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久等了。或許,讓各位等太久了!我從醫院回來了!為了表示我的完好,特地在網路上抓了CCC創作集幫我拍的帥照,一饗粉絲!(出處:https://www.creative-comic.tw/special_topics/2)
(有些朋友應該看到第一句招呼語就知道,我在住院期間,也把「AV帝王」追完了)
雖然住到第七天才出院,但其實也只是用內視鏡把膽道的石頭夾出來而已,並沒有開刀;不過這段期間算是向人生請了個休假,整天追劇看書聽podcast聊ClubHouse,期間也體驗了注射鎮定劑的夢遊經歷與不由分說被塞四顆塞劑的羞家過程,不得不說畢生難忘。
總之,一如上禮拜約定的,我生龍活虎地回來了,所以原本上週二要開的「西川滿房」,這週二鐵開、盛開、開好、開滿!
6/29(二)晚上七點半,我邀請「臺文界小叮噹」陳允元老師,一起聊聊西川滿的作品、興趣與人際關係,保證顛覆你心中「文壇大魔王」的印象!
預計內容如下:允元老師導讀西川滿的詩作與小說,帶領大家從作品去了解所謂他的「浪漫」、「耽美」、「外地文學」是什麼感覺。
然後由我同時搭配粉絲團照片,介紹西川滿對於裝幀、版畫、藏書票的熱愛,以及他與立石鐵臣、池田敏雄等《民俗臺灣》陣營若敵若友的關係。
不好意思讓大家等了一禮拜,我們明日空中再會!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像講堂」 是「《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新單元,每月推出一集,每集一個主題,與讀者分享更廣闊的影像世界。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
「裝幀師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裝幀師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裝幀師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裝幀師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裝幀師意思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裝幀師意思 在 [心得] 2022,我最喜歡的10本書-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裝幀師意思 在 遊戲師布莉琪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評價
- 關於裝幀師意思 在 裝幀設計書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裝幀師意思 在 裝幀設計書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裝幀師意思 在 [閒聊] 近年泰耽/韓耽/英耽出版整理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裝幀師意思 在 緋村劍心到Youtuber:成為佐藤健「糖粉」的洗腦7步驟 的評價
- 關於裝幀師意思 在 裝幀師劇透心得- 廢文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裝幀師意思 在 李聖傑Sam Lee《最美的遺憾Beautiful Regret》Official Music ... 的評價
- 關於裝幀師意思 在 烏烏醫師- 今年介紹給大家最後的一本書:「裝幀師」... 的評價
裝幀師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晚朱宥勳在ClubHouse講「糞寫實主義」論戰,聊起西川滿、張文環、葉石濤等人的恩恩怨怨,精采絕倫,我筆記幾乎來不及記。
不過!西川滿這個人太過精彩,我聽得意猶未盡,相信大家也想敲碗求後續,所以我決定自己開一場。
沒錯!!趁朱宥勳在講課無法開房時(甚至無法當聽眾),我又要開房聊番外篇啦!!就是一個見縫插針、趁你病要你命的企劃!!
6/22(二)晚上七點半,我邀請「臺文界小叮噹」陳允元老師,一起聊聊西川滿的作品、興趣與人際關係,保證顛覆你心中「文壇大魔王」的印象!
大致內容如下:允元老師導讀西川滿的詩作與小說,帶領大家從作品去了解所謂他的「浪漫」、「耽美」、「外地文學」是什麼感覺。
然後由我同時搭配粉絲團照片,介紹西川滿對於裝幀、版畫、藏書票的熱愛,以及他與立石鐵臣、池田敏雄等《民俗臺灣》陣營若敵若友的關係。
圖為他為三歲愛子西川潤出版的詩集,裡面都是他兒子文法不通、發音不準的童言童語,這鐵定是臺灣史上第一本、作者年紀最小的詩集了!這真的是我們印象中,宣揚戰爭、崇拜奉公,鼓吹不要寫與國策無關的那個國家鷹犬嗎!?
--
6/21補充
跟大家說聲不好意思,原本預定明晚要與陳允元老師在ClubHouse開房聊西川滿的節目,因為個人因素取消了~
因為本人這幾年來自知有膽結石的毛病,只是一直拖著沒去斬草除根而已。昨晚突然腹痛如絞,悶痛持續到今日,膽囊阻塞的症狀明顯,所以明天會到醫院掛號把膽子拿出來驗證一下到底大不大。原本與陳允元老師的對談,就暫時延期囉~
暫且告假一陣子,若干日後又是一尾活龍出現在大家面前!大家也多保重!
