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攝於日治初年(1895年9月19日)的台北城承恩門(北門)與城牆,拍攝者為日軍隨軍攝影師小川一真,當時他站在城外甕城高處往南拍攝城內景象,城門以南為清代的撫台街(今延平南路)一帶,城門旁的城牆上無城垛是因為甕城的城牆已有城垛,後來日人在拆除甕城後,便將城門旁的城牆加上城垛,並在城門旁建了一間哨兵室(類似現在學校門口旁的警衛室),請參見:https://goo.gl/Yfv7TS。
這原本是一張黑白照片,後經徐丹寒先生以數位技術將之處理為彩色,讓120多年前的台北城內建築型態更加清晰地活現眼前。
清末,隨著北台灣茶葉生產和貿易興起,清政府在大稻埕和艋舺之間興建台北城,其正門「承恩門」在1884年竣工,由於此城門位在台北城的北側,而俗稱北門。當時在大稻埕上岸的商旅,大都從北門進入台北城。
日軍於1895年6月7日從北門攻進台北城,並於6月17日舉行「始政式」,象徵日本正式統治台灣。
明治28年(1895年)9月19日,日軍之隨軍攝影師小川一真站在北門外的甕城上,往南拍下這張照片,城內景觀一覽無遺;由石板路引導入城後即達撫台街(今延平南路),前方建築群為城隍廟(1907年遭日人拆除,後於1947年在武昌街現址重建),更遠處為布政使司衙門(今中山堂附近武昌街與延平南路口),畫面中可以看到布政司衙門西側欽差行臺(1894年完工)的兩根旗桿,整體呈現出典型古中國南方城市的模樣。
台灣省城隍廟簡史:
1879年,臺北正式建府,首任臺北知府陳星聚積極整建臺北府城,除了興築臺北城城廓外,也籌畫於城內建立臺北府的文教與政經中心。
1881年,臺北府衙門在撫臺街後方,府直街和北門街口(即今臺北市延平南路與漢口街附近)興建臺北府城隍廟,而淡水縣城隍則附設在府城隍廟內。該城隍正式掌管臺北府,因此神格定為「府城隍」。
光緒11年(1885年)臺灣建省,劉銘傳任首任巡撫;光緒18年(1892年)邵友濂巡撫將臺灣省會遷至臺北府,依制城隍廟併同升格為省級祀典規制。
1895年乙未戰爭後,臺灣的日治時代開始,當時統治臺灣的臺灣總督府以市區改正為由,約於明治40年(1907年)拆除城牆,接著還將臺北府城隍廟、臺北大天后宮等具有漢文化的中國式建築拆除。
據城內耆老口述及臺北市文獻會資料顯示,原清代臺北府城隍廟之府、縣城隍神像,一由檀越匿於家中櫥櫃避禍,另餘分遷艋舺地藏庵(現該廟虎邊神龕仍奉祀府、縣城隍各一尊)及大稻埕稻江霞海城隍廟(龍邊側室)暫祀;其中暫祀大稻埕之其中一尊,即現該廟「府城隍老祖」,後由松山地區信眾迎至松山供奉,於日治時期建立了松山昭明廟(2002年8月8日更名為臺北府城隍廟)。故原清代臺北城隍廟之神尊自此分於城中、艋舺、稻江、錫口等處繼續發揮神威。
1945年二戰結束後,城隍信仰恢復公開祭祀,地方仕紳鳩眾在台北市武昌街一段14號的原「清淡水縣署舊址」延續香火,重興祀典,並於同年10月將藏於壁櫥的神像,請出公開祭祀,以及開始整理廟貌;此後訂定每年國曆10月25日(臺灣光復節)為慶祝聖誕千秋日,並依古制隆重舉行「城隍祀典」以示崇敬。
1946年秋,鎮殿泥塑寶像已塑好,但臺灣行政公署當局因考量該廟廟址接近政府中樞,而暫緩其設廟申請,直至1947年初才允許現址(台北市武昌街一段14號)之申請。後於1947年農曆10月重興落成,入火晉座,並續雕一尊木造軟身神像供每年10月25日遶境出巡。
由於當時已無臺北府之編制,全臺灣的行政單位為臺灣省,加上臺北市是省會,因此將城隍爺定位為「省城隍」,廟名則定為「臺灣省城隍廟」。
圖片提供:徐宗懋圖文館 https://facebook.com/hsuchungmaostudio4364/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東山區,原廣東省廣州市昔日的一個市轄區,原屬番禺縣鹿步司,是廣州市著名的老城區(老四區)之一,昔有「有錢有勢住東山」之說。民國20年(1931),設立東山區公所,是市屬行政區以「東山」命名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山區為人民政府接管,經歷了三次分合和區名更改,1960年8月定稱東山區。於2005...
