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多麗絲萊辛的書迷,這本《第五個孩子》的續集《班,無處安放》等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得以重回這個有著不容於社會,不容於學校,不容於群體之異類的世界,從羊水裡便折磨的母親的班,出生後是虎背熊腰、手掌厚重、額頭歪斜,一對畏光的皂石般黃綠色眼睛,嗜吃生肉,笑聲像犬吠,全身毛茸茸,甚至處處展現不受控的暴力傾向,卻違和講著英國上流社會的標準口音,用起刀叉來無異於其他人,這個旁人眼裡的弱智怪物終究是長大成人了,儘管無愛的童年充斥痛苦,卻比任何正常人更需要陪伴與認同。
《第五個孩子》以母親的矛盾角度看待自己生出的怪物,罪惡感與恐懼如影隨形,無法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兒子遭到非人待遇,卻也不知該如何是好,整個家庭因此分崩離析。萊辛尖銳探問父權思想與階級分明的社會弊病,所有以關心為名的親朋好友無不將矛頭指向母親,似乎就是因為媽媽一意孤行的瘋狂行徑,才會滋養出滿是暴戾與野性的惡魔,在人性的明與暗、母愛的存與亡之間,一個不受文明教化的異己就讓群體陷入失序,似乎唯有母愛才是唯一理性,才是絕望深淵的微弱光輝。
而當班好不容易長到十八歲的過程中,開始擁抱孤獨,開始學會忍耐,開始懂得仰賴直覺避開危險,開始從事勞力工作設法自食其力,本性相當善良的他得以遇見了一些好人,也碰過不少心懷鬼胎、表裡不一的壞人,那些公平、正義、包容偶爾隨同情出現,他只能在龍蛇雜處的現實角落裡尋找少數發自內心的真誠笑容。
《班,無處安放》故事主軸轉而從班的內心出發,簡體版有個詩意的名稱《浮世畸零人》,不知人間險惡的班被毒販利用前往尼斯,被電影導演看上千里迢迢去了里約,差點淪為美其名稱做研究機構的活體實驗對象,他終於徹底見識到自己的極限與無能為力,深深迷失於語言不通、全然陌生的異鄉。嘴裡無時無刻嚷嚷要回家的他,其實早已是有家歸不得,在里約時想念尼斯,在尼斯時想念倫敦,在倫敦時早已無法回到原生家庭,其實他一心渴望的是一個真正的家,願意接納他、給他歸屬感的家,如今他只能仰賴陌生人的善意而活,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各自的人生規畫裡更難以長期為一個需要時時留心的異類打理一切,也因如此,結局令所有人鬆一口氣,天地之大,班仍遍尋不著自己的容身之處。
萊辛的故事情節相當通俗,然而其洞悉人性的精準筆觸總是緊緊牽動讀者的情緒,絕望之中不乏希望,冷漠之中不乏同情,黑暗之中不乏光明,讓人再度思考所謂的文明、禮教究竟真正教化了誰。一個像是科學怪人或加西莫多的異類,以及許許多多社會底層的女性角色,都在她不凡的人生經驗與靈魂深度底下淬煉出脆弱與勇敢並存的立體形象,帶著所有接觸到班的讀者另一種視角,為自我,為他人,為極其相異又極其相似的諸多生命帶來立足於混亂世界的勇氣和力量。
▍延伸閱讀:
《金色筆記》書評:世界末日的荒蕪後,一個完整女人的浴火重生。
https://reurl.cc/D9axoO
英國上流社會 口音 在 倫敦男子日常 london.nanzh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幾天前談到泰勒絲新歌,我稍微整理加了幾個新切點,爲 Every little d 寫了一篇新文章,真的從沒想過我會循環播放泰勒絲的歌(熱愛Tay Tay的人別殺我)。
/// 完整版請點連結,以下節錄部分內容:
美國女孩與英國男孩的邂逅故事
〈London Boy〉歌詞第一段單刀直入地唱到:「I saw the dimples first and then I heard the accent」(我先是看見他的酒窩,接著聽到了那個口音)。
美國女孩對英國腔的癡迷早已不是新聞,交過多名英國男友的女星不只泰勒絲,就連艾瑪史東、凱蒂佩芮等影視圈巨星也曾表達對英國男士的情有獨鍾。根據去年英國民意調查公司(YouGov)的問卷調查結果,39%的美國女性表示操着英式口音的男性比美國腔男生更加「吸引人」。或許這樣的刻板印象與全球女性並無太大差異,多半來自英國電影或影集中出現的紳士角色及英國上流社會的生活風尚,造就了英國男生風度翩翩、令人夢寐以求形象。
「會享受肯頓市集(Camden Market)的下午散步時光,接著帶你去高門區(Highgate)酒吧認識他的大學好友,接著邀你一起看英式橄欖球(Rugby)轉播的男友是『怪物』!」
許多女網友對於這位泰勒絲的男伴所安排的約會行程頗有微詞,因爲沒有人會享受在人潮擁擠、滿是山寨品攤販的肯頓市集享受散步片刻。這個位於倫敦北區的觀光景點通常是許多遊客的必經之地,如果真要我推薦一個跟這個地區有關的行程,就是搭著水上巴士從Camden搭到西邊的小威尼斯(Little Venice),沿著攝政運河(Regent Canal)觀賞安靜美好的倫敦風光。
-
_《倫敦男子日常 london.nanzhi》
.
