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法肯豪森的作為
賽克特就任顧問團團長的日子只有10個月,他對中國軍事的構想,許多才剛開展,有些則還未付出行動。繼任的法肯豪森所要做的,就是承接前任的措施並繼續發揚光大,而事實上,法肯豪森完全不負所託。
像在建軍方案,法肯豪斯於民國25年(西元1936年)提出強化過往曾被整編過的部隊,這個方案後來被定名為「調整師」。
順帶一提,現在若要在網路上搜尋中德軍事合作的相關資訊,通常會打上「德式師」或「德械師」等關鍵字。但當年的政府檔案可沒以上字眼,因為這些接受德國訓練的部隊正式名稱是「調整師」或「整理師」。尤其某些軍迷對「德械師」這個名詞非常反感,主要原因就是接受德國訓練的國軍未必拿德國兵器(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國軍的裝甲部隊就能了解狀況),所以如果你想在別人前面秀出你很懂民國軍事的逼格,可千萬別喊錯稱呼呀。
當時法肯豪斯建議:
一、
各步兵團應依照教導總隊步兵團之德國新編制盡速編齊,各團應裝備步兵榴彈砲、戰防砲各一連。
二、
為加強管支援火力,營迫砲排應增為四門、機槍連定數則增為九挺。
三、
各陸軍師應編成一個騎兵連,以落實戰場情資偵蒐。
四、
每個師中的戰鬥及勤務支援部隊,若是工兵及通信兵還無法達到營級規模,至少也要成立連級單位,另須特別重視通信裝備及光學觀測儀器。
五、
各師應加強炮兵編制,最好能成立內含三個營的炮兵團(其中兩個營裝備野戰炮或山炮,一個營裝備105mm輕榴彈炮)。
六、
兵器應統一使用中正式步槍、捷克式ZB26輕機槍、廿四式7.92mm重機槍。
七、
各陸軍師應設立修械所好保養維護兵器。
在此原則下,有30個師將率先調整,最終目標是完成60個調整師。而調整師的編制,以執行最徹底的88師為例,內容為:
每個師下轄2個旅,每旅各有2個步兵團(也就是從魏澤爾時代就確立的2旅4團制)
1個炮兵營,下轄3個炮兵連與1個通信排
1個工兵營,下轄3個工兵連與1個通信排
1個通信營,下轄2個有線電連與1個無線電連
1個輜重營,下轄2個連
1個高射炮防空營(這個編制後來被取消,因為後來格國顧問團決定成立專門的高射炮部隊,好將炮火集中使用,不過有些部隊仍保有此編制)
另有師本部直轄的特務連、騎兵連、戰車防禦炮連、野戰醫院各1個。
而作為戰鬥主力的步兵團,其編制為:
1個團下轄3個步兵營,通信連、步兵榴彈炮連各1,另有團本部直屬的特務排。
1個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迫炮排及特務排各1。(這裡特別註記一下,在原先魏澤爾編制的步兵營中,規劃的是配備2門20mm輕機炮的小炮排,而法肯豪斯此時則將小炮排升級成裝備2門八二式迫擊炮的迫炮排。)
1個步兵連下轄3個步兵排,每排下轄3個步兵班,每個班有14位成員並配給一挺輕機槍。
1個機槍連下轄3個機槍排,每排下轄2個機槍班,每個班配有一挺重機槍......
與舊有的編制相比,調整師特別著重提升支援兵種的質與量,像是增強火炮能力(輕機炮變迫擊炮、增加反坦克炮及口徑更大的榴彈炮),設立恢復傷員的野戰醫院,另外讓更多部隊都具有通訊能力以方便聯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裡我特別要提一下,在法克豪森任內多出來的新單位:野戰醫院
話說現代護理人員的精神象徵是南丁格爾,這位英國貴族小姐之所以能讓人意識到護理人員對醫療體系的重要性,是因為她參與了克里米亞戰爭。在這場英、法、俄三個歐洲強權對抗且耗時3年的戰爭中,南丁格爾改善傷兵醫院的品質,使她駐紮的傷兵死亡率從42%降低到了2%。
大家注意到沒有……傷兵死亡率原先是42%!這個死亡率高的可怕!
