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理 #臺灣歷史 #日本時期 #台北市
#古蹟文化 #城市發展 #聚落地理 🇯🇵🇹🇼
重慶南路的過去與現況
#好書推薦 #人文社會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
這裡是清代的「府前街」、日治時期總督府前的「本町通」;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總督府成為總統府。
重慶南路見證了近代臺灣的權力交替與政經流轉,也帶動了附近區域的發展;
重慶南路是政經樞紐之路,也是充滿故事的道路。
-
在1980年代以前,重慶南路書店林立,聲勢壯大,文字與思想在此匯聚交流,成為全世界華文圖書出版最重要的一條街。而書店街的歷史啟動器,就是來自日治時期的「新高堂」,1898年起創辦人村崎長昶從小型文具商發展為書店龍頭,於是新高堂書店、西尾商店、新起町一帶的東陽堂和鹿子島等,及榮町的文明堂、杉田等書店在一百年前形成書店街,並進行空間大改造。除了本町通和榮町通的日文書店外,大稻埕太平町也曾經發展出另一條書店街,如蔣渭水的文化書局、連雅堂的雅堂書局、謝雪紅的國際書局,儘管曇花一現,卻都是日治時期新文化傳播的重要據點。
戰後,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的老字號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正中書局,以及經銷教科書的臺灣書店、戰後第一間本土創辦的東方出版社、迄今仍具規模的三民書局、被譽為那個年代最好的文星書店……,都匯聚在重慶南路這塊沃土上。書街上各種知識與各式風景相互混雜。這些書店各有專擅,成為各個世代重要思想養分的汲取地。在白色恐怖時期,重慶南路書報攤是禁書的流通點,滋養並啟迪了黨外政治與思想。從臺灣書店、東方出版社,到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三民書局等編修辭典起家的書店,再轉到武昌街明星咖啡館的文化社群,街道騎樓上周夢蝶書攤子、禁書書攤和文星書店,蔚為一片生態盎然的書森林,作家季季因此寫下:「文星和明星,印刻了我來臺北後最早的寫作記憶。成為我日後不斷想要重返的生命場域。」還有西西:「經過周夢蝶的書攤子的時候,我們停下來看看有沒有甚麼書店裡不可能再找到的詩集。譬如:一些很舊的詩集,流速緩慢、流域不廣的詩集,靜默的詩集,等等。」曾幾何時,這片茂盛的書森林逐年凋落成零星的枝葉,令人不勝唏噓。
作者群:
作者簡介 蘇碩斌,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臺大臺文所教授。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企畫《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等,近年致力推廣創造性非虛構寫作。
林月先,臺北人。曾合著《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主編《尋味Badousi:溪洲部落野菜札記》。目前就讀臺大臺文所碩士班。
高傳棋,1970年生,家族世居南萬華加蚋仔三百年,臺大地理學研究所畢業。曾任北一女地理老師、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祐生研究基金會子題計畫主持人、臺北商業大學兼任講師;現任繆思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臺北水窗口執行長、Ours理事、臺灣古地圖史料協會理事。發表過近100篇關於歷史地理、臺北生活文化、廣告創意時代等文章,及50多本相關著作,包括《穿越時空看臺北》、《引領臺北走向世界舞臺的茶文化特刊》、《古地圖看臺北》等。
凌宗魁,畢業於中原建築系、臺大城鄉所。興趣使然的建築史與文化資產工作者,著有《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圖解臺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Brick Taiwan:積木臺灣經典建築》、《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福爾摩沙的西洋建築想像》。
