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兒子遠在地球的另一端,已經在國際舞台音樂或藝術等領域嶄露頭角時,身為父親,你會在家掛滿他的獎盃,鼓勵他追求更多名和利,還是告訴他如何維持一個藝術家必要的真誠,坦白,赤子之心?
金庸先生評論《傅雷家書》時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這句評語很中肯,因為它一語道破了傅雷教育兒子的基本精神。
傅聰於1954年遠赴波蘭求學。臨行前,傅雷給他的叮囑是:「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之後1966年,文化大革命燒向傅家,罪名一籮筐,頂級翻譯學者等於親西方,等於走資,另一罪名兒子傅聰去了波蘭,定居英國⋯⋯「反革命份子」傅雷夫婦在紅衛兵逼迫下,雙雙自殺身亡,離世。
十幾年後,四人幫倒了,改革開放一段時間後的某一天,上海音樂學院在一間裝掃帚等雜物的小屋裡,發現了傅雷的遺物,裡面竟有遺失多年的傅聰回信,被扣藏在音樂學院。
對中國近代史無語的人,只好説:從此,《傅雷家書》不再是傅雷一人的獨白,而是父子終在書中的團聚。
這是無言的歷史,人們僅存的溫暖。書信後來集結成冊,《傅雷家書》成為中國人教育後代的範本。傅雷從非死不可的逆份子,歷史一吹過,又成為中國人的典範。已成屍骨的傅雷夫妻怎麼想,外人不得而知。
《傅雷家書》本來沒有父子對談,舊版只是一位父親的獨白,因為沒有收錄傅聰的回信。傅雷的許多話,在一個亂世中沒有人確切知道他因何而發,傅聰的心情也只能在字裡行間由閲讀者猜測、想像。
從1954年直到1966年的十餘年間,傅雷夫婦和傅聰通信數百封。傅雷夫婦非常細心,兒子的信妥善收藏,重點內容分類抄錄集冊。
然而,傅聰的信在「文革」中,遺失了。
1966年夫婦二人含冤可能也含恨含著對祖國一切絕望,選擇與世訣別,他們的家產盡數被抄。寫給傅聰的信都在國外傅聰那裡有留存,而傅聰的回信則未能倖免。
十幾年後的一天,上海音樂學院突然通知作家葉永烈,在一間裝掃帚等雜物的小屋裡發現了傅雷的遺物,包括照片和文件,裡面竟有傅雷夫婦抄錄的幾冊傅聰回信。
傅聰得知此事,堅決不同意發表這些信,當時公開的理由是:自感年輕時思想和文字過於稚嫩,無法與父親相提並論。
直到再過了十多年後,傅聰終於點了頭。
至此,《傅雷家書》中的父子終於比較完整。
在家信中,父子談音樂,談赤字之心,談中國詩篇境界,也談愛情婚姻,金錢觀,及生活的藝術。
*關於人品
我認為一個人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仍會了解的。我一生作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
*關於命運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
*關於人情往來的世故
人的心理是:難得收到的禮,是看重的,常常得到的不但不看重,反而認為是應享的權利,臨了非但不感激,倒容易生怨望。
*關於愛情和婚姻
熱情是一朵美麗的火花,美則美矣,無奈不能持久。希望熱情能永久持續,簡直是愚妄。
對終身伴侶的要求,正如對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樣不能太苛……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撫躬自問,自己又完美到什麼程度呢?
文化
*關於東西文明
東方的智慧、明哲、超脫,要是能與西方的活力、熱情、大無畏的精神融合起來,人類可能看到另一種新文化出現。
*關於藝術家
大多數從事藝術的人,缺少真誠。因為不夠真誠,一切都在嘴裡隨便說說,當作唬人的幌子,裝自己的門面,實際只是拾人牙慧,並非真有所感。
真誠是第一把藝術的鑰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真誠的「不懂」,比不真誠的「懂」,還叫人好受些。
凡是一天到晚鬧技巧的,就是藝術工匠而不是藝術家。一個人跳不出這一關,一輩子也休想夢見藝術!
