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無量!——南投靈巖山萬人朝山〉
#積極傳賴的願成師姐#
我在台灣平時都做些什麼?我會答⋯學佛!在台灣學佛真的很幸福啊,因緣具足,厚德載物,素食天堂,佛光普照!
因讀書會的緣故,認識了願成師姐,她是南投埔里靈岩山的志工,每逢朝山,她都不遺餘力傳賴邀請我報名參加。我每次都「打發」她說好的好的,我會問問有沒有朋友要去的!
#為了更了解父親的陸生學妹#
偶然跟湖南交換學妹提到,她居然說很想去!這實在出乎我的意料。天知道我已經轉發八百次了,身邊朋友沒有一個想去的!何況要天未亮就起床!
後來得知,學妹的父親學佛,隨著年紀漸長,她和父親溝通逐漸減少,隔閡越來越大,在台灣主動接觸佛法,無論是參加朝山,還是參與學佛讀書會,都是希望借此更瞭解父親一些,希望能緩和父女間關係。啊!太不容易了,學妹這番真心懇切難得,讓我這做學姐的情何以堪。一鼓作氣,我也報名了。
#回山途中豪華大卡座#
#做早課吃素麵包呼呼大睡#
北部有好幾台遊覽車回山,車子固定在站點接人,例如六點開始在台北的新店、中山、三和國中接人,到點發車。我和學妹錯過車子,聯繫願成師姐的溝通,車子居然輾轉退下高速公路接我們。領隊阿姨看到我們好高興:「最喜歡看到年輕人來了!」上了車才發現,都是我該喊阿公阿嬤的長輩們!只有零星幾個年輕人,特別的是,我們這一車還有好多越南的阿姨。
回山的車型是豪華大卡座,座位像足底按摩中心那種,又寬又踏實,還可以充電,十分高級!用師兄的話來說就是「灰常(非常)殊勝!」確切告訴大家,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佛來佛去」的語境之中,從稱呼叔叔阿姨阿公阿嬤變成了統稱師兄師姐,開山祖師是妙蓮老和尚,所有大眾都因此都得了可愛的名字:「蓮友」。
「感恩大眾佈施慈悲歡喜!」「阿彌陀佛!」「功德無量無邊!」,慈悲啊、供養啊、隨喜啊、菩薩啊、消業障啊、蓮花啊好多佛言佛語,這樣的氛圍下,大家慈眉善目,彼此雙手合十,報以微笑,極樂世界我沒去過,但這現世桃源我可算是看到了。身處其中,有種靈魂得到洗滌昇華的,錯覺⋯
車頂上方數個電子屏幕齊刷刷出現蓮花和佛菩薩,音樂起,我們要開始做早課了——誦大悲咒,唱楊枝淨水贊時我還能有模有樣地哼哼,持咒時速度越來越快,咒文用字生僻,注音符號龍飛鳳舞一閃而過,我實在跟不上⋯索性合十閉目養神。
結束早課後,師兄們開始發早餐和水,主食是「卡帛」素食烘焙坊的麵包,「我們今天一整天都會吃素!」「這不是肉鬆麵包嗎?」我告訴學妹這是「素松」,用猴頭菇做的,台灣「素食天堂」的名號可不是亂講的!有師兄「發心」準備零食,是仙貝和威化餅乾。我很快吃完,旁邊一位阿嬤把自己那份遞給我,讓我慢慢吃。
在西湖休息站,學妹把領隊發的吊牌掉了,正要下去找,前面一陣聲響,原來是一位阿姨撿到,按上面寫的車號信息送了回來。
#抵達朝山點#
#此起彼伏的南無觀世音菩薩#
