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運開幕 #Paralympic Games
#以身心障礙者為參賽者的國際綜合體育賽事
本次東奧台灣選手的傑出表現,讓大家相當感動,緊接著 #東京帕運 也將於今晚7點開幕,讓我們一起關注,共同為參與的台灣選手加油!
本屆帕運預計將有161個國家、地區及難民代表團約4500名選手參與,參賽人數是史上最多的一次。
今晚帕運將在日本國立競技場舉行開幕典禮,延續本屆東京奧運在 #性別平等 的推動,帕運同樣鼓勵各代表隊任命各一名女性及男性擔任掌旗官。
台灣本次由標槍選手劉雅婷及跳遠選手楊川輝掌旗,加上游泳選手陳亮達、健力選手林亞璇、桌球選手田曉雯與林姿妤、總領隊沈啟賓、副總領隊何維華、醫療官及教練,共同參與開幕。
#10位台灣選手參加6項目
#桌球田徑柔道羽球健力游泳
#一起為選手加油
台灣在帕運 #過去共獲24面獎牌(5金、6銀、13銅),這次台灣共有10名選手取得帕運的參賽資格,分別在桌球、田徑、健力、柔道、羽球、游泳6個項目。
🎖 桌球 女子 TT4 級單打 盧碧春
不同於許多選手年輕時便開始運動及訓練,先天性小兒麻痺的盧碧春,因為不方便行走,小時候多只能看其他人遊戲與運動。42 歲那年在另一半的鼓勵下,她決定開始打桌球,希望向桌球教父莊智淵的精神看齊,持續練習、挑戰自己。
曾獲2020西班牙帕拉桌球公開賽銀牌、2021世界排名第10名的盧碧春曾提到:「參與運動讓我生命找到出口,期盼更多國人一同支持愛運動動無礙的社會支持氛圍!讓更多身心障礙者能體驗運動的美好!」
🎖 桌球 男子 TT5 級單打 程銘志
在桌球世家長大的程銘志,從小就十分擅長桌球,從小學一路打到體大,畢業後也回到國小繼續教導學生。2011年程銘志不幸遭酒駕者撞傷,因此左腳截肢,後續努力復健練習,轉換成帕拉選手。
程銘志是2020年世界排行第1,上屆2016里約帕運獲得男子團體賽銀牌,單打上曾獲帕拉桌球埃及公開賽單打金牌等獎牌。他曾提到:「人總是要到一個階段,才會定下來省思自己,檢視自己的人生;除了自己努力外,也期待社會能夠提供支持的環境,讓更多身心障礙者享受愛運動動無礙的氛圍。」
🎖 桌球 女子 TT10 級單打與團體賽 田曉雯
田曉雯出生時因醫療疏失,右手神經萎縮,無法翻正、舉高,常因此遭遇不友善的對待。媽媽希望她能多嘗試不同事物,所以她從小被送去學桌球,但當時身體不協調、經常跌倒等狀況,也造成她打球上遇到許多困難。
田曉雯目前是女子單打世界排名第5,曾獲2018雅加達亞帕運銀牌等獎牌,且與另一位台灣選手林姿妤搭配極佳,曾在雅加達亞帕團體賽聯手摘銀。兩人本次也一起參與了帕運團體賽,並期盼大家一同支持所有帕運選手:「打入帕運是每一位選手的夢想。帕拉運動員,需要你、妳、您的支持與陪伴!」。
🎖 桌球 女子 TT10 級單打與團體賽 林姿妤
林姿妤國小參加桌球社,國中時因車禍,右手腕韌帶斷裂,傷後右腕翻轉的角度受限。當時醫生、家人都建議她領取身心障礙手冊,但她內心仍是抗拒,認為自己只是手受傷。直到有次觀看身障桌球賽,讓她徹底改觀:「許多身障選手在肢體上雖無法與一般選手比擬,卻依然奮力拚搏、程度也不輸一般選手,反觀自己受得傷沒有那麼嚴重,更覺得自己不努力說不過去!」
林姿妤在許多帕拉賽事的單打及團體賽都有傑出表現,像是2020帕拉桌球埃及公開賽就獲得單打銀牌及團體金牌,本次和田曉雯的繼續搭檔也讓許多人相當期待。
🎖 田徑 男子 T11 級跳遠 楊川輝
楊川輝出生時視力正常,直到7歲時,有次睡醒後突然失明,最後才被診斷出是急性視神經萎縮。失明並未遮蔽住楊川輝的田徑天份,他一路訓練參賽,高中後並開始練習跳遠。
2013年,楊川輝首度參加法國IPC田徑世界錦標賽就獲銀牌;2014年仁川亞帕運在田徑100公尺破大會紀錄摘金、跳遠摘銅,2018年北京IPC田徑大獎賽中更以6公尺60締造亞洲跳遠紀錄、獲得金牌。楊川輝曾提到:「我看不見世界,但透過跳遠,我要讓台灣被世界看見!」
🎖 田徑 女子 F12 級標槍 劉雅婷
劉雅婷小四時被診斷出先天性黃斑部病變,視力因此明顯退化,在難以治療復原的情況下,她和家人都受到很大的打擊,不只學業成績下滑,更覺生活漫無目標。直到有天,視障巡迴輔導老師得知她喜歡運動後,積極幫忙尋找專門的教練,最後找到田徑教練張福生,對劉雅婷來說:「我的人生就此展開不一樣的旅程。」
2018亞帕運獲得標槍銀牌的劉雅婷提到:「不管什麼人都會有不同的障礙需要跨越。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想辦法隱瞞缺陷,而是在障礙中竭盡全力用心體會,世界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只要一點點的調整,身心障礙者也可以和一般人從事一樣的活動、享受一樣的樂趣、擁有一樣的夢想。」
