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厭女、仇女,以至是今人所謂「仇女主義者」(misogynist)?《論語》裡有一句:「唯女人與小人為難養也」,但何福仁認為無需為尊者諱,也勿對孔子之說大驚小怪,內文自有解說。
全文:https://bit.ly/2XTtRSx
#孔子 #何福仁 #論語
◤
想閱讀更新更多「虛詞」內容,歡迎先讚好專頁,再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 ◤
《無形》於各獨立書店有售,包括(港島)艺鵠ACO、見山書店、銅鑼灣樂文書店、銅鑼灣Desk-one溫室、glue咕嚕館、PMQ Humming Books;(九龍)序言書室、油麻地Kubrick、旺角樂文書店、合舍、貳叄書房、旺角Desk-one溫室、榆林書店、博勢力書店(尖沙咀)、夕拾x閒社(觀塘);(新界)神話書店、荃灣Desk-one溫室;(澳門)邊度有書,售價港幣20元正。
◤ ◤ ◤
「共赴青山」專題徵稿,9月30日截稿;《無形》及「虛詞」歡迎自由題投稿。稿例:http://www.p-articles.com/contributio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AKIRA放送/日語教學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10/31前🔴 「會N4就會N2 !跨級學習大丈夫」 無限看86折優惠2950元 ! 👉優惠連結:https://9vs1.com/go/?i=6177e997f839 (贈授課投影片PDF檔135頁 + N2句型接續39類匯整表12頁 ) 🎞試看集錦:https://www.youtub...
論語解說 在 躍動金門-楊鎮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同來體驗抓周挽面
#傳承傳統文化與技藝
「12日做月內、22日愛剃頭、30日滿月、4個月收涎、周歲要抓周…」,在王添泉校長的精采解說下,文化園區抓周與挽面體驗系列活動正式揭開序幕。
金門無論語言、建築與風俗民情都充滿著最原汁原味的閩南文化,文化園區管理所將道地的庶民文化與在地鄉親連結,阿牛也期待能藉此將抓周、挽面等傳統文化與技藝延續並傳承下去。
過去兩年多來,阿牛將文化園區中的歷史民俗博物館定位為「金門博物館」,以「 #傳統技藝」、「 #在地特色」為策展主題,透過「第一展館—打開金門」、「蔡復一畫像前世今生」等展區的設置,展現金門在地精神與豐富的人文資源。
未來該館也將持續以「 #金門特色」為主體,陸續推出一系列相關活動,以傳承金門在地精神,並充分體現傳統民俗價值。
上任不久的郭怡汝所長,以新金門人視角率先推出的「金閩文化傳統創新生」系列活動將持續近一個月。抓周活動歡迎家中有11-14個月孩童的家庭報名參加;而挽面體驗活動與傳習課程則開放個人參與,共同來傳承這項可能失傳的特殊技藝。
活動詳情與報名資訊請洽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Facebook 粉絲專頁或電洽082-334083(劉小姐)
論語解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談一談論語一段話。
我的目的,不是要解和詮釋論語這段話,而是要談讀古書的一些態度與用心。
雖然是談讀儒家的書,不過也可以用這種態度與用心看其他的書 ,或者是看你自己喜歡的書。
在《四書大全》裏面說:
有的人讀《論語》什麼感覺都沒有;
有的人讀了《論語》某一段文字就會有所領悟;
有的人讀了之後會高興到手舞足蹈。
人在經歷了某些事情之後,或者被衝擊了之後,感受是會有不同的。
我就是因爲被某些事衝擊了一下,翻看論語時,才由此衍生的一些想法。
《論語》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子日: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如果按照現代人讀網絡文章的心智啓動,就是喜歡上網閱讀的人,都是習慣不思考文字行間的邏輯關係和因果的。
正如《論語》的那段話,我們每一個都讀會讀,但,一串聯起來後,就好像不明白了。
我們可以用最簡單的解法:
君子如果不自重的話,就沒有什麼威嚴,學的東西也肯定不會堅固。
我們要對自己忠信,也要親近忠信的人。
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要勇於承認和改正。
這是一種白話解法。
上述文字版的是用反說法,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這就是反說法。
當然也有反問法,難道要跟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嗎?
