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人慈》部落格文末抽書兩本
想像一下,如果有兩個星球,你認為自己住在哪一個?星球A:飛機墜機後,生存者禮讓最需要救援的人。星球B:事故發生後,生存者爭先恐後地往出口擠,不惜將他人踩在腳下。這個問題被用來問過許多學生,幾乎所有人都選了星球B。但事實是,我們住在星球A。這個世界真正面臨的威脅在於我們對人性太過悲觀。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humankind/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人慈》這本書的作者是歐洲最著名的年輕思想家之一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他是同時也是一位歷史學家、作家、記者。有鑑於報章媒體、政治宣傳、普羅大眾對於「人性」的偏誤解讀,他想透過這本書傳達一個核心訊息:「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
作者在書中旁徵博引,以詳盡的事實和深入的查證,說明了人類無論是出於天性、身為孩童時、在無人島上、當戰爭爆發、當危機來襲,對於自己「好」的一面,有著強烈偏好。如果你至今仍然認為,人類就是天生自私、貪得無厭、陰險狡詐,那麼這本書絕對會讓你大為改觀。
這本書讓我感到大為驚喜的,是作者既大膽、又謹慎的考證態度,他勇於對歷史上知名的眾多案例(例如《蒼蠅王》、《史丹佛監獄實驗》、《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提出反面看法,而且其證據令人信服。在媒體慣用人性「惡」的一面吸引眼球的世界裡,這是一本思想激進的書,只不過是偏向人性「善」的那面光譜。這種書很罕見,卻彌足珍貴。
.
#人性本惡?三個精彩翻案
.
人類有考據的數萬年歷史以來,充滿了大大小小的衝突和鬥爭,我們也從故事裡看到領導人無論為了私利、國家的經濟、民族的情節而發動戰爭。難道,人類不就是天性好鬥嗎?只要有誘因存在,人們就會甘願殺得你死我活嗎?從歷史的考據裡面,我們會發現人性跟我們想得很不一樣:絕大部分的人不願意傷害另一個人。讓我們先從書中三個精彩的翻案來找到線索。
.
1.#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
《蒼蠅王》是一本膾炙人口的小說,在我國中的時候,老師也放過翻拍的影片當作社會科學的教材。內容大意是在說,因為飛機墜機,六個英國男孩漂流到一座無人島上,在沒有大人的情況得自立求生。過程發生了許多權力爭執、失去理智、弱肉強食的情節,最後只剩下兩個孩童倖存的故事。這個虛構故事在感嘆「人心的黑暗」,也被列為標準的社會教材讀物。
作者把持著一個懷疑的態度,他深入瞭解了虛構的《蒼蠅王》小說作者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的生平。作者發現高汀是一名有憂鬱傾向的酗酒者,他還會打小孩,他也曾說過:「我瞭解納粹,因為本質上來說我也是那一類」,這才讓作者明白,原來寫出《蒼蠅王》的作家是一個多麼不快樂的人。
因此,作者根據事實為主,追尋了一條實際發生過的類似案例,六名少年在太平洋落難,漂流到阿塔島(`Ata)的真實故事。這則故事跟小說大相逕庭,六名少年在荒島上發揮團結的本領,協調出遇到衝突的處理方式,還彼此在受傷時互相照顧。受困15個月後,六人獲救時仍氣色飽滿,而且士氣高漲地不可置信。真實版的《蒼蠅王》,其實是一個友情和忠誠的故事。
發現阿塔島生存的船長彼得.華納(Peter Warner):「人生教了我許多事,其中包括了一個經驗,就是你永遠要尋找人的善良光明面。」
.
2.#史丹佛監獄實驗的翻案
.
我讀過許多談到心理學的書籍,都喜歡引用一個知名的案例,那就是《史丹佛監獄實驗》。實驗主持人飛利浦.金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把24名參加的學生隨機分成兩組,12人當囚犯,12人當獄卒,觀察人類當囚犯的反應,以及擔任獄卒的人施加權力的表現。整個實驗因為囚犯精神狀態快速崩潰、獄卒施加的處罰越來越過火,結果實驗到第六天就被迫中止。
這個實驗的結論彷彿要告訴我們:「當你給予人們權力,他們就會開始為惡,發展出一些不人道的規則」。作者深入考察之後發現,這簡直是一場天大的騙局。實驗並不是任憑12名獄卒自己決定如何處以,而是金巴多本人直接給獄卒灌輸思想:「你們要創造一種挫折感,製造恐懼,要剝奪他們的個體性…」,最後獄卒定的17條規則裡,有11條根本是實驗團隊給予的意見。這簡直是引導式的邪惡。
你或許也會好奇,那如果是實驗團隊「完全不介入」的狀況會怎樣?兩個英國心理學家2002年在電視節目上複製了一次同樣的實驗,但這次沒有告訴獄卒該怎麼管理、該怎麼懲罰。結果呢?節目無聊到不行。第二天,獄卒把食物分給囚犯。第五天,一名囚犯提議設立民主制度。第六天,獄卒跟囚犯一起抽菸。最後一集,大部分人一起坐在沙發上消磨時間。這麼無聊的故事,難怪我們都沒聽過。
.
3.#電擊器實驗的翻案
.