🎖 柔道 女子 B2 級、48 公斤量級 李凱琳
李凱琳的父親、叔叔都是視障柔道選手,2020年世界48KG排名第2的她,也在2012年倫敦帕運及2014韓國仁川亞帕運拿下銀牌。因為家族遺傳的視神經萎縮症,李凱琳視力和聽力都受到影響,對第三度參加帕運的她來說:「不是柔道裡有人生,是人生裡有柔道」,她並提到自己的期望:「很期待,也很開心自己能夠堅持到現在!也希望自己的堅持能夠讓更多人看見帕拉選手的努力!」
🎖 羽球 男子 SU5 級單打 方振宇
方振宇出生時因難產,左手肩膀神經叢受損,左側上肢肌肉萎縮,在多次手術、復健以及諸多協助下,目前手部仍無法精細抓握,但肩膀與手肘已可維持身體協調。
方振宇從小就希望當運動員,儘管家人剛開始時並不贊同,但他並未放棄,雖然因為身體的狀況,造成訓練上相當痛苦,讓他一度想放棄,但他仍努力克服,在許多公開賽事中都獲得好成績,包含2020祕魯帕拉羽球公開賽銀牌、2019泰國帕拉羽球公開賽銀牌。因為羽球是本屆帕運新增的項目,方振宇也成為台灣首位參賽者。
🎖 健力 女子 61 公斤量級 林亞璇
林亞璇3歲時不慎從5樓墜下,胸部以下完全癱瘓,必須依靠輪椅行走。曾有復健師對她說,「有哪個脊椎損傷,傷的這麼高位,可以拿到世界前三的,舉一舉啊,每次舉到這裡就會停住對不對,因為你少了中間腰的力量,你真的不要再舉了,舉一輩子都拿不到金牌的。」但她認為:「如果沒有辦法放棄,那就要更努力的去證明自己的存在!」
林亞璇一路走來相當辛苦,從高中開始便開始練習健力,即使面對沒能選上國手也未放棄。2021總統教育獎得主的林亞璇是第六次參與帕運,她提到:「只要願意為自己努力,老天一定會給我們驚喜! 一起加油!也邀請您一起支持帕拉運動員!」
🎖 游泳 男子 SM7 級 200 公尺混合、S7 級 100 公尺仰式、S7 級 400 公尺自由式 陳亮達
陳亮達出生時便沒有小腿,加上右手手指併指,因此沒辦法使用靈活的右手學習。因為擔心他大腿萎縮,家人開始找游泳教練,讓他當成復健運動。陳亮達因此開始跟著教練參加各種賽事,屢創佳績。
時常帶著笑容的陳亮達曾提到:「希望受到挫折或身心障礙的人,一定要熱愛自己、疼惜自己,這樣也等於回報無限的愛給身旁所愛你的人。」
--------
帕運小教室
#與奧運平行的帕拉林匹克運動會
帕運的全名是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字首「Para」源自希臘語,意思為「在⋯⋯旁邊」,再加上Olympic的lympic,代表帕運是和奧運平等且平行舉辦的「另一個奧運」。
帕運的起源來自一名脊柱損傷中心的醫師路德維希.古特曼,他針對戰爭造成脊髓受傷的軍人進行整體性的復健治療,在過程中他發現各種復健運動,能帶來肌力、肌耐力及協調上的顯著進步,而這治療復健運動也逐漸發展為競技運動。
1948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當天,古特曼醫師組織脊髓損傷軍人,舉行首次史托克曼戴維爾運動會,成為帕運的起源。
第一屆夏季帕運於1960年開始舉辦,共有23國、400多位運動員參與;冬季帕運則從1976年開始舉辦。
#賽事分級確保公平及準確
大家在上面看到許多賽事「分級」的標注,是因為就和奧運一樣,帕運各個運動項目都設有不同的分級制度,務求達到公平競爭。
為了確保公平性及準確性,分級時會由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運動教練等人一起進行,且每屆都要重新檢查,重新確認選手的狀況及級別。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青春,壯遊!:翻轉人生的夏日小旅行」新書介紹 專訪: 史琬晴(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系) 劉錦宜(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內容簡介: 啟發人生的夏日探索旅程 .在雲霧繚繞的秀逸山間,都會男孩陳克威展開許多命中的第一次:一個都市聳第一次到部落、第一次在四處果園農...