如果要講清楚這些,又會把話題給拉扯遠了。
既然是反說解法,所以就很清楚其中意旨了,我們假設了你可以從「不要」什麼,窺看到「要」什麼。
照片的又是另一種白話解法,照片說的是「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
這是一種涵蓋解法,意思是說,你不可能只交到都比你好的朋友,你一旦交到不如你的朋友,其實你還是可以做到反思,反省以及改過遷善的——如果你看到這個涵蓋解法,你自然很容易明白,沒有不如你的朋友,你能不能在他們身上學到和反思到,如果學到和反思到話,就是沒有了不如自己的朋友。
當然這種涵蓋解法,要說,也是長篇大論,就這裏打住,因爲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
但是讀者和解讀的人都需要有這種理解。
好了,今天就是一個很好解說的話題了。
這就是爲什麼我在推薦四書時,會很糾結呢?
所以說,真的逼我推薦的話,我還是會推薦南老呢?
大家看了以上兩段解讀後,就會明白我的糾結在什麼地方——大家先看看就是文字版和照片版的白話。
如果讀書的人只是讀過就算了,很容易沒有感受的。
如果「硬要」逼自己有感受,你又訓練不到自己的頭腦,這就不是儒家說的「學習」態度了。
什麼叫做硬要逼自己有感受呢?
如照片中說的,君子的言行舉止要莊重,不要輕浮, 否則沒有威嚴,學得東西也不會穩固或堅固。
那麼我們會很快明白:哦!我們做人要行爲莊重,不要輕浮,要有威嚴,學東西纔會穩固。
如果在這裏,論語的解說員跟你講:「我是不會去廁所看書的,因爲我莊重……」
一旦你不思考的時候,你只不過學到「不去廁所看書」要尊重書本,這種精神這一個層面罷了。
難道僅僅是不去廁所看書,還是,你要像軍人一樣對自己的軍服,帽子, 槍支那種儀式感的重視?
這裏不說清楚的話,不去窮理致知的話,你等於只是學到很簡單一層意思:「哦,不去廁所看書……君子要自重……學得東西纔會堅固。」
問題是,這是論語要教的精神嗎?
問題是你不去廁所看書 是不是真的學而能固呢?
是不是真的是書中說的重而能威呢?
這裏如果用腦深入思考的話:言行舉止的莊重,跟學東西穩固不穩固,到底有什麼關係?
如果再問下去,爲什麼言行舉止莊重,君子自重後,然後有威嚴了,他學東西纔會穩固堅固呢?
這裏的邏輯和因果關係是什麼呢?
這是平行因果,環扣關係,還是先後次序,次第的修煉呢?
如果現代人讀書的習慣,未必會因爲讀了這段之後,就會這樣反覆思量的。
如果沒有反覆思量,看完白話講解,好像終於明白了,然後「輕忽」了這段文字——難道很重視書本,將書本供奉如神這個就是我們要學的核心價值嗎?
問題是我心中覺得這本書,真的是幫助我很多,我需要時刻珍惜之,敬重之,或許很自然就做到不去廁所看這本書。
用回上文的比喻,君子需要自重,纔有威嚴,請問學過這段 和讀過這段的人,如果僅僅是淺知淺解的話,讀過就算的話,當你看了數十本書之後,過了一段日子,請問這段話,你還會記得嗎?
不說別人,如果過於淺知淺解,沒有經過層層推敲的話,對我來說,我會很快就完全不記得了——那麼,如果真的是這樣,豈不是變成《論語》說的「學則不固」嗎?
如果學則不固 ,左耳進右耳出,有讀跟沒讀的分別在哪?
尤其是,當你將《論語》稱之爲入德之書時,你就要思考,這樣讀《論語》會有用嗎?
你即使記得自重這句話,也很可能是淪爲罵人的指標罷了,這個人會不會變成迂腐之人呢?
學不固的話,看到別人的錯,其實,自己也犯過相同的錯,五十步笑百步,然後。
喜歡自欺欺人,自己合理化解釋的人,對「主」忠信,只是把它看成是「外義」的解釋:結交到有忠信的朋友,豈不是變成口號,空話,虛學了?
如果你運氣不好,結交的都是沒有忠信的人,你身邊大多數的人都是「假大空」之流的人,你又該如何?
如果你運氣很好,給你結交到全部都是有忠信的朋友,你都親近到了,問題你學不固的話,又如何見善則遷, 有過則改呢?
現實的問題是,大多數的人,包括孔子時代的人,雖然還是有忠信的朋友,但是肯定是少之又少的,肯定是你見過二十個人,僅僅只有一兩位罷了,那麼孔子這段話,豈不是變成對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社交難題嗎?