還有一個更出名的《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目的是為了測試受測者,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受測者身為「老師」,當隔壁房間的「學生」答錯題目時,就要按下電擊器,懲罰坐在電椅上面的學生。「學生」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受電擊所發出的哭喊也是演出來的,但受測的「老師」並不知道,他們會「以為」這些電擊都是真的。
每一次學生答錯,懲罰的電壓伏特數就要提高,實驗主持人史丹利.米倫格爾(Stanley Milgram)教授會要求老師繼續施罰。120伏特時學生會開始喊痛,150伏特時尖叫並喊著退出實驗,200伏特時大叫大叫血管裡的血都凍住了!超過320伏特時開始撞牆並失去聲音。結果,有65%的受測者一路聽從指揮,開到了450伏特,幾乎是把學生電死的程度。實驗的結論幾乎告訴我們,只要有權威要求,連普通人都願意電死一個路人甲?
作者考核過後的翻案顯示了另一種事實。幾乎所有受測者都曾抗命,想要停手,但實驗方會加強壓力逼迫就範,從錄音檔聽起來更像是霸凌和脅迫。事後調查,只有一半的受測者認為隔壁的學生是真的在受苦,其他人覺得只是實驗效果。許多受試者也表示,因為他們真心「信任」米倫格爾教授的實驗對人類一定有幫助,所以即使當下不忍心,也願意咬著牙繼續做下去。
綜合以上三個翻案結果,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但引用作者所說的:「如果你催促地夠用力,給予足夠刺激、又拐又騙,許多人確實是有能力做惡。但是邪惡通常不是在表面之下,它是需要費盡功夫才能扯出來的。」邪惡得要披上善良的外衣才行。
.
#人怎麼會互相傷害?
.
所以,人真的是天性好鬥、殺得你死我活的物種嗎?綜觀歷史大小戰爭,這個說法似乎成立,但是當我們把尺度放到人與人面對面的相處,就是另一種樣貌。舉戰爭為例,兩軍人馬大動干戈的時候,所有人一定都是拔刀互砍、舉槍互射吧?在那種生死存亡的關頭,不是敵死,就是我亡了,不是嗎?
真實的戰爭傷亡統計很有意思,例如二戰英國陣亡的軍人死因中,10%是子彈和反坦克地雷;15%是詭雷、爆破和其他;75%是手榴彈、迫擊砲和空投炸彈。大部分的士兵都是隔個一定「距離」被殲滅的。真正喊著敵人是「害蟲」,一旦碰面就格殺毋論的,通常是離戰場最「遙遠」的政客和領導人。
根據研究,二戰的生存老兵超過一半從未殺過人,只有20%的軍人曾經擊發過武器。美國南北戰爭最激烈的蓋茨堡戰役中,回收的27,000把火槍,還裝有彈藥的比例達到90%。12,000把裝有兩顆彈藥,其中6000把超過三顆。但火槍設計成那樣,就是一次只能射出一顆子彈,那幹嘛裝那麼多顆子彈?因為大部分的士兵都『沒有』在試圖殺敵。人,打從心底不喜歡傷害另一個人。
.
#如何改善?三種範例
.
在這本書的下半部,作者有一則引述徹底震撼了我的思想。這句引言來自英國哲學家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他給未來世代這個建議:「當你學習任何東西或者思考任何哲學問題時,只該問自己事實有哪些,那些事實證明什麼是真實。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或者自以為如果別人信了就對社會有益的事所分心,只要專心一意去看事實是什麼。」
這個非常理性的觀念,一開始相當很吸引我,但作者及時把我拉了回來。他提到除了探究事實之外,你本身「相信」什麼,才是以改善世界的動力來源。
第一種相信的力量,叫做「畢馬龍效應」。科學家做過一種實驗,把兩群同樣普通的老鼠,分別標示聰明和愚笨。請不知情的學生照顧老鼠,然後進行迷宮遊戲,看哪一組比較快逃出迷宮。結果聰明的那組獲勝,事後發現學生「相信」這些老鼠比較聰明,給予比較好也溫柔的待遇。同樣的實驗在一群小學生上進行,不知情的老師對聰明組的學生更關注、更鼓勵,事後結算成績,聰明組的孩子其智力表現提高了最多。
第二種相信的力量,叫做「魔像效應」。曾經有科學家在美國做過一個不道德的實驗,他把二十個孤兒分成兩組,跟其中一組說他們是善於表達的人,跟另外一組說他們注定要變成口吃者。這個實驗結果害得許多口吃組的受測孩童,一輩子患有語言障礙。這種效應常導致貧窮學生更加落後、無家可歸者失去希望、已經被孤立的青年人更加極端。
一如正面的期待能夠引發好的結果,負面的期待也能夠讓惡夢成真。接下來介紹書中三個真實世界的例子,來看看如何運用「相信」的力量,來改善我們的工作、教育和民主運作。
.
1.#論工作的內在動機
.
研究發現,外在誘因例如紅利會減低員工的內在動機和道德標準。給予外在誘因會獲得相等的回報:按照工時給付,就會增加更多的工時(無論是否裝忙)。按照發表數目給予稿費,就會得到更多的發表文章(無論品質優劣)。按照手術量來給付,手術就會更多(無論是否必要)。
荷蘭的最大的鄰里照護平台「博祖克」(Buurtzorg)採取逆向而行的策略,這個組織沒有業績目標或分紅,沒有管理階層,沒有客服中心。運作的自主權下放給每一個十二人的團隊,團隊自己定行程表,自行雇用同事。省去的營運費用和會議時間都回歸到團隊本身。
執行長喬斯.德.柏洛克(Jos de Blok)是從最基層出身的人,他相信員工內心會選擇做「正確」的事。他說傳統的管理階層「喜歡憑空想像一些計畫給那群工蜂做」,還說「拿掉管理階層,工作還是照常進行」,他認為讓團隊自我導向、動手執行腦中想法,是最實際的做法。博祖克沒有人資部,被評為最佳雇主;沒有行銷部,卻獲得最佳行銷獎。
(延伸資源:在台灣有「台灣居護」引進了這套照護模式)
.
