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乖」等於媽媽沒在教嗎?】
身為媽媽這麼多年了~當孩子的所作所為,不如他人眼中所預期的「 #乖巧」,我真的很常聽到有人對我的孩子說:「你媽媽都沒在教嗎?」
這真的是從我當媽媽以來,聽到最不悅耳的一句話!!!彷彿就像是把我過去所有一切的努力和對寶寶的呵護,瞬間全都毀滅了💔
我認為「孩子是否乖巧」 跟 「媽媽是否有在教」 完全不能畫上等號,每個媽媽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這是親子之間的 #默契與互動
我們所付出的,別人或許看不到,但並不代表沒有做到,所以真的不能三言兩語,用一句話毀掉一位母親的努力
普遍大眾所謂的「乖巧」,大概就是:
「安靜」「不躁動」「聽話」
「輕聲細語」「成績優異」
有時候我們不能用既有的想法來看待每個孩子,因為他們擁有:
不同的天生氣質
不同的家庭背景
不同的生長環境
不同的長幼順序
不同的想法
不同的興趣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他再怎麼讓父母操心,總有一個屬於他自己的 #特色!
當一位母親,聽到這樣帶有評論意味的言語,心中不免低落、沮喪甚至是有點氣憤,但旁人可能覺得這只是一句"無心的玩笑話"?!
其實 這 一 點 都 不 好 笑,好嗎…
多數的媽媽,不管做甚麼都是以孩子為優先,有時候孩子的行為,並不是爸媽可以控制的,我們只能不斷地 #提醒,用最適合的方式來 #引導他們
我們需要欣賞與接納,每個孩子所展現出的天生氣質,育兒教養中,沒有所謂的"會不會教"
「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當父母親」
「父母的自我價值也並非來自於孩子是否乖巧」
不應該用大眾的眼光來定義孩子乖不乖
也不該以此來判斷自己是否為一位好爸媽
每一位父母的教養方式都需要 #被尊重
媽媽也是非常需要 #被鼓勵 的呢~~對吧~
同時也有2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親子天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踏入💗關係相談所💗,一起加溫❤️家庭心關係❤️ 這裡是由鄧惠文醫師和陳品皓心理師聯手主持的關係相談所。 上一集節目中聊了許多與人連結的方法,也示範了與幼兒的情緒覺察練習。但也有許多聽友回饋,家有青少年,不動氣的溝通真的好難! 品皓生動比喻:親子關係就像買賣股票,「有漲有跌」。青少年階段則猶...
親子教育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幾天打擊樂線上補課,
因為沒有練習和請假,
所以鍵盤的熟悉度跟看譜能力,
直接退步到媽媽傻眼,
最主要是學習態度很不好,
老師也一直請他要有耐性,
下了課媽媽就🤯爆炸了
打擊樂+學業+滑板都唸一波,
不過EE針對滑板部份委屈的哭了,
我事後檢討自己,
或許我們兩個對與「認真」的定義不同,
他可能對一些動作的理解與掌控還沒成熟吧!
兩個人都冷靜一些時間,
EE也冷靜下來的練習小鐵琴,
慢慢陪他反覆的練習,
才把一首首的曲子練完。
-
其實EE升上小學以後,
在學習上有觀察到他缺乏耐性與專注力,
不擅長的事情需要一些時間吸收,
所以在學習的一開始就會感到挫折,
缺乏耐性的他會不想面對「反覆練習」,
只要陪伴與用方法讓他專注,
接下來就會進步非常的快速,
所以一年級上下學期都拿到學習進步獎。
-
雖然後來我們都笑了,
但那天整個下午我心情有些低落,
因為我帶了情緒在教育孩子,
立刻想到羅寶鴻老師的安定教養繪本,
這兩本繪本就是在講孩子面對自己犯錯後的感受,
以及與孩子之間產生負面情緒,
繪本的最後會有家長練習時間,
其中是一點是就是我遺忘的:
A.先停止跟孩子講話
B.把焦點回到感受身體和內心
C.進行一到兩分鐘的深呼吸
好幾次我都先讓EE暫停與我對話,
自己先回到房間冷靜冷靜,
但這次事發地點就在房間,
我立刻遺忘冷靜這件事情了😓
不過慶幸我自省不自責,
並且有意識到自己這次的處理方是不太恰當,
其實當親子間產生衝突,
一定都會有情緒,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覺察情緒、面對情緒、處理情緒很重要,
EE媽很推這兩本安定教養繪本喔!