當然「主」忠信,既包括你內心,你不會自欺欺人,你不會給自己找很多合理化的解釋,你能用忠信觀照到自己的內心,情緒,就有不同的意義了。
如果你從這段話,再思考下去:不重,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朋友,改過這些因果關係是什麼……你再推理其中的邏輯結構,因果關係,先後順序,或平行環扣是什麼時,對這段話很自然又不同的體會,「固」的可能性是比較高的。
讀「四書」的人,意思是會找因果關係,邏輯脈絡的人,起碼你覺得這段文字還有內涵,還有料可以挖下去。
培植這種習慣是無比的重要。
就好像論語這段文字,重和威這組關係是什麼,學和固這種關係又是什麼,學固重威是水平環扣,還是前後順序,或者次第修煉,這裏要搞通就是你腦部大體躁了。
如什麼是重,什麼是威,背後的理論內涵要說得清楚,這篇文章又變成長篇大論了。
如果要將這段關係理清 讀書那位仁兄,可能除了翻看各種註解,還會跨領域去看其他的貫通解釋了。
你是輕了這段話,還是重了這段話,這些都是要思考的。
我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就好像我說:「……這個現象雖然出現了,不過沒有什麼大問題的,不過,大家可以想想還有什麼需要糾正的……」
再有一個說法:「……假如這個現象出現了,一定是出了某些問題和肯定有某些狀況我們是不知道的,所以我們去想想還有什麼需要糾正的……」
大家感受一下,兩段話,看似相同,其實還是有微分別的, 前一段話,把話說輕了,後一段話語意比前一段話稍微重一點。
據此,按照人性漸惰,還有因循苟且的習性,前一段話,我們看問題和檢查時未必會反覆再反覆,因爲前提的扣鎖是這種現象沒有什麼大問題,所以腦袋未必會變成偵探。
但是後一段話,大腦被扣鎖在一定是有什麼問題和一定是出了什麼我們不知道的狀況,大腦扣鎖到這個點上,比較容易反覆偵查,腦袋就比較容易變成福爾摩斯偵探了。
一旦看到,重,威,學,固,主,忠信時,層層深意內涵與因果關係時,你又不得不讚嘆《論語》說深,真的很深。
說淺又好像變成一個很簡單的做人道理。
問題是我們聽了很多理論,學了很多道理,能不能從悟到固,同時水平式兼顧到重如山,進而自然而然衍生出威的頻道和氣場,所以才能遠小人,不惡而嚴呢?
這又是一層因果關係,邏輯推論了,要講的話,也好像需要長篇大論。
但是像這樣因爲重,威,學,固,主,忠信,找資料互相對照,《論語》一段話,可能就耗費你一天的時間去挖寶了。
論語解說 在 AKIRA放送/日語教學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10/31前🔴 「會N4就會N2 !跨級學習大丈夫」 無限看86折優惠2950元 !
👉優惠連結:https://9vs1.com/go/?i=6177e997f839
(贈授課投影片PDF檔135頁 + N2句型接續39類匯整表12頁 )
🎞試看集錦: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Thau3F4QaI&feature=youtu.be
🎞介紹短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iuOe7glX5A
🎁 好禮雙重送 🎁
10/31前買本課程,送:
1️⃣「日文動詞終極寶典」:$ 350折價券
2️⃣「日文常犯錯誤80講」:$ 300折價券
----------------------------------------------------------------
限時全課程「👑滿漢大餐85折無限看」
合購價 : 9200元 ( 原價10800元,激省1600 元❗️)
👉優惠連結:https://9vs1.com/go/?i=6177e997f839
( 請點「方案二」)
👑全課程含Akira老師目前九比一教育平台所有課程 :
1.「助詞一網打盡」
2.「動詞終極寶典」
3.「日文常犯錯誤80講」
4.「會N4 就會 N2 ! 跨級學習大丈夫」

論語解說 在 哲飛舞@蘭陽:《論語》是怎麼撰成的?—以〈述而〉篇說明 的推薦與評價
子貢形容他的老師孔子說:其他人的成就尚可如丘陵那樣高卓,但孔子就如日月一般,非一般人所能與及,遑論踰越。另一個親近的弟子子路,對於孔子是怎麼樣的人,却無從 ... ... <看更多>
論語解說 在 [轉錄]簡述蘇軾《論語說》 - 看板Confucianis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Chinese 看板]
發信人: [email protected] (清一), 看板: Chinese
標 題: 簡述蘇軾《論語說》
發信站: 水木社區 (Fri Oct 21 13:48:13 2005)
轉信站: ptt!news.newsmth.org!NEWSMTH
簡述蘇軾《論語說》
任繼癒
宋代三蘇不僅是文學大家﹐而且對儒家經典有深刻的研究﹐從他們自己和門人來說﹐自己的學術活動主要不在文學上﹐而在哲學思想上。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就說過﹐“蘇氏之道﹐最深於性命自得之際﹐其次﹐則器足以任重﹐識足以致遠﹐至於議論文章乃其與世周旋﹐至粗者也。”(《淮海集》卷三《答傅彬老簡》)
就《論語》這部經典﹐蘇軾原有《論語說》五卷﹐但今以不見傳本。對於這部書﹐朱熹說﹕“東坡天資高明﹐其議論文詞自有人不到處。如《論語說》亦煞有好處。”(《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幸今人卿三祥先生輯《論語說》八十五章。卿三祥先生從各種資料中匯編總集﹐其原文可見《孔子研究》1992年第二期《蘇軾〈論語說〉鉤沉》。時至今日﹐我才匆匆一觀﹐簡述其下﹕
一
卿三祥所輯《論語說》八十五章﹐以今本《論語》篇次為序﹐各篇中都有被解章句﹐而且多少不一﹐沒有一篇完整無缺。
其次﹐各章句解說中﹐沒有注音﹐解釋字句的也很少﹐隻有三處。
再次﹐各章句解說中﹐以古論今的也有三處﹐考証的有八處。
還有﹐在所輯《論語說》中﹐各篇的主次﹐即孔子語錄的重要篇章和非重要篇章劃分的不明﹐從文中來看沒有孔子自己總結自己一氶撮惟煄慼憫峆氶憬~諮□焙塗裳災鏡摹笆套闆閉碌取?