2.#論教育的玩耍本質
.
自古以來,愈是聰明的動物愈會玩耍,玩耍更深植於人類天性當中。創造力和學習力來自於自由地玩耍,孩子會自然地渴望探索這個世界。當社會工業化之後,學校的體制越來越制式化,學生的課表被排滿,家長連下課的時間也不放過。最近針對十個國家的民調顯示,監獄囚犯待在戶外的時間比孩子還要多。研究也發現一個趨勢,孩子愈來愈覺得「自己的生命被他人所決定」。這是一個快要忘記怎麼「玩耍」的世代。
荷蘭的「阿哥拉」(Agora,希臘語「市集」的意思)是一個沒有年級、班級、教室的學校,也沒有功課和成績,一組學生團隊就只有配一位「輔導員」,但自主權在學生身上,他們自己決定要學什麼。整個學校就像一個主題樂園,學生透過玩耍和探索,找到自己當下有興趣的題目攻讀,學校提供對應的資源給他們學習。相較於傳統教育把孩童當植物灌溉,這所學校將孩童當「人」看待。
在這裡,與眾不同是常態,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種學習路徑。這裡幾乎找不到霸凌的蹤影,因為不以年齡和能力區隔孩童,沒有誰的進度會落後,沒有誰的表現太過突出,每個人都在綻放當下最好的自己。作者引述道:「玩耍的相反不是工作,玩耍的相反是抑鬱。」問題不是孩子能不能掌控自由,而是大人有沒有勇氣給他們自由?我們是否問過自己,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延伸閱讀:Agora: Meet the school with no classes, no classrooms and no curriculum,英文文章)
.
3.#論民主政體的模樣
.
作者提到,世界上愈來愈多的民主政體正遭受七種瘟疫侵襲:政黨持續腐化、公民不再信任彼此、少數人遭排除、選民失去興趣、貪贓枉法的政客、有錢人逃稅、人們發現當代民主充滿貧富不均(怎麼跟我住的地方這麼像!?)。但世界上有地方嘗試了解法,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卻很少上新聞(你應該猜得到為什麼)。
委內瑞拉的托雷斯市(Torres)的民選首長胡立歐.查維茲(Julio Chávez)選擇一種嶄新的信念,他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積極認真的公民」。他的競選政見只有一個,下放權力給所有托雷斯市民,而且他遵守了承諾。所有的政府集會邀請全體居民參加,不只是討論,還要決議城市所有預算的使用。
結果人們空前踴躍參與政治,在最需要的地方蓋起了住宅和學校,有效地鋪整馬路清掃街區。因為預算透明,大幅削減了貪污和權威的弊病。市民們還一起要求提高稅收,並且說道:「過去我們不瞭解市政稅要用來支付那麼多東西。」這個被稱為「參與式民主」的方式,深受民眾喜愛,卻鮮少在新聞上被提及。
(在台灣我還沒聽過類似的試營運模式,有人聽過嗎?)
.
後記:#相信善的一面
.
《人慈》是我今年讀過最意猶未盡的一本書,作者的大膽思想,配上嚴謹的查證,讓人讀來格外痛快。從這本書中,我也慢慢體認到,問題不是二元化的「人性本惡或本善」選擇題。反而,透過這些精采的正反論述,猶如偵探小說抽絲剝繭般的分析,我理解到的是人性真正的「複雜」。
如同現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這麼發達,如果只讓電腦演算法來判決,那麼歷久不衰的《蒼蠅王》人心黑暗論肯定佔據上風;《史丹佛監獄實驗》和《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無以計數的論文和書籍引用,肯定讓演算法覺得這才是人性的真理。無數對人性帶有扭曲和偏誤的描寫佔據了媒體的版面。然而,事實呢?
這本書中段的畢馬龍和魔像效應教我們的就是,人們「相信」的事情往往會發展成「事實」,更是一個令人驚醒的提點。無論是書中獄卒和囚犯的故事、老師和學生的故事、老闆和員工的故事、父母和子女的故事,一再說明了:「當你把一個人當人看,他就會表現得像一個人。」反之。讀完這本書後,你可以踏實地選擇自己相信的那一面。
瞭解事實,讓我們得以明辨是非。擁有信念,才能以行動改變世界。原來,關於人性,我讀過的許多論點幾乎都是錯的。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所分心。只管去看,事實是什麼。然後在事實背後,找出值得相信的事情,讓它成為新的事實。這絕對是一本必讀之書。
.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KIND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z7sRHr
使用期限:9/12~9/18
.
