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遊去哪兒?苗栗七場館春節不打烊💡
-
春節期間,苗栗七大場館藝文活動不停擺,持續為鄉親們服務🙏🌸
其中客家圓樓、苗栗特色館、泰雅文物館與賽夏族民俗文物館四館,在春節期間還有特別的節目與活動,觀迎鄉親參考阿昌哥整理好的表格,假期間共襄盛舉,培養藝文氣息。
-
各場館屬於室內場地,除了基本的配戴口罩外,還會要求鄉親們入場前以酒精消毒,並且實聯制進場,還請鄉親配合 #防疫措施 喔!
-
#客家圓樓 #苗栗特色館 #三義木雕博物館 #苗北藝文中心 #英才書院 #泰雅文物館 #賽夏民俗文物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
苗栗 泰雅 族 博物館 在 見域 Citilen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化認同這件事,是你打從心底喜歡它;若它沒有真正進入你的骨骸,那是沒有用的。」——Yuma Taru
桃園國際機場裡,巨幅的泰雅染織作品構成臺灣連綿的山巒,令人感到驚訝又好奇;電影《賽德克.巴萊》中的一件件戲服精巧細緻,讓人嘆為觀止,這一切皆出自尤瑪.達陸(Yuma Taru)之手。從零開始學習傳統苧麻染織,到讓原住民文化在世界發光,尤瑪老師持續努力了三十個寒暑,而這一切,還會持續滾動、進行下去。
尤瑪老師29歲時,決定辭去穩定的公務員職位,開始思考自己要做什麼。跳脫體制後的她,將曾經在博物館和工藝館的工作經驗化為助力,帶著在研究、展覽、教育、推廣等多方涉獵後累積的豐富知識,和5、6個年輕朋友回到部落。她成立的「 野桐工坊/泰雅染織文化園區 」不只傳承織布,而是全面性看待文化傳承工作,包含語言、歌謠、祭典等等,擴大民族發展的視野,身體力行地重現泰雅文化。而現實面的經濟問題,也成為尤瑪老師與博物館合作公共藝術創作的契機,收支平衡下來不僅養活工作團隊,也藉由染織技術與科技、藝術的結合,展現了高質感的創意與規格,讓大眾了解原住民文化不同於以往的刻板印象,而是有無限的可能性。
▍本篇文章出自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出版之《北辰》Vol.1
📖電子書連結|https://pse.is/MNK3M
📖域室 CitiSelect 仍有少量可索取!
苗栗 泰雅 族 博物館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末有抽獎 🎁
「博物館到部落展示文物有其必要性,
若不持續辦下去,我們的文化就斷掉了。」
「就像人的記憶一樣,回想過去的一切好困難,
但丟失記憶卻很快。」
===
#文物與他們的產地
#博物館老文物的返鄉之旅
說到北漂南漂,怎能漏掉博物館的老文物?
即使在文物故鄉的族人,也很難一睹祖先的傳統技藝。
2017年,本院民族所博物館帶著館內的文物和展櫃,到苗栗泰安鄉象鼻村的野桐工坊,舉辦以泰雅女性的婚嫁、日常服飾與用具為主的展覽「她方的記憶」。
⏭這是台灣首次由博物館和原民團體進行的「#文物返鄉、#共作展示」
⏭《#共作:記「#她方的記憶」──#泰雅老物件的部落展示》:
內容關於兩年前這場展覽,描述文物如何走出學術機構的庫房,以及原住民團體的參與,共同迎接老物件的到來。
===
㊗️新書抽獎㊗️
在本文留言並@好友,留言內容為「@好友,一起讀《#她方的記憶》,共作保存老文物。」
我們將抽出1位幸運讀者,把新書送給你和你@的好友💕
※活動時間至5月19日23:59止
※中獎名單將於5月20日在留言處公布
✅ 民族所《共作:記「她方的記憶」》新書分享會
本書作者群、策展團隊,也會一起出席喔!
