飼料,
努力捍衛著一個叫做「中國」的神話美夢。
在受過了這些教育後的現在,我總算知道了我不是中國人而是台灣人。
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希望以後也不要是。
然而這並不代表著我就得要痛恨與否定中國。
在研究所的時候,我的一位老師胡澤民教授說了很有意思的話:
「台灣不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中國的歷史反倒是台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更精確地說:我喜愛漢族從古至今的文化,因為那裏有著我們的根源。
我們的八家將可追朔到蘭陵王時期的儺;(是的,就是那個連續劇蘭陵王)
我們的台語可追朔至漢朝的雅言,
我們就是整個漢民族文化的結晶。
我們必須知道自己來自於漢族;然而,這一切都與「中國」無關。
我很喜歡高行健在【一個人的聖經】裡寫的那些,
特別是
「你不再活在別人的陰影裡,也不再把他人的陰影當成假想敵。
走出陰影就是了,不再去製造妄想和幻象。」這段。
中國並非是我的敵人,我亦希望能成為他們的朋友。
只是我清楚知道,我從來就不是他的人。
走出了義務教育,走出了中國,
我腳下的土地,我居住的城市,才是生我養我的文化。
整個台灣的歷史教育從解嚴走到現在不過短短的35年,
好不容易我們漸漸地解開了一個「中國」的禁錮;
能真正以這塊土地作為出發點,
用同心圓的方式往外推,去看看與自己相關的歷史與地理。
即便從未有人為過去錯誤的教育向我們這輩的人道歉,
我仍為今日教育的演變感到欣喜。
我希望我的女兒能夠比我更了解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
不用再像我一樣,用著12年的時間去背負著一個從不屬於自己的鄉愁。
我希望我的女兒能夠選擇用任何的視角去觀看整個歷史,
甚至用中國單一的視角去看我都能接受。
只要他高興,
他可以成為台灣人、中國人、日本人或美國人;
但必須出於他的自由意識選擇。
若在民智已開的現代,
仍有人試圖再將某些制式框架貫在他的腦中,
仍有人試圖將「一個中國」這樣的枷鎖靠在他的腳上,
我絕對會跟他拼命到底。
這就是為什麼在前些日子,我又重新回到街頭。
我有我信仰的價值,我也願意為這樣的價值付出。
用自己的眼與腳,去見證這個世代,是我們的運氣,
也是我們的義務。
我沒浪費我的運氣,我亦盡了我的義務。
很慶幸我居住在台北,有著比別人更多的機會去見證歷史。
這是個最差的時代,卻也是個最好的時代。
我喜愛我的城市,我以身為台北人為榮。
過去我的鄉愁在中國;而今我已不再有鄉愁。
因為我住在我的家鄉,不再憂愁。
謹記於8/1,新舊課綱交替之時。
我是秉憲,祝大家都能找尋到自己的根源。
感謝您的收看,下次閒聊再會。
若有親友真的看完,我由衷感謝。歡迎任何討論與轉載。
船務書籍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推展野生動植物及環境教育
清華生科院生物資源保種研究中心揭幕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生物資源保種研究中心」在5月28日上午揭幕。本中心成立同時與「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以及「臺北市立動物園」簽訂保育合作備忘錄,以共同推展野生動植物及環境教育為理念,勵行強化、發展與落實之範疇包括(1)學術性之物種典藏、照管、保種與交換;(2)人才交流與專業技術建構;(3)保育繁殖、研究與教育合作;(4)永續經營管理與保育行銷實務分享。三機構的合作將為生物多樣性保育、研究與教育發展樹立重要之里程碑。
清大生科院「生物資源保種研究中心」由江安世院長推動,獲得校方及產學界諸多好友的支持與贊助,由創始主任李家維教授於清大生科院二館大廳與中庭規劃一個呈現特殊熱帶植物的展示區,為轉植自「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提供之物種。目前的展示包括近百種鳳梨科植物,未來將動態更新,希望讓生科院所有的師生及校內外訪客得以近距離窺探生物多樣之美。
