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瀰漫】
——談海子(下)
◎小編陳尚季賞析
4.景色與景色中的靈魂
以實體論來說,此處趙暉舉了亞里斯多德與柏拉圖對於「實體論」的看法。對於實體一詞,柏拉圖主要是指真實的存在與實在,而亞里斯多德哲學主題的實體,大致指真實或實在的東西。相比「可感事物」在柏拉圖的理念論中處於真實又不真實、存在又不存在的狀態,亞里斯多德則是轉而肯定日常可見的可感事物,即是真實的事物。
海子的作品意象,月亮、少女、馬匹、石頭、雲朵等可感實體,不僅呈現出自然流轉的樸素性格,這些日常的事物也掙脫了語言文化的層層羈絆。
景色與景色中的靈魂,正是將海子的實體觀帶往柏拉圖的方向,以致意象更加地難以分辨。
有兩種抒情詩人,第一種詩人,他熱愛生命,但他熱愛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認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官能的抽搐和內分泌。而另一類詩人,雖然只熱愛風景,熱愛景色,熱愛冬天的朝霞與晚霞,但他所熱愛的是景色中的靈魂,是風景中大生命的呼吸。
從「熱愛自我」進入「熱愛景色」,把景色當成「大宇宙神秘」一部分來熱愛,就超出了第一類狹窄抒情詩人的隊伍了。
要熱愛生命不要熱愛自我,要熱愛風景而不要僅僅熱愛自己的眼睛。
「看」這個概念被突出了,看做為一個最基本與他者建立連結,看能使人跟最遙遠的事物產生聯繫,而最終看見暗藏或隱密的事物。事物能被看見,理念卻不行,但可以用「靈魂的眼睛」去注視或觀照。如果我們將海子的風景看作具體可感的實體,能夠被看、觸摸和感知,那麼景色中的靈魂就負載了某種深層的理念成分。對海子來說,景色的真實也是幻象的真實,提高生存的深度與深刻。看出心靈、看見生存,看見電光石火般的景色的靈魂,正是海子的要求「要熱愛生命不要熱愛自我,要熱愛風景而不要僅僅熱愛自己的眼睛。」
海子在《尋找對實體的接觸》中表示,「詩,說到底,就是尋找對實體的接觸,詩應是一種主體和實體面對面的解體和重新誕生。」對海子來說,當下的實體已經是抽象且生鏽的。因此必須去尋找對實體的全新接觸,用新的主體的力量去推翻或更新實體,使之解體並重生。趙暉以海子《太陽.土地篇》中「月亮的內心站著一匹憂傷的馬 一個女人」這一詩句,加以分析實體的解構與重組。
月亮、馬、女人三者在古典意象裡各安其位,但在此一詩劇中的疊加狀態裡卻充滿了跳躍,一匹憂傷的馬、一個女人破壞的古典之月的寧靜與完整,正是那一匹馬和那個女人加強了月的不安與孤寂。「月」的實體,在現代的意義上重新地被掌握。在古典詩歌與海子詩歌運用同名實體意象的差異中,實體的重新誕生,會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現。
5.時鐘的對抗-主體的自我博弈
葉慈說:「詩是和自我的爭辯。」在黑格爾的「實體即主體」裡,「主體已經不僅僅是判斷中的主詞,而是更多的被用於人類理性」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不僅把真實的東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為實體,而且同樣理解和表述為主體。所以說,「實體作為主體的能動性,就表現在他自身之中就包含著純粹的否定性,因而,他是單一的東西自己否定自己從而分裂為二,降自己樹立為對立面,然後揚棄自身中的矛盾與對立,重建自身同一性的過程。」重建自身的同一性,即是自己認識自己,最終成為絕對的精神。
海子的詩歌觀與創作中,這種「實體作為主體的能動性」常常表徵為主體的自我博弈。程光煒指出孤獨少年,海子大部分的詩作中,唯一的敘述者和第二作者,柔弱的第一自我與強悍的第二自我長時間的衝突,使他的詩出現「對稱」。「對稱」是自我博弈展開的基礎,所以海子詩中對稱的不斷重複,很大的程度上表明了一個與自己、與世界拉扯、搏鬥的咆哮與宣示。這種對稱結構拒絕了一切平衡的敘述主體,正如海子認為詩中的和解是不存在的,只有衝突、鬥爭、生與死的較量。「自我合解」的可能是否真的存在,是海子用一生來追問的。以下趙暉以《春天,十個海子》來分析「對抗」之於海子的意義,是在詩中如何被呈現的。
春天,十個海子 ◎#海子
春天,十個海子全部復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這一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
你這麼長久地沉睡究竟為了什麼?
