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士林漫步,經過三座教堂。
三座教堂都是在我記憶裏重要的教堂,因為小時候住在士林中正路華僑新村,因此對於中正路文林路口的天主堂記憶深刻,這座現代歌德式的教堂建築,可說是當年舊士林的地標建築。中正路西端的拿撒勒人教會,則是我童年去的幼稚園,原來幼稚園使用的建築空間至今仍存在,只是教會現在已經不開幼稚園了!?巷弄內的士林長老教會則是歷史最悠久的教堂,其前身就是1893年馬偕博士設立的八芝蘭教會,我的母親早年也在這個教會聚會。走在大東路上,發現一棟歷史老宅,想起小時候同班女生就是住在這裏,當年可說是整條街上的豪宅建築呢,可惜如今早已人去樓空,改成一家泰國餐廳,感覺有點不倫不類的。老建築儲存了我們過去的回憶,讓我們可以重新喚起童年往事!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廣州,素有“有錢住西關,有權住東山”的說法。東山區的小別墅被稱為“東山花園洋房”,以東山恤孤院路、新河浦路為主要集中地段,建築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新河浦、龜崗一帶,這些高高低低的複式小別墅就有600多棟,是廣州現存最大的中西合璧低層院落式傳統民居群。 廣州市東山區,直到清朝都是廣州城郊。民國30...
華僑新村 在 Enoch 以諾 Ulysses Jr. Fitnes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時光倒流》
回到小時候,移民美國之前所住過的地方,士林華僑新村社區。
時間飛逝也在台灣12年了,從來沒想到自己會定居下來,台灣是我的出生地但美國卻是我長大成人的地方。
當初回到出生地非常的不適應(目前還是有某些不適應),不過每當想起小時候的回憶就會當下釋懷。
其實台灣很美,台灣是我的源,美國是我的根,我很慶幸台灣當初給我的回憶是好的。
很想回美國看看家人,但不知道這次這個全球性的計畫什麼時候會稍微告一段落。
願上帝賜福地球以及每一個生命體。
約翰一書5章14節
「我們若照他的旨意求什麼,他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他所存坦然無懼的心。」
1 John 5:14
“This is the confidence we have in approaching God: that if we ask anything according to his will, he hears us.”
#士林 #華僑新村 #台灣 #taiwan #taipei #shilin #小時候的回憶 #memories #fitness #fitnessjourney #muscle #keto #carnivorediet #workout #workoutmotivation
華僑新村 在 Nymphia Wind 妮妃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有興趣可以去讀一下鏡週刊的人物採訪💗
找不到可以去我臉書上找連結
The queen of my own room...
.
#dragqueen #drag #queen #pink #room #instadrag #queenofquarantine @ 士林華僑新村
華僑新村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在廣州,素有“有錢住西關,有權住東山”的說法。東山區的小別墅被稱為“東山花園洋房”,以東山恤孤院路、新河浦路為主要集中地段,建築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新河浦、龜崗一帶,這些高高低低的複式小別墅就有600多棟,是廣州現存最大的中西合璧低層院落式傳統民居群。 廣州市東山區,直到清朝都是廣州城郊。民國30年(1941年)《廣州概覽》中記載:“東山本為郊外一村落,以廣九鐵路經此入世,歐美僑民,有的在鐵路附近卜居者。民國以來,建築西式房舍者日眾,遂成富麗之區。”據載,自宣統3年(1911年)廣九鐵路通車後,外國人和本地富商在東山擇地大建住宅,才使“地價日境,屋宇日盛”。民國時期的軍政、官僚也因為此地交通便利、環境清幽,也紛紛在此興建別墅、官邸,由此形成了以恤孤院路、新河浦路為集中地的花園式住宅。現在,人們對於新河浦和華橋新村的建築已不再陌生,但說起東山口的近代民居建築群卻甚少有人知道。早幾年經過有關部門的摸查,這片面積比新河浦更大,時間比華僑新村早30多年的大面積近代民居建築群終於浮出水面。這片建築群位於東山口均益路、廟前西街和啟明橫馬路之間,面積達3萬平方米,建築風格均為中西合璧。此建築群始建于民國初年,在上世紀20年代末形成大規模,在此後的七十多年裡雖然歷經了戰爭等各種變遷,卻依然保存得完好無損。有關專家表示,這在廣州的建築中實屬罕見。有關部門透露,此民居建築群極有可能是廣州發現的最大的近代民居建築群,專家稱建築價值高。因此,東山龜崗民國建築群已於2005年9月被列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東山洋樓的獨特之處便是以厚重紅磚為基調,與西關青磚迥異。東山區小別墅的建築風格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花園別墅,別墅前後有庭院;另一種為線條簡潔的洋樓,紅磚外牆,裝飾線條簡潔,主樓前一般沒有庭院,人居密度大。在設計形式上,多吸取西洋風格,形態各異,多有柱式門廊;規模也各不相同,有單家獨戶的大宅院,也有公寓型洋樓。這片建築群東起龜崗,西至均益路,南到東華東路,北臨廟前西街,整齊地排成六列,其中五列平行排列,被啟明一路、啟明二路、啟明三路和啟明四路分隔開來,另外一列則沿著與四條小道平行的啟明橫馬路而建。由於五條小道都筆直延伸,所有建築面積和風格也相差不大。據瞭解,這裡的建築是經過規劃才興建的,甚至是每家每戶先建好下水道,再劃分地皮讓歸僑購買與興建。從外型上看,這些建築均為二至三層平頂小樓,而所有小樓均由紅磚蓋成,紅磚蓋成的房子與周圍的當代建築相比已顯得古老,但卻保存得相當完好,並沒有破損的跡象。