睡一覺就到了。遊覽車從這裡一直排排排到了後面去!數都數不過來,大家在整隊區排隊,四面八方每個隊伍都在「南無觀世音菩薩」,各有各的節奏和音域,誰也不服誰,誰也不跟誰跑,穿行其間,會聽到此起彼伏的「南無觀世音菩薩」⋯
集合點旁綠綠一大片看似水稻基因突變的,其實是當地人種植的茭白筍,站得筆直,足有一人高。距離朝山起點要走一點五公里,馬路邊穿戴草帽袖套的志工們揮舞小旗攔截過往車輛,護持我們安全抵達。
約莫百米的狹長小路搭起臨時市集,「埔里香菇自產自銷」,當地人販賣自家種的瓜果蔬菜,有筍、橘子,百香果五十元一袋,還有手工diy肥皂和咖啡,另外一旁是穿著橙色僧袍,托著瓦鉢的出家人。
#朝山此刻#
#三步一跪拜冬日一身汗#
佛號一路相隨,遠遠看,寫著「光明燈」字樣祈福小燈籠,冰糖葫蘆般紅通通綿延數公里,喜慶又窩心。到達朝山起點,領隊師兄提醒我們:「不要碰到前面人的後腳跟,齁!」四人一排,綁好鞋帶,拉開間距,一心不二地出發!今日朝「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跟著喇叭傳出的佛號指引,「南無」二字時左腳起邁步,一、二,「觀世」二字左腳再一次,一步兩步,「音」字時,集體跪拜,待到下一聲佛號的「音」時再起身。
陽光恰到好處,正值青春樹齡的榕樹環繞,小鳥靈動,從這裡到那裡,飛來又飛去。微風雖陣陣,沒拜幾下額頭便冒出細密的汗,小石子硌得手掌發麻,腦袋里很平靜,佛號的聲浪團團包裹著我。
不悲不喜,不疾不徐,趴下去時看到正過馬路的黑色大螞蟻,牠停下來,觸鬚合十對我隨喜贊嘆,現在「交通不便」,我請牠速速通行,得小心後面四十二碼大腳丫子。
熱,卻一點也不累,反而愈發精神飽滿,衝勁十足。那種感覺是「消耗了熱量,卻積攢了能量」。當汗珠大到啪嗒一聲砸下來時,居然就到了!靈岩山風光真好啊,鍾靈毓秀,層層疊疊的山巒,明暗朦朧之間,似著濃度參差的青紗,貪婪地大口呼吸,新鮮活氧直直沈到丹田裡。
朝山大前輩徐霞客《游天台山記》中寫「雲散日朗,人意山光,具有喜態。」靈性來自於人性與神性的碰撞,此喜,必定是靈性之法喜。
#徐霞客與靜聞僧人的佳話#
「曉共雲關暮共龕,梵音鐙影對偏安」,徐曾與明末僧人靜聞和尚共朝雞足山,成為知己。次年行至杭州途中不幸遇盜,經文全失。
為弘揚正法,靜聞刺血抄錄《法華經》,抄畢而後病逝,徐俠客悲痛欲絕,從此「故鄉只道登高少,魂斷天涯只獨看。」,他攜血經風餐露宿跋涉百餘日,歷經數不盡艱難險阻,終於抵達迎福寺,完成靜聞遺願。
寺中僧人立下碑文,稱頌二人至誠至真的法緣與友情。「孰驅之來,遷此皮囊;孰負之去,霞客俠腸;志葬名山,骨且不死;千古傳之,佳話臻此。」
#幽默的師父和智慧的女鬼#
志工們在山頂搭好乘涼帳篷,準備數桶大悲水,供朝山師兄使用。帶領我們皈依和回向的師父是我見過頭號風趣幽默的,像周星馳電影里的人物,加之濃厚的口音,渾然天成。另一位法師說「今天天氣很炎熱喔⋯」大家正想抱怨,師父立刻接:「但我們的身心都非常的清涼!」信手拈來,讓人轉而會心一笑。
師父最愛在精彩處停下,「婆啊蝦給它催起來(掌聲響起來)!」我們乖乖劈哩啪啦拍手。本以為會聽睡著的開示,竟因師父妙語連珠的主持風格而津津有味。
