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市中正路(光復街口)街景 1968 vs 2020
上圖由昔日駐台美國海軍 Tom Montelbano 先生於 1968年在花蓮市中正路(大禹街口)往西南方拍攝。
畫面左邊有間「東部旅社」(後來改為東部加油站)在光復路口。
畫面右前方的「新建興木器行」(在長城牌彈簧床招牌後方)是前花蓮縣長陳清水的父親開設的,我在經濟部商業司網站查到1970年4月1日成立的「新建興木器裝潢有限公司」,其地址就在圖中的花蓮市中正路535號。
畫面右方的日式房舍則是松本旅社。
畫面中的平交道位在台鐵花東線舊鐵道與中正路交會處。
花蓮市舊鐵道是昔日花東線穿越花蓮市區到海邊火車總站的一段鐵路,全長約1.8公里;在1980年2月1日北迴線(蘇澳新站-花蓮)正式通車後,交通重心轉移;1982年窄軌台東線拓寬完成,鐵道在田浦站改線往北彎,以便與相同軌距的北迴線的花蓮新站相接,舊鐵道因此於1982年6月26日駛過最後一班列車後停用;花蓮舊站在1982年7月1日底廢止(花蓮新站同時更名為花蓮車站),並於1992年9月拆除。
2003年,花蓮縣政府將花蓮市區中正路(一心街口)到田浦車站之間的舊鐵道軌跡,透過環境整理再造,打通成功街18公尺長、6公尺寬的鐵路道路,連接花蓮鐵道觀光商圈及光復街兩端,規劃為「舊鐵道行人徒步區」,再現鐵道新風貌,扮演舊商圈重現往昔風華的關鍵角色。
下圖由張哲生於2020年4月4日在同地拍攝。
花蓮縣長陳清水 在 張美慧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爭取打通美崙溪左岸道路斷點 邀集會勘
花蓮重要縣管河川美崙溪,在靠近尚志橋,緊鄰花蓮市復興新村的左岸沿線,仍有一段280公尺的道路斷點,停滯多年無法有具體進度,不僅阻礙都市景觀發展也影響防洪救災功能,美慧特別邀集縣府、軍方代表齊聚會勘,爭取盡速完成美崙溪左岸防汛道路的「最後一哩路」,打通後連結的路段,將能提供縣民更親近美崙溪的休憩空間與場域。
美崙溪是花蓮縣管河川,也是花蓮市的重要心臟地帶,有人稱為母親之河,但目前中山橋至尚志橋之間的左岸沿線仍有280公尺的道路斷點,因涉及河川治理線、防汛道路規劃以及面臨軍方辦公廳舍需代拆代建等問題,也要透過都市計畫變更等程序,藉以了解居民或軍方建物受影響的範圍,以及要爭取後續工程經費來源等,但美崙溪全線防汛道路,就差這一哩路,以地方整體發展為考量,希望縣府能積極突破,將美崙溪左岸斷點打通,符合防災防洪需求,也能提升都市景觀,更能讓縣民在美崙溪畔有完整的休憩帶。
美慧曾經與多位市民好友,從國福大橋位置的防汛道路出發,沿著美崙溪右岸堤坊,一路往西健行至出海口的位置,但回程無法從從左岸回,因為左岸這段280公尺的斷點,阻礙了通行,所以只能循著右岸原路回到出發點,市民鄉親直呼可惜,期待早日打通。
縣府建設處林建宏技正表示,會勘討論後,各單位皆有共識要將道路斷點打通,目前將針對道路斷點所屬區域進行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及個案變更,以此協調劃設出最不影響河川景觀,而且也對軍方地上建物、居民影響最小的都市計畫線和河川用地線,之後再進一步規劃後續工程相關施作及經費申請,相信能提供花蓮市民更完整的美崙溪沿岸道路。
國防部軍備工程營產中心中部工營處組長李長峻表示,必須等河川治理線、都市計畫道路變更確認之後,再由軍方房舍權責單位,陸軍花東防衛指揮部與縣政府建設處進行工程協調檢討,軍方也會全力配合相關施作。
縣府都市計畫科評估,縣都市計畫變更後送內政部都委會審議,所需期程約六個月,再加上後續的施作工程,美崙溪左岸道路斷點銜接,大概需要兩年的時間完成。
立委蕭美琴服務處執行長陳志強表示,在各方均有共識的前提之下,目前最大進度壓力,會是在於支應軍方的房舍拆除及覓地重建費用,也就是所謂的「代拆代建」費用,但如果軍方必需拆除的建物是處於幾乎閒置的狀態下,建議應該重新評估是否有需要再編列高額經費重建;不被經費壓力卡關,將是打通美崙溪左岸斷點的關鍵因素。
會勘單位包括花蓮縣政府建設處、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國防部軍備工程營產中心中部地區工程營產處、陸軍花東防衛指揮部、花蓮憲兵隊等,以及立委蕭美琴服務處執行長陳志強、花蓮市民代表胡仁順、謝豪杰,前花蓮縣長陳清水也到現場關心。
更生日報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265824
自由時報
https://m.ltn.com.tw/amp/news/local/paper/128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