鍾淑敏,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領域:日治時期臺灣史.臺灣總督府檔案研究。特別著力的課題為:戰爭動員與臺灣人戰犯、二戰時期的臺灣戰俘營、戰前臺灣人在東南亞的活動、灣生與日治時期在臺日人、臺灣總督府官僚、專賣事業等研究。
徐明瀚,電影與藝術評論人,輔仁大學哲學系學士,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現為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候選人。曾獲2000年誠品復古文案大賽優勝、2010年高雄拍片網夏日影評徵文活動首獎,現任臺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並於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與人文藝術寫作中心擔任兼任講師。曾任八旗文化編輯、《Fa電影欣賞》執行主編、《國影本事》主編,著有《摩登生活的漫畫及其「無-意義」:郭建英與上海新感覺派(1927-1935)》、《舊城區的藝聲X異生》(合著)等。
-
出版社:左岸文化
左岸文化第二編輯部/遠足文化第二編輯部
出版日期:2019/08/07
蘇碩斌著作 在 早安財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感謝書評委員們以及鏡文化
Michael Lewis著作《橡皮擦計畫》榮獲鏡週刊2018年度【翻譯類】十大好書
點入連結查看其他入選書目,以及評委們的精采書評: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1218cul001
🎊【鏡週刊2018年度好書名單出爐!】🎊
每年最期待的年度好書名單終於出爐了!由鏡週刊四位書評委員──
傅月庵 (林皎宏)、#黃宗潔、陳栢青、盧郁佳 (Wu Shi)在決選會議投票選出了本年度的「華文創作類」與「翻譯類」好書,我們為各位整理出完整的書單介紹,也千萬別忘了點進連結,閱讀評委們的精彩短評哦!
📙【華文創作類】
■《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蘇碩斌、江昺崙、吳嘉浤、馬翊航、楊美紅、蔡旻軒、張琬琳、周聖凱、蕭智帆、盛浩偉著/衛城出版
■《記一忘三二》,李娟著/東美出版
■《花街往事》,路內著/東美出版
■《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陳柔縉著/麥田出版
■《驟雨之島》,顧德莎著/有鹿文化
■《每天都在膨脹》,鯨向海著/大塊文化
■《診間裡的女人:婦產科女醫師從身體的難題帶妳找到生命的出口》,林靜儀著/鏡文學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李雪莉、簡永達、余志偉著/衛城出版
■《妖姬.特務.梅花鹿:白虹的影海人生》,白虹、陳亭聿著/一人出版社
■《等路》,洪明道著/九歌文學國度
📗【翻譯類】
■《羅馬四季》,安東尼‧杜爾(Anthony Doerr)著、施清真譯/時報出版
■《昆蟲誌:人類學家觀看蟲蟲的26種方式》,修‧萊佛士(Hugh Raffles)著、陳榮彬譯/左岸文化
■《少年來了》,韓江著,尹嘉玄譯/漫遊者文化 AzothBooks
■《冰平線》,櫻木紫乃著、劉子倩譯/時報出版
■《橡皮擦計畫:兩位天才心理學家,一段改變世界的情誼》,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著、吳凱琳譯/早安財經
■《重新與人對話:迎接數位時代的人際考驗,修補親密關係的對話療法》,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著、洪慧芳譯/時報出版
■《夜巡貓》,深谷薰著、丁世佳譯/大塊文化
■《路:行跡的探索》,羅伯特.摩爾(Robert Moor)著,駱香潔譯/行路
■《離婚季節》,約翰.齊佛(John Cheever)著、余國芳譯/木馬文化-熱門好書搶讀團
■《跳舞的熊》,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Witold Szabłowski) 著、林蔚昀譯/衛城出版
各位今年讀的書有沒有入選呢?有沒有什麼話想對作者們或其他讀者們分享?又或是看了書評委員們精闢的分析後迫不及待想入手哪些書呢?快來和我們分享吧!!!