師父分享早年親身經歷的故事,從前師父還未出家,帶隊回山,「布達完就關閉了麥克風!啊已經關閉了喔!麥克風怎樣?居然還會說話!」原來當時,麥克風幽幽傳出五個字,「我,想,要,功,德」。
車上的人都聽到了,師父解釋說:「原來是一位女性亡靈,還在受苦,她非常有智慧,跟著我們隨車回山,祈求大家回向給她,讓她早日離開痛苦!」雖然乍聽之下滿驚悚的,但不得不說,這一女亡靈「度化」了不少人。
#妙蓮老和尚淨宗道場#
#從江南到台灣#
1979年妙蓮法師從香港來台,目睹台灣各大專院校佛學社團蓬勃發展,學佛風氣之興盛,發出「佛法在台灣」之慨。法師因而發願在台興建大叢林道場,即埔里靈岩山,培育僧才,使正法傳承。
靈岩山地理位置優越,群山合抱,大雄寶殿如玉璽一般恢弘莊嚴,站在橋上看殿外,碧綠的天與棉花一般的雲朵,胖乎乎的,空中連起來的光明燈像一顆顆糖果。
「初代」靈岩山位於水鄉江南蘇州的木瀆,因塔前「靈芝石」十分有名,得名靈岩山。妙蓮法師祖籍安徽省,九歲出家,二十歲(1941年)至南京隆昌寺受具足戒,於印光祖師的道場蘇州靈岩山寺參學,1949年,法師避難至香江,隨即掩關於大嶼山及青山,專修凡20年。妙蓮法師20年閉關修持多達10次「般舟三昧」。
修持一次「般舟三昧」,歷時90天,其中常行,不坐不臥,24小時皆經行念佛、繞佛或拜佛,無有間斷,每天除一次中餐外,完全將身心投入念佛中,非一般常人所能及。在車上時,領隊師兄告訴我們,老和尚圓寂後,查證其日記,老和尚閉關期間總共修了二十次般舟三昧。
老和尚修行有真功夫,帶弟子自然也嚴格教導,山上出家法師們的作息時間按照老和尚立下的規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刻板生活,每日凌晨二時四十五分即打板起床,三時十五分至五時二十分作早課。
有人質疑老和尚,為什麼大陸靈岩山三點十五分起身,台灣要早半個小時呢?老和尚說,大陸的氣候「一熱起來熱死人不是新聞,凍起來凍死人也不是新聞。尤其冷的時候大雪封門!上殿時那個冷,從膝蓋以上到大腿幾乎完全沒有知覺。台灣氣候這麼好,生在台灣不抓住這個氣候好好用功,太對不起自己了!」
#成為劉德華的同門師妹#
劉德華是老和尚的弟子。他曾問老和尚,怎樣做到大智若愚呢?老和尚說:「有人誹謗你,罵你,甚至打你,都能不作辯解、不和人打罵,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不要在蝸牛角上爭天地、與愚蠢人辯是非,否則自己都愚蠢。」
劉德華摸爬滾打於娛樂圈的聲色犬馬,初聞老和尚開示,明白煩惱即菩提,紅塵中更應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蓮之姿態,「一念相應心,在老和尚接引下,成為佛弟子,法名慧果。」
我皈依於惟覺安公老和尚的道場中台禪寺,法名法珊。如今學妹在此跟善知識妙蓮老和尚結緣,皈依靈岩山,成為劉德華的同門師妹,真好!
