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叔的話]
驚聞廖啟智因病離世,我亦想起2013年曾因港視失落免費電視牌照相約他作了一次訪問,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副刊,再收錄於《文字欲》一書裡。訪問引起無線電視管理層關注,表示會檢討藝人福利。而這次訪問後,亦幸運地獲得智叔及其太太敏兒的回饋。
智叔言簡意賅地表示「訪問寫得很好」;而敏兒亦同意,文章把智叔的真性情表現了出來。雖然文章之中,智叔是個深沉內歛的人,但他每句說話,都是聆聽了我的問題,再深思之後才說出來的,用字謹慎,樸實無華。隨着自己年歲漸長,才愈來愈懂得欣賞智叔的厚實和智慧,特此把文章與讀者分享。
***
死水翻不了波濤——專訪廖啟智 (2013年10月20日)
廖啟智記得TVB 對他的恩情,一九七九年藝員訓練班畢業後,不久就獲派電視劇《上海灘》重點角色,九十年代《歡樂滿東華》不乏他的亡命表演,最經典要數「穿高跟鞋踩鋼線」和「用喉嚨頂纓槍推郁小貨車」。九十年代中工作量更創紀錄,有一陣子,平均天天在公仔箱曝光半小時,連年「爆騷」讓他有條件養妻活兒。太太陳敏兒是訓練班青梅竹馬同學。智叔有今日,不能不歸功於TVB。
性格上,智叔為人低調,甚少在娛樂版投訴抱怨,更多是默默耕耘。大眾記得,早些年幼子文諾因血癌病逝,兩夫婦靠宗教力量互相扶持,好爸爸形象深入民心。在觀眾心裏,智叔就像他拍的外傭廣告一早已和我們「融入家中」 。
然而,今次訪問,第一次接觸真人,才發現智叔內斂深沉,有點dark。不笑的時候,他那淺灰色眼珠望着你,嘴巴半張,像個洞悉世情的智者,又像個哀傷悲劇人物。導演爾冬陞 說過,智叔眼神「凶狠非常」,筆者見證,裏面像個深海,時而波平如鏡,時而翻起暗湧。
筆者問一個問題,他思考良久,最長一次想了一分鐘,他不是迴避你,而是不願信口開河,在一分鐘裏,他瞇着眼,頭傾側,吃力從深處挖出最精準用字。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答案,缺少了「無綫」「政府」等主體語,但批評依然扔地有聲。有時他會說寓言故事,聽得人模稜兩可,但只要連同那豐富的形體演譯和千變萬化的眼神,你會明白他說什麼。
在這個脈絡裏,你知道,當他要批評自己前僱主,嘉許一個新玩家,智叔的話,句句肺腑。離開無綫多年,去年替王維基 拍了一套劇,在新工作模式下,讓他重拾了久違的拍劇樂趣。今天,看到這個讓藝人有基本尊嚴,肯提升製作水平的老闆不獲發牌 ,智叔極度失望:「這次不發牌,是我演藝生涯的一件大事。我幾十年沒有享受過工作,現在有機會享受,忽然沒有了,還不大件事?」他更形容,現在發兩個牌,沒大幅改變電視生態:「一潭死水要加入活水才有生機,現在是在潭死水裏,加了兩滴水,泛起了兩個漣漪」。
發牌被阻,有人激憤得今天要上街 。智叔不肯透露他會否參加,但哀莫大於心死:「一字咁淺(嘅發牌道理)都要上街,我寧可唔要(個牌)。」更實際的做法,智叔說,大家「唔好睇」某大台才是力量所在。
然而更令人心寒的,是一種集體絕望。王維基說香港公義已死 ,智叔說得更深入:「香港沒有公義?從來都沒有,只是以前它(當權者)會給你一個希望,𧨾你說有希望的,傻啦,有(希望)的,現在是連希望也要幻滅你……」說到這裏,智叔在筆者眼前耍了兩下魔法,尤如一個欺哄人的小丑,然後忽然變臉,放空眼神,以poker face木訥地說:「現實就係,無!」在昏黃的初秋夜,一陣無情風颳起,把樹葉紙張吹得亂作一團,筆者打了個冷震,眼前恍惚看到扼殺香港創意工業的死神。