「華醫翻轉教室」的推薦目錄: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李佳燕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地圖.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易課.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易課.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地圖.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華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華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偉大的華醫翻轉教室-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板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華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華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因為不凡,創造不凡我是華醫醫管系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翻轉教室喻超凡.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翻轉教室喻超凡.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易課.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易課.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地圖.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華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華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偉大的華醫翻轉教室-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板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華醫翻轉教室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北大精神」其實是「交大精神」! 前交大校長張懋中對陽明交大合校的新期許
訊息來源
https://srtechmedia.com/news/2df5bec1-0854-4bbc-8873-3efc0946a68a
專欄作家林宏文
2021-02-08 19:50
陽明、交大已於二月一日正式合校,為台灣頂尖大學的合校揭開序幕,也為國內大學整併帶來改革希望。
推動陽明交大合校的前交大校長張懋中說,外界經常讚譽「北大精神」,但就他與許多交大老校友的接觸,北大精神其實是源自「交大精神」,因為當年包括蔡元培、蔣夢麟等北大校長,都是出自交大的前身南洋公學。陽明交大應該承繼這個精神,為台灣高等教育開創出「偉大大學」的範例。以下是張懋中校長的口述內容,整理如下。
中國近代史上最早創辦的大學,是1894年於天津設立的北洋大學堂,當時由推動洋務運動的輪船電線事務大臣盛宣懷所辦,目前北洋大學堂已改名為天津大學。
1896年,盛宣懷從北京到上海,原本想以個人資金辦學,創辦南洋大學堂,但後來改稱南洋公學,是因為當時清政府也想參與,後來就變成政府與私人的資金「公家」合辦,並取名為「南洋公學」,公私合營,南洋公學也是目前上海交大等大陸四所交大和台灣陽明交大的前身。
南洋公學最初設立時,只有法、政相關科系,後來要增加商業、經濟、管理、郵電、工程等,盛宣懷校長想找一位經濟特科班的總教席,大約是現在大學的教務長,於是就請蔡元培來擔任這個職務。
蔡元培出生於1868年,是革命黨人中少數的前清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地位崇高,有如今天的中研院院士。他兩度遊學歐洲,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也倡導自由思想、民權與女權等觀念,對中國從封建專制過渡到民主自由時代有很大貢獻。