#願每個人都能從容不迫面對生死課題#
志工菩薩們給我們準備了大悲水和各色飲料,有奶茶、薄荷茶、酸梅汁、洛神、咖啡⋯裝飲料的阿姨說「你們都一點點就好!這樣可以喝到不同種的飲料!」非常貼心。
在山上停留兩個多小時,和學妹四處走走看看,去五觀堂食用素食湯麵,參觀觀音殿、普賢殿、護法殿、山門、許願亭等。在地下一層看到了最近新建設的富有現代感的「燈光心輪」,啓發我們轉變念頭,使得細胞處在積極正向的狀態,有助於身體健康。
朝山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如果步行,十分鐘就可完成。孫悟空觔斗雲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而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也是十萬八千里,為什麼不直接讓大家坐在雲上呢,一下就到了。對呀,為什麼要做這些「多餘」的事情呢,因為人生就是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嘛。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站在大雄寶殿外望天,我想到自己的爺爺摔了一跤,視訊時他瘦得像一副骨頭,說話不清楚,就像在吃糖。今天朝山的人里,長輩佔了多數,人越老,越臨近死亡,但生死從來不是老了才需要思考的,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年老的時候,從容不迫地面對生死的課題。
#功德無量為何#
回到台北已是晚上,領隊師兄回程後半段持續不斷「法佈施」,看得出他感慨良多,又熱心於分享。今天聽得最多的四個字便是功德無量,師兄說一拜就能消滅恆河沙劫的罪障,積累無數的福德功德...
其實呢,哪怕不是「消業障」、「積功德」,我也覺得今天的旅程非常難得且值得。一個多小時的朝山路程,在冬天出出汗,呼吸新鮮空氣,俯瞰南投全景,品嘗美味的素面和志工們準備的酸梅汁,還有壽桃包子和粽子作為回程點心,一整天跟面善心佛的長輩們在一起,沒有任何壓力,簡單又幸福。
長輩看到年輕人學佛會非常開心!我給他們期許,他們給我溫暖和感動。能讓長輩們感到「佛門後繼有人」,大概也是「功德無量」吧!
師父說回向非常重要!《佛說四十二章經》里說,「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那麼,我也將朝山功德回向給看到這篇文章的所有菩薩,希望大家有機會都能到南投埔里靈岩山散散心!
2020.01.09
廖小花
「螞蟻 凍死」的推薦目錄:
- 關於螞蟻 凍死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螞蟻 凍死 在 走近動物園 Approaching the zo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螞蟻 凍死 在 走近動物園 Approaching the zo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螞蟻 凍死 在 [問卦] 螞蟻與蟋蟀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螞蟻 凍死 在 完全沒有殺蟲劑成份!!瞬間凍死正在移動或會飛的害蟲 的評價
- 關於螞蟻 凍死 在 狗狗飼料袋破洞長螞蟻 的評價
