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測試學習是個理論簡單,但實作起來會遇到很多疑問的學習過程。曾經跟Sean Ellis 一起工作的曲卉寫的這本書不但實用,而且還訪問了一大票測試專家。
他們對於測試主題的選擇(大題目還是小題目)、AARRR漏斗的重點,還有測試團隊在組織內的發展也都有不同的見解。
我覺得很值得多看看,所以做了筆記跟大家分享。
這次分3 part,先來一串九個人我印象最深的測試心得,再來九個人的訪談摘要,最後是九個人對於組織與人的看法。enjoy~
..........
《硅谷增長黑客實戰筆記》曲卉
#Greylock Partner / Pinterest(圖片秀), Casey Winters
"不要只做優化,要做有高影響力的事情。不過,得先做優化累積影響力。"
#Mobile Growth Stack / Sound Cloud (Podcast), Andy Carvell
"不要把所有數字綁在一起看,用戶分群是有效優化的開始。"
# GloStation / Postmates(送餐), 陳思齊
"限制供給可以透過奇怪的方式,製造FOMO(害怕錯過fear of missing out) 社交地位(social status)等,讓產品流行"
# Growthstructures / Sofi Finance(學貸轉貸), Steven Dupree
"低垂果實摘完後,會陷入低潮與瓶頸。全公司(或跨團隊)的創新idea大匯集會讓大家一起幫忙,並且不要浪費對失敗案例的紀錄與策略學習。"
#Cerberus Interactive/Acorns (微型投資), Sami Khan
"醜陋、原始的廣告更像是朋友在對用戶說話,有更高機率穿透用戶的防衛心"
#Camera360(修圖), 陳思多
"漏斗的無限解構,原本以為是單純解決留存率問題,結果深究了四層(留存率—>推送更新覆蓋率—>推送更新展示率—>下載權限設定)才達到目的。"
#Square(支付), 羅揚 James Luo
"增長與嚕羊毛黨的鬥智鬥勇,對獎勵的設計要有吸引力,又要養成使用習慣,還要善用推薦者的資訊讓新用戶感受到個性化的感覺。"
#探探(校園招聘)/ 美圖(修圖), 韓知白
"要做增長先要備好基礎設施(行為數據後台,A/B測試框架),才能夠更快速迭代與勤能補拙。"
#專訪 Keep(運動)/豆瓣(社群), 張弦
"有些問題除了用數據作判斷外,直接問用戶可以達到更直接的效用,而且幫助增長團隊打開視野。"
---九篇專訪的摘要全文---
#9-1 Greylock Partner / Pinterest(圖片秀), Casey Winters
-北極星指標是會變動的
-產品(也就是核心地帶)通常是增長的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測試,但很難直接說服公司其他成員直接拿產品動刀。
-增長團隊一開始成立時候,選擇三不管地帶,以證明自己;之後才進展到核心地帶
-核心地帶的創造新價值、改善原有價值,通常是產品團隊負責。傳遞已有價值給更多人則是增長團隊負責。
-增長團隊必須是全職的,不能跟人共用成員,否則優先順序會被影響
-做測試時候,如何在容易衡量但效果慢跟全新設計但不知哪個因素產生作用之間做取捨?優化測驗要一個個做,改變方向測驗則直接直搗黃龍。而改變方向的測試才能反應高影響力。
-當低垂果實摘完後,要做高影響力需要高資源的測試需求,而不是低資源但也只需要低影響力的需求
#9-2 Mobile Growth Stack / Sound Cloud (Podcast), Andy Carvell
-對行動應用來說,留存是所有指標中最重要的,因為客人離開沒有成本,但留存會對你有無限好處。留存指標包含以日、週、月計算。
-增長團隊大約7-8人,包含產品經理、分析師、設計師、程序員,最多的是程序員。產品經理需要對分析、UI/UX設計、程序都略懂,才能跟他們溝通。
-以每週的循環討論測試設計、結果與去留。
