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來到之前,我們如何與疫情共存:群體免疫前的公共衛生指引」(上):台灣與世界各國抗疫作戰策略
時間:2021年6月10日21:00~22:10
主持:邱顯智
與談人: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教授、台灣年輕藥師協會鄭文柏藥師
邱顯智:各位網友晚安!我是顯智。歡迎大家來參加我們的直播。今天直播的題目是「黎明來到之前,我們如何與疫情共存:群體免疫前的公共衛生指引。
在開始今天的主題之前,讓我們歡迎今天的來賓。首先是台大公衛系教授,也是台大公衛學院前院長詹長權詹教授。教授好!
詹長權:顯智好,大家好,大家晚安。
邱顯智:詹教授是國內公共衛生專業的權威。大家可以看到這段期間以來,從去年到現在,針對Covid-19,很多媒體的報導都常常可以看到引用教授的見解或刊登教授的投書。今天非常感謝能邀請詹教授來分享您的專業。今天有很多重要的問題,希望您來為各位網友解答。
再來螢幕上這位年輕人,是鄭文柏藥師,藥師好!
鄭文柏:委員好。
邱顯智:小鄭是87年次,非常年輕,但是已經在新北開設藥局。同時也是台灣年輕藥師協會的成員。那也投入了高診次的居家藥事服務,社區服務、機構服務等等。那今天我們邀請小鄭來,除了政策方面之外,也要請小鄭跟我們分享,未來長照跟社區現場可能面對的狀況。
在今天的主題開始之前,先向各網友報告。前幾天我在立法院質詢居家快篩試劑的相關問題,這也是教授非常關心的。今天指揮中心的記者會已經正式回應。在鼓勵社區篩檢政策裡面的其中一項,已經看到宣佈鼓勵廠商引進在家快篩。其實這是台灣疫苗大規模施打前很重要的一步,我們也在這肯定衛福部聽到我們的聲音,也聽到社會各界的需要而從善如流,這個也是詹長權教授過去到現在一直在主張的。希望在這樣的態度之下一起成為臺灣防疫的力量。
邱顯智:首先,我們先請教老師,您是不是可以跟我們說一下,依你的專業與過往的經驗來看,過去一年來,臺灣在處理疫情的方式和態度,有沒有值得檢討的地方?
因為事實上,在面對現在,比如說疫情的調查、面對快篩、面對檢驗的能量,其實就是老師在去年四月的時候就曾經提過。
韓國因為推動大規模的篩檢,去年四月的時候,所以投入快篩檢測劑的研發,後來也很多國家向韓國購買快篩試劑。那臺灣這個部分似乎沒有這麼大量的投入。
就這部分,老師去年也同樣呼籲政府,這次的疫情應該把它當做第三次世界大戰。很多國安的工作不能停留在理論上,必須認識到這是一個戰爭時期的研發。
這部分其實當時老師有建議,臺灣政府應該盤整相關法規跟歐美看齊,否則臺灣空有好的生產能力卻無用武之地。這部分現在回頭過來看,確實是一種超前佈署。就這部分,是不是請老師跟我們談一下,到底在過去的一年來,我們是不是有什麼可以值得檢討或將來更精進的地方。
#以病毒作為共同敵人的世界大戰
詹長權:這一次疫情到今天差不多是一年半,十八個月。一開始我就說這是一次我們一起經歷的一次世界大戰。這個敵人是病毒,是mRNA病毒,不是另外一個國家的國民。
二次戰後的一代,也就是現在所有的政壇或是我們社會的菁英份子、領導人,大概沒有人經歷過世界大戰。所以沒有辦法體會,在一個像世界大戰那樣的情境下,怎麼領導一個社會團結對抗敵人,更何況這一次的病毒所引發的世界大戰,跟前兩次不一樣。
前兩次用軍事產生的戰爭。敵我很清楚、結盟很清楚,有中立國。這一次的大戰,因為共同的敵人是我們看不見的病毒。所以呢,所有的國家都一起在戰爭。你幾乎很少看到一個國家可以是中立的,也就是說沒有喘息的時間。
那怎麼辦呢?一開始,我們很多國家都不曉得怎麼去因應,我一開始當初就跟當時的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因為他曾經是我的學生,我就跟他建議。
#從SARS作戰經驗而來的邊境管制
詹長權:所以,12月31日2019年,臺灣採取了SARS時候,2003年對付另一個敵人叫SARS的經驗:登機去做篩檢、發燒等等。從此,我們就採取堅壁清野的邊境管制方式。
