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通關古道的最後一段謎題:#安通越嶺古道 ]
劉克襄老師在他舊作《#臺灣舊路踏查記》曾提到,於1991年11月和楊南郡老師為了踏查安通越嶺古道而組隊上山,卻在越嶺後於東段苦尋不得下切的安全路徑,甚至碰到陡峭的岩壁,於是被迫露宿於山區過夜,度過難熬也難忘的一晚。隔日上切回稜線高點再度循路下切,依然不得其門而入,幾次折騰後終於放棄走回西段起點。
楊南郡老師日後再度挑戰想把路走通,結果依然以失敗收場。文章裡的附註記載這麼一段話:「楊南郡說,根據他過去的經驗,很少走兩次還未成功的。未料到竟栽在這一個海拔不過一千公尺的海岸山脈。」
劉克襄老師自己則表示:「真未料到海岸山脈也有如此可媲美中央山脈的壯麗美景;有些地方的氣勢甚至比中央山脈還險峻。」但近三十年後的現在,路徑已變得清晰可辨,難度也不高,實在難以想像當時前輩探勘遭遇的險峻。
✅ 行程報名 https://reurl.cc/62WM6y
✅ 其他資訊請洽 去哪兒
——
#花東縱谷與山同行
#去哪兒
#八通關古道
花東縱谷與山同行 在 廖曉彤Eunice Lia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取之大地,學習懂得謙卑與回饋🌱
摸索剪接軟體好久,請笑納🌵🌵
音樂: Aime
音樂家: Rook1e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花東縱谷與山同行
#安通越嶺古道
花東縱谷與山同行 在 TaiTai LIVE WI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讓心轉向自然,自然也將重返內心:#瓦拉米步道 ]
位於瓦拉米步道入口不遠的南安遊客中心,外頭設有一座「八通關道路開鑿紀念碑」,在時代變遷遺失後,由已故古道專家楊南郡老師等人尋回。紀念碑下另有一塊石牌,說明文結尾寫有這麼一句話:「期使後山變前山,子孫的心轉向自然,自然的心轉向子孫。」
我反覆閱讀這短短幾字,感觸很多,因為這麼一條歷史悠久的古道、舊路,不只是外來政權移入的歷史遺跡,也是布農族人從西邊翻越中央山脈來到拉庫拉庫溪定居的遷徙之路,最遠甚至可追溯至18世紀中葉。
在日本人尚未遷離族人之前,拉庫拉庫溪流域一直是布農的傳統生活領域,若是族人想要「返鄉」,那沿著瓦拉米步道乃至八通關越道路,就是布農世代子孫的尋根之路,誠如碑文所言 —— 讓心轉向自然,自然也將重返內心。
藉由探訪重建的佳心石板屋,我們不只走進瓦拉米步道,也走入拉庫拉庫溪流域的布農族歷史長河。
#蕨之路
「瓦拉米」源自布農語「Malavi」,意思是「一起去做某件事」,像是一起去打獵、一起喝酒,或者一起去出草(聽起來有點恐怖)。
日治時代,日本人開始進入拉庫拉庫溪流域試圖掌控原住民,因為「Malavi」的發音近似日語「蕨」的「Warabi」,加上步道周遭有豐富多元的蕨類分佈,因此日本人在瓦拉米興建駐在所之後,便將之命名為「蕨駐在所」。
是故從起點到瓦拉米這段與「八通關越道路」重疊的路段就叫「瓦拉米步道」,也被稱為「蕨之路」。
✅ 閱讀網誌完整圖文 https://reurl.cc/V6AQyZ
✅ 行程報名頁面 https://reurl.cc/X61yG3
✅ 詳細資訊請洽 去哪兒
——
#花東縱谷與山同行
#去哪兒
#八通關古道
花東縱谷與山同行 在 【花東縱谷7~最美金針花海】(盛開版)赤科山4K浪漫忘憂空拍+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歡迎 同行 ,遨遊天際;金夏最美,針情相約。 花蓮玉里赤柯山的金針花季,8月20日已經滿開囉!!天地有大美,始於心中的一朵花,妳(你)心中的花兒, ... ... <看更多>
花東縱谷與山同行 在 #花東縱谷與山同行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位於瓦拉米步道入口不遠的南安遊客中心,外頭設有一座「八通關道路開鑿紀念碑」,在時代變遷遺失後,由已故古道專家楊南郡老師等人尋回。紀念碑下另有一塊石牌,說明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