最後﹐所輯的《論語說》來源甚廣﹐有些字句不實或殘缺。
這樣說明一點﹐就是卿三祥先生所輯的《論語說》﹐並非是蘇軾所著《論語說》五卷﹐隻是蘇軾對《論語》某些章句的解說。盡管這樣﹐卿三祥先生所輯﹐正如他在《輯者按》中所說﹐“雖不為完璧﹐而與百家爭鳴中亦可窺見蘇氏對孔子學說的研究心得。”
二
在這八十五章解說中﹐蘇軾解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1、學術上的兼容並學。蘇軾在解說《論語》時﹐注意運用墨、法、兵等各家思想來解說。“弟子入則孝”(《學而》)一章﹐蘇軾說﹕“仁者之為親﹐則是孔子不兼愛也。”這裡的“兼愛”受墨家思想影響﹐但這種“兼愛”﹐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墨家的“兼愛”。因為在“樊遲請學稼”(《子路》)一章解說中講﹕“夫樊遲親受學於聖人﹐而猶惑於是說﹐是以區區焉欲學稼於孔子。孔子知其說之將蔓延與天下也﹐故極言其失而深折其辭﹐”又說﹕“君子以禮治天下之分﹐使尊者習於尊﹐卑者安於卑﹐則夫民之慢上者非所猶也。”著還是講孟子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的那一套。這裡蘇軾說孔子不兼愛﹐隻不過是講儒家的“泛愛眾”稍稍擴大而已﹐並不是正真的墨家的兼愛。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憲問》)蘇軾用管仲的話解說雲﹕“畏威如疾﹐民之上也。從懷如流﹐民之下也。”孔子的這句話是說如果“士”隻是留戀安逸的生活﹐那就不足為“士”了。管仲這句話是說﹐像畏懼疾病一樣﹐畏懼權威﹐這樣才是“上民”的社會﹔像流水一樣﹐遵從人們的心意﹐就是下民的社會。管仲重法而不重人﹐蘇軾用這句話來解釋﹐是說法由人來定﹐也由人來執行﹐這貉t聳恰笆俊鋇慕撞悖□綣□廡┤酥還匭淖約旱陌參#□澂恢胤g粗衛戇儺眨□遣蛔慍啤笆俊鋇摹﹗斷□省貳骯苤儻慈屎酢幣徽攏□臻□斫□塗鬃佑興□煌□﹖鬃右暈□牖腹□糯握偌□詈罨崦耍□鶩躒烈模□際槍苤俚墓□汀K臻□踩賢□庖壞悖□□撬臻□谷銜□□俸齪凸苤俁際僑收擼□皇嵌□恕傲苛Χ□校□鵲麓χ□保□饜舋淶臘樟恕K臻齣慕饉抵屑嬗懈骷業乃枷耄□獯尤鮮度寮冶駒□鮮切脅煌u模□□牽□嬡薟12睿□黽有履諶藎□故鞘□鐘幸庖宓摹2還□淞堵塾鎪怠分興臻□故且勻寮宜枷胛□韉摹﹗ ?