我們不知道敵人、病毒在哪裡,那我們把任何一個要進到臺灣的人當成敵人,其實是假設的敵人。就把它邊境管制,把它堵在那裡。
可是,你沒有找到真正的敵人,我們常常要等他發病了,然後就說我們去檢測他。檢測什麼呢?大家常常聽到的就是核酸檢測,核酸就是病毒的屍體。它可能在轉變的過程留下一些痕跡,我們就去找到它,可能這個敵人在這個人的身上。
我們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很不積極的想把這個病毒這個敵人找出來。我們只是說把這個人檢疫14天,我們就假設他沒有事,我們也不檢測就讓他出去。這是臺灣在那一個時候所執行的。
#速度是台灣去年的成功關鍵
詹長權:那為什麼臺灣會成功呢?因為防疫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速度。所以邊境管制要有效,要在非常早期,漏進來的病毒很少的時候就採取行動。
所以,當全世界都沒有邊境管制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對武漢來的飛機,我們對什麼呢?我們對湖北,後來對全中國,因為我們把它框的很大,我們覺得說所有都可能,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病毒在哪裡。
全世界很多國家都要到二月、三月才想到要邊境管制的時候,我們已經提早一個多月做。這造成速度給我們很好的緩衝時間。
幾乎一整年12個月,我們就用這個方式,來維持一個情形。我們看到全世界各地,從義大利、紐約,輪流的都在發生比中國當初發生的還大的疫情。在我們的周邊,我們也看到日本、韓國、新加坡,在這個中間都有一波一波還不算小的社區感染爆發。
#抗疫戰爭一定要主動出擊
詹長權:雖然這樣,我們就忘了,忘了還是那個四個字,世界大戰。這是一個全球大流行,全球的意思就是沒有一個國家是例外。我們的心態就認為我們是例外。我們指揮去做防疫的也好,一般的人民,就是在過去裡面,已經忘了我們在大戰當中。那大戰要做什麼,敵人一直在啊,就是那個病毒。
那要怎麼樣去找到病毒?如果有當過兵的,就知道說就是要哨兵。哨兵就是要去敵營、去刺探,你要知道有沒有人要偷偷的跑來。那我們要怎麼探呢?我們就要篩檢才能探查。否則我們坐著,我們就坐在那裡,我們永遠只有防守。
一定要攻擊,攻擊就要去刺探,刺探就要去篩檢。大部分國家都用這樣的原理,就是要去知道病毒在社會裡面的哪一個角落。
#篩檢是刺探敵情的武器
詹長權:為了這樣,就要研發很多的武器,這個武器就是各種篩檢的工具。所以一開始大家沒有,當中國公佈了這一個病毒序列以後,以人類過去20幾年來所研發的,所有的我們稱生物科技或是分子生物學的能力,我們可以在很快的時間找到怎樣去測它的工具。
這是史無前例的,幾乎差不多一、二個禮拜就做出來了。全世界就這樣開始做檢測,後來很多的國家的廠商都加入,他就可以去研發這個。
所以,在那樣一整年裡面,因為參與的國家不下四、五十個國家,都不斷的在研發想要去刺探敵營的工具。我們沒有啊,我們就停在邊境管制就好了。把每一個人關14天,我們就認為安全了,但是不可能的,沒有一個國家會例外的。再怎麼嚴格的管制,都會漏掉。
邱顯智:所以在去年教授不斷發表文章,就是認為世界各國包括韓國,事實上對於快篩這個部分都已經有非常多的部署。
剛剛聽了教授的說明之後,我的理解是說,就好像要透過,有個概念叫做戰爭迷霧,舉個例子就說我們要怎麼打戰略遊戲的話,一開始地圖一片迷霧,戰場長怎樣都不知道。我們就是要一直要派斥侯去查探,透過資訊、情報展開來理解戰場的全貌。我這樣理解,教授可以同意嗎?
詹長權:當然,就差不多是這樣。你如果不試探,就有一個假設,它不存在,或是它存在的現象是腦子裡面的,可是永遠沒有去求證。結果一測了,就是說,如果這一次不這樣測,你怎麼知道萬華跟板橋是這麼嚴重?你可能就不知道。
邱顯智:教授是不是可以跟大家說明一下,有哪一些國家,就其它國家的經驗在面對Covid-19疫情流行的措施,是我們值得參考的。不管是說疫苗或是篩檢的措施。臺灣現在的疫情是走到那個階段?適合用什麼樣的手段?
