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社會發展,一生有八大階段,也就是八大任務,這是每個成人都需要經歷也完成的任務。
繼《自我心理學的八堂課》之後,我們要更進一步的認識自我,藉著艾瑞克森的自我發展任務來探討自我,也學習成長完整的自我。
歡迎上過《自我心理學》初階課程的夥伴,一同再來與自我連結,建構屬於自我發展的完整地圖。
課程連結👇👇👇👇👇👇👇👇👇👇👇
艾 瑞 克 森 八大 發展階段 在 口羊太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何要學正向教養|一切都是為了預備父母期中考
一直以來都在思考為何要學習正向教養,
要學的要練的之多,又沒辦法馬上看見成效,
比較起來權威式教養不是輕省多了?(還立馬見效)
在經歷教養上的種種挫折,
偶爾也懷疑自己是不是沒事找事做?幹嘛自討苦吃。
但隨著閱讀以及跟身旁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聊天過後,
我慢慢地找到了答案,
對我而言學習正向教養都是為了預備父母的期中考:
「現在所努力的一切,
都是為了迎戰未來孩子的青春期階段能順利過關。」
我很慶幸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接觸並學習正向教養,
以及一切有益溝通的工具(薩提爾對話、非暴力溝通)
讓我可以從現在就開始練功。
時常聽到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說:
「真的很難教,根本沒辦法教也叫不動。」
「回家就躲進房間,問什麼都只回恩跟還好。」
「長大了翅膀硬了,根本就不聽我們的。」
「表面看起來都很好沒事的樣子,私下竟然做這種事。」
「說讓我傷心的話,做讓我難過的事。」
「有事只找朋友,根本不理我們。」
❓為何原本乖巧聽話的孩子好像變了一個人?
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提到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任務與心理危機。
總共分為八大階段: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青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以及成年晚期。
每個階段均有其衝突存在,
而所謂的成長,便是克服這些衝突的過程,
同時危機也是轉機,沒有發展危機,
個體的自我就無從獲得充分的發展。
❗️人的一生會有兩次的「自我認同危機期」
第一次發生在1.5-3歲(從嬰兒轉變成兒童),
另一次則是在青春期(從兒童轉變為成人)。
❓為何這兩個階段會產生自我認同的危機?
我個人的解讀為:
因為個體在身心理上快速的成長及變化,
所以容易產生角色混亂,
一種尋求、試探以及統合的過程,
同時也是成長與階段轉換的必經過程。
通常成人會覺得正在經歷這樣階段的孩子特別難搞,
也產生叛逆期一詞,因為讓人難以捉摸,
同時也反映出孩子的混亂及挫折。
孩子還小時,你或許可以用權威壓下來,
因為比較起來你更有力量也更高大,
同時孩子的世界裡只有你,
或許會因為害怕挨罵受罰、害怕失去成人的愛而順從。
但當有一天,你不再是孩子的全世界,
並且眼前的孩子已經長得跟你一樣高時,
你還有把握用權威使孩子順從嗎?
而且就算表面順從,但如果內心不服,
許多事變成只在檯面下做,
許多事不是沒發生,而是你沒看到也不知道罷了,
這樣的親子關係是我們想要的嗎?
