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蔣勳 的 #孤獨六講,我的2爻深深振動。
我看得很慢很慢,好多好美的字句,好深的探討,常常捨不得看到最後,看完一段,又會再回頭重看一次。
.
我有時候在想,我們人的一生,孤零零地來到這個世上,終究是要孤零零地走。
可是我們孤零零呱呱墜地的時候,常是有雙接住我們的手。
而我們終其一生,可能就忍不住想要找到那雙總能接住我們的手,陪我們走完全程,可以的話,在孤零零地上路之前,也能感受到那溫暖的相送。
.
如果我們都能歌頌最初那樣赤裸而孤獨的自己,像歌頌生命的本質那樣,那麼追尋那接住我們的雙手,就只是在我們獨立的生命裡增添的一場浪漫冒險,而不是一種悲傷的必然的體驗。
.
.
當我們講到孤獨或獨處,常常會想到2爻與一分人。
不過以人類圖的觀點,每個人都需要一點獨處的空間(可以的話,獨自入睡),抖落掉一些他人的能量,看看自己真實的模樣,清爽的在自己的能量場裡自由。
.
每個人都有孤獨的一面:1爻往下鑽研的孤獨感、2爻想遠離人群的孤獨感、3爻在連結斷裂中的孤獨感、5爻被投射的孤獨感、6爻客觀到幾近冷漠的孤獨感、甚至是需要人脈的4爻,也都需要適度給自己空間重整的孤獨感…這些都只有自己懂。而這些也完全都是美好的事。
.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蔣勳在書的前頭就這麼說。
So True.
.
這個社會很殘酷,孤獨不知何時成了難堪的字眼。
.
但是孤獨其實是很美的。
我們之所以孤獨,是因為我們永遠找不到跟自己像同設計相同體驗的人,獨特本身就是件孤獨的事。
而孤獨讓我們有機會與自己對話,有機會擁抱自己,更有機會愛上自己。
.
也許當你擁抱了自己擁抱了孤獨,你會發現,其實一直以來追尋的那雙手,總能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接住你。但那雙手是誰又或著是什麼,我就先不說,等你回頭來告訴我😉
.
.
你喜歡孤獨的時刻嗎?留言告訴我吧
你害怕孤獨嗎?你總在追尋那雙手嗎?為什麼呢?也留言跟我說說吧
.
.
.
#孤獨 #獨處 #Lonely #Alone
#蔣勳 #孤獨六講
#人類圖 #HumanDesign
#人類圖解讀
#faye觀人類圖 #你看看你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油畫創作展 馬如龍(馬俊麟)專訪 ▲「我心中的宇宙,宇宙中心的我」藝術家馬如龍以太空為背景、結合人像,試圖將創作者的孤獨狀態具體化。 ▶自小立定志向◀ 從小馬如龍對於繪畫可說是情有獨鍾,幼稚園自己拿著空白簿子畫四格漫畫,到國小、國中在漫畫堆中創作獨家漫畫,國中憑著天...