***
「壟斷」出現客觀現象
廖啟智出名謙虛。筆者致電邀約訪問,請他這位TVB老臣子又拍過王維基劇集的資深藝人,評一評發牌事件。智叔最初說:「我看法未必夠全面」,記者情急解釋,他才安慰:「我只是說自己經歷未必代表全面,但也願意跟你談。」到了約會時間,現於浸會大學教演戲的他下課後趕來,遲到五分鐘不忘道歉。記者上前跟他握手,他有點生硬,你可以感到一種害羞和慢熱,但骨子裏有一種誠懇。
入行三十多年,智叔是個「TVB傳奇」,自小在基層家庭長大,因親戚在大東電報局 工作,家裏得以用便宜價安裝「麗的映聲」 ,在粵語長片 裏看到童星馮寶寶,啟蒙他要做演員。中學畢業後,兩次投考無綫藝員訓練班才入圍。智叔常說,做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高大靚仔」,但多年來在電視及電影機會不絕,兩次獲得金像獎 最佳男配角。
智叔說,自己愛穩定,而無綫「樹大好遮蔭」,收入又不錯,一直沒動機外闖:「熟了制度,工作模式掌握到,人的自省能力會減低,(大台)沒競爭,偶然隔籬(亞視)咬一啖,我哋就醒一醒神,當隔籬台無嘢咬,我哋就繼續,叫對得住份人工。」智叔承認,演員也不敢進取:「要求太多,跟整個氣氛不夾。」
智叔認為,不理無綫認不認,「壟斷」已經出現:「像賽跑一樣,跑道上只得我一個跑,「沒人跟到我,我為何發力?」所以,無論它是否承認壟斷,客觀現象是出現了。」
智叔在TVB服務二十五年,至二○○五年離開。他強調,和舊公司關係不錯,亦感激對方給予的工作機會。然而,外界一直報道他離巢主要為家庭(其幼子二○○三年患病),但今日智叔透露,當初離開,和舊公司管理手法也有關。
智叔形容,最初TVB 成立,藝人大都是簽同一種合約:固定薪金,每月包十個「show」(一個show是半小時節目,即每月曝光五小時)。至九十年代中,合約種類變多,知名度低藝人出現不合理待遇:如只簽一個show 卻被合約綁死一年,亦有藝人因出show 不足,在下一期合約被追討:「有人覺得這些條款匪夷所思,或不合乎合約精神,但亦有人說:你可以不簽,但藝人有選擇嗎?」
智叔發現,公司氣氛有所改變:「以前覺得公司好溫暖,大家一齊打拼,而家(公司)建立了,開始同你計數,「不要跟我講感情」,甚至同事傾約,管理層說話和態度已經「公事公辦」,甚至出現「尖銳挑釁性字眼」,這個變化,令我向心力不強。」智叔形容,同事在負面情緒下工作,促使他於二○○五年離開。
部頭拍劇綁死兩年
離巢兩年,一位相熟監製邀請他回TVB拍劇,以「部頭」 形式接了一套劇,簽約前卻發現條文無理:一套只拍兩個月的劇,竟要綁死兩年,期間不可於其他免費電視台工作。智叔說,對方解釋「這是制度」「這是規定」,並不是針對他。智叔憤憤不平,「唔係嘛?我拍兩個月咋,拍完不就是拍完了嗎?」但也無奈接受,因為更悲哀是,爭取了自由身也沒用,事關另一個免費台亞視近乎沒製作,但智叔依然有氣:「我感受是不好的」。
智叔表面有點酷,卻掩蓋不住一個演員的高度敏感,訪問裏多次提及「感受」。他分析,無綫沒實質競爭,故此沒動機維持員工士氣,但叫他惋惜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創意工業,竟悄悄流失了「人味」,說到這裏,他聲線柔軟,但字字清晰:「最初入TVB一切都是新的,可以說不成熟,但很人性。當它成熟到一個階段,變成脫離了人味,它變成不需要顧及感受,但人往往需要一種感受。」