西 來庵 舊址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東山區,原廣東省廣州市昔日的一個市轄區,原屬番禺縣鹿步司,是廣州市著名的老城區(老四區)之一,昔有「有錢有勢住東山」之說。民國20年(1931),設立東山區公所,是市屬行政區以「東山」命名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山區為人民政府接管,經歷了三次分合和區名更改,1960年8月定稱東山區。於2005年5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併入越秀區。東山名的由來,與區處州城之東且崗阜連片,廣州人向稱丘陵為「崗」、主崗為「山」之俗有關。「東山」最初是以寺名出現。
廣州「東山」以寺名相稱始見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總鎮兩廣的內官太監韋眷於廣州城東部(今署前路)建永泰寺,後亦稱東山寺。清順治八年(1651)重修東山寺,「東山」源此得名。因寺名而漸次將寺四鄰成片的崗台地區泛稱東山,大概始於清初。及至清末民初,這片崗台地開發成街村,僑房成批湧現,民俗習稱寺四鄰的街區為「東山」一直相沿未改。美國浸信會國外傳道部(簡稱美南差會)在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在五仙門(原長堤青年會)創立培道女學堂,並率先把東山定為傳教基地。光緒二十九年,美南差會通過華人教徒廖卓庵(又名廖雲翔)與東山寺右、山河兩鄉村民疏通關係,以高價購買入兩塊土地構築新校舍,是東山最早出現的新式建築物。教會人士陸續在東山廣為購地,建築教堂、醫療、社福、教育等相關設施。基督教東山堂,原名東山浸信會堂,是美南浸信會在中國廣州創建的一座重要教堂。東山浸信會堂起源於1870年建立的五仙西福音堂。到1908年,因教徒增加,而該地喧鬧,不適於擴建,乃將舊址出售,遷往東山寺貝通津9號重建新堂。1909年落成,同年5月2日成立東山浸信會。此後聚會人數又有較大增長,1923年7月擴建工程動工,至1927年4月16日竣工,教堂擴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兩層樓房,並舉行隆重的獻堂典禮,改名為基督教東山浸信會堂,設座位1300個。1949年有信徒2000餘人。1960年,中國大陸實行「聯合禮拜」,該堂與其他幾間教堂合併,易名為基督教東山堂。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教堂被迫停止活動。1979年9月30日恢復開放,為全市基督教首間恢復聚會的教堂,目前仍是廣州規模最大的基督教堂。1986年,曾將主日學堂及副堂房屋借出辦廣東協和神學院,該院現已搬到郊外。
芳村堂亦是位於中國廣州的一座基督教堂。其起源於1891年由美北長老會傳教士那夏禮(Rev.Henry V.Noyes)創立的長老會五支會,位於培英學校內。1923年信徒增加以後,募集巨款在上芳村平民大街建造新堂,稱為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芳村堂,又名平民堂,英文名稱為那夏禮紀念堂。1960年教堂大聯合時,芳村地區的信義會芳村堂(1898年起)和中華基督教會白鶴洞堂(1937年,今培英中學(八中)內,原貌尚存)被併入該堂,實行聯合禮拜。1966年8月文革爆發,芳村堂被關閉,直到20年後的1986年1月才恢復宗教活動。1993年又因建珠江隧道被徵用,遷到下芳村原信義會芳村堂址。後搬遷信義路27號現址。
廣州錫安堂是位於中國廣州荔灣區西門口的一座基督教堂,1901年由旅美華人美以美會的余錫生牧師回國創立,初期地址位於油欄門(今海珠南鹽亭東街),因會址失火遷西濠口所買之地搭棚禮拜。1913年遷到西濠二馬路,並設立群淑高等小學。不久因該處成為商業鬧市,於是在1935年遷往西瓜園(今荔灣區人民中路392號)購地建堂,1936年2月新堂落成,取名“錫安堂”,意為“上帝聖殿”。1947年,該堂加入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1960年以後,中華基督教會的萬善堂、七株榕堂,禮賢會的大德堂,救世軍的西華隊堂和基督徒聚會處(地方教會)都被併入該堂的聯合禮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錫安堂也被關閉,到14年後的1980年9月21日,該堂恢復宗教活動。該堂附設有小學及幼稚園一所,基立村支堂一所,並出版有錫安會刊。1983年收回副堂,逐漸恢復各項事工活動。
西 來庵 舊址 在 台灣省台南市西來庵 :: 全台寺廟百科 的推薦與評價
全台寺廟百科,地址: 臺南市北區大興街178號... 始建廟於亭仔腳(現今青年路121-123號)。 ... 亦被沒收充公,台灣光復後,地方信徒在民國42年募資重建廟宇於牛磨後正興 ... ... <看更多>
西 來庵 舊址 在 台灣版義和團8+9乩童號稱刀槍不入西來庵抗日事件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事件的主角余清芳混過8+9,職業是乩童,利用起乩蠱惑人心如何發起台灣史上最大的武裝抗日?一起來一場文協小旅行https://www.facebook.com/NMTH100/ ... ... <看更多>
西 來庵 舊址 在 與基督教復臨安息日會臺南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噍吧哖事件歷史場景】臺南亭仔腳街西來庵遺址亭仔腳街「西來庵」創建於1911年, ... 西來庵舊址範圍包括現今基督教臺南市召會青年路會所及其西側一個店面、與基督教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