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正的愛自己?
Khoshaba(2012)指出,自愛是 “一種自我支持的狀態,這種狀態通過支持我們的身體、心理和精神成長的行為而增長”。具體來說,愛自己包含了以下五個方面:
1. 一定程度地滿足自我需求
人有慾望和需求是一件正常的事。在合理的範圍內滿足自己的需求,是對自我的尊重和重視。這能幫助我們建立自我關愛,並從中獲得快樂。
而且,如果我們能滿足一些由內在動機激發的需求,而不是被外部因素(如社會構建中的地位)加諸的需求,我們能體驗到的幸福和成就感會更高(Maslow, 1943)。
2. 關心自我感受,遠離讓自己痛苦的人和事
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因為害怕衝突,或出於好人心態,不自覺進入一種“討好模式(people-pleasing)”:做出違背自我意願的行為,或是強迫自己持續承受痛苦。
這種狀態看似維繫了友善的形象和和諧關係,實際上是迴避和壓抑了個體的真實感受,長此以往會對自我造成損耗。
真正的愛自己,是在接收到內心發出“我不想要”的信號後,能夠果斷付諸行動。不舒服的時候say no,痛苦的時候及時抽離,不僅會主動覺察自己的感受,還會關心和照顧它,讓自己回到健康的狀態中。
3. 在看到自我的局限時,有能力承認和接納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為自我批判是促使自己進步的方式之一。實際上,它不一定會起到動力的作用,反而會讓我們在不斷地否定和比較中對自己感到失望,從而喪失行動力(Bernard, 2019)。
一個愛自己的人是對自我坦率的,能感知到自己真實的想法和外部的現實,誠實地承認自己的現狀,但同時接納這樣的自己。Ta不會為自身局限感到焦慮,並能基於客觀的自我價值去行動和生活。
4. 坦然面對曾經的過錯,能夠原諒自己
愛自己的人有能力接受過去犯下的錯誤,不會否認過去,或一味沈浸在自我悔恨或自我懲罰裡(Carson, 2006)。
Ta們可以面對自己的缺點和過失,客觀去看待這些東西在生命裡存在過的意義,從中汲取養分,不斷調整自己以避免重蹈覆轍,並獲得提升和成長。
5. 自我肯定,不會輕易因為外界的評價而動搖
“我是怎麼樣”對自己很重要,並且這種認知是依據自我的意識而不是別人的價值觀來建立的。
一個容易受外界評價影響的人,很容易被淹沒在嘈雜的聲音中,產生自我苛責和懷疑。不僅會變得焦慮,還會因為對別人評價的恐懼而無法表達自我,失去與他人建立真實的、深度連結的機會。
那麼,如何可以做到愛自己?
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愛自己同樣也是。所以,不能只停留在片面的思考和想像中,需要主動的、整體性的實踐。
覺察至關重要,這是愛自己的第一步。如果一個人連自己本真的需求是什麼都不知道,ta的任何行為及其行為帶來的成果,都難以導向對ta自身的關愛。
要做到有效覺察,你需要對自己更加真誠、不隱藏。一個人向自己展示多少,就能了解自己多少。把自己作為一個總體形象來“觀看”(Nina, 1993),從縱向(時間上)和橫向(意義上)兩個層面,去理解自己的全部生命歷程。
在“看到了”自己以後,還要學會接納自己。你身上那些一直被你自己排擠、趕走、甚至拒絕的東西,都是你學會愛自己的障礙。一味地與負面感受鬥爭只會製造更多痛苦。接納自我,給內心成為一個溫和的空間,才是自我調節機制可以在身上起作用的前提。
當你不抵抗自己的缺點和情緒,不帶批判地、客觀地反思後,你也能夠逐步實現自我堅定。堅定是愛自己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當外部環境中的各種言論充斥左右、干擾你時,你需要回溯自己的本源,才不會輕易動搖、陷入迷茫。可以說,自我堅定是我們抵禦人際風險、關係傷害的武器,也是主動提升,追尋一種更幸福生活的源動力。
最後,我們要談到 愛自己的閉環:承擔起對自己全部選擇和經歷的責任。無法為自己負責的人,一旦遇上不好的結果,就會長久地陷入自我悔恨中。只有可以承擔起對自己的責任,才有面對人生各種可能性的勇氣,不斷探索和成長。
愛自己的意義,其實不僅僅在於讓自己獲得幸福、愉悅的感受。更重要的是,當我們不再為別人的看法擔憂,能夠認真對待生活、去做對自己最好的事時,我們也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空談愛自己是沒有意義的,你需要沿襲著它的本質,從內向外、從各方面,用愛自己的方式去生活。當然,如果你依然還存有困惑,也不必著急,因為——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想要明白到底如何真正愛自己的你,其實已經踏出了愛自己的第一步。
#elitesinsider
加入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6540257666105/
加入「精英閣」= 一年陪你读完100本经典好书
➡️15-20分钟读书音频
➡️干货总结思维导图
📍還在等什麼?趕緊点击鏈接🔗:https://pay.weread.com.tw/facebook/jingyingg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Henry 羅寶鴻老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是羅寶鴻老師親自錄製的『靜心練習』,在靜心的時候收聽著老師的引導,會比較容易進入內在喔。 (聽說睡不著的時候聽,也會比較容易入眠喔) 羅寶鴻老師【靜心練習】 『預備』 現在,請你輕輕地閉上雙眼,做一個深呼吸~ 在深呼吸的時候,緩慢地用鼻子吸氣, 然後輕輕地用嘴巴吐氣。 再做一個深呼吸... ...