-SC的做法不是所有用戶綁在一起看留存率,是用戶分群後看留存率,包含新用戶、流失後重新造訪用戶、重複使用用戶。
-當移動應用要藉由更版推送提升客戶體驗的時候,如何達到最好的整體效果?衡量指標是RRF 覆蓋率(reach), 相關性(Relevance), 頻率(Frequency) 三個都達到高水準則影響力最大。但覆蓋率是這當中最重要的
#9-3 GloStation / Postmates(送餐), 陳思齊
-我的前一間公司(Stolen),每個增長流程與工具都做得很好,但就是產品不夠好。當我到Postmaster之後發現他們什麼成長技巧都沒有,但產品很符合市場需求。
-增長最令人喜歡的是,能量化你的影響力,當你實驗做得好,結合了創造力與分析能力得出很好的想法,就像寫程式一樣,你做了某件事就有某個結果。這是令人上癮的。
-增長最令人不喜歡的是,會讓你偏向那些容易衡量並且很快衡量的東西。但有時候最重要的事情,例如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反而不是容易衡量的。
-K因子(referral 用戶轉介人數)持續大於1是不可能的,尤其當你的產品越做越大,群體越來越多。即使是社交軟體,要讓k因子大於1 也需要一些違反自然規律的設計。
-稀缺性可以透過奇怪的方式,讓產品更加流行。從Stolen 得到的認知是,限制供給,造成稀缺性。心理因素是害怕錯過(FOMO) 社交地位(social status)等
-即使在矽谷,增長團隊也不多見。Google就沒有。但是FB就有一大批增長團隊並且擴散到其他地方。增長就是技術驅動,易於衡量的行銷。增長團隊更像升級版的行銷團隊,有了程序員的支持可以把推薦系統做得更精準,未來增長團隊會和市場團隊在一起而不是產品。
-用少於10%的流量,可以做任何測試。
#9-4 Growthstructures / Sofi Finance(學貸轉貸), Steven Dupree
-數學不會就是不會,增長沒效就是沒效。增長可以很快做出改變,並且追蹤哪些改變有效哪些無效。
-增長的低垂果實摘完後,會陷入疲乏,就需要大量idea。創新idea 兩種重要想法:每週五的全公司頭腦風暴 & 忠實紀錄失敗的測試並從中學到策略想法。
-增長團隊刷存在感兩種做法:(1) 在例會中說明有趣但違反直覺的實驗,已讓大家有印象(2) 把大象(重大影響力但耗資源)跟螞蟻(容易但效益有限)的實驗混合起來,避免人家覺得你沒貢獻或者只會做小事情
-新產品開始獲取客人的三種方法:(1) 付費搜索廣告,可以找到真的需要產品並且非常有興趣的人 (2) 抄競爭對手的做法,可以找到他們已經開發過的市場(3) 根據產品特殊屬性的增長手法
#9-5 Cerberus Interactive/Acorns (微型投資與機器人投資), Sami Khan
-靠創意的廣告狂人時代已經過去,excel 跟計算機才是你的好朋友。
-檢視總預算,跨通路預算調整(放大表現好的),通路內預算調整(用七天平均放大表現好的)
-2C新產品上線的建議是先在FB做小量A/B測試,找出好的再往其他通路擴散。測試前要設好追蹤,沒有追蹤,測試學習的迴路就不會成立。
-比起其他app,遊戲是最不需要擔心用戶獲取的,因為人們下載無成本;比較需要擔心的反而是用戶留存。因此要一小批一小批的獲取用戶後,關閉其他溝通通路,只針對這小群人做各種產品測試與改進,確定30 日留存率到達可用水準後才能繼續獲取用戶。
-臉書上,越醜的廣告表現越好。因為大家對電視已經疲乏,精美的廣告創意讓人想到電視會自動跳過,但粗糙的原始的則像是你朋友分享的。
#9-6 Camera360(Photo Editor), 陳思多
-漏斗的無限解構,以解決留存為例。原本想藉由app更新處理留存率低的問題,但發現更新覆蓋率不夠高,後來又發現問題是更新的展示率(被看到)低,而展示率低的原因又是app一開始下載時候的預設權限。所以回頭更改預設權限設定,在更改後次日留存率實現5%增長。(但如何在用戶已下載後調整權限啊)
