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痊癒了嗎?還是苦難的開始?--慢性COVID-19存活者的身心症】
COVID-19存活者,高達三成痊癒後仍被衰弱症狀所苦。有研究將此臨床表徵命名為「遠程新冠肺炎」(long-haul COVID),或「急性後期新冠肺炎症候群」(post-acute COVID syndrome),弗契博士(Dr. Fauci)在公開演說稱之為Long COVID。
Long COVID牽涉肺部、血液、心血管、腎臟、內分泌、神經心理、肝膽腸胃及皮膚等多重器官之複雜與表現型態多元的後遺症,持續時間從病癒後數週到數月之久。為了因應COVID-19存活者的慢性症狀困擾,全美已超過三十個醫療機構,設置多專科Long COVID 特別門診。
在所有症狀群中:全身衰弱、廣泛性肌肉疼痛、睡眠障礙、焦慮、憂鬱、頭痛及認知功能缺失等神經心理系統的功能性失衡狀態,因短期無致命風險,常易被醫護人員忽略,但長期累積後會導致嚴重的身心症,值得特別關注。
和SARS病毒感染後的病人一樣,30-40%的COVID-19存活者出現焦慮和憂鬱,這些症狀表現可能和病毒引發的細胞激素反應、神經性炎症反應及神經退化等生理機轉有關。無獨有偶,這些Long COVID 病人的症狀表現,和常見的「創傷後症候群」、「慢性疲憊症候群」及「纖維肌痛症」病人非常類似。
針對神經心理症狀的處置,頭痛除了給予標準的藥物治療,佐以影像學診斷外,頑固性頭痛病人則需轉介給疼痛專科醫師。標準的神經心理診斷工具可以早期診斷、持續監控焦慮、憂鬱、睡眠障礙、創傷後症候群、疲憊及纖維肌痛症,並早期介入溫和的精神舒緩藥物、復健、運動及身心療法等已被證實能有效改善纖維肌痛的治療。
護理人員可以發揮病人代言人角色,並在病人教育、病友支持團體及非藥物身心療法等介入措施發揮護理專業功能,協助COVID-19存活者的疼痛、疲憊、睡眠與認知功能缺失等慢性神經心理症狀。
▶ 更多護理相關精采文章,詳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https://forum.nhri.edu.tw/nursing_info
■撰文者:
蔡佩珊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
孫維仁主任 臺灣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與生活中心
■審閱者:
王秀紅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Reference】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109年研議議題
「台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
■議題召集人:王秀紅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以護理人力的教育、考試、訓練與任用過程,並融合透過人力「輸入(input)─過程(process)─產出(output)」的概念分為7個面向,從護理人力之人才培育(護理教育)、護理專業之能力提升(專業認證、進階護理),以至從初級照護、次級急性照護、至三級照護的執業場域(社區護理、醫院護理、長照護理)之護理人力需求;再以科技護理橫貫人才培育、能力提升以及人力需求等層面的教育與應用。
➤https://forum.nhri.edu.tw/109-pp-3/
1.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Philips S., Williams M.A. (2021). Confronting our next national health disaster — Long-Haul Covid.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oi: 10.1056/NEJMp2109285. Online ahead of print.