詹長權:有很多國家在不同的流行階段,都有很好的借鏡。
#韓國的檢測撲滅戰術
詹長權:我們最喜歡比的韓國,韓國跟我們一樣,他也都沒有很強烈的封城,他一直是用軟性封城的方式,也就是說勸你不要出來。
可是,他發展了很多的檢測、篩檢的技術。每次有發生,譬如說韓國很常常發生Club的聚會,然後就開始爆發,然後就可能在首爾裡面某一個區,他就把整個區封起來,然後每一個人都測,他就用這種方式。結果為了要這樣,他就要研發越測越快、越方便用。
他的策略就是:檢測撲滅、檢測撲滅。他用這樣的方式,所以他不斷的使用,這樣的過程裡面,他就研發出很多快速篩檢的技術跟能量,自己用也輸出。這個是很成功的例子。
#從韓國到美國的篩檢麥當勞化
詹長權:結果,美國紐約跟美國加州都開始發生流行的時候,他們就跟韓國取經。
韓國怎麼測的?譬如韓國創造了一個,就是說醫護人員不夠的時候,以前都是到醫院去測,到醫院去測很麻煩,很怕被測的人帶病毒去影響醫院,又很怕醫院的醫生跟護士被他感染,他就要換很多次的口罩跟衣服。後來韓國說,我們發明得來速的,被測的人不要下車,到的時候窗戶下來,你坐在駕駛座過,他們又發明了一些隔板,就用很快的方式去做。後來這個得來速,甚至說那就自己採,採樣的東西,開車先在一個關卡拿起來,他有一個影帶教你,你自己弄一弄放好,交給這個也不一定是醫師,他就在那邊收就好。
透過很多我們現代的作業流程裡面比較有效率的方法,他們就可以這樣,從一條線的,好像我們到麥當勞買東西的得來速一樣,一下變成十條線,把停車場變成這樣的方式。
那美國就是大的shopping mall的停車場,就把他改成這樣。這樣就可以很快速的,從一天可以做幾千人到幾萬人,到後來一天都可以做十幾萬人、二十幾萬人。所要大量檢測的目標就一個一個提昇了。韓國就是用檢測,為了來撲滅社區傳染,一直在精進的一個歷史。
#英國的社區篩檢與居家快篩包
詹長權:英國也一樣,後來英國流行得很嚴重,它也大概都用、大家都用這個方式。
英國他跟我們比較像,人口比較密集,也不是那麼多人開車,它就要發展另外一個方式。所以英國大概做的方式,都是在全民健保之下,讓人民可以很快速的到診所、到開業醫去取得檢測。他們也是靠著大量的檢測,然後他們覺得這樣還不行,後來就是在藥局,甚至就郵寄到家裡去給他們在家裡檢測。每個國家因為他的需求、對檢測的需求,就會發展出他的模式。
#居家篩檢在德國復學的應用
詹長權:那像德國,他開始流行結束、流行結束。很多邦為了要讓學生回去,它想一想說,我一定要發明在家檢測,讓學生上課前我先測一次,如果陽性就在家裡,然後幾天後再測一次,如果是陰性那就可能比較放心,如果繼續陽性那你可能就是真正的陽性,你就是居家隔離或是要觀察你有沒有惡化,然後可能要去就醫等等的。這個是他們的方式。
#在疫情中提升篩檢武器的新加坡
詹長權:我們周邊的新加坡,他的最大的一波就是移工。移工爆發之前,他也有幾波的爆發,那個時候他跟我們一樣都是措手不及,也沒有很多的檢測能力。
可是他就開始逐步,他知道他整個新加坡的國民跟在新加坡生活的人,包括白領的移工跟藍領的移工他通通要照顧。他準備好這個,結果在這個移工的大爆發的時候還是不夠。但是他們的做法就是到移工居住的場所,作為整個普篩的場所,一個一個檢測。檢測抗原、檢測PCR、檢測抗體。
他透過這樣的一個練習,讓整個檢測的能力大幅的提升。為什麼?因為他天天要測,那個時候每一個人一個禮拜至少要測兩次至三次。測到陰性的才可以、幾次陰性以後才可以回到建築工地去當工人、可以去到一些工廠裡面工作。
所以,社會有那個需求,需要我們要對抗這個病毒,然後讓我們的生活不要走向封城,大家都不能工作、不能上學的這個前提下,每個社會都因為需要檢測就做了很多的努力。所以大概差不多到六月七月,去年的六月七月,這些技術都很成熟了。
#疫苗戰線的軍備競賽
詹長權:同一個時候,差不多一月底,有遠見的國家都已經投入疫苗。因為基因定序出來以後,其實就可以靠那個去製造疫苗的雛形,很多的經費就投入。現在你看到的輝瑞BNT,都是一月二十幾號疫苗就做出來,那開始要找機會去測試,要找怎麼樣去找到實驗室跟那個實地的場所,想要去做這個研發。
二月份,更多的疫苗都開始做了。所以這個的原因就是說,當疫情用公共衛生的手段防守到一個階段,最後一定要使用攻擊的武器。攻擊的武器只有一樣,就是疫苗。
所以,科學防疫上,一開始就開始在準備。這個事情就是人類史上是最難得的一個經驗,就是不到十二個月,幾乎差不多十到十一個月,第一支疫苗就是從,差不多已經在第三期人體試驗,已經做到快完成。不叫完成,就是他資料已經累積夠很多了。所以到十二月的時候,去年十二月的時後,就提前解盲,就知道有效。
#美國的疫苗開發大投資
詹長權:一個疫苗的開發可以這麼快。那怎麼成功的呢?就是美國。美國是一個科技大國,所以他大概每一支疫苗都投資在三百億到五百億台幣。他很大的錢,就告訴他們說你們就這樣去做,所以他同時投資了差不多六到十支。他不能保證都會成功的,每支都三百億到五百億台幣。
就是你就知道說,一個有用科學引導的指揮系統、防疫的指揮系統,他會看很遠。雖然他在那個過程裡面死傷累累,對不對,美國感染者死亡者都不少,可是他有一條主軸線,就是說他一定要找到打敗這個病毒的武器,那就是疫苗,他就去投資。所以美國這個大投資這樣走,所以美國為主的。那另外一個比較小支的,就是以英國跟瑞典為主,從牛津大學開始的AZ疫苗。美國是大宗其他主要的。那我們比較不熟悉的、資訊比較少的俄羅斯跟中國,一樣都這樣在開始做。