-各地區的差異化溝通,以美國市場為例,經過逐一測試不同族群發現40+婦女喜歡此產品,於是將廣告視覺改為該族群會喜歡的可愛孩子展示功能,降低33%的獲客成本
-增長的成功要素是CEO的有意識支持。因為增長會用到很多資源,或是影響很多資源。若是沒有CEO的支持,無法成功。
-增長團隊需要的數據分析師,是對產品有深切了解的數據分析人,而不是純粹解讀數字。
#9-7Square(支付服務), 羅揚 James Luo
-留存主要是產品決定的,但在早期留存(D14-D90)增長可以起到很大作用,只要透過各種管道(信件、推送、Retargeting 廣告)重新提醒用戶,就會對早期留存產生明顯效用。
-要做全產品用戶推薦的指標的先決條件,是內部有堅實的大數據團隊,足以做獲客通路歸因。
-通路關鍵三大指標(CPA, ROI, LTV)中,最難建模的是LTV。因為涉及對長期留存率與資本折現率的重要假設。
-好的推薦系統會牽涉到三大項目,獎勵、曝光、轉化。其中獎勵的設計是與嚕羊毛黨鬥智鬥勇的活動。獎勵內容要考慮『有吸引力的額度、合適的條件限制、養成使用習慣的限制,累進式獎勵、考慮對稱式獎勵(利己又利人)』
-即使是最忠誠的用戶,也不會時刻記得你的獎勵項目。
-新用戶進來後,可以用推薦人的資訊提醒他們使用獎勵,不僅給新用戶個性化的感覺,也提醒新用戶『我確實獲得了某人的推薦』
#9-8 探探(校園招聘)/ 美圖(Photo Editor), 韓知白
-美圖的用戶留存指標設在N張照片保存,一開始是基於通路管理的需要,因為有些通路留存數據會有回饋延遲以及作假的問題。
-探探的市場部與增長部的區別在,市場部負責花錢,增長部不負責花錢。
-增長不是先做KPI管理,而是要有好的基礎設施(行為數據後台,A/B測試框架)才能開始觀測指標與迭代增長。
-快速迭代的價值在於,當你沒有人家的靈感,人家一次增長效果比你好3倍(+60% vs +20%)的時候,只要你迭代速度有三倍,還是可以得到一樣的成功增長效果。
-增長要避免的第一個坑就是局部優化,這裡改一點截圖,那裡改一點文案。其實也許改產品名字與圖標是最有效提升app商店轉化率的途徑。增長經理要能夠跳脫盒子思考(out of box thinking)
-剛開始做測試的人,要忘記喬布斯張小龍等產品的大神,他們是靠直覺也很少看數據:正常人要靠數據與即時反饋,勤能補拙。
#9-9 Keep(運動)/豆瓣(社群), 張弦
-全景漏斗,關心橫向的產品功能交互關係。當一個產品不只是工具,還有社交,內容等多種功能。可以根據不同功能設計指標,再看看功能
之間的交互拉提作用,決定整個產品後續的發展。而不是只看單一指標。
-量化與質化的兩腳思維,曾經做測試時候只看指標,以為是A與B的相關性,但從未想過中間還有個C。學到後就會在產品中安插小問卷直接問用戶,但要把握3個題目之內的精簡原則,不可以打擾用戶。
-加法與乘法,做增長後了解了加法與乘法的關係。增加一條溝通管道是加法,優化轉化率是乘法。一般來說,乘法的好處更大一些,但這也是基於加法已經帶來足夠的初始流量,否則盤子太小的乘法也沒啥意義。
-做產品像開船,動力與方向最重要。產品小的時候,著重動力,加速度要夠。產品體量大了後,動力已經比較足了,著重方向,往哪兒發展就更重要。
---以下是關於團隊的摘要---
#Greylock Partner / Pinterest(圖片秀), Casey Winters
"增長團隊必須是全職的,不能跟人共用成員,否則優先順序會被影響"
#Mobile Growth Stack / Sound Cloud (Podcast), Andy Carvell
"增長團隊大約7-8人,包含產品經理、分析師、設計師、程序員,最多的是程序員。產品經理需要對分析、UI/UX設計、程序都略懂,才能跟他們溝通。以每週迭代的循環討論測試設計、結果與去留。"
# GloStation / Postmates(送餐), 陳思齊
"增長最令人不喜歡的是,會讓你偏向那些容易衡量並且很快衡量的東西。但有時候最重要的事情,例如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反而不是容易衡量的。"
