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新【當言論自由成為祭品——26年《蘋果日報》在港關上最後一盞燈】
「假如夏娃當初不是咬了蘋果一口,世上就沒有罪惡,也沒有是非,當然也不會有新聞。」這是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於1995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夕,向媒體述說的辦報理念。當時豪氣干雲的黎智英如今已在獄中,而咤吒香江26年的《蘋果日報》,這份親民主派大報,6月24日正式在政治的打壓下停刊。
內部員工表示,24日凌晨12時後,讀者無法再瀏覽網站內容,將留下一句停刊通知。23日晚上11時,許多讀者將車子停滿在壹傳媒大樓外周邊,聚集的人群以手機的燈光來送別《蘋果日報》。而最後一刊《蘋果》的頭版標題大字寫著「港人雨中痛別,我哋撐蘋果 (我們撐蘋果)」。
■香港言論與新聞自由快速萎縮,親自由和民主派媒體首當其衝
黎智英成立的壹傳媒(Next Media Group)(編按:2015年10月更名為Next Digital Limited),在1990年3月發行雜誌《壹週刊》,在1995年6月20日創立《蘋果日報》,成為香港最暢銷的中文報紙之一,在香港單日最高銷售量有50多萬份。高峰時期在2012年,集團合計約有5,000多名員工。當時它以全港首創的全彩色報紙印刷出版,打著「每日一蘋果,冇人呃到我(沒人能騙我)」的旗號,以大眾化、通俗的語言特色,配以搶眼、煽動的標題,快速拿下香港主流報紙的地位。近年因為黎智英的反共及自由立場,成為香港少數敢於批判北京和港府,同時也鮮明地支持香港反修例運動(台灣稱反送中運動)的傳統媒體 。
香港媒體近年的言論自由快速萎縮,不少做調查性與深度報導的媒體首當其衝。
《報導者》曾採訪前《明報》總編輯劉進圖,這位長期在香港做調查報導的新聞老將,2014年2月26日在港島遭2名歹徒重砍6刀,當時《明報》頭版的報頭和標題套黑,說那是「香港最黑暗的一天」。劉進圖回憶,2003年後,港媒受到的政治壓力愈來愈大,「2003~2013這10年間,媒體首當其衝⋯⋯一旦你批評北京,批評特區政府,中資機構,例如中國銀行就不在你的媒體投放廣告⋯⋯再後來華資的機構、國際的機構,如果它是重視大陸市場的,它也會迴避在北京批評的媒體投放廣告。」
近年立場親自由派與民主派的媒體,大量流失了廣告。其中香港《蘋果日報》每年投放大量資源報導六四周年、七一遊行等議題,也因而流失了紙本的廣告主,於是轉而在數位上爭取付費讀者。國際媒體關注港媒光譜的變化,2019年《紐約時報》採訪黎智英,當時以「香港媒體大亨黎智英(Jimmy Lai),一個有良心的攪局者」(A Hong Kong ‘Troublemaker’ With a Clean Conscience)來形容他,而當時受訪的黎智英說,廣告主的離開使得《蘋果》每年損失約4,400萬美元(約12億新台幣)的營收。
根據壹傳媒的財報,2011年至2014年財政年度,壹傳媒每年收入超過30億元港幣(約108億新台幣),但2016年後連續5個財政年度,累計虧損19.5億元港幣(約70億新台幣)。而《蘋果日報》的銷售量從最高峰的50幾萬份,到2020年不到10萬份;員工也從5,000多人的高峰,降至2020年9月30日約有2,000位左右的員工(其中香港1,228位,台灣866位),現在員工不多於800人。
雖然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開啟後,蘋果日報網站仍是港人追看的主流即時新聞平台,但同時,中國官媒開始鎖定並批判黎智英與他的媒體,《環球時報》就形容他是「大漢奸」、「亂港頭目」、「賣國者」、「被中國歷史唾棄者」。
2020年的5月29日,黎智英曾投書《紐約時報》,文章標題〈我的推文能威脅國家安全嗎?〉(Do My Tweets Really Threaten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強調港版《國安法》將終結港人的言論自由,只能說中國政府容忍的話。
■港版《國安法》以勾結境外勢力罪名,搜索《蘋果》編輯室並凍結資金
