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背信 福島縣內7成地方反對輻射污染水海放
據日本民之聲新聞6月報導,日本政府在今年4月決定,將於2年後把福島核災衍生的輻射污染水海放。消息一出,不但韓、俄、中等鄰國嚴重抗議,福島縣內7成的地方議會也都決議反對或將慎重因應。
「在縣民還未能充分理解的狀況下,政府就做出海洋放流的決定,實在令人遺憾。以現階段而言,無法讓人信服。」福島縣磐城市長清水敏男,在6月14日的市議會裡如此表示。
同一天磐城市議會上,議員狩野光昭接著說道,在政府決定海洋放流後,截至6月11日之前,福島縣內9個市町村議會做出了意見書。包括已經以意見書反對的議會,共有20個市町村議會反對。不得不說政府的決定,確實沒有得到在地的認同。
狩野光昭並提及目前核災賠償機制的問題:「東電雖然表示過,發生風評被害的話,會迅速給予適當的賠償。但賠償機制卻要受害者向加害者提出受害證明。因此有越來越多申請賠償的人沒能得到救濟。」
「東京電力只用(漁產)銷售好或不好來認定因果關係是不行的。損失需要和核災有相當的、客觀的因果關係才會賠償。而核災後數年,被否定因果關係的賠償申請案件越來越多。」
「輻射污染水之後海放是3~40年的事情,而民法上請求賠償的時效只有10年。到時效消滅時,都還沒辦法證明因果關係。賠償標準也會因此變得模糊不清。應該要求政府跟東京電力,建立從受害者立場出發的賠償機制。」
對此,磐城市危機管理部長綠川伸幸回應道:「政府和東京電力應該對被害者提供體貼細緻的政策支持,站在核災肇事者的立場徹底履行自己的責任。盤城市政府會持續強烈要求他們做到。」
面對來自國內外的異議,日本政府在決定輻射污染水海放後表示,放流時的污染程度會比國家標準還低上許多,並在國際原能總署的支持下施作。而在中韓俄三國的反對之餘,美國則表示能夠理解。
另一方面,早在2018年的輻射污染水公聽會上,包括前京都大學物理教授山田耕作、北海道癌症中心名譽院長西尾正道在內,多位日本醫生學者與NGO代表,分別指出政府在放流標準與放射性核種危害之謬誤;「今天政府代表好像有氚的專家在,其實一無所知,沒有一個討論健康上的問題。」
除了福島縣內7成地方議會表達異議之外,依賴大自然生活的福島縣漁業聯合會、日本全國漁業聯合會、福島縣農業聯合會、林業工會等等,也都一致反對。
據日本各大媒體報導,今年4月日本政府決定海洋放流時,福島縣漁業聯合會會長野崎哲表示:「對政府的決定感到非常驚訝,再次代表漁業組織表達反對。」2015年時,東京電力曾對福島縣漁業聯合會承諾,在沒有得到漁民的理解之前,不會處分輻射污染水,而現在卻違反了約定。
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災時,許多台灣人都熱心捐款,之後也時常關心當地狀況,成為台日友好的佳話之一。如今在輻射污染水海洋放流問題上,福島民眾遭遇日本政府與東京電力的背棄,需要世界的聲援與支持。包括台灣在內,來自24國家、共311個環保團體已發起國際連署,持續向日方表達異議,希望日本政府早日收回成命。
圖片說明:
福島市信夫水力發電廠下游告示,由於核災輻射污染影響,禁止捕魚。(來源:民之聲新聞推特)
本文作者:宋瑞文 /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本文民之聲新聞報導部份,承蒙授權。
*本文相關編譯與轉寫,承蒙上前万由子女士審閱。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
表示因果謬誤 在 我是台灣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朱宥勳在臉書表示柯文哲從算計蔡賴之爭、國民黨總統初選、拉攏郭台銘、成立盜版台民黨、到黨員大會的低級錯誤,幾乎每一步都算錯。
儘管柯粉喜歡模仿中國用語稱「柯p在下好大一盤棋」,但事實上柯文哲幾乎每一步都算錯,從總統大選之初的三成民調,到現在不足一成,最近為了搶奪韓粉,又發動對民進黨的政治鬥爭。應該如何理解柯文哲這種自以為聰明,卻總是全盤皆墨的現象?