- 關於螞蟻 凍死 在 Re: [大哭] 別打筆電上的螞蟻,否則會有麻煩- PttHot板 的評價
- 關於螞蟻 凍死 在 螞蟻死在螢幕裡- 囧rz 螞蟻在電腦螢幕裡PTT 網頁版 的評價
螞蟻 凍死 在 走近動物園 Approaching the zo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熱雨區】
#負責任點評
#當精心設計的亞洲熱帶雨林區被粗魯的轉型為熱帶雨林區
#怕沒完沒了所以盡量只針對動物的部分做評論
近期臺北動物園新的熱雨區和館開張了,許多媒體爭相報導,雖然曾經對於評論感到猶豫,但深思過後還是決定盡善本專頁最重要的功能─#從一般媒體無法觸及的角度來向大眾傳達動物園的事。也因此,這裡先打個預防針,對於這個被各方大肆稱讚的新場館,接下來將不會有水豚君多卡哇伊、栗喉蜂虎多靈敏之類的文字,更多的會是我這週下來對於這個「#半成品」的挑剔。
當然熱雨區不是沒有優點,但那對於2019年的現代化動物園來說,絕對不是足以拿來吹噓的資本。
首先,是關於熱雨館的部分,有關注動物園保育網的人應該都知道動物園曾經打算以切葉蟻(Atta spp.)與食蟻家族的競爭作為故事軸線來布置整個熱雨館(穿山甲館)的展示,並且迫不及待的在年初就針對該館在網站上的文字簡介做出更新,但不用等到開館當天,光從熱雨館 本身僅以不鏽鋼網包裹一事就可以確定展示切葉蟻只會有兩個結果,一是冬天時螞蟻通通凍死;二是螞蟻們快樂的通過網眼抵達新天地(只需要一陣風),成功的在這座小島上繁衍生息。最後雖然切葉蟻沒有進來,但其他熱帶動物同樣面臨在沒有溫溼度調節的「假室內」過冬的挑戰,颱風來臨時的防護措施也令人擔憂,半成品一詞絕對不是誇張。
接著,館內值得嘉許的在動線上設置了小型的夜行展示,未來指猴也將在此亮相,館方的光照策略暫不明朗因此不提(就算是夜行動物但完全沒有接觸日光的機會也......),除了單一展區窄小之外,整個館內明顯缺乏足夠的緩衝空間,若有新生兒或突發狀況(合籠、傷病等等),保育員將無法就地執行任何操作,就算在他處有後台也明顯 #遠水救不了近火,始終會造成飼養管理的不便。更甚者,為了符合民眾對於「穿山甲館」的期待,在開幕後才倉促的宣布會在館內規劃穿山甲展區,姑且不論屆時的展示效果,以場館現行配置看來,動物個體的福利將很難得到滿足。
然後空間動線方面,窄小的步道很明顯無法負荷動物園的客流量,即便會在假日發放號碼牌,也很難限制專程來打鳥的大哥大姐們不佔用道路、按時離開,更別提作業道路也沒有妥善的區分出來。過於擁擠的參觀環境對動物與遊客乃至於保育員都是一場折磨(想像一下如果棉頭狷沒在新加坡先接受過減敏訓練...),推著娃娃車的年輕夫婦更是寸步難行,實在很難想像這樣的現象會發生在2019年的台北動物園。
再來談談室外的部分,直射的日光絕對是最大的問題,像馬來貘這種生活在雨林底層的物種(園方也在展牌上強調此事),先前在澳洲就曾傳出因缺乏遮蔭而罹患白內障的案例,在這裡居然被直接曝曬在陽光下,小食蟻獸、蜘蛛猴也只能在光禿的枝枒上被太陽曬昏頭,原產的熱帶雨林熱歸熱,植被的覆蓋度可是毫不含糊,但整個展場的設置完全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毫無任何針對毒辣陽光的對策,著實令人震驚。