「覺察自己的感受」的推薦目錄:
- 關於覺察自己的感受 在 Elites insider 企業精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覺察自己的感受 在 PaUna巫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覺察自己的感受 在 親子天下‧育兒好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覺察自己的感受 在 Henry 羅寶鴻老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覺察自己的感受 在 [心得] 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讀後感-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覺察自己的感受 在 【從傾聽開始】Ep10練習覺察成為情緒的專家| 陳永儀博士 的評價
- 關於覺察自己的感受 在 育兒路上的芊言萬語- 「停頓、覺察與整理內在」 一件事情發生 的評價
覺察自己的感受 在 PaUna巫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Morning yoga practice journey
Day211
//覺察自己的感受,在工作跟關係裡面看見美善。
#yoga #瑜珈
覺察自己的感受 在 親子天下‧育兒好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孩子是不是常以哭鬧的方式獲得大人注意?
透過故事引導和心情圖像媒介,
幫助孩子了解人的感覺有哪些,
學習情緒表達,覺察自己的感受!😊
【限量套組】美國Learning Resources教學資源-EQ鳳梨好朋友+我可以很平靜:一起練習正念靜心> https://cplink.co/hjGBIgQA
✨全館免運 滿額1999 輸入【happy100】,現折100元!
覺察自己的感受 在 Henry 羅寶鴻老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這是羅寶鴻老師親自錄製的『靜心練習』,在靜心的時候收聽著老師的引導,會比較容易進入內在喔。
(聽說睡不著的時候聽,也會比較容易入眠喔)
羅寶鴻老師【靜心練習】
『預備』
現在,請你輕輕地閉上雙眼,做一個深呼吸~
在深呼吸的時候,緩慢地用鼻子吸氣,
然後輕輕地用嘴巴吐氣。
再做一個深呼吸...
再邀請自己做第三個深呼吸~
『感覺身體』
在心裡面告訴自己、感覺自己的身體。
我們可以 從上到下地掃描一下我們的整個身體。
如果有繃緊的地方,
我們可以在吐氣的時候,
感覺它慢慢的 在被我們照顧,
感覺它慢慢的在放鬆~
繼續緩緩地呼吸,
在每一個呼吸的當下,
感覺自己的身體~
『感覺自己的心裡』
現在,
我邀請你 將你的慣用手張開,
輕輕地放在胸口中間,
感受到胸口被手輕輕放在上面的溫暖。
在心裡面告訴自己,感覺自己的心裡~
『讓心回家』
感覺自己 讓心回到它的家裡,
這個家我們假設 就是在胸口的中間。
家,是我們可以最放鬆的地方,感覺自己的心放鬆~
家,是我們可以最真實的地方,
感覺我們當下的心 是很真實的,
不需要偽裝,
真誠的去感受它。
家,是我們可以 表現自己最善良一面的地方,
請你感受你心裡面那份善良。
感受一下 我們內心裡面
真誠、善良的自己。
再跟自己說:感覺自己的心裡,
允許你的頭腦緩和下來,
把專注放在你的感受上面,
感覺自己的心裡。
『辨識內心感受』
現在,心裡面感受到什麼呢?
不管是舒服的 或不舒服的,
請你允許自己覺察自己的感受,
承認自己的 感受,
允許自己靠近心裡面的 這個感受。
這個感受是什麼呢?
是安頓嗎?是放鬆嗎?
是柔軟嗎?是和平嗎?
是接納嗎?是愛嗎?
是疼惜嗎?是不捨嗎?
是愧疚嗎?是難過嗎?
是孤單嗎?是焦慮嗎?
是委屈嗎?是生氣嗎?