春天,十個海子低低地怒吼
圍著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亂你的黑頭髮,騎上你飛奔而去,塵土飛揚
你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瀰漫
在春天,野蠻而悲傷的海子
就剩下這一個,最後一個
這是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於冬天,傾心死亡
不能自拔,熱愛著空虛而寒冷的鄉村
那裡的穀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戶
他們把一半用於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於農業,他們自己的繁殖
大風從東刮到西,從北刮到南,無視黑夜與黎明
你所說的曙光究竟是什麼意思
趙暉的分析是,這一首帶有超現實意味的抒情詩,在光明景色中的自我超越裡,更像是一種內心分裂所呈現的生命張力。雙圈結構裡,第一圈(第一與第二節)內,主體的分裂表現,十個海子對一個海子。第二圈層(第三與第四節)內,最後一個海子又分裂為你和我。敘述者既身處其中,以我直接介入敘事,又置身事外,將自我對象化為你,於是,你和我同臨舞台、互為鏡像,內心私密的對話得以公開。兩層圈層複雜的疊合使詩歌充滿戲劇張力。
十個海子,復活的海子不過是幻象,他們只能圍繞著詩中主角,你和我,跳舞歌唱,他們與光明的景色同時到來,嘲笑一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的長久沉睡。十個海子對一個海子間的嘲笑,可以看作是主體對自我意識中黑暗消沉部分的自嘲。你和我,原本同是主角,然而劇情推演,我變成了舞台上的自由人,成為一個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實體,無動於衷地看著你被十個海子戲謔。
你飛奔而去,你疼痛地被劈開。與十個海子的喧囂相比,你沉默的抵抗如土地般堅硬,痛苦意味深長。十個海子與你,實際上是一個人的戰爭,在自我博弈中不斷下陷。「人們把自己隱藏在表現的背後。人不僅受到他人的隱藏,而且還受到自己的隱藏。無限地將自己的內部深處下降」
如果說,第一、二小節是十個海子的表現與你沉默被動的表演,第三小節就是我唱給你的一段無限低回的深情詠嘆。你在某種巨大的壓力下,退守為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於頹廢的死亡氣息,沉浸於使人墮落自行毀滅的念頭裡,無法自拔。
最後一小節,在低迷中掙脫出尖銳的質問,將詠嘆畫作激烈的獨白。
鼓、糧食、嘴、胃,糧食的一半用於吃,一半用於繁殖,而穀之簡體字作「谷」。在《糧食兩節》裡字體字義的分析,谷的上方是火下方是口,可以看出生存慾望的大火。從糧食、吃、種子,可以看出一種農業生產的封閉循環,也看出了一種勞作的薛西弗斯式的荒謬與虛無。
各級主體的博弈中,光明與黑暗的力量站在生命的兩極。十個海子對比一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第一小節裡,以光明的景色,在嘲笑他的同時也不乏挽救之意。第二小節,這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被十個海子撕裂著,可他背負著沉重而虛無的光明幻象,欲逃離黑暗的束縛,卻只感到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蔓延。第三小節起,你與我的合一,這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心中湧起模糊的復仇慾望,他希望自己能更相信所謂的希望,只關心生活。卻無力在黑暗中自拔,最後的獨白中,這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面對豐收的勝景卻再次被短烈荒蕪的青天襲擊,壓抑許久的質問,你所說的曙光是什麼意思?