在這之上,假若動物能妥善的利用水壕消暑那還另當別論,但數天的觀察可以發現動物幾乎不下水,除了水質本身糟糕透頂之外(看看那瀕臨優養化的表面),水域部份的設計打一開始就非常不友善。首先,提供動物上下岸的斜坡一座島只有一個,也就是說動物下水後游游游到島的另一側,居然會落得無處上岸的窘境,只得按原路折返;再來,斜坡本身的設計更是離譜,不是開放式的弧面而是連轉身都嫌擠的窄道,倘若一隻動物停留在上,整個動線就會完全被卡死;更甚者,展場內完全沒有「淺水區」,對於展示的所有物種來說,水壕的深度都是不持續游動就會滅頂的,沒辦法悠然的浸泡半身浴渡過正午的豔陽。這不僅證明了施工單位與設計者對於動物習性的不了解,更凸顯了動物園 #對動物福利的罔顧。
況且這個水壕的問題不僅於此,由於除了部分靈長類之外的展示物種都具有游泳能力,水壕對於他們來說其實算不上是屏障,倘若有那個心,多數動物都可以游出來逛大街,動物園對此的應對方式為在岸邊加上電牧線,依照行業標準只能應用為二級以下屏障的電牧線在這儼然成了第一級屏障,無論對動物或遊客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以現行的外展區來說,加裝不鏽鋼網是對遊客與動物都更友善的選擇(對於有攀爬能力的動物來說,鐵網讓垂直空間得到最大利用,夜間也較能自由放行),只有在展場設計上滿足動物需求、提供足夠空間與要素的動物園 #才有資格追求無柵欄,而熱雨區很明顯還達不到那樣的層次。
再來是外展區的設計,完完全全就是反動物的思維。就算不懂動物,只要看了牌子就能明白,住在下島的馬來貘、大食蟻獸以及水豚都是純地棲的動物;而上島的小食蟻獸與蜘蛛猴大多數的時間都待在樹上,但這被特意區分的「上下島」,卻是在上島給予較集中、完整的地面,下島則多半只有狹窄的廊道,需要地的沒有地;不需要地的變成大地主,這設計真的讓人搖頭。再來對於樹棲動物最重要的樹,因為新開幕的關係,都還是尚未長成的植株,很難達成大多數使用者對於「樹」的期待(看看標牌上標示的20公尺樹冠層,再看看眼前不足三公尺的孱弱小樹),而若是要等它長成,展區內那貧瘠的且貌似不足量的廢土(我看到不少磚塊、瓦礫),能不能提供植物足夠的營養也令人質疑。面對這樣不完善的場域,應該作為彌補而廣設的 #豐富化設施卻幾乎在展區中銷聲匿跡,倘若是否怕人工痕跡影響參觀體驗,那我想說現在沒有豐富化的展區也沒有半點自然,大可放心的加裝豐富化,讓動物過得快活一些,可能的遊客質疑大可用展牌說明來制衡。
而解說牌,這個除了動物本身之外遊客最為關注的物件也很明顯沒有被認真對待,幾乎360度可觀賞的展區只設置有一面展牌,且多半不是在動物常出現的位置,導致遊客看到動物卻不知道牠是何方神聖,也不知道牠們在做甚麼、可能在哪裡,請問這樣設置展牌的意義何在?
最後回到整個雨林區來談談園方一直強調的「#生物多樣性」,雨林館雖然確實展示了各個類群的生物,但箭毒蛙與節肢動物卻沒有與其他物種同處一個空間,而是另外設置了單獨的展示間,試問這樣 #與原先分開展示的差異何在?#興建此館不就是為了強調一體感嗎?而早些年前因為這個計劃而拆除的「#亞洲熱帶雨林區河口部分」,作為舊雨林區最富新意的展示,也隨著現在舊入口處展出的黑天鵝 #與「#亞洲」#兩字一齊成為歷史,為了當初規劃不足的緩衝空間,淪為大量且劣質的重複展示。
自詡為「#亞洲頂尖世界一流」,台北動物園這份醞釀了十多年的成績單,我個人連及格分都很難給出,只期望園方能早日正視問題,運用過去105年積累的知識與經驗,懸崖勒馬的給出令動物滿意的補救措施。
螞蟻 凍死 在 走近動物園 Approaching the zo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熱雨區】
#負責任點評