👉想知道四位書評委員是怎麼燒腦選出本年度好書嗎?今年的出版狀況又是如何呢?快來看看書評委員之一陳栢青的年度觀察及選書會議側記: https://goo.gl/uJerZ4
#書評 #年度好書 #鏡文化
Cathy Huang蘇碩斌江昺崙吳嘉浤馬翊航 (Yi-Hang Ma)周凱ZhiFan Xiao盛浩偉鯨向海(Xiang-hai Jing)林靜儀 醫師.立法委員李雪莉 (Sherry Lee)余志偉洪明道 (Min-de Ang)
蘇碩斌著作 在 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閱讀筆記]
改變
製作人:王宛茹 撰文者:單小懿、蘇鵬元 研究員:蘇鵬元
2008年金融海嘯摧毀世界秩序,'09年在震盪中摸索,今年是學改變、再出發的一年。凡事求勝的老曹,學會定心、快樂;33歲女碩士放棄澳洲高薪,到柬埔寨當志工……。94.3%的人認為自己需要改變,你,也可以做得到!
2010年,有33.9%的人,最想把語文學好,增加工作競爭力。
新年新氣象,二○一○年,你最想改變什麼?
農曆年前夕,《商業周刊》與一○四人力銀行合作「台灣人,你想改變嗎?」網路問卷調查,結果出爐:九四‧三%的人認為自己需要改變!
改變大調查出爐,台灣社會兩項發現
他們最想改變自己什麼?「不抱怨、正面思考」最多,占三六‧一%,其次是「每週固定運動三次、減肥又健康」及「把語文學好,增加工作競爭力」。由此份問卷,我們發現二層意義:
發現一:想改變的都是小改變,反映當下社會氣氛是反求諸己,從個人最需要也最容易改變的事開始。
心理學家王浩威分析,多數人想改變的,都是個人思考、健身習慣等自身周邊最常被發現的項目,相較之下,「從現在起,勇敢完成一件十八歲時的夢想」、「做一件到七十歲想到都會笑的事」和「增加美好的性經驗」等夢想類改變,排名相對落後。
「多數人傾向保守型的改變,而非攻擊型的改變,顯示出集體心態比從前更保守。」王浩威分析。
不過,法鼓山聖嚴法師的傳人果東方丈說,保守另個意義是先求穩,見機行事,而不是貿然行事,因緣成熟時則發大願心做利益大眾的事。「真正的改變,是從修養自己開始,再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動他人。」
發現二:台灣人的人生轉折提早到三十歲。
在心理學上,一個人的改變,可分為提高外在競爭力的「攻擊型改變」,和培養內在條件的「防禦型改變」,而「轉攻為守,則被視為中年危機的分界,」王浩威分析。
我們再對問卷進行交叉分析後發現,三十一歲以上的族群傾向選擇「防禦型改變」,其中,「不抱怨」、「固定運動」和「有耐心」是他們最希望改變的三個選項。王浩威由此推估,此刻的台灣社會,「三十歲就出現轉折,回歸自我。」
王浩威進一步分析,台灣人的生涯規畫模式,經過三種演變。第一種稱為「李登輝人生」,也就是像李登輝一樣,每完成階段式目標,馬上朝著下階段目標邁進,所以假設三十歲的目標是成家,四十歲就要追求社會地位,五十歲、六十歲繼續下去。「人生就是一個從左下往右上成長的直線,不停的求進步,」「是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的典型生涯規畫。」
第二種稱為「失樂園人生」。《失樂園》是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暢銷小說,描述一個雜誌社總編輯,享有社會地位,卻在五十歲左右遭逢事業瓶頸,產生中年危機,最後導致外遇。
一九八○到九○年代的台灣社會,上班族普遍在五十歲左右面臨職場高原期,不上不下;原本直線向上成長的人生曲線,到了五十歲開始維持平盤、甚至反轉走下坡,就是此典型。
第三種則是台灣目前的狀態。美國知名心理醫師克利絲汀(Kenneth W. Christian)稱之為「低成就趨勢」(Underachievement)。