感謝 時報出版|商業人文線 提供抽獎贈書
「蒼蠅王小說的翻案」的推薦目錄:
- 關於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在 [書介] 蒼蠅王- 看板humanit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在 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Explore 的評價
- 關於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在 蒼蠅王小說的翻案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DCARD、PTT 的評價
- 關於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在 蒼蠅王小說的翻案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DCARD、PTT 的評價
- 關於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在 蒼蠅王小說的翻案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DCARD、PTT 的評價
- 關於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在 蒼蠅王小說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在 蒼蠅王小說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在 蒼蠅王書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 ... 的評價
- 關於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在 蒼蠅王書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 ... 的評價
- 關於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在 [心得] 《人慈》關於人性,你知道的幾乎都是錯的-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在 一班青少年在荒島會有什麼遭遇?《蒼蠅王》小說 ... - YouTube 的評價
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在 蒼蠅王小說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推薦與評價
讓我們先從書中三個精彩的翻案來找到線索。 . 1.#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 《蒼蠅王》是一本膾炙人口的小說,在我國中的時候,老師也放過翻拍的影片當作社會科學的教材。 ... <看更多>
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在 [書介] 蒼蠅王- 看板humanit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蠅王的故事其實很簡單,未來的一場戰爭毀掉了人類的和平。有一群孩子乘著飛機路過海
上時發生了墜機事件並困在了一個荒島上。最初孩子們齊心協力,共同應付隨之而來的種
種困難。但由於對“野獸”的恐懼使孩子們漸漸分裂成兩派,代表理智與文明的一派與代
表野性與原始的一派,最終爆發了兩派中的矛盾。
蠅王來源於希伯來語,原詞為“Baalzebub”(應該是這樣,又有說此詞出自阿拉伯語)。
在英語中,“蠅王”則是糞便與醜惡之王(或污物之王),在《聖經》中,“Baal”被當
作“萬惡之首”。在小說裡,蠅王不只是像徵著醜惡的懸掛著的豬頭,更代表的是人性最
深層的黑暗面,是無法避免的劣根性。
William Golding是很典型的受戰爭影響後的文學家。他參加過海戰,參與過諾曼底登陸
,目睹戰爭的殘酷以及對人性的種種迫害與藐視。戰爭結束後這一代的文學家心中不免充
滿了失望與沮喪,不可能要求他們是溫和且善良的,他們也無法寫出午後野餐或男女情感
一類的作品。充斥他們內心的便是病態世界中人性的畸變,文明社會如何在人的原罪本性
的改變下一步步走入墮落與毀滅。同時,他們又由於無法找到破解這一巨大難題的出路而
頹廢不已,最終找不到緩和之點,只能以作品人物的死亡或消失來圓作品的結尾。
蠅王是一部很注重心理描寫的作品。在整十二章的線性敘述過程中,主要以理性派的眼光
出發,以理性的態度(非完全性的)來評價與施行荒島生活中遇到的種種難題。拉爾夫是理
性派自然的主角,全書也是他的觀念與角度看待問題。拉爾夫是一個海軍軍官的十二歲兒
子,受過良好教育,溫文爾雅,始終相信只有文明社會的船來拯救他們,他們才能獲得通
往文明社會的出路。於是在荒島生活中,他不僅樹立了“海螺”的權威性,建立起一個由
大孩子領導的團隊,從而解決了住宿,食物以及求救問題。他永遠都惦念著那冒出煙的求
救信號。雖然在某些時候他的理性最終被本性所征服,但他最後痛苦地掉下眼淚,也代表
了他是唯一一個在人性轉變的過程中還有理智的人物。
與之相對的則是代表野性的傑克,傑克是唱詩班的大孩子,有領導才能,雖然信奉基督但
渾身充滿自然的力量。他從開始就睽視“海螺”的權威,企圖以力量當上至高無上的地位
。他的野獸本性也充分的表現在對野豬的獵殺與屠宰上。他改編式的將唱詩的聖歌歌詞變