就在港版《國安法》於2020年6月30日落地後,8月港警派出上百人警力,對香港《蘋果日報》報館進行大搜查,並援引港版《國安法》下第29條罪行「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拘捕73歲的黎智英;2021年5月,香港保安局凍結黎智英持有的壹傳媒股份,以及黎智英所擁有的3間私人公司於當地銀行賬戶內的財產。
上週三(6月17日),港警第二度封鎖蘋果大樓,再次以「勾結境外勢力」罪名,拘捕包括行政總裁張劍虹、總編輯羅偉光、副社長陳沛敏等5名高層,保安局也在同日凍結壹傳媒集團旗下3間關聯公司、共1,800萬港幣的資產,港蘋即時陷入財政危機,管理層一度向保安局申請解凍銀行資金未果,沒有足夠金錢繼續營運下去。
此外,大量蘋果員工即日辭職,旗下網路平台在今(23)日正式宣告停止營運後,蘋果網站裡的各個頻道,包括《壹週刊》、《果籽》等品牌,在Facebook粉專留下告別聲明,內部人員表示,網站內容將在24日凌晨起全數被移除。但在最後一夜,《蘋果日報》仍堅持印刷出最後一份紙本,數量高違100萬份。
6月18日在香港股市中停牌交易的壹傳媒,在《蘋果日報》停刊後,復牌機會減低。根據《香港01》的報導,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規則》的規定,若主板上市的公司未能維持足夠的業務運作或資產,港交所便可根據指引決定是否能將其停牌或除牌;若主板公司因業務運作或資產問題而致連續停牌18個月,港交所可取消該公司的上市地位。有分析指出,在失去主要業務後,壹傳媒可能因業務或資金問題,遭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又或因停牌超過18個月,而被取消上市地位。
■記者、讀者的哀悼,香港報界生態不再多元化
「很心痛、很傷心,這幾乎是香港唯一一份,敢於向政府對抗、為群眾發聲的報紙。」朱小姐是蘋果達20年忠實讀者,自倒閉危機消息傳出後,市面捲起數次的搶購潮,她每次都排隊買下一份紙本以示支持。
在《蘋果日報》港聞組工作逾10年的資深記者朗峰(化名)表示,觀察到其他業界同行,在2014年雨傘運動、及在2017年6月立法會議員因宣誓風波被褫奪議員資格後,不少報紙都減少人手、或減少篇幅報導示威或抗議的新聞。他以悼念1989年天安門廣場死難者、每年的六四燭光晚會作為例子,「蘋果是願意投放全公司人手和資源去做。由事前的人物訪問,到當天動員及部署等都報導,也到現場朴咪(現場訪問)不同年齡層及職業的市民。」
「以前公司與某些財團或地產商關係密切,不能報導它們的壞新聞,也禁止做反送中抗爭的周年回顧報導,」在去年8月大搜捕後才轉職至《蘋果》的記者心怡(化名)則透露,以前在親建制派的報社工作,經常要「掩埋良心」報導有利政權的論述,而且在反送中運動一周年後,只要是觸碰到「年輕人問題」,即便是軟性角度如「失業浪潮」也成了議題禁忌。她亦強調,針對一些批評香港警方的議題,建制媒體只允許固定同事處理,並大幅縮短文章篇幅,未能讓讀者了解事情的全貌。
「但在《蘋果》,只要你能向上司解釋到故事題目,你都可以做。」她預估到,《蘋果日報》倒閉後,最後一間親民主派的媒體倒下,第四權報導異見、監察及批評政府的空間將愈來愈少。另外,據她收到的行內消息指,不少建制媒體高層即將禁止聘請從《蘋果日報》離職的記者,意圖進一步扼殺記者的生存空間。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表示,《蘋果》正式關閉,意味著最香港會失去一份最敢言的報紙,「因為目前看來,它對政權及北京政府來說,最民主及最具批判性的聲音,」她強調,這一份異議報紙的象徵式死亡,亦預示著香港報界生態不再多元化,「特別是蘋果日報本來的讀者群廣大,代表大多數市民的不同聲音。」
■香港新聞自由指數創調查以來8年新低
香港記者協會在今年5月公布的「新聞自由指數」顯示,新聞從業員對香港新聞自由的評分下跌,創調查以來的8年新低。港版《國安法》在2020年6月30日訂立和實施後,警方持續搜查新聞機構,也讓新聞採訪工作寸步難行。
《蘋果日報》在1995年的創刊社論〈我們屬於香港〉中,有幾段是這麼寫的:
「我們要辦的是一份香港人的報紙。
尚有兩年香港的政權便要移交了,在這個時候辦報,不怕九七後情況有變嗎?我們怕。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我們更不願意被悲觀所蒙蔽。我們要積極樂觀地面對未來,因為我們是香港人!