蔣勳的孤獨六講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前幾天和志伯拍照聊天,從 “許多人無法與自己獨處” 聊到儒家文化、聊到蔣勳的孤獨六講,再聊到宗教、奧修的書
關於自我覺察、試著理解自己的情緒、想法動機,或著靜靜的自己完成某件事的滿足感,抑或什麼都不做,閉眼呼吸休息,那冥想的半小時有時候像一世紀(好啦沒有這麼長),是近幾年長跑外地探索認識的新面向。偶感受那陌生卻飽滿的力量,像為自己打上幫浦,充飽了電。也在再次拾起孤獨六講體認到原來這叫「孤獨」,對孤獨有了更多層面的理解
一個人要有自己的空間與時間是多麽重要的事,相信很多人也在這條探索自己的道路上
幾乎沒有空窗期的朋友、不喜歡待在家的好友⋯也是曾經的自己呢
越是快速進步的通訊科技,資訊越是龐大凌亂。大家都想發言、把話丟出去,沒有人好好聆聽,更沒有人能有機會好好面對自己。只是一再的被刺激,卻無法與自己對談。越是孤獨...同時害怕孤獨,也就越發孤獨了
但蔣勳的孤獨六講想聊的就是這樣的孤獨:他認為孤獨下有個很飽滿的力量,認為不該害怕這樣的感覺。越能跟自己獨處的人,越能完整。從情慾、語言、革命、思維、倫理、暴力去聊孤獨。是本非常有啟發的書😌
___________
(以下擷取蔣勳的孤獨六講)
中國的儒家文化是最不願意談孤獨的,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都是闡述一個生命生下來後,與周邊的相對關係。所以不能談孤獨感,感到孤獨的人在儒家文化中,表示他是不完整的。如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那麼這個人不應該有孤獨感。
可是,你是否也覺得儒家定義的倫理是一種外在形式。
「我可以在父母面前感覺非常孤獨」我想這是一句觸怒儒家思想的陳述,卻是事實。
儒家文化不談隱私,不注重個人的私密性
很多人認為儒家文化已經慢慢消失,我不以為然,時至今日,若是孤獨感仍然不被大眾了解。若是個人隱私可以被公開在媒體上,任人指指點點,就表示儒家文化還是無遠佛屆。我在歐洲社會裡很少看到個人隱私的公開,表示歐洲人對孤獨,對於隱私的尊重,以及對於公領域和私領域的劃分,已經非常清楚,同時他們也要求每一個個體必須承擔自己的孤獨。
(以上擷取蔣勳的孤獨六講)
___________
而每個階段要面對的孤獨感也不同,孤獨也有很多形式層面,我覺得蔣勳的孤獨六講是人生必讀的書。甚至可以一看再看。從群體的觀察、個人的情慾、社會的倫理,讓我在看待世界、自己,都有更深的理解及感觸
爾後聊到宗教,分享聽過這樣有趣的比喻:佛道教的想法比較像神是你的老闆,是獎懲制度。而基督教的神比較像你爸,講愛與包容。志伯則推薦我去看奧修的書,他說奧修把什麼宗教都批評了一遍。聊一聊覺得⋯觀點很有趣,好想認識奧修!怎麼沒看過他的書呢?🥸 @ 𝐒𝐮𝐧𝐬𝐞𝐭
蔣勳的孤獨六講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聯合文學 經典著作新版分享:《#孤獨六講》※
蔣勳《孤獨六講.新版序》
孤獨是跟自己在一起!
我們的一生,爺爺、奶奶,公公、婆婆,伯伯、叔叔,阿姨、姑姑,姊妹、兄弟,老師、同學,愛人、夫妻、朋友,職場、同事,老闆、下屬,上下左右鄰居……無所不在的倫理、社交、應酬,這麼多繩索綑綁拉扯,真實的「自己」在哪裡?
我們有一刻,可以跟自己在一起嗎?
可以聽一聽自己心裡最想說的話嗎?