為“殺野獸咯,割它喉嚨,放它血咯”。表現了一股震嚇的威力,最終當野性派戰勝理性
派時,他就把拉爾夫當成了自己的獵物,瘋狂搜索。並且要把曾經並肩作戰的同年齡朋友
殺喉見血。
附庸著這兩派人物的,便是豬崽子與羅傑。豬崽子是個胖胖的且有哮喘病的男孩,戴著眼
鏡,並且經常被人取笑。但拉爾夫以他的理性人格魅力讓豬崽子傾倒,於是豬崽子就成了
拉爾夫身邊最貼近的人物。他時刻強調“海螺”的權威,強調著拉爾夫的求救理念。但他
卻的確是個純理論家,最後也因“海螺”而慘死在海崖上。相對而言羅傑的篇幅則較少,
但他凶惡殘忍的個性與行為卻讓人過目不忘,他幫兇式的鄶子手性格,讓人不寒而栗。很
難想像他僅僅只是跟豬崽子一樣年紀的小男孩,卻狠狠的推倒大巨石,讓豬崽子摔死海崖
。
西蒙則是引起事件高潮的關鍵人物。他有些懦弱且患有癲癇症。但他思想敏感,遇事總會
以哲學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也只是他最初提出“也許,也許。。。野獸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雖然引來了孩子們的一致反對與嘲笑,但他的想法卻正好切入了事件的主題。也在他
看到懸掛的豬頭從而隱約間見到蠅王對自己的話語,他似乎成了一個先知性的人物。只是
先知從來都是被遺棄的對象,蠅王也強烈的暗示了因為他的預言,也使得他死於非命。
在這裡必須提出,拉爾夫與傑克是之前一名英國著名兒童文學家的代表作中的人物。只是
恰好相反的是,在那兒童文學中,他們倆是最要好的朋友,齊心協力,同甘共苦戰勝了許
多困難。是人性“善”的表現。 Golding應該就是為了諷刺在這病態世界中“善”的虛偽
,從而寫出了“惡”的真正導向,那就是“野獸”,就是人性的黑暗面,也就是“蠅王”
。
Golding對人物的心理塑造採取了相當多的蒙太奇手法。從拉爾夫在沙灘上滿身大汗的行
路到他思想跳躍到夏天時爽涼快樂的英式農場生活,也從傑克對海螺的念念不忘到他獵殺
野豬時的思想劇烈動作。由於Golding出色的對心理進行了全方面的描寫,從而使人物更
加立體化,讓人過目不忘。
在荒島文學的整個範疇中,自<魯賓遜飄流記>到<蠅王>,則是整個人類思想狀態的一種記
敘過程。之前的荒島文學強調的是人的能動性,人與自然鬥其樂無窮,並且在戰勝自然戰
勝自己的同時實現自己的價值。然而二十世紀以來由於戰爭的迅速進化,遠距離武器的廣
泛使用及巨大殺傷性武器的強烈摧毀性,使西安作家們沒有辦法再找到一種和諧平靜的解
決方案。於是他們逃避到荒島上自己深思人類的劣根性與罪惡。然而他們找不出出路,只
好讓荒島成為埋葬一切的總根源。雖然故事最後整個荒島被熊熊燃燒,但如果最後沒有像
徵文明的大人們的出現,孩子們也恐怕沒辦法繼續生存下去。
作者十分強調了文明社會中的幾個標誌之物。比如大孩子們無論如何一定要衣服掩體,上
廁所要定點去上不可污染水源,就連最小的孩子一開始也記得自己的家庭住址以及電話號
碼。然而當獸性完全的征服人的理智之後,這些孩子們也變成了連自己名字都記不起來的
野蠻人。
從暴風雨夜孩子們(包括拉爾夫)失手打死了西蒙之後,其實蠅王的本性就已經很清楚的表
現給了讀者。雖然豬崽子辯解說著原由,但拉爾夫還是很痛苦的哭泣著自己的過失。人的
本性是惡的,當蠅王降臨時,所有的理智都似乎敗給了仇恨與罪惡。不管結局理智派被解
救這一機械降神手法到底代表了作者何種的意圖,仰或是他找不到解決途徑而無可奈何的
一種自我安慰方法。但只要讀者仔細思考蠅王的本質與其來源,並將從中引申出的社會價
值與人生理念運用於自我的哲學思維中,那麼Golding這一本薄薄的小說也達到了它本有
的目的。
《蠅王》的啟示
“蠅王”即蒼蠅之王,源於希伯萊語Baalzebub,在《聖經》中“Baal”被當作“萬惡之
首”,在英語中,“蠅王”是污穢物之王,也是醜惡靈魂的同義詞。
在這部作品中,戈爾丁用他特有的沉思與冷靜挖掘著人類千百年來從未停止過的互相殘殺
的根源,是一部揭示人性惡的現代版寓言。故事設置了人的原善與原惡、人性與獸性、理
性與非理性、文明與野蠻等一系列矛盾衝突,衝突的結果令人信服地展現出文明、理性的
脆弱性和追求民主法治秩序的難度,說明了人類走向專制易,奔向民主社會難的道理。在
慾望和野蠻面前,人類文明為何顯得如此草包如此不堪一擊?這正是《蠅王》的思考之所
在。
一
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時代。在一次核戰爭中,一架飛機帶著一群男孩從英國本土飛
向南方疏散。飛機因遭到襲擊而迫降在太平洋的一座荒無人煙的珊瑚小島上。這群孩子暫
時脫離了文明世界。飛機沒有了,大人沒有了,人類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文明世界危在旦
夕。海島上的環境很惡劣,對僥倖生存下來的孩子們構成威脅,然而
最大的危險竟然來自於這些原本天真爛漫的孩子自身。
在沒有大人的情況下,孩子們開始了島上的生活。 12歲的拉爾夫是英國海軍司令的兒子
,他優雅舉止,樂觀自信,為脫離大人的管制獲得自由而欣喜若。他吹響了一隻螺號,將
分散在島上各處的孩子組織起來,在全體會議上當選為領袖。孩子們在拉爾夫的領導下搭
帳篷,採野果,點起篝火等待求援。起初孩子們在與世隔絕的小島上和睦相處,到也其樂
融融,但隨著“野獸”的出現,小島上的安寧和諧被打破,孩子們很快分成了兩派:一派
以拉爾夫為代表,堅持在島上建立文明的社會秩序,比如要求大小便在指定地點、遇事開
會並舉手發言、海灘上始終燃起一堆火作為求援信號等。
另一派是以唱詩班領隊傑克為代表,他們對這些文明的、民主的做法嗤之以鼻,而崇尚人
性中的原惡,以及破壞、毀滅的本能。傑克自命不凡,對拉爾夫當選領袖十分不滿。他被
分配去打獵,便把獵來的野豬頭插在一個尖木樁上,又逼著其他孩子仿效野蠻人將臉部塗