(2)Nalbandian A. et al. (2021).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 Nature Medicine, 67, 601-605. doi: 10.1038/s41591-021-01283-z.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學生會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院
私立高雄醫學大學
台灣護理學會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血液專科醫師考試」的推薦目錄:
- 關於血液專科醫師考試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血液專科醫師考試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血液專科醫師考試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血液專科醫師考試 在 [徵才] 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誠徵fellow醫師- 看板medstudent 的評價
- 關於血液專科醫師考試 在 伍麗華|Saidai / Reseres - 紅榜上的「柯亞倫」是瑪家鄉三和 ... 的評價
- 關於血液專科醫師考試 在 再生障礙性貧血- 馬承恩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的評價
- 關於血液專科醫師考試 在 [LIVE] MBC DOCTOR LAWYER/醫法刑事EP02 - PTT影音娛樂區 的評價
血液專科醫師考試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讀書]
這本書特別建議醫學院的老師們、期待孩子唸醫學系的家長們,還有醫學生、醫師和醫師家人閱讀。
很高興可以看到這樣的書籍,也謝謝出版社讓我直接貼上推薦文(實在沒力氣再寫一篇哈哈😅),希望這是醫學訓練過程更人性思考的開始。
推薦序:
提供從醫者所需的韌性訓練與心理支持
這是一本慎重看待、省思醫學界中各種現實面向的著作。我們常常說,醫師也是人,意思是醫師不可能像神一樣無所不能,醫師也會無助、也有失敗、更常常自我質疑,或是有許多無法面對的時刻。醫師不是神,但是醫師的日常所承擔的悲傷、挫折以及挑戰,卻是一般人的數倍,原因在於,醫學訓練是嚴苛的,醫學服務過程看到的多數現實是殘酷的,提供醫學照護的人自己也時常面對衝突、掙扎甚至反覆質疑,而且,通常不知如何紓解或不敢求助。
我是大學聯考之後填志願分發的年代,那時候進醫學系的條件就是書讀得好、考試能考到夠高分,且當時還未實施健保,醫師收入與社會聲望都明顯優勢,社會的職業價值也尚未多元,所謂第三類組的第一志願,就是當醫師,有不少學校有醫科專班,或以每年醫學系上榜人數為招生強項;因此,除非非常洞察自己特質,並得到家庭的支持,或許有機會不依著各校系志願排名填志願;不然,「考得上就去唸」,是最多數醫學系學生入學的原因。
我一直記得大學一年級體檢時,有同學在被抽血的時候暈倒了。那個同學後來在學校時如何面對把活青蛙的心臟剖出來,如何克服實習時的注射工作,和值班清晨睡眼惺忪之時,趕在晨會前要抽完的數十管血液檢體,沒有人知道。
我們倒是都知道,每年,會輾轉聽到,某一個學校的醫學生,本來是數理天才,但在家庭期望下念了醫學系,然後,罹患精神疾病,退學了;或者,某個剛進入臨床的實習醫師,跳樓自殺。而我們只有提醒自己,要更強一點,要撐住。
我的實習同學在主治醫師跟家屬講解末期肝癌病情的時候忍住淚水,回到值班室才感同身受的掉眼淚;我們都想關心那個爛了一條腿的癱瘓病人,但又怕他的環境困難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本來是來看陰道炎的病人因為她加護病房中昏迷不醒的兒子,在我診間嚎啕大哭,為了不想影響「專業形象」,我強忍眼淚,顧左右而言他;一直到多年後我自己接受了心理諮詢課程,才學習如何平衡同理心與專業。
醫院是一個很少有好消息的地方,即使診斷出疾病,治好了病人,病人終其一生也可能很難擺脫復發的陰影,或是留下住院過程的痛苦回憶。
而這些充滿負面能量的場域,就是醫師的工作日常。
面對那些難以治癒的病痛、已經缺乏求生意志的患者、難以忍受治療痛苦的病人、掙扎著呼吸的早產兒、先天疾病早夭的嬰兒,醫師怎麼可能不沮喪、不難過、不懷疑自己?但是,如果醫師自己被情緒擊垮,又要怎麼保持最專注且不受情緒干擾的診療程序?本書作者在她執業與研究的觀察中,發現了醫師的逃避,也發現醫師透過專注在情境的枯燥、事實和理性的細節,而忽略或壓抑它對一個人的感覺造成衝擊的可能性,對此作者稱之為理智化(intellectualisation)的過程。作者也留意到,醫師會有潛抑(suppression)和壓抑(repression)的雙防衛策略,藉由專注於提供安全照顧,潛抑他們想停止在病人身上施加痛苦(診斷與治療)的欲望,以及把難以承受的情感從意識裡完全排除;甚至當醫生情緒變得難以負荷時,他們會完全停止感受(頁37、38)。而這,不是與我們一再認為醫師應該「同理」病人感受、溫柔且敏感的陪伴病人除了疾病之外的其他情緒感受,是矛盾的嗎?