*關於生活
別為了音樂的藝術而拋荒生活的藝術。
藝術是最美的花朵,生活就是開花的樹木。
訣別書鋼琴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釀出版 詩集分享暨限定贈書活動※
張心柔〈訣別詩〉
我在離海岸兩三千公里的中段停下來
不走了
前方彩霞已漸漸消褪
而後方沒有你
所以我在此停駐
不再走了
黑夜以一種我無法計算與理解的速度
快速墜落下來
墜落下來
忽然之間天上沒有星
而你在哪裡
你在哪裡
我在哪裡
我踏著月光走了
(你千萬啊不要等我)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本詩裡的「彩霞、你、天上的星」或許可看作是希望,但是我卻選擇在這樣的中途停駐,消褪的彩霞、匿跡的你、比黑夜更快殞落的星,再再的指出希望的渺茫,也強烈凸顯了訣別的心意。
詩的中段連續寫下:「墜落下來」,疊加使讀者感受黑夜降臨的猛烈,黑夜或許也直指心中的晦暗,是此刻的我無法抵禦的。星星像是一種指認,但我們卻恆久的失去了彼此的位置,不能依偎也再不能相互輝映。
「而你在哪裡/你在哪裡/我在哪裡」,前一刻堅定的訣別之意,現在卻有些徬徨了。徬徨是因為你,即使不見你的影跡,你早已跟隨在路上。矛盾的人啊,停擺是心有惦掛卻必須離棄。
末段寫:「我踏著月光走了/(你千萬啊不要等我)」,月光是溫柔的也是感傷的。
海上的月光只在夜晚出現,轉瞬就要消逝,走向海上的人,是否也暗喻生命的殞落?那般殷切的叮囑伊人不要等待,重申了離開的決然,也加乘了另一方等待落空的寥落與悲傷。
#張心柔 創作,粉專 張心柔(吟遊詩人 Shivanii Chang),Instagram:shivaniichang
#Gloria 讀寫,粉專 字遊空間,Instagram:gloria_handwriting
#深藏身與名 襯圖
#子尋 詮釋,粉專 尋聲
※欣賞Gloria成熟紆徐的嗓音朗讀,請至:https://youtu.be/nUoXNaSoWEg
※詩作收錄於張心柔詩集《#邂逅》(#釀出版,2019年11月)
※出版社粉專 作家生活誌,網站:https://showwe.tw
※張心柔
字若水,號小巫。一九九〇年生於臺北。寫詩言志,唱歌詠言。集詩人、歌手、音樂創作人於一身。彈鋼琴、吉他和古琴。著有詩集《邂逅》(2009)、《我們蹣跚地在滂沱的時光中前進》(2011)、《寅》(2016)、《卯》(2019),音樂專輯《吟遊詩人》(2012)、《愛情童話》(2014)、《棕髮少女》(2017)。
※陳冠穎(繪者)
生於一九九五年冬天,平時喜愛陶藝、書法與寫作,深信自己心中存在一片寧靜的湖泊,在其中,慢慢勾勒出那世界。與繪畫和藝術一直有著分不開的關係,交錯著出現在生命中,願自己時常保持一位素人畫家的心作畫,畫出的不是畫,而是心中的一片平靜。
※本篇原有贈書活動(已結束);感謝作者心柔前幾次的分享,並感謝釀出版人員,及Gloria。
訣別書鋼琴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麥浚龍、邏各斯、林覺民】
多年來,養成聽音樂而不寫字的習慣,今日破戒,因為覺得最好的音樂,最好不立文字;也一直覺得我們的音樂文化,總是詞大於曲,頗為「邏各斯(logos)中心主義」。
這是一個悖論,音樂最好超越文字,但它又總是為文字所繫。一旦寫的是中文,它就毫無阻隔的進入我們的意識。
邏各斯
麥浚龍的新碟《evil is a point of view》,從宣傳、概念、網上試聽,乃至麥浚龍自己介紹新碟概念的短片,不少是動用「麥浚龍 X 林夕 x 周輝耀」這樣的牌面,還有麥浚龍自己親自「導讀」—— 邏各斯作為中心是非常明顯。歌詞以外,十一曲背後的班底,都是蔡德才、王雙俊、Vincent Chow之類的大殺傷武器。但這些欲哀欲死的旋律、精緻的編曲,風頭仍不免被林夕和周耀輝極強的「文本」核彈所掩蓋。
一男一女的愛情故事,是清未民初;男的是劊子手,女的是雛妓,二人因為不同原因而遁入空門,之後相遇,發生感情和肉體關係,男的最後被擲石處死,女的懷著和尚骨肉活下來,作現代電影式處理的「開放結局」。
