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上菜 #天婦羅
突然想吃日式天婦羅?
那就自己炸吧!
看麥可炸才知道這麼簡單!
用上次故鄉稅換來的Staub鑄鐵鍋,
18公分拿來油炸剛剛好!
油很快就熱,
不會因為炸太久而太油膩。
👨🍳麥可上菜 #蔬菜天婦羅
▶食材:
想炸的蔬菜們,我們炸了:
香菇
茗荷
茄子
玉米筍
虎皮尖椒
地瓜
麵粉
冰塊
啤酒(可以是無酒精的)
油
▶步驟:
① 將各種蔬菜切至合適大小
② 麵粉中加水、冰塊攪拌,一邊加油熱鍋
③ 可加啤酒攪拌,面身就不會太硬
④ 攪拌到有點拉得起來,不用太ㄍㄡˊ
⑤ 將蔬菜放到麵粉中使其均勻包覆
⑥下油鍋炸,約1分鐘後翻面,炸至焦黃後起鍋,瀝油(如果你的鍋比較慢熱,要等久一點點)
⑦其他蔬菜依此類推,完成♥
✦ 麥可小秘訣:
①麵粉加啤酒攪拌,會有小氣泡跑進去,面皮更鬆不會太硬。無酒精啤酒也可以哦!
②丟一小粒麵粉進油鍋,浮起來結塊就是油熱好了!
✦自製沾醬:料理酒、味琳、醬油 1:1:1,再加水煮滾,把酒精煮掉。水的比例按個人口味。
**
✦ 茗荷是日本的一種薑,吃起來有點嗆鼻,做成天婦羅意外好吃啊!
✦虎皮尖椒沾鹽巴吃就很好吃了!
✦愛吃哇沙米的也可以沾一點哦!
有炸別忘了在IG@veganfuufu 跟我說感想和建議!
好想知道大家用這個食譜做的怎麼樣~
#日本料理 #素食日本料理 #素食天婦羅 #素食料理 #素食食譜 #日式料理 #在家吃飯 #vegan #veganrecipes #veganjapanesefood
茗荷怎麼料理 在 一起從台灣兩憨的角度看世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年在高雄新開幕的N I B B O N,是我們相當想吃的口袋名單,主廚Mars當初從Bon Bon時期就廣受好評,後來前往日本在連續得到十三年東京米其林三星的法餐- 「Quintessence」進修 (是的,就是在日劇東京大飯店木村拓哉這端的餐廳- Grand Maison Tokyo背後負責監修的餐廳)並經歷過所有料理的站台,對料理的想法和手法都有了更深的體悟後,這間店就是Mars想將其理念和想像徹底貫徹的成果,知道能有機會和好食友們一同一探究竟,真的讓人相當期待。
Mars想呈現的美好意念,我們從開頭進店門後就完全體悟到。在一樓的Lobby邊點著餐前飲料邊談天,打開暗門經過美輪美奐的書櫃和畫廊空間上二樓,坐在座位上從店內夥伴們細膩的服務(從哪些食材不吃至觀察小朋友哪幾道的份量是否需要調整等)和恰如其分的節奏掌握以及道道料理的驚奇和滿足感都讓人滿滿的折服。
開頭小點是鮭魚卵和蔬菜搭配高湯凍可以和餐前飲料一同享用,布里歐麵包是從生麵團讓我們看再現烤,外酥內鬆軟的滋味搭配冰涼的奶油 ;正式的第一道菜是松葉蟹塔塔,以松葉蟹肉鋪上風乾番茄及蟹高湯凍;沙丁魚塔塔以數種藥用植物如茗荷及蔥薑混合,一旁搭配的德島香魚冰淇淋襯以哈密瓜冷湯及橄欖油,將魚的鮮味、水果的清甜及植物的香氣結合的相當美好。勞力士生蠔以生蠔水和昆布高湯燉煮呈現更為濃郁的海味;魚料理目鯛,採用厚實口感的背肉和細嫩的尾部,相當喜愛那以蝦和雞油菌熬製的醬汁,將魚肉的滋味更為提升。
接著冷盤是瑞士BALIK煙燻鮭魚佐以芒果醬汁,上頭鋪上水蜜桃醬汁和魚子醬,魚肉鮮香滑嫩的口感和果甜實在太合搭;主菜的羊鞍,新鮮無騷味,以五花和菲力呈現兩種不同的滋味,五花油脂豐富甜美,菲力極為柔嫩,搭配的雪莉酒醬汁使主菜更為加分。 最後是N I B B O N招牌的炊sotto,正如其名是結合炊飯和燉飯的美好滋味,以甲魚高湯為底,將義大利米以炊飯的方式製作,以蛋取代奶油帶來的綿密口感,上頭鋪上噴火灣白海膽及日本鹽漬生胡椒後再撒上珍貴的有明海苔,這道來再多我都吃得完呀!!! 兩道甜點,第一道是椰奶奶酪搭配開心果油及濃縮咖啡醬汁,第二道則是西瓜冷湯搭配二砂漬水果(龍眼 西瓜丁 香吉士)加上自製優格冰沙,美好的結尾。