#當精心設計的亞洲熱帶雨林區被粗魯的轉型為熱帶雨林區
#怕沒完沒了所以盡量只針對動物的部分做評論
近期臺北動物園新的熱雨區和館開張了,許多媒體爭相報導,雖然曾經對於評論感到猶豫,但深思過後還是決定盡善本專頁最重要的功能─#從一般媒體無法觸及的角度來向大眾傳達動物園的事。也因此,這裡先打個預防針,對於這個被各方大肆稱讚的新場館,接下來將不會有水豚君多卡哇伊、栗喉蜂虎多靈敏之類的文字,更多的會是我這週下來對於這個「#半成品」的挑剔。
當然熱雨區不是沒有優點,但那對於2019年的現代化動物園來說,絕對不是足以拿來吹噓的資本。
首先,是關於熱雨館的部分,有關注動物園保育網的人應該都知道動物園曾經打算以切葉蟻(Atta spp.)與食蟻家族的競爭作為故事軸線來布置整個熱雨館(穿山甲館)的展示,並且迫不及待的在年初就針對該館在網站上的文字簡介做出更新,但不用等到開館當天,光從熱雨館 本身僅以不鏽鋼網包裹一事就可以確定展示切葉蟻只會有兩個結果,一是冬天時螞蟻通通凍死;二是螞蟻們快樂的通過網眼抵達新天地(只需要一陣風),成功的在這座小島上繁衍生息。最後雖然切葉蟻沒有進來,但其他熱帶動物同樣面臨在沒有溫溼度調節的「假室內」過冬的挑戰,颱風來臨時的防護措施也令人擔憂,半成品一詞絕對不是誇張。
接著,館內值得嘉許的在動線上設置了小型的夜行展示,未來指猴也將在此亮相,館方的光照策略暫不明朗因此不提(就算是夜行動物但完全沒有接觸日光的機會也......),除了單一展區窄小之外,整個館內明顯缺乏足夠的緩衝空間,若有新生兒或突發狀況(合籠、傷病等等),保育員將無法就地執行任何操作,就算在他處有後台也明顯 #遠水救不了近火,始終會造成飼養管理的不便。更甚者,為了符合民眾對於「穿山甲館」的期待,在開幕後才倉促的宣布會在館內規劃穿山甲展區,姑且不論屆時的展示效果,以場館現行配置看來,動物個體的福利將很難得到滿足。
然後空間動線方面,窄小的步道很明顯無法負荷動物園的客流量,即便會在假日發放號碼牌,也很難限制專程來打鳥的大哥大姐們不佔用道路、按時離開,更別提作業道路也沒有妥善的區分出來。過於擁擠的參觀環境對動物與遊客乃至於保育員都是一場折磨(想像一下如果棉頭狷沒在新加坡先接受過減敏訓練...),推著娃娃車的年輕夫婦更是寸步難行,實在很難想像這樣的現象會發生在2019年的台北動物園。
再來談談室外的部分,直射的日光絕對是最大的問題,像馬來貘這種生活在雨林底層的物種(園方也在展牌上強調此事),先前在澳洲就曾傳出因缺乏遮蔭而罹患白內障的案例,在這裡居然被直接曝曬在陽光下,小食蟻獸、蜘蛛猴也只能在光禿的枝枒上被太陽曬昏頭,原產的熱帶雨林熱歸熱,植被的覆蓋度可是毫不含糊,但整個展場的設置完全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毫無任何針對毒辣陽光的對策,著實令人震驚。
在這之上,假若動物能妥善的利用水壕消暑那還另當別論,但數天的觀察可以發現動物幾乎不下水,除了水質本身糟糕透頂之外(看看那瀕臨優養化的表面),水域部份的設計打一開始就非常不友善。首先,提供動物上下岸的斜坡一座島只有一個,也就是說動物下水後游游游到島的另一側,居然會落得無處上岸的窘境,只得按原路折返;再來,斜坡本身的設計更是離譜,不是開放式的弧面而是連轉身都嫌擠的窄道,倘若一隻動物停留在上,整個動線就會完全被卡死;更甚者,展場內完全沒有「淺水區」,對於展示的所有物種來說,水壕的深度都是不持續游動就會滅頂的,沒辦法悠然的浸泡半身浴渡過正午的豔陽。這不僅證明了施工單位與設計者對於動物習性的不了解,更凸顯了動物園 #對動物福利的罔顧。