是害怕嗎?是受傷嗎?
不管是什麼樣的感受,
請你去承認這個感受,
允許自己 靠近心裡這個感受。
用語言表達出現前的這份感覺,
我感覺到 自己的 什麼情緒。
並且請你陪伴著這個情緒,告訴自己:
我願意 陪伴著自己的這種感受。
如果它是難過,
請你說:我願意陪伴著 自己的難過~
很溫柔地陪伴著它,就算它是難過的、生氣的、受傷的,
都沒有關係的。
It’s OK, to be not OK.
請你溫柔地跟自己的感受在一起,
因為關愛自己的感受,
就是對自己深深的愛、深深的接納。
『依照自己所需時間靜心』
在這個部分,
你可以用 你想要的所需時間,
陪伴著你自己的感受,
可以是5分鐘、可以是半小時,
你可以為自己 做決定。
如果 你需要比較久的時間,
你可以先把這個錄音檔按暫停,
等到你想要結束靜心,
你再繼續撥放接下來的頻道,
在這過程中,請你好好地陪伴著自己,
感覺自己的身體,感覺自己的心裡。
『結束』
現在,我們將要結束我們的靜心了。
請你在心裡面告訴自己,
我將要結束我今天的靜心練習了,
謝謝自己的努力,
謝謝自己希望自己變得更好。
請你呼喊自己的名字,
告訴自己:
「我願意疼惜你,我願意愛你。」
「謝謝你,我愛你。」
『回到當下』
現在,我邀請你做5個深呼吸,
在深呼吸的時候,感覺自己的身體,
允許自己 慢慢從心裡深處回到現前的當下,
請你慢慢地張開眼睛。
我們這次的靜心結束了,
請你再次的謝謝自己。
並且帶著這份心裡面的感受,
繼續有意識的面對身、心,以及世界。
..............
影片中的音樂出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Zztg1E1R0w&list=PL6rcH5B64dUcbvYBOTmM8msQM8oNBQkJ-&index=6
歌名: Passing Time
作者: Kevin MacLeo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mY6bUjwdJc/hqdefault.jpg)
覺察自己的感受 在 【從傾聽開始】Ep10練習覺察成為情緒的專家| 陳永儀博士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每個人的情緒敏感度差異是非常大的,每天花一點時間回顧一天當中經歷的情緒, 覺察自己 內心深處從微小到強烈的 感受 ,下一次再有相同的感覺時, ... ... <看更多>
覺察自己的感受 在 育兒路上的芊言萬語- 「停頓、覺察與整理內在」 一件事情發生 的推薦與評價
在覺察自己的感受、覺察自己創造出此感受的思想與框架、認同自己的情緒、並且向內在探詢自己的觀點是否是唯一正解? 詢問自己有這樣的解讀是來自於恐懼或抗拒嗎? ... <看更多>
覺察自己的感受 在 [心得] 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讀後感-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好讀圖文版:
https://hellohero73.blogspot.com/2021/12/blog-post.html
FB:https://www.facebook.com/hellohero73/
「覺察帶來選擇」是我在這本書裡學到最重要的一句話。
冰山理論相信大家都聽過,而提出冰山理論的人就是維琴尼亞溘譬ㄩ舅k士。作者陳茂雄
原本是一位傑出的商業人士,曾任職於IBM 18年,收入肯定不錯,於人生道路中後期,發
覺從事商業工作雖難不倒他,但也漸漸找不到工作上的熱情,中間也曾休息一陣子,誰曾
想過人生路上峰迴路轉,赫然發覺「助人」是一件他最喜歡的工作,因此毅然投入心理學
領域、師承薩提爾女士關門弟子,從頭學起再次出發;一般坊間的企業教練都是專職從事
心理學的講師,而因為陳茂雄走過一段跟別人不一樣的路,管理學的實務經驗結合後來心
理學的專業,讓他在企業教練這條路上成為一位特別的存在。
記得之前第一次接觸到冰山理論覺得新奇,讓我明白了在一個人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不為人
知的故事,這個不為人知的部分如同海平面下方的冰山詭譎多變,因此稱之為冰山理論。
先說結論吧,因為我是理工人、長期慣用理性思考,慣用理性思考的結果就是很難對於某
一事件產生感受,這會帶來許多問題,但自己卻無法解決。雖看過薩提爾理論相關書籍,
但我的收獲僅侷限於理論,卻無法透過書中的理論澈底幫我找到問題的根源。
在讀這本書前不曉得內容會如此吸引我,陳茂雄老師因早先工作關係需要理性思考,因此
這本書的書寫方式可以讓讀者閱讀起來非常有條理,讓理工腦的我非常好消化吸收,是一
本不同於坊間的薩提爾書籍;書中再輔以大量生活實際案例,更能幫助讀者體會感性的那
一面,清楚明白案例中的每個角色為何會表現出那樣的行為、隱藏在其行為背後的冰山其
解讀密碼到底是甚麼,並指出可以如何轉化想法。
一般常見的冰山理論有6層,書中為了幫助讀者快速掌握重點,新的冰山理論分為5個重點
