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小孩說出母語感英文
#讓小孩具備雙語能力
早前因為疫情學校實體課沒辦法上
全部改線上教學
幸好小寶在 OiKID 線上英語已經學習一段時間
對於線上學習算是老手😎
他早已習慣線上學習模式
所以一切都非常順利和適應呢🙌🏻
到底對於處在華語環境的小孩
學習英語是不是一件困難又吃力的事呢?🤔
我在小寶小時候便規劃了一套英語實驗學習
不是全都運用課本學習
而是透過真人英語老師有趣交流互動
附加日常親子閱讀英語圖書等
大大深化了孩子聽說寫的英語能力👍
小寶開始在 OiKID 線上英語學習時
我選擇了外語老師(有雙語和外語老師老師可以選擇)
固定每星期上二至三節課堂
目的是提供更多英語語境機會
一對一真人全程英語授課
孩子與老師對答機會是百分百的
小寶經過長時間有品質地學習
從本來多以短句表達
經過老師指導和鼓勵
現在說長句子已經有很大的進步
詞語運用亦增多了呢☺️
讓孩子自然喜歡英文,自在聽說英語
我推薦給大家OiKID線上英語👇🏻👇🏻👇🏻
體驗連結: https://bit.ly/oikidxmonei
文章連結: https://bit.ly/3BUyco2
華語小孩說出母語感英文 在 根據語言學家研究後韋佳德呼籲台灣人不要再亂用外語跟自己 ... 的推薦與評價
母語 也不一定是母親的語言,比如在一些父系社會,母親來自不同的語言區,而孩子通常只用當地的語言,他們只有極少數會掌握母親的語言。同樣,對於移民後代來說,「母語」不 ... ... <看更多>
華語小孩說出母語感英文 在 【第三十場】:用雙母語教外國人學中文|師資一班王立德老師 的推薦與評價
雙母語的教育理念是,用母語的方法學習外語,也就是用已知的方法來學習未知,跨越這六大迥異的處境。 以臺灣孩子學習英文作例子,英文是未知的,而學習 ... ... <看更多>
華語小孩說出母語感英文 在 Re: [寶寶] 從小跟小孩講外語? -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anaheim (Ducks)》之銘言:
: 前幾天坐捷運,遇到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小朋友
: 大概幼稚園或小學低年級的年紀。
: 整個車程媽媽都用英文及國語交雜跟小孩交談,小孩也都應對自如,中英文都很順暢。
: 這就讓我開始想說,
: 不知道該不該從小跟寶寶講外語?
: 因為本身外語還不錯,之前住國外,
: 也滿希望孩子多學些語言也不錯。
: 如果從小在家裡,媽媽講英文,爸爸講中文
: 這樣好嗎?會不會混亂?
: 還是不需要這麼早擔心這個
: 以後上學再讓她自由學習?
: 想聽聽各位前輩意見
: 謝謝大家喔
還在台灣的時候看過很多語言遲緩評估的孩子
在家都聽"很有限的英文" 然後家長不說自己的母語
現在除了碩士也同時修雙語語言治療學程
所以我想我應該適合來澄清一些觀念
雖然目前針對台灣的雙語環境研究還不夠多
但我會以北美的雙語研究結果來說明可以參考的部分
現在家長們最在乎的不外乎:
1. 孩子的英文能力
2. 培養雙語甚至多語能力
首先2.在台灣幾乎是一種常見的天生技
台灣的多語言文化讓不管家中是單一或多個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台灣人
都很容易在生活中接觸到不只一種語言
不要懷疑
台灣華語、閩南語、客語和各個原住民語
在語言學的定義下都是不同語言而不是方言
因為從未接觸過閩南語的華語使用者是聽不懂閩南語的
華語、客語、各個原住民語亦然
彼此都不互通
真正的方言差異應該像是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
或台灣華語和中國普通話的關係