換言之,若是能提高醫療素質,將會有效減少軍隊人員的損失。後來在一次世界大戰,各國更是在慘烈的戰事中吸取經驗,像是1917年Wwkeen的《戰傷救治專書》就詳細說明傷兵收容、疏散及感染控制等内容,而1918年FrankKeeper的《軍事生基本手冊》内容也提及疾病、營養、飲食管理、野營行軍衛生、戰傷分類分級、排泄物處理、士兵培訓等基本常識。
國民政府在北伐成功後,於1927年設立軍政部軍醫司,之後在1935年4月將軍醫司與其他單位合併為「軍醫署」;順帶一提,法肯豪森是在1935年3月接任德國顧問團團長一職,或許這是國民政府逐步提升對軍醫的重視,才能讓法肯豪森在調整師的方案中,得以提出設立野戰醫院的方案。
截至1936年,軍醫學校培訓出1045名醫生、300名藥劑師,另有108名在校學員,每年則能加強陪訓50名醫生。而在1937年,林可勝編制出内容包含:毒氣戰、疾病控制、戰時衛生管理……等知識的野戰醫療手冊,可見軍醫的逐步發展。(這位林可勝被譽為中國生理學之父,日後擔任國防醫學院的第一任院長,是當時深受世界科學界推崇的中國科學家之一。)
雖然新部隊成立,如此里程碑值得掌聲喝采,但在後來的抗戰中證明……這些軍醫的功能極其有限。
首先很明顯的問題,是人數實在過於稀少。
當時國民政府包含陸海空三軍,粗略人數約300萬。1000多位醫療人員的比例有多麼稀少,那是不言可喻。事實上,當時一個陸軍師「理論上」設有2個衛生連,其成員包含:1名首席軍醫官、9名醫官、87名部屬;而他們的照顧對象大概是9000多人……當真需要能者多勞。
可真說到能者多勞,當時軍醫有第二個問題:素質堪憂。
剛剛提到有87名衛生連部屬,但這些護士、擔架兵、後勤人員其實並不具備醫療技術,因為他們大多是未經培訓的農民、苦力。大家想像當有士兵在戰場上被打到斷手,可是第一時間趕來的卻是耕田的王老先生……我想大家對結局應該是心裡有數。
那為何醫療人員素質堪憂呢?除了培訓資源稀缺外,這就帶出第三個原因:待遇低下。
首席軍醫官,聽上去非常威風,但實際上,軍醫官是沒有軍銜的。沒軍銜就代表沒加給薪水,在錢少事多沒資源的情況下,自然沒多少軍隊人員願意擔任或進行相關的研修。
甚至就連培訓機構也有問題,這就是第四點:醫療理念之爭。
在1934年以前,國軍的軍醫培訓走的是德日派路線。所謂德日派,起源來自於清末的北洋武備學堂,也就是中國現代化軍醫的起始點,而北洋軍在清末逐漸隸屬袁世凱麾下,袁世凱則在部隊內採用德國式訓練;而除了北洋軍,清末各省也有創設各地的新軍,只是他們的經費資源不如袁世凱豐厚,所以他們的軍官人才通常都是留學日本(因為比較近而且物價也比較便宜),而日本的陸軍也是效法德國,所以自清末以來的軍醫訓練,就以發源德國,再經日本轉化學習吸收,故稱為「德日派」,而此派特點是比較重視理論研究。但在民間的醫療體系中,卻有另一股強大的派系,那就是重視實踐操作的英美派,而看名字也知道,這源流來自英美兩國。這兩派其實並沒有明顯的優劣問題,可是在1934年,當時軍醫學校聘請一位來自民間醫療體系的學者擔任新任校長,而這位新任校長一上台就決定將軍校全面改走英美派路線,並將全校職員解聘後再重新招聘。還是強調,英美派與德日派並沒有孰優孰劣,但如此人事大變動,說不影響學生學習那是睜眼說瞎話。
在1937年的淞滬以及南京戰役,透過傳教士醫生的報導,當時國軍各部隊嚴重缺乏手術繃帶、破傷風血清、藥品、夾板、救護車……等醫療器械,亦無訓練有素的手術助理,而擔架兵的不足,導致大批傷兵直接被棄置於戰場,可見國軍的醫療體系的低下。