在世界的資訊走廊上,香港雖然只是斗室一個,但我們清明通透,時刻與整個世界資訊交流:每一分、每一秒都受到世界傳媒注視、受世界輿論監察。在舉世眾目睽睽之下,誰敢貿然對香港胡作非為?
我們有緊扣世界脈搏的靈通資訊網絡,優良的自由法治傳統,無數世界級的人才⋯⋯我們對中國和世界貿易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權衡利害,中國能不讓我們有一個自由充裕的生存空間?」
在下了連場暴雨後的晚上,《蘋果日報》在香港關上最後一盞燈。被關閉的命運,映照26年前的創刊詞,難免令人感傷。中共與港府連番打壓香港的新聞自由,有良心的媒體與新聞人已難有棲身之所。(文/李雪莉、金蕊;攝影/陳朗熹)
★閱讀並分享報導完整版:https://bit.ly/3d8ZMmw
#香港蘋果日報 #港蘋 #壹週刊 #壹傳媒 #停刊 #香港 #民主派 #中共 #港府 #新聞自由 #港版國安法 #AppleDaily #HongKong #我哋撐蘋果 #最後一夜
★事實從未如此重要,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的推薦目錄: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社群x內容 社群經營 內容行銷 交流資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誰最常逛我FB?如何查詢誰常偷偷關注你臉書Facebook技巧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1】資訊整理& 誰剛剛看過你的 ...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如何知道誰在臉書Facebook偷偷關注你呢?「Friend Mining ...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FB 誰最關注你?】找出在Facebook中最關心你的朋友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找出在Facebook中最關心你的朋友 - 工具邦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教學」用Facebook Friend Mining 快速找出最關心自己或 ...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Facebook 一直被誰偷看?|只要五步驟就能查出是誰!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FB, 臉書, 關注, 好友, Facebook - 檢視網頁原始碼| 奇奇筆記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有沒有辦法看誰瀏覽過你的Facebook主頁? - 每日頭條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2020 年Facebook 你應該要知道的9 個小技巧!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Facebook密技】誰最關注你(妳)? - 凱濕- 痞客邦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如何得知誰已看過我的Facebook 限時動態?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教你怎麼找出曾經在Facebook的所有『活動紀錄』 - PKstep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Facebook暗藏玄機,「按一下」找出臉書上最關心你的人?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在App Store 上的「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8招Facebook 防窺術,防止老闆、同事或第三隻眼監看你的 ...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如何在Facebook個人檔案中不顯示塗鴉牆分頁和已加入社團?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Fb偷偷搜尋陌生人臉書,會被知道嗎 - 心情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Facebook (FB) 如何查看追蹤名單?如何隱藏追蹤者?如何關閉 ...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Facebook - Google Play 應用程式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不要再追蹤我了!關閉與刪除Facebook站外瀏覽紀錄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和Facebook 朋友「保持距離」減少看到對方動態或讓對方看不到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Facebook「隱形模式」: 8 個方法, 從此隱藏你的一舉一動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Facebook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臉書推出隱私工具Off-Facebook activity,讓你知道自己的個資 ...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Facebook 帳號快速註冊/登入會員|顧客設定 - SHOPLINE 常見 ...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教學] 如何找出誰是Facebook 中最關心你的朋友?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阻擋討厭的「臉友」留言、看最新動態更簡單!Facebook新 ...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臉書貼文觸及率狂下降?5種實際可行的破除演算法操作幫你 ...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2020 Facebook 廣告尺寸全攻略,讓你的FB 廣告設計不NG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網路》臉書粉絲專頁藍勾勾要怎麼拿到呢?Facebook 藍色驗證 ...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加強Facebook隱私設定,不讓陌生人透過搜尋功能找到你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FB 限時動態2021新趨勢!