用字發音可能不同 但多數都能理解(mutually intelligible)
而為什麼會被稱為方言大家心裡都略知一二
也可惜了台灣的語言文化一直沒有被保存的很妥善
雖然有強大的語言優勢
但已漸漸變成華語支配(Mandarin-dominant)或不會說家中長輩說的語言
但不可否認地多數人都至少有一定的雙語經驗
所以家長如果讀到關於雙語能力對兒童發展的優勢
台灣的家長大可放心
只要家中願意和孩子說台灣華語、閩南語、客語、及各個台灣原住民語
學校願意教、政府願意推動
不需要為了擁有雙語能力的優勢又另學歐美語言
很多台灣孩子光是學好父母的語言就已經是雙語寶寶了
即使如此
我知道家長還是會很注重外語能力
所以我想分為三種情況討論:
a. 有外語是父母親母語的家庭
b. 外語不是任一方家長的母語 但居於外國
c. 外語不是任一方家長的母語 且居於台灣
相信很多家長都知道
光是學一個語言
都需要大量的語言刺激
每天醒著的時候就被語言轟炸
才會按部就班地跟上語言發展的里程碑
否則版上也不會有很多語言發展慢的討論
所以即使是最理想的a. 狀況
有下列幾個研究結果:
‧ 雙語兒童的語言發展個別拆來看會顯得比單語兒童慢,但其實兩個語言加起來的詞彙量
應該和單一語言一樣多,且整體語言發展應該是一樣的順序和進度,不會有語言遲緩
(就好像在台灣如果把閩南語和華語的詞彙量分開計可能會不到常態標準,但不應該加起
來還不到常態標準)
‧ 正常發展的雙語者,發展到成年後,各別語言的詞彙量都會比單語者少(總量可能比
單語者多,但不是double),不過這些詞彙差別通常是文化特定的詞彙(例如:豐年祭),
就算個別詞彙量少一點,也不會影響到學業上使用的語言
‧ 有語言障礙的雙語兒童,他的困難會出現在兩個語言,不會只有一個語言有障礙。雙
語不會造成語言障礙或遲緩(如果有醫師這樣說,首先醫生不是語言發展或障礙的專家,
再來以醫師身分傳遞錯誤觀念是很不專業的事)
‧ 有雙語能力的兒童通常有比較好的問題解決和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也有
比較好的音韻覺識(分析或組合語音的能力)和語言分析能力,當然也在目前全球化的發展
下,有整體的社交優勢
但要記得前面這些是假設孩子有適當的語言發展環境
語言正常發展的雙語者才有的優勢
什麼是適當的語言環境或雙語環境?
就是有頻繁、共同參與、語言刺激豐富的互動
什麼語言、單語多語都一樣
以雙語環境而言
在有限的時間下接觸不同語言系統
品質好的語言刺激就極為重要
a狀況的家庭因為是自己的母語,通常靠家長一人負責一種語言加上學校教育就有很自然的
雙語發展
b狀況的家庭可能在孩子入學前就會辛苦一些,家長可能會靠教材或自己盡可能說外語,
但專家的建議還是鼓勵家長和孩子說自己能流利交談的語言,除了互動中可以融入一些環
境中的語言,家庭外的環境刺激如雙語學校或說外語的保母也是不可或缺的資源,也可以
以雙頻道的模式,以自己的母語為主,提供外語的版本,不必擔心孩子會混淆,兒童分析
語言的能力比成人強很多。
c狀況就是外國環境不會有而台灣最常見的情況,雖然在這樣的條件如何最大化孩子的外
語能力還沒有夠多了解,但有些"比較有幫助"和"沒什麼幫助"的方法可能可以套用在台灣
的環境中:
‧ 只看影片聽錄音但沒有互動是不會學會語言的,對母語或新語言的學習都一樣沒效
(但不代表影片錄音帶是萬惡的 之前的文章有討論過關鍵在互動模式和視力保健,如果
孩子看完卡通,家長引導練習說故事,也是一種真實的互動,書本或影片只是媒介)
‧ 如果家長的外文流暢度和母語相比遠不足,要記得考慮想被你犧牲掉的母語的時間,若
換簡單的外語刺激,時間成本划算嗎?如果都拿去講母語會多多少語詞?五分鐘有互
動的母語對話和五分鐘英文命名水果之間差了多少字句?這部分還沒有研究怎樣才夠,但
家長必須自己衡量。
‧ 可能曾經有家長被治療師建議先不要一直和孩子講英文,但並不是因爲雙語會混淆