,首先你可以在心中想像一個三角形,在三角形正上方位置代表一個人表現出來的「行為
」(也就是我們眼睛看得到的部份)、在三角形左下角位置代表一個人的「觀點」、在三角
形右下角位置代表一個人的「感受」,而在三角形正中間那個位置代表一個人的「渴望」
,最後畫一個介於「渴望」及三角形之間的圓形,這個圓形代表一個人的「期待」,期待
就是「滿足渴望的具體方法」。
本書重點整理如下:
●現實人生的各種問題及困頓,都脫離不了要維持「自己、他人、情境」這三角關係的平
衡。
●一個人表現出來的行為可以分成4種類型:指責型、討好型、理智型、打岔型。
●指責型及討好型是標準對人不對事,差別在於指責型把重心放在「自己」、忽略了「他
人及情境」,討好型把重心放在「他人」、忽略了「自己及情境」。
●理智型是標準對事不對人,只在乎那件事情是否合乎邏輯。
●打岔型式是不同於理智型的存在,既不對事也不對人,以為可以透過時間經過事情就突
然變好。
●一個人「行為」的發生,代表的是其背後的「觀點」、「感受」、「渴望」及「期待」
的組成。
●很多人常察覺不到自己的「感受」。當我詢問一個人你覺得現在感受如何?最常聽到的
回答可能是:我覺得他不應該這樣對我、我覺得他應該立馬回我電話,以上舉例的這些都
是屬於觀點,不是感受。(註:上述觀點都是在指責對方、沒有關注到自己的內心)
●「感受」代表你自己心裡當時的狀態,可以只用2個字形容出來,當你需要一長串句子
形容你的感受時,代表你講的是「觀點」非「感受」。
●常見的「感受」有4種:喜、怒、哀、懼(對,不是喜怒哀樂)。在形容自己的感受時
,你可以說:我很平靜、我很生氣、我很惶恐、我很委屈……等。
●甚麼是錯誤的「情緒」認知?(1)在特定的事件當中,沒有情緒或表達錯誤的情緒,
例如:可能需要生氣、但表達出來的情緒卻是害怕。(2)情緒沒有隨時間拉長而減少、
或小事件大情緒、大事件小情緒。
★這邊容我先停頓整理一下。當一個人會產生某個行為時,一定是因為某個原因產生了感
受,這個感受就是情緒!會產生感受,是因為觀點造成的。例如:他拿走了我的東西所以
我很生氣,這邊的生氣就是感受。那為何會生氣呢?因為自己的觀點認為:「每個人都應
該尊重他人,不能任意拿走他人的東西。」
●回到重點,接著討論「渴望」。每個人天生會有5種渴望:分別是愛人、被愛、被尊重
、被接納、要自由、有意義。因為有這些渴望,所以會產生個人的「觀點」。例如:我覺
得我需要透過展現專業獲得他人「尊重」、我覺得照顧弱勢團體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
●基本上,每個人都需要擁有這5種渴望,保持渴望間的平衡。那為什麼有些人會缺少某
些渴望呢?例如:我覺得我不需要被社會大眾接納、我不需要被愛。其原因在於每個人受
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或成長過程中遭受某一重大事件的影響,會導致把某個渴望隱藏起來
(需要透過自我覺察冰山的過程來梳理)。
●「期待」如同前面所提就是「滿足渴望的具體方法」。例如:公司主管想要在公司建立
主管的地位(滿足「被尊重」的渴望),其表現出來的具體方法可以是,每次同仁沒有辦
法準時完成專案我一定要破口大罵讓他知道我的厲害(指責型)、我一定要讓同仁明白如
果沒有在期限內完成專案公司會遇到怎樣的麻煩,最嚴重我可能會被撤換主管的職缺(理
智型)。
★接續剛剛的星號。剛的觀點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尊重他人,不能任意拿走他人的東西
。」,這邊的渴望就是「被尊重」,而滿足被尊重的具體方法就是「期待」,例如:我要
罵他讓他知道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指責型)、或我要跟他講道理讓他明白未經他人同
意就拿別人東西是一件很沒禮貌的事情(超理智)。
回到正題,那要如何帶給自己一個平衡的人生呢?在每一事件,我們必須清楚考慮到自己
、考慮到他人、考慮到情境,在這3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的狀態下,透過覺察,最後採取
一定的行為,稱之為「一致性」的行為。
所以如果你常常因為某件事情覺得很痛苦、或是常常跟別人起衝突、或者是常常發生某件
事但你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代表你在那個當下卡關了,代表你展現出的是「不一致」行
為。
解決方式大致如下,
1.面對它:你會展現出特定的行為,代表背後一定有一個「情緒」。先停下來,找出你的
情緒。每個情緒都有它的名字,你必須承認它的存在,給它一個名字,那麼你的內心就會
安定;如果你沒有給它一個名字,那麼它就會像一個孤魂野鬼四處飄蕩、無所適從。
2.接受它:當你願意接受情緒的存在時,就可以覺察是哪一個「觀點」帶給你這樣的情緒
。然後你當下的「渴望」是「愛人、被愛、被尊重、被接納、要自由、有意義」哪一個?