從行為上來看,如我多年來一直堅持,柯文哲雖然並未主張統一,但他是中國對台統戰最重要的棋子之一。檢視柯文哲的言論,從批評新潮流、打陳菊、批評蔡英文、批美、批台灣防疫、讚美oBike、全面西進、讚美中國官員、抨擊港人、為黑警開脫⋯⋯各種言論,與中國對台統戰呈現高度同步的情形,維持數年之久,已經很難以巧合解釋。
但是除了這些被稱為「檳榔」的事件之外,對於柯文哲的行為,其實心理學有更一般也更簡單的解釋,可以在柯文哲每天自我打臉的表面矛盾下,提出一致性的說法,那就是自利性偏誤(self-serving bias)。
所謂自利性偏誤是歸因謬誤的一種,所謂的歸因謬誤,是對因果關係解釋的錯誤,例如天真地認為世界上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為自己,另外一種極端則是認為都是外界環境所致。例如經濟學將行為歸諸個人,是過度個人化的解釋,而社會學將行為歸諸社會結構,是過度社會化的解釋。
而自利性偏誤是人們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失敗怪罪於環境。例如柯文哲認為他若不能當台灣總統,是因為人民水準不夠;oBike的失敗也是人民水準不夠;他的民調最低則是台北市民人在福中不知福。但是任何市政建設,凡是在他的臉書可以拿來宣傳者,一開始一定是在他之前台北市或台灣如何糟糕,到他上任之後才作出改變。或是他每天痛罵陳菊又誇耀自己世大運的表現,卻對世大運是陳菊借將給他才能成功,表示「那是幫助台北市,幫助國家,是應該的,並不是幫助柯文哲。」言下之意就是別人幫助他是應該的,但是成就還是他的。這種自利性偏誤幾乎是柯文哲最重要的特徵之一。
儘管自利性偏誤十分常見,但是柯文哲幾乎到了病態的地步,因此可以進一步追問:什麼樣特質的人自利性偏誤會特別顯著?
原因之一是自戀。自利性偏誤的目的之一是保護自尊,希望維持自我形象,但是研究發現,表現出擁有自戀特質的人,特別容易顯現極度自利性偏誤。
柯文哲明知自己大學聯考兩次才考上醫科,數學更只考30分,在家哭到牙齦腫起,卻刻意遮掩過去,成天毫不臉紅地對媒體吹噓缺乏效度的智商157;或是明明不得人緣,辦公室在台大地下室,卻喜歡自稱雍正,將自己的部門稱為軍機處,牆上掛著崇拜的毛澤東的畫、對部屬自稱朕等等事蹟,都可能暗示著與研究的結論一致,他的自戀與自利性偏誤高度相關。
原因之二是與他人疏離。為什麼台北市政府劣幣逐良幣,能人均一一離開柯文哲?柯文哲對人似乎缺乏同理心,不知道是否與他成天掛在嘴邊的缺乏確診證據的亞斯伯格有關,但是凡是與他合作的,在他的利益與權力慾需要時,都可以被輕易地拋棄,然後酸溜溜地說,那些人都是因為沒得撈才離去,柯文哲之所以擅長背刺,或許與他和人的疏離有關。
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若要和諧,必然不能無限放大自我,必須要適時懂得退讓,因此要能夠有自我反省與自我批評的能力,而這正是可以減少自利性偏誤的條件。相對的,缺乏同理心、與人疏離者,因為不需要自我反省與批評,所以自利性偏誤的傾向也會比較顯著。
這其實也可能與過度保護自己有關,觀諸柯文哲母親同樣是嚴以待人、寬以律己的個性,並且和柯文哲一樣,時時將台大醫科掛在嘴邊,至今仍不時出面替柯文哲喬事情,甚至要代為登記參選總統,在柯文哲被戲稱為媽寶的背後,可能意味著柯文哲自幼受到過度的保護,因此凡有出錯,必是他人的錯,凡有所成,就算只是騎自行車,成就必歸功於他本人。
從這個角度而言,柯文哲與陳佩琪兩人必定要相當適配,才能長久維持關係,柯文哲固然經常有歧視女性的言論,但是他對家庭分工與婚姻關係緊密程度的看法,應該與陳佩琪十分接近。
神經科學家則發現,自利性偏誤強烈的人,紋狀體激活(striatal activation)較高,這部分的腦涉及行為動機的控制以及幻覺和妄想的中介。還有些人發現,自利性偏誤強烈的人,腹側前額葉皮層(vmPFC)的活動較低,代表整合的程度較低,用來克服自利性偏誤的能力也較弱。