這樣說起來,我似乎Diss國軍,但其實我想說:當時的國軍就是在資源匱乏的萬難處境下,持續進行改革進展。雖說在就事論事的精神中,必須要檢討結果的不如意,但對創立以及成長的理念及付出,絕對值得旁人以及後人致敬。而以上理念,就是本人德式中央軍文章的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回來新成立的調整師,不只野戰醫院,其他單位雖在理想上應當擴增,但現實狀況卻是因為資源匱乏,許多部隊的裝備未能到位(像有些步兵團沒有迫擊炮,只能沿用以往的小型機炮,或是有些師沒有裝備反坦克炮),有些更慘的,僅完成表面上的編制重整,在武器及訓練上均不到位。加上後來抗戰突然爆發,所以國軍最終只成立35個調整師,以及還沒接受最新式改編但先前已有做到部分改造的24個整理師,以當時全國177個陸軍師來看,新軍的比例不算高,卻已是較具戰力的部隊。而這當中能夠達成顧問團設立標準的調整師可謂當時國軍中的戰力頂峰,這些部隊分別是:
中央軍校教導總隊
(不過這支部隊成立的本意是樣板,也就是擺出來好看的,並沒有足夠的實戰經驗,但正因為要擺出來好看,裝備絕對在各部隊中最為先進整齊。)
接受德式訓練最老資格的陸軍第87師、第88師,以及從以上兩師抽出補充團而擴編成的第36師。
而有財政部銀彈支持的稅警總隊,同樣戰力超群,有時甚至能比陸軍更早領到最先進的武器(至於原因就是……有錢是大爺)。
民國二十四年,政府為了檢視德式訓練部隊的戰力,還有提升多兵種搭配的作戰經驗,並且趁機模擬上海至南京一帶的攻守實戰演練(這地區是國軍預設未來對日衝突的戰場),於是進行一場秋季操演。
這當中,陸軍出動87師、36師、教導總隊,讓以上部隊分成東西軍對抗,另外加上裝甲部隊、空軍也一併參與。可以說,這是多年德式訓練的整體展現,雖然空軍及支援兵種的數量依舊偏少,顯示國家整體實力還不以支撐足夠規模的現代化部隊,但是步兵的作戰水準及觀念與過往相比已有飛躍式成長。
除了步兵的提升,法肯豪森特別注意炮兵的整頓,他協助國軍將現有火炮進行整編,然後將全國457門火炮分成了4個獨立炮兵旅、5個獨立炮兵團、4個獨立炮兵營。之後更是向德國購入24門150mm重榴彈炮以及36門105輕榴彈炮,因而建立最現代化的支援部隊─炮兵第10團、第11團。
這兩個團除了擁有最先進的火炮外,相比其他傳統炮兵部隊還停留在用騾馬載重牽引,他們可是購入了重炮牽引車還有裝炮彈的載重卡車,所以在機動力上大大提升(但也話說,現代化的火炮重量非常驚人,真要用馬匹去拉,估計馬都快累死炮卻動沒幾公里,所以使用摩托化移動是必要的提升)。
另外,由於中日兩國關係越加緊張,法肯豪森與顧問團規劃出諸多對日戰略。其具體內容為:
以徐州、鄭州、武漢、南昌、南京,為戰略規劃的重心,北方設定黃河為最後戰線,四川為戰略大後方。
以此為基準,四川需工業化,提供後勤。而長江會是整個戰略的核心,所以必要時須封鎖長江航道,防止日本海軍逆流而上的攻擊。黃河則作為最終防線,如果必要,需要進行有計畫的人工氾濫,增加對鄭州、武漢的防衛。(大家可以注意這一點,因為這將成為抗戰史上不容忽視且極具代表的一個事件。)
在賽克特─法肯豪斯的接力合作下,德式師日漸茁壯,但說了這麼多,到底這批耗費國家心血打造的部隊,相比其他派系軍隊會有何不同?接下來,老ㄕ就來好好介紹德式師的士兵有什麼特別的行頭。
圖片為: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
「英國醫生薪水」的推薦目錄:
- 關於英國醫生薪水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英國醫生薪水 在 以身嗜法。法國迷航的瞬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英國醫生薪水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英國醫生薪水 在 [討論] 台灣醫生薪水這麼低怎麼一堆人要填醫科- 看板medstudent 的評價
- 關於英國醫生薪水 在 醫師薪資:臺灣勝英國- 考試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英國醫生薪水 在 醫勞盟- 反剝削!英國初級醫生今年第4度發動罷工...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英國醫生薪水 在 整形外科醫生薪水不是最高的?越重要的醫生薪水越低?美國人 ... 的評價
- 關於英國醫生薪水 在 23 歲女生有年薪百萬的工作?|台灣與英國工作差異分享 的評價
- 關於英國醫生薪水 在 [問卦] 為什麼歐洲國家醫生都低薪 的評價
- 關於英國醫生薪水 在 英國最聰明的高中學生大部分目標就是醫學系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英國醫生薪水 在 [問卦] 有沒有英國醫生賺不賺的八卦? -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英國醫生薪水 在 以身嗜法。法國迷航的瞬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法國總統又公布防疫最新規定🤦
一言以蔽之, 就是「變相的」強制接種疫苗。
八月開始,必須要出示pass sanitaire健康通行證才能去餐廳、咖啡館、購物中心、醫院、 養老院、還有長程的火車、 客運、飛機!
健康通行證上必須記載疫苗接種紀錄,或48小時之內的PCR檢測。
『Nous sommes une Nation de sciences, des Lumières』
總統說: 『我們是科學之國, 啟蒙之國,怎麼可以不迅速接種疫苗呢? (好想罵髒話🙄) 科學提供我們自我保護的方法,我們應該要滿懷信心,站在理性而進步的角度使用科學。』
至於所有醫護人員,9月15日之前一定要接種疫苗! 健康部長還補充: 『若9月15日之後還不接種的醫護人員則不能繼續工作也不能領薪水』。
(住英國的小叔說英國也曾祭出這招,就等著工會抗議吧! 或是法國人會轉性變順民😆)
『第一批接種疫苗的人可能抗體已經下降,開學後可以再接種一波喔!』 (乾脆流感疫苗也強制算了? 反正每年都似死很多人?)
今年秋天開始,PCR檢測開始收費。 除非有醫生處方簽。『為了鼓勵大家接種疫苗, 不要動不動就去戳鼻子浪費醫療資源』。
總統28分鐘的演講, 媒體人士形容是: 「五分鐘老王賣瓜(法國做的比別人好blabla), 三分鐘宣揚極權主義與歧視,其他20分鐘是競選政見時間! 」
「個人自由嚴重倒退...法國人又再一次成了無能政府的犧牲品」。
前內政部長Castaner則說:『 總統做了自由的選擇le choix de la liberté,而,因為 le choix de liberté implique des contraintes 自由的選擇意味著約束』.....(好高深的哲理啊...🤔 )
總統演講結束後, Doctolib線上醫療預約系統差點當機, 大家都趕快預約打疫苗,不然不能上餐廳吃飯, 等同封城啊!