你想透過甚麼具體的方法(期待)滿足你的渴望。
3.處理它:必須透過「理性」的角度重複「覺察」前述的過程,稱之為「處理它」。例如
:延續★的例子,第一輪覺察時,對方沒經過你同意擅自拿走你的東西,你可能透過大聲
斥責(期待)對方,滿足你「被尊重」的期待;第二輪覺察時,你思考到對方一直以來都
是這樣不經過別人同意擅自拿走他人東西,代表在對方的觀點認為這樣做是沒有甚麼問題
的,不是針對你個人,因此你可能會同理對方,是他的成長過程帶給他這樣不好的觀點,
因此你會想透過溝通讓對方明白,最後展現出尊重他人的想法。
4.放下它:當你透過前述重複過程最後採取了一個方法(期待)來滿足自己的渴望,就算
對方的反應不如你預期,你也會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稱之為「歡喜做
、甘願受」。
分享一件最近讓我覺得很不舒服的一件事情,最終透過薩提爾的自我覺察幫我走出內心冰
山的過程。因為我原生家庭的關係,導致我是一位比較偏向「討好型」行為模式的人,討
好型的核心觀點之一就是與人為善,避免跟別人起衝突。
事情經過大略是這樣,我想要做一件事,結果被那位同事探聽到主管可能不答應我要做的
事情,因為這件事情可能影響到他個人權益,結果他就語帶嘲笑的四處跟其他人分享我可
能被打槍的這件事,當我聽到他帶著嘲笑的語氣講這件事情時,我內心覺得很難過(情緒
:哀),回家後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因為我有一些細節沒事先讓他知道,導致他要這樣取笑
我(觀點),我覺得我沒有被尊重(渴望:被尊重),因此我想透過再次告知細節讓他明白
我的狀況(期待:滿足渴望的具體方法),希望他不要再這樣嘲笑我。
第二次覺察,想到有些人可以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有些人不行;因為他過往有很多次「
不友善」的發言,代表他本身就是這樣「不怎樣」的人,這樣的人,你要他站在別人的立
場思考是不可能的,就算我今天跟他說細節,他也是會忽略這些,只看自己要失去的,跟
我有沒有跟他說過細節是不相干的、不是因為我沒跟他說,然後導致他沒有站在我的立場
想(這樣的解讀,問題是出在我身上)。
很明顯的,在這次事件當中,他是把自己放在前面,先考慮自己會失去的,所以發表了這
些言論(典型的指責型,只看重自己,忽略他人及情境);但我為了討好對方,為了讓自
己不要那麼執著於難過的情緒,因此說服自己是因為沒有事先告知對方細節導致對方產生
如此行為,可是這樣的說法,反而是指責自己(沒有跟人家說清楚自己的狀況還要人家同
理我,真的是我做錯了)
最後覺察的結論就是,我不能控制對方的想法,但我可以決定要不要讓對方的想法影響我
。
覺察帶來選擇,選擇帶來改變。因此我告訴我自己,同樣的狀況要是再發生的話,我可以
有兩個選擇:
1. 清楚知道他是這樣的人,不去期待他說好聽話(沒有期待,就不怕受傷害),但在他
說出傷害我的話時,可以適時跟他說:今天如果你成功完成任務,我會為你感到開心,相
對的,如果你願意祝福我,我會很開心,謝謝你。
2. 內外一致的,不去期待他的祝福,看淡他的酸言酸語,有意識的面對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5.227.60.4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39355562.A.5C0.html
※ 編輯: hellohero73 (125.227.60.49 臺灣), 12/14/2021 15:22:3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