克利絲汀在其著作——《這輩子,只能這樣嗎?》(Your Own Worst Enemy)中提及,一九七○年代所定義的「低成就」,普遍指學生在學習上的表現低於能力範圍;但到二十一世紀,「低成就」現象已經擴大到個人心理層面的自我設限,包含幾個特徵:容易放棄、猶豫不決、缺乏計畫和執行力、做事拖拉、凡事力求簡化、害怕失敗等。
也就是說,固然有九成四的人想改變,但大環境艱難,多數人最後可能仍無法改變。原因何在?「因為人既希望新現象出現,另方面又捨不下舊有的環境,害怕改變,一變動就惶恐不安,」法鼓山住持果東方丈說,「唯有學習放下的勇氣和智慧,才可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成長、改變。」
放下過去,雖是一念之間,卻也需要鍛鍊與時間。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人類的改變過程包含五個階段:思考前期、思考期、準備期、行動期和維持期。
前兩個時期,個人仍停留在自我探索方向的階段、無法捨下舊有環境;中間兩個時期,在確認方向後開始行動,並得到改變後的初步結果;最後一個時期是要把改變內化,徹底放下。
遵循六心法,啟動改變連鎖反應
心法對了,才能改變。以下是綜合各方權威理論「三要三不」的改變六心法:
一、不要等時機。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立即改變?這是因為我們以為,改變有特殊時機,在時機還沒到之前所做的都是多餘,但這想法大錯特錯。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曾經說過,人們接受心理治療,是因為他們想要改變,但他們只想用自己的方式改變。這種抗拒心態是最大障礙。所以改變人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等,如果一定要等到心情好的時候才來改變,一旦心情不好,生活又恢復和過去一樣。
或許你為了「不抱怨,正面思考」,找到了去年最紅的《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並上網訂了一個紫手環,打算在紫手環到手以後,開始實行計畫。但是,在紫手環到手前,你還要繼續抱怨嗎?其實從這一刻起,你就可以運用手邊的工具,例如橡皮筋,充當手環,或是把銅板、小石頭放在口袋裡;當下,就是改變的開始。
二、行動不貪多。也許現在的你,不滿意你自己,所以特別規畫了一個三百六十度的大轉變,又要不抱怨,正面思考,還要把英文、日文學好,當然不能忘了每週運動三次……。林林總總的目標一大串,卻忘了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如果同時專注在太多事情上,一定分身乏術,失敗的機率自然提高。因此,不妨先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如同CNEX基金會執行長蔣顯斌所說:「只要有一口井,你的人生就不一樣了。」
此外,在掌握的範圍內慢慢的改變,循序漸進,才能從中適應新的技巧,觀察到具體的進步。親子書作家游乾桂說,改變不能執行的原因,常常是因為捨近求遠。「從身旁的事情去改變,」你才不會因為短期看不出成效而打退堂鼓。
三、不怕失敗。在改變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許多挫折,但是換個角度看,如果沒有改變,哪來挫折?挫折就是你進步的依據,說明你正在改變。果東方丈提到,「做不到是正常的,只要我們有那份向上向善、改變調整的動力,踏出去,一點一滴,從零開始,先有出發,從一起步,才有未來的十到一百。」
「在台灣滿普遍的是不敢去嘗試,太在乎失敗,」王浩威說,怕嘗試以後失敗,所以放棄嘗試,「可是事實上失敗沒有那麼重要。」唯有勇敢迎向失敗,才可能嘗到成功的果實。
譬如蔡英文剛當民進黨主席時,曾經個人民調支持度由五成下滑到只剩三成,但蔡英文不放棄,終於贏得三次勝利,奠定自己的領袖地位。