由於蔡元培在南洋公學辦學績效突出,後來就被延攬至北大擔任校長,也當過中華民國首任教育部長、中研院院長。他把北京大學學術化,奠定中研院的基礎,又聘請胡適、丁文江、陳獨秀等人進北大,當然也有保守的辜鴻銘、嚴復等人,其中丁文江也在南洋公學任教過,辜鴻銘則擔任過南洋公學教務長。
因此,蔡元培在擔任北大校長前,已經先在交大前身的南洋公學任職,而蔡元培之後繼任的北大校長蔣夢麟,更是畢業自南洋公學的學生。兩人前後擔任北大校長時間超過20年,真正奠定北大的學術和教育地位。
蔣夢麟早年於浙江高等學堂(現在的浙江大學)及南洋公學讀書,後來赴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又轉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取得教育學博士,導師就是為知名的教育家及哲學家約翰·杜威。
蔣夢麟是中國知名教育家,他的自傳作品「西潮」影響許多人,他自己也多次提及,他很驕傲自己在南洋公學求學,並認為是當時中國最好的大學。
蔣夢麟任北大校長達17年,是該校任期最長的校長,任內最大貢獻是將北大從教授治校改成校長治校。因為蔣夢麟很清楚當時教授治校的問題,教授球員兼裁判,學校治理一蹋糊塗,教授在外面兼課、撈錢,教授任用也沒有章法,隨時有人要走路。
後來,蔣夢麟就跟北大教授說,北大不要教授治校,改成校長治校,但可以讓教授的薪水,從幾十元增加十倍到幾百元,這樣你們要不要?結果,教授們都覺得原來制度做不到加薪十倍,於是,就讓蔣夢麟推動校長治校,最後他也推動得很成功,讓北大建立學術界的崇高地位。
因此,大家常在講所謂「北大精神」,我與很多早期從大陸來台的交大校友聊起來,談到北大的治理精神,其實都是延續自交大(南洋公學)的精神,是交大校友將南洋公學的精神帶至北大,執行的人都是交大人,因此老校友才會常說,「北大精神其實就是交大精神。」
談到這裡可以講一個插曲,毛澤東在發起共產革命前擔任北大圖書館館員,當時這個人事案是由校長蔣夢麟批准。毛澤東曾向校長要求加薪,希望從3.5元加到4.5元,結果蔣批了一個no,後來毛澤東決定去革命,改變了中國近代史。如果當初蔣把毛的薪水提高,或許後來的歷史就要重寫了。
不過,蔣夢麟當時把教授薪資大幅提升十倍,的確讓教授的地位大幅提升,例如當時胡適的薪資是350銀元,毛澤東的薪資3.5元,教授的薪資相當於職員的一百倍。
徐志摩剛回中國時,薪水是100元,也相當高。當時我父親在上海讀書,他說一個月的生活費加學費大約只要二元,就可以知道當時教授的薪水有多高。
回到台灣大學教育及改革的議題,過去我就認為,交大要成為偉大大學,要朝A.C.T.三個方向努力,大家若能ACT Together,就能做到同行致遠。
其中,A是代表積極、靈活的Active Education和Active Placement,前者是以ICT科技推動雙向的「翻轉教室」教學方法,後者則需要校友們合作,成為學校和產學界的重要橋樑,讓學生順利在不同的產學業找到能讓自我和群體發揮的最佳位置。
C則代表Cross-Disiplinary Research (跨學科研究),不同領域、範疇的合作最能激發顛覆性的想法,校友在社會上累積的寶貴經驗,多向學弟妹分享自己的眼光和產業工作經驗,了解學術界沒辦法體驗的真實社會需求(Societal unmet needs)。
最後的T則是Trustees for Institution and Endowment) 提倡公立大學公法人化,將大學和辦學基金交付公益信託,由董事會治理,校長的聘任由董事會決定,並向其負責。如此董事會可以受教育部委托辦學,校長可以負責治校,教授可以專心治學,學校自然可以辦得更好。
因此,如今回到陽明交大的合校議題,兩校已於二月一日正式合校,首先應該推動讓大學部學生多交流,例如大一大二應該在同一校園上課,如此才有機會做更好的融合。另外像醫科生先修工程課程,目前只有十個學生,雖然人數少了一點,但也算是一個好的開始。
這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就像當年南洋「公學」一樣,如今要推動陽明交大往產學共創的方向發展,因為光靠政府資源已經明顯不足,要由政府加民間一起辦「公學」才有機會創造偉大大學,交大已經努力投入產學共創多年,許多校友企業已投入許多資源,並陸續看到成績,期許陽明交大也繼續朝這個方向努力,讓陽明交大共同的知行合一精神持續發光。
華醫翻轉教室 在 李佳燕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應該到全國(大部分在南部)上百間小學演講過了吧!