是親子間很真實會發生的事,
而這兩本繪本不單只是給孩子的讀物而已,
更是家長們的教養工具書,
可以讓我們練習更溫柔和堅定的教養方式,
慢慢調整自己與孩子的矛盾,
提供繪本連結給大家參考喔:https://bit.ly/3zfdGMX
從小天下看大未來
羅寶鴻 老師
#羅寶鴻安定教養繪本
親子教育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觀點:每個人心裡都有答案,不適用他人】
曾經,在一次演講場合上,有個經驗老道的媽媽,和鄰座的年輕媽媽聊起來了。經驗老道的媽媽聲音很大,彷彿正在和年輕媽媽聊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但我因忙於眼前的夥伴提問,因此始終沒有細思這對媽媽們究竟在聊些什麼。
不知過了多久,經驗老道的媽媽突然拔高聲音,大聲的朝我這裡喊了一聲:老師,對不對!
我這才回過神,凝神看著她。
我笑著問:什麼對不對,我剛剛沒聽清楚你問的是什麼。
老道媽媽:我剛剛跟旁邊的這個年輕的媽媽說,不要怕生小孩,像她只有生一個的就不敢再生了,我鼓勵她可以大膽的多生幾個,像我就生三個,我覺得很美好,像老師也生三個,一定也是因為覺得孩子太可愛了,生三個孩子自己也有伴,生活也會更加美好,對不對,老師!
我給了一個尷尬的笑容。
生養孩子這種事,考量的細節全憑個人的能力與思維,誰又能真正影響得了誰呢。
老道媽媽:對不對老師,我說得沒錯吧,孩子這種事,生一個太孤單了,生三個剛剛好。
我:這種事,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標準答案,旁人說的都只能代表自己,無法代表全貌。我無法為三個孩子做出背書,一個孩子能獨佔資源,是幸福。兩個孩子能彼此競爭,是手足的難得幸福。三個孩子是一個小型社會,能合縱也能連橫,是提早進入社會的磨練,也是難得的幸福。但每一個幸福背後,都有一個要承擔的重擔,這份重擔,如果不是心甘情願,這又能愉快的扛背的起。
三個孩子,有三份的幸福加成,也就有三份的混亂加成,一正一反,都有其資源,也都有其重擔。
前兩天,趁著三三生日,我慣例幫三個孩子合影,每一年的合影,都是看長孩子成長的累積,因此為孩子拍照合影,是每個孩子生日時,我必定會做的事。
這樣的習慣,讓我想起了父親。
我出生之前,父親年年都會帶著母親和兄長們去相館拍照,每一個哥哥都有一張自己的全家福。
直到我出生之後,父親再也相館沒去過照相館拍照了,不是父親不愛拍照了,而是父親因為我的出生,買了一台相機,專門來拍孩子的成長,於是,我成了家中孩子唯一一個沒有到相館拍照的孩子,卻也是唯一一個兒時照片最多的一個孩子。
利弊禍福,看你怎麼看事物,從哪一個角度看,用什麼樣的想法來思考。
我是最父親最不疼愛的孩子?因為我從來沒有到相館拍過照。
我是最受父親疼愛的孩子?因為父親為我買了一台相機,拍下許多我的童年照片。
哪一個是真?哪一個是假?
兩個都是真,兩個也都是假,因為當你相信了其中一個,另一個自然也就成了假。
你想做什麼樣的孩子?要相信什麼樣的真實?
