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碎念一本書年度十大
BY 餵鹿吃書
一年將盡,這些書我都愛,都是讀過後深刻影響自己的書。
希望大家也會理解我的喜歡,如果也喜歡那就一起讀吧!
經過不公平、不公正也不公開的過程,就知道以下十本書純粹是個人私心偏好(拜託拜託不要有爭議XD)選擇的標準是想像當未來的自己回憶起 2020 年,有哪些書足以作為記憶的里程碑,盡量以去年十一月到今年十一月這段期間讀過的新書範圍內選擇。排列順序是依照自己的閱讀與碎念發文的順序。
--
2019-12-31,《我的青春,在台灣》,作者: 傅榆、陳令洋,衛城出版
第一本看出版時間的話有點超過。不過呢,在自己設定的閱讀時間範圍內,還是算當年度新書。總之,我就喜歡。
現在想想,可能某條本就隱伏卻分明的線,在那個夜晚悄悄浮上大家眼前。經過激烈罵戰兩年後的頒獎典禮,明顯氣氛改變許多,彷彿脫掉國王的新衣後,大家都更自在無顧慮了吧!
我看著書的扉頁上,作者寫下的那句「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我們不孤單。」但無論是創作或者說實話,其實都是相當孤單的吧。
就算自己遍體鱗傷還是相信著對話的可能,相當不容易。
2020-02-05,《日本東西名所浮世繪百景》,作者:遠足文化第一編輯部,遠足文化
編輯的心力以及對書的愛,如同書中的畫作美好而實在!
書內收錄的百幅浮世繪畫作散落世界各大美術館,光是想到這些圖片的收集、整理以及各種版權相關處理流程,不得不肅然起敬。
2020-03-03,《筷:怪談競演奇物語》, 作者:三津田信三、薛西斯、夜透紫、羅傳樵(瀟湘神)、陳浩基;譯者: Rappa、繪者: 安品anpin,獨步文化
往後談到 2020 年,我想自己一定會記得《筷》。不只內容精彩好看,更讓我佩服的是編輯與作者前期企劃到執行都完備成熟,也開展出類型小說多作者共演的新模式。
2020-03-05,《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套書》,作者: 郭松棻等,春山出版
這套書像是一代一代意志或者幽魂的集結。在歷史的陰影面底下,日常的、生活的政治肅殺外透出的乾淨明窗,讓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的台灣人,可以仔細地看看近乎一片白的空無當中,小說創作如何穿透歷史,留下苦楚、恐懼、害怕。
2020-03-18,《狂飆一夢:台灣民主化與沒有歷史的人》,編者: 廖建華, 何孟樺,前衛出版社
這本我努力試著尋求同理,向別人說明為什麼自己如此喜愛。今日「民主」對台灣讀者而言已經並不陌生,但多少人在追求民主的過程中,不被歷史記憶,成了被忘記的人們?也許因為閱讀時間相近的關係,《白色恐怖小說選》中許多小說人物也曾有自己的姓名、懷抱著理想真切活在過去的台灣。夢的遠大遙不可及,就不前進了嗎?當然不,儘管最終看似一無所有,追逐的過程相當浪漫。
2020-06-30 ,《被消失的香港》作者: 柳廣成,蓋亞文化
今年一定要提到香港吧!從去年到今年,想到選舉前的「兩個世界」廣告;選舉當天早上在高鐵站舉著「我是香港人,請珍惜你的選票,我們只能示範一次」的香港黑衣女子,開票夜裡揮舞著旗幟在路邊大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青年們。之後來台灣開書店的林老闆被潑紅漆;保護傘被潑穢物,彷彿也要將香港的恐懼滲進台灣。台灣與香港,我想自由自在地出版,大聲地說話,是我能想到自己唯一能幫忙的方式。
柳廣成的創作以畫,對抗被意圖消失的歷史!很驕傲台灣出版了這本書。
2020-08-18 ,《人》,作者: 小野寺史宜;譯者: 李彥樺,悅知文化
競爭激烈的翻譯小說類,共有六本在心底糾結掙扎。最後,《人》的溫暖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體貼,我想 2020 年或疫情過後,社會不可或缺的力量。至今,炸可樂餅的香氣與溫度彷彿還在心中遲遲不散。單純希望在未來,人們依然能夠持續體貼別人,互相扶持鼓舞。
2020-09-07,《劇作家:坂元裕二》 ,作者: 坂元裕二,光生出版
今年快樂的記憶中,一個巨大無比的就是在《劇作家:坂元裕二》中讀到,原來《離婚萬歲》番外篇後,光生與結夏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好值得期待啊。而這一年還能擁有期待是難能可貴又值得開心的一件事。當喜歡一部戲或一位創作者,喜歡到以劇中的主角名字命名出版社,這種趣味也是今年我覺得關於出版最了不起又值得讚賞的事!