(小叔說,英國也是這樣嚇唬大家,果然嚇得很多人趕緊去打疫苗! 但事實上不可能立法強制...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我本來想做完手邊的翻譯再去接種疫苗為後代當白老鼠,現在看來得提前去卡位了🤷 希望副作用不要太認真🤦,不然截稿日又要延期了...
我不怕疫苗副作用,但我討厭極權。你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接種疫苗,但這不是用來指責別人自私的理由。更不是用來合理化任何約束的藉口。
🤷
#全民白老鼠的時代
#還好起碼有人致富
#反正極權令人絕望
#取消戴口罩卻強制打疫苗?
英國醫生薪水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06年,哈利波特的作者 J.K. Rowling,也是皇家文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當年的一員,曾經這樣說,羅德達爾的《巧克力冒險工廠》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是她的十大愛書之一,而且,也是每個小孩都該閱讀的小說。
七月七日是國際巧克力日,昨晚睡覺前,想說該看那部電影,想到巧克力,於是打開提姆.波頓(Tim Burton)導演的《巧克力冒險工廠》(2005)。再看一次,瞬間明白為何Rowling會說,每個孩子都應該認識這個故事。
不過,不只適合小孩,《巧克力冒險工廠》也是每個大人都可以拿來審視自己的小說與電影,畢竟我們也都是從小孩變大人,也會去生出小孩的人類。
#已經無法信任人類的旺卡先生
威力旺卡(Willy Wonka)的巧克力工廠,原本雇用的是人類員工,但是因為有些員工趁機偷竊旺卡巧克力的秘密配方,使得旺卡先生生意受傷、無法信任人類,並且決定關起大門、與人保持距離。旺卡工廠巧克力工廠自此成為神秘的傳奇——製造世界上最好吃的巧克力,卻不知道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幾年之後,神秘的威力旺卡忽然間決定邀請世界上最幸運的五個小朋友,與他的一位家長,一同進入旺卡先生的神奇工廠,參觀這個全世界最神秘的巧克力製造廠。
.
#有些小孩真的很討人厭
旺卡先生不喜歡人類,因為有些人的品性不好,有些人習性不好;內在性格有問題,造成外在行為也不端正,讓旺卡先生寧可選擇與叢林來的矮人族(Oompa-Loompa)合作,提供可可亞當薪水,或是信賴松鼠挑選堅果的智慧,也不願意與人類共事。
不過,當旺卡先生發現自己已經長出白髮,傳承變得有點棘手。於是,他必須找個可以信賴的小朋友,從小訓練起。
只是,許多小朋友都讓人很討厭,要如何挑選呢?不如就先把他們集合到巧克力工廠,來趟參觀之旅,再從中挑選出一位比較不討人厭的小孩。
.
#慣小孩都是大人寵出來的
旺卡先生會挑選一位家長一起進入工廠,因為可以透過小孩與大人的互動,認識小孩在家長面前卸下心房的真實面貌,當然也可以看見大人是如何是非不分、慣壞小孩。
小孩不是天生壞胚子,小朋友會討人厭,多半是因為大人本身的價值觀有問題,而不自覺地慣壞小孩(就故事的論點)。
.
#貪吃不節制與母親的盲點
來自德國的小胖奧古斯都,是個不知節制的貪吃鬼,不只貪吃,也沒有習慣把臉頰嘴巴擦拭乾淨。奧古斯都的母親沒有意識到,自己兒子因為貪吃而變得巨大且討人厭,甚至以此為傲。這就是母親的盲點。
.
#排擠他人爭第一
全身穿著運動服的紫羅蘭,跟媽媽都是心中只有第一名的勢利眼。她們以自己為中心,算計每件事情的得失,確認自己是否能夠由其中獲得利益。
紫羅蘭的每件事情都想要得第一,她不間斷嚼口香糖獲得世界紀錄之外,也要成為第一位嚼到第一片三餐口香糖的人類。自我中心、排擠他人,硬搶第一,讓紫羅蘭真是討人厭。
.