這也是我自己從實習開始,一直到現在執業近20年,認為對於臨床醫療人員甚至其他助人工作者最嚴苛的試煉:如何能夠永遠保有同理和最溫柔諒解的那一面,以維持說來其實殘酷的醫療照護現場。
作者也討論到了醫師在職涯上可能會面臨的困境。不少醫師因為自己身心罹病,或是發現自己並不適合臨床執業之後,無法面對「失敗感」,或不願與家人同事坦承自己希望轉換選擇;尤其是,若抱持著自身或家庭對於某些疾病治療的「使命」而進入醫學領域,卻在受訓之後體認到醫療專業的現實面,或自己擅長的並非原先所預期的專科時,必須痛苦地承認自己選科錯誤、甚至考慮是否停止臨床執業,這都是漫長而矛盾的掙扎。這部分,在台灣幾乎還未有討論;然而每年對於新科醫學生的報導,總有「因為親人罹病所以想當醫生」這樣的年輕孩子,醫學生也總是承擔了家裡最高的期盼與肯定,那些最後發現自己對這個職業與期待不同的準醫師們,我們都還未產出支持或諮商的系統。另外,因為種族、性別,或先天疾病,在受訓與職業過程可能遭受的不平等對待,也在此書的討論之中。
近幾年,台灣的高等教育入學方式改變,在擔任醫學系的甄試口試委員過程中,我與其他老師們,往往一邊帶著十分矛盾的情緒,既有對健保制度的各種抱怨,又有咬牙讀完醫學系、撐過專業醫師訓練之後的職業榮耀感,一邊聆聽著面前的高中畢業生試圖說服我們,他們「有哪些特質適合就讀醫學系,未來適合擔任醫師」。其實,我們多數能分辨,哪些年輕孩子是真心期待進入這個行業,哪些是因為家庭期待而來;也多少能發現,有些孩子對於挫折的耐受度,其實不太適合這個行業。
透過這樣的面試,篩選適合從醫的學生或是排除極端不適合的孩子,比以前僅靠成績分發,是稍微好了一些。本書中詳述了其他國家在醫學生訓練或投入專科醫師之前,有適性或心理諮商評估協助,也有對情緒衝擊或倫理挑戰的「多站迷你面試」評估,這些措施都有助於協助醫學生或年輕醫師在受訓過程中,了解自己或得到協助。
這是一本誠實窺見醫師內心矛盾衝突的書,書中關於眾多醫師無助沮喪、甚至孤立無援的真實紀錄,值得所有醫師閱讀,發現自己壓抑或不敢直視的困境;這更是一本所有醫學教育者應該閱讀與思考的書──我們有責任支持與協助年輕從醫者。
血液專科醫師考試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科學論文重點在傳達資訊,標題和圖片非常重要!好的標題,要讓 reviewer 發自內心覺得,「這個研究是有些意思」;好的圖片,更要讓 reviewer 感嘆,「如果拒絕,以後看不到了怎麼辦?」
#吳聲政醫師心得分享
『印象深刻的是蔡校長的「一圖入魂」。身為醫師的各位,可能已經忘記大學時期的跑台噩夢,沒想到這種痛苦,竟然在血液科專科醫師考試又重新上演。「我到底看了什麼啊?」這個想法,在跑台過程中不斷浮現。
如此悲慘的感覺,大概只有熱鍋上的螞蟻才能深刻體會。言歸正傳,因為準備專科考試,讓我看了許多經典的圖譜,趁著這堂製圖課,趁機練習製作往後學弟妹們教學片,希望自己能有更能夠快速、有技巧的完成。』
▍圖與圖說工作坊|2020 / 5 / 24 (日)
https://figure.innovarad.tw/event/
#誰適合參加
你有自己的個案報告或醫學論文要投稿,想直接搞定圖片細節。
手上沒有論文在處理,但想先學習正確的影像處理方法,日後運用。
你常需要寫醫學領域的部落格,或相關衛教文,對於處理圖片一直很困擾,想學會一招,一勞永逸。
▍講師介紹
【#蔡依橙】世界兒童放射學會,最佳論文獎得主。被 SCI 接受超過 500 張影像,從沒被期刊要求修改圖片過。為 SCI 期刊審閱數百篇論文經驗。
這堂課,我們將實際示範,如何將 PACS 上下載的影像,快速地處理成 SCI 期刊可以接受的樣子,不管在外觀、內容、意義、技術條件上,全部都高標通過。
