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斯有在看「年代向錢看」嗎?
前幾天,民主黨參議員伯尼·桑德斯說,民主黨人是「沿海精英政黨」。桑德斯在接受採訪時承認,民主黨代表著美國億萬富翁的利益,這些億萬富翁集中在華盛頓特區,紐約市和洛杉磯。「我認為可以公平地說,民主黨在許多方面已成為沿海精英的政黨,這些中上層有產階級的人有很多錢,在許多方面都相信社會正義。」桑德斯繼續說:「但我認為,多年來,民主黨一直沒有重視他們本應重視的工人階級需求。」 「這與誰為競選活動提供資金有很大關係。」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的競選活動確實符合桑德斯的描述。在本次選舉週期中,紐約華爾街高管已向拜登的競選活動投入了超過7400萬美元。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9月的分析指出,「所有大銀行」都在本次選舉中支持拜登反對川普。加州的高科技精英也壓倒性的反川普。
咦,桑德斯在看「年代向錢看」嗎?我們這几週一直在節目上談,川普改變了共和黨,他把原來兩黨都背棄的底層勞工大眾拉回來,成為川普運動的中堅力量,他成為美國中下層階級的代言人。川普同桑德斯都為中下層階級發聲,但他們開的藥方不同,川普主張公平對等貿易和美國制造優先,減稅小政府少法規,讓中下層自由發揮,個人奮鬥。桑德斯主張加稅大政府多法規,把精英的財富通過政府稅收和開支分配給中下層,即傳統的歐洲社會主義/英國工黨的主張。
而那些「沿海媒體和高科技精英」則認爲,拒絕接受自由主義正統觀念的美國工人階級,那些老白男川普支持者,是可憎的邪教。「沿海精英」完全不願正視全球化給美國中下層階級帶來的問題,也不願理性討論川普的政策,只是抹黑他的個性和人格特質。
英國工黨 主張 在 王郁揚 WHO FCTC 菸草減害專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上一代思維 VS #新一代思維
現年 34 歲的芬蘭新科總理馬林( Sanna Marin ),從政僅 8 年就成為國家領導人,成為芬蘭史上第 3 位女總理,同時也是全球最年輕的民選領導人之一,觀念前衛的她,近日更提出「縮短工時」至 1 週工作 4 天、每天 6 小時的新主張,希望可以讓國民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綜合外媒報導,馬林日前聲稱,人民需要留給自己更多時間,除了陪伴家人和摯愛以外,還要能自由追求自己的嗜好興趣,投入在生活的各面以陶冶自身,也得到芬蘭左翼聯盟黨首、教育部長李椰w德森( Li Andersson )的支持。
據了解,在成為總理之前,馬林曾出任芬蘭交通部長,當時她就曾呼籲要減少工作日,從而改善員工的職場關係並提高工作效率。
《每日郵報》指出,目前芬蘭實施每週工作 5 天,每天工作 8 小時的制度,而其鄰國瑞典已於 2015 年開始實行每天工作 6 小時的規定,調查結果顯示,瑞典員工在新政策實施後普遍感到更加快樂、生產力更高也更富裕。此外,微軟在日本的分公司 2019 年也曾進行工作制度調整,變為週休 3 日,結果也表明,員工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了 39.9% 。
英國《獨立報》則報導,其實早在 20 世紀初,因著勞工運動的發展,歐洲的工作週數及時數就已逐漸縮短,但近數十年相關改革較為停滯,每週工作 5 天、 1 天工作 8 小時的制度,儼然成為發達國家的基本標準,英國工黨也曾表示,希望能在 10 年內實現 1週工作 4 天的長期政策目標。
上述報導並指出,目前芬蘭的工會覆蓋率在歐洲國家中名列前茅,約有 91% 的工作人口都受惠於工會集體協議,在工時、工資和勞動條件方面均有保障;法國、比利時、奧地利也不差,高於歐盟平均值的 60% 。
英國工黨 主張 在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澳洲大火與左翼兩難
澳洲這次恐怖的山林大火,雖然未必直接與氣候變化有關,但氣候變化只會令這些特級大火愈見頻密。不過,今年年中澳洲選舉,勝選的是中間偏右自由黨領導的聯盟。而自由黨和選舉失利的第二大黨工黨的其中一個主要分別,就是在氣候變化的問題上。
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澳洲是排碳大國之一。通常在那些人均排行榜中,如果不計那些石油輸出國和個別小國的話,澳洲多數都幾乎「名列前茅」,僅排在美國之後。澳洲之所以是排碳大國,主因是它其實是世上出口媒最多(以價值計)的國家。而在澳洲當地,煤也是最主要的發電來源。2012年工黨執政時,曾通過了針對礦業利潤得特別稅項。但翌年右翼聯盟贏得執政權後,該稅項就被廢除。
英國工黨月初之敗,其中一派的分析強調是因為主張二次脫歐公投而令到贊成退歐的工人階級寧打保守黨。而年中澳洲工黨之敗,亦有分析指與工人階級投向右翼有關。但他們票投右翼,不是因為族群認同,而是因為工黨比較進取進步的環保政策。沒錯,進步的環保政策確有吸票的可能。但這些票很可能「只」是從潛在綠黨的選民和都會的中產階級爭過來。而在那些與煤礦緊緊扣連的工人社區中,當中不少人可能就因為擔心工黨的環保主張會影響生計而選取了右翼聯盟。
自從人類永遠可以征服自然的期望被打破以後,泛左翼就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一個兩難。生態帶來的危機其實也有階級性。窮人、工人要承受的和損失的總會比有權勢者大。但如果「工人」是泛左翼的「天然」支持者,而作為被壓迫者的他們合情合理地想過較好的物質生活甚至更要每天為生計而膽戰心驚時,又怎能期望他們支持跟自己利益很可能對立的環保政策呢?
世界各地的左翼都在為這個兩難惆悵。近年終於出現了「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這一個概念。簡單來說,「綠色新政」就是指在推動減排時要透過綠色事業製造大量就業崗位。暫時這個概念在美英較多人留意和推廣。在美國,正在爭取民主黨總統提名的Bernie Sanders已將綠色新政納入政綱之中。
但回到澳洲,工黨在選舉敗陣後卻有黨內聲音認為應在環保議題上退卻以爭回工人階級支持。早前有幾位工黨國會議員就曾同煤礦業游說人員一同視察礦場。如果今次的山林大火還能說有一點正面意義的話,它是否能將澳洲政界和人民對環保議題的態度扭轉過來呢?綠色新政會否有機會被澳洲的進步黨派納入其論述之中呢?
順帶一提,澳洲其中一間最大的能源公司Energy Australia,其母公司是香港中電。今個月月中,一個券商發表報告將中電的評級升至「跑贏大市」,其因之一是澳洲天氣異常炎熱。
——嶸
#夜貓 #綠色新政 #澳洲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