四、要有耐心。一開始改變,你可能會手忙腳亂,甚至感覺狀況越來越糟,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畢竟你正在拋棄過去的習慣,接觸新的事物,麻煩在所難免。多給自己一點時間,等「習慣成自然」,混亂的狀況都會隨時間漸漸趨於平穩,也正式宣告改變大功告成。
例如,為了快速改變身材,設計了一個「魔鬼式減肥法」,雖然可能很快達到理想的標準,但新的生活習慣若無法持久,很快又會復胖。其實在改變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持續。
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為了成為一名律師,常常徒步三之十英里到一個法院聽其他律師的辯護詞,回來後對著樹林和玉米田模仿他們的神態、手勢,最後終於靠著這項演說技能,進軍政界,留下有名的蓋茨堡演說。
果東方丈則說,他現在碰到任何變化,都能接受面對、正向思考,言語絕不衝擊人,其實,他剛進僧團時,習氣煩惱也很重,講話常被誤會在罵人;現在的樣貌,是花了十多年薰陶修煉來的。
五、要懂求助。或許你還在猶豫該不該改變,找個強而有力的靠山,這可以讓你改變的心更篤定。
例如找個夥伴一起改變,互相激勵。或是找到一個支持者,在你遭遇瓶頸時推一把。只有國小畢業的蔡秀英,從賣檳榔歐巴桑變身為作家,就是在女兒的支持鼓勵下,熬過學習與放下的痛苦,浴火重生。
你也可以從閱讀下手。游乾桂說,書中一個人物的想法,可能是一個觸媒,讓你產生改變的動能。金曲獎最佳作詞人方文山,曾經在一次的訪問中提到,閱讀《野火集》讓他發現,寫文章不一定只能風花雪月,還可以以筆代劍、氣勢磅礡。
透過閱讀,可以找到效法的對象,這些對象都在對你說,只要去做,就可以做到。另外,在閱讀中可得到很多資訊,這些訊息可以更堅定你的意志,努力朝改變的方向邁進。
六、要有計畫。最後,改變需要規畫,如果你有一個完整的計畫,改變就更容易循序漸進,邁向成功。
一個好的計畫應該包括短期與長期的目標,針對這些目標,分階段訂定執行步驟,從簡單的事情開始,慢慢建立自己的信心,再挑戰困難的任務。量身訂做的計畫,可以讓你實踐起來更有效率。
二○○三年二月《美國今日報》(USA Today)報導,一個由美國斯克蘭頓大學(University of Scranton)進行的調查,他們在二○○二年詢問受訪者,發現有四五%的人會許下新年計畫。
在這些許下新年計畫的人中,研究員把他們分為兩類:一類是把新年的計畫寫下來,另一類人只是想一想,並沒有寫下新年計畫。一年後,那些沒有把目標寫下來的人,只有四%的人有了一些改變,相對的,把新年目標寫下來的人,有四六%改變了,成功的機率足足差了十倍。
有了計畫還不夠,寫下目標、時時拿起來看,你會更有改變的動力。
這些,你絕對做得到;因為改變之前,人人平等。如同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所言:「期待他人或等待未來,改變將永難實現。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等待的人;我們自己,就是我們尋找的改變。」
延伸閱讀:今年,大家最想改變的是?
30.1% 早睡早起,作息固定
20.3% 遭遇突發任務或做過多瑣事,比以前更有耐心
19.0% 減少發怒的次數
17.3% 把薪水的1/3存起來,不當月光族
14.0% 上班時間做完份內的事,準時下班
11.7% 認真閱讀理財資訊,不要人云亦云
8.1% 積極安排聯誼活動,再談一次戀愛
7.7% 從今年起,每年做一件到70歲都會笑的事
6.6% 不吃油炸食物,尤其是鹹酥雞
6.3% 培養兩性情趣,增加美好的性經驗
5.6% 從現在起,勇敢完成一件18歲時的夢想
4.0% 每週吃素一次,拯救地球
2.9% 爭取簡報發言機會,練習台風
2.9% 買股票不要槓桿操作
2.8% 臉部微整形,讓自己年輕10歲
2.5% 被客戶拒絕不氣餒
2.4% 其他
1.2% 每週做志工3小時
1.0% 每週回家吃晚餐2次
延伸閱讀:5步驟,迎接新自我!