沒有「孤獨」,沒有完整的個人。沒有「孤獨」其實也不會有偉大深刻的文明。
莊子很孤獨,尼采也很孤獨。耶穌走向耶利哥的山裡,四十日夜不與人言語,佛陀樹下靜坐,聽風中菩提樹葉唏娑,他們都知道「孤獨」的意義。孤獨是信仰,孤獨也是文明。
從人群中出走吧,你會遇到真正的自己。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蔣勳 創作,粉專 蔣勳
#林依儂 手寫、襯圖,Instagram:writingxphotography
※蔣勳(1947-)
福建長樂人,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
著有散文:《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雲淡風輕:談東方美學》、《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肉身供養》、《此生:肉身覺醒》、《此時眾生》、《微塵眾》、《少年台灣》等;隨筆或思想類:《島嶼獨白》、《孤獨六講》、《生活十講》等。
※本篇收錄於蔣勳著《孤獨六講》(#聯合文學,2020年10月21日暢銷紀念版)
※《孤獨六講》(節自書介)
蔣勳的《孤獨六講》,深入討論六種存在於當代社會的孤獨議題:
——我擁抱著一個摯愛的身體時,我知道,自己是徹底的孤獨的,我所有的情慾只是無可奈何的占有。#情慾孤獨
——我試圖用各種語言與人溝通,但我也同時知道,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語言孤獨
——我試圖在家族與社會裡扮演一個圓融和睦的角色,在倫理領域與每一個人和睦相處,但為什麼,我仍然感覺到不可改變的孤獨?#倫理孤獨
——我看到暴力者試圖以槍聲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槍聲只是擊向巨大空洞的孤獨回聲。#暴力孤獨
——我聽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會秩序,顛覆階級結構!但是,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廢墟上喘息流淚,他徹底知道革命者最後宿命的孤獨。#革命孤獨
——其實美學的本質或許是孤獨。人類數千年來不斷思維,用有限的思維圖解無限的孤獨,注定徒勞無功吧。#思維孤獨
內心情感無處可訴的「情慾孤獨」,字句無法溝通的「語言孤獨」,理想未竟的「革命孤獨」,壓迫人性所造成的「暴力孤獨」,哲思考者不為人了解的「思維孤獨」,世代價值交替所造成的「倫理孤獨」;這些都是現代人時時面臨的孤獨處境。孤獨其實並不可怕,這些孤獨造就了社會裡「特立獨行」的個體,他們不因群體價值而妥協、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孤獨,而給予社會創發新意的可能。珍視孤獨感產生的瞬間,當我們與孤獨共處,我們將更瞭解自己。
蔣勳的孤獨六講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油畫創作展 馬如龍(馬俊麟)專訪
▲「我心中的宇宙,宇宙中心的我」藝術家馬如龍以太空為背景、結合人像,試圖將創作者的孤獨狀態具體化。
▶自小立定志向◀
從小馬如龍對於繪畫可說是情有獨鍾,幼稚園自己拿著空白簿子畫四格漫畫,到國小、國中在漫畫堆中創作獨家漫畫,國中憑著天份與自信考上復興商工、進入西畫組,進而對於油畫與純藝術感到興趣,從高中到大學,馬如龍秉持對於人像繪畫的喜愛,持續以人像作為創作主軸,發展一系列的作品。在進入研究所後,他開始思考自身創作的符號與特點,開始觀察與分析藝術市場。
▶人像創作的起點◀
進入復興商工西畫組,馬如龍便喜愛上畫人物,以身邊同學為對象,以紀錄的心境繪下週遭的人事物。這時期的創作著重於寫實技巧。到了大學時期,仍持續以自己所偏好的人物像為創作主題,畫中主角呈現無表情與性別界線模糊的狀態,描繪都市中人們空殼般度日,人物姿態各異、四周擺放無意義的水果,形成荒謬組合的眾生相,展現年輕一代有些輕蔑的態度,以及被現實困住的狀態,並在創作時提出「為什麼我們是人?」這樣的疑問,反思自己創作的初衷。
退伍後工作兩年還未考取研究所時,存了一些錢才重回創作之路的馬如龍,面對睽違三年的創作,試著用一種重新出發的角度來創作,利用各種新工具等等來象徵重新開始的契機。在進入研究所後,馬如龍便開始探討多年來的創作脈絡,以及尋找自己的藝術語彙。在以往的創作中,他認為觀者在閱讀作品會有困難,似乎無法解讀、易被忽略,希望作品之間具有串連性,因此開始尋找獨有的藝術語彙與了解市場性,這樣的探討過程為此次展覽的前言。