抹成五顏六色,圍著落滿蒼蠅的野豬頭狂歡,卻任憑救命的篝火熄滅,從而失去了得救的
寶貴機會。
可怕的是,越到後來,後一種傾向就越佔據上風,更多的孩子加入了這群人當中。在遠離
了人類文明及其規範制約之後,人性惡得到了空前的釋放,使他們漸漸步入“罪惡”的深
淵。為了奪取領袖地位,傑克帶人襲擊了拉爾夫的住所,在激烈爭鬥中,拉爾夫最要好的
朋友豬崽仔在混戰中墜崖死去,西蒙被亂棍打死,拉爾夫自己也陷入重圍。男孩們自相殘
殺,整個小島陷於恐怖之中。
這群男孩最終徹底毀滅了這裡的一切,整個海島在熊熊大火中燃燒起來。緊急關頭,一艘
英國軍艦發現了島上的大火,及時趕來,拉爾夫倖免於難。 拉爾夫最終實現了他被拯救
的願望,但他卻感到異常悲痛,為同伴們人性的淪喪而不停地哭泣……
二
拉爾夫是書中的主角,理性而勇敢,有號召力和領導才乾。他力主保存小火堆以爭取獲救
,手持的海螺成為民主的象徵物。但他擁有的的權力卻非常脆弱,脆弱到難以維持一個求
生的火堆。拉爾夫的內心同樣有著陰影和黑暗,在一個風雨、雷電交加的夜晚,他不由自
主地參與了對西蒙的迫害,而且他最終也未能把握住局勢,把這個孤島上的群體引向光明
,眼睜睜地看著豬崽仔被殺,自己也被追得無處可逃,差一點死於非命。代表科學的眼鏡
和代表民主的海螺也在爭奪中被摔得粉碎。就這樣,文明被野蠻輕易地征服,理性被非理
性壓倒,建立在社會理性基礎上的民主在專制和暴力面前顯得是那麼的疲弱無力。
豬崽仔是一個出身低微、有嚴重的哮喘病而無法從事體力勞動的戴眼鏡的胖子,愛思考問
題,這個形象讓我們想到了知識分子。他的眼鏡是唯一在物質上對他人有用的東西,因為
眼鏡可以聚光生火,但人們仍舊只是將他當成嘲弄的對象,甚至包括拉爾夫。火使他們可
以向遠方發出求救信號,很快成為孩子們爭奪的焦點,但同時火也導致了他們的分裂。豬
崽仔最後是因為他的眼鏡死的,而且他是抱著海螺死的,說明他至死都堅信民主的力量的
強大。在豬崽仔身上,我們看到了專制社會中知識分子命運的縮影:沒有權勢但卻比任何
人都相信人性的存在,敢於藐視專制權力,自尊但又自卑,他們往往被專制權力輕而易舉
地扼殺而毫無保護自己的能力。
西蒙扮演的是人文知識分子的角色,有著非凡的洞察力和正直的人格,敢於探索真理。其
他孩子群起群居,而他則喜歡子然獨處,冥思苦想。在戈爾丁的筆下,西蒙猶如基督教的
先知。他癡人說夢似的時常同“蠅王”對話,也同自己內心深處的原始衝動對話。他的自
覺認識最終賦予他崇高的道德良知,這是其他孩子所不能比擬的。他諳熟人類內心的黑暗
,同時認識到同伴的恐懼實際上是對深藏在他們心中的罪惡和死亡的一種本能的抵制和反
抗。他意識到所謂的野獸不過是人自身,這當然得不到眾人的理解。為了證明自己的判斷
,在一個氣候惡劣的天氣裡,他獨自一人去叢林深處探索究竟,書中有一段描寫他與蠅王
的意識對白,剖析了人性的黑暗,也預示這位先知的可悲命運。事實上人群中確實存在著
無數個像西蒙這樣的先覺者,在歷史上,他們大都落得悲慘的結局。
最後一個主角名叫傑克,這是一個與前三者對立的人物,代表著人性的惡、獸性和非理性
。他原是教會唱詩班的領隊,有著極強的權力欲,始終都在爭奪小島的領導權。當拉爾夫
被確立為海島領袖時,他雖然不滿但也一時無法剝奪拉爾夫的“合法”權力。權力先天沒
有劃分清楚的後遺症,初時被擺脫了大人世界的新鮮感所掩蓋,但當孩子們因看管篝火和
打獵發生爭執時,傑克與拉爾夫之間的矛盾突然激化。傑克認為:打獵可以吃肉,而在所
有的人只能吃素的時候,吃肉就代表了某種特權。這種特權在這個特定的時候就成為一種
力量,而拉爾夫卻根本無法展現他的力量。他所追求的被拯救的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
變得越來越渺茫。相比之下,可以吃上肉,過上小康生活的誘惑對其他孩子顯然更大一些
。
傑克一旦察覺到自己擁有的的力量,便迅速地擺脫了拉爾夫的控制,決定了自己的發展道
路。在沒有大人的環境裡,孩子們像是瘋長的野草,而傑克是其中最瘋狂的一棵。在“野
獸”的威脅下,他成功地掠奪了領導權,實行了專制統治。崇尚本能的專制派最終壓倒了
講究理智的民主派。在無意識地殺死了西蒙和豬崽仔之後,傑克泯滅了最後一絲人性,為
追殺拉爾夫而不惜燒毀了整座海島。
三
“野獸”是《蠅王》中的主要象徵意象,代表的是孩子們心中的邪惡。 “野獸”首先以
蛇的形式出現在一個有胎記的小孩的夢中,孩子們顯然非常害怕面對這個敏感的問題,拉
爾夫作為首領也沒有採取積極態度對待它,只是空洞地強調“這裡沒有野獸”,拒絕針對
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於是,蛇在島上成了一種禁忌。正是由於這種“鴕鳥”心理導致了他
們日後巨大的悲劇。
在第五章《獸從水中來》中,小男孩帕西佛爾又說“野獸從海裡來”,這是野獸在人的內
心深處潛意識的反映。當這消息傳出去後,除了具有敏銳觀察力的西蒙,其他孩子們都沒
有認識到這問題的嚴重性。首先認識到人類“原罪”的西蒙受到了孩子們的圍攻謾罵,他
們不願正視內心深處的“暗影”,盡量迴避它,於是在不知不覺中,錯誤越來越大,危機
一步步地逼近。
在第六章,“一個信號從成人世界飄揚而下,雖然當時孩子們都睡著了,誰也沒注意到…
…一個人影垂盪著搖晃的四肢,正在迅速下降。”這具落在山頂上的屍體成為了孩子們懼
怕的“野獸”。這具屍體既在地理上限制了他們,也從心理上威脅著他們,使其陷入自設
的陷阱之中。只有西蒙覺得有些懷疑。 “不管西蒙怎麼想像那頭野獸,在他內心裡浮現
的卻總是這樣一幅圖片:一個既有英雄氣概又是滿面病容的人。”
孩子們內心的惡的一面在缺乏制約的環境裡迅速膨脹,他們成群結隊地捕殺野豬,甚至還
用人扮作“野獸”玩打獵遊戲。 “宰了他!宰了他!”孩子們尖聲叫著,狂蹦亂跳,拼
命掙扎,聲音越來越響,像是舉行什麼儀式,連拉爾夫也忍不住去“擰一把此刻沒有防衛
能力的褐色的肉,緊擰和加以傷害的慾望主宰了一切。”