2020-10-16,《身為在台灣的新二代,我很害怕》,作者: 劉育瑄,創意市集
今年我希望可以有更多人讀過這本書!或許台灣會往更好、更友善的未來前進多一點。
當我們試圖找出各種自定義的標準或者標籤劃分你我兩群,最終始終有人受傷。拋開那些無謂的分類之後,太多情感舉世皆同。一如書中許多段落,情感深摯真切,就像自己其實也藏著太多說不出口對家人的愛,感動的眼淚難以遏止。
2020-10-20,《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作者: 陳信傑,啟明出版
台灣新人創作分類,無論是散文或小說都相當精采的一年,競爭激烈。《地底下的鯨魚》、《貓蕨漫生掌紋》、《瑕疵人型》、《我想像的健太郎同學》在我心底大亂鬥,心中的天平來回擺盪,最後想到其他書,多少都各有其他指標獎項的肯定,那就讓自己任性地自以為是或許自己的年度十大,可以鼓勵到《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的作者吧!
就這樣啦,恭喜以上十本書,獲得一位讀者熾熱坦率的愛~
薛保瑕 畫作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地下榜單】
『 2019 上半年,地下電影心中台灣院線的 10 大佳片。』
今年已過完一半,目前看完 173 部電影,雖不多,但藉機趁勢來整理『地下電影』2019 上半年前 10 大電影推薦給大家。這份榜單評選標準為「台灣上半年院線電影」,並不包含影展、串流、數位修復等片,謝謝上半年有這些好電影陪我們一同走過,下半年大家也要用力看電影!
以下排名有照喜好順序:
💞1.《#寄生上流》Parasite
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寄生上流》奪下今年坎城的金棕櫚大獎,成為首度抱回此獎的韓國導演,不僅如此,韓國票房至今也破 20 億台幣,證明此部片不僅深受評審青睞,對一般觀眾來說也能引起共鳴,兼顧商業與藝術的平衡。
《寄生上流》延續著奉俊昊一貫的「階級」命題,但奉俊昊揮別了跨國大製作,回到韓國本土後的創作視角更加犀利通徹,此作彷彿披著《小偷家族》的表皮,內藏《我們》的血骨,以喜劇方式大膽切入社會議題,底層社會的悲哀無奈全都建立在大量的黑色幽默之下,沒有過多《小偷家族》的溫情,卻同樣以「欺騙」(無論階級)解構出人、家庭、社會與國族中「生存」的無力之感。
而喬登皮爾透過地上、地下代表兩個世界的差異,奉俊昊則直接透過上下階層的互動,對韓國當代社會、甚至世界各地的貧富差距提出強烈的批判,高明的劇本以及台詞,讓觀眾入戲的當下,卻又能從喜劇中體悟到悲劇,後半段意想不到的劇情轉折,更把血淋淋的事實攤開,也把角色的美好幻想打碎。
導演在片中也透過不同的象徵符號凸顯階級的上與下,諸如山頂與水溝,半地下室氣窗以及落地窗的對比,豪宅中又藏的的地下室,此外,還有狗、蟑螂等生物跟人類求生本能的隱喻,印地安人階級與被掠奪的投射、韓國寄生於美帝主義等等,其中也透過或明或暗以及極具空間感的攝影掌握,呈現出富人與貧人的心理狀態。
有趣的是,導演在電影裡將嗅覺立體化,即便寄生於上流,卻擺脫不了無形的「窮味」,這如同階級般無法消除的窮味也成為電影裡的關鍵點,最精彩的一場戲,當然是那場「暴雨」,在精準的交叉剪輯中放大人性,更把階級無力之感的意象沖刷出來,如排山倒海般反覆衝擊人心。
《寄生上流》入俗,卻深富底蘊,以精心設計的劇情、環環相扣的連鎖反應,流暢的運鏡,精準的構圖,畫龍點睛的配樂,搭配演員極具張力的表演,終究對韓國社會完成了一則笑中帶淚的警世寓言,奉俊昊極具特色的作者印記,創造出自身的電影語言。
侯孝賢曾說:「我覺得總有一天電影應該拍成這個樣子:平易,非常簡單,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寄生上流》就是這樣的電影。
‼️《寄生上流》完整長評解析預計下週刊登於『電影神搜』
💞2.《#幸福的拉札洛》Happy as Lazzaro
