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初_中期──官員補褂(常服)|
◆福建分巡臺灣道
這邊選擇的官職是「臺灣道」,是清代台灣未建省之前的最高官職之一。
「道」(又稱「道員」)是清朝時,「省」與「府州」之間的一個類似於行政區的規劃。道員的權力凌駕於臺灣「府」之上,但仍受福建省管轄。
「臺灣道」的位階為正四品文官,清朝為避免培植地方勢力,主官皆從外地輪調,所以此官職不會是臺灣人擔任。除此之外,清廷也會增設「監察御史」,來制衡道員的權力,像是之前參考的〈番社采風圖〉,就是由當時駐台的監察御史命令畫工繪製的。
◆官員補褂(常服)
清代官服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差別。比如「朝服」、「吉服」,都是在比較正式的特殊場合裡才會穿的禮服。「朝服」為最正式的服飾,大多在大典、祭祀時被穿上,而吉服是略低一個層次的禮服,大多使用在節日宴請時。除此之外,在畫「容像」時也會把朝服拿出來穿,因為朝服較常服來的華麗精緻,也能象徵社經地位,大概就跟拍沙龍照時會穿上自己最正式的衣服一樣。
但官員們最實用的仍然是「常服」,常服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日常之服」,而是「常朝之服」,有點類似辦公服裝。常服的長袍可以單穿,有時也會有「袍+褂」的搭配,將常服袍穿在裡面,外面套一件代表官職的「補褂」便算常服。這邊介紹的就是這種搭配。
[#常服冠(吉服冠)+#頂戴]
清朝帽子有分多種,這頂「涼帽」是官員夏日所用官帽,材料大多為藤、竹製成,先裹一層白色的綾羅,外面再覆著紅纓。
而上面的那顆「頂戴」,則是代表著他的官職,隨著每顆頂珠的寶石不同,他的位階也不一樣,像這邊的四品就是「青金石」。除此之外,若是功勳卓著的大臣,則有可能會被皇上封賜孔雀羽毛製的「花翎」。
[#朝珠]
朝珠是清朝官服的一種佩掛物,掛在頸項垂於胸前,通常共108顆,每27顆間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顆,稱分珠。
[#常服袍]
這件「常服」分為二部分,一件是「常服袍」。
常服袍通常是石青色或靛青色的,形制上與一般長袍相差不大,但是袖口處多有蓋至手臂的「馬蹄袖」。若官員是皇親國戚,則衣襬會開四岔(前後左右,我們在此參考的是此類常服袍),一般官吏則是開兩岔(前後)。因為是常服袍,不同於大型場合用的朝服、吉服等,在袖口、衣襬處皆沒有刺繡。
[#補褂]
套在常服袍外面的那件則是「補褂」,又稱為「補服」。
補褂名稱由來主要是因為胸前後背都綴有一塊方形「補子」,補子是區分官品階級的重要特徵之一,補子上的動物,文官是禽鳥,武官則是猛獸,不同種類的動物也代表不同官階。
[#套褲+#方頭靴]
因為常服袍有開衩的設計,所以要搭配穿在內裡的套褲,才不會因此走光;「方頭靴」的靴類在清代多為官吏階級穿著,而且「方頭」在清代才開始興起,明代靴類則多為尖頭。
◆山雨欲來風滿樓
臺灣道為1727年-1885年的最高官衙之一,這個職位在台一百多年,經歷了好幾位皇帝的轉換,相較起來人類短短的生命,在綿長的歷史交替裡顯得渺小脆弱。那時的臺灣尚未建省,也未曾想過在遙遠地區傳來的戰役,會影響未來的台灣政權轉移。
這是清領初、中期的倒數第二篇介紹,我們接下來會介紹清朝開港後的台灣服裝。西化影響、多元族群,地方的仕紳與蓬勃的文化,那是一個文物極多、豐富多彩的年代,也是一個影響台灣極為重要的年代。
#網友廖伯豪先生補充:
所謂清代涼帽正名是夏「常服冠」同時亦作夏「吉服冠」,其制皆以白色羅覆面,並作有帽緣,並未有所謂湖色。
另清代常服規制,一般官員所謂二開裾是指前後開,並非開兩側,唯皇帝等覺羅宗室方能再開左右側(是為四開裾)。
頂珠僅為清代帽頂的寶石結構,故宜稱頂戴、頂子、常服冠頂。四品帽頂寶石除青金石外,更多是使用藍色涅(不透明)玻璃。
想了解臺灣清代官帽及官服最詳盡的研究內容,可參考拙作《清代官帽頂戴研究:以臺灣考古出土與傳世文物為例》以及發表於《故宮文物月刊》402期〈華服彰祿-從王得祿蟒炮彈清代官員吉服〉。
委託繪師:伊藤笑
參考資料:王金華〈中國傳統服飾:清代服裝〉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祖寧,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知不覺就變成「穿越系列」了!我也好想穿韓服和和服唷! 這次的意外有點多讓企劃變得有點單調,下次玩上海風的時候補回來QAQ 🍫 祖寧 IG/ning_twins0125 https://www.instagram.com/ning_twins0125/ 🍓 嘉嘉 IG /yuak5801511...