每一次的經驗都不同。
有的講完,自己都覺得「了無生趣」,有的甚至會帶著一點遺憾,一點憤怒的心情回來。
當然最多的是獲得共鳴的欣喜、支持到一些父母與孩子的欣慰和有翻轉到大人故(固)有觀念的爽快感:)
前天到大寮山頂國小演講,真是一個愉快無比的經驗,欣喜、欣慰加爽快都一起湧上來。
開心見到在佳慧的紀念會上認識的佩嘉夫妻,愛妳們。佩嘉柔美的歌聲,在我腦海繞了快一年,依舊隨時在吟唱著。
我看到好幾張焦慮父母的臉蛋,振筆寫筆記,拍攝投影片,甚至留到最後詢問我孩子的狀況。
更多的是抱怨現今仍然規範多,自由度低,甚至比我們50年前更嚴格、更缺乏彈性的教育現場。
即時有的幼兒園標榜著「華德福」、「蒙特梭利」,依然發生把孩子趕出教室,處罰孩子的鳥事……
這是一個保守傳統威權與開放民主自由,極度拉扯的年代;
是一個科學(人工智慧)以驚人的速度在改變人類生活的年代;
是一個變化多端到讓人找不到依靠,充滿不安全感的年代;
是一個老人會不忍過去自以為的美好急速流逝,而強烈要挽回的年代……
我們的社會看似邁向民主開放進步了,但是,在被賦予責任要教導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做人做事的道理與各種學問的教育場域-學校,正面臨不平衡(或者不知所措)的拉扯。
遇到堅持字體一定要一筆一捺,方方正正工工整整,與印刷字體一模一樣的老師,自由揮灑的孩子便受苦了;
遇到上課不允許學生說話,認為上課就是安靜聽,乖乖寫的老師,有滿腦子疑問或很想分享的孩子,會壓抑到全身扭曲;
遇到把「弟子規」當做聖經般要求學生背誦抄寫的老師,不只學生,連家長都想跳來學校質疑老師了……
許多家長的煩惱(夾雜著憤怒)是:
我們在家是以開放的方式教導小孩,與孩子討論,容許孩子的好奇心,啟發孩子的各種興趣。但是進入學校,完全不一樣,甚至是相反的觀念與教育方式,怎麼辦?
這場演講,充滿笑聲,因為有好幾個孩子的參與。
這些孩子給予我最大的回響~~
當我談到寫字的字體時,孩子舉手說話了:「我就是這樣……老師都說,這些給我擦掉,給我重寫,這些重寫,那些重寫……通通重寫……」(孩子講得好激動,顯然不爽心情久久無法退……);
當我提到請讓孩子說話,請讓孩子伶牙俐齒時,又有孩子舉手了:「老師都不准我說話,說要在我的嘴巴裝拉鍊,把拉鍊拉起來(孩子手擺到嘴邊,作勢拉拉鍊)……我回家才能打開拉鍊……」
這些孩子聽得好專心,聽到得意得望向父母,那眼神就是在說:「你們看!醫生也站在我這邊!」聽到重點就分享,聽到站到我面前來,聽到有幾個在我跟前走來走去~~
他們是我演講中,最棒的詮釋者。
講完,開明又熱情的校長親自送我去搭捷運。
捷運車上如神隱少女的列車,除了我,空無一人。
等著一站接一站,人越來越多,到漢神巨蛋站,我下車時,滿車已都是人。
華醫翻轉教室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青春,壯遊!:翻轉人生的夏日小旅行」新書介紹
專訪: 史琬晴(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系)
劉錦宜(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內容簡介:
啟發人生的夏日探索旅程
.在雲霧繚繞的秀逸山間,都會男孩陳克威展開許多命中的第一次:一個都市聳第一次到部落、第一次在四處果園農地的環境生活、拍第一支紀錄片、第一次得紀錄片獎、第一次發現自己可以拍紀錄片。
.抱著預設立場,盧業冠從屏東市區到了霧台,再往上抵達峻嶺傾斜、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佳暮。然而,進了部落不久,深受震撼,跟他們預想完全兩碼子事!