兒童餐的部分,從澄清湯、焗烤田螺(Bon Bon時期的招牌菜)到龍蝦炊sotto (餐廳發現兒子比較沒吃田螺,炊sotto還特別很貼心地做大份怕他沒吃飽,怎麼這麼貼心啦 ) 再到最後的牛奶冰淇淋,我相信應該很多人願意當小孩吧 是我看過最強的兒童餐了。(笑)
N I B B O N在飲食圈內笑稱有最難訂位的都市傳說之稱,但等真正走進來後,你能感受到店內滿滿的情感溫度,然後是對每一道料理的熱情和堅持,是那種臨走前,會感到依依不捨的心情,如果問是否值得特地從台北南下來吃這頓飯,我會說肯定是相當值得的,謝謝主廚的任性,讓我們有這麼美好的用餐體驗,希望很快能有機會再見。 也相信一位為了吃完整個course而錯過高鐵末班車的食友,他在回台北的夜車上想必是帶著笑容熟睡的吧~
#好任性主廚
#我們好愛
#轉為介紹制
#感謝好心人安排
#也感謝好食友搭配將這美好的一餐完整記錄
茗荷怎麼料理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食況轉播 #T加T夏季菜單發表
收到 種籽設計 與 果實節氣食 食物設計研究院 克萍姐的邀請:「來幫我看看華人的胃與溫度。」秒回好,心知這將是特別的宴席,也因為,我好奇宴席的目的地 T+T 。
說起「華人的胃與食物的溫度」,若用最直觀的理解,從中菜、台菜出發,恐怕還是熱騰騰的飯菜,剛起鍋的熱炒,滾到上桌前的湯,不分裝不擺盤,大夥共食速速開吃。然而這也是最狹隘的理解,尤其這與西餐的基本設定不合,由fine dining法餐發展出來的料理手法與用餐形式,就不會是這樣,食物的溫度難以超過攝氏八十度,個人套餐冷靜自持。那又該怎麼表現「華人的胃」與「食物的溫度」?
這個難題,就讓「T+T」的主廚蔡元善(Johnny Tsai)來解。他並未改變西餐的設定,冰涼與溫熱的來回震盪,本來就是法式套餐的常識,那麼要扣緊「華人的胃」(雖然華人一詞也有爭議),必然要從物產與調味下手,並且不唯台灣,而是擴大至亞洲。
於是我們嚐到了一冷一熱的胭脂蝦,刺蔥的蓊鬱與鳳梨的明媚互相對比;天使細麵與炙燒干貝,用芹菜根雪串連,從冰霜融化成醬汁,釋放泥土芬芳;零嘴界超人氣的新加坡鹹蛋魚皮,以台灣虱目魚皮真人登場,鹹蛋醬溫柔秀氣,香菜苗與茗荷優雅細嫩;蚵仔麵線不是湯水,而是手指掐起的炸物,生蠔身裹麵線炸得酥脆,蘸上蒜泥美乃滋就有台味;竹地雞拆成肉絲,與椰漿、香料與洋芋燉成了「仁當雞」(chicken rendang),同樣是溫和版的,藏在硬挺乾脆的雞皮脆片之下;未熟透的五月桃,片薄得如玫瑰花瓣,染上甜菜根的紅,與白酒桃汁、金萱烏龍茶冰沙、桃膠齊聚一堂,花香、果香、茶香燦燦綻放。
特別喜歡的一道,是石斑魚,蒸得皮Q肉嫩,堆疊上花甲(山瓜子)的鮮味,再一層鮮味則來自西瓜棉,那漬物獨有的發酵清酸,瀰漫在點綴了蔥油的魚骨與蔬菜高湯裡,鮮明的在地氣息,訴說了食物的身世,標誌了我們的立地位置。
這是一場獨特的夏季菜單發表會。
種籽設計出手,就知有沒有。克萍姐說,今年種籽的任務是擴大整合物產、職人與工藝,平常少接餐廳案子的她,遇上了年輕誠懇的Johnny主廚,有了廚藝與食材,還要有美感,於是邀請攝影師Evan Lin參與創作,拍出深入菜的肌理的詩意影像。
我太晚才來到T+T,都怪我太宅。T+T設定輕鬆價格合理,Johnny主廚技術到位,若能再涵養感性與思想,必能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