李家維主任在此空間也打造一個呈現清大生科院教授創新研發成果,並可展示特有收藏的秘密花園。目前展示的收藏品包括李家維教授提供之45億年前的隕石、38億年前亞洲最古老的石頭,其中,還有難得一見的恐龍羽毛化石、尼安德塔人的頭骨標本模型。此外,收藏展示區亦包括永安船務副總經理陳俊秀先生於2011年捐贈清大一批超過5,000隻、堪稱博物館級世界性的甲蟲標本,以及黃一農院士捐贈一整套世界上最早關注科學的期刊-「英國皇家學會會刊」,這也是清華大學最古老的書籍典藏之一。
本展示區也獲得金庸大師題字及清大科管院史欽泰講座教授墨寶的加持,增添藝文氣息。中心主任李家維教授表示:「希望透過這個空間,讓生科院學生對環境、物種有更敏銳的觀察力,瞭解物種保育繁殖研究以及生物多樣永續經營的重要性」。清大生科院江安世院長特別感謝校友力旺電子創辦人徐清祥董事長的大力支持,使「生物資源保種研究中心」展示區得以順利完成。
「生物資源保種研究中心」揭幕這一天,清大生科院同時也舉辦「生技產業論壇」暨「生技產業校園徵才」活動,上午邀請宇智顧問公司徐小波董事長、香港亨亞公司周博裕總裁、及清大科管院史欽泰講座教授與生科院師生交流,提供專業觀點與產學合作推廣策略。當日下午舉辦2015生技產業校園徵才,產業界熱烈響應,包括藥華、永昕、聯亞、普生、生寶、杏輝、麥德凱、中大、鴻林堂、台灣生醫材料、景凱等34家公司提供超過100個職缺給對生技產業有興趣的學生。
清華大學賀陳弘校長特地蒞臨頒發「侯金堆傑出榮譽講座」給李家維教授,賀陳校長說:「今天是生科院雙喜臨門的日子,在2012年延攬伍焜玉院士之後,今天又有李家維教授獲得侯金堆傑出榮譽講座的殊榮。期勉江安世院長帶領的全院團隊共同努力,提昇生科院研究能量、拓展對外產學合作計畫,發揚清大生科院長期投入生命科學教育、生物醫學研究、及生物科技創新精神,共創璀璨的未來。」
「生物資源保種研究中心」展示區位在清大生科院生命科學二館大廳及中庭,歡迎對生命科學有興趣的民眾或學生前來參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uoY-w3PkfI&feature=youtu.be
船務書籍 在 IC 之音 FM97.5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港赴中MERS疑似患者曾接觸台籍旅客?疾管署查證中
/聯合國:非洲有24國面臨糧食危機
/毛治國:經濟展望下半年恢復
/工研院新創群英會,鼎茂董事長高繼祖擔任首任會長
/魏哲家:台積16奈米已量產,效能高對手10%
/清大生科院生物資源保種研究中心揭幕
/港赴中MERS疑似患者曾接觸台籍旅客?疾管署查證中
南韓保健福祉部疾病管理本部今天證實,和中東呼吸器症候群冠狀病毒確診患者有過密切接觸的疑似患者已經在26號出境經由香港前往中國大陸。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引述報導指出,這位44歲的疑似患者和確診患者有過密切接觸,因此曾在家接受隔離觀察,但他並不屬於衛生防疫當局的管理對象。
衛福部疾管署今天對此表示,韓國疑似MERS病例搭韓亞航空OZ723班機從韓國飛香港,再從香港搭大巴士到深圳,現在廣東省惠州指定醫院隔離治療,疾管署正在瞭解是否接觸台籍旅客。
/聯合國:非洲有24國面臨糧食危機
聯合國最新年度飢餓報告指出,全球飢餓人口數過去25年來,從10億人減少到目前的7億9500萬人,但非洲有24國面臨糧食危機,是90年代的2倍。
聯合國指出,全球飢餓人口數減少,部分歸因於開發中國家的政治穩定及經濟成長。報告提及東亞、東南亞、中亞、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區的進展最明顯。專家說,極端惡劣天候、自然災害、政治不穩定和內亂是阻礙非洲減少飢餓的主因。
/毛治國:經濟展望下半年恢復