此作表面抹上一層愛、善良與純真,但骨子裡包藏了導演艾莉絲羅爾瓦雀對義大利的哀愁,以聖潔的小寓言望向人類社會結構變遷上的巨大悲劇,其實更打破了文化隔閡的藩籬,跨越國族,這樣的故事或許存在於每個國家與階級中,且導演筆下的拉札洛實在令人討喜,拉扎洛或許象徵著使徒、英雄或是神祇,所以在結尾的死亡,才有了典型悲劇性的戲劇張力,流露出一股淡然的惆悵,這份惆悵並不令人討厭,卻教人鼻酸,甚至在觀者心中昇華成久久飄散不去的餘味。
小津安二郎曾說:「電影和人生,皆以餘味定輸贏。」在大銀幕上和拉札洛乘著時光機走過一遭,再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許我們都曾經善良的活過,卻因時間、空間、社會的轉變漸漸忽略內心與拉札洛相同的那份特質:是聖潔的使徒、是偉大的英雄、是不朽的神祇,或者更精確地說那是「好人的氣味」,而艾莉絲羅爾瓦雀則將這樣的氣味,以及那些逝去的美麗與當代的哀愁,永存進影像中。
‼️影評全文:http://bit.ly/2FDpe2S
💞3.《#沒有煙硝的愛情》Cold War
波蘭導演帕威帕利科斯基繼《依達的抉擇》後,再度將故事背景放在二次大戰後,且同樣精彩地以黑白影像映襯出人性,交出不愧於坎城最佳導演的作品。
此片在黑白影像的質地、音樂的更迭當中將大時代下的愛情一刀一刀鑿下,故事主人翁糾纏橫跨20年的愛情,當中國族、權力、藝術間的天秤拉扯也都能自然鋪陳且不過於生硬,而每一段過場時的黑幕則留給了影像呼吸的空間,威帕利科斯基深知如何用影像說故事,其力道能生猛有勁,卻又同時能柔情似水,尤其片尾男女主角起身走出景框之外,留下風吹草動的無畏,將全片的餘味保留下來,綿延不絕地縈繞心頭。
冷戰的題材容易生硬且落入俗套,但帕威帕利科斯基能掌握住自己的風格,以小人物的情愛唱出時代悲歌,此片是導演獻給父母、波蘭的匠心鉅作。
💞4.《#真寵》The Favourite
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在《真寵》中同樣發揮的相當自在,此片令人印象深刻的魚眼鏡頭,體現出女性身處深宮中的卑微與微渺,更以隱晦的方式點出人心扭曲的意象,人性置放於權力的傾軋中極其怪異,鏡頭語言大膽而精準,而藍西莫的電影更少不了性的闡述與動物的符號象徵,《真寵》延續了藍西莫創作的軌跡與作者印記,以黑色幽默的口吻與驚悚暴力的視角審視了權威中淒涼的悲哀,可說是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者導演之一。
全片在從鏡頭、演員、服裝、美術、場面調度等各面向皆揮灑自如,雖說藍西莫首次執導非自身撰寫的劇本,比起「非普通」系列力道稍嫌不足,但《真寵》揉合了商業與藝術,可視做尤格藍西莫拉近普世觀眾距離的誠意之作。
💞5.《#你的臉》Your Face
《你的臉》花了兩個月拍攝13張臉,最後剪輯成76分鐘的長片,此作品無法分類,它不是紀錄片也非劇情片,它就是一部「電影」,這部電影運用特寫鏡頭聚焦於臉部,透過大銀幕凝視著每張人臉,沒有任何表演,只是述說過往,在一張張臉與一段段陳舊往事中,閃現了人類的複雜情感,當你靜下心,這張臉已然是全世界。
這種體驗已然是屬於蔡明亮與電影院的行為藝術,透過鏡頭與場域,任何事情都變得不同,任何記憶都將在這張臉中浮現,真實、虛幻、時間,在巨大的黑盒子中不斷交錯、解構與再造,最終浮現的,是生命之美,謝謝蔡明亮,每張臉都好美好美。
💞6.《#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
此片聚焦一代後印象派巨匠文森梵谷自殺前的最後時光,走進梵谷的心靈與世界。威廉達佛飾演的文森梵谷,早已在去年威尼斯影展就拿下影帝殊榮,今年更受到奧斯卡的青睞,搶進影帝入圍名單,角色詮釋上的難度不在話下,且在威廉達佛收放自如的演技中,達到賦予傳記人物再造與重現的可觀之處。
然而,《潛水鐘與蝴蝶》名導朱利安施納貝爾在此片的導演技法更是爐火純青,大膽張狂的手持韻鏡呼應著角色心境,沈穩內斂的色調替每顆鏡頭抹上不可置信的生命力,信手捻來皆是畫作、皆是梵谷的人生哲學,此片在這一導一演的相互輝映之下,達到了完成度極高的藝術成就。