,或是雙語會造成遲緩(還滿常在本版看到有家長這樣說),而是懷疑時間花在不流利的
語言的c/p值太低,語言刺激少到可能影響了正常的語言發展,雙語只是間接並不是直接
的原因,語言刺激量才是造成落後的主因,雙語不會造成語言遲緩
‧ 孩子的語音知覺有關鍵的時期,一歲過後能分辨母語外語音的能力會慢慢下降,只保
留下母語語音的區辨能力。因此單純從理論推斷如果在孩子喪失母語外語音區辨能力以前
,保持接觸外語的話,區辨能力應該較佳連帶與當地口音差異可能會較小,這是早接觸外
語的優勢。所以如果有信心提供外語環境,學習外語當然沒問題,並不會有負面影響,但
環境很難強求,若覺得不適合也不必強求,沒有一定要怎樣比較好,好的溝通能力比單語
或雙語、母語或外語都來得重要。
‧ 如果要找雙語學校,是否有外籍臉孔不重要,要找到確實了解雙語教學學理的學校,要
能說得出幾個不同的雙語教學模式,才是值得信賴的雙語教學
‧ 也有人會請家教來和孩子說話互動,但越邁入學齡學校教育的影響就越大,如果英文只
是一門學科而沒有用在環境中,成效非常有限,人腦是會忘記不用的東西的,維持自主學
習的興趣很重要
‧ 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到青少年階段就慢慢結束了,所以每次看到提倡母語的新聞留言下
有人說不如教英文,我總是很惋惜感慨,因為加強母語的效益不一定輸死背式的外語教育
。除非學校雙語教育的品質變更好,依目前的學制,透過本土語言有雙語的語言和認知優
勢,發展出比較好的學習策略
‧ 關於新語言(第二、第三語言)的學習,研究顯示新語言和第一語言相似度、孩子的氣
質、和學習的興趣都會影響的學習成效,語言的相似度是沒辦法控制的,但語言的興趣和
「敢於冒險」的氣質可能可以培養,不管是母語還是新語言,不要讓語言變成壓力,不要像
教寵物技能一樣用考的,讓語言發揮它最初存在的意義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7.14.54.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00060582.A.58D.html
不過2個月大就開始接觸的話
英文應該是母語之一
不是第二語言(L2)
更不會是第二外語(學了一個外文又學第二個)
另外也滿好奇這麼小一天8小時是什麼樣的課
所以沒有一定的統計結果說
什麼樣的模式下就一定是多少語詞量
但個別語詞量是很難和單一語言的人一樣
因為越進階或越文化限定的詞彙
多語者會去挑選最符合自己生活經驗的詞
所以這種詞彙量的差異除非特別做測驗
是不太會察覺的
例如我的同學從小都是英語為主的教學環境
從沒上過韓文課
所以英文能力是比韓文能力更強的
可是在一些真的很少用罕見的用字上
因為生活經驗的不同 她從來沒聽過
所有雙語者/多語者都是這樣
特別設計過的測驗才會發現不同
所以學業和生活都完全不必太擔心
除非你覺得台語溝通發展比想像的慢才需要注意
如果不是語言能力的問題
學校的多語言和多文化教育就很重要
(身在哪個州 風氣也差很多)
會影響學生對於說其他語言的看法
通常在雙語教室會教育孩子了解不同文化語言
讓孩子更了解雙語者的特殊和優勢
6歲因為已經有接近成人的語言能力(學齡主要發展讀寫能力)
所以小孩絕對是會經過一段辛苦的時間
給孩子什麼樣的資源很重要
傳統曾經認為把孩子丟進全都是新語言的環境強迫吸收(immersion)就好了
但研究顯示雙重語言(dual-language)比較能減少轉換的挫折感
也不會造成和同儕有顯著的學業落差
對主要語言已經建立的很成熟的小孩
慎選雙語教學資源很重要
※ 編輯: sheilala (184.153.7.147), 07/15/2017 07:29:15
每個人都說著某種口音
也沒有人沒有口音
所以關於第一語言影響的口音
我個人只會關心清晰度和說話的人自身的期待
不會覺得非學某種地區口音