房子的窗戶都做成半圓形的頂,陽臺也多為半圓形,門框窄而高,房子內部樓梯都很窄,欄杆多為棗紅色木制。這裡的房子占地面積大約在100到130平方米之間,而房外的院子則有30平方米左右。這些小樓雖然不是用鋼筋水泥建成,只是用了紅磚,卻建得非常堅固,每堵牆的牆面都由三層磚砌成,這些牆面的堅固程度遠遠超過了現在的建築。每家門口都有一個由紅磚牆圍起來的小小的院子,從牆外看去,幾乎每家院子裡都有一到兩株比房子頂層還高的大樹,在每條小道的兩邊也都種著長得高大茂盛的樹木,這些形成綠蔭的樹木使得這裡在安靜中還透出一股清涼。據知,這些植物至今已有六七十年的歷史。廣州大學建築學專家湯國華教授認為,這裡的建築是典型的民國近代風格建築,這裡的房子從色彩的搭配到磚瓦、木料的使用,都體現了中西合璧的風格。他說,紅色和磚是西方建築的代表,而綠色和瓦則代表了中國的傳統風格。彩窗本是西方教堂建築的風格,在清末時傳入中國,民國時興盛,而彩窗與木格相結合則體現了中西結合的風格。另外,長的門窗也是西方風格的代表。湯教授表示,與現代建築相比,這種近代建築牆面較厚,最薄的也有240釐米,所以隔熱性能非常好,夏天住在其中會非常涼爽。其弱點就是採光不夠,但與中國古代建築相比已向前進了一大步。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ORlVM9tQt4/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9FYGxfHWWkzRi9v-ljNvkJ9zdFQ)
華僑新村 在 Pin Cheng J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在广州除了沙面,还有一个特别洋气的地方,叫做华侨新村。而在这么洋气的华侨新村里,藏着一家非常有民族特色的西藏餐厅,它居然已经默默地在这里开了12年了!?这里不仅有藏餐吃,还有藏族特色的美酒、美曲、美人!另外,藏族人天性豪放坦荡,来这边吃饭喝酒,可以彻底放松身心!另外,今天大秋难得的约到了女嘉宾!到底是谁这么胆大,敢赴大秋的邀约呢?请看VCR!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IAqyAExKr4/hqdefault.jpg)
華僑新村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黃花崗公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先烈中路,是為了紀念於1911年4月,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黃花崗起義中英勇犧牲的72位烈士而修建。除了七十二烈士墓之外,墓園內還陸續地修建了王昌墓、鄧仲元墓、馮如墓、潘達微墓、史堅如墓和楊仙逸墓。七十二烈士屍骨由潘達微收葬,他1906年參加中國同盟會,三‧二九起義失敗後,購得東郊紅花崗,改原地名為黃花崗,是以秋日黃花喻烈士不屈的品格,最初該處只是黃土一抔的墓地,甚為荒涼。此後,黃花崗之名沿用至今。1918年,滇軍師長方聲濤(方聲洞之兄)募款修墓,廣州國會非常會議議長林森募得僑資贊助。早期墓園為著名設計師楊錫宗設計,孫中山親手栽植了馬尾松。1921年,紀功坊、墓亭相繼落成,又查72烈士之外,尚有14名烈士死於黃花崗起義,共86人,姓名全部刻於《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記》石碑的背面。1924年,大本營軍政部與廣東省長公署保護墓園佈告:大本營軍政部及廣東省長公署奉孫中山大元帥訓令,以《佈告第一一號》文,由軍政部長程潛及廣東省長廖仲愷聯合簽署發布。公佈劃定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地界範圍:
“ 東至二望崗(今黃花崗劇院後方一帶),西至廣州模範監獄及永泰村(今華僑新村一帶),南至東沙馬路(今執信中學一線),北至墓後田塘(今動物園西門外),已劃為七十二烈士墳園。嗣後應概行禁止在界內附葬。其在於界內之民間舊墳,亦限於佈告後三個月內另行擇地遷葬,以崇先烈,各宜凜遵,毋得玩違於咎此布。 ”
現時墓園內仍存有刻有全文的石碑,落款時間為1924年2月。上述範圍也說明瞭為何先烈路有如此多的革命志士的墓地。墓園落成後不久,有人認為,整個結構像公園式,因內有茶亭、水池、音樂台等遊樂設施,有失莊嚴,建議改為墳場式;紀功坊上的自由神,是外國人崇拜的偶像,不宜用在紀念七十二烈士的墳場中。因此在1930年5月,廣東省政府第五屆委員會第78次會議議決重修黃花崗墳園計劃。改建工程分三期進行,最大工程有二:紀功坊上的自由神像換成國民黨黨徽;改建墓道,開闢正南大墓道,正面大路入口處建築一座宏偉古樸的牌坊,上嵌孫中山1921年所題「浩氣長存」四字,作為正門,原來的大門改為側門。整個改建工程至1937年3月竣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廣州市人民政府重修並擴建了該陵園,並命名為黃花崗公園。潘達微墓於1951年自模範監獄旁遷入;範鴻泰墓於1958年自先烈路二望崗遷入。1961年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城市的發展,道路的開拓,本來廣袤而完整的七十二烈士墓園被分割得支離破碎;把一個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壓縮為一個不大的「公園」。1985年,黃花崗公園以「黃花浩氣」成為羊城八景之一。2002年7月被評為新世紀羊城八景之一:黃花皓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zSpl60FTlA/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pnuqIGD1GRTVTzI0N3RcF2AZj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