電視台沒「人性」可以去到幾盡?大台為了提升生產力,白天外景,晚間廠景,同一班演員早上六時開工,凌晨三時收工,每天只剩數小時回家冲涼睡眠,但人不是機器:「觀眾可以看到,畫面裏的演員好唔夠瞓,狀態跟劇情應有的不一樣」。藝人拍劇期間想有社交,想有正常生活,是一種「奢望」。
去年夏天,廖啟智參與王維基新公司的《警界線》製作,飾演一個亦正亦邪的卧底。電視界老臣子如他,像劉姥姥入了大觀園,首先是技術上的創新:全實景拍攝,兩部攝影機同步運作:「這些條件是「革命性」的,過往幾十年香港電視製作,沒人會想過用這些方法,是一種「奢望」。」
更可貴是,資深演員如廖啟智,數十年來首次覺得,「原來工作可以如此享受」。他形容,以前拍劇是在「精神體力極度壓縮」,現在是「有空間給演員入戲」:以前二十集拍兩個月,現在拍半年;以前每日工作十九小時,現在縮減至十二小時,當然,老闆給演員的支票大張了,花在製作的開支上升了:「除了頭幾年入行,慢慢已沒有享受過拍劇,這一次才有番。」怪不得,有人形容無綫叫「舊世界」,王維基開拓了「新世界」。
聽到這裏,筆者感到一陣悲涼,香港演員多年委曲求全,過着比「碼頭工人」更剝削的生活,還有人拿着「自由市場」作藉口,指藝人「自願」被剝削;亦有藝人把這種舊秩序「內化」,揚言感謝大台霸權,才能練就一口流利普通話回應其他電視台訪問。
筆者大學主修心理學,記得一個經典實驗,科學家把狗放在大箱裏,箱子一邊通電,只要狗躍過中間欄柵跳到另一邊,就可以免卻被電刺痛,研究發現,狗會不斷跳躍,即使氣來氣喘,心理依然健康。但若欄柵另一邊也是通電的,意味牠如何努力跳躍,一樣會被懲罰。最恐怖是,有一天,欄柵另一邊不再通電,狗也放棄再跳,只會伏在地上任電流刺痛。簡單說,這隻狗「認命了」。科學家說,人亦一樣,長時間發現努力白費,會產生一種後天養成的自我放棄心態(learned helplessness) ,現在政府的做法,如同關掉了創意工業工作者等待多年後的最後一扇逃生門,把業內最後一線生機也要滅絕。
人味流失希望幻滅
智叔像個智者,一矢中的點出今次事件最令人擔心的事實: 「希望的幻滅」。他承接了王維基所說,香港沒有了公義,卻更透徹地分析,公義或許從來也許沒有,但至少當權者會願意假裝,欺哄我們「有的有的,這世界有希望的」,但今次決定,如同把香港人僅有的希望也要消滅: 「現實就是,無」。
請智叔分析,事件對香港整體社會的啟示。他像老僧入定,苦苦思索,良久才語帶相關地指,這次發牌決策,也反一種「無人味」的管治思維: 「這次結果是,它不需要理會你的感受。」筆者追問,「它」是當權者?智叔沒否認,只慎重地重複:「它不會理會你感受囉。」
慎言的智叔,沒有落力稱許王維基,只是陳述客觀事實:在王維基治下,創作團隊過着較有尊嚴的生活,製作水平提升,藝人有空間可鑽研演技,觀眾多一個選擇。這不過是一個健康的自由市場裏應有的生態,六天之前,政府無情扼殺。智叔回憶,周二晚聽到港視失落牌照,愕然非常:「我腦海裏諗,唔係嘛!」
對於政府不發牌的理據,連兩屆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廖啟智也看不明白蘇錦樑局長 的戲碼。智叔幽默地道:「我真係理解不了,什麼叫一籃子(因素)?個籃幾大,裝什麼也不知道,我怎樣理解?我只是知道,(牌照)沒有。」
最大力量: 關電視
智叔說,不想猜度背後原因,說愈想愈令人難過。自稱懦弱的他說,感到扭轉事態機會渺茫,今天會否上街,他形容自己「思考中」,更有點絕望地說:「一字咁淺嘅嘢,(政府)都做唔到,如果下下要上街才可得到,我寧願不要,你可以說我消極,但消極也是一種抗爭。」他反而認為,關電視是一種可行方法:「既然,大家看到這個現象,就用選擇權去選擇,我覺得最大的力量是「唔睇」……觀眾要醒覺,有些習性我們不一定要堅持。」
