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曉蕾
打開這書,食物的香氣隨著台語散漫開來,讓我好想念那些親切的台灣媽媽
台灣媽媽不像大陸媽媽,不會開口便問:「你結婚了嗎?」台灣媽媽的手藝,也比一般香港媽媽來得有心思。香港的農村生活太快被城市吞掉了,媳婦們女兒們擠著地鐵趕上班,小家庭也用不著大廚藝,好多農家傳統美食都失傳了。直到二○○○年政府扶助有機農業、二○○三年一場瘟疫,農鄉閒情才被發掘出來——香港原來還有鄉村!還懂得農家味道的,都是婆婆輩了,手工菜也許沒心力再做,露一手「茶果」、「雞屎藤」,城裡人已經覺得新奇,醃漬的「仁稔醬」、「鹹鮮魚」,更是登上雜誌嘖嘖稱讚。
二○○九年菜園村成為反高鐵的焦點,年輕社運朋友每次在村裡吃飯,都超級感動,家常小炒用了田裡摘下的瓜菜,滿滿都是農土情懷。以前香港社運多是絕食,菜園村一役後,「自已種自已煮」成為本土社會運動的新力量。只是,農耕斷層也影響廚藝承傳,新一代種田人,吃得相當簡單。
所以每當我來到台灣,有機會去美濃、花蓮等的朋友家中吃飯,是多麼的興奮!一條蘿蔔,要怎樣曬、怎麼存、放糖放鹽……醃製方法多達十幾二十種,一邊試食一邊聽故事,太陽都躲起來了,然後媽媽們一轉身,一個人又可以煮出一整桌菜!而且每道菜都好好吃啊,看著我開懷大吃,媽媽都樂得拿出更多寶貝:自己做的豆腐乳、前幾天試做的手工饅頭、上季曬好的菜乾……樣樣都令我眼睛放光,媽媽臉上也更亮了。
而眼前這本書,又展現更豐富的寶物盒子:農家媽媽的食譜對好些台灣人都會好奇吧,對我就更加神奇:「洛神花臭豆腐」,兩種食材怎會碰在一起?菊苣、馬告、山蘇、各式各樣讓我這香港人目眩的野菜,亦有好多意想不到的煮法,例如清甜配搭辛野的「高麗菜山茼蒿手捲」,便讓我想像無限。看到原住民的馬告燻雞、樹豆燉五花肉,好想喝小米酒!
吸引我的還有「田間管理小知識」的欄目,如何自製液肥、用沙拉油加香茅水防治粉蝨等等,都是新手農夫很想知道的。媽媽們用水果保麗龍網替草莓穿衣服,這種巧婦智慧,香港媽媽也一樣有呢。這也是本書的特色:有別一般古早味料理書,媽媽做菜的食材,不少是自己種的,特別好味道,因為有媽媽的汗水。
這二十一位台灣農家媽媽,無論是在山上長大,還是從城市搬過來,同樣深愛土地。她們守住山林,努力把瘦骨嶙峋的土地,養回成肥沃的農田,扛下男人的夢想,照顧著全家的胃口,還有餘閒溫暖來訪朋友的心。每一篇訪問,閒話家常地道來,但真的處身其中,每位媽媽所走的路都不簡單。
就像有位媽媽教煮的「一次就厲害黃豆飯」,那順手拈來的「厲害」本領,是生活經過年年月月的考驗,才練就得來的。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