#Growthstructures / Sofi Finance(學貸轉貸), Steven Dupree
"增長團隊刷存在感兩種做法:(1) 在例會中說明有趣但違反直覺的實驗,已讓大家有印象(2) 把大事(重大影響力但耗資源)跟小事(容易但效益有限)的實驗混合起來,避免人家覺得你沒貢獻或者只會做小事情"
#Cerberus Interactive/Acorns (微型投資與機器人投資) , Sami Khan
"靠創意的廣告狂人時代已經過去,excel 跟計算機才是你的好朋友。"
# Camera360(修圖), 陳思多
“增長的成功要素是CEO的有意識支持。因為增長會用到很多資源,或是影響很多資源。若是沒有CEO的支持,無法成功。”
#Square(支付), 羅揚 James Luo
“通路關鍵三大指標(CPA, ROI, LTV)中,最難建模的是LTV。因為涉及對長期留存率與資本折現率的重要假設。”
# 探探(校園招聘)/ 美圖(修圖), 韓知白
“快速迭代的價值在於,當你沒有人家的靈感,人家一次增長效果比你好3倍(+60% vs +20%)的時候,只要你迭代速度有三倍,還是可以得到一樣的成功增長效果。”
# Keep(運動)/豆瓣(社群), 張弦
“做產品像開船,動力與方向最重要。產品小的時候,著重動力,加速度要夠。產品體量大了後,動力已經比較足了,著重方向,往哪兒發展就更重要。”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74的網紅好女人的情場攻略,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觸擊率、轉換率、口碑行銷? 原來找對象也可以套用行銷理論? 就讓照蓉教妳如何利用漏斗理論找到真愛 搭配文章收聽➡️https://medium.com/@therightone 🎙收聽節目 Sound On:https://pse.is/QRM6D Spotify:https://pse.is...
行銷漏斗理論 在 M觀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本周一科技M頭條摘要整理,後兩則主題的整理請見留言連結。
[ 推特超級訂閱制 ]
■ 推特計畫新增稱作 Super Follows 的功能,讓用戶可以鎖住部分內容,只開放給付費的粉絲。這些內容可以包含會員專屬推特、電子報,或進入某些社群社團的權利。
• 推特在美國絕對是主流社群媒體,例如非常會用社群媒體宣傳自己的川普,主要用的就是推特。雖然FB更為普及,但在政治人物、演藝明星、體育明星、KOL意見領袖方面,推特更為主流。
• 推特以往有個問題,就是不太會賺錢。所以他們推出新商業模式非常引人注目,股價也漲了很多。
• Follow 就是追蹤,現在推特計畫推出的 Super Follows,就是付錢追蹤。
• 功能中的專屬推特就是:例如我一天發五則推文,裡面有兩則只有付錢會員看得到。
• 電子報功能就是你付了費我就發電子報給你,有點像 Substack 這個付費電子報工具。
• 還有進入社群社團的權利,例如追蹤彭培奧的人,付錢就可以加入彭培奧粉絲團。
• 目前這些功能還在內部測試,推出時間還沒決定。未來推特有幾萬粉絲的網紅可以直接在推特上面收到粉絲的錢,也可能會有打賞功能。
■ 有一些在國外被稱作熱情經濟 passion economics 的知名服務,包括 Onlyfans(包含很多成人應用內容)、Patreon(訂閱式專案群募)、Substack(寫作者可推出付費訂閱電子報)等等,都是讓意見領袖或網紅可以向粉絲收訂閱費、讓有能力產出內容者可以獲取報酬的方式。它們原本某種程度算是跟 Twitter 共生,意思就是有些人在推特上吸引很多人,有一大堆粉絲,但沒辦法用推特向他們收錢,只好把他們導到例如 Substack 之類的地方來賺錢。未來推特推出收費功能後,勢必會搶走這些服務的部份收入。