同步解決IG 限動粉絲 ... - Tiffany·滋滋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Facebook 各種問題的解決辦法總整理 - 闕小豪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教學)怎麼設定與修改Facebook個人&粉絲專頁的短網址 ...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如何查看過往Facebook 按讚互動、留言、被標註的動態活動 ...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好物分享】2021 社群平台(Facebook&YouTube)熱門發文 ...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好物分享】2021 社群平台(Facebook&YouTube)熱門發文 ...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GT N7100 如何刪除媒體瀏覽器裡facebook的照片? - Samsung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109.10.22-FB改回舊版教學:Old Layout for ... - 雨立今=霠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懶人包】臉書帳號被盜怎麼辦?3分鐘奪回FaceBook 帳號的 ...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解決新版facebook APP預設無法使用外部瀏覽器開啟連結與 ...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如何將Facebook像素(FB pixel)埋在網站內,GTM示範教學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Facebook 臉書廣告扣繳教學– 網路申報及繳稅方式(6%刷卡 ...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系統4/14 Facebook 登入異常排除步驟07/27 - 傳說對決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如何編輯、隱藏、刪除我於粉絲專頁分享的貼文? - JOYCAT ...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FB客服如何聯絡?Facebook廣告出問題?問他們就對了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保護Facebook中每本相簿的隱私@ PCuSER 電腦人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如何永久刪除和暫時停用Facebook | NordVPN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Facebook 站外動態出賣個人私隱教你更改設定保障自己 - 香港01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为什么我的Facebook总被封? - 知乎专栏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為什麼廣告總是那麼準?來看看你在Facebook 上的廣告偏好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如何查看別人投放的Facebook 廣告? | 宅爸艾基の行銷筆記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今天的Facebook 為何看不到相片?2 步速成解決方法!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Facebook 及Instagram 如何申請成為驗證帳戶(藍剔/藍勾勾帳戶)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2020如何增加FB粉專按讚?5個技巧讓粉絲專頁增加粉絲與觸及 的評價
- 關於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Facebook 專頁吸like 增加生意六大要訣 的評價
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Netflix的「AI顧客科學」
2021-03-04 14:33 聯合新聞網 / 能力雜誌
【文/廖志德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直接與消費者進行互動是企業的重要工作,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深入理解顧客的需求、渴望、不安、疑慮與痛苦,並且從中尋求開發新產品及新服務的正確切入點,進而提昇顧客整體的消費體驗。因此,「直面顧客」是品牌創新的關鍵要點,絕對不能假手他人,一定要親力親為才能挖掘出隱藏於市場深處的成功祕笈。
過去,想要直接與顧客進行溝通與互動相對困難,企業不可能一一拜會或致電顧客,因為需要動員的人力及成本太高,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採取間接的方式來與消費者進行互動。或是經由代理商、經營商、零售通路來負責銷售服務;或是由外包客服中心幫忙接聽顧客來電;又或者採取抽樣市場調查來理解顧客的基本圖像,這使得企業洞察顧客需求宛如瞎子摸象,往往只能知道市場部分的情況,不能全盤且深入的掌握市場全貌。
現在,隨著數位科技的快速推進,企業擁有越來越多元的訊息溝通管道與消費者直接互動,加上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從旁協助,市場的顧客圖像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可視化,消費者的行為模式不再撲朔迷離且難以掌握。
根據微軟預測,到了2025年將有95%的顧客互動管道是通過AI來完成,如果預測成真,表示企業對於消費者旅程的理解能力將大幅度增強,無論是在搜尋、方案、選擇、下單、取貨、服務、維修、客訴的階段,顧客圖像都能夠取得更高的解析度,經營市場不用像過去一樣,在迷霧當中踽步前行。
市場藝術家vs.科學家
擁有清晰的顧客圖像,能幫助企業規劃出更加貼心的消費者旅程,屆時經理人評估經營績效時,不會再局限於單一層面,例如:訂單轉換率,而是可以更加細緻地從不同的角度與階段來剖析消費者的行為偏好。過去由於市場資訊嚴重不足,企業只能從銷售數字來評量市場成果,或者憑藉行業經驗與直覺來預估消費者的行為動向;現在由於人們對於數位科技的廣泛運用,使得企業更容易掌握顧客在實體與虛擬世界的數位足跡,無論是在實體商店、網站、APP、LINE、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線上線下互動點,我們都可以取得比過去更多元的消費數據。消費者瀏覽過那些商品資訊?關注的要點是什麼?考察過哪些「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 KOL)的看法?分享的使用體驗是正面還是負面?是否進行重複採購?