當然自利性偏誤只是猜測柯文哲的心理因素之一,而且就算只是自利性偏誤,也還有其他次要的影響因素,不過這篇臉書已經寫太長了,就到此為止吧。
表示因果謬誤 在 音樂政治上班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所謂自利性偏誤是歸因謬誤的一種,所謂的歸因謬誤,是對因果關係解釋的錯誤,例如天真地認為世界上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為自己,另外一種極端則是認為都是外界環境所致。例如經濟學將行為歸諸個人,是過度個人化的解釋,而社會學將行為歸諸社會結構,是過度社會化的解釋。
而自利性偏誤是人們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失敗怪罪於環境。例如柯文哲認為他若不能當台灣總統,是因為人民水準不夠;oBike的失敗也是人民水準不夠;他的民調過低則是台北市民人在福中不知福。但是任何市政建設,凡是在他的臉書可以拿來宣傳者,一開始一定是在他之前台北市或台灣如何糟糕,到他上任之後才作出改變。或是他每天痛罵陳菊又誇耀自己世大運的表現,卻對世大運是陳菊借將給他才能成功,表示「那是幫助台北市,幫助國家,是應該的,並不是幫助柯文哲。」言下之意就是別人幫助他是應該的,但是成就還是他的。這種自利性偏誤幾乎是柯文哲最重要的特徵之一。
朱宥勳在臉書表示柯文哲從算計蔡賴之爭、國民黨總統初選、拉攏郭台銘、成立盜版台民黨、到黨員大會的低級錯誤,幾乎每一步都算錯。
儘管柯粉喜歡模仿中國用語稱「柯p在下好大一盤棋」,但事實上柯文哲幾乎每一步都算錯,從總統大選之初的三成民調,到現在不足一成,最近為了搶奪韓粉,又發動對民進黨的政治鬥爭。應該如何理解柯文哲這種自以為聰明,卻總是全盤皆墨的現象?
從行為上來看,如我多年來一直堅持,柯文哲雖然並未主張統一,但他是中國對台統戰最重要的棋子之一。檢視柯文哲的言論,從批評新潮流、打陳菊、批評蔡英文、批美、批台灣防疫、讚美oBike、全面西進、讚美中國官員、抨擊港人、為黑警開脫⋯⋯各種言論,與中國對台統戰呈現高度同步的情形,維持數年之久,已經很難以巧合解釋。
但是除了這些被稱為「檳榔」的事件之外,對於柯文哲的行為,其實心理學有更一般也更簡單的解釋,可以在柯文哲每天自我打臉的表面矛盾下,提出一致性的說法,那就是自利性偏誤(self-serving bias)。
所謂自利性偏誤是歸因謬誤的一種,所謂的歸因謬誤,是對因果關係解釋的錯誤,例如天真地認為世界上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為自己,另外一種極端則是認為都是外界環境所致。例如經濟學將行為歸諸個人,是過度個人化的解釋,而社會學將行為歸諸社會結構,是過度社會化的解釋。
而自利性偏誤是人們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失敗怪罪於環境。例如柯文哲認為他若不能當台灣總統,是因為人民水準不夠;oBike的失敗也是人民水準不夠;他的民調最低則是台北市民人在福中不知福。但是任何市政建設,凡是在他的臉書可以拿來宣傳者,一開始一定是在他之前台北市或台灣如何糟糕,到他上任之後才作出改變。或是他每天痛罵陳菊又誇耀自己世大運的表現,卻對世大運是陳菊借將給他才能成功,表示「那是幫助台北市,幫助國家,是應該的,並不是幫助柯文哲。」言下之意就是別人幫助他是應該的,但是成就還是他的。這種自利性偏誤幾乎是柯文哲最重要的特徵之一。
儘管自利性偏誤十分常見,但是柯文哲幾乎到了病態的地步,因此可以進一步追問:什麼樣特質的人自利性偏誤會特別顯著?
