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們神秘計畫的第一手資料顯示,同一時間在中高海拔的幾棟獨居蜂小公寓已經有六成有獨居蜂入住!!!而且有入住了旅館幾乎都同時有兩種以上的獨居蜂,這個紀錄真的有夠讚!
以北美洲的紀錄來說,大約有30%的花蜂類(native bees)媽媽是可以利用獨居蜂旅館築巢,比較可惜的台灣目前並沒有太多相關的資訊可供參考。因此,我們正試著與你們一起來打造屬於台灣自己的獨居蜂資料庫,雖然我們早就知道獨居蜂旅館可以海納各方新手媽媽前來築巢,不過每次打開旅館還是像開驚喜箱一樣,會被旅館內的情景所驚訝!每個媽媽各憑本事選用自己最滿意的建材以及特選食材為寶貝兒女們準備了專屬他們的嬰兒房。如果你家的旅館有任何新房客來訪都歡迎你與我們分享當房東的喜悅唷! #獨居蜂 #solitarybee #城市養蜂是Bee要的 #savethebees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80的網紅King-Taiw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令人聞之色變的肉食性虎頭蜂 看牠們撕開食物的動作敏捷又快速 虎頭蜂的活動範圍都是在平地至大約1500公尺山地以下,築巢一般在樹枝、地窟內。小的巢有數千隻,大者多達兩萬餘隻蜂。為了採食及築巢安家,成蜂常在花叢中、樹蔭下,以及屋簷、枯墓地、糖果廠,垃圾堆、水果攤、雜木林等處活動。成蟲除了會直接吸食水果...
蜂類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知道虎頭蜂其實是綠建築高手嗎?
牠們築巢時會將樹皮纖維與口內分泌物混合,自製出紙漿,替自己和伙伴搭一個冬暖夏涼、絕緣保暖的「紙蜂窩」。
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發現,即使外界的溫度接近零度,蜂窩內部的溫度卻可以維持在攝氏 26 到 28 度間!
想知道更多關於虎頭蜂的秘密?請鎖定 科學再發現
延伸閱讀:
真蜂假蜂傻傻分不清楚?假裝自己是蜂類的昆蟲可不少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72386
隨著交通工具傳播的物種——擴散的生態危機│環球科學札記(30)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1797
蜂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年,大概是春天的時候吧,訂了獨居蜂旅館,在農地放著。
非常期待誰誰誰會來光顧
#結果牠們都去咬我爸釘的木頭工具間
好險後來還是有注意到我的旅館。
前陣子看到竹筒裡面有塞了一些落葉,沒有多想。
#覺得是小孩用的
後來發現慢慢有土,這陣子還封蓋的感覺。
#終於覺得小孩應該不會這麼無聊
上網查了,應該是泥蜂!
真是令人興奮~
#旅店還有空房
#請多多光顧
#蜂類族群裡有八成都是獨居蜂
#非常重要的授粉者
關於更多獨居蜂的資訊
可以看: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8320/
#誤農
#自我農法
#獨居蜂
蜂類 在 King-Taiw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令人聞之色變的肉食性虎頭蜂
看牠們撕開食物的動作敏捷又快速
虎頭蜂的活動範圍都是在平地至大約1500公尺山地以下,築巢一般在樹枝、地窟內。小的巢有數千隻,大者多達兩萬餘隻蜂。為了採食及築巢安家,成蜂常在花叢中、樹蔭下,以及屋簷、枯墓地、糖果廠,垃圾堆、水果攤、雜木林等處活動。成蟲除了會直接吸食水果汁液或樹汁等簡單醣類,本身並不直接吃肉(因消化系統簡單),但主要覓食行為都在捕捉其他昆蟲、鱗翅目幼蟲或其他蜂類幼蟲,咬成肉團攜回蜂巢。因為虎頭蜂幼蟲必須攝食大量肉類蛋白質。虎頭蜂幼蟲同時在消化肉類後,會反哺高胺基酸的流質液體供成蟲食用。
#虎頭蜂
#胡蜂
#黃蜂
#蜜蜂
Photographer:王子華(Kin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king.kingss23/
IG:king8.tw
https://www.instagram.com/king8.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mI9tCGu5uU/hqdefault.jpg)
蜂類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無花果香甜多汁,益處又多,是不少人心頭好,但卻有傳聞說無花果普遍都有蟲,到底是真是假?首先,我們要了解無花果到底是甚麼,其實,無花果並非無花,它的花是向內生長,雄花雌花都是長在果實內。
植物傳播花粉,不外乎風、鳥或蟲的協助,而作為內向的花,無花果能倚靠的,就只有身形細小,可通過小孔爬進果內的蟲了。