▶關於孤獨◀
因家庭的關係,馬如龍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有許多時間一人獨處沒有與他人分享的機會。馬如龍認為「孤與獨在中文原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人;孤為喪父的兒童,獨為老而無子。兩字合併後多指作一種孤單的,單一的狀態。但孤獨在英文中代表的是 alone 並非 lonely,縱使周遭有人,個人進入不被打擾的狀態也可稱為孤獨。所以在此指藝術創作中的孤獨指的是一種思緒不被任何人打擾的隱遁狀態。」馬如龍以往的作品以提出社會議題或是批判性為主,展現都會中一種「無」的狀態。
作家蔣勳在《孤獨六講》中提到「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這個『獨』,李白也 用過,在〈月下獨酌〉裡,他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一種很自豪的孤獨,他不需要有人陪他喝酒,唯有孤獨才是圓滿的。又好比你面對汪洋大海或是登山到了頂峰,會產生一種『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的感覺,沒有任何事情會打攪,那是一種很圓滿的狀態。」。
▶衍伸為太空狀態◀
馬如龍認為在太空系列創作中,他並非強調太空的美好或夢幻,現實中太空沒有介質因此無法傳遞聲波、也看不見星空,其實是一種黑暗孤寂的狀態。與其說太空系列是在表現太空的樣貌,他個人認為更像是反芻對於生命探討和自身靈魂剖析的具象化。同時他也探討到生死的問題,大家都是一個人到來這個世界上經歷生老病死,也許過程中有家人的陪伴,但離開世間的時候也是一個人。馬如龍也舉例許多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與音樂家,他們的不朽作品多半是在極為孤獨的狀態下所創造出來的。
人類因為好奇而不斷往太空進行探索,想知道宇宙的起源與邊界。這樣的一個過程,馬如龍覺得像一位藝術家而創作的過程像是太空人在外太空這樣一種孤獨的存在,人類在外太空的的探索過程就像是藝術家在探討藝術的本質、與藝術市場的未知性。而從馬如龍作品中人像呈現訊號不良的模糊樣貌,堆砌出整體圖像與觀者之間一種攝影繪畫與擬真再現的曖昧關係。既是真實,也並非真實的狀態。
▶畫面中的象徵符號◀
在太空系列的作品中,馬如龍將氣球帶入畫面當中,除了具有提升畫面彩度的功能,他也問採訪者是否想過「為什麼人要發明氣球?」,這些常出現於遊樂園和歡慶場合當中的氣球,代表美好與希望、帶給人喜悅,是一種慶祝與童年的象徵,卻也短暫而易逝。現實當中,溫度與壓力的關係氣球無法存在於外太空,遑論飄浮。在畫面中,無法看出性別的太空人手握氣球代表著我們進行的探索旅程是保有希望的,像是孩提時的繪畫初衷,也象徵生活中我們面對的世界表面和諧但內在充滿不安定。
馬如龍認為,精神上不安定與渴望逃離,卻同時要正面保持希望、建構系列的創作核心,而太空人在太空中展演的小荒謬,也正反映了現今藝術作品多利用詼諧、反諷,甚至帶點不知所云,表現出我們所處的世代與現狀。
▲馬如龍以人像結合宇宙,展現孤獨與寂靜,表現藝術家創作的狀態。
(文:金車文藝中心)
馬如龍簡歷:
復興商工美工科西畫組
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西畫創作組
重要得獎記錄:
2016 新北市美展油畫類 優選
2016 璞玉發光 西畫類 優等
2016 全國油畫展 優選
2016 百號油畫展 優選
2014 璞玉發光─藝術行銷活動 西畫類 首獎
近期展覽:
2016 他/她 人物油畫群展 雅逸藝術中心 台北
2016 第二屆鴻梅新人獎巡迴展 新竹生活美學館 台灣藝術大學國際展覽廳 台北
2015 師大雙年展 徳群藝廊 台北
2015 「幾何」---馬如龍個展 桃園客家文化中心 桃園
2015 "看,我在台北”新一代人文風景特展 台北信義新天地A98F 台北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
展出日期:0107-02/26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號3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