原因之一是自戀。自利性偏誤的目的之一是保護自尊,希望維持自我形象,但是研究發現,表現出擁有自戀特質的人,特別容易顯現極度自利性偏誤。
柯文哲明知自己大學聯考兩次才考上醫科,數學更只考30分,在家哭到牙齦腫起,卻刻意遮掩過去,成天毫不臉紅地對媒體吹噓缺乏效度的智商157;或是明明不得人緣,辦公室在台大地下室,卻喜歡自稱雍正,將自己的部門稱為軍機處,牆上掛著崇拜的毛澤東的畫、對部屬自稱朕等等事蹟,都可能暗示著與研究的結論一致,他的自戀與自利性偏誤高度相關。
原因之二是與他人疏離。為什麼台北市政府劣幣逐良幣,能人均一一離開柯文哲?柯文哲對人似乎缺乏同理心,不知道是否與他成天掛在嘴邊的缺乏確診證據的亞斯伯格有關,但是凡是與他合作的,在他的利益與權力慾需要時,都可以被輕易地拋棄,然後酸溜溜地說,那些人都是因為沒得撈才離去,柯文哲之所以擅長背刺,或許與他和人的疏離有關。
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若要和諧,必然不能無限放大自我,必須要適時懂得退讓,因此要能夠有自我反省與自我批評的能力,而這正是可以減少自利性偏誤的條件。相對的,缺乏同理心、與人疏離者,因為不需要自我反省與批評,所以自利性偏誤的傾向也會比較顯著。
這其實也可能與過度保護自己有關,觀諸柯文哲母親同樣是嚴以待人、寬以律己的個性,並且和柯文哲一樣,時時將台大醫科掛在嘴邊,至今仍不時出面替柯文哲喬事情,甚至要代為登記參選總統,在柯文哲被戲稱為媽寶的背後,可能意味著柯文哲自幼受到過度的保護,因此凡有出錯,必是他人的錯,凡有所成,就算只是騎自行車,成就必歸功於他本人。
從這個角度而言,柯文哲與陳佩琪兩人必定要相當適配,才能長久維持關係,柯文哲固然經常有歧視女性的言論,但是他對家庭分工與婚姻關係緊密程度的看法,應該與陳佩琪十分接近。
神經科學家則發現,自利性偏誤強烈的人,紋狀體激活(striatal activation)較高,這部分的腦涉及行為動機的控制以及幻覺和妄想的中介。還有些人發現,自利性偏誤強烈的人,腹側前額葉皮層(vmPFC)的活動較低,代表整合的程度較低,用來克服自利性偏誤的能力也較弱。
當然自利性偏誤只是猜測柯文哲的心理因素之一,而且就算只是自利性偏誤,也還有其他次要的影響因素,不過這篇臉書已經寫太長了,就到此為止吧。
表示因果謬誤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我來透過一個心理學的觀念,來談一談關於「迷信」是怎麼發生的?
這個觀念呢,叫做「後此謬誤」,它是一種我們內在的思維模式。講幾個例子喔,你大概可以體會一下「後此謬誤」是什麼。
有一個來自瑞典的美國職業冰球的守門員,叫做佩勒.林伯。他每次出賽的時候,都會在護具下面,穿同樣一件橘色的罩衫。
但重點是這個罩衫從來不洗,除了衛生的問題之外,幾年下來這個衣服,早就縫縫補補過好多次,都已經快要爛掉了。
另外一位已經退休的網球名將,叫伊凡.諾賽維奇。他每次贏球之後,都有一個習慣,就是把勝利當天的作息,複製到下場比賽的日子。
而這裡所談的「複製」,包含餐桌的擺設啊、餐點的菜色啊,這些是完完全全的複製。
他自己就在部落格上曾經寫到喔,他很希望比賽能夠快一點結束,因為比賽結束,他才能夠吃別的東西。
而另外一位運動員,是上個世紀的美國職棒明星,叫威德.伯格茲。他的外號是雞肉人,因為他每一場比賽之前,都要吃雞肉。
另外呢,他還很迷信這個數字「17」,他每次打擊的練習,都安排在5點17分;然後短跑練習都排在7點17分。
有一陣子剛好遇到打擊的低潮,結果有一場比賽的播報員,忘記念他的背號,就介紹他上場。
那一天他的比賽表現的很好,走出了低潮。於是從那一天開始,他就不準播報員,在介紹球員出場的時候,唸他的球衣號碼。
他現在已經退休了喔,他個人傳記的作者就說喔,博格茲的生活到處都是規定,他根本就是個機器人,是一個每件事情都有固定儀式的人。
而他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有打擊成績要顧,透過規律而機械化的作息,博格茲覺的自己在場上的表現,也會變得可以測量、可以比較。
其實這樣的狀況,在各類運動員的選手身上,簡直是司空見慣。只要他們有一天的表現非常好,他們在這之前,做的每件事情都會放大,成為他們表現好的原因。
然後全部集合成一個「儀式」,每天都要做一遍;這樣的情況,就是「後此謬誤」。
其實早在山頂洞人,或法老王的時代,從人類出現第一個幸運符,的那個瞬間開始;我們的大腦裡,就會產生這樣子我們無法拒絕的傾向。
當一個事情,接著另外一件事情發生,我們就會判定,這兩件事情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係,這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然而,如果從負面的角度來理解的話,有一句話是這麼說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有一個調皮的孩子,被插座電過一次之後,他從此以後就會躲著插座。他有一次觸電的經驗,比被他爸媽電一萬次都有用。
你根本不用跟小朋友解釋,富蘭克林的電學原理,你也不用跟他說明,從電學被發現之後,要怎麼樣去設計出電場啊、電網啊、電線啊…。
你甚至於不用跟他說,這背後的對經濟呀、產業啊、文化啊,有什麼影響?