補褂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清領前期──通事|
◆是橋梁也是剝削──通事
此圖源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番社采風圖》,也就是清初官府繪製的原住民風俗圖,雖然圖像大多是紀錄當時的平埔族人,但有少許篇幅是與當時的漢人有關,比如其中的一篇──「渡溪」,就是描寫「通事」與「土目」乘竹筏渡溪,平埔族人浮水推筏的情景。
「通事」是一個清朝的職位,通常是漢人所任,職位並不高,但卻是作為官府與平埔族部落的溝通渠道,負責傳達政令。
由於通事太過熟悉部落的情況,因此常會借用權利從中謀財使壞,像是寫《北投琉穴記》的郁永河,就曾經描述許多通事仗著平埔族不了解漢語,所以在法堂上信口胡說指控,顛倒是非,欺壓平埔族人以謀取自己的利益。
除此之外,在原圖中通事旁邊坐的是「土目」,土目是平埔族人,通常由部落推選再經官方任命;也有直接由官方從社內選任。最初土目地位並沒有特別尊崇之處,但隨著漢人制度投射,通事制度也逐漸成為世襲,也造成了平埔族群中的貴族階層。
原圖中這兩位「通事」與「土目」都穿著褲和靴,顯示這些既得利益者是漢化的先鋒。在這裡我們選擇了「通事」的服裝來重新繪製還原。
◆通事服裝
「通事」在清代是很低階的官職,甚至未被放入九品之中,因此在圖中沒有大部分官職應有的裝飾,也沒有常朝視事的「補褂」(就是清宮劇中,官員穿的一塊繡著禽類獸類圖騰的衣服)。
[#涼帽+#椎髻]
紅色的涼帽是清朝在夏天的官帽,由於「通事」是屬於未入九品的官職,因此沒有帽子上面的頂珠。
「椎髻」是在清初時期人民常有的髮型之一,一樣是將「剃髮留辮」的前額頭髮剃掉,後面的頭髮則在腦後紮成髻。
[#短褂]
「褂」是在清代時出現的一種新型服裝,通常被做成圓領對襟(圖中將衣領解開,因此看起來像尖領),若衣長在腰際間被稱為「短褂」。除了長褂短褂的分別,褂也有分長袖與短袖,長袖多為窄袖,短袖多為寬袖通常只到肘間,也是圖中所穿。
短褂多利於行動,因便於騎馬又稱為「馬褂」。圖中土官的腰間還繫了一條布帶,在腰間繫布帶在中國容像中較為少見,也許是土官需在野外地區移動方便所致。
[#長袍+#馬蹄袖]
長袍是進入清代以後興起一種服裝樣式,在下擺部分有分為四開衩(前後左右)或二開衩(左右)或無開衩等,一般多為左右兩邊開衩的長袍,皇親國戚等才能穿著四開衩服裝。(這邊我們雙腿間的開岔畫錯了,應該是沒開岔才對)
另外,手部的袖口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他的袖口並非直接如現代衣服一樣平直,而是在本來比較狹窄的袖口的前邊,再接一個半圓形的「袖頭」,因為形狀如馬蹄相似,又被稱為「馬蹄袖」。通常附帶「馬蹄袖」的是比較正式的禮服,多為官吏所穿,平民較少準備。
[#開襠褲+#方頭靴]
因為長袍左右二側常有開衩的設計,所以要搭配穿在內裡的開襠褲,才不會因此走光,中國通常在內裡穿著「腿褲」,然而腿褲到了台灣,反而變成女性穿著裙子時的安全褲,而男性則多為搭配「開襠褲」,就是胯部會露一條縫通風(?)的那種褲子。(沒有圖片比較難形容......小編猜測可能因為台灣比較熱吧)
而「方頭靴」的靴類在當時也是一個權力的象徵,因為平民與平埔族群幾乎不會穿著靴類,所有采風圖是唯一一張穿著靴子的人像。
◆清朝的部落印象
《番社采風圖》原本的命名為《臺番圖說》,是乾隆年間來台的御史繪製的,這圖卷雖是以台灣為題,但卻兜兜轉轉了很多地方才到台灣,一開始甚至是由清末來到中國的義大利人羅斯擁有,民國二十四年時才贈給當時的政府收藏,而後才因國民政府來台,來到這塊土地上。