• 一個例子是,我聽的一些免費 podcast 也有收費進階版在 Patreon 上面。其實這個狀況也有點像我剛才介紹我自己的 PressPlay。我的 YouTube 和 Podcast 是免費的,但如果你們覺得從我身上可以學到東西,可以付費去 PressPlay 看M觀點商學院,或者去 vocus.cc 方格子訂閱科技巨頭解碼,得到更深入的分析。對我來講,PressPlay 就等於 Patreon,方格子就等於 Substack。我的前端導流平台不是推特,這是因為推特在台灣不紅。我用來吸引人的平台就是 YouTube 和 Podcast。
■ 以往推特主要的營收是靠廣告,但收入不怎麼樣,他們不太懂得如何去做廣告,廣告也並不精準。大家對推特靠廣告賺錢已經死心。所以現在推出新商業模式,就讓推特的投資人很興奮。這應該是推特近期大漲的原因。
• 上周我在逛 Clubhouse 的時候,在一個討論美股的房間,聽到他們在討論推特的股價最近很強勢,多數人都在拼命稱讚推特,我聽了十幾二十分鐘之後,就忍不住舉手發言,上去噴了一下推特。
• 我說最近推特的確漲了不少,一個月內漲了 60%,相對而言因為市場修正,其他的科技巨頭都在下跌,所以變成萬綠叢中一點紅。但是這樣就代表推特很好嗎?老實說,那是因為推特之前股價太爛,沒能力賺錢,基本上市場不太想理它。當它出現轉機的時候,股價當然會上漲。
• 我們比較一下,一樣是社群媒體、跟推特差不多同期上市的 FB,上市時的價格大約 40 美元左右,近期漲到 280,大概漲了六七倍。推特上市的時候也大約是 40 美元左右,但即使算上近期猛烈的漲勢,也還沒有漲到 2 倍。
• 所以推特最近的暴漲,不是因為這公司有多好,而是因為之前的股價實在太爛,變現能力太差。不只 FB 透過廣告賺了大錢,Snap Chat 比 FB 和推特晚推出很久,廣告變現模式卻非常成功,就算 TikTok 也能賺到不少錢,基本上就只有推特不行。推特用戶非常多,廣告卻一直做不起來,所以股價才這麼爛。
• 所以終於出現新商業模式,我覺得是對於推特的強心針,終於有可能會翻身了。
■ Jack Dorsey 被逼到牆角後努力圖強?
• 去年有投資人說推特CEO Jack Dorsey 表現太差,要換掉他。因為覺得他經營不善,推特這麼多人用,營收成長還這麼差。Jack Dorsey 勉強妥協保住位置,答應會努力翻身。從那之後他才比較認真經營,規劃一些新方向。大多數新方向是值得看好的。
■ 推特這個 Super Follows 新計畫會成功嗎?我認為應該有很高的成功機率,而且不只是我,之前很多知名分析師,例如 Ben Thompson,都看好推特可能在 Super Follows 這方面能做出成績。
• 行銷上有所謂 funnel 漏斗轉換的理論。以M觀點為例,假定我有 10 萬 YouTube 觀眾,但付費的只有 1000人,那就是轉換率 1%,漏斗第一層到第二層過濾掉 99%。第二層之後還可以有第三層,第四層漏斗。
• 國外很多作者是在推特上吸引人,有十幾二十萬追蹤者,然後讓追蹤者付錢去訂閱 Substack 或 Patreon。用戶必須離開原來的平台去其他平台,有這個轉換動作就會降低轉換率。轉換率可能低到只有3%,5%,甚至千分之幾。
• 行銷上漏斗轉換次數越少越好,每轉換一次就會流失一批人。但未來如果能夠在推特上直接訂閱,就少了一層轉換流失,粉絲不需要去新平台重新註冊會員、輸入信用卡資料等等。這個過程「摩擦力」很大,當中的任何一個步驟,用戶都可能停下來不繼續往下做。
• 而且推特在費用上有優勢。以我目前聽說的消息,推特可能會以抽更少的抽成,來搶 Substack 和 Patreon 的市場。歐美會有大量創作者使用推特作為收費管道。
• Patreon 和 Substack 會受這件事很大影響。但 Substack 還是有優勢,不會一下被打趴。有些創作者不希望被一個平台綁住,希望使用比較獨立的訂閱服務。這有點像你架部落格時可以選擇自己架,或是使用現成平台。Substack 比較像工具,不希望被推特綁住的人還是會去用。例如在美國的保守偏右派意見領袖,在推特累積了幾千一萬付費會員,結果發了一篇違反政治正確的內容,就會被封。類似這樣的人會考慮不用推特平台。 Substack 是不會被消滅,但成長會變慢,市場會被推特搶走一大塊。