你根本不用跟他分析、研究電磁學的公式。反正呢,他只要被真真實實的電過一次、麻過一次,他就什麼都懂了。
我們的大腦會這麼認為,經過了這個經驗,所以得到某個結果。所以因為這樣的經驗,我再也不敢「再重複一次」。
你會發現,人類非常容犯「後此謬誤」。我們太容易把先、後發生的兩件事情,把它歸納成因果關係。
「後此謬誤」可以說是我們「非理性思考」的大哥大。
所有失準的、不科學的、穿鑿附會的、道聽途說的、迷信的…這些說法;都應該給「後此謬誤」這個大哥,好好的鞠個躬喔!
我們會因為「後此謬誤」,讓我們被很多經驗,跟觀念牽著鼻子走;甚至於,被送去賣了,還不忘說謝謝、幫他數鈔票。
其實,這樣的「後此謬誤」,如果公允一點來看的話,它其實某個層面,也是我們之所以會學習、學會經驗的一個主要出發點。
但問題在於喔,我們不太懂得去過濾、去篩選出,有太多、太離譜的狀況;只會死板的,照著這樣的一個觀念,或這樣的一個經驗去歸因。
把前面發生的事情,跟後面發生的事情,只要它有順序性,我們就會覺得它是因果關係;就像是我們生活當中,那些小感冒。
其實,無論如何都是會好的,時間到了就會好。所以呢,在這個過程裡面,你吃的任何感冒藥;其實只是緩解一些症狀,而不是真的治好感冒本身。
但是我們的家裡,總會有一堆陳藥,讓我們覺得很安心。因為我們深信吃這些東西,可以讓自己好起來。
但事實上,感冒復原的原理,根本不是這樣子啊!就算你只是躺著蓋被子、好好休息,時間到了你也會好。
那麼有些文明還有一些儀式,像是「跳舞祈雨」。
有雨才能豐收,但這就表示「跳舞」跟「豐收」有關係嗎?我們以現在的理性,當然會很清楚知道,絕對不是這樣子。
如果再回到前面談的運動員的經驗,你的球隊在賽前可能會集合、可能會做一些禱告;但是你們拿到冠軍的原因,是因為你們的神,比對手的神來的強嗎?
你們拿到的獎金,要跟你們自己的神明分嗎?不是吧?只是「後此謬誤」這樣的直觀思維,是很順手、是很方便,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安全感。
它讓我們會有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我們會覺得再怎麼樣,這也是勝率最大的一個選項。
然而,當你發現自己也很容易這樣的時候,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到底有什麼問題跟瑕疵;因為這是我們演化心理當中,每一個人的「原廠設定」啊!
那既然知道「迷信」,也就是「後此謬誤」這樣的心理狀態,是我們的原廠設定。那就意味著,我們得默默的承受這一切嗎?
當然不是喔!其實如果你問我,我是站在什麼樣的態度,我是「反迷信」嗎?或者是我把所有疑似迷信的東西,全部推翻嗎?
我倒沒有那麼極端,我所站的位置是哦,如果這個儀式行為,能夠讓我好一點、 能夠讓我有信心一點、能夠讓我平靜一點,那何妨繼續呢?
但是我更清楚知道一件事,任何事情的成敗關鍵,還是在於直指核心的努力。你為這件事情,做了多少努力跟準備?
就像前面提到的運動員,那些儀式只要能夠讓他安心,那麼就繼續;可是別忽略了一件事,他今天之所以能夠成為運動明星。
是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的那些努力、那些訓練;那是他所有汗水,跟自律累積下來的結果。
所以呢,當我們本末倒置,把那些「儀式」,當成是成功主要的原因,而不是把自己能控制的努力,當成是主要的原因;那麼「迷信」在你的生命裡,才會是問題。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
在我們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