裝幀師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學學 Xue Xue x 張雍 Simon Chang
為期十年的攝影工作坊
A 10-year workshop project with Simon Chang
第三輯 vol. #003
Xue Xue institute
Taipei, Taiwan. Feb. & Mar. 2021
🎩 🎩 🎩 c o m i n g s o o n 🎩 🎩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qJzpRpwXgk
【人比照片重要,真實的相處勝過快門的捕捉】
張雍對於「人」的重視,早在他先前的作品中便展露無遺,對他來說,人永遠比照片重要;即使在工作、受訪時,他最在乎的並不是從觀景窗望出去的人,而是那個活生生就在面前的人。訪談的當下,有好幾次他都停下正在進行中的談話,轉過頭去關切著奶奶與女兒的需求,相較於鏡頭捕捉的瞬間,他更在乎每一段相處的過程,那些攝影照片凝結之瞬間以外的過程。
好幾個白天黑夜,張雍都跟著滯留邊境的難民們一起,等待著那不可知的未來。可困難的恐怕不是該如何進入現場,而是該如何從中出來。從難民聚集的南方邊界到張雍和家人一同居住的斯洛維尼亞首都盧比安納,開車車程頂多一個半小時,但這一個半小時、台北新竹不到的距離,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市中心的繁華與歡樂,難以想像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群人正餐風露宿、充滿恐懼地等待著不知何時才能安適的生活。
這巨大的反差,讓張雍有好長一段時間都難以從中脫離,但生活必須繼續,女兒們需要父親。因此,書寫,成為張雍重新整理自己、好獲得再一次進入現場之能量的方式,「透過書寫,讓我自己準備好可以再一次回到那瘋狂的現場。我都會跟我自己講,我知道什麼時候必須要離開,繞到旁邊、躲到沒有光的地方,然後把筆記本找出來,寫點東西,讓我可以繼續回去拍攝現場。我不是以文字工作的人,但是我喜歡寫。而這種再次描述的過程對於我心情的適應幫助很大。」
【既非補遺也非註解,文字與影像皆是獨立的存在】
初看《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這本文字攝影集,勢必會對佔去不少版面的文字描述感到驚訝,張雍的作品,並不單獨仰賴影像,而是兩者的比重相稱,甚或是文字在書中佔的份量遠多過影像。但有意思的是,這些文字並非是影像的補遺、註腳,更非圖說,與其搭配著影像觀看,它更適合獨立閱讀,這在整本書的圖文編排上可見其思量;它乃是攝影師離開現場、回到家中,甚至是拍攝的現場已恢復平靜之後,才緩緩搬動著文字方塊,召喚起回憶,一一敲擊著鍵盤而完成的。
「對我來說,照片是比較直觀的,我跟它的關係是很直覺、很緊密的,當下是什麼樣貌就是什麼樣貌,但文字不一樣,文字很容易進到修辭、選字裡頭,但影像是沒得選的,影像是種反應,兩種是不太一樣的思考。在拍攝現場是蒐集跟反應,如果要捕捉畫面,就勢必得在現場。」文字書寫與影像,雖然同時存在於張雍的作品之中,但卻是不同階段、在不同狀態下的產物。
「影像,在事件完結後便結束產生了,想拍這些題材、畫面,得到其他國家去。但文字卻延續了很長的時間,拍攝結束之後,我花了至少一年的時間書寫。書寫的時候,正好經歷歐洲的夏天,那是歐洲人度假的季節,我們住在市中心,外面到處都是演唱會、狂歡派對,人們完全忘記在邊境的事件才剛發生,在市區裡的人與邊境的難民,完全是兩個世界,好像我是這座城市中唯一對這個故事還耿耿於懷的人。」結束在難民區現場的拍攝後,這一年多重新整理、書寫的過程,對張雍來說像種「治療」,是最便宜的心理醫生,不用花錢,就把那些經驗與感覺寫出來。
「我後來找到一種工作的方式,晚上八九點就睡覺,一方面配合孩子的作息,然後凌晨兩三點起床開始寫作,外頭都很安靜,夜晚酒吧裡的人也都回家去了,我會從三點寫到六、七點。有意思的是,這時間跟我在邊境拍攝時的作息一樣,我都是趁凌晨兩三點的時候混進難民區;拍攝時是這個時間,寫作時也是這樣的時間。大概整個社區只有我跟另一個人醒著,那就是城市的清潔隊,他們都在半夜收著前一晚人們狂歡後留下的垃圾,某種程度我好像也是清道夫,我透過文字和影像,一一撿拾著人們迫不及待要丟棄的『垃圾』,他們收的是具體的空酒瓶,我收的則是當時的記憶。」
【持續當一個記憶的拾荒者,收藏時光的人】
採訪當天,張雍帶了許多他年輕時的個人物件,那些很可能在一次大掃除中就被視為無而丟棄的物件,卻被他仔細地保存了下來——高中時的書包、裝了一鐵盒的照片與不同階段的證件、當兵時寫的莒光日記,裡頭整齊的字跡寫了滿滿一頁又一頁,不時還貼有年輕張雍的生活照片穿插其中,像是生怕文字的記載不夠精彩、人物的細節與狀態遺落在文字的間隙間,抑或是單純地希望這些人、這些時光,能夠伴隨著由文字寫下的回憶,永遠留存。