如果你想作快樂的孩子,那麼你該相信自己是最寶貴的事實。
如果你想要作痛苦的孩子,那麼相信你自己不被愛,你很快就會成為痛苦的樣子。
昨天文章提及「抱怨人生,就會帶來充滿抱怨的人生」,看上去彷彿很理所當然,事實上,這是透過「腦中發出信念」的訊號,於是才能成為「真實感受」的過程。所以想要「不抱怨人生」,想要「快樂過日子」,一切從「相信」出發,是能做到「改變」的。
生養三個孩子,究竟好還是不好?每一個人想聽的,絕對不會是我的答案,因為「答案在自己」。
我能做到的是,給你們看看孩子們的合照,然後透過合照,你們也許能抵達你們的想像。
我喜歡孩子們開心的作自己,所以相機裡,找不到三個同時正經的樣子,這是我喜歡的樣子,是我理想的童年時光該有的樣子。
☞粉專心運動,多說點什麼:
開始使用FB的頭幾年,我還沒學習薩提爾模式,當時我對朋友在FB上發表貼文,總是很鮮少留言,甚至很少按讚(那是個只有「讚」符號可以按的年代。)當時我是個對他人嚴肅,對自己嚴苛的人,所以我私心覺得,只有讓我讚嘆的文章,才能讓我按下神聖的「讚」符。
我被過去的養育方式給制約了,我對他人嚴厲,對自己苛刻,珍惜自己的按讚舉動,並沒有什麼錯誤,只是我越是如此,我的內在就越學不會柔軟,柔和與和諧就不可能靠近。
我學習了許久,才跨出了勇氣,在我的朋友們文章中留下「讚」的痕跡,那痕跡的意義,重新被我定義,我將之視為「我來過,於是我留下足跡」的證明,這是打破框架的一種目光上的突破。
如果這兩天,你從原本不習慣按下表情符號的人,鬆動自己的規範,也跨出來,為這裡的文章留下足跡,那麼我要恭喜你,因為這一步對過去的我而言,好難好難,而你卻做到了。
謝謝你來看我的文章,如果你連續兩天都按了表情符號,我要大聲的喝采你,因為這非常不容易,從昨天文章的心情符號來看就能知道有多不容易,因為昨天比第一天的比情符號少了許多,我深信並不是看的人變少了,而是真的不習慣在每一篇文章裡留下足跡,我希望你既然來到這裡,那麼就試著讓我陪你走一段改變,大膽的再看過的文章處留下記號,連續兩週之後,我們再回頭分享這段路程有什麼變化,放心,不強迫,你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改變,畢竟我也走過這段路,對像我有著嚴肅過去的人而言,真的困難重重,我會懂的。
看完文章,你的美好一天即將展開,而屬於我的書寫意義也會從你的一個小舉動開始展開,我們的互動,會讓彼此都沈浸在幸福中。
所以,如果你來過,請讓我知道,底下四種方式,每一個對我而言都深具意義,你可以選擇其一:
1.看過的文章,你順手按「讚」,代表你來過。
2.如果這篇文章是你喜歡的,請按「♥」,我會知道這類別的文章議題,有人關注。
3.如果文章有觸動到你的地方,我想邀請你直接留言,這樣我能以最直接的方式看見你想表達的內容。
4.如果你很想給我鼓勵,卻又不知道該說什麼,更不知道該怎麼開口,歡迎你直接留言「看孩子歡笑的照片,很療癒我的心」你的一句表達,讓會讓路過的人柔軟起來,讓心情飛揚。
─────
📚親子教養書籍:
1.《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9184?sloc=main
2.《薩提爾的親子對話》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323?sloc=main
3.《孩子永遠是對的》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3057?sloc=main
📣講座資訊分享:
☞桃園獨立書店舉辦:《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讀書會分享,報名連結請點 https://www.beclass.com/rid=254647e61173a4cf3470
☞賴佩霞「好好說話」協會活動:如何教育孩子不吼叫,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105221527081022798341
♬教養工作坊:
🔥 2021年9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1gGbAX
🔥 2021年11月高雄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WEgL6Z
🔥 2021年12月台中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e9g8rb
親子教育定義 在 親子天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歡迎踏入💗關係相談所💗,一起加溫❤️家庭心關係❤️
這裡是由鄧惠文醫師和陳品皓心理師聯手主持的關係相談所。
上一集節目中聊了許多與人連結的方法,也示範了與幼兒的情緒覺察練習。但也有許多聽友回饋,家有青少年,不動氣的溝通真的好難!