在語言治療的服務裡面
口音調整是一個完全依個人興趣的領域
沒有正確/錯誤之分
只要不犧牲掉大部分的時間卻只給予簡單的刺激
在母語也有好好建立的情況下
不用因為擔心自己的口音
只給小孩聽錄音帶(內文說了只播著洗腦沒有用)
口音只是發音不同
不影響語言的內容和用法(如果用法也改變了就會是錯誤或方言變化)
※ 編輯: sheilala (184.153.7.147), 07/15/2017 09:22:25
但口音的差異
通常會是好幾個語音特色不一樣
而且是系統性的不一樣
但又沒有自成一套語法規則
所以只稱為口音不是方言
絕對不會是像你說的那麼簡單用子音母音分
如果我對你的了解了解不夠麻煩你再指正
字尾的r英式英文也不唸
可是你不會說英式英文是錯誤
所以錯誤不是用發不發什麼音來下定論
台灣華語多數音節結構都是CV
所以在處理英文的音節結構CVC或其他有音結尾子音串的時候
會用母語的系統來分析處理和發音
這時候就有兩種結果
1.刪掉字尾: 就會符合CV
2.多加母音: 變成CVCV兩個音節就能符合華語音節規則,所以太過強調發字尾子音,
常常又適得其反讓book變成bookㄜ
不管是哪種模式
如果一個人是系統化地省略字尾
這就是母語影響的口音
可以透過口音調整來讓清晰度更清楚
除非一個人不是系統化地省略字尾子音
而是因為對字不夠熟悉 特定發音有錯
那才是需要針對單字更了解
另外最明顯也很容易被忽略的其實是語調
因為母語是聲調語言
常常說重音語言的時候抑揚頓挫不太相同
出生第一天或沒幾天就可以
不管差異是來自口音影響還是對字認識不夠
語言使用者追求的是溝通的功能性
所以跟每個人的需求和環境有關
如果自認為清晰度不夠可以做的有
1.對字更了解 例如再聽一次示範 再看一次音標
2.語言治療中的口音調整(accent modification)
如果試了1沒幫助就可以尋求2
我認為怎麼做比分析是記錯還是差異值得討論
因為世界上並沒有一個最"正確"的口音版本
所以語言治療中的口音調整
目標也不是要達到"正確"
而是讓發音更接近當地或工作場合用的"大眾"版本
也就是"比較多種口音共同有的特色"
例如General American(GA)
如果環境中的人都不使用美式大眾發音
這項調整就沒必要
舉我個人的經驗就是
在日本點飲料的時候
我對caramel的習慣發音店員沒辦法懂
所以我就必須稍微調整唸法讓對方理解
可是那很接近美式大眾的口音嗎?
美式大眾的口音會讓我溝通的更有效嗎?
如果要在日本生活 我應該追求美式大眾的發音嗎?
另一個例子是
我系上的老師其實也很多操著不同口音
瑞典的、南非的、美國各地的
只要清晰度夠
就不需要調整成"美國大眾口音"
(很多美國人超愛歐洲口音)
清晰度也不是聲音多清脆咬字多字正腔圓
而是能傳達正確的意思
不會讓人混淆兩個字即可
以你的例子來說butter如果唸成biter
可能會有意義區別的問題
就好像二聲三聲都唸一樣會造成意義的影響
那就是一個能下手的地方
我有很多在美國工作的朋友
不要說口音
句法有時候也有點不同
還是活得好好的做研究、領高薪
溝通達到功能的重要性遠大於其他的枝微末節
p.s.蝴蝶音其實是華語裡沒有的母音
所以很多人bad bed唸一樣
也有心情喜好
所以興趣有時候是靠"培養"
我覺得大人很需要多次多方面觀察小孩
不要用單一事件決定就是怎樣
如果今天是大人看外國影集
沒字幕又從來沒聽過那個語言
應該完全看不下去
共讀和遊戲中學習一直是最理想的語言學習模式
所以如果突然聽覺得害怕或不喜歡
可能就像被丟到全英文教學但不適應的孩子
用雙語言的模式(接觸外語的時候有母語支持)
或從簡單的開始可能會讓孩子比較能適應(先講裡面的單字再說故事)
麻煩您爬我之前的文章
我覺得您描述的是對於英文的發展性不流暢
隨著越了解英文應該會越改善
不用特別做什麼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