青春期就像是一次的父母期中考,
過往教養中的問題都會一次爆發出來,
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反抗與不信任,
權威式教養可以說不只沒效,還會加重以上狀況,
與其那時頭痛憂煩,還不如現在就開始做好準備,
不是用力去征服與控制,
而是用心去理解與接納。
#因著學習而能理解 #因著理解而能接納
讓我們學習贏得孩子而非贏過孩子。
#阿德勒正向教養 #溫和堅定的教養
艾 瑞 克 森 八大 發展階段 在 吳家揚的樂透人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媽寶與寶媽】最近幾則讓人感到沉重的社會新聞,鑄成大錯犯罪者,從媒體有限的素材來看,他們的成長過程因為種種原因受到溺愛。
過多的愛,是在害孩子,在工作場域常有這樣深刻的感觸,身為一個母親,在個人生活上常常提醒自己,夠好就好。
媽寶現象實在讓人憂心,我在國語日報親子小宇宙專欄談論此議題,以下為全文與各位好友分享及共勉。#靜君
《不當寶媽 也別教出媽寶》文/ 林靜君(諮商心理師)
「雅全在學校和同學推擠,對方跌倒膝蓋擦傷,希望家......」,雅全媽媽接到導師電話,老師話還沒講完,她悻悻然回說:「小孩自己笨摔倒,還怪罪別人,你們當老師的也太不負責了。」
雅全爸爸在大陸工作,因為教育問題,媽媽和雅全留在台灣。夫妻聚少離多,媽媽常在打完越洋電話後啜泣,她告訴雅全:「你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寶貝,媽咪為你犧牲那麼多,你一定要替我爭氣。」
為了「爭氣」,雅全媽媽戰戰競競,深怕自己做的不夠多、不夠好,影響雅全未來的發展。雅全小學時,她把校園「愛心媽媽」當全職工作,幫孩子決定大小事,包括應該要和不要哪些同學往來。在媽媽的緊迫盯人之下,班級活動小組沒有人想和雅全同一組,她投訴校長說老師聯合班上同學霸凌他。有時,雅全覺得好孤單。
上國中之後,雅全變得更依賴媽媽,學校社團甄試未通過、對考試成績計算有異見,自己不用吭聲,媽媽有如內建自動搜尋模式,通通幫他解決。「我媽說,......」成為雅全的口頭禪,但媽媽說什麼其實他也不在意,因為他知道不管怎麼樣,媽媽絕不會放手不理他。
媽寶的養成歷程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這兒歌大家耳熟能詳,母愛偉大,但是太過的愛會適得其反,當孩子的世界變成「只有」媽媽好,情況就不太妙。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提出,「人們在嬰兒、成年到老年的八大階段中會發展出各式的力量,並以此和不斷擴增的社會範圍互動。」生命是階段的接續,是漸變的過程,每個階段各有其任務與挑戰,這是自然歷程。當愛子心切,捨不得孩子受挫折,直接為孩子挑起任務,這樣的行為反而成為孩子成長的阻礙。
一旦家長緊緊將孩子收攏在自己羽翼之下,日久,孩子缺少嘗試、摸索與練習的機會,將變得無法為自已做選擇,習慣依賴父母為其做決定、行動以及負責任。被剝奪成長挑戰機會的孩子,最後成為長不大的「媽(爸)寶」。
社會競爭環境本質是汰弱強勝,沒有經過挫折的人,在人際關係、職場、生活適應、婚姻關係裡,遇到挫折會習慣性的退縮回去熟悉的懷抱,再嚴重則社會適應困難,成為依賴父母維生的啃老族。
「媽寶」表面上好像是有人張羅一切的幸運兒,實則常是家庭問題的犧牲品。常見夫妻關係出問題時,孩子成為父母一方情感的寄託。孩子被加以過多保護,灌注過多期待,或者父(母)在照顧過程尋求成就感,把孩子當成是個人的成就。在情緒上無法與孩子切割,因而滿足孩子就是滿足自己,而親子位置上權力的優勢,變成挾愛以操控,成為一位「寶媽(爸)」。
「寶媽(爸)」看似專注於孩子的身上,其實是在滿足自己「當一個好媽媽(爸爸)的需求」,孩子真正的成長需求是被忽略的。長期匱乏的孩子很難長出健全的心智,容易對自己的能力懷疑、內心脆弱不堪。因此,這種過度滿溢的愛不是愛,而是害與礙。
要如何避免自己成為「寶媽(爸)」?兒童心理學家溫尼考特提出「夠好的母親」主張,照顧孩子做得「夠好」就好,不用當完美100分家長,,當父母尊重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孩子自然就能發展出其應該有的樣子。
(原文刊載於國語日報105年5月25日家庭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