2、蘇軾的《論語說》中體現了他樸素的辨証思想。蘇軾在解說中﹐或正面、或反面、或正反兩面角度不同﹐以求解說的明白透徹。蘇軾在解說中也用中庸的方法來解釋﹐正是正、反、中三方結合的體現。《論語*學而》中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蘇軾解雲﹕“略於喪祭﹐則背死忘生者眾﹐而俗薄矣。”他從反面來說明“慎終追遠”的重要性。“慎終追遠”是首先要求上層和國君去做﹐而“民德歸厚”就是上行下效﹐達到“教化”的效果﹐蘇軾的解說從反面說明了這個道理﹐提示執政者要注意“俗薄”這種現象。在解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蘇軾從兩方面解﹐一方面說﹐剛強、堅韌、樸實、寡言的人一般是“仁者”﹐“吾以是知剛者之必仁”﹔另一方面說﹐如果不是這樣就是“不仁者”﹐“惡之﹐斯以為不仁”。《公冶長》中有一段評微生高的﹐蘇軾解說﹐微生高一是“過直”﹐二是“不繼”﹐也就是所謂過猶不及的一種﹐故而孔子說微生高“不直”。“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憲問》)章﹐蘇軾用飲食五味打了個比方﹐但這裡他用了中庸的方法﹐他說﹕“飲食未嘗無五味也﹐而人不知者﹐以其岋恁憎欓鰳fR□扯□□漵形邐叮□仄涔□咭病﹗閉飧觥爸小本褪恰笆手小保□卸染褪瞧湟弧K臻□謖餳鈣□性擻謎□7礎18械姆椒ㄋ得魑侍猓□□且圓□韉覽恚□□救嗣俏□饕□康牡模□艙□得魎□摹堵塾鎪怠肥俏□瞬□韉覽恚□澂皇親14艚庾緣摹?
3、解說中也有以孔孟比較來說明問題的。《顏淵》中有“子貢問政”一章﹐子貢問孔子“足食”、“足兵”、“足信”﹐這三樣不能同時俱在﹐應保留的是什麼﹖恐慌子強調了“足信”這一方面﹐他說“民無信不立”。蘇軾這樣解說﹕孟子較禮、食之輕重﹐禮重而食輕則去食﹐食重而禮輕則去禮。惟色亦然。而孔子去食存信﹐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不復較其輕重﹐何也﹖曰﹕“禮、信之於食、色﹐如五谷之不殺人。”今有問者曰﹕“吾恐五谷殺人﹐欲禁之如何﹖”必答曰﹕“吾寧食五谷而死﹐不禁也。”此孔子去食存信之論也。今答曰﹕“擇其殺人者而禁之﹐其不殺人者勿禁也。”五谷安有殺人者哉﹖此孟子禮食輕重之論也。
蘇軾指出孔孟的不同﹐孔子去食存信﹐強調了“信”﹐而孟子重在比較。較清楚的解說了“民無信不立”的論斷。同樣在《子路》中有“言必信﹐行必果”即“子貢問曰”一章﹐蘇軾這樣解釋﹕立然諾以為信﹐犯患難以為果。此固孔子之所小也。孟子固之故﹐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此非孔子所謂大人也。大人者﹐不立然諾﹐而言未嘗不信也﹔不犯患難﹐而行未嘗不果也。
而且蘇軾還聯系上面所說的那一章﹐說﹕“今以‘不必信’為大﹐是開廢信之漸﹐非孔子去食﹐去兵之意也。”蘇軾指出孟子並沒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意思﹐在“大”和“小”上﹐顛倒了﹐以至於錯誤的認識﹐“脛脛然小人哉”﹐是說“小人”“言必信﹐行必果”﹐而“大人”不必如此﹐實際上孔子的意思是說即使“小人”也是如此﹐不要說“大人”了。
《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章﹐蘇軾比較了孔子的“人性為善﹐而善非性也。使性而可以謂之善”的觀點和孟子“性善論”。
從這些比較中解說《論語》﹐可以清楚的認識到孔子的觀點和孔子的學生們的觀點﹐同時還可以從這些比較中﹐看到儒家學說的變化和發展。孟子對孔子學說的進一步開拓﹐有其好的一方﹐也有不好的一方﹐並將儒家思想引向理想主義的一方﹐但也可以說他將儒家所關注的問題越來越深﹐越來越遠﹐關於人的學說越來越廣。