這時候,他們人格最底層、最獸性的“暗影”通過這儀式宣洩出來。 “獵物”滿足了他
們的嗜血欲,他們儼然都成了“野蠻人”。此後,這群孩子就再也不去考慮能否得救了,
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打獵中,熱衷於“殺野豬、割喉嚨、放它的血”。這其中部分
是出於生存的需要,部分是出於嗜血的動物性本能,從血腥的獵殺活動中得到滿足。
一心要弄清事實真相的西蒙進入森林探尋究竟,在回來的途中遇見了那個被傑克他們插在
木樁上的豬頭,那上面已經爬滿了黑乎乎的蒼蠅。這就是“蠅王”。書中是這樣描寫的:
“突然間,那豬頭開始對西蒙說起話來:
‘你獨自一人到這兒來乾什麼?難道你不怕我? ’西蒙戰栗著。
‘沒人會幫你的忙,只有我。而我是野獸。 ’西蒙費力得動了動嘴巴,勉強聽得出這樣
的話語:
‘木樁上的豬頭。 ’
'別以為野獸是你們可以捕捉和殺死的東西! ’豬頭說道。有一陣子,森林和其他模模
糊糊的地方迴響起一陣滑稽的笑聲。
‘你心中有數,是不是?我就是你的一部分。過來,過來點!我就是事情沒有進展的
原因嗎?為什麼事情會搞成這副樣子呢? ’
那笑聲又顫抖著響了起來……”
在這次對話中,蠅王還預言了西蒙的不幸結局:“傑克、羅傑、莫里斯、羅伯特、比爾、
豬崽仔,還有拉爾夫會要你的命。”
在這裡,西蒙很明確的發覺,其實真正的“野獸”在人的內心深處,是人的原惡、原罪的
表象。當他得知山頂上一直被誤認的“野獸”其實是飛行員的屍體後,堅持要下山把這一
真相告訴大家。但沒有人聽得進去他的話。他在一次原始野蠻的狂舞中被當作野獸活活打
死了。每個人,包括拉爾夫都參加了那次瘋狂的行動。 。
對西蒙的謀殺,是孩子們心中的“暗影”惡性發展的必然結果,標誌著他們道德良知的毀
滅。在他們看來,蛇、水中怪獸、空中來的怪獸,甚至他們追逐的野豬,都是“野獸”,
他們甚至把已經變得邪惡了的目光投射到西蒙身上,把他也看作是野獸,所以他們毫不顧
忌地將西蒙殺死而不感到任何良心的不安。人性的墮落和獨立人格的喪失使這群孩子經受
了最為深重的打擊,野獸”的預言得到了證明。
由於把罪惡只是看成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或外界的事物,而自己承擔的卻是“神聖”的使命
,是為“正義”而戰,於是內心的邪惡迅速演變成暴力行動,慘烈的搏鬥發生在一群十幾
歲孩子中間。暴力一旦蔓延,便無法抑制,總要血流“夠”了才算完成整個荒謬的過程。
很快,豬崽仔也成了四方祭壇上的“祭品”,同樣的命運也差點降臨在拉爾夫身上,如果
不是及時得救,他的頭也將像野豬一樣被插在木樁上。
短短的時間裡,本來應是一座“樂園”的世外小島變成了“地獄”,而造成這場災難的卻
是孩子們自己。
可見,書中扮演那個重要角色的“野獸”到底是什麼其實並不重要,它只是像徵了人類本
能的恐懼和邪惡而已。
四
1983年,威廉·格爾丁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聲稱,這是“因為他的小說用明
晰的現實主義的敘述藝術和多樣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神話,闡明了當今世界人類的狀況。”
這句話精確地詮釋出《蠅王》的藝術特點,那就是現實主義的描繪敘述和象徵體系的巧妙
結合。小說比較典型地代表了戰後人們從那場曠古災難中引發的對人性思考,旨在呼籲正
視“人自身的殘酷和貪婪的可悲事實”,醫治“人對自我本性的驚人的無知”,從而建立
起足夠的對於人性惡的防範意識。
戈爾丁向我們展示的是人類社會浩劫的一個縮影,至於導致災難的原因,他將其歸結為人
性惡,正是人性惡導致了人類自身的不幸。 “野獸”即是人性惡的象徵。正是由於人們
總是不能正視自身的惡,於是悲劇才一次又一次地發生。以人們印像中“天真無邪”的孩
子為主角,也許能更深刻地揭示出人性中最容易被掩蓋的和最深層的一面。男孩們在文明
社會培養而成的現代民主意識在這個小島上短短的時間裡經歷了一個迅速衰落的過程,其
根源就在於人性的墮落,就在於理性判斷和道德良知的分崩離析。
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至今仍是一句天啟式的至理名言。在人類發展史上,人類
對自身的惡的認識的確是極不清楚的。而人要認識自己,最深刻的莫過於認識自己的人性
,如哲學家黎鳴所說:“自知者莫過於知己之人性,自勝者莫過於克服自己人性的弱點、
抑制自己人性中潛在的惡念。”
西方古代哲人,特別是宗教先知是明確的人性本惡的代表者,認為所有的人生來有罪,要
用一生來懺悔、贖罪,只有篤信上帝,才能獲得靈魂的拯救,即原罪說。中國古代聖人主
張人性善的觀點,孟子說:“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宋代王應麟在《三字經》中將
其總結為:“人之初,性本善。”中國人與西方人在關於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問題上持完
全相反的觀點,這種文化傳統的巨大差異深刻地影響了中西方文化長期以來極其不同的發
展道路和命運。
應當怎樣認識人性?哲學家告訴我們,人性在本來不可分的意義上統合以下三重屬性
。即:
1.人性第一層:生物性,偏於惡;
2.人性第二層:社會性,善惡兼而有之;
3.人性第三層:精神性,偏於善。
人性本不可分而強以分,目的在於更準確地理解人性。但這三層屬性卻不是三一三十一的
平均數,否則還是善惡難辨。我國學者黎鳴在他的哲學著作《人性的雙螺旋》中,使用了
一個帶有假設性的公理,即,越是歷史悠久的事物,其惰性越大,發生變化的可能性越小
,而且這種惰性與它出現至今的時間成正比。黎鳴運用複雜的數學模型進行推導,結論是
:
人性的90%偏向惡,只有10%偏向善!