.課業名列前茅的王晴瑩在台南女中三年級選志願之際,立定讀醫方向後,她著手閱讀各種關於從醫的種種相關書籍,讀到徐超斌醫師撰寫的《守護4141個心跳》,如一道閃電擊中了她的心。
.改作無農藥種果樹,等待土壤變健康,要熬過前幾年幾無收成。他卻肯花整整六年的時間等待。縱使過了數年,李佳芸仍未忘記農夫昌輝說的,那片土地,是他的家,更是家族的根源,安身立命的所在,必須要好好的守護這塊地。
一個夏天的時間可以做什麼?想和更多的人一起互動學習,可以報名夏令營;想要實踐自己所學的專長,可能就要參加實習計畫;想要認識不同的世界,或許就安排一趟旅行吧!但如果貪心一點,想在14天內擁有前面說的全部收穫呢?
只有走進踏實又溫暖的土地,可以給你所有想要的!
本書訪談12位過去九年間參與蹲點的青年,訪談蹲點的經驗對他們後來參與社會、關懷土地的行動與思維帶來哪些改變與影響。從過去(蹲點紀錄)、現在(目前所從事的事物、參與的行動)、未來(對土地的願景、嚮往),勾勒出蹲點行動在年輕世代創造的新價值。
關於【蹲點‧台灣】
中華電信基金會於2009年起推動「蹲點‧台灣」計畫,讓青年有機會走出舒適圈與土地連結,實踐所學為土地付出,從中也體驗到「教室外的課程」。同時,透過青年資源的導入,為社區帶來多元的服務,包括活動記錄、藝術彩繪、英文教學、電腦課程、皮影戲、數位行銷、靜態及動態影像創作、樂器教學、樂團指導、身體律動、社區環境美化、社區事務協助等,從多面向協助社區成長,為偏鄉社區帶來了新的刺激和啟發,為社區居民帶來新的視野和想像,也與外界世界接軌,以實際行動縮短城鄉落差。
「蹲點‧台灣」從開辦以來,至今已有全台40多校80多科系超過500位學生參與,每一年,青年們用擅長的文字與影像記錄能力,和熟悉的數位3C設備,從在地觀點為社區發聲,平衡城鄉認知。同時向社會大眾、青年學子提倡運用一己之力回饋社會、用影像留下台灣珍貴文化與真摯人情之蹲點精神,也為自己的人生視野開拓更溫暖的角度。
作者簡介:
古碧玲
現任《上下游》副刊總編輯、臺灣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並展開食物農業、土地議題、弱勢關懷題材的書寫。
曾任職於多家媒體與NGO。
高世威
中華電信基金會 副執行長
張嘉芳
中華電信基金會 經理
林佳儀
「蹲點‧臺灣」專案負責人
策畫簡介:中華電信基金會
中華電信基金會成立於2006年2月,從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出發,透過長期耕耘將我們的核心理念落實到社區及部落、城市邊陲、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以基金會做為資源連結的平台,將所有「善」的事物加以重整編排,分享至有需求的據點,成為支持在地勇往直前的力量。身世》、《異質的存在》、《天藏機鋒─雨花石》、《文學帶路遊舊城》等書。

華醫翻轉教室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青春,壯遊!:翻轉人生的夏日小旅行」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古碧玲 主編、黃柏勳 同學
內容簡介:
啟發人生的夏日探索旅程
.在雲霧繚繞的秀逸山間,都會男孩陳克威展開許多命中的第一次:一個都市聳第一次到部落、第一次在四處果園農地的環境生活、拍第一支紀錄片、第一次得紀錄片獎、第一次發現自己可以拍紀錄片。
.抱著預設立場,盧業冠從屏東市區到了霧台,再往上抵達峻嶺傾斜、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佳暮。然而,進了部落不久,深受震撼,跟他們預想完全兩碼子事!