時間│05/18 (六) 7:00pm-8:50pm
地點│誠品松菸店3F Forum
#本週六 #免費入場 #中研院民族所
===
📍【新聞稿】
博物館老文物找回文化的根 《泰雅老物件的部落展示》新書分享會
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6227
苗栗 泰雅 族 博物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原住民的祖先。
第一區
本區介紹臺灣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前,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重要的史前文化。內容包括距今二、三萬年前,臺灣目前所知最早的化石人類:「左鎮人」,西部新石器時代各階段的文化遺物,東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別是晚期「卑南文化」的墓葬與陪葬品,以及以十三行文化為代表的鐵器時代的文化內容。
第二區
本區共有11個展示主題,分別是:平埔族群文化、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
平埔族群
分布在臺灣東北部、西部的原住民族群,與漢人經過數百年的接觸,目前多已失去其固有文化與語言,而在臺灣的漢人卻也融入了相當成份的平埔族群血統。本區展出平埔族群中位於東北部的噶瑪蘭族、中部的巴宰族、與南部西拉雅族等三族重要的文化特色。
泰雅族
分布在臺灣中、北部等八縣境內內山區,地區遼闊,為臺灣原住民中第二大族。該族主要的物質文化特色為編織及紋面,其中貝珠衣尤為特出,而紋面則被視為是成年必要的象徵。
布農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而以南投縣為中心,為臺灣原住民中第四大族。該族居住在約一千至兩千公尺左右的山區,傳統以山田墾燒與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男性衣服以皮製為主。臺灣原住民沒有文字,布農族卻發展出獨特的「祭事曆板」以記載年中的農耕祭典時序。
賽夏族
分布在新竹與苗栗兩縣,分為男群與北群,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較少的族群。該族在物質文化受泰雅族影響較巨,特別是服飾和紋面方面。矮靈祭為該族最盛大的祭典,也是其信仰之特色。
鄒族
分布在南投、嘉義與高雄縣境內,分為南鄒與北鄒,目前人口約有七千餘人。該族為山居族群,以狩獵為主,輔以燒墾農業。鄒族為父系氏族社會,各氏族有自己的獵場與漁場,大的部落則有男子會所。
排灣族
主要分布在屏東、高雄與臺東縣境內,是臺灣原住民中第三大族。該族在物質文化上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青銅刀與雕刻而著名,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傳統,也反映出階級制度的社會體制與對祖靈、靈蛇的信仰。
魯凱族
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屏東縣霧臺鄉、高雄縣茂林鄉與臺東縣卑南鄉境內。該族亦為一階級性社會,著重貴族的家名與家系,因而發展出獨特的服飾與家屋雕刻。物質文化上亦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與雕刻工藝而著稱。
卑南族
分布在臺東縣卑南鄉與台東市一帶,分為卑南與知本兩群。該族男子11至13歲舉行刺猴儀式,進入少年會所接受訓練,19至20歲舉行成年禮,這種年齡制度與會所組織,是卑南族立足台東平原的基石。
阿美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花蓮、臺東與屏東一帶,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該族為母系社會,行招贅婚,但男子成年後均納入年齡組織,奠定長幼有序的社會體制。物質文化上則以女性的製陶為特色。
雅美族
居住在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上,現今人口約三千餘人,是臺灣原住民唯一不居住於臺灣本島的族群。該族為典型的捕魚民族,精雕彩飾的拼板漁船,木雕、製陶與金銀工藝為其物質文化特色。該族稱「人」為達悟,所以近年來有有改稱為「達悟族」。
邵族
居住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畔,人口約兩百八十多人,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少的一族。傳統生產方式有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因為近日月潭之便,故發展出如「浮嶼誘魚」等多種獨特的捕魚方式與「獨木舟」等湖上交通工具。
「臺灣的原住民族」常設展區,目前展示的現生臺灣的原住民族,概分為原來的法定「原住民」九族及「平埔族群」三族,但由於原住民正名運動後,政府頒定新增為十六族,該館常設展區將配合時代的脈動,局部更新展示的內容及規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pbbRFAx6O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