周耀輝繼續華麗而幽暗,為雛妓描述了極為性解放和女權式的轟烈;林夕則盡情生死愛慾,將其散佈於其他歌手的「佛教言情」集結,大書特書。林夕自言旗下歌詞像時裝,有「佛系列」;林夕的佛系列在《evil is a point of view》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密集。劊子手斬人,也涉及前世今生,唸悲咒;愕然、袈裟、三千煩惱,大量引用的名詞;一首《如來像去》便有「金剛」、「伏魔」、「無明」、「藥師」、「菩提」、「如來」……密集和深入程度,狂轟濫炸,令人萌生「使唔使啊」的感嘆。
歷史
神佛之外,還有歷史背景。在碟首的《劊子手最後一夜》提到的「戊戌驚變」,「戊戌驚變」死了譚嗣同;維新失敗就有人搞革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起義失敗,林覺民留下傳世的「與妻訣別書」,辛亥年革命份子襲擊總督轅門,失敗被捕。林覺民的家書大意是指,革命必須有人犧牲,以覺醒天下人,以使時人後人不必再因專制帝制而受害, 「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扣連到碟末的《孽》,一男一女的事情已經東窗事發,「奸情」被揭,但和尚執拗留下,戲劇性犧牲,為了向俗世「明志」。一邊是政治的大愛,一邊是俗世之外的男女歡愛,虛虛實實,完成了極具歷史感的戲劇文本。
真.中國風
一開始談到,寫一個字,都是破戒,也是一個悖論 ;這個強大的文本,一接觸,極容易令音樂變成歌詞解讀——雖然這不是作詞人的責任。實際上,《evil is a point of view》 的音樂,也做得很精緻和大膽。笛子和鋼琴用得最巧妙,古典而令人想起馬友友幫《東邪西毒》做的那種配樂,像《你前來.我過去》的前奏就是一個典型;承先啟後的《孽》則是蔡德才玩到盡的無伴奏合唱式編曲,合成器左右聲道大聲細聲,前作《無念》便有類似的做法,加上二胡、各種不和諧的聲效,形成一種虛虛實實的「中國味」。
它不是周杰倫那種充滿東方主義味道(從西人的眼睛看)的「很中國」的中國風,而是另一種更低調、更本體的東方感覺。那是個清朝末年的光景,有劊子手、有僧人、有菜市口、有妓院、有革命家。那是一個非常古典而又已經滿洲化的中國世界,一個更具現實感的「過去」。
中國風,還顯示在奇怪的CD包裝;外面是一層披口的布,可能是模仿林覺民寫在布料上的「訣別書」 ,或者沒有原因純粹是為了型;而歌詞乃是直排,歌曲編號是中國數目字,歌詞的字型與上世紀的線裝書類似。藝術上重現的清末,一個沒有紅色的中國,竟然是在崇日如狂的麥浚龍手上完成,除了錢,這是品味的問題。
------------------------------------
小額贊助:PM我 或 http://www.passiontimes.hk/…
書本:https://goo.gl/S27VV8
網台節目:http://myradio.hk/podcast/?cat=73
訣別書鋼琴 在 为什么这么欢快却叫诀别呢?#钢琴简谱#钢琴教学#诀别书 ... 的推薦與評價
为什么这么欢快却叫诀别呢?# 钢琴 简谱 # 钢琴 教学 # 诀别书 #五线谱 · 小蕾. 小蕾. 5.21K subscribers. Subscribe. <__slot-el>. Subscribed. ... <看更多>
訣別書鋼琴 在 芳卿颜 的推薦與評價
芳卿颜 · ''為什么曲調這么歡快卻叫訣別書呢?''#訣別書 #鄧垚 #鋼琴 · ''翱翔吧潘帕斯雄鷹,獻給英雄一場完美謝幕''#梅西 #鋼琴 #世界杯 · ''能挺過來變得堅強的理由,是我們 ... ... <看更多>
訣別書鋼琴 在 (Piano) 诀别书Jue Bie Shu - 林倛玉Jim Lim & 插班生The ... 的推薦與評價
诀别书 Jue Bie Shu - Piano Cover 钢琴 翻弹Popularised By 林倛玉Jim Lim & 插班生The Freshman 电视剧《信约: 动荡的年代》插曲The Journey: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