兩個新牌電盈和有線 ,不會主攻電視劇,坊間認為,未能改變一台獨大,智叔以寓言故事,形容電視行多年如「死水」,今次選擇性發牌,死水也翻不了波濤:「水唔郁係死水,有嘢郁才是活水,你看死水裏沒可能有太大生機,活水才能養生,生命才可以延續。現在(發兩個牌)只能說是在一潭死水裏,加咗兩滴水,產生了兩個漣漪。」
一場革命需要勇氣
訪問在戶外,由黃昏一直進行到入夜,一陣陣秋風吹來,加上智叔的悲觀看法,令人絕望。我哀問智叔,香港人如何還有希望?智叔忽然小人物上身,推說自己沒責任令香港人有希望。大家靜了片刻,他又於心不忍心,引述港視同事收到噩耗後,發給他的短訊,內容是:「這是一場革命,革命不一定成功;一定成功的革命,便不需要勇氣。」智叔解讀,若大家把這件事看成革命,就知道革命會失敗,會流血,有犧牲,雖然過程難受,但至少「勇於去革命的人,才可貴。」
不少演員擔心得罪「舊有秩序」。智叔笑言,近年已轉向以電影為主,亦已過了「無嘢做唔得」的階段,故不太擔心。這次和王維基以「部頭」形式合作,不獲發牌他最傷心的是作品沒法重見天日。問他是否被大台列入黑名單,智叔笑着問:「我怎知道?但在公開場合,它(無綫)不會訪問你。」
對於香港電視觀眾,智叔有什麼說話要說?這個擅長演譯深沉角色的實力派,還是勸勉大家要內觀,要自省,戒掉對一間電視台的情感依賴:「其實人是需要有感情依附,一路慢慢成長,我們要學會不帶感情,或至少設個界限,做觀眾也是。觀眾好想有感情寄託,奈何有時所託非人,我哋都要有所取捨。」訪問完畢,我們客氣地道別,他一轉身,沿着昏黃的街燈漸行漸遠。我想起《無間道2》 ,智叔飾演的黑道人物,殺人之後,旁邊有人在埋屍,他在荒野裏用口琴吹起一首《Auld Lang Syne》。
***
[後記]
每一次訪問,都擴闊我的眼界.以前我以為,演藝人物在幕前口齒伶俐,幕後他們也應該口甜舌滑.訪問完智叔,令我大跌眼鏡.
我保留了當日訪問的錄音聲帶,教新聞採訪課時會播放節錄給同學聽.智叔在錄音中說話零碎、斷裂、主語欠奉,有時我問一個問題,接着是一片死寂,dead air數十秒,他才老鼠拉龜地回應.談話內容有時抽象,聽得人不明所以.學生聽到智叔的反應,忍不住苦笑,有時皺眉.
我會問同學:「廖啟智不想接受我訪問嗎?不是.」我的觀察是這樣的.從第一通我打給他的電話開始,他的每一個反應都顯示他願意做訪問,但他的開放程度有限,有意識去保護自己的私隱.例如他只把辦公室電話留給我,跟我碰面後握了一次手,握手的力度有一點僵硬(我在課堂上經常跟學生玩握手遊戲,請學生判斷不同力度握手表達了主人翁的甚麼性格).
遇到如此受訪者,採訪風格也要作出配合.由於智叔說話風格簡約,不少意思是由身體語言、語氣傳達,我大膽在文章裡做了一些詮譯和解讀.文章刊出後,有人認為我的書寫太過主觀.完稿後,雖然文章受歡迎,但我的心情仍然忐忑.直至幾天之後遇到一件事,才放下心頭大石.
話說港視不獲發牌後,員工連日在金鐘政府總部公民廣場留守,晚晚舉行集會,不少藝人出席,獨欠廖啟智.直至一個晚上,我在金鐘現場,赫然發現台上發言的正是廖啟智,我忍不住走近台邊.本來站在台上的叔智,在人群中看到我,緩緩地走到我面前,更彎下腰伸出右手,示意邀請我握手.我立即伸手回應,在數以百計的群眾面前,我們握了第二次的手.他一如以往簡約地說了幾個字:「篇文寫得好好」.那一刻,我的滿足感難以言喻.