#氣勢凌人不聽勸
薇露卡的父親是堅果工廠的大老闆。大老闆養出的孩子,比起大老闆還氣勢大也口氣大,完全凌駕父親。薇露卡以命令與不妥協的方式,堅決要求他人必定要達成她的要求。
這種霸氣不講理的小孩,時常可見,父母已經無法教育他們,他們自以為是、不聽勸告、還會仗勢欺人,十足討人厭。還好,薇露卡已經被松鼠丟進垃圾場了。
.
#自以為聰明的電視兒童
麥克則是個自以為聰明的電視兒童,每天泡在螢幕前,整天都在打電動,講出來的語言,都是暴力與殘殺。
麥克仗著自己腦袋裝著許多奇怪的冷門科學,於是喜歡口氣大又頂嘴,不僅看不起大人,也認為其他人都比他笨。麥克也是一個大人無法管教的慣小孩。自大、傲慢、目中無人,讓麥克把自己困在電視機裡,最後成為紙片人。
.
#寵壞小孩的通病
除了查理,其他四個被寵壞的小孩,都有一樣的通病:傲慢、自大、貪婪、自私、目中無人、不聽人勸、愛頂嘴、又沒有同理心。
查理與他們不同,雖然貧窮,但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與父母,教導他要懂得謙虛、溫暖、真誠、與同理他人。因為這些人格特質,讓查理雖然什麼都沒做,卻意外獲得旺卡贈與的巧克力工廠擁有權與經營權。
.
#乖孩子小查理就是後來的墨菲醫生
在《巧克力冒險工廠》的可愛男主角佛瑞迪·海默(Alfred Highmore)長大之後,繼續在英國演藝圈發展,在戲劇界闖出一片天。
海默先是與 Vera Farmingo 在《貝茲旅館》(Bates Motel, 2013)飾演母子。《貝茲旅館》可謂電影《驚魂記》(Psycho, 1960)的當代前傳。當時海默與 Farmingo 都獲得不少獎項的提名。
之後,海默最受人稱讚的表演,是在電視劇《良醫墨非》飾演患有自閉症的墨菲醫生,還以此角獲得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
#提姆波頓與海倫娜波漢卡特
在《巧克力冒險工廠》裡,查理的母親是由奧斯卡女主角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飾演。卡特會演出這樣一個豪不出奇的角色,那是因為當時卡特是波頓的女友。
導演波頓與卡特,兩人沒有結婚,是以伴侶的型式一起生活,由2001開始,至2014分手,有兩個共同子女。欣賞這種伴侶制,合則一起,不合則分,可以共享美好人生,也可以不打擾他人地安靜說再見(倘若是結婚與離婚,就得驚動家人)。
.
#英國TheatreRoyalDruryLane的巧克力夢想工廠
除了羅德達爾的小說,我的第一次《巧克力冒險工廠》,是在倫敦柯芬園附近的Theatre Royal Drury Lane,那是場非常華麗美好的戲劇,尤其是在故事後半的透明電梯,藍色星點綴滿整個黑色的舞台,只有一個透明的電梯間遊走在天空,好美好魔幻。
這是我第一次在劇場中,深深感受到奇幻竟然可以這麼近又這麼寫實,舞台設計精緻有創意,歌舞也是歡樂又驚喜。於是,除了大家都愛看又常常買不到票的《獅子王》之外,也非常推薦《巧克力夢想工廠》。
.
.