所以那樣的科學的防疫,是在去年一月就開始,那就是一個武器的競賽,看誰最能夠生產出來最好的、量最多的。大戰裡面,你要打贏對方,就是你的槍砲飛機戰艦都要比人家多,而且好之外要能夠量產。那些布局所動用的,都是在一個戰爭時代的工業生產。
每個國家,幾乎都動用到他的國防生產法案,那個都是在一次二次大戰以後,你要去戰爭的時候,你可以用國家法律授權給你緊急狀況下,去徵招私人企業來做你的事情,去控制重要戰略物資。那樣的過程是很有戰略性。我在那個過程裡面,我不斷提醒政府,這是一個世界大戰,一定要這樣布局。你如果不這樣布局,你就可能會打敗。
#新加坡的結盟投資之道
詹長權:那小國怎麼辦呢?這些科技經濟的大國這樣做,經濟跟科技沒有那麼大的國家,就要去把自己放在一個怎麼樣去結盟的角色。那我們就拿四個國家,來看看他們怎麼去結盟。
新加坡:錢很多、土地很小,也沒甚麼武器。所以他想的辦法是我拿錢去跟人家合作。所以我剛剛講的,一月開始以後,新加坡二月多就組成對抗COVID的特別委員會,由九個人左右,來自於各部會跟幾個大學,四十歲左右。他們都可以做非常重大的決定,去跟人家發展疫苗的檢測試劑,直接談判、拿錢做先期的投資,看到最原始的資料。然後他們做的報告,經過這樣評估以後,新加坡最有利的方式就是投資這個疫苗。
邱顯智:投資疫苗跟檢測試劑。
詹長權:對。他還沒有二期就已經看到,然後他就從那時候開始投資,變成合夥人。所以他當然拿得到疫苗阿。他的合夥的條件就是生產出來。
邱顯智:教授不好意思,他是投資美國的像是輝瑞或是莫德納?
詹長權:他是投資BNT。他就跟BNT講好,我會給你研發的錢,我事先跟你講。因為他已經判斷過成功的機率很大。
#日本韓國的代工路徑
詹長權:像韓國跟日本,他們一樣就跟人家講我來幫你代工。他還用很好的生產條件,來說你總是需要我們合作才能做成。
像莫德納這個疫苗,大概要有五千種化學物質,各種不同,林林總總,在他整個過程是相當繁複的。你的關鍵材料那麼多的時候,你的供應鏈一定是經濟工業的強國才有。那他們就能生產一些需要的,互補有無的時候,那工廠的規模又大,他就可以去代工。否則之前最早這些好的疫苗,都是在美國跟歐陸。因為好的廠,例如比利時法國荷蘭,有一些廠都跟輝瑞等等合作,為什麼?還有瑞士等等。因為原來藥廠很大的一些國家它才有。
可是亞洲這幾個,像日本跟韓國,特別是日本,他的藥界也是蠻強的,韓國也慢慢跟上了,他就這樣做。
#用健康資料談判取得疫苗的以色列
詹長權:另外一個國家像是以色列,他也是起步沒那麼早,可是他一起步,就是差不多五六月的時候,他的總理就去跟人家講。後來大家看到那個故事,就是他打了15通電話給輝瑞的總裁跟他談。他談就是用他的健保資料庫,讓這個疫苗到他那邊用的時候,可以取得疫苗臨床試驗的第四期。我們有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就是說廣泛使用之後所發現的副作用跟效果。所以他用健康資料去跟人家談判,然後用高價買了以後,他就可以做。
所以布局看得遠,為什麼有那個決策的機制可以這樣做?不要忘了,每一個我提到的國家都是民主國家。
#資訊透明程序完備才能團結國民
詹長權:這幾個國家,他們做這樣決定的過程,都非常充分地受到國會的監督。所以美國要投資的每一個事情、為何這樣決定,等他投資完,一定會被美國的國會叫去做聽證會。所以美國白宮的最高顧問佛奇,他的疾管署署長,他管疫苗採購的,每一個人都要到國會去接受國會議員的聽證。那個講出來的話都是有法律責任的。
他們一整天的聽證會,即使疫情那麼嚴重,一定要對,在民主體制裡面,對整個民意機構做很負責任的對話,這樣才會透明。一樣,以色列,都是受到國會的,不能說是制衡,就是說在疫情下,只有透過這樣才能夠團結,因為資訊是透明的。
所以,這個都是他們走的一些路徑。就是說,他們的準備與民主與治理,在一個戰爭時期,因為要有速度又要有責任。
這是我看我們台灣要怎麼借鏡,看看我們那些地方做科學的防疫、政府長期投資的決策,跟國會課責的負責任的雙向互動,是不是在過去一年多以來都比較不足。那不足之後,就會比較無法眾志成城,比較容易有紛爭。在碰到危機或是疫情爆發的時候,常常就會是對立跟社會的撕裂,這個都是給病毒最好的機會來打擊我們。
所以,我從這樣一個角度來告訴大家,檢測也好疫苗也好,這兩個在社區大流行一定要用的工具,我們沒有好好地提前佈署,是蠻可惜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
「行政透明解答」的推薦目錄:
- 關於行政透明解答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行政透明解答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行政透明解答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行政透明解答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行政透明解答 在 行政透明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行政透明解答 在 行政透明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行政透明解答 在 行政透明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行政透明解答 在 雲林縣政府政風處行政透明宣導標語: 一、踐行廉政倫理 的評價