這卷圖共十七幅,即便並非兩百多年前的足本,仍有許多當時的生活環境與習俗紀錄,是個頗有史料價值的圖卷資料。雖然我們選錄的是裡面壓迫者漢人的形象,但這卷圖像裡主要紀錄的仍是平埔族的資料,若是對平埔族群的文化與當年形象有興趣的人,不妨去找來看看。
委託繪師:伊藤笑
參考資料:中研院〈番社采風圖〉、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裝》、〈台灣記略〉(高雄市自然史教育館)、王金華〈中國傳統服飾:清代服裝〉
補褂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雜談 |- 清領時期官員穿什麼?
每次說到清朝官服,小編總是想到《甄嬛傳》裡的溫太醫 <3 ……咦?清朝官服不就紅紅的帽子藍藍的衣服嗎?還有什麼特別的?
清代一如許多朝代的官服,不同場合有不同的差別。比如「朝服」,與「吉服」,算是在比較正式的特殊場合裡,才會穿的禮服。如「朝服」為最正式的服飾,大多在大典、祭祀時被穿上。而吉服是略低一個層次的禮服,大多使用在節日宴請時。
但以台灣身為不算政治中心的小島,官員們最實用的還是「常服」啦 !
常服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日常之服」,而是「常朝之服」。想像起來,大概就是沒有平常穿的T恤那樣輕鬆,但也沒有到要穿西裝的正式場合,就是上班時需要穿襯衫的概念一樣 🤔
常服袍可以單穿,有時也會有「袍+褂」的搭配,將常服袍穿在裡面,外面套一件石青色的褂便算常服。(如圖)
而繡有官階圖樣(補子)的「補褂」,也時常代替常服褂穿在袍外,就變成大家在清宮劇中有印象的官員服飾了呢!每個官員的補子會隨著官階有所差異,大家有機會在看劇時,可以多注意一下喔!👌
有時候清朝的服飾會有些讓人混淆,但隨著資料查詢,還是有些成就感的 🙃……
今天的雜談就到這邊啦~ 💅第一章圖片為恂勤郡王胤禵的常服(冬天)像,第二張圖片則是〈番社采風圖-渡溪〉裡的「土官」。但因為褂的顏色關係,為常服還是便服仍有疑慮,如果有什麼想法也可以和我們留言討論喔!
如果喜歡,不妨幫我們按個愛心,或是轉發啦~
#網友廖伯豪先生補充:
該名「土官」所戴之冠又稱為「雨纓冠」,可作為清代常民夏帽,亦作為清代官員夏行服冠樣式,多半搭配短褂(馬褂)及行服袍(可見人物袖口仍有馬蹄袖特徵)。
#雖然說會有成就感
#但小編查得很想哭
#話說最近有什麼好看的清宮劇嗎
#劇荒求推薦
#taiwan #costume #traditional #history
#台灣 #台灣服飾
#清領時代 #清朝 #清領前期 #古風 #官員 #後宮甄嬛傳 #平埔族 #皇清職貢圖
補褂 在 祖寧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不知不覺就變成「穿越系列」了!我也好想穿韓服和和服唷!
這次的意外有點多讓企劃變得有點單調,下次玩上海風的時候補回來QAQ
🍫 祖寧 IG/ning_twins0125
https://www.instagram.com/ning_twins0125/
🍓 嘉嘉 IG /yuak5801511
https://www.instagram.com/yuak5801511/
#西門 #旗袍 #龍鳳胎
補褂 在 #補褂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補褂 at Facebook.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