之後,在台下遇到廖啟智太太陳敏兒.敏兒和她丈夫的性格相反,熱情親切,她捉着我的手,溫柔地說:「文章寫得好呀.」我忍不住說:「最初也擔心,把智叔寫得那麼悲觀會不好.」她答得有權威:「怎會呢?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呀!」我放下心頭大石,跟她說,現在我在大學教學生做記者.她如同媽媽般叮囑我:「現在很多傳媒寫的東西都是假的,你記住,要教導學生,只寫真的東西.」我會好好記住,謝謝你,敏兒.
(照片:明報星期日生活副刊,明報攝影記者陳淑安)
言簡意賅粵音 在 Roger Chung 鍾一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時代論壇》的《Song Book歌集》新碟發佈會的看後感 -- 由香港歌集反思詩歌
【發掘聖詩的滄海遺珠】
陳栢暾 / 2019年9月24日
上月中,有幸出席鍾一諾的音樂會。會上,他演唱了多首輯錄於最新專輯《Song Book》的歌曲。這些歌曲,主要是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粵語流行曲,再以爵士樂的方式重新演繹。而他於會上的一番話,更使筆者思考我們平日如何選唱聖詩。
在《Song Book》當中,既有港人耳熟能詳的,原唱自組合達明一派的〈今天應該很高興〉,也有被鍾一諾稱為滄海遺珠的作品,例如是原唱自張學友的〈別了〉,經過重新編曲,別具韻味,令人聽起來不像是古舊過時的作品。鍾氏提到,要使粵語流行曲市場能繼續發展,我們此時的「保育」尤其重要。在芸芸歌曲中,相信尚有不少未被港人談及,但都是出色的粵語流行曲。
這使我想到,聖詩何嘗不是也有許多滄海遺珠的作品,尚待我們一一發掘,加以保育呢?多年來,古今中外有不少聖徒先賢,創作了多首傳頌後世的聖詩,如〈奇異恩典〉、〈祢真偉大〉、〈平安夜〉等,廣為世人認識。可是部份詩歌縱使以經文譜入歌詞,但可能因曲調較難被掌握,以致粵語歌詞出現「唔啱音」的情況,往往會被棄用,改為選擇頌唱一些歷史較短,但較易熟習的現代流行詩歌。
多年來,教內有不少出色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詩歌,早前廣為人熟悉的聖詩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便是一例。而以社會公義、盼望的題材為例,近年的〈黑暗終必過去〉及〈願你公義降臨〉固然是切合題材、容易學懂的歌曲,而一些歷史較悠久的歌曲如〈動力信望愛〉、〈聖法蘭西斯禱文〉、〈風雨念香港〉以至是剛才提及的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同樣能對應今天的處境。這三首詩歌同樣提到,我們應走進人群,活出美好的見證,傳揚愛與安慰的訊息,也是值得加以頌唱,傳揚後世的美好詩歌。
我們實在不妨翻開詩集,尋找一些言簡意賅的聖詩,相信它們必能配合不同聚會的需要,甚至能為我們的弟兄姊妹帶來新鮮感!保育聖詩,人人有責。若在此時我們不努力,恐怕日後一些歷史悠久,但較寂寂無聞的詩歌就會被遺忘,這就太可惜了!
言簡意賅粵音 在 Hinry Lau 劉卓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填詞]近日很榮幸得到香港著名填詞人兼樂評人黃志華在[信報]撰文對本人原創歌[荒井]的留意。其實寫詞最感到興奮,除了將自己整合了的思路以Melody去分享外,更有滿足感是能覓得知音(詞)人。事實上廣東話填詞真是非常難寫,基於其9個發音,所以每次寫到一句自己滿意,能押韻和表達到意思的歌詞是何等興奮。所以獲得著名樂評人兼填詞人以[荒井]這首歌為題寫下這篇樂評文章,令我對填詞的工作更為鼓舞。
回應一下黃志華先生有關中樂街頭表演; 其實我認識一位朋友- "黑鬼",他把中樂如二胡配合電子樂器造成很有意境的曲風。如果有機會到中環一帶(或其他地方)遇見他的表演,保證會對中樂配電子的可塑性感到驚訝。
最後再一次感謝黃志華先生對[荒井]留意和撰文,讓我的作品能於報章出現。以下收錄了[信報]全文:
p.s. Thanks Adirenne's Dad for discovering this article to me and thanks Adrienne and Rocky's conveyance. Also, thanks AS a Production for the MV making.