這些私人收藏,在在透露出張雍是個念舊的人,是個希望能留住一切在時光之流中注定會被沖刷的記憶拾荒者。那一幀幀影像,代表的不只是按下快門的瞬間,它乘載了那許多家庭與個人在每一次短暫停留、眼神交會之間所傳講的生命經驗和故事;而《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正是張雍再一次地以他的方式對抗著某種集體與個人的遺忘,溫柔而堅定地傳講著他在月球背面所經歷的那場瘋狂的偶遇。
撰稿:謝以萱
攝影:潘怡帆 Crystal Pan
special thanks : BIOS Monthly
裝幀師意思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影像講堂」 是「《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新單元,每月推出一集,每集一個主題,與讀者分享更廣闊的影像世界。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邀請觀者(讀者)在「時間、空間、身體」三者互為主體的運動中與觀念相遇,遂使攝影書與繪畫、雕塑、戲劇以及電影⼀樣成為獨⽴⾃主(autonome)的藝術創作格式;⽽此概念與源⾃1960年代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的源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此系列分享主題將透過後者的系譜考究與前者參照,規劃了不同創作「類型」與「國別」代表共⼗⼆講,試圖加以釐清攝影書的實踐範疇與當代輪廓。
本集提出兩本作品 :
①「UFO Presences」, Javier Arcenillas, 2018(RM)
※ https://www.editorialrm.com/libros/ufo-presences/
②「Negative Publicity: Artefacts of Extraordinary Rendition」, Edmund Clark & Crofton Black,
2016(Aperture)
※ https://reurl.cc/VXG8lN
書籍本來就是做為一個蒐集,或者是歸納、歸檔的重要物件,攝影書跟檔案的結合我們不難理解,但有意思的是檔案通常是不被公開的,而攝影書則是一個邁向公眾的出版物,因此這兩者的結合就會產生出一種矛盾的張力,這就是攝影師與合作夥伴一起要來揭露或呈現的重要觀點。這類型的攝影書通常文字量會遠超過一般攝影書的想像,因此這些攝影書也會有「Photo-Text Book」的名稱。檔案常使用的厚殼封面、封底及內頁模造紙、環狀裝幀都是檔案典型的樣貌,而攝影作品則會印刷在異於檔案用紙的塗佈紙材,來突顯照片的精細與層次。
主講/蔡胤勤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影像講堂
裝幀師意思 在 遊戲師布莉琪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推薦與評價
博客來搜尋,作者,關鍵字:布莉琪.柯林斯,分類:全館,遊戲師:《裝幀師》作者瑰麗奇想⧒絕美新作【燙銀書衣】,裝幀師,遊戲師【博客來獨家書封版】:《裝幀師》作者瑰麗 ... ... <看更多>
裝幀師意思 在 裝幀設計書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2019年10月16日Uni-Books 原點出版發行❚ 和青春的「苦手」和解在我們成為更好的大人之前完全保存20年來入手困難已絕版短篇小說集的經典主打,一次珍藏 ... ... <看更多>
裝幀師意思 在 [心得] 2022,我最喜歡的10本書-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每年來書版分享年度書單好像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2022年我讀了70本書,
以下所精選的10本書,
有初聲試啼即令人驚豔的新作家,也有讓我再發現的資深作者;
有顛覆我既有觀念的科學論證,也有撼動我固有價值觀的人文思辨;
而無獨有偶的,兩本旁觀親友如何面對絕症與死亡的書,
都以細膩且直接的日常書寫讓人深刻感受到生命的重量;
還有原本不在我的待讀清單或關注的作家,偶然看到推薦才發現的好書。
感覺到自己的閱讀領域有漸漸拓寬了,
不再偏食的只讀自己過去喜歡的文類與作家,
希望未來這一年,也能持續踏出我的閱讀舒適圈。
medium好讀版:https://reurl.cc/LXylY7
幼時孕育的友情,
是否也能像打開夾著書籤的書本,
能夠還原那猶如空氣般闔上書本的記憶,
無論到了幾歲都能夠挽回呢?
