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害怕面對一種眼神。
-
首先是一群人凝聚在一起,為了某種明確的目標而努力,接著無可避免的出現了第一個離席的夥伴,眾人看向空無的座位。
-
下一刻它就發生了。
-
原先你正看向一道注視著空無座位的目光,下一秒,他無意識地和你對到眼,你迴避了。
-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你會將這道目光交匯完全遺忘,你和大家一起做該做的事、有趣的事、嚴肅的事,直到你獨自處在回家的路上。它像幽靈,從你視野最晦暗的邊界浮現,攫取你整個心靈。
-
那是,我不確定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的眼神。
-
在生活中,一切事物的基底都是同一個東西,是虛無的,永恆的虛無。那是一種「萬物皆空,人皆孤獨」的體悟。它一直藏在深處,有時當一切雲開霧散,你一不留神,也許正在開車,也許你正扭開家門的鑰匙孔:「噢,它又浮現了。」
-
於是,頓時你毫無防備的,染上一抹愁緒。現在你總算回想起,先前所有讓你無意識迴避的眼神交匯,裡頭蘊藏著同一種讓人不寒而慄的存在---虛無。
-
這種潛藏在人性的基底,毫無緣由掀起的,對生命感到意義喪失的體悟是荒謬的。
-
聽起來很悲觀,但卡謬主張:「即使在虛無主義的範疇中,依然可能找到超越虛無主義的道路。」誠如沙特所說:「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要不要為人生賦予意義,取決於你。價值觀只不過是你選擇的意義。」
-
從薛西弗斯的神話中,我們很難想像比薛西弗斯投入的勞動更無意義的存在了,那已經是最極端的例子了。對卡謬來說,要過上有意義的生活,就必須對生命中的荒謬採取反抗的姿態。
-
薛西弗斯因為欺騙眾神、逃避死亡而受罰,必須將巨石推上山頂,而當巨石接近山頂時,石頭又會從手中滑脫,滾進山谷,因此他必須永無止盡地做著徒勞無功的勞動。
-
但是他並未哀嘆命運或期盼更好的生活,而是不顧所有意圖折磨他的眾神,實踐了定義生活意義的三項特質:反抗、熱情、自由。
-
他蔑視眾神的懲罰,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賦予徒勞無益的勞動意義。卡謬寫道:「通向山頂的奮鬥本身,就足以充實人心。我們必須想像薛西弗斯是快樂的。」
-
讀到這樣的陳述方式讓我很震驚,卡謬不說明為何他是快樂的,反倒直接要求我們去想像他是快樂的。薛西弗斯式的快樂,顯然不是享樂的那種快樂,而是一股帶著尊嚴去接受考驗的快樂。
-
與其放棄世界,我們可以選擇熱情的對抗它,從彼此身上所承受的痛苦、失落、掙扎中,為自己創造意義。
-
我想起了某個面目全非的夜晚,為自己寫下的,最嚴厲且刻薄的警醒:「表演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讓自己過上創造性的生活。」
-
「虛無主義 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虛無主義 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虛無主義 例子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虛無主義 例子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虛無主義 例子 在 【哲學系列】上集:虛無主義前情提要:行動時的心理活動 的評價
- 關於虛無主義 例子 在 尼采 上帝已死與虛無主義 - 好青年荼毒室- 哲學部 的評價
- 關於虛無主義 例子 在 猶太女作家D·高爾日在法國大革命時最早提出“女權主義十八條” 的評價
- 關於虛無主義 例子 在 Marxismus, Continental philosophy - Free Fallin' 的評價
- 關於虛無主義 例子 在 虛無主義存在主義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PTT、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虛無主義 例子 在 虛無主義存在主義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PTT、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虛無主義 例子 在 虛無主義存在主義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PTT、FACEBOOK 的評價
虛無主義 例子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轉型正義與去殖民、後殖民時代的台灣人,大概已經很熟悉各式公共議題與輿論以訴諸集體情感、集體記憶的方式來表達訴求。也因為如此,過去一般認為十分個人化或是個體感受與差異極大的情感,往往可以在這類集體情感與記憶的現象中,由於其集體性的運作方式,而可以成為社會科學研究者觀察的對象。