這便是對人性善惡傾向的總估計,如果再用歷史比較的方法進行推理,這個結論可以得到
進一步的證明。也就是說,西方學者關於人性的認識基本上符合真實的人性,因此,他們
對善的理解也是相應地真實而有效的。而中國古代聖人關於人性的認識則基本上是錯誤的
,與真實的人性不相符,因此,他們關於善的觀點不過是一廂情願的空想,虛假、無效,
而且“自欺欺人”。中國古代哲人帶頭在“認識自己”的道路上走偏了,所以中國文化在
2000多年的發展中始終處於自相矛盾的狀態中,無法走出這個怪異的“局”。
人的生物性層次的惡,主要表現為惡的潛意識,任何人在這個層次上都具有以鄰為壑、損
人利己的傾向,即任何人都自然地有作惡的潛在性或傾向性。在社會生活中只要人們缺乏
外部的壓力,這種潛在的可能性就會變成顯在的可能性,從而產生真實的惡意識,乃至惡
行為。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原惡”。人的社會性層次的惡,則主要表現為有意識的惡,
以及表現為行為的惡,如詐騙、強姦、盜竊、搶劫、殺人等。
《蠅王》就是對人性惡的最好的詮釋。拉爾夫身處邪惡的環境,他逐漸認識到,人類內心
的惡在威脅著和吞噬著人性,自己和同伴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傑克和他領導的那幫孩
子不斷作惡,形同走獸,但最終卻是這夥走獸摧垮併吞噬了每一個人,使孩子們喪失人性
,與之為伍。人類內心中的原始衝動在光面堂皇的幌子下無限制地發展並得到越來越多的
人的認可,而它留給人們的就只有恐懼、敵意和仇視,生活於是演變成為一場無法無天的
權力之爭。這就從開始表現的人的生物性層次的惡過渡到了社會性層次的惡。
在中國古代,甚至今天,說人性本惡,或人生來就自私是絕不會受歡迎的。楊朱說:“人
不為己,天誅地滅”,本來一語道破天機,但這樣的觀點遭2000年的唾罵,也決不會成為
占主導地位的思想。墨子講“兼愛”,孟子斥之為“無父”、“無君”,是“禽獸”。中
國人好講假話,好講漂亮話、好講面子,還要理直氣壯地講,其實早從孔孟時代就開始了
。試想,在一個由原惡的人組成的社會中宣揚“克己復禮”、“清心寡欲”、“上智下愚
”,會是個什麼樣的結局?只能是惡人當道,好人受氣,甚至有生命之憂。正如詩人北島
所說:“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一語道出了中國文化的基本
特徵。聖人們被歷代中國人捧到了天上,頂禮膜拜兩千年,但正是由他們開創的文化只不
過被統治者當作作惡的為所欲為的遮羞布而已。一直到現在還有人在鼓吹“新儒家”,要
讓自己的孩子們繼續“讀經”,真是撞了南牆還死不回頭,沒救了。
在《蠅王》裡,傑克有一個面具,它的寓意是,人之所以作惡而毫無顧忌,關鍵在於有一
張“假”臉。人一旦帶上了面具,就有了狂歡的慾望,獸性就可以盡情地宣洩,而事實上
掩蓋惡的又絕非僅僅只是面具,更可怕的還是善的藉口和理由,這種“面具之惡”比更對
人類具有威脅性。小海島上發生的惡性事件,西蒙的被害,就是限制毀滅性衝動的人類文
明被孩子們畫在臉上的面具所衝破的。人類的歷史上災難性事件,有幾個不是打著冠冕堂
皇的旗號;希特勒的“衝鋒隊”、“黨衛軍”,文革的紅衛兵運動在作惡時不都是高喊著
自己漂亮的口號嗎?可見,對人類威脅最大的還不完全是人們容易看到或體會到的人性惡
,而是人在善的面具下所從事的惡。
阻礙一個人進步的最大的敵人,往往是這個人自己,同理,阻礙一個文化發展的最大的敵
人,往往是這個文化自身。其原因,就在於人們常常缺乏對自身的原惡的認識,普遍存在
於一切人身上的人性的原惡。這是任何人從生到死都必須與之戰鬥的不可輕視的敵人。這
就是《蠅王》帶給我們的最大的啟示。
發生在太平洋孤島上的這場未成年人之間文明與野蠻的鬥爭,不能被認為是虛擬的和無意
義的。它是人類歷史的演繹,並且今後還會繼續演繹下去。
全文簡體在線閱讀
https://wenku.baidu.com/view/6dfabe23482fb4daa58d4ba5.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83.125.6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