行政透明解答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口頭質詢 鼓勵市民接種疫苗】
早前在特首答問大會已經知道政府只會鼓勵商界提供誘因鼓勵市民接種疫苗,商界係一呼百應下已經有十幾個抽獎項目可以接受申請,看情況之後會陸續有來,有更多商界響應。
我今日再跟進我的口頭質詢中建議政府可以利用安心出行程式綜合坊間大抽獎嘅資訊或提供一站式平台給市民一次過申請大抽獎,使市民不用花上數個小時登記,一來又可以鼓勵市民下載及使用安心出行程式,二來又可以便利市民省卻逐個參加大抽獎的時間,從而鼓勵更多市民接種疫苗,其實都可以算係舉手之勞,方便市民的做法,政府應該要積極考慮!
**************
以下是今日(六月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容海恩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的答覆︰
問題:
截至上月底,全港約有100萬名市民已接種兩劑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佔全港16歲或以上人口百分之十五。有傳染病學專家指出,該接種率不足以築起群體免疫屏障以防止香港爆發新一波疫情。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何針對性的宣傳及教育活動,釋除市民對疫苗安全的疑慮;
(二)會否以多管齊下的方式,促使各公私營機構提供誘因鼓勵其員工接種疫苗;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及
(三)鑑於有傳染病學專家指出,已完成接種疫苗的人士染疫或播疫的機會甚低,政府會否放寬該等人士所受到的出入境、社交距離及復課等限制;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展開「全城起動,快打疫苗」運動,由現在直至八月底為防疫關鍵時刻,希望透過提升疫苗接種率,盡速為香港建立保護屏障,讓社會早日回復常態。
就容海恩議員提問的各部分,經諮詢教育局,我現回覆如下:
(一)政府以公開透明、正確快速和科學為本的原則,透過不同渠道向市民提供有關新冠疫苗的最新資訊和專家的意見,以凝聚社會動力,提升市民接種疫苗的意欲。
為便利市民一站式獲取新冠疫苗的最新資訊,我們推出專題網頁,講解疫苗原理、保護作用和接種須知等。我們最近亦在專題網頁上加入新功能,設立數據儀錶板公布疫苗接種的最新資料,包括已接種的疫苗劑次、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尚餘的營運日子及接種名額等。
在宣傳教育方面,衞生署製作大量題材呼籲市民接種疫苗,並藉着不同媒體作宣傳。我們明白科學實證尤為重要,衞生署特別邀請家庭醫生參與資訊性節目分析不同個案是否適合接種疫苗。例如,衞生署正與醫院管理局和香港電台合作,一連多個星期透過「疫苗專線」節目講解不同專科疾病會否影響接種新冠疫苗的成效和安全性,並且解答公眾的疑問,以讓市民放心接種。
香港所提供的兩款疫苗都是安全、有效和有品質。考慮到市民關注接種新冠疫苗後的異常事件,我們每星期發放新聞稿,提供有關新冠疫苗接種監測的更新數字。此外,有接種和沒有接種疫苗人士發生異常事件的比較數據和相應的基線參考數據,亦已上載至專題網頁。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目前未有發現任何一宗死亡個案與新冠疫苗接種有因果關係。
我們會繼續以公開、透明的方式發放有關接種疫苗的正確和全面資訊,亦會加強監察坊間對疫苗的不實信息,有需要時會立刻澄清。例如,我們重複講解新冠疫苗已在全球大規模使用,為我們提供相當的真實數據,證明除非有禁忌症,大部分人均適合接種疫苗,市民實在無需要等,應該盡快接種疫苗,若有疑慮應該諮詢醫生的意見。
(二)及(三)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開展以來,我們為市民接種約271萬劑新冠疫苗,當中約158萬名市民接種了第一劑疫苗,佔全港16歲或以上人口的24.1%。政府和社會各界陸續推出多項措施,鼓勵市民盡早接種疫苗。
便利接種
為起帶頭作用,政府僱員在接種每一劑新冠疫苗後可享「疫苗假期」或申請特許缺勤一天。高接種率對社會和營商環境有利,我們呼籲機構及企業僱主鼓勵員工接種疫苗,在可行情況下提供便利,為員工安排「疫苗假期」。
便利聚會
政府會以「疫苗氣泡」為基礎,進一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可獲放寬的限制包括處所或聚集的人數上限、處所容量上限和營業時間、可進行的活動、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距離及佩戴口罩等要求。