一個秘書在哭泣,可能是個人情感的問題,但是兩個秘書在哭,那就是一個社會現象的問題。這句話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特質以極為精簡但準確的方式描述出來。
-----------
喜劇可以是正面肯定的詞彙,也可以是貶損。如果稱某人為諧星,除非對方真的是做這份工作,否則恐怕稱不上誇獎。喜劇演員肯・杜德(Ken Dodd)遭到一位律師指控逃漏稅時,主張雖然有些會計師是喜劇演員,但恐怕沒有太多喜劇演員是會計師,成功為自己辯護。「人間喜劇」(human comedy)這個詞,指的可能是欣喜於人類存在的活力與多樣性,一如巴爾札克的同名作品;但這個詞也可能意指人類這種生物不過是個笑話,不值得認真看待。
確實,假設站在眾神的立場思考,可能會覺得人間一切都是拙劣的鬧劇,最憂鬱的哲學家叔本華就是這麼想的。由於內心充滿哀愁,叔本華發現:當自己看見名為人類的可悲螻蟻時,很難壓抑難以置信的哼笑,他說:「這個世界充斥永不饜足的生物,他們自相殘殺,只為了多存在一段時間,而存在的時間都在焦慮與匱乏中度過,還得忍受可怕的折磨,直到落入死亡的懷抱方始告終。」在這個「生命承受痛苦與折磨的戰場」上,沒有什麼遠大目標,只有「暫時的滿足、受需求宰制的短暫愉悅、漫長沉重的受苦、持續困鬥、與萬物為敵、既是獵人也是獵物、壓力、匱乏、需求、焦慮、尖叫與咆哮,這一切會持續到永恆萬世,或至少持續到地殼再度分裂。」
儘管充滿憎惡,這一觀點卻有種陰鬱的喜感。從這種奧林帕斯眾神的角度看待事物,和積極徒勞追求目標、深信自己非常重要的俗世男女恰成對比,喜劇就在兩者的不協調間產生。這種雙重視角也出現在湯瑪斯・哈代的小說裡,這位小說家會先把視角放在人物的肩膀後方,然後拉遠鏡頭,放寬視野,顯示出這個角色在遼闊的自然風景裡,只是一個蠕動的小點。這種喜劇和史威夫特的諷刺作品一樣,運用激烈的精簡手法,踩在虛無主義與療癒人心之間的纖細界線上。從這等高度俯瞰,人類的多樣性被縮減到只剩幾種典型,他們各自相信自己擁有自由與獨特性,實際行動卻在不知不覺間,符合了某種角色的殘酷命運。正如所有鬧劇一般,這種觀看角度也把喜劇與無意義彼此結合。
不過疏離也可以產生某種同情心。知道沒什麼事要緊,會讓我們放鬆下來,因而有餘裕同情他人。自己的事務不再如此壓迫,可以用更冷眼嘲諷的角度去看待,也可以對他人(同樣無足輕重的)事務更自在地做出反應。或者,我們會將視線離開個人之惡,轉而關注彼此共通的困境,藉由削減個人的特殊性,來換得對其處境的同情。如果一個人會對人世場景作嘔,一定也能從中看出嘲諷的趣味。
某位我認識的社會學家有一次到系上去,發現他的祕書在哭。為了想辦法安慰她,他走過走廊,眼光飄進另一間辦公室,卻看到另一個祕書也在哭。「一位祕書在哭是悲劇,」他對我說,「兩位就是社會學了。」或者,也可以說是喜劇,按照剛剛所說的定義來看。社會學家關注的不是個體現象,而個體現象也不適合成為喜劇。從一段距離之外觀察人事的整體構成,包括共通的行為模式與儀式般反覆出現的特色,才是喜劇的關注重點。這是最最仰賴人類本性這個概念的藝術形式。這種方式在高級悲劇中是例外,在喜劇則尋常不過。第二位祕書的哭泣,似乎讓第一位的悲傷減損了價值,把焦點從個人轉移到整體狀態,拉開和第一位哭泣祕書的距離,使我們的情緒反應變得平淡。後文會再細說,相似和重複也是喜劇元素,釋放了用來關注單一現象的精力。讓我們覺得好笑的是重複,而非悲傷。我們預期事物各自不同,所以如果不經意遇上一模一樣的例子,不協調感就會讓我們發笑。只有在這種情境裡,不協調感不是來自兩種或更多種不同現實的相互撞擊。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355
虛無主義 例子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彩虹島
台灣的大法官立了新里程碑,給台灣創了個亞洲第一。我一向認為大法官身為法律的最後守門人,保守是比進步好,在社會還沒成熟的時候,讓幾個寡頭在前方衝刺,對社會不見得是好事。爭議性這麼大的同性戀結婚議題,最好的決定場合是代表民意的立法機關。有完整的民主程序,經過爭吵、辯論,然後妥協,才是社會前進的方式,輸得一方,長期下來,怨言也比較少。如果讓大法官判,固然一翻兩瞪眼,但撕裂開的傷口,在大法官的繃帶下,並沒有癒合,憎恨心還在,並不會讓此議題消失。美國最高法院准許墮胎的Roe v. Wade判決,在過去幾十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支持墮胎權和反對的人,每次選舉都會把這議題拿出來,繼續吵下去。
但台灣這大法官的判決,和美國的Roe v. Wade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是讓我們可以相對樂觀的大不同。
不同於美國的普通法下,大法官的判決可能會被未來大法官推翻,台灣最高法院的剛性,讓同性戀結婚一事不可能翻盤,一旦反對者了解這一點,就只能認命,不可能像美國的墮胎爭議一樣,一再被提上檯面。以我們台灣人對人生態度的相對隨遇而安,最後的結果就是,「管他的」,愛結婚就去結婚,他們家裡的事,誰管得著?