主體間博奕的白熱化被風之盲目浩蕩出之,海子敘述的主體被捲入一場自己否定自己的風暴,「無視黑夜與黎明」。無法分辨我是誰的海子,在十個海子與一個海子,在我與你之間衝突,這種逼問之下,一場想挽救主體自我分裂的歌劇不得不以主體同一化的失敗而告終。如此飽含生命痛感的詩句,以他的脆弱面臨障礙摧毀的惶恐,也承傳著生存真正的勇氣與難度。
「你說的曙光是什麼意思」,像是一隻從遠方飛動的骨頭,他孤單、勁瘦,目標如一,卻腳下迷茫,注定是一支滿載青春之痛的落地之矢。
海子透過秩序與訓練,將兇猛的元素、地域深淵和魔法的大地分擔在自我多重的形象中。但海子瘋狂燃燒的自我卻無法統攝主體的多重自我分裂,只能任憑其左右。魯迅說:「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消耗生命以抵抗絕望與虛空。」蒂利希認為「存在的勇氣是這樣的倫理行為:人在其中肯定他自己的存在而不願那些與他的本質性的自我肯定相衝突的生存因素。」在亞里斯多德認為:「勇氣是對一個人的本質,一個人的內在目的的肯定。」但這種肯定裡具有某種不願性質的肯定。這種肯定包含著可能的、某些狀況下不可避免的犧牲。這種要犧牲的東西可以包括愉悅、幸福甚至是一個人自身的存在。海子寫作方式及其詩歌正是這一意義上,成為「存在的勇氣」的表徵。面對生命的真實,海子選擇直視,在這樣的觀看中他將創作與生活連結,生活的真實對海子而言即是寫作的真實。臧棣說:「詩人通過不斷的自我爭辯,我們可以向更高級的生命狀態飛躍。這種生命的飛躍,心智的昇華,說到底必然是愉悅的。」
6.抒情就是血
海子:「我是說,我是詩,我是肉,抒情就是血。」詩歌裡的血肉與骨並非只是詩人的真實與真誠的內心,更是真實與真誠的質量。在海子的抒情詩裡,可以看見一種純粹的抒情性,這樣的純粹性並不是無拘無束的表現,而恰巧是主動尋求一種限制。在海子含蓄的創作裡,是否內裡是他欲壓抑的湧動情感。以下以《日記.姐姐》作分析。
日記.姐姐 ◎#海子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籠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
悲痛時握不住一滴眼淚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這是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
除了那些路過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這是唯一的,最後的,抒情
這是唯一的,最後的,草原
我把石頭還給石頭
讓勝利的勝利
今夜青稞只屬於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長
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 空空
姐姐,我今夜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趙暉認為,這首詩情緒由孤單思戀(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籠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而無助(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悲痛時握不住一滴眼淚),而哀傷(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這是與水中一座荒涼的城),而漸漸被絕望糾纏(除了那些路過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這是唯一的,最後的,抒情。/這是唯一的,最後的,草原。),語氣逐漸沉痛,肉身在情愛中沉淪,音高也降至最低點。小詩的轉折處緊跟而來,我被絕望的情緒籠罩,中而至於要賭氣,(把石頭還給石頭)語氣簡短,而將詩逼至決心的最高點,然而急轉,話盡可以說卻無力收束自己的情感,詩歌的聲音被一種溫暖與無奈包住,緩緩下落又重回思念。回到姐姐我只想你。單純的情緒原點。與情緒相應,草原盡頭遠映兩手空空之空虛,以一滴眼淚代表全部悲傷的質量,含蓄而深遠。「這是最後的,唯一的,抒情」斷裂的語句模擬一種心碎的絕望。全詩的語氣,像是情愛低回的現象,幽微地說出寂寥與斷裂。真摯的語氣裡,呼應海子的抒情都是血。
西渡說:「誰如果說我們這個時代不存在愛情了,我願意舉海子的這些詩反駁他。」
7.結論