我們以主力 reviewer 的實際經驗,呈現並歸納給你看,被接受的論文、圖片,憑什麼被接受。
血液專科醫師考試 在 伍麗華|Saidai / Reseres - 紅榜上的「柯亞倫」是瑪家鄉三和 ... 的推薦與評價
這一次,亞倫又通過了「全國內科專科醫師考試」,並且榮獲四百多名中的「榜首」! 未來,將繼續努力挑戰專研於血液腫瘤科,成為他人的祝福。 ... ... <看更多>
血液專科醫師考試 在 再生障礙性貧血- 馬承恩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的推薦與評價

出現紫斑可能係再生障礙性貧血? - 馬承恩 血液 腫瘤科 專科 醫生@FindDoc.com. 43,224 views Oct 21, 2020 再生障礙性貧血- 馬承恩 血液 腫瘤科 專科 ... ... <看更多>
血液專科醫師考試 在 [徵才] 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誠徵fellow醫師- 看板medstudent 的推薦與評價
成大醫院誠徵103年度血液腫瘤科fellow醫師(CR、R4)
所需條件:
1.國內外公私立醫學院畢業
2.通過考試院之醫師考試,並持有醫師考試及格證書
3.持有本國之醫師證書或執業執照
4.曾接受內科住院醫師訓練三年以上者(也就是目前內科R3),
或已取得內科專科醫師資格者
成大醫院位氣候宜人、風景優美、更是美食之都(來本科會吃更多)的台南市區
隨者人口老化、醫療進步、環境變遷等因素,
癌症人口逐年攀升,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
而本院之血液腫瘤科可同時訓練血液專科、腫瘤專科、以及安寧專科醫師
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有密切合作
臨床試驗中心也負責了多項癌症相關的clinical trial
由於癌症病人照顧需要多專科協助,目前成大醫院有12個癌症相關團隊
包含:胸腔腫瘤、血液腫瘤、肝癌、乳癌、上消化道、頭頸部、大腸直腸、安寧...等12個
經由多專科討論,以提供每個病人最完善、最適合的醫療
值得一提的是,本院lung cancer化療為本科處理,並非像其他醫院chest、CM負責
另外本院安寧療護也是本科負責,因此可同時訓練安寧專科
也許很多人在R1、R2時run血腫科的經驗都不太好,
其實主要是因為病人特性的原因
(不會cure、出不了院、complication多、而且看不懂cancer治療)
但其實接觸門診病人後,
以及開始全盤了解每位病人的診斷、治療方針、藥物選擇後,其實是非常有趣的,
這種感覺只能意會無法言傳(我說真的!!)
而且看到paper上的新藥,開始出現在病人身上使用時,有一種跟世界接軌的感覺XD
到了末期病患,安寧的訓練凸顯重要,除了讓病人平順,學習放手的時機是門學問
覺得我在唬爛嗎??
我只能說,依據本人至血腫科一年多以來,我很開心、不曾後悔。
而且對血腫科的興趣越來越強烈。
歡迎目前還在為選科煩惱的內科R3,或是想訓練次專科的其他內科醫師們加入我們
另外,根據正在po文時,旁邊的pgy學妹表示: 本科人都很好
還有,我們主任很帥
意者請洽:
(06) 2353535轉分機4620 張小姐
或寄站內信詢問
感謝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6.253.18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