它們的最佳助手是一種細小的蜂類,叫榕小蜂,這種小巧的蟲子就是傳聞的來源了。榕小蜂的雌蜂會在無花果內產卵,然後死亡,所以一般野生無花果,容易有榕小蜂的屍體或是未孵化的蟲卵。但坊間買到的無花果,其實已很少會有榕小蜂,因為我們吃的無花果其實並不是果肉,而是吃它們密密麻麻融合一起的花朵,並不需要等待授粉結果才能吃到果子,當然亦不需要榕小蜂協助傳播花粉。
就算真的給榕小蜂爬進去,無花果本身也會分泌一種酶,可分解榕小蜂的屍體,所以會吃到有榕小蜂的無花果的機會,其實相當小。至於出現其他蟲類,則大多是因爲貯存不善,或是放得太久開始腐爛,與無花果本身無關了。
編採:陳佳男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omuKgGu7Co/hqdefault.jpg)
蜂類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昆蟲上菜」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黃仕傑
內容簡介:
昆蟲上菜,既不是譁眾取寵,也不是好逞英雄,
而是為了不久即將到來的嚴峻糧食危機做好準備。
昆蟲數量龐大、飼養容易,
是未來極富潛力的人類食物。
入圍第53屆金鐘獎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黃仕傑 最新著作
人類的食物從古自今大多取自大自然,其中昆蟲當然也是可以食用的選項之一。時至今日,氣候暖化引發的世界性糧食危機,已然一觸即發。
聯合國農糧組織的研究資料顯示,全世界約有20億人口將昆蟲視為食物的一大類,超過100萬種以上的昆蟲約有1900種昆蟲可供食用,其中以甲蟲、昆蟲幼蟲、蜂類、螞蟻、蚱蜢、蟋蟀等居多。
昆蟲世代週期短,相較於其他飼養動物,換肉率更佳,而且營養豐富、脂肪含量少。基於健康、環保、生計等理由,農糧組織建議可以食用昆蟲來解決未來可能出現的糧食問題。瑞士更在2017年將麵包蟲、飛蝗、蟋蟀等三種昆蟲列入合法的食物清單。
昆蟲在環境中扮演的角色絕對不只是有害或是骯髒的,未來可能更是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重要生物。作者以其累積十餘年的各國食蟲文化資訊,提供嶄新的昆蟲知識視角,端視大家是否願意放下既有的成見,重新好好認識這一群大自然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本書特色:
1. 探討不同國家的食蟲文化:台灣、中國、東南亞各國以及南美秘魯等地,作者以其第一手體驗資料,豐富呈現不同國家的食蟲文化風貌。昆蟲不僅是許多地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也是自然環境的重要指標生物。
2. 昆蟲食物的五感體驗:五感體驗不只是為了分辨昆蟲的種類,還能藉由感官的體驗,將昆蟲食材的密碼解開。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嘴巴嚐、心感受,如果可以將視野放到各國文化與自然環境的層面去考量,或許看到的將不只是「吃蟲」這件事,而是對於世界與環境的了解。有許多國度的人們還過著靠山吃山的簡單生活,只要將自然環境維持好,保護森林的完整,這些昆蟲可是生生不息呢!
3. 提供簡易的居家昆蟲料理:將真實昆蟲端上飯桌,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事。為了打破既有的成見,作者實地示範簡易料理,如乾煸、油炸、爆香等家常料理方式,以及昆蟲食材的處理等,提供讀者完整的資訊以供參考。
作者簡介:黃仕傑
1973年生於台北,入圍第53屆金鐘獎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從小不愛念書,只喜歡自然觀察,僅完成國民義務教育(最高學歷:大同國中),即投入就業市場。退伍當年因工作傷害,右手四隻手指遭截肢,反成為人生轉捩點,再度回到心中嚮往的生態世界,努力自學原生動、植物知識。近年來造訪東南亞、非洲、南美洲、澳洲各國,深入杳無人煙的熱帶雨林,拍攝植物、動物原棲地照片。
曾任國科會生態影片昆蟲顧問、台灣大學國科會計畫助理、嘉義大學國科會計畫助理、「台灣全記錄」生態講師,「好好玩自然」生態講師兼任主持;帶領親子走入自然觀察同時專心於自然生態攝影、寫作,並隨時於各社群發表自然觀察經驗。負責撰寫的專欄包括國語日報科學版、中研院數位島嶼網站。
著有『長戟大兜蟲』(親親文化出版);『霸王甲蟲小百科』、『超震撼甲蟲王』(人類智庫出版);『蕙蓀林場100種常見的昆蟲』攝影作品(國立中興大學林管處出版);『鍬形蟲日記簿』、『甲蟲日記簿』(紅樹林出版);『昆蟲臉書』、『帶著孩子玩自然』、『螳螂的私密生活』、『好家在森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昆蟲上菜』是2018年最新著作。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6LN8EFpJE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