無論要重來幾次都行。
要相遇多少次都行。
正因為書店是全世界最適合相遇與出發的地方,
因此黛安娜最喜歡這裡了。
總有一天,希望能夠開一間能賦予顧客很多祝福及希望的書店。
《書店的黛安娜》/ 柚木麻子
發現這本書的過程有些曲折,
是從有在追蹤的日本文學youtuber看到介紹,
去圖書館借回來看以後實在是太喜歡,
但因為書已經絕版,後來才成功買到二手書。
這本小說以兩個出身及個性截然不同的少女為主角,
從一見鍾情般的相知相惜,到中間因誤會而分開,最後重逢,
她們所建立起的友情閃閃發亮趨近於愛情,讓人看了欣羨又感動。
除此之外,我也很喜歡作者描寫兩位母親對女孩教養方式的不同,
導致她們日後有了相異的際遇,
一個是將女兒呵護在無菌的溫室中長大、卻反而讓她失去了辨別惡意與反擊的能力,
而看似散漫實則自由的教育則是讓女兒學會掌握自己生活的主控權,
如此反差似乎有違社會常理,
卻是相當深刻的觀察。
而我一向喜歡與書店、閱讀相關的故事,
這本書也捕捉了許多閱讀所帶來的撫慰及力量,
尤其是讀到結局,
當女孩們終於提起勇氣面對那些曾經讓她們深受傷害的人時,
真的會特別想為她們加油打氣,
就像書名的黛安娜是取自於《紅髮安妮》中的配角,
她們也許都無法像書裡的主角那樣擁有一帆風順又亮眼的人生,
但經歷過自我的覺醒以後,
她們也能成為其他女孩的榜樣與救贖吧。
誠摯推薦本書給曾經喜歡過少女文學的讀者,
看這本書會有更多共鳴與驚喜。
我所保存的記憶,我不能任其潰爛。
我不能讓創傷滲透、擴散,讓記憶腐化成無用之物。
那些記憶,是我應當悉心照顧的時光。
我們共有的文化,還在我的肺腑,我的基因裡持續作用,
我應該把握它、滋育它,不能讓它葬送於我。
如此一來,終有一天,我能將它傳承下去。
她授予我的教誨、她活過的證明,
都還活在我的身上,活在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之中。
我就是她的遺物。
既然不能和媽媽一起活著,我可以成為她。
《沒有媽媽的超市》/ 蜜雪兒.桑娜
同樣是女兒寫由母親帶來的飲食記憶,
蜜雪兒桑娜這本原文名為《Crying in H Mart》的散文集,
竟比洪愛珠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更為觸動我,
或許是因為這本書不只談食物所引發的鄉愁,
還細膩地刻劃出亞洲母女間那種愛恨交織的複雜情感,
尤其當母女成長背景分處兩個不同國家與文化時,
價值觀的衝突與對立更加兇險。
但同時,這也是一本喪母的哀悼之書,
一個對女兒來說是如此強烈存在的母親,
看見她因為罹患癌症而漸漸流失生氣的過程,
該會有多麼折磨且心痛。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段她寫道母親即使仍在跟她冷戰的時候,
仍然將買來要給她的一雙皮靴先穿軟,
就如同過去一樣總是想盡一切努力減少她的任何不適與疼痛,
然而當母親在住院期間因病受苦時,
她卻什麼也做不到,只能靜靜地躺在一旁,
這應該是為人子女最感到無助與悲傷的時刻吧。
這些段落讓同樣與母親關係緊密的我,
讀得膽戰心驚,在許多段落中潸然淚下。
雖然說沒有一本書能讓人預先練習任何離別,
但我相信如果有天必須永別的時刻來臨時,
我會再次找出這本書,配著她的文字好好大哭一場。
我們取出記憶,把它們裝幀成書。
只要是一個人再也無法承受、再也無法共存的回憶,
我們就會將它們取走,放在不會造成任何傷害的地方,
這就是書存在的意義。我們裝幀的不是靈魂,也不是人,只是回憶。
這是神聖的使命,
人們願意把記憶託付給你……讓你帶走他們最深沉、最黑暗的部分,
永久塵封。
即便再也不會有人看見它,
你依然要對這段回憶致上敬意,
賦予它美麗的樣貌,
並用你的生命去看守它。
《裝幀師》/ 布莉琪.柯林斯
這是2022年最讓我廢寢忘食想一口氣讀完的小說。