來追蹤我 IG 看更多倫敦照片:https://instagram.com/london.nanzhi
部落格: https://weihongtseng.com
英國上流社會 口音 在 林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和遵理老闆娘午餐,商討新一年大計。June姐是我再生母親,來年,她也和我分享了一些她的看法。一切當然是商業機密,但她再次提出了一個她欣賞我而我一直在play down的特質 - 我懂英國。
June姐是位英文專家,她很感興趣的,是英國口音。英式口音,其實跟廣東話口音一樣,五花八門。June姐指的,當然是 Received Pronunciation (RP).
這不是任何地方的口音。這是經歷某種學校教育出來的口音。傳統來說,就是在英國寄宿學校,或者俗稱公學讀書出來的口音。
當年的英國大台BBC, 必須是由擁有這種口音的人擔任新聞播報員或主持。時至今日,英國有點矯枉過正,反而喜歡拿著地方口音的人擔任主播 - 試想TVB用一位操著番禺口音的人擔任6點半新聞播報員。除非她長得像周嘉儀,否則一定會被投訴的。
類似的,我在哈羅公學時,當年所時髦的口音,就已經不是 Received Pronunciation 了,而是非洲口音。有點文革感覺地顛倒了過來的感覺對吧,但這正正反映著英國近年的亂世。雖說在一所英國數一數二的「貴族學校」讀書,但當年在校的我卻覺得像是在個頗為落後又混亂的環境裡。
但這卻正正點出了英國上流社會的文化。香港人崇尚英國文化,但中上流社會的人,所形成的習慣,在英國同級人看來,叫做 middle middle - 中中產、中中流。
中上、上流的英國人,有著一些香港同類人看不慣的習慣。舉例:
他們聽不到你說話,不會文質彬彬的問:(I beg your) pardon? 他們只會冷冷的一句:What?
他們的衣服,從來不會很整潔,而是隨便,而且經常是很古舊的。英國前倫敦市長、外交大臣 Boris Johnson, 常被人說他太上流,但他確實頭髮最亂、西裝穿得最隨便的人。查理斯王子和卡米拉結婚,穿的皮鞋和燕尾服,有幾十年老。
他們的車通常很老、也很髒 - 內外的髒。洗車是一個十分香港人喜歡但其實是中中產才做的事。他們的家其實也不大乾淨 - 穿著鞋走進屋子,是正常,不是沒禮貌。
去餐廳吃飯,離開座椅時不會好好的把餐巾摺好放回桌面上,而是隨便捏成一團扔椅子上或檯面。
初次見面、很久不見、臨別時,從來沒有順暢流利得體的一套。每一次,都是尷尷尬尬的。當你在電梯看到些懶是受慣高等教育的香港人在裝模作樣說'excuse me'的時候,他們真的無法理解我的歇斯底里的鄙視。
例子許多,不需要詳細說明。但一點貫穿全部 - 不羈。
#東周刊 #專欄 #老作有理
英國上流社會 口音 在 窩馨倫敦英國Homestay Long/Short Terms Accommodations 的推薦與評價
英國口音 ***偶也是上流社會地! 倫敦畢竟是英國的首都,多元化是這裏最明顯的特點。倫敦的口音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傳統女王英語,也被稱為Receive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