#每天陪你宅在家看一部好電影Day55
#第40部電影
#2021年7月8日
#巧克力冒險工廠2005
#CharlieandtheChocolateFactory
#TimBurton
#慣小孩是大人寵出來的
#善有善報
#TheatreRoyalDruryLane
英國醫生薪水 在 醫師薪資:臺灣勝英國- 考試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勸退醫學系的Po文太多,但轉一個角度看,其實臺灣醫師薪資比不少發達國家 ... 以英國為例,FY2 = PGY2 不分科實習醫師,Basic Pay標準- 醫學系,學測, ... ... <看更多>
英國醫生薪水 在 醫勞盟- 反剝削!英國初級醫生今年第4度發動罷工...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英國 初級醫生(住院醫生)4度罷工,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體系(NHS)直批,此罷工行動 ... 如果能加上主治醫師應給付住院醫師護理師麻醉醫師等額外超時的薪水並且有倍率 ... ... <看更多>
英國醫生薪水 在 [討論] 台灣醫生薪水這麼低怎麼一堆人要填醫科- 看板medstudent 的推薦與評價
自身的經歷沒什麼好說嘴的,我就是個醫二代,所以只能拿爸爸出來說嘴。
家父高中重考一次,大學重考一次,役期兩年後重考一次才當上賴院長學弟。
算一算,他進入醫界的時間剛好落在健保初期,晚他同輩人10年左右。
本來他想待在母校訓練,結果第一次專科考試因為改卷出包,他名落孫山。
只好用外面代訓名額回去,然後又被大老不爽,所以不能留在成大。
即便他那時想要走冷門的小兒心臟外科。
我的爺爺是唐榮鐵工廠基層員工,奶奶是家庭主婦兼菜市場成衣販。
所以父親在醫界是所謂無親無故。出來的時候台灣醫療黃金潮早已經結束。
民國92年,父親和銀行貸款3000多萬元,在南部鄉下草創。
經營到現在小有規模,一年大約600+,還能讓兒女出國唸書。
我和小一歲的妹妹都錄取了英國的醫學系。
父親說過一句話:「一個行業好不好,看父母會不會要孩子走就知道。」
薪資方面台灣醫生,在20歲的我看來,要領超過平均的薪水其實不困難。
像我家最近開出一個職位,用半合作方式徵醫師,父親屬意的是年輕一點的醫師,
但是因為是在鄉下的關係,年輕一代多半不願意屈就。
薪資方面其實真的還可以,像現在一個服務醫師一個禮拜三診,月收大概10w左右。
其他的時間聽說都在玩股票。
如果是獨立診段的話,另一個醫生一週六診,差不多是30-40+。
我一直都很疑惑,為什麼很多年輕一代的醫生寧願死守都市職缺,也不願到鄉下服務。
像我就很想在鄉下就業。我所住的地點,很多老一輩的醫師再過幾年後就會退休,現在都
進入半做半休的狀態,結果空出來的餅,都沒有年輕醫師想要去搶。機會永遠都在,只是
每個年代的機會形式不同。如同我父親那一代在都市開業就是在紅海中滅頂,鄉村才有機會續存。
放眼先進國家之列,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美國這樣對醫師開出這樣優渥的條件。
但這樣的薪資,卻是犧牲了整體社會利益所達成的。
我不希望看到一個醫療系統,會讓救護車司機在認為病患無法負擔高昂的收費時,選擇
直接驅車離去。台灣所給醫生的薪水大概是和日本、英國同一個等級,換算台灣物價,
比上述兩個國家還好過了。
健保在我看來是一個立意良好的系統。醫界的對它的批評聲浪,往往會讓我想起二戰後
NHS初創的時期,英國醫界的批評聲浪那時也是不斷。
但是健保和NHS對其所屬國家的貢獻,整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
醫生這個行業,說到底,就是求穩。風光的科技業,就像教主說的,沒跟上那波就如鹹魚一般,也不會大富大貴。
Business cycle所帶來的動盪,對醫師影響不大,對其他行業卻時常是致命性的。
算一算時間,金融風暴又準備再來了,我這屆的大學畢業生又要愁雲慘霧了。
紐約打工族大概要哭哭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7.112.12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edstudent/M.1540811100.A.A96.html
junior:28,000英鎊
spr: 30,000-47,000英鎊