作者以細膩的文筆將一個帶著奇幻色彩的世界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如果能夠將最痛苦難堪的回憶裝幀成書本以後,
讓自己回到事件發生前一片空白的狀態,
聽起來似乎是很美好的一件事,
但,真的是這樣嗎?
那些痛苦的回憶是否也可能參雜著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東西,
而當你被剝除了憤怒、恐懼與悔恨等負面情緒之後,
你是否也等同於失去了一部分的靈魂?
雖然本書在中段開始畫風突變成禁忌的愛情故事,
創意十足的奇幻設定變成有如背景一般確實也有些可惜,
然而我還是很喜歡作者富含情感的筆觸,
將原本可能略顯有些老梗的故事,
藉由時空錯置與視角轉換的方式,變得格外引人入勝。
作者藉由小說向我們做出這樣的靈魂拷問:
你是真的忘記了,或者只是害怕想起來?
遺忘後的人生真有可能比較幸福嗎?
如果你看見了一本裝幀有你過往回憶的書,
你會選擇繼續將它鎖在書櫃(腦海)深處,
還是勇敢地把它丟向火堆試著回想起那些曾經被你棄置的記憶呢?
完全陌生的街道亮起燈光。
這景色隨處可見,我卻覺得美極了。
這是學弟帶來的光輝。
我很清楚,光明不在自己手中,反而更顯美麗。
社區、公寓大廈、普通公寓、獨棟房屋。
每一扇窗戶內存在各種事物,
孤獨、痛苦、後悔、暴力,天經地義。
明知有些黑暗以「光」為名,
人仍然不自覺受其吸引。
《小小世界》/ 一穂ミチ
以六個短篇故事所組成《小小世界》,輕薄短小的篇幅,
卻讓人在結束每個篇章後都忍不住掩卷嘆息。
作者所勾勒的角色,有的冷靜理性到讓人畏怯,
有的則是在爽朗背後藏著讓人一秒落淚的伏線;
有些人生煩惱看來平凡卻恰到好處的勾起讀者的共鳴,
有些情節則以讓人難以預料的超展開顛覆讀者的想像。
正如作者在後記所言,
他在觀察街道上那一扇扇點著暖黃燈光的窗戶時,
總會想像屋內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也許在幸福的假象下,
每個人都懷抱著大小不一的苦惱也不一定。
我最喜歡的兩篇故事是〈霓虹燈魚〉與〈儀式之日〉,
剛好兩篇的角色是有些許關聯,
也能從中看見人物的變化,
而這兩篇也展現出作者最令我喜愛的功力,
那就是藉由一來一往的對話,
讓原本就讓人隱約感到似乎有那裡不對勁的異樣感成為後續真相揭開的伏筆,
彷彿窺見看似毫無波瀾的湖面下其實暗藏著致命的渦旋,
但又在即將走向狗血以前戛然而止,留下深刻的餘韻。
值得一提的還有本書的翻譯,
〈魔王歸來〉裡以對白夾雜台語文的方式表現出主角姐姐的豪邁性格,
〈花歌〉則以注音文呈現主角秋生日漸進步而後又慢慢退化的語文能力,
都讓語言可能產生的隔閡縮短了一些。
在我生長的國度,
生活中彷彿出現一丁點失敗就會遭受責難;
周遭的人們大多掛著表面的微笑,
內心則氣度狹小。
而不知為何,多年來自己從未質疑過這樣的生活。
其實不需要一心一意想著要幸福。
老是鑽牛角尖,總想著非得獲得幸福不可的話,
只要遇上一點不幸就會無法容忍。
人生就算有些不幸也無所謂,畢竟不可能盡如人意。
《自轉公轉》/ 山本文緒
曾經非常喜歡山本文緒的《藍,或另一種藍》,
覺得她寫都會女子時,
像是透過一層客觀但有時顯然過於冷冽的濾鏡,
將筆下角色的愚昧與執迷毫不留情地呈現出來,
讀一本時會感到痛快,但讀多了難免會覺得厭膩。
直到聽聞她因病而早逝的消息,
台灣在2022年也終於出版她最後一本長篇小說,
我翻閱之後,反而對她有一種再發現的驚喜感,
卻也不免感到遺憾,
當她的寫作之路開始出現轉折之際,生命就這樣戛然而止。
小說以一場辦在異國的婚禮作為楔子,
而在讀者於閱讀過程中不斷猜測女主角最後會情歸何處時,
在結局處才重新接回開頭的婚禮,
並同時帶來意外的驚喜,是很有意思的布局。
然而最令我動容的,
或許是她對於筆下角色不再那麼苛刻,
雖然他們都是些沒什麼生活目標、日子過得渾渾噩噩的人,
就像你我一樣,