💞7.《#我們的青春,在台灣》Our Youth in Taiwan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表面上瞄準了太陽花學運,但這部片不只講政治,更多時候,更大的重點是在講成長中的那些懷疑、酸甜與苦辣,是傅榆導演紀錄著自己、陳為廷與蔡博藝的青春,寫下帶著些許矛盾、些許莽撞、些許動人的生命篇章。
觀眾跟著傅榆的視角,從《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中看著那些大大小小的社運活動,諸如士林王家、反對大埔強拆、反旺中壟斷甚至是太陽花,多數紀錄社會運動的紀錄片多半聚焦在運動本身,但傅榆卻捕捉到另一層可貴的種種片段,傅榆從時代的巨輪中望向自身的微觀之處,談明星神話的破滅;談彼此脆弱的時刻;談人性勇敢的光輝,全片私密且誠懇,帶勁卻溫柔,令人印象深刻。
去年傅榆在金馬舞台上的那席話,再到今年上映所激出的漣漪,已然讓此片成為台灣近年不可或缺的電影之一。
💞8.《#玩具總動員4》Toy Story 4
這是一部很成功也很勇敢的續集電影,「為自己而活」一直是《玩具總動員》系列所刻意遺漏的,但這集給了玩具過往所沒見過的自覺,補足了缺陷,胡迪終將是胡迪該有的樣貌,不再附屬於誰,不用再害怕自己沒人要,不用再擔心孩子們長大遠離而去,第 4 集是胡迪勇敢做自己的啟蒙之旅。
然而,使你我落下淚的,是胡迪與那些老戰友們不捨的難分情誼,與每位朋友擁抱道別時,彷彿胡迪和巴斯才從阿薛家逃出來;彷彿胡迪和翠絲才一同從飛機場回家;彷彿那些你我共同經歷的冒險是昨日的記憶。《玩具總動員4》完整闡述了新的觀點,同時加入昔日的懷舊情懷,終究勾勒出如此撼動人心的結尾,有了第 4 集,玩具系列更加完整。
‼️影評全文:http://bit.ly/2ZV5OOM
💞9.《#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裡,導演以時空旅行作為逆轉一切的關鍵,讓英雄在拯救未來的同時,卻也修補他們各自過往的遺憾,索爾與母親的感人對話、東尼對父親的釋懷、隊長與心愛女孩的再次相遇,每個英雄都藉由彈指事件,得以拼湊自我。而那些經典台詞、熟悉場景的重現,帶我們細數過去11年來英雄的點點滴滴,名副其實的最終之作。
前半段導演細膩鋪陳英雄們的傷痛和絕望,聚焦角色歷經失敗後的各種模樣,有人找到家庭慰藉,有人仍為世界奮戰,也有人剩下仇恨殺戮,甚至是選擇自我放逐,不過當面對到逆轉局面的「第二次機會」,他們仍然勇敢上場,不計一切為宇宙奮戰。
羅素兄弟的群戲調度功力不用說,但此次劇情更顯沈穩,每個角色都有著自己的主場時刻,也在電影裡找到自己的最佳歸宿。「始於鋼鐵人,終於鋼鐵人。」最後一場鋼鐵人葬禮,集結所有重要角色,除了感受到鋼鐵人對 MCU 的不可取代,這場景同樣具承先啟後的意義,開山始祖即便退位,下一階段仍後繼有人。而最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更驗證了鋼鐵人在我們心中的重量,愛你三千次,此片無論是幕前幕後所激起的火花與獨有的文化,應是這個世代不可忽視的系列之作。
💞10.《#我們》Us
相較喬登皮爾的處女作《逃出絕命鎮》,這次他的《我們》不再把焦點侷限於黑人或其他種族的歧視議題上,而是把野心放得更遠,透過被「自己」追殺,運用分身零的概念,延伸出社會族群的對立與隔閡。
作為恐怖電影來說,《我們》毛骨悚然的橋段也不少,令人壓迫的氣氛以及恰到好處的血腥,令人讚賞。但恐怖氛圍到了最高點時,導演又可拋出幾個幽默笑點,緩解氣氛,讓觀眾被電影節奏帶著走。另外,喬登皮爾熟稔於符號的把玩,電影裡1111、剪刀、兔子、紅色囚衣等元素運用自如,從各個角度都能咀嚼導演背後的意義。
隨著劇情發展,我們與他者的界線也越趨模糊,最後的轉折更明確的指出「我們」就是「他們」,透露出自我認同的恐懼。無論純粹作為娛樂電影或當成一部警世寓言,《我們》都成功地把元素互相融合,並以喬登皮爾的語言呈現在大銀幕上。雖然劇情設定仍有瑕疵,但對於喬登皮爾敢於實現他的大膽以及野心,給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