4、不盲目迷信“聖人”﹐敢於揭示聖人的“不足”。在解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學而》)一章中﹐蘇軾說﹕“故曰﹕下學上達﹐雖孔子亦然。”說孔子是聖人也要“少而習之﹐長而行之﹐務以誕相勝也”的﹐並不是天生就什麼都懂﹐聖人也要像一般人一樣學習生活。《學而》“父在﹐觀其志”一章﹐蘇軾解釋說﹕“可改者不待三年。君子之喪親常若見之。雖欲變之﹐而其道無由﹐是之謂無改父之道。”蘇軾是不讚成這種“孝道”的﹐他強調的是理由﹐所以說﹕“可改者不待三年”﹐“雖欲變之﹐而其道無由﹐是之謂無改父之道。”《陽貨》篇中記載了宰我的一段話﹐他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宰我說的是一種變化﹐是要符合隨現實變化的“禮”的變化。蘇軾和宰我的解釋是一樣的。《為政》“思無邪”章﹐蘇軾指出“思無邪”在《詩經》原文中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隻是孔子斷章取義﹐用來說明自己的觀點的。
孔子對於子產的評價蘇軾也有異議。孔子說﹕“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蘇軾認為“此言無得子產之實。蓋子產雖未能與先侳@□蹋□灰嚶欣穹ㄒ越□滸□□豢晌餃□藿桃病﹗比寮已□咼僑銜□硬□拔藿獺保□蛭□硬□謚9□蘋稻□鎦疲□□淌椋□□浴獨竇恰分興擔骸白硬□□謚□敢玻□蓯匙櫻□澂荒芙獺﹗閉飧觥安荒芙獺彼得魅寮已□叨宰硬□奶□齲□□哉飧觥安荒芙獺彼臻□岢雋艘煲欏K□擔□硬□摹敖袒□焙拖韌醯摹敖袒□輩煌□□□荒芩擋皇且恢幀敖袒□薄﹗蹲蟠□分杏姓庋□婦浠埃□ㄗ硬□湊□┘叭□輳□ㄖH耍╤炙兄□唬骸拔矣械蘢櫻□硬□謚□N矣刑□耄□硬□持□W硬□□潰□□淥彌□俊本褪且桓雒髦□?
蘇軾在解說中提出與聖人不同的看法﹐而說明其理由﹐是有一定道理的﹐這與蘇軾儒、道、釋三家兼治的學說觀點是一致的。
5、蘇軾解說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說理性強﹐推理比較嚴密。蘇軾用樸實辨証思想﹐從正、反、中三方來解說﹐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蘇軾還用比喻的手法﹐運用他十分高明的文學手法說明問題。前面提到《憲問》中“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一章﹐蘇軾用飲食無味作比喻解釋。
可以說明這個特點的﹐是蘇軾對“鄉願”(《陽貨》)一章的解說﹐蘇軾說﹕以其似中庸而非也﹐故曰“德之賊”。孟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無往而不為原人。”
與中庸相近﹐必與狂狷相遠。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鄉願者﹐未嘗進取而無所不為也。狂狷與中庸相遠﹐而孔子取其志之強﹐可以引而進於道也。鄉願與中庸相近﹐而夫子惡之﹐惡其安於陋而不可與有為也。古之所謂中庸者﹐盡萬物之理而不過﹐故也曰“皇極”。夫極﹐盡也。後之所謂中庸者﹐循循焉﹐為眾人之所能為﹐斯以為中庸矣。
此孔子、孟子之所謂鄉願也﹐“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曰﹕“古之人﹐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謂其近於中庸而非﹐故曰﹕“德之賊也。”孔子、孟子惡鄉願之賊夫德也﹐欲得狂者而見之。狂者又不可得﹐欲得狷者而見之﹐曰﹕“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今日之患﹐惟不取於狂者、狷者﹐而皆取於鄉願﹐是以若此靡靡不立。若孔子、子思之所以受中庸也﹐孟子、子思之所受中庸者也﹐然皆欲的狂者、狷者而與之。燃則淬勵天下而作其怠惰﹐莫如狂者、狷者者賢也。破庸人之論﹐開功名之門﹐而後天下可為也。