--------------------------------------
2015年5月11日
黃志華 詞說詞話
街頭之音
近期注意到一首叫《荒井》的粵語歌,由劉卓軒包辦詞曲唱以至編曲。其網上的MV一開始就打出一句話:「獻給所有街頭音樂人」,MV的尾聲處,更有十多行文字,謂:「在香港這個荒漠,仍有許多街頭音樂人在灌溉,他們試過被當成乞丐,遭執法者不友善對待,試過被途人指罵,試過被驅趕。他們拿著一大堆器材,擴音器、咪架、結他、電子琴……穿街過巷,汗流浹背,只想將音樂帶給這個城市,只想有一個平台去分享、去表達,下次在街頭遇見這些小伙子,報以一個微笑、掌聲、歡呼,一個肯定,就是孩子們繼續下去的動力。就讓我們的城市多點色彩,讓這個荒漠帶點甘泉。」
不被視為藝術
這些文字真是很好地說出了街頭音樂的存在意義,當然,劉卓軒本人也是街頭音樂人,最應知道那些意義以至是視它為目標之一。其實劉卓軒的身份又豈僅是街頭音樂人,他也曾出征《中國好聲音》,力壓許多香港區參選者,成為到上海出賽的香港區代表……至於他的音樂經歷及其他身份,要說還可以說一大堆,不贅了。
回說《荒井》,正是一首關注香港街頭音樂表演生態的歌曲,歌詞基本上頗見流暢,言簡意賅的唱出(點出)問題所在,尤其是剛開始的第一段:「聲音無限界,藝術定義源自官方取態。警方前行告戒,賣藝共行乞不可分界」音樂藝術應該不分戶內戶外,是在音樂廳玩還是在街頭玩,但很多時「藝術」的「定義」都是官定的,這些官定的「藝術定義」,常不考慮街頭音樂,甚至視這些街頭音樂家的表演活動與行乞無異。
可以說,如何讓户外的公共空間容納音樂表演,一定涉及種種的權力爭奪與詮釋權。而在香港,地小人多,一般的街頭表演首先便要面對附近居民的噪音投訴。
我利申一下,其實沒怎麼試過現場觀賞街頭音樂人的表演,但街頭表演音樂的經驗倒是有一丁點兒,那是多年前活化廳搞的中秋晚會,我基本上僅是在街頭吹吹洞簫拉拉二胡,音量並不大,主辦者都被附近的住戶投訴,以至有警員前來過問一番。
歷史遺留問題
說來,視街頭音樂家的表演活動與行乞無異,也許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刻板印象,因為以前的香港街頭,的確有好些以奏音樂來行乞的人,而且多是拉二胡、彈秦琴的。不過,這樣一說好像又特別歧視中樂──彷彿意味街頭表演寧願彈結他彈電子琴等等,千萬勿玩中樂,不然就真像是行乞的。我相信更需要有玩中樂的街頭音樂家勇敢地活動活動,洗刷洗刷人們對街頭「中樂」的負面印象。
再看《荒井》的另兩段詞句:「文化幕場外那弧度也成就了時代化,標準單一化,一片繁華」,「(Rap)活喺商業化嘅城市當中,一班年青人向住夢想去衝……」前一段「化」得有點難消化,感覺上是渴求音樂藝術的真正多元,既有音樂廳內的藝術,也應容得下並扶掖街頭音樂藝術,讓街頭音樂有茁壯長大的環境。至於後兩句rap詞,我倒是想,要多元的話,街頭音樂不該只有年輕人搞,也應有中年人以至銀髮一族,只是未成氣候吧。
#信報#黃志華#黑鬼#樂評#hinry #hinrylau #hkig#荒井#街頭音樂#busking #busker #填詞#寫詞#作詞#原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