便利出行
政府已按「疫苗氣泡」的概念縮短已接種疫苗的抵港人士的檢疫期。日後政府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商討旅遊安排時,出行前接種疫苗將會是必須的要求,以保障市民在旅遊時有足夠的免疫保護。
接種疫苗取代定期檢測
為了保障前線人員的健康,政府為前線政府僱員實施「以接種疫苗取代定期檢測」的安排。前線政府僱員在接種第一劑疫苗並提供疫苗接種紀錄後,可獲豁免進行定期檢測。
復課安排
教育局一直呼籲學校教職員積極參與接種疫苗,並鼓勵學校為教職員提供便利。教育局亦發信全港學校鼓勵他們為接種疫苗的教職員安排「疫苗假期」。在考慮日後學校恢復全日上課及其他防疫抗疫措施時,政府會考慮每所學校教職員及學生整體接種疫苗的情況,考慮容許恢復更多學習時間及活動。
推動疫苗接種的活動
政府歡迎商界和團體主動提供誘因,鼓勵市民接種新冠疫苗。我們了解商界和不少團體考慮就此舉辦抽獎活動,為便利它們申請相關牌照,政府會加快處理有關申請,亦會協助進行核證工作等。
香港上星期再次出現源頭未明、帶有傳播力極高的變種病毒個案,為疫情響起警號。第五波疫情隨時一觸即發,而且可能涉及更高傳染力和威脅更大的變種病毒。政府所提供的兩款疫苗符合安全、效能和質素要求,唯有「全城起動,快打疫苗」,香港才能盡快建立保護屏障。
多謝主席。
完
2021年6月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30分
行政透明解答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數位身分證喊卡之際,越洋專訪全球數位身分證最成功國家的經驗】
上週(21日),行政院長蘇貞昌拍板暫緩數位身分證換發計畫,回顧這個爭議一年多的政策,主要的反對聲浪針對兩點——一是個資管理缺乏專法、主責機關,人民無法監督;二是政策規劃、外包機制都有程序瑕疵,連內部委員都拒絕出席、表達抗議,錯誤的程序不只破壞信任,也提高資安防守的困難。
回顧台灣數位身分證取經對象愛沙尼亞,或許已經為這兩點提供了解答——這個國民數位參與率全球第一的國家,早在30年前就開始推行數位身分證,如今高達99%的政府服務已經線上化。
在愛沙尼亞,你要同時駭進900個機關,才有可能取得完整個資;系統內建機制,讓每個人民都可以反向查詢資料被誰取用,如果被偷用,可以把政府一狀告上法庭;發生資安洩露疑慮時,政府更毫不隱瞞地公開……。
「建立信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開放溝通是唯一的方法。」這是愛沙尼亞資訊系統局副局長亞姆給台灣的忠告,數位政府是個橫跨政策、法律、資訊、教育的功課,從愛沙尼亞經驗上我們能學到什麼?
#延伸閱讀
【從被迫喊卡的數位身分證政策,看台灣與「數位國家」的距離】https://bit.ly/2YhtE8z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報導者 #NeweID #數位身分證 #數位政府 #數位國家 #愛沙尼亞 #國際經驗
行政透明解答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在一年的中間,許多學生畢業的季節,來跟大家來聊一聊「生涯」跟「職場」,似乎是很應景的話題。
但你放心喔,我要跟你聊的不是如何找工作、面試,這一類比較技術性的問題;而是在這個動盪、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我們要怎麼樣「安身立命」?
所以呢,我們企劃了三集「過好人生」的專題,要來跟大家分享,如何駕馭那未知的未來?我想不管你是剛畢業的菜鳥,或是已經在江湖上走跳的老手,都會覺得很有幫助。
而在「過好人生」系列的第一集,我要開門見山的,來幫你破解一個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喔:「不管你現在幾歲,有工作還是沒有工作、薪水高還是薪水低?你對未來都會有一種淡淡的焦慮,不確定是否繼續往下走,是對的選擇嗎?」
你是不是也感受到,那些過去覺得顛撲不破的保證,全部都一點一滴的在瓦解中呢?
你的焦慮並非空穴來風,在我分享「如何面對這些焦慮」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幾個客觀的數據。
首先喔,根據「行政院國發會」最新出爐的一個報告裡,它載明喔,在不遠的未來,大概就是民國150年,我們台灣的人口會比今天少了679萬,只剩下1660萬,回到民國65年的狀態。
這意思是說,我們現在剛好站在一個分界點,接下來每往前走一步,我們的人口數據就會往後退一格;但是不同的是,這次的1660萬的人口結構,會跟以前很不一樣。
首先呢,65歲以上的人口,會從當年的60萬膨脹到730萬,是當年的12倍;但是出生的人口,卻從42.5萬降低到5.6萬,比當年的七分之一還要弱。
聽到這些數字可能沒有感覺,我直接講白話文;現在全台灣有2600多所小學,如果都沒有關門,每間學校就平均只會有25個學生。
你想想看,這樣的狀況底下,有多少教育人員要被淘汰?而周邊有多少的產業會跟著萎縮?