consultant: 醫院60,000-100,000
gp:55,000-80,000
換算英國物價大概台灣2.5倍,真的沒有很多。
隨著人民素質提高,我覺得這樣的情形未來只會減不會增。尤其亞洲文化和歐美文化的唯我主義又不同。
※ 編輯: Nitrogenital (114.47.112.122), 10/29/2018 19:52:50
我看到更多的是掛著「非營利」的財團醫院斂財的行為,格外諷刺。
英國醫療私人化也是亂象一堆,像是維京醫療集團包下的nhs區塊,把不會賺錢的急重症轉給政府的nhs機構,留下能生財的病人。問題的面相太多,政府對待醫療如燙手山芋,財團不想嘴裡的肉吐出去。
不過作為一個病患的體驗,宏觀來說,台灣是全球數一數二的。
※ 編輯: Nitrogenital (114.47.112.122), 10/29/2018 20:09:13
private healthcare都吃自費,所以你有點像在拿英國自費收入打台灣的健保收入。
※ 編輯: Nitrogenital (114.47.112.122), 10/29/2018 20:37:06
我引用的bbc是BMA+NHS的數據,官方的數據不看你用medscape的。
※ 編輯: Nitrogenital (114.47.112.122), 10/29/2018 22:17:31
※ 編輯: Nitrogenital (114.47.112.122), 10/29/2018 22:19:34
像我前女友父母都是日本的精神科醫師,我們之前兩個就在算。
稅前他家雙薪比我家單薪多一點,可是稅後我家就多一點了。
做人要知足。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你認為醫療市場的目標是什麼?
是利益?還是社會整體的健康?
如果是後者,美國醫療市場就是一個market failure。
用兩倍的支出達到其他經濟體相等的醫療成效。
然後美國的positive externality相對上還比較少。
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像是醫療市場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市場(incomplete market)
和美國保險制度關係又更大了。
我覺得美國的反面應該是英國,完全的公醫制度。相對來說健保就沒那麼極端。
但是問題還是在那。包括健保根本沒搞清楚自己到底是社福制度還是保險制度。
像我前面講的,立意良好,可是執行面就是問題重重。
新加坡的制度相對來說我覺得有潛力補全健保缺失的部分問題。
可是最大的問題還是沒有任何政客敢動健保。
※ 編輯: Nitrogenital (114.47.114.23), 10/30/2018 08:17:23
人權議題也只是近幾十年才抬頭的,所以一個良好的醫療體系對大眾來說是理所當然的。
尤其台灣已經步入先進國家之列。美國的體系在歐陸都被當作笑話在看,不過薪水很美是真的。
學費部分有分,每間學校會有差異。
像我的伯明罕前兩年是2w/yr+後3年3.5w/yr,總共15w。
我妹的醫學系就是每年3.7w連續五年。
假設今年健保點值是0.9,我家可能就0.8給你這樣,為什麼我說是半合作就是這樣。
當然詳細還要再議,不過理論上醫生沒有薪資上限,端看你能在健保裡玩出怎樣的把戲。
最近也是有發展自費項目的趨勢拉。
※ 編輯: Nitrogenital (114.47.114.23), 10/30/2018 13:44:27
現在就是一診所+一獨立藥局的格局,這樣才能兩邊都吃。
一般診所是長方形短邊面向馬路,我家是長邊面向馬路。(病人臨停,進出都比較方便)
我阿公那代就農民出身,所以我家的眼界沒放很大,我還在努力中QQ
大體來說:
台灣就健保不用多說
日本7:3分
美國是保險市場為主,所以價格會依保險公司和醫院談判結果
新加坡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醫療儲蓄制度,不過政府還是有調控
英國就是nhs單一醫療市場供給(支出全由政府控制)
新加坡有隱性的總額,政府會定期調控,確保政府支出落在固定的範圍。
英國nhs有總預算,不過不會固定每年隨物價增加,比較像政客的政見內容加碼
※ 編輯: Nitrogenital (1.174.89.158), 10/31/2018 16:18:0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