實測驗證需求
唯有「直面顧客」才能了解顧客,然後做出正確的服務體驗設計。啟動永無止境的追蹤使用者的偏好與習慣,並且經由實地測試來驗證顧客洞察的結果,是影音串流龍頭Netflix能夠在市場異軍突起的關鍵要素。正確使用數位科技使得Netflix在殺成一片紅海的影音市場開創出新藍海,這是Netflix創辦人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刻意培養出來的企業傳承。如果說賈伯斯(Steve Jobs)是「市場藝術家」,那麼哈斯廷斯就是「市場科學家」。賈伯斯所帶領的Apple基本上不做市場調查與分析,而是著重於創建起獨特的美學風格及培養敏銳的顧客感知能力;哈斯廷斯認為自己並不具備與賈伯斯同等的市場洞察力,因此,在其掌舵下的Netflix另闢「顧客科學」(Consumer Science)的新航向以抵達賈伯斯的美麗境界。
同樣是「直面顧客」,Apple與Netflix的做法南轅北轍,不過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能夠取得顧客歡心就是正確的道路,並沒有優劣之分,就像我們無法比較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與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好壞;無法論斷李白與杜甫的高低,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感性成分比較多的經理人可以考慮培養賈伯斯般的直覺感知;如果思維模式偏向於邏輯與數理思考,哈斯廷斯就是最佳的學習典範。學習不是全然的模仿,而是啟發自己內在本來就具備的潛能,至於採取何種直面顧客的演化路徑,最終還是要經營者不斷的在現場探索才能進行實證。
相對而言,賈伯斯的做法是比較難模仿的,除了認真、用心、努力外,多少要具備某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因此,我們鼓勵大部分的經理人採取類似Netflix「顧客科學」的做法來設計服務體驗,畢竟不需要感性天賦的標準作業流程比較容易學習、理解與模仿,包含蒐集資訊、形成假設、定性定量、市場調查、A/B測試等階段的「顧客科學」方法是有一定的邏輯可以掌握,可以不斷的進行複製並且形成相同結果,想要效法賈伯斯以心印心的感性思維模式,恐怕要有相當高的悟性,沒有一定的感性天賦很難求成。
迷戀顧客的5種途徑
哈斯廷斯希望Netflix的產品經理能夠建立起大量實驗的組織文化,進而發展出令人驚嘆的顧客洞察力,從Netflix不斷的推進A/B測試就可以看出端倪。Netflix的產品團隊會由不同的市場定位與品牌展現方式發展出不同的行銷方案,並且每2個星期就要針對非會員拜訪的網頁進行A/B測試,借助消費者進行評價與判斷的反覆驗證,Netflix設法調整出有效的內容呈現方式,前Netflix產品副總裁吉布森(Gibson Biddle)表示,Netflix希望藉此持續不斷的提昇以下2項衡量指標:
1. 試用比率
非會員網頁的訪客中,約有2%選擇免費試用Netflix。
2. 付費轉換率
當免費試用結束,約有90%顧客會轉變成Netflix付費會員。
對於Netflix而言,提昇試用及轉換比率的做法不能僅止於「聚焦顧客」(Customer Focus),而是要發展到「迷戀顧客」(Customer Obsession)的更高經營標準,此時落實策略佈局的重點不單是傾聽顧客怎麼說,不再是停滯於顧客現在的渴望與需求,不再是只追求顧客滿意。吉布森表示,「迷戀顧客」是要善用「組合式的研究技巧」(Mix of Research Techniques),將顧客安放在你做的每一件事情上,並且開始透過顧客的視角來看產品。吉布森發現利用科學方法來形成及測試假設,正是建立「迷戀顧客」文化的最佳途徑,這項努力使得Netflix在取悅顧客的做法上很難被競爭者複製。想要發展出「迷戀顧客」的組織文化,企業可以參酌吉布森所提出的建議,採用5種不同的途徑來超越過去聚焦於顧客的做法:
1. 經由顧客科學的方法來進行測試與學習
2. 創造並落實非預期以及未來的市場需求
3. 追求長期的顧客喜悅
4. 成為新領域的先鋒以減少競爭
5. 顧客喜悅為先,確保難以複製,較高利潤就會來