品皓生動比喻:親子關係就像買賣股票,「有漲有跌」。青少年階段則猶如「十年長空期」,父母要先「活下來」最重要。一起來聽聽鄧醫師如何讓叛逆小哥開口,品皓對於製造衝突的反向操作建議又是什麼呢?
●關係相談所給青少年父母的悄悄話
「你的存在,就是對青少年最好的安撫。」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發展任務,是需要藉由超越父母來定義自我;他們其實是透過跨越父母,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本集重點
1. 每個人的心理階段和需求都不同,可別被性別和年齡的刻板印象框架限制了。創造連結的首要方法是仔細觀察和傾聽,理解他人的「話中有話」。
2. 你家的青少年,是否會嘲笑你身高矮,奚落你體力差?孩子出言不遜的背後,其實是為了從「超越父母」來建立自我能夠獨立的心理需求。
3. 想要降低溝通衝突,不妨先從反向搞清楚:什麼樣的表達方式,會讓人「忍不住就想跟你吵架」?為什麼「你+建議」這個句型,很容易惹怒他人?
每天鬆一點!本週「家的心關係」練習,就從「我訊息」開始。
少用「你」,多用「我」!
從這週開始,把我們想要給孩子的批評建議指教,
改用以下三個結構來表達,看看會有什麼神奇的效果!
我+
看到了什麼「狀況」,
給了我什麼「感覺」,
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的「原因」是什麼。
舉例1:我聽到你這麼說,感到滿不舒服的,因為我感覺到不太受尊重。
舉例2:我看到你房間這麼亂,覺得有點生氣,因為我感覺你好像不是很在意自己之前的承諾。
歡迎到許願池告訴關係相談所所長你的困擾,
也分享你的每週練習成果!
歡迎訂閱收聽:https://podcastparentingcw.soci.vip/
節目許願池,歡迎一起來許願:https://reurl.cc/GdK7ov
# 為自己與家人,補給「愛與連結」的維他命
https://shopping.parenting.com.tw/campaigns/heartseason
#錯過「愛與連結的心理必修課」?錄影課程隨時能複習
https://shopping.parenting.com.tw/products/2912
📍立刻訂閱親子天下YouTube頻道:https://cplink.co/aokHX5fY
...................................................................
✔ 親子天下官網:https://cplink.co/103epuyo
✔ 親子天下粉專:http://on.fb.me/1Kkng6j
✔ 親子天下Shopping:https://cplink.co/2z71hMR2
✔ 親子天下Shopping 粉專:http://on.fb.me/2dpFvHK
親子教育定義 在 楊元慶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創作發起人 #楊元慶
《翻譯溜溜球計畫》是我溜溜球生涯的新里程碑,過去這個計畫的資訊幾乎藏在限時動態裡,所以多數人看到這篇文章時,應該是第一次知道我有這個想法,先說清楚,這類的創作不再服務社會大眾,而是捫心自問:「什麼是溜溜球?」
玩溜溜球21年了,前年耿一偉老師在馬戲平台演出後問我:「楊元慶你想做創作嗎?」我才意識到,我早已具備了可以朝創作邁進的資格。或許你會問我:難道學過劇場,不就早已具備資格了嗎?