況且這個水壕的問題不僅於此,由於除了部分靈長類之外的展示物種都具有游泳能力,水壕對於他們來說其實算不上是屏障,倘若有那個心,多數動物都可以游出來逛大街,動物園對此的應對方式為在岸邊加上電牧線,依照行業標準只能應用為二級以下屏障的電牧線在這儼然成了第一級屏障,無論對動物或遊客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以現行的外展區來說,加裝不鏽鋼網是對遊客與動物都更友善的選擇(對於有攀爬能力的動物來說,鐵網讓垂直空間得到最大利用,夜間也較能自由放行),只有在展場設計上滿足動物需求、提供足夠空間與要素的動物園 #才有資格追求無柵欄,而熱雨區很明顯還達不到那樣的層次。
再來是外展區的設計,完完全全就是反動物的思維。就算不懂動物,只要看了牌子就能明白,住在下島的馬來貘、大食蟻獸以及水豚都是純地棲的動物;而上島的小食蟻獸與蜘蛛猴大多數的時間都待在樹上,但這被特意區分的「上下島」,卻是在上島給予較集中、完整的地面,下島則多半只有狹窄的廊道,需要地的沒有地;不需要地的變成大地主,這設計真的讓人搖頭。再來對於樹棲動物最重要的樹,因為新開幕的關係,都還是尚未長成的植株,很難達成大多數使用者對於「樹」的期待(看看標牌上標示的20公尺樹冠層,再看看眼前不足三公尺的孱弱小樹),而若是要等它長成,展區內那貧瘠的且貌似不足量的廢土(我看到不少磚塊、瓦礫),能不能提供植物足夠的營養也令人質疑。面對這樣不完善的場域,應該作為彌補而廣設的 #豐富化設施卻幾乎在展區中銷聲匿跡,倘若是否怕人工痕跡影響參觀體驗,那我想說現在沒有豐富化的展區也沒有半點自然,大可放心的加裝豐富化,讓動物過得快活一些,可能的遊客質疑大可用展牌說明來制衡。
而解說牌,這個除了動物本身之外遊客最為關注的物件也很明顯沒有被認真對待,幾乎360度可觀賞的展區只設置有一面展牌,且多半不是在動物常出現的位置,導致遊客看到動物卻不知道牠是何方神聖,也不知道牠們在做甚麼、可能在哪裡,請問這樣設置展牌的意義何在?
最後回到整個雨林區來談談園方一直強調的「#生物多樣性」,雨林館雖然確實展示了各個類群的生物,但箭毒蛙與節肢動物卻沒有與其他物種同處一個空間,而是另外設置了單獨的展示間,試問這樣 #與原先分開展示的差異何在?#興建此館不就是為了強調一體感嗎?而早些年前因為這個計劃而拆除的「#亞洲熱帶雨林區河口部分」,作為舊雨林區最富新意的展示,也隨著現在舊入口處展出的黑天鵝 #與「#亞洲」#兩字一齊成為歷史,為了當初規劃不足的緩衝空間,淪為大量且劣質的重複展示。
自詡為「#亞洲頂尖世界一流」,台北動物園這份醞釀了十多年的成績單,我個人連及格分都很難給出,只期望園方能早日正視問題,運用過去105年積累的知識與經驗,懸崖勒馬的給出令動物滿意的補救措施。
螞蟻 凍死 在 完全沒有殺蟲劑成份!!瞬間凍死正在移動或會飛的害蟲 的推薦與評價
瞬間凍死正在移動或會飛的害蟲,如蟑螂、蜈蚣、臭蟲、蜘蛛、蜻蜓、螞蟻、飛蛾、毛蟲等❄ ✨ 急凍處理,地板或牆壁能保持乾淨✨ 無殺蟲劑成份,室內有小孩或寵物也可 ... ... <看更多>
螞蟻 凍死 在 狗狗飼料袋破洞長螞蟻 的推薦與評價
我昨天新買一包飼料騎機車不小心弄破洞沒注意到今天發現長了一堆螞蟻請問還有救嗎有甚麼方法可以降低損失呢? ... 先把飼料放進冷凍庫把螞蟻凍死, 然後拿篩子 ... ... <看更多>
螞蟻 凍死 在 [問卦] 螞蟻與蟋蟀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