另外一個絕大好處是,大法官幫蔡政府拆了個未爆彈,在現在多方戰線開打的時候,蔡政府沒有政治資本在立法院修改民法,硬被逼上架的結果,很可能把僅有的少少的政治資本,就在同性戀結婚的議題上給消耗光。現在好了,大法官幫卡在進步和保守陣營的蔡英文解套,她就更可以有餘裕做其它重要的事了。
事情就這麼定了,但接下來呢? 台灣拿下這亞洲第一,然後呢?
各種進步理念當然要繼續推動,讓台灣不只是亞洲的彩虹島,更要是亞洲的進步島。所以通姦除罪化,也是個該做的方向。但我覺得進步價值,要植基於更高的理念,才有意義。什麼是更高的理念呢?
傑佛遜在獨立宣言裡說的天賦人權,「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台灣人做到了頭兩項,民主制度下,法治的日趨進步,讓生命權的保障大為提昇,而各種自由也在民主制度下逐漸得到實現,現在台灣人欠缺的就是「追求幸福」的人權。兩個方向可以思考如何達成人生幸福。
一是「經濟自由」。在人權得保之後,自由人要做什麼呢? 要有機會可以發揮己長,政府要把放在自由人身上的枷鎖放開,讓創意四溢,讓努力有回報,讓冒險受到鼓勵。相信自由人的潛力,自由人才有幸福的可能。
二是「價值建立」。傑佛遜不說「生命、自由和財產」,而說「追求幸福」,很大的原因是物質的富裕固然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份條件。自由人如果沒有更高的生命價值,拿著無限的自由,最後很可能變成「什麼都可以」的虛無主義,人生就只有一死,沒有任何意義,也自然沒有幸福快樂。所以我對台灣日益蓬勃的宗教活動,像是基督教會、慈濟,甚至是儒家的弟子規等,都樂觀其成,只希望各個教派整合速度快一點,不要讓騙人的邪教有空間害人。
我相信台灣稍為有共識的議題,已經處理的差不多了,現在是抉擇左右的時候,也是政治人物進行困難工作的時候。要虛無的無限自由,還是有根有本的幸福人生,千萬要選清楚了。
虛無主義 例子 在 尼采 上帝已死與虛無主義 - 好青年荼毒室- 哲學部 的推薦與評價
例如對基督教影響深遠的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其基督教學說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他本人亦直接表明自己受到柏拉圖哲學影響。 ... <看更多>
虛無主義 例子 在 猶太女作家D·高爾日在法國大革命時最早提出“女權主義十八條” 的推薦與評價
可是,猶太人自己卻從來都不相信什麼男女平等,性別虛無主義和家庭虛無主義之類。 他們一方面忽悠別人信仰女權主義。以色列復國後,就不搞男女平等, ... ... <看更多>
虛無主義 例子 在 【哲學系列】上集:虛無主義前情提要:行動時的心理活動 的推薦與評價
為了掌握 虛無主義 ,董神父舉了三個 例子 讓我們發現人在行動底下我們心理有哪些活動。目的、衝動、情緒、價值。讓我們一起用哲學的方法來思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