• 除了 Super Follows,近期推特還在開發 Spaces,是類似 Clubhouse 的語音聊天室。
等它正式推出,我們再來看看它是否搶掉 Clubhouse 的成長。
■ 推特的優勢是上面已經有很多知名網紅、意見領袖、政治人物、演藝明星。平台上該有的功能都有的話,這些人就沒必要去Clubhouse 開房間,或者去其他訂閱平台開訂閱制。
• 結論是我看好推特這個計畫能夠成功,特別是在美國市場。股價有正面反應是很合理的。
行銷漏斗理論 在 吳冠宏 Ryan W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內容行銷者常會遇到問題有
- 觀看數不高,怎麼調整?
- 做內容前,應該先設計銷售漏斗嗎?
- 如果TA很小眾,流量一直上不來,要換TA嗎?
今天43分鐘的影片,與你分享我的親身經驗,與8個網路行銷理論
https://youtu.be/b6eZiUMqk2Y
行銷漏斗理論 在 好女人的情場攻略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觸擊率、轉換率、口碑行銷?
原來找對象也可以套用行銷理論?
就讓照蓉教妳如何利用漏斗理論找到真愛
搭配文章收聽➡️https://medium.com/@therightone
🎙收聽節目
Sound On:https://pse.is/QRM6D
Spotify:https://pse.is/QYDLV
Apple Podcast:https://pse.is/QGTHC
🔔非誠勿擾快速約會 粉專:https://pse.is/RA9XR
❤好女人的情場攻略 女性專屬社團:https://pse.is/QZ6R5
💌來信解決妳的「愛情怎麼辦」:[email protected]
【非誠勿擾快速約會】:
台灣最受歡迎的交友活動。 我們是由一群來自金融界和科技界的海外歸國人士所創立,致力於提供平日工作繁忙的白領上班族一個有趣、安全、省時的交友活動體驗。 從2013年開始,我們舉辦超過200場快速約會,累積7000人參與,並促成了100對以上男女交往or結婚。 在這個節目裡,我們將分享過去7年累積的知識和經驗,提供好女人在情場上的心法和技法,幫助妳早日找到那個"他"。
【Who is 陳照蓉】:
微醺系女子,對非感情的事理性果斷,對感情的事情緒很滿,內心有一個八點檔女主角,不怕不被愛,只怕覺得自己不可愛,27歲,最大的興趣是談戀愛。
Produced by Captain Lu & Jocelyn Jhu

行銷漏斗理論 在 Facebook 廣告漏斗指南- 如何為您的企業設計完美 ... - Tenten.co 的推薦與評價
做行銷的朋友應該知道「行銷漏斗」這個概念,大多數消費者都會經歷至少3 ... 理論上來說,Google廣告引來的流量,或者說搜索引擎引來的流量質量是要比 ... ... <看更多>
行銷漏斗理論 在 如何讓客戶名單變成訂單? 了解「行銷漏斗」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外包做 行銷 、拍影片貴森森,結果也不盡理想?想要學影片拍攝,又覺得器材好貴、技術好難? 坊間許多的 行銷 課程太著重 理論 ,實際運用時你可能還是一頭霧 ... ... <看更多>
行銷漏斗理論 在 要何如讓客戶回頭和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哈囉~~ 今天小編要繼續介紹「行銷漏斗(下)」唷~ 底層:VIP忠實客戶漏斗 ... 這個階段是令客戶真正付錢,由考慮到付諸行動的過程,在漏斗理論中稱之為「轉換」。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