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兵法】孫子「九地」vs 扁鵲「六不治」(三)
〈爭地 = ???〉
上兩章,藥罐子曾經跟各位看倌分別介紹過「散地」、「輕地」這兩種地形,用來說明扁鵲心目中其中兩種很難醫治的求醫者。
除了「散地」、「輕地」外,其實還有什麼地形呢?
第三個便是「爭地」。
《孫子兵法》在〈九地〉裡說: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
爭地則無攻。
簡單說,所謂「爭地」,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誰得誰有利。
在用藥上,這就是求醫者的信心。只有成功取得求醫者的信任並讓求醫者直言不諱提供線索,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對,不然的話,藥罐子問你好了:
「香港有這麼多醫生,為什麼你會看這個醫生而不看其他醫生?」
不論你的答案是「醫生較出名」、「診所較方便」、「診金較便宜」,你總要「相信」這醫生能治好你的病才會看他吧?否則醫生出名有何用?診所方便有何用?診金便宜有何用?
當然,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不過事情可不是這樣簡單的……
有時候,醫者與病者彼此還沒有建立足夠的互信,雙方便不能互相分享情報,資料自然殘缺不全,治起病來恐怕只會有害無益。
至於這個情況一般源自求醫者的成見。
背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
第一,一些求醫者經常將自己看作醫生,求醫前已經做好功課,心裡難免可能已經滲雜了一些主觀概念,甚至準備了一套治療方案,求醫往往不是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而是游說醫生接受他們的治療方案。
第二,在古代迷信風氣盛行的社會裡,古人可能寧願信神靈、信符水,也不願信大夫。可是別以為在這個科學昌明的現代裡,這種迷信風氣便不復存在。
就算不相信神靈、符水,今人還可能改為相信其他東西,例如親友、網絡這類資訊,說到底,就是不願意信醫生。
當然,這些資訊不一定是假、不一定是錯,因為資料來源還是可能來自專業的醫護人員,未必沒有實際的參考價值,所以藥罐子並不是全盤否定這些資訊的真確性。
同時,求醫前做好功課,不但無錯,而且還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說真的,自動自覺做功課,絕對是一個負責任的求醫者,試想如果不是關心自己的健康的話,你會上網、看書做功課嗎?
問題是,不論這些資訊是真是假,同樣會在求醫者的心裡埋下一些成見,從而往往可能會產生幾分先入為主的心態,甚至一種根深柢固的觀念。
而這往往是其中一個大忌。
其實做功課自身沒有問題,理論上,資料愈多,瞭解愈深,治療自然愈佳,這是一件不爭的事實。
問題是,真的要說的話,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專業,舉凡任何知識,任何人都是一知半解的,不是嗎?
在相當程度上,這些片面的知識、局部的見解往往可能會導致求醫者未必能夠抱著開放的態度,客觀、虛心接受醫生的建議,更有甚者,反而可能會質疑醫生的醫術,在治療上,無疑增添了幾分難度。
所以套梁啟超的一句話,真正的問題是「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敬業與樂業》)」
簡單說,知識固然重要,心態更加重要。
在用藥上,心有成見,一切便難了。
在相當程度上,這就是扁鵲口裡所說的「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面對「爭地」,孫子主張「無攻」。
各位看倌可能會問:
「理論上,既然『爭地』是兵家必爭之地,應該極力主動爭取才是,那為什麼孫子反而主張『無攻』呢?」
杜牧在注釋裡,補充說:
無攻者,言敵人若已先得其地,則不可攻也。
哦,「無攻」的大前提原來是對手已經「先得其地」。
所以如果對手還沒有捷足先登的話,還是應該主動搶灘。
簡單說,「爭地」還是可以攻的,既要攻,還要搶攻。
這就是說,如果求醫者已經心有成見的話,這時候,貿然大剌剌指正只會適得其反,不但未必能夠糾正這些觀念,還可能會讓求醫者產生反感,自然更難接受醫生的提議,賠了夫人又折兵。
畢竟,相較灌輸一種觀念而言,糾正一種觀念的難度較大、力度較大,並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辦得到的。
這就是說,盡量引用具體、客觀、科學的數據,說之以理,動之以情,喻之以弊,誘之以利,懼之以害,無所不用其極,目的在爭取求醫者的信任,讓求醫者自動摒棄這種觀念,自動放棄這片「爭地」,然後敞開心扉接受建議。
其實說來說去,說到底,在治療的過程裡,最重要的還是信任,而且是雙方面的互信。
這便是治病的好開始。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