.課業名列前茅的王晴瑩在台南女中三年級選志願之際,立定讀醫方向後,她著手閱讀各種關於從醫的種種相關書籍,讀到徐超斌醫師撰寫的《守護4141個心跳》,如一道閃電擊中了她的心。
.改作無農藥種果樹,等待土壤變健康,要熬過前幾年幾無收成。他卻肯花整整六年的時間等待。縱使過了數年,李佳芸仍未忘記農夫昌輝說的,那片土地,是他的家,更是家族的根源,安身立命的所在,必須要好好的守護這塊地。
一個夏天的時間可以做什麼?想和更多的人一起互動學習,可以報名夏令營;想要實踐自己所學的專長,可能就要參加實習計畫;想要認識不同的世界,或許就安排一趟旅行吧!但如果貪心一點,想在14天內擁有前面說的全部收穫呢?
只有走進踏實又溫暖的土地,可以給你所有想要的!
本書訪談12位過去九年間參與蹲點的青年,訪談蹲點的經驗對他們後來參與社會、關懷土地的行動與思維帶來哪些改變與影響。從過去(蹲點紀錄)、現在(目前所從事的事物、參與的行動)、未來(對土地的願景、嚮往),勾勒出蹲點行動在年輕世代創造的新價值。
關於【蹲點‧台灣】
中華電信基金會於2009年起推動「蹲點‧台灣」計畫,讓青年有機會走出舒適圈與土地連結,實踐所學為土地付出,從中也體驗到「教室外的課程」。同時,透過青年資源的導入,為社區帶來多元的服務,包括活動記錄、藝術彩繪、英文教學、電腦課程、皮影戲、數位行銷、靜態及動態影像創作、樂器教學、樂團指導、身體律動、社區環境美化、社區事務協助等,從多面向協助社區成長,為偏鄉社區帶來了新的刺激和啟發,為社區居民帶來新的視野和想像,也與外界世界接軌,以實際行動縮短城鄉落差。
「蹲點‧台灣」從開辦以來,至今已有全台40多校80多科系超過500位學生參與,每一年,青年們用擅長的文字與影像記錄能力,和熟悉的數位3C設備,從在地觀點為社區發聲,平衡城鄉認知。同時向社會大眾、青年學子提倡運用一己之力回饋社會、用影像留下台灣珍貴文化與真摯人情之蹲點精神,也為自己的人生視野開拓更溫暖的角度。
作者簡介:
古碧玲
現任《上下游》副刊總編輯、臺灣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並展開食物農業、土地議題、弱勢關懷題材的書寫。
曾任職於多家媒體與NGO。
高世威
中華電信基金會 副執行長
張嘉芳
中華電信基金會 經理
林佳儀
「蹲點‧臺灣」專案負責人
策畫簡介:中華電信基金會
中華電信基金會成立於2006年2月,從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出發,透過長期耕耘將我們的核心理念落實到社區及部落、城市邊陲、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以基金會做為資源連結的平台,將所有「善」的事物加以重整編排,分享至有需求的據點,成為支持在地勇往直前的力量。身世》、《異質的存在》、《天藏機鋒─雨花石》、《文學帶路遊舊城》等書。

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中華醫事 科技大學入學註冊系統. 中華醫大翻轉教室. MOOC 翻轉浪潮下如何重尋教師新價值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舉辦多元升等停看聽教學實務與技術報告升等 ... ... <看更多>
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 翻轉教室,華醫行事曆110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華醫翻轉教室. 資料內容為中華醫事科技大學校內的開放課程影片。 備註: [備註]需報名課程才能瀏覽教材 ... ... <看更多>
華醫翻轉教室 在 華醫翻轉教室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中華醫事 科技大學入學註冊系統. 中華醫大翻轉教室. MOOC 翻轉浪潮下如何重尋教師新價值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舉辦多元升等停看聽教學實務與技術報告升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