時過中年已經再也沒有力氣去追尋什麼夢想或者童話般的愛情,
但她最後選擇賜予他們平凡卻溫暖的相知時光,
即使是看起來充滿各種裂痕的人生,
也還是可以稱得上是幸福吧。
而現在的我,好像也到了可以欣賞這種,
有些缺憾的完滿了。
臺灣最大的庶民信仰揉合佛、道思想令常人難以細辯。
不過臺灣人其實也沒有要搞清楚的意思,
他們鄉愿、濫情、理盲又迷信,
選擇信仰更多是出於功利與便宜的動機。
對於宗教一知半解之人佔大多數,
他們經常高舉宗教大旗,卻別有用心;
聲稱謙遜虔誠,實際上違逆又霸道。
佛只是藉口,他們信的是自己。
這就是偽善。
《八尺門的辯護人》/ 唐福睿
因為本身有點法律背景,
所以對於以法庭與律師為背景的故事都會較嚴格看待,
而台灣過去相關主題的影劇對我來說鮮少有及格的作品,
直到讀了這本由具律師身分的作者所撰寫的小說,
我才終於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故事由一樁有如現代版「湯英伸事件」的滅門血案拉開序幕,
作者唐福睿以法庭中常見的人物作為筆下角色,
呈現他們因彼此立場不同而產生的價值觀碰撞,
同時,他也藉由他們形形色色的族群性別及成長背景,
將幾個極具爭議性的議題都帶入情節中:
如在台移工的人權、遠洋漁業的利益糾葛、
原住民族群所遭受的歧視、最後到死刑的存廢,
雖然這每一個議題的複雜程度或許都能寫成一本論文或專書探討,
但同時放進小說中卻也不覺得繁雜或者說教,
反而因為這些都是在台灣討論已久的話題,讓人倍感親切。
故事本身極具戲劇張力,
也難怪在小說出版前就已決定同時籌拍電視劇,
但我更欣賞的是作者在鋪陳的同時,
也不斷丟出價值觀的辯證來挑戰讀者,
尤其是結局帶來的反高潮,
讓我在闔上書本後還久久無法從悵然的情緒中回過神來,
這不是一個會讓人感到正義得以伸張的痛快收尾,
但主角佟寶駒在法庭上的所做出的最終結辯,
那字字句句不只是對法官的陳述,
也像是在質問閱讀的我們。
對於喜歡跟著小說一起反思的讀者,
這本書絕對會讓你感到驚艷,我也很期待電視劇的翻拍。
創傷不會被遺忘,
它會永恆地刻在大腦迴路上,
甚至改變自己的警報系統。
每一口呼吸,每一個彈指,
每一個踏出去的步伐,
身體會記得每一個心靈的傷,
不受控制地反覆吟唱。
時間不會沖淡一切,
真正的回憶只是被各種感官存在體內,
埋藏好,關進心底一個小盒子裡,
闔上,反覆一道道上鎖。
氣味則是那把鑰匙,喀啦一聲,
所有回憶洪水猛獸般倘洩,
在血液裡四處流竄。
《成為怪物以前》/ 蕭瑋萱
一翻開這本小說,
就被作者對於「氣味」的描繪給震懾住,
而且那甚至並不是甜美的氣味,
而是在死亡現場中令人不由得感到毛骨悚然的味道,
蕭瑋萱將這難以描繪的感官體驗,
用細密的文字讓讀者得以身歷其境,
也因此一下子就進入了主角楊寧的世界與愛恨中。
而氣味不只帶來臨場感,
也能勾起曾經藏在腦海深處的記憶,
那不一定是令人懷念的食物味道,
有時反而是某種香氣或臭味,
與人生某段經歷產生幽微的連結,
純屬個人,在猝不及防之際會召喚來的或許不是什麼溫暖美好,
而是亟欲遺忘的恐怖經歷。
雖然故事設定可以看到一些優秀前作的影子,
例如主角楊寧尋求前殺人犯程春金的協助,
兩人的交鋒會讓人聯想到「沉默的羔羊」,
但蕭瑋萱仍然寫出了屬於台灣的味道,
推理的鋪陳與轉折在引人入勝之餘也不會過於破格,
而我特別想稱讚結局的安排,
終於可以看到一種不矯情的「復仇」了,
同時也點題了我們離變成所謂的怪物一點都不遠,
現在只不過是「成為怪物以前」的寧靜假象而已。
初次寫長篇小說就能交出如此精采的作品,
讓人更加期待她未來的發展!
傳統上,
把肥胖理解成是某些人選擇了錯誤的生活方式,
這讓許多利潤豐厚的行業獲得巨大的財富,
如瘦身行業、健身運動業、食品工業和製藥業等,
都為了維護其既得利益而維持這種觀點。
正如本書所探討的,
食品工業會大量生產致胖的加工食品;
而沒有肥胖,就不會有健身運動業和瘦身行業;
如果沒有肥胖,更不需要製藥業所出售的各種高利潤藥物。