1.思考前期
對現狀不滿-有困擾倦怠等負面感受,但不知原因,只希望狀況能改變
困難:怕麻煩或忽略不適感
突破:放慢腳步、想想自己怎麼了?設法找出原因。
2.思考期
思考改變可能-確認自己出了問題,開始思考該不該改變
困難:自怨自艾、抱怨, 延滯行動
突破:透過閱讀,從中找改變的靈感;或找好友、同事甚至主管聊聊,外人經常可提出盲點。
3.準備期
擬定改變計畫-已確認要改變,同時開始準備
困難:3分鐘熱度,仍保留過去的習慣
突破:把計畫切成小計畫,先求做到,再求多與好。把目標貼在隨處可見的地方,寫下改變日記。
4.行動期
他人感受到改變-所有人都明顯感覺到你在改變
困難:遭遇失敗感到沮喪懶散,因此不再持續
突破:可以回到步驟2尋求協助,支持自己走下去,然後持續原有的計畫。
5.維持期
維持新生活-盡所有努力來鞏固新的改變
困難:無法認同新生活,或花費太少時間維持新生活等
突破:花更多時間來鞏固改變,並打從心裡接受改變帶來的新生活,否則便又回復過去的自己。
延伸閱讀:除了自己,大家最希望配偶改變
除了自己以外,誰最需要改變?本刊調查出的前五名依序是配偶、政府官員、父母或公婆、老闆或主管與立委。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分析,配偶之所以成為榜首,可能是夫妻間有一種很細微的潛力競爭:不遵從另一半的要求,才能顯示在家中的地位。因此你越要他改變,他越不改變,「最需要改變的,往往就是最難改變的。」
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呢?第一步:從自己做起。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提到,「你要人家不嘮叨,你自己先不嘮叨。」自己做到了,要求別人才有說服力。法鼓山住持果東方丈也說,夫妻要站在對方立場著想,先肯定對方,再以善意的語氣提出建議。
第二步:找到問題核心,對症下藥。親子書籍暢銷作家游乾桂說,發現配偶有問題,不能一味嘮叨抱怨,必須找到為什麼他(她)會做出這樣的行為,然後訂定計畫加以改善。「不著痕跡的把對方拉到我的生命動線。」
至於政府官員的排名高於立委及總統,反應出民眾對官僚主義的不滿,總統與立委因為有任期限制,時間一到就會下台。(文/蘇鵬元
蘇碩斌著作 在 台北讀書的時代:百年前城內與大稻埕的空間與思想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फ़ोटो के बारे में कोई जानकारी नहीं दी गई है. 23अक्टूबर. 《大稻埕與世界文化講座》蘇碩斌教授-台北讀書的時代:百年 ... ... <看更多>
蘇碩斌著作 在 TP36 蘇碩斌王嘉玲〈台灣妖怪文學的思路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講座主題:〈台灣妖怪文學的思路-「魔幻鯤島」與「妖氣都市」的展覽脈絡〉主持人:陳魚簡(雲手製作執行長)主講人: 蘇碩斌 館長(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 ... <看更多>
蘇碩斌著作 在 [評價] 102-1 A1 蘇碩斌臺灣都市與文學- 看板NTUcourse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是否可提供臺大同學轉作其他非營利用途?(須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條件):否
哪一學年度修課:
102-1
ψ 授課教師 (若為多人合授請寫開課教師,以方便收錄)
蘇碩斌
λ 開課系所與授課對象 (是否為必修或通識課 / 內容是否與某些背景相關)
臺灣研究學程(兼A1通識)
δ 課程大概內容
第1週 9/9 課程說明 (補充:學術研究、著作引用倫理)
第2週 9/16 何謂現代都市: 歷史變革前後及台灣都市文學
第3週 9/23 地方到空間: 臺北市的歷史與文學
第4週 9/30 孤寂的文學: 現代都市人注定的冷漠
第5週 10/7 震撼的文學: 移居到都市的喜與悲
第6週 10/14 民族誌的文學: 扒開都市內部的奧秘
第7週 10/21 個性的文學: 都市內部結構與人的關係
第8週 10/28 族裔的文學: 都市不同族裔的對抗與認同
第9週 11/4 彈性調整
第10週 11/11 存活的文學: 經濟便利與社會孤獨的兩難
第11週 11/18 郊區的文學: 全新的同質性社區壓力
第12週 11/25 成長的神話: 都市競爭政治與陰謀
第13週 12/2 人間異語的文學
第14週 12/9 治理的文學: 底邊外來者的市民特質
第15週 12/16 鳥托邦的文學: 反省昔日都市想像明日都市
第16週 12/23 報告評析
第17週 12/30 報告評析
第18週 1/6 期末考
Ω 私心推薦指數(以五分計) ★★★★★
★★★★★
η 上課用書(影印講義或是指定教科書)
都市的社會學+補充閱讀講義
μ 上課方式(投影片、團體討論、老師教學風格)
總共三節課,前兩節主要是老師針對教科書內容進行講演,最後一節則是助教用投影片介紹當週的讀物
σ 評分方式(給分甜嗎?是紮實分?)