他首先講“鄉願”這種好好先生行事﹐好象是行中庸之道﹐實際上並非如此。這種行事標準與中庸看似相近﹐實質上相去甚遠﹐如果“僅僅把它理解為一種方法論﹐不從存在論上去講﹐易入形下世俗的權宜圓滑。中庸之道的深層本質在於‘用中’﹐即‘致中和’﹕致用其本心之誠﹐而至於太和之境──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乃至民胞、物與。其余涵義﹐均須由此出發”(這是一位老師在我談中庸的文章後面的評語﹐加在這裡也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三
蘇軾在其解說中﹐也有很有新意的。
《裡仁》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章﹐蘇軾從“彼其觀人也﹐亦多術矣”出發﹐認為此章“自孔安國以下﹐解者未有得其本指也”。蘇軾認為“功者﹐人所趨也﹔過者﹐人所避也。審其趨避﹐而起偽見矣”。這裡強調了“過”﹐就是人所避的事物和行為﹐運用這個“過”來判定這個人的善惡、好壞。蘇軾說﹕“委之以利﹐以觀其節﹔乘之以狎﹐以觀其量。侍之以獨﹐以觀其守。懼之以敵﹐以觀其氣。”蘇軾認為從“人所避”的和“人所趨”的事物和行為之中﹐觀其的本性﹐從正反面來知人﹐但強調了反面作用﹐認為﹕“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與仁同過﹐然後其仁可知也。”就是說這一章的義疏。
《裡仁》中“忠恕之道”一章﹐我也解過﹐按我的說法﹐是這時候的曾子還在孔子的私學中學習﹐從學術上並沒有獨立出來﹐所以說這時候的曾子﹐思想還不成熟﹐以“忠恕”來說明孔子“一以貫之”的“道”﹐並不準確。蘇軾也認為“忠恕”並不能說明這個“一以貫之”者﹐他說﹕“一以貫之者﹐難言也。雖孔子莫能名之。故曾子‘唯’而不問。”他解釋說曾子所講的“忠恕”是近似於這個“一以貫之”的東西的﹐雖不準確﹐但也並不超出范圍。所以以此使其余弟子知道﹐也無不可﹐“雖然﹐論其近似﹐使門人庶己知之﹐不亦可乎﹖”曾子也知道“忠恕”是不足說明這個“一以貫之”的東西的﹐但為了不使弟子們胡思亂想﹐所以告知以“忠恕”。在《衛靈公》中也有說“一以貫之”的﹐蘇軾解釋﹐對於其“一以貫之”的到底是什麼﹐沒有說﹐但在此章的解說中提供了一條路徑﹐就是﹕“蓋嘗術之於六經﹐至於《詩》與《春秋》之際﹐而後知聖人之道始終本末各有條理。”就是說從六經中提取出來“一以貫之”的東西。
可以這樣說﹐蘇軾僅存的〈論語〉解說中﹐最好的就是解釋“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一章。蘇軾用《易傳*系辭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來解釋“性”的善惡問題。蘇軾認為“成道者性而善繼之也”﹐人成道﹐做聖人之後﹐“善”就會隨之而來﹐但是這不是普遍意義上的“性”﹐這如同萬物與陰陽的關系﹐“性如陰陽﹐善如萬物﹐萬物無非陰陽者﹐而以萬物為陰陽則不可”﹐這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性”和“善”的關系﹐特別強調用“善”來代替“性”是不可以的。依據“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個“性”﹐在人成為聖人之後﹐體現為“善”。“故陰陽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而非無也。”這就是說“性”是無形的﹐不明顯﹐但不能說沒有﹐而“善”是有形的﹐同樣“惡”也是有形的﹐這種無形不能為茼瘨銦慼暱窖蒘矷撚瓷撒峞敵m擁男隕坡酆蛙髯擁男遠□郟□約把鐨鄣男隕葡嗷□鄱希□際遣徽□返乩斫飪鬃佑□嫉牟□鎩K臻□銜□□鬃印靶韻嘟□玻□跋□兌病保□撬怠笆剮鑰梢暈□□啤鋇摹V劣淞拔ㄉ現怯胂掠薏灰啤保□臻□倭艘桓隼□櫻涸唬骸壩曖諤□擼□□玻渙饔誚□櫻□鈑誑簿□□嗨□玻換□□□磕嗾擼□嗨□病V改嗤慷□嬡嗽唬骸筆怯興□□浴﹗□梢病T唬骸拔嶠□蚱淝宥□□□﹗□蠆豢傘﹗筆侵□繳現怯胂掠薏灰啤?