好!就算你不從事教職,也不想生小孩,那個時候每年能繳稅的人,只剩下810萬人,是現在1730萬納稅人口的一半。
但是卻要支應730萬人的退休年金、長照費用和醫療支出;從現在5到6個人,養一個退休人口,到1比1的cover,我們只有40年的時間。
如果講到這裡,你還是沒有感覺,我就直接告訴你,只要你現在小於58歲,你有很大的可能會領不到勞保,甚至於呢,你要繼續工作到75到80歲都是正常的。
當然你也可以說喔,晚點退休沒什麼不好,反正壽命那麼長,繼續工作當練身體。那我再告訴你一些產業的實況,你可以想一想。
所謂的「工作」,你那種覺得想要做一輩子的,它會不會存在?就算你想做,還有公司會要你嗎?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喔,大家都知道台灣過去一直以來是機車王國,隨便走在馬路上,你都能夠看到不管是綠牌、白牌、黃牌、紅牌…這種各式的機車,滿街趴趴走。
而這樣子高密度的機車使用,就造就了上個世紀的八零年代,台灣機車行隨便開,隨便賺錢。不過同樣的情況到了二十一世紀之後,開始了有重大的轉變。
由於電動機車的技術愈來愈成熟,無論是更時尚的外型,更便利的充電站、加上環保政策的助攻、實際價格的補貼跟補助;它都相較於傳統機車有更好的吸引力對於消費者,它帶動了近年來電動機車的換車潮。
而電動機車就像3C產品一樣,在維修的時候,不管是哪裡出問題,只要把整台電動車接上電腦,就能夠很快的診斷出故障的位置,直接換掉零件。
不再需要那種傳統機車行,老師傅的維修經驗,而且維修價格更透明、更低。在這樣的風潮底下喔,傳統機車行如果不轉型,你想想看生意還能維持幾年?你可以自己想一下。
如果你覺得機車行是「黑手」,是屬於「藍領」的產業,跟身為「白領」的你無關,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我接下來要說的例子。
「大數據」的運用,在這幾年來已經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你可曾想過所有使用習慣、生活方式、健康數據,都會透過電子化的大數據被記錄之後,所有的產業都能夠針這些數據,去鎖定他要的族群,去設計出更受歡迎的產品。
你想想看,假設你這輩子會得到什麼病,都可以透過「大數據」推算出來;汽、機車全部自動駕駛,大幅降低車禍的機率,你還需要現在包山包海的醫療保險、意外保險嗎?
還是保險公司其實只要針對你所需要、買得起又適合的保單,直接推播到你的手機裡,方便你完成購買這樣就好啦。那麼這個時候,眼下全台灣21萬的保險從業人員,又該何去何從呢?
我們都知道打敗計程車的,不是另外一家更大的計程車行,而是叫車軟體Uber、滴滴打車;而打敗出版業的,不是哪一個強大的作者或者是書商,而是沒出過任何一本實體書的「臉書」啊。
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讓口香糖的銷售量急劇下滑的,不是另一外款零食,而是「社交軟體」。因為當人不用直接互動的時候,口氣清新的需求,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在未來,你根本不知道你的敵人會在哪裡?也不知道你的公司還能活多久?就算它現在看起來很大。更何況喔,在台灣的大企業是相對少的,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
而中小企業只有七年的平均壽命,它關店的比率非常非常的高;以每個人平均45年的工作時期,你至少要換7到8次的工作,這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談到這邊,你是不是覺得心中那種隱隱約約的不安,其實是很合理的。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焦慮,我還比較擔心你勒!
那麼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該怎麼思考?首先,你要知道的是喔,如果你的想法還停留在,找到一個工作安分守己的做下去,只要穩定就好;那恭喜你,你註定被淘汰。
為什麼呢?其實我們有很多人的生涯概念,是來自於20世紀,但卻要應付急劇成長的21世紀。不知道你還有沒有印象,在上個世紀,我們對生涯規畫的理解都很單純,而且單純得很絕對!
就像是讀了醫學院就當醫生,讀了師範學院就當老師,要是你不想讀書就當工人,這種「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概念。
但你有沒有發現喔,在我們渡過了千禧年,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之後,這種精確分工、結果確定的事情,其實早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每三到五年之間,就會有不同的熱門新工作誕生。
特別是近幾年來,最熱門的工作像是YOUTUBER、網路小編、電競選手、居家整理師…這些等等的,都已經不是各大專院校裡,找得到相關的科系的新工作、新職業啊!