個人覺得是紮實甜,我最後成績是A,期末考專注念教科書和老師補充的東西就好,不算太嚴苛
ρ 考題型式、作業方式
只有期末考,有中英翻譯(簡單來說就是考單字),簡答題和兩題申論,可以帶一張單面的A4紙做為筆記,
另外還有期末報告(小說、研究報告、報導文學三選一),我是選報導文學然後採訪紹興社區,老師希望的主
題是都市的一些現象,大綱如下:
A、某空間:選個具有內部衝突或歷史矛盾的小範圍街町區或建築為對象,如新北投、新
東區、萬年…,請掌握:(a)在哪裡?以文字、圖像或照片描述;(b)有什麼?以前是
什麼,後來又是什麼?查閱文獻簡要勾勒歷史階段,如日治、戰後、80年代等;(c)什
麼力量在運作?哪些不同利益的衝突造成變化。
B、某人群:以一種都市族群為對象,如街友、PUB族、假日外傭…,請掌握:(a)是誰
?這種人的定義;(b)這種人出現?利用文學、報刊或訪談,描述這種人的生活型態;
(c)自我或他者?分析為什麼出現?受到什麼祝福或詛咒?他們如何因應?
C、某事件:以一個都市事件為主,如建成圓環改建、花博、文林苑……,請掌握:(a)
是什麼?發生的時機、主角、事件發展;(b)如何形成?表面是什麼現象?背後又是什
麼力量在搞鬼?(c)有什麼影響?超過單一事件影響的非意圖後果。
#特別注意:鼓勵大量閱讀文獻,但參考資料須列出徵引來源(包括網路資源)。
最後會從報告中挑幾組(抽籤和老師挑選)上台報告
ω 其它(是否注重出席率?如果為外系選修,需先有什麼基礎較好嗎?老師個性?
加簽習慣?嚴禁遲到等…)
我是加簽上的,基本上兩週都去應該是都會簽,遲到不會怎麼樣,出席率的話老師是說不太會在意,
不過每週都會發提問單,我覺得算是另類的點名啦(雖然老師也說出席次數不會影響成績),但好課還
是不要常缺席比較好XD
Ψ 總結
這門課算是我這學期下來最有心得的一門課,雖然是文學領域,但老師是社會系出身的,因此課程上
反而多了點社會學的味道,整體來講是透過文章來認識這個都市,或是說都市的現象。這學期請了清大
的楊佳嫻教授和人間異語的陳玉梅記者來演講(講者的主題都很棒很有深度),雖然分類上是通識,但絕對不是
的甜涼課,是學得到東西的好課(當然,好課的背後通常是需要一些付出的),透過這門課,原PO也開始會去
關注、去幫忙那些因為都市大環境而受到傷害的人。
小抱怨:這門課是下午的課,再加上老師的聲音滿低頻催眠的,讓我有幾次聽到睡著QAQ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7.228.144
※ 編輯: kumafez 來自: 114.27.228.144 (01/28 15:2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