《我們為何吃太多》/ 安德魯.詹金森
這是2022年其中一本改變我觀念的書,
身為也時常為體重所困擾的人,
看過不少關於減重的書,
但這本所提出的論點確實有讓我感到耳目一新。
作者身為執行過許多減重手術的醫師,
看過許多患者在手術過後就此徹底改變,
因而讓他開始質疑過去認為「肥胖者就是意志力不足」的觀念是否僅為偏見?
這樣的疑問讓他進一步去探討肥胖的原因,
以及如何才能徹底擺脫一再復胖的輪迴。
雖然書中大部分篇幅都在釐清導致肥胖的關鍵,
真正的「減重建議」只有短短幾十頁,
但對於導正已經流傳多年的錯誤觀念,確實有其必要,
其中最讓我驚訝的莫過於「膽固醇之爭」。
作者認為膽固醇是被漏洞百出的研究給汙名化,
也導致避免天然脂肪的飲食建議,
反而讓人們吃進更不健康的人造植物油,
同時也忽略了糖才是真正對健康造成危害的罪魁禍首。
他也認為這些錯誤的觀念之所以沒有被大力的澄清與指正,
是因為這樣會影響到整個產業鏈,
包含了健身房、食品加工、甚至是醫藥界。
也因此,最後他給出的飲食建議其實很簡單,
就是返璞歸真,盡量吃原型食物,避免任何加工品,
尤其是那些標榜健康食品的,往往反而是更不健康的。
若我手上擁有大量世間事物(所得、財富、權勢與地位)都是自己掙來的,
那我必然配得它們。
成功是才德的象徵,富裕是我應得的回報。
這種思想非常振奮人心。
它鼓勵人視自己為命運的主人,
而非受役於不受他們掌控的力量。
但這種思想也有黑暗面。
我們愈認為人是自為自足的,
就愈不可能在乎比我們不幸的人。
既然成功是我個人的本事,
那失敗必然是輸家自己的錯。
這種思想腐蝕了休戚與共感。
太過強調命運操之在己導致我們很難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成功的反思》/ 邁可.桑德爾
這大概是讓我在去年收穫最多的一本書,
在2022年的台灣讀這本書,格外有感,
也更認同作者所作出的觀察及點出來的問題。
誠然,桑德爾並不是第一個質疑高等教育以及社會菁英的作者,
但本書卻可說是集大成之作,
且批判的力道更兇猛,
從英文書名《The Tyranny of Merit》就可看得出來。
針對越趨極化的政治對立,
作者認為原因出自於現在的社會菁英,
認為自己之所以能擁有優秀的學歷進而成為富裕階級,
全都要歸功於自己的努力,
這樣的想法導致菁英們變得傲慢,
蔑視那些底層的人是因為懶散才落得失敗的下場,
這樣的不滿累積到最後,
在民主社會掀起了民粹主義的浪潮,
選民投票給那些政治菁英的對手來表達他們的憤怒,
但也因而損害了國家的民主制度。
雖然書中描寫的是美國社會,
但在廣設大學的台灣,
高學歷者的傲慢及欠缺同理心的情形,似乎更為嚴重。
作者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
過去貴族世襲的時代,
上層階級是因為投對胎才得以擁有那些特權,
農民雖然生活辛苦卻不會有是自己不夠努力而造成的雙重剝奪感。
過去認為教育能促成階級流動,
然而那些被大肆報導的少數特例,
卻成為社會已經足夠平等的藉口,
未能藉由教育向上爬升的都是因為好吃懶做,
這樣的想法忽略了對於生活難以維持溫飽的家庭而言,
能夠專心唸書只是一種奢侈,
更不用說在補習文化下讓階級間的差距變成更難以跨越的鴻溝。
不管你是不是社會上所認同的菁英份子,
都相當推薦這本書,
會讓人重新認知到,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上,
成功其實也有運氣的成分,
我們都應該更加謙遜地看待自己的成就。
而點出問題後,
作者也在書中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解方,
這部分就留待給各位自行閱讀了。
The only way people seem able to deal with this disease, she says,