海子在詩中的追尋與誠懇的眼神,使人難以不對這位詩人投以尊敬的眼光。在詩中的激烈對抗、抒情詩裡的血與骨,或許都是這位詩人被卸下後的噴濺的熱血,可以看見他對於生存是多麼渴望達到安定,但他否定自己就像其詩語言一樣,都是一顆遠方的太陽,他是夸父。海子被說為是詩的殉道者,我認為殉道本身是荒謬的,詩從未要詩人死,而詩人的每首詩作都是想活下來的微小希望,那怕希望只是隧道裡的一個小白光點,他仍繼續前行並相信著。
「愛」,可以是海子一生的凝結吧。在詩裡他愛父母、情人、大地、太陽等等,作為詩人他用寬厚的心與能看見萬物靈魂的雙眼,將他的心靈與宇宙合一,並不斷地疑問著人是什麼、該何去何從,在追問裡能感受到他「真實」與「真誠」的質量,他選擇一個人孤獨地尋找著,他只能自己尋找著,或許結果不適認知裡的平安圓滿,但這就是海子的生命吧。若要我思考海子是否是詩的殉道者,我更相信他就是詩的本身,因為在他的追尋裡,他便成為了他追尋的本身。
◎作者簡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懷甯縣高河鎮查灣村,中國新詩史上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之一。
海子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2年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
海子的作品被收入近20種詩歌選集,主要作品有:長詩《但是水,水》、長詩《土地》、詩劇《太陽》(未完成)、第一合唱劇《彌賽亞》、第二合唱劇殘稿、長詩《大紮撒》(未完成)、話劇《弑》及約200首抒情短詩。曾與西川合印過詩集《麥地之甕》。出版的詩集有《土地》(1990)、《海子、駱一禾作品集》(1991)、《海子的詩》(1995)、《海子詩全編》(1997)。
-
美術設計: IG@brocccoliiiii
圖片來源: IG@brocccoliiiii
-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9.html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每天為你讀一位詩人
#海子 #存在主義 #主體博弈 #愛 #追尋
訓 戈 悍 將 在 呂秀蓮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雙兩岸關係 – 和平.中立
自從川普總統接過蔡英文總統的祝賀電話之後,美國各界的確送給台灣不少的友誼,國會也通過多項利台法案,台灣則花了不少錢買美國武器。當全球陷入非典型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台灣憑著17年前抗SARS的經驗而倖免於疫,以及陳時中部長領銜的抗疫成功,尤其用口罩外交博得國際讚譽,因而總統民調超高,國人也樂陶陶。
冷不防,美國前白宮國安顧問波頓卻洩了底,告訴他很喜愛的台灣朋友們,川普雖然討厭中國,但他心目中,中國好比總統辦公桌,台灣只是簽字筆筆蕊。他更說,川普無預警轟炸敘利亞,也無預警撤兵。如果哪天他還想遺棄,那個國家就是台灣。一語驚醒夢中人,不知你我大家是否一夜好眠?
戰爭腳步近了
今年年初以來,我們一方面關心COVID-19疫情,另方面還得關心人民解放軍今天又來了沒?蔡總統上週告訴大家「台灣情勢或區域情勢確實複雜,而且越來越複雜。」
稍早日本共同社透露,中國將於8月實施以奪取東沙島為想定的軍事演習。果然,6月以來中國空軍和海軍的飛機和船艦逼近台灣周遭海空域的頻率越來越高,迄今已有十次之多,有時通過台灣海峽,有時出現台灣東部或西南,而防空識別區或海峽中線被跨越也時有所聞。中國侵門踏戶,日甚一日,武統台灣的企圖,十分明顯。
美國3個航母戰鬥群 – 羅斯福號、尼米茲號及雷根號於6月20日同時現身菲律賓海域,這是3年前朝鮮半島危機以來的第一次。端午節當天,美國和日本的11架軍機在空中進行大象漫步,而5架美國軍機盤旋在蘭嶼附近,偵蒐海底下的中國潛水艇動靜。
台灣即將舉行年度軍演,最強悍的海軍陸戰隊99旅官兵已派到東沙島進行「移地訓練」,並實施「衛疆計畫」,以因應共軍可能的侵犯。
東沙島面積很小,地理位置卻很重要,它扼住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進出南中國海的出入口,一旦被解放軍佔領,就能長驅直入南海海域,並且阻截他國軍艦航行。反之,如果美國控制東沙,解放軍的遼寧號或山東號航母就很難進出南海。
這是一個月後可能發生的戰爭,離今天不久,離台灣也不遠。但共軍也有可能聲東擊西,突襲其他離島。您知道嗎?您不擔心嗎?