這5個直面顧客的原則表面上很容易懂,不過要正確的執行並不簡單,因為有太多的主觀意識在影響經理人的判斷,Netflix的高層就曾經犯下這樣的思維錯誤。回顧2004年之際,Netflix在哈斯廷斯強力的支持下,推出Friends功能,Netflix的開發團隊堅信使用者必定樂於接受朋友的建議,而隨著使用這項功能的人越來越多,所形成的網絡效應就越強大。假設前提是藉由提昇顧客的好友推薦率,Netflix可以有效的降低行銷成本,取得穩固的市場口碑,建立起難以複製的品牌定位。
6年的失敗教訓
然而,事與願違,事後證明Netflix高層想當然耳的直覺判斷是錯誤的,其實該公司最終的績效目標是提昇「顧客留存率」,而好友推薦率似乎是最好的先行指標。當顧客將產品及服務至少推薦給1位好友的比率越高,應該「顧客留存率」就越高吧?這個命題並沒有經過測試證明是正確的,但是在眾人樂觀的想像之下,使得Friends社群開發專案得到長期的投資與支持,長達6年的時間裡,Netflix的高層都以為社群策略是相當值得投入的關鍵項目,絕對不能半途而廢,他們堅信只要下定決心就能做出成績來,更何況該公司已經在社群專案投資這麼多的時間與資金,加上沒有人願意將創始人充滿熱情的提案扼殺於搖籃之中,於是Friends這個專案就這麼堅持許久。
直到2010年,Netflix高層才痛下決心關閉這項功能,開發團隊終於意識到想要透過好友推薦來提高「顧客留存率」並沒有想像中容易,根據推算至少要達到20%的好友推薦率才有可能實現。但Friends上線的初期只達到2%推薦率,再經過4年的努力也不過達到8%而已,離理想目標可說是遙遙無期。如果Netflix早些採用顧客科學的驗證方法來評估Friends的市場價值,或許可以有效排除直覺的偏見,訂定類似迷戀顧客的5種途徑不會太難,但是要落實原則往往會遭到人性謬誤的干擾。
經營企業要完全不犯錯很難,關鍵是要建立起自我校正的管理機制,而直面顧客正是幫助我們不斷調整市場策略的最佳驗證途徑,Netflix在好友推薦上面的努力並沒有完全白費,最終證實使用者對於分享電影並沒有想像中熱切,況且有時候他們不過是根據自己的偏好來進行推薦,結果親友反過頭來吐槽使用者的品味太差,這一點恐怕是Friends開發團隊事前無法察覺的情境。同時,正因為如此,使得許多人並不太願意全然公開自己收視的影片。犯錯不一定是壞事,失敗是學習必然的過程,有助於我們察覺潛藏於市場深處的商業祕密,沒有Friends專案,誰知道朋友會吐槽我們自己呢?
AI顧客科學
經營過程中的失敗是常態,通常只要大方向是正確的,並不會影響企業在市場上的藍海佈局。多年來Netflix運用「顧客科學」針對直面顧客的行銷方案進行測試,充分發揮去蕪存菁的功能,有助於積極推升Netflix的品牌形象及產品開發的成效,該公司的影音串流服務因而獲得無數消費者的選擇與青睞。此外,近年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導致許多人寧願待在家裡觀看影集打發時間,Netflix的影音服務平台因此成為市場最佳的選擇方案,光是2020年的第1季,Netflix就增加了1,600萬名顧客,使得該公司全球使用者增加到1.8億名,更有效將Netflix的股價一舉推上492美元的歷史新高峰。
談完失敗個案,讓我們來談談Netflix的成功故事,除吉布森所強調的「消費者試用率」及「付費轉換率」,如果再加上前文提及的「顧客留存率」,這3大績效衡量指標可說是Netflix最重視的市場經營指導方針,其中又以「顧客留存率」最為多數公司所經常採用,由於Netflix採取的是按月扣款的訂閱模式,如果訂戶對於平台所提供的服務感到不滿意就很容易退訂,因此,如何避免顧客流失就成為Netflix經營的關鍵要務,其實最簡單易懂的做法就是讓使用者永遠有好戲可看,保持每天追劇的良好習慣,然而說來容易,做起來可是困難重重。
Netflix運用的是大數據追蹤術,每當用戶進入Netflix的影音平台,他的一舉一動就被「顧客科學」完全掌握,無論是活動時段、搜尋電影、觀賞類型、收看清單、中斷收看、觀賞時長、演員喜好、內容評論等都將會列入追蹤,種種數據經過AI演算法處理之後,Netflix就會自動生成推薦內容,就算是推薦同一部電影給不同的人,電影選單所展現的演員介紹海報也是擁有個別化差異的。其實Netflix的底層基因和Google很類似,2家公司主要目的都是讓顧客很容易找到自己想看的內容,當然最好是能達到完全不用找,想要看的內容就能自動上門來的境界。