這裡說雨水、河水、井水、泥水之中都有水“性”﹐但並不是都能喝﹐能喝隻是水“性”的一個表現而已﹐這如同人的“性”和“善”一樣。蘇軾認為﹕“夫苟相近﹐則上智下愚﹐曷為不可移﹖有可移之理﹐無可移之資也。”引《論語集釋》引王陽明《傳習錄》問﹕上智與下愚如何不移﹖先生曰﹕不是不可﹐隻是不肯移。也就是“ 有可移之理﹐無可移之資也”。
除此之外﹐還有﹐但不一一指出。同樣蘇軾解說中還有一些錯誤解法。
《為政》“子張學幹祿”一章﹐蘇軾說“教之以不求而自至也”﹐是不對的。孔子所謂﹕“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實際就是講儒家做官的一種行事方法﹐並不是蘇軾所謂的“不求而自至”的。我看孔子所說“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是針對子張平日的言行而因材施教。趙紀彬先生在《論語新探》“後進異同考”中說﹐子張終生未出仕﹐平生隻見魯哀公一次﹐“幹祿”為“千祿”之誤。並且趙先生還考証“千祿”與“百福”相對應﹐這樣說來﹐孔子後邊的話就有了問題。我看“幹祿”並非“千祿”之誤﹐子張這時應在孔門學習。
《雍也》中“宰我問曰”一章﹐“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蘇軾解的有誤。蘇軾說﹕“其余則使人拯之。要以窮為所至而已。”蘇軾並沒有解釋這個所謂“陷”和“罔”。他說﹕“殺其身﹐無益於人﹐仁者之所必不為也﹐”又說﹕“惟君父在險﹐則臣子有從之之道。”上升的君臣關系上。實際上﹐孔子回答的是要說明“仁人”﹐並非笨蛋﹐可以隨意欺悔陷害﹐因為“仁”中即有“智”﹐隻有“智者”才有可能成為“仁人”。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述而》)章﹐蘇軾解釋說﹕“自生民以來至於孔子﹐作者略備矣﹐特未有折衷者耳﹐故述而不作。”是不正確的。李澤厚先生《論語今讀》中說﹕“孔子夢周公﹐重禮制﹐信而好古﹐的確是古代氏族傳統的頑強繼承人和護衛者﹐孔子對此是自覺的。但任何的‘述’中都有‘作’﹐孔子以‘仁’解‘禮’﹐便是‘作’。實際上孔子是‘述而又作’。‘述’者‘禮’也﹐‘作’者‘仁’也。作是為了‘述’﹐結果超出了‘述’。”李先生解釋的很有意思。
《先進》“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章﹐蘇軾解釋說﹕“古者作禮﹐視其所有而已﹐遇其有﹐則脫驂於舊館人﹐及其無﹐不舍車於顏淵。”實際上此章﹐是說孔子重禮﹐而且非常自覺的守禮。孔子是魯國的大夫﹐出行不能沒有車﹐為了守禮所以沒有講車送與顏路﹐即使是為了自己最心愛的弟子。並非是蘇軾所說的“視其所有”。至於“脫驂於舊館人”之說﹐據劉寶楠《論語正義》說﹐古代喪事﹐要送車馬布帛之類的東西﹐表示自己的同情、悲哀之情﹔孔子“脫驂於舊館人”﹐就是這種禮﹐顏回死了之後﹐孔子已經送了東西﹐隻是顏路因為悲傷過度﹐又“請子之車以為之槨”。
四
從這八十五章《論語》解說中﹐可以看到蘇軾論人的部分觀點。
蘇軾認為人生來﹐並非是性惡性善的﹐而是可以“使性可以為善”的。人生來﹐由於“物欲之蔽﹐而失其本心﹐流於惡。雖利在耳目之前﹐然惡在歲月之後也”﹐也就是說因為人們的欲望而隱蓋了其本來的“人性”﹐為利所誘﹐所以“流於惡”﹐這種人雖然眼前有利﹐但後患總要來到。當然也有不為“物欲之蔽”﹐行善的人。
蘇軾也認為﹐判定人是善是惡﹐要“論人以其大者”﹐因為“小人有幸而中於善﹐君子不幸而入於惡﹐然終不可以易其人者﹐所以自為之者非也﹐”就是說﹐好人有時也做一些壞事﹐壞人有時也做一些好事﹐所以並不能從許些事上來看人﹐而要“論人以其大者”。蘇軾又說﹐要知其大者﹐其方法是﹕“君子之觀人也﹐必於其所不慮焉觀之。其所慮者容有偽也。雖終身不得其真。故三月之久﹐則必有備慮之所不及者矣。”這裡蘇軾論人從人平日所慮不到的地方來著眼﹐從微小的方面來著眼﹐這樣就會在長時間內發現缺點﹐而認識到這個人本身。蘇軾論人時﹐認為“自治而後治人者也”﹐就是“治人”先“治己”。
在“自治”中﹐蘇軾認為應該是“少而習之﹐長而行之﹐務以誕相勝也”這樣的治學之道﹐學習和實踐相結合﹐互相取長補短﹐“養於學﹐遊於藝”。
從《論語》說中的隻言片語中看蘇軾的學說遠遠不夠﹐而從此可見蘇軾解經水平的一斑﹐可見研究蘇軾的學說思想和蜀學是很有意義的。
--
悲夫﹗古書之不存。
※ 來源:‧水木社區 https://newsmth.net‧[FROM: 166.111.73.7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50.8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