而這樣子的「實際產業」,跟「學術」之間的斷層,也老早讓生涯的議題,脫離了「精確分工、確定結果」這樣的途徑。
而更弔詭的是,有一個關於「知識更新速度」的統計數據顯示,現在的大學生,進學校第一年所學的知識,在他升大二的同時,去年所學的就已經過時,形同作廢啊!
這更說明了,要現在的學生從學校畢業之後,帶著所學的專業,去找到一個長期穩定、能夠做一輩子的工作,那幾乎已經是「神話」了!
再加上喔,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工業革命以來,人口和科技發展最快速,而且達到高峰的階段。現代的人一天的資訊量,已經是18世紀的平凡人一輩子的資訊量。
也就是說喔,雖然我們懂得比二百年前的人,還要多很多;但尷尬的是,我們大部份的思考方式,卻沒有進步多少,還停留在工業時代那種「找個能夠做一輩子的工作」這樣的思考框架裡。
在這裡我邀請你想一想喔,要是你的思想沒有適時的,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一起前進,你又偏偏生活在變動這麼快速,對於「未來」是前不著村、又後不著店的狀況裡,那麼怎麼樣會讓人不焦慮呢?
如果你不想要繼續焦慮下去,那麼關於未來生涯的因應策略,就是你最急迫、最需要學習的部份。
但是在開始學習之前,我來說個故事,讓你對於這樣的學習,先有個正確的理解。IBM大型電腦之父「佛瑞德・布魯克斯」。
他在1986年的都柏林IFIP的研討會上,曾經發表過一個關於軟體工程的經典論文。論文名稱叫做《沒有銀彈》,之所以把論文的名稱取得這麼特別,是因為佛瑞德使用了一個隱喻。
在歐美的傳統故事裡,傳說喔可以用銀製的子彈,就可以殺死吸血鬼、狼人或者是任何怪獸;所以呢「銀製的子彈」就會被引申成「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而佛瑞德把論文取名成「沒有銀彈」,就是在強調軟體複雜的本質,並沒有任何一個技術或方法,可以像是殺死狼人的「必殺技」,並沒有那種一招斃命,一用就靈的這種途徑。
而事實上,像軟體工程這樣的挑戰,就跟現代人的生涯規劃是同樣的複雜。過去所有行業的權威,和牢不可破的真理,都在此刻會被推翻,沒有任何的「保證」可言。
因此呢,我們未來將面對的問題、還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資源跟方法,都會是「史無前例」的,都必須由我們自己親手去開創。
而真正「解決問題」的高手,就像佛瑞德這樣的人,他們老早就參透了「一勞永逸」的方法其實根本不存在。
可以追求的是鍛練自己的「思考能力」,把自己打造成為能夠「靈活應變」,去適應各種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持續升級的系統。
如果你還是聽不懂,非得要一個答案,那我只能說,現代生涯唯一的不變的,是「一直在變」啊!唯一的解答就是「沒有絕對」!
而你的腦袋裡那些一成不變、不動如山,企圖想要找一個工作、一個專業,就做一輩子的「舊思維」;如果再不移除,那就會像是當大家都在用智慧型手機的時候,你還堅持使用「call機」,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喔!
更可怕的是,這些過時的思想如果不即時更新,當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之後,它會變成一種毒素,變成一種「思想的遺毒」。
不知不覺會腐化你的心靈,讓你對生命感覺到絕望,成為自我發展的最大阻礙,這會是你要的嗎?你可以想一下。
所以在下一集的節目裡,我會一一說明,這些「思想遺毒」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及它是在什麼時候,植入你的腦袋裡?
面對「思想」這種無形的對手,你必須先認出它、標定它;才能進一步的打敗它、超越它。
要是你希望自己能夠與時俱進,不讓未知的新科技,消滅你熟悉的工作跟生活方式,那你就一定要鎖定我們的頻道。
除此之外呢,如果你想要更精確的,認出在自己的人生裡,無論是面對工作,還是自我發展的迷思或現象。
並且透過學習掌握具體的方法、找到明確的自我定位,有效的去適應這多變的未來,那麼千萬不要錯過,我們推出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
如果你曾經在生命的任何時刻當中,問過自己:「這輩子,只能這樣嗎?」那這門課就是為你所準備的!【過好人生學】會陪伴你過出自己想要的好人生!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跟你分享的【過好人生學】,期待你的加入;詳細的課程內容在我們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讓我們一起邁向一個更好的人生,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行政透明解答 在 行政透明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推薦與評價
行政透明 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不動產經紀 ... 因為有廉政機構、專案稽核、盲試樣、源頭管理的重點而找出了行政透明化的解答。 ... <看更多>
行政透明解答 在 行政透明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推薦與評價
行政透明 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不動產經紀 ... 因為有廉政機構、專案稽核、盲試樣、源頭管理的重點而找出了行政透明化的解答。 ... <看更多>
行政透明解答 在 行政透明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推薦與評價
行政透明 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不動產經紀 ... 因為有廉政機構、專案稽核、盲試樣、源頭管理的重點而找出了行政透明化的解答。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