根據使用者的數位旅程來分析顧客的行為偏好是目前的顯學,有助於企業創造個人化的貼心服務體驗,而且隨著AI工具的越來越平民化,顧客科學不再是Amazon、Google、Netflix這樣的大公司才能實踐的商業模式,未來有一天,就算是最不起眼的小公司也能操作同樣的工具。不過或許Netflix提出的「迷戀顧客」的5大途徑才是策略求勝的最終決戰點,畢竟取悅顧客才是最高指導原則,顧客科學則是強大的管理工具,誰是主,誰是從,我們應該分辨清楚才成。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6868/5294010?from=udn-relatednews_ch1015
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社群x內容 社群經營 內容行銷 交流資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FB社團 2020年底的三項重大更新,將影響2021年社團經營的生態
全新更開放的「公開社團」
觸及人數更廣:
我的解讀--
這代表的是FB將給公開社團貼文更多的露出觸及機會,就連登出狀態,用戶也能閱讀公開社團的內容
也適合將相關貼文崁入至網站或部落格中,但目前不確定的是google能不能收錄到這些貼文資訊。
另外在社團洞察報告也從「活躍成員」數據,改成「瀏覽人數」
更加廣泛的成員:
我的解讀--
公開社團將不會有成員審核機制,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立即加入公開社團貼文和留言,
目前只有貼文可以審核,但是可留言的成員,還沒有辦法有審核機制!
成員頁籤會列出,未加入你的社團,但是在社團發文或留言的用戶,目前有3分之1的比例是亂貼廣告的帳號。
更積極的參與熱度
我的解讀--
未來公開社團將會像目前的line社群一樣,成員可以在社團用不同的名稱和圖像在社團互動,但是目前只有不具名貼文(匿名功能)這個選項,而個性化個人檔案功能還未推出!
另外不具名貼文,發文時,還是需要透過管理員審核,
而且管理員、版主和facebook還是知道發文的人是誰!
貼文主題 #htag 標籤化
改版後,FB直接將每則貼文的#tag變成貼文主題,降底舊版的操作難度,但也可能延伸出其它問題。
1.變成貼文主題太多,排序很後面標籤的基本上不會有能見度
2.台灣很習慣把 #tag當作延伸的碎碎念或補充,導致標籤主題會很發散
社團盈利開放申請
要申請的社團,要符合2個條件
1.社團成員需超過1000人
2.社團必須為公開社團
之後會補充盈利狀況!
這三個主題,將會是接下來FB社團很重要的應用環節
如果你目前在經營FB社團,可以一起討論相關的應用喔!
https://fbgroup.com.tw/archives/4818
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1】資訊整理& 誰剛剛看過你的 ... 的推薦與評價
2012年12月2日FB 面子书} 如何知道谁在FB偷看你- YouTube2020年2月27日· 这个 ... ... <看更多>
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如何知道誰在臉書Facebook偷偷關注你呢?「Friend Mining ... 的推薦與評價
「Friend Mining」幫你解答. 2020/02/12 ... 連結:點此進Facebook Friend Mining 頁面. 更多相關情報請至 臉書facebook · fb偷偷關注 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mining ... ... <看更多>
誰瀏覽我的facebook 2020 在 誰最常逛我FB?如何查詢誰常偷偷關注你臉書Facebook技巧 的推薦與評價
不管是誰最常逛我FB臉書、誰瀏覽我的Facebook 或誰常偷偷關注你臉書等議題,直到2021都是目前最多FB用戶最想知道的技巧,可以透過本篇方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