美國立國後的前150年,經常在外國局勢動盪時保持中立,以維護國力,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因受日本攻擊而宣布參戰。大戰結束後開始稱霸世界,但美國直到1979年才與中華民國斷交,而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當時中國落後貧窮,美國為了「聯中抗蘇」,並期待「和平轉移」中國,因此讓中國予取予求,並為中國培育不計其數的各類人才。中國秣馬厲兵,於2010年時外匯存底超過日本,躍升全球第二。美國這才發現,睡獅早已成為猛獅,而且還摩拳擦掌準備撲噬美國,真是養虎為患!美中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以對方為敵,兩年多來從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一路開打到政治和軍事戰,尤其COVID-19已奪走十幾萬美國人的性命,兩百五十萬人確診感染,並使民生經濟陷入苦海,美中仇恨,已然「不共戴天」。
雙兩岸關係
台灣位在世界最大的海洋與最大陸地的交會點,向西隔著台灣海峽是中國,向東望去,太平洋彼岸是美國。一直以來我們開口閉口「兩岸關係」,談的都只是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卻忘了橫跨太平洋,還有另外一個「大兩岸關係」。
事實上,這大小兩岸的美國和中國,近70年來不斷牽扯台灣的命運:
二戰結束美國派遣蔣介石來台接收台灣,造成國共隔海敵對70年。
蔣介石以台灣為反共基地,強迫台灣人反共(抗俄),而中共也對台灣威嚇霸凌。
韓戰爆發,美國宣布「台灣海峽中立」,阻絕不讓中共跨海攻台,使台灣免於被赤化。
1971年蔣介石冥頑不靈,堅持安理會席次不能讓,最後中共風光進入聯合國,中華民國黯然撤退。
1979年美台斷交,美中建交,使中華民國在國際上有如「國際孤兒」,處境維艱。
時光無法倒退,歷史無法重寫,但可以反省,可以避免重蹈覆徹。由於兩蔣與中共是宿敵,台灣人被迫反共;也由於中共長期欺凌台灣,台灣人自然反共。又因為美國灌輸台灣民主,民主化使中華民國台灣化,使台灣人喜歡美國。但當年反共的很多不反中,卻反台,連帶地反美。台灣內部因而呈現兩大派:1. 親美反中派、2. 親中反美派。不久前美國Pew Reseach Center 在台進行有史以來第一次民調,80% 的台灣人贊成跟美國緊密合作,遠遠超過贊成跟中國合作的36%。
朋友不嫌多,敵人越少越好。當中國龍與美國鷹爭霸天下時,選邊站的風險很大,我們當然需要美國的支持甚至保護,但我們是否也應該儘量減少對中國的敵意和刺激?敵意像螺旋,我們的反中情緒刺激中國的反台情緒,近年敵意螺旋在台灣海峽兩邊盤旋,不安,也不祥。
當然,北京的領導人和大陸的朋友也請換個腦袋:既要稱霸世界,何必結怨台灣?一邊喊「兩岸一家親」,一邊在國際上對台灣趕盡殺絕。誰信誰?誰親誰?
「親美.友日.和中」是國人的共同願望,只要中國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台灣,正如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相信台灣可以既親美,也親中,並且在美中之間扮好「和平中立」的角色,化干戈為玉帛。盼朝野齊心努力!