說實話,當年考台藝戲劇系的時候,我有設想教授如果問我為什麼要考戲劇系,我一定回答:我想結合劇場和溜溜球。這句話帥是帥啦!但當時的我壓根不知道該怎麼做,也是這幾年出國看了很多大師的作品,才逐漸明白創作是怎麼一回事。
再加上近年來跟著街頭作品實驗室扶植不少超好看的街頭作品,更加深我想向上一層樓的衝動,就在疫情爆發之際,工作瞬間停擺,才讓我有機會能靜下心來看看這個陪伴20年的夥伴。
報名了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馬戲棚計畫,展開22週的馬戲探索之旅,過去我曾試著想定義溜溜球為某一種藝術形式,但回過頭來,手裡拿著溜溜球的我是多麽地無法取代,不如「翻譯」我最愛的事情讓大家也愛上溜溜球吧!
後來為了創作經費,參加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高雄雄厲害演出創意計畫,這是我第一次在藝文圈的評審面前,說出一連串天馬行空的想法,最終獲得了10萬元的補助,想也沒想到,就像當年在愛河看見打賞箱出現零錢一樣驚訝。
在創作前期,我必須好好了解溜溜球,才知道我有哪些素材可以使用、有哪些理論能跟其他藝術家工作,不只考察溜溜球的歷史、發展脈絡、也從林人中老師分享的物的體態、聲響、動態、性格、符號五大層面開始翻譯溜溜球。
最後你可以在影片看到,我如何定調翻譯溜溜球計畫,我不想貪心,一年只要發展5到10分鐘的篇章就夠了,今年我先解構溜溜球,下一步將藉由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馬戲等形式切入當代藝術創作,預計2025年翻譯完畢並售票演出。
希望大家喜歡翻譯溜溜球的《序章 - 拆解》,我是創作計畫發起人楊元慶,如果你想跟我合作,或是贊助我的創作計畫,歡迎與我聯繫,也期待你願意跟我分享看完序章的想法,或是分享這個影片。
特別感謝
耿一偉、王嘉明、周伶芝、林人中、Baboo、石佩玉、洪郁媜、方意如、張忘、林原上、陳武康、巴魯瑪迪霖、藍雪茹、楊硯、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 高雄雄厲害演出創意計畫、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馬戲棚計畫、還有8歲遇見的溜溜球🪀~~~👋
FB粉專 / https://goo.gl/dRfJuQ
IG / https://goo.gl/1UtZSy
Line@ / @yoyoyang
教學 / https://hahow.in/cr/yoyoyang
演講邀請 / https://goo.gl/forms/EQPUHUmUUpNx5zIE3
親子教育定義 在 親子天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入圍金馬獎第57屆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六項大獎的《親愛的房客》,用充滿日常的生活細節,刻畫家人情感的羈絆,電影中許多經典金句就是導演鄭有傑和孩子的真實對話。
集編劇、演員、導演於一身的鄭有傑非常親和,由於出身不同,雖然生長在台灣,父親是日本華僑,鄭有傑一直在作品中尋找自我認同,也對「家」和「家人」的定義有深刻見解。他更希望和孩子無話不談,讓家成為孩子最安心能做自己的心靈居所。
詳細文字報導,請見:
金馬獎入圍片《親愛的房客》導演鄭有傑:我不想做一個逞強的爸爸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7800-/
【製作人:曾千倚|採訪:賓靜蓀、陳盈螢、許若茵|攝影:相昀佑、楊若晨|企劃:曾千倚、相昀佑|剪輯:相昀佑|平面攝影:黃建賓|照片及影片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鄭有傑 】
📍立刻訂閱親子天下YouTube頻道:https://cplink.co/aokHX5fY
...................................................................
✔ 親子天下官網:https://cplink.co/103epuyo
✔ 親子天下粉專:http://on.fb.me/1Kkng6j
✔ 親子天下Shopping:https://cplink.co/2z71hMR2
✔ 親子天下Shopping 粉專:http://on.fb.me/2dpF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