4月經濟景氣燈號轉為代表低迷的藍燈,加上台灣第1季出口衰退,行政院長毛治國今天在行政院會上表示,國際景氣波動頻率變快及更為激烈,唯有健全產業體質,才能因應變局。就以全球來看,經濟展望大概下半年才會恢復,近兩個月波動已產生激烈影響,請相關部會密切注意發展動態,及早因應。
/工研院新創群英會,鼎茂董事長高繼祖擔任首任會長
工研院近年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創業,希望能協助台灣產業轉型優化;為此,工研院今天宣布正式推動成立新創群英會,並由鼎茂光電董事長高繼祖擔任首任會長。而工研院至去年底為止,已衍生新創事業103家,目前仍有94家持續營運。
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表示,在與新創事業聯繫,了解創業可能面臨許多困難後,便開始構思成立新創群英會,希望能發揮矽谷生生不息的精神,讓創業成功者幫忙年輕創業的一代。希望藉由創業成功者當業者,協助年輕創業家包括資金、經驗及人脈關係等網路,希望能帶動國內創新創業更蓬勃發展;他說,今天有可能是工研院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日子,也可能是台灣產業非常重要的日子。
/魏哲家:台積16奈米已量產,效能高對手10%
台積電今天舉行每年一度的技術論壇,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魏哲家表示,16奈米製程已目前已經量產,生產效能較競爭對手高出10%,預計今年底將有50個產品設計定案(tape out);先進的10奈米製程並將於明年下半年進入量產。
台積今年研發投資將達22億美元,較去年增加19%;資本支出將達105億到110億美元,較去年增加10%至16%。
台積電去年總計提供210項技術,生產8800項產品,產出826萬片12吋約當晶圓;去年並建立456個客戶,每星期約新增一名客戶。
/清大生科院生物資源保種研究中心揭幕
清大今(28)天可以說是雙喜臨門。由該校生科院院長江安室推動的熱帶植物「生物資源保種研究中心」不只熱鬧開幕,保種中心創始人李家維教授還獲頒侯金堆傑出榮譽講座殊榮。
一走進清大生科院二館中庭,一座呈現特殊熱帶植物的明亮展示區隨即映入眼簾,目前展示區已有包括近百種鳳梨科植物,未來將動態更新,讓所有師生及校內外訪客得以近距離窺探生物多樣之美。
以推展野生動植物及環境教育為理念,清大「生物資源保種研究中心」才成立,就與「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和「臺北市立動物園」同時簽下保育合作備忘錄,三方將共同強化發展包括學術性物種典藏與交換、人才交流與專業技術建構、以及保育繁殖、研究與教育合作;以及永續經營等內容,期待能為生物多樣性保育、研究與教育發展樹立重要里程碑。
中心創始人李家維主任也在此另外打造完成一座呈現清大生科院教授創新研發成果,並可展示特有收藏的秘密花園。目前展示的收藏品包括李家維教授提供之45億年前的隕石、38億年前亞洲最古老的石頭,其中,還有難得一見的恐龍羽毛化石、尼安德塔人的頭骨標本模型。
此外,收藏展示區也包括永安船務副總經理陳俊秀先生於2011年捐贈清大一批超過5000隻、堪稱博物館級世界性的甲蟲標本,以及黃一農院士捐贈一整套世界上最早關注科學的期刊-「英國皇家學會會刊」,這也是清大最古老的書籍典藏之一。本展示區也獲得金庸大師題字及清大科管院史欽泰講座教授墨寶的加持,增添藝文氣息。
中心主任李家維表示:「希望透過這個空間,讓生科院學生對環境、物種有更敏銳的觀察力,瞭解物種保育繁殖研究以及生物多樣永續經營的重要性」。清大生科院院長江安世則感謝校友力旺電子董事長徐清祥的大力支持,使「生物資源保種研究中心」展示區得以順利完成。
清大校長賀陳弘則特別前往頒發「侯金堆傑出榮譽講座」給李家維教授表示:「在2012年延攬中研院伍焜玉院士後,又有李家維教授獲得侯金堆傑出榮譽講座殊榮,可說是生科院雙喜臨門的日子,也期勉江安世院長帶領的全院團隊繼續努力,提昇生科院研究能量、拓展對外產學合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