訓 戈 悍 將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戰技不精 國軍需「內應」非「外援」
張博智/備役上校、步訓部體幹班志工(高雄市)
圖/摘自總統府
軍隊力行體能戰技多年,早形成一定機制、傳統,至於師資培訓,即使不能說是人才濟濟,倒也是充分可用。民國八十三年因組織精簡,的確影響體能戰技教育訓練,幸好有制度、傳統可循,師資培訓不曾間斷,乃能漸上軌道。
近聞國軍有意遴選人才,至「外館」受訓,雖知其立意有求善之心,卻不能苟同,原因無他,國軍缺的不是「移地訓練」而是落實「駐地訓練」;國軍需要的不是「外援」而是「內應」。
軍隊體能戰技教練,因為人多素質參差時間有限,求精不求全,尚簡不尚繁,只要設定應訓必訓課目,一以貫之,日久必見其功。就怕無法對症下藥,給錯藥方,反而治絲益棼、徒勞無功。
體能與戰技,必須緊密連結、相輔相成。往年,國軍舉辦體能戰技運動大會,作為觀摩切磋平台,更是驗收訓練成效、激勵團隊士氣的手段,由此可證,體能戰技之密不可分。借昔觀今,不可諱言,軍隊偏重體能而輕忽戰技,至於體能也只求合格為度,並不符實戰所需。所以,參照美軍而有戰鬥體能興革做法,值得稱頌。至若將人才外送他訓,堪稱多此一舉。
其實,國軍更需要精實精進的是戰技。揆諸現況,軍隊偏重體能,更且鼓勵官兵向外參與體育活動,益使原本冷門的戰技更加乏人問津。戰技,應有徒手與持械兩端,先拳腿後器械,並期雙管並進,乃能成就勇猛頑強的現代戰士。遺憾的是,軍隊戰技,如今多止於徒手格鬥,持槍的軍人卻不勤練槍術,老實講,已令我感到吃驚;更可議的是,居然還有人倡議廢掉刺槍術專攻徒手格鬥技。因此,軍隊現在最迫切的不是「外求外援」而是「內省內應」趕緊執起干戈練刺槍。
提及刺槍,人都說甚麼時代了還練槍?同理推論,甚麼時代了還練徒手格鬥?追根究柢,刺槍術被說無用,其實是教槍的亂教,練槍的錯練,一入門就走錯門路。試想,軍校練槍只是區區數十小時,到部隊又是一天打漁數月曬網,如何致用致戰!
軍隊體能戰技不振,癥結在缺乏堅定的決心與持恆的作為,當務之急不是「外求」而是「內應」,只要精簡課目、排定課表、建制場地設施,落實訓練,稍假時日必能突飛猛進。
-\-\-\-\-\-\-\-\-\-\-\-\-\-\-\-\-\-\-\-\-\-\-\-\-\-\-\-\-\-\-\-\-\-\-\-\-\-\-\-\-\-\-\-\-\-\-\-\-\-\-\-\-\-\-\-\-\-\-\-\
吳一忠/榮民(嘉縣水上)
國防部想請網紅「館長」訓練國軍格鬥;二○二○總統大選在即,這樣的決定和當權者的喜好相同,若說沒有政治考量,孰能相信?
受到好萊塢電影和影視明星影響,健身成為全民運動,藍波和阿諾史瓦辛格更是螢幕偶像;但格鬥不是練大胸肌、六塊腹肌,或魚人線,健身和殺人技巧不同,體格壯不代表殺敵能力,一身肌肉上戰場真有用嗎?且看綠扁帽、三角洲部隊、七海警衛組,和兩棲蛙人,這些特種部隊精於格鬥技巧,並非虎背熊腰,而是精練慓悍,能迅速擊斃敵人。
國軍本就有訓練格鬥單位、拳術和師資,陳之漢是部隊訓練出來的退員,如今他事業有成,表示部隊訓練是對的;國防部應保持現有模式,怎會捨本逐末,找個退員來教導現役軍人,讓人想不透?況且全台有許多健身房,為何只挑選陳之漢的?若別家也同意免費教導國軍,國防部是否同意,令人不得不質疑,陳之漢嚴厲批判韓國瑜,符合執政黨胃口,才會獲得上級青睞。
蔡政府執政三年多來,不論專業及倫理制度,紛紛破格掌印掛帥,每個層級主事者,多少都和掌權階層沾上邊,流風所至,才會出現網紅教國軍鬧劇,讓人不免唏噓,軍人的風骨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