is to make it a hero narrative.
Surviviors are heroes, unless they're kids,
in which case they're superheroes,
and even doctors, who are just doing their goddamn job,
are said to be taking heroic measures.
But why whould cancer be some kind of test of a person's mettle?
I can't tell you how much trouble I've had with that, she says.
There's almost nothing anyone's said to me
that hasn't been some banality or cliché.
I quit social media because I had to get away from all the noise.
Some of the worst comes from the cancer support community —
think of your cancer as a gift,
an opportunity for spiritual growth,
for developing resources you never knew you had,
think of cancer as a step in the journey to becoming your best self.
I mean, seriously. Who wants to die listening the crap.
《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 Sigrid Nunez
久違的讀英文小說,
就被Sigrid Nunez幽默精煉的文字給深深吸引,
甚至是讓我放慢速度,有些捨不得讀完這本書,
或許也是因為知道等在終點的會是什麼,
才讓我想沉浸在過程中更久一點。
故事描寫主角有天接到一個久未聯絡的朋友請託,
她被診斷出癌症後,在無法開刀且化療失敗後,
決定放棄一切積極治療,
希望在神智清明還能自由行動的時候,
先了結自己的生命,
而她希望主角能夠陪伴她走人生最後的一段路。
雖然描寫邁向死亡的旅程,
但這本書並不走催淚路線,
相反的,這個時日無多的患者,
她拒絕主流的正向觀點,
反而質疑那些將抗癌成功者渲染成英雄的故事,
都在企圖美化這個病症所帶來的苦痛,
比方說把罹癌視為一種人生考驗,
通過測試的人就具備了某種高尚的美德。
中文譯本將書名翻作《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
可說是精準捕捉了作者透過本書想傳達的,
當我們在旁觀他人的苦痛時,
唯一能做的,或許就是好好去聆聽她所感受到的一切,
並且不帶任何正向思考的濾鏡,
不用任何心靈雞湯式的標語去美化所有苦痛,
就只是靜靜地傾聽,
這樣的陪伴或許比任何安慰之詞更有力量。
--
*孤讀者的航行*
部落格:https://glenna1106.blogspot.tw/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nelyreade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3.107.1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74480749.A.04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