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能量心重點|8/2-8/8
對立的能量似乎被挑起,在日常生活的關係之中可以看見各種敏感話題出現,一方面令人膽戰心驚,卻又不可缺少。
│
│
★ 8/2
水星土星呈現180度相位(對分相)
正在獅子座中的水星呈現強勢表達也渴望被看見的力量,加上與太陽的結合,可能會產生國際領導人強勢或無法溝通的現象;然而它與土星呈現彼此拉扯的困難相位時,就會看見來自人民或反對者的聲浪崛起,引發各種挑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注意現實與理想間的距離,這也決定我們的態度;做個謙卑的人,有夢想很好但不應忘記自己的位置。
│
★ 8/3 金星天王星呈現120度相位(三分相)
金星正在處女座,原本能量感覺拘謹,卻與天王星形成互助的和諧相位,將帶來理解與同理的能量。我們可能看見各種人道救援或實際公益活動的展現,對娛樂性消費或過度鋪張浪費的行為也有諸多節制與批評。生活中我們也應該重新進行理財規劃,並再次觀察自己的消費行為,不再過度浪費。
│
★ 8/4 水星天王星呈現90度相位(四分相)
天王星正在金牛座,雖然與金星形成三分相,讓世界開始理解各種金融改革或生活改變的原因;然而與獅子座中的水星形成彼此挑戰的困難相位時,可能會因反對聲浪造成其他困擾,當然也可能是來自於經濟策略的不同聲音。我們可能會發現世界經濟問題愈來愈明顯且嚴重,在生活中應該保持自己的理財態度,面對各種挑戰也不過度擔心害怕,隨波逐流往往先死在岸上。
│
│
|看看完整星相大事紀|https://wp.me/p3UNVs-3I4
.
.
#2021巫日書
https://wp.me/p3UNVs-32t
.
.
.
#奔狼小編關心您
.
.
Photo by Miguel Bruna on Unsplash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或者,好多讀者已駕駛過純電動電單車(包括國內親戚那部買餸羊或家中果部電動單車),但玩過電動大包圍的騎士應該不多,仲要是一部扭力峰值達到20.3kg-m的跑車,感覺如何?加速力有幾癲?有請張煒安同大家報告。 載番個頭盔先,本誌是電動汽車及電動電單車的文盲,惡補後才如夢初醒,現在才知道純電汽車十分普及...
諧波產生原因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愈吵感情愈好嗎?不見得!但衝突是真正理解對方、改變關係的起點】
(((疫情效應之一:家人彼此厭惡?)))
疫情期間,不少家長私訊給我說家裡的衝突變得很多,除了親子之間,更有天天絕對不連戲、卻沒完結篇的手足衝突,有些連夫妻之間也怒目相對,床頭吵、但床尾也和不了,相看兩厭。
家人之間二十四小時被迫黏在一起,到底是親密的「靠」在一起,還是痛苦地「銬」在一起?相信有不少家庭這一陣子已暗潮洶湧、一觸即發,或是早已煙硝處處、千瘡百孔。
「疫後大未來」作者Scott Galloway精準說到疫情期間全球家庭的兩個共同點:
•開始厭惡配偶
•開始厭惡子女(或是子女更厭惡父母)。
在台灣疫情再度爆發時,一位在美國經歷了一年多封閉生活的同學跟我說,令她非常驚訝的是,不少只羨鴛鴦不羨仙的佳偶經歷了這一年多之後竟變成怨偶,還有人以離婚收場。
另外,則是青少年把自己封閉,爸媽看不慣他們,他們也完全不把爸媽放在眼裡,防疫禁令如同關禁閉,親子關係比室友還疏離。沉溺在數位世紀的青少年則有愈來愈高比例的憂鬱傾向。
(((從小一路吵到大的娘家,是我最能自在展現自己的所在)))
說到家庭衝突,我想到了我的國中生物課,其中有一章是講基因配對,有個重點是關於血型的配對。
我記得老師說,若爸媽都是O型,那麼,配出來的孩子就全部都是O型,風趣的生物老師還順便說了血型與個性的關係,最後,她居然下了一個結論:
「如果你們全家都是O型,那你家可熱鬧了,肯定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當時這段課程我上得可認真了,因為當下覺得老師已不是生物老師,而是個半仙,真說準了我家的狀況。老師還問:「有沒有人全家人都O型的啊?」我就傻傻地舉了手,老師報以神秘又同情的一笑。
我娘家共六人,爸媽再加上四個女兒,果真如生物老師的神機妙算,真的三天就有小拌嘴、一週內絕對來個大震盪。
通常一開始只有兩個人吵架,但因為O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雞婆天性,一定演變成四個人吵;最後,六個人全都會跳下海,變成全家大亂鬥,驚濤駭浪、雞飛狗跳,正是我娘家的寫照。
當時我驚訝地看著生物老師,點頭如搗蒜。
可是奇怪得很,一晃眼,快半個世紀過去了,從小一路吵到大的不平靜娘家,如今,卻是全宇宙中,讓我感覺最自在、最肆無忌憚的無偽全真所在。
幾個姊妹感情至真至深至切,濃得化不開的相互依存感,讓年過半百的我開始不大敢想像姊妹們終究會老去的未來。
娘家姊妹的Line時刻叮叮咚咚,一點芝麻豆大的事隨時貼、隨便貼、隨時嘻笑怒罵、感時傷懷、喳呼喳呼沒完沒了,一如小時候天天耍寶逗笑或吵鬧不休,只是,到如今,姊妹只耍寶、訴心曲,少了拌嘴與吵架。
而更奇快的是,從小在沒有教養技巧可言的打罵教育中長大的我們,如今卻是朋友眼中最孝順團結的家庭。老媽幾乎受到皇太后級的高級照護與孝順回報。
我就在想,為什麼一個從小吵到天翻地覆、全家人都伶牙俐齒、吵起架毫不留情的家庭,最後卻最具支持力量、最溫暖照人、最能讓每個成員無須偽裝展現真性情?
我是一個親子作家,但是,我自己也有栽在親子問題上受傷難過的時刻,這些時刻,我的姊姊們才不會在乎我是不是個專寫親子議題、道貌岸然的傢伙。
在她們眼中,我不過就是一個心不平靜、需要倒倒垃圾、抓抓浮木的平凡小妹,她們為一個別人稱呼為「老師」、「親子作家」的家人獻上毫不保留的及時救援。
(((不是愈吵感情愈好,而是愈吵愈懂自己與對方)))
難道,感情真的愈吵愈好?不!從小根本沒機會被教導好好傾聽、好好溝通與對話的我們,往往只會破口大罵、甚至演上全武行。
只不過,年齡增長的我們,馬齒並沒有徒長,各自也修持了幾十年,總歸有點長進,終歸學會了好好溝通的技巧。
但我真正想表達的是,對照一些寧可保持沉默、甚至冷漠疏離也不願把話說清楚講明白的家庭,我的感悟是:因為願意吵架,所以我們愈吵愈懂對方,最後吵成了彼此肚子裡的蛔蟲。
我們非常明瞭解彼此的個性與特質,對方的困境、限制、擔憂、苦楚與需求,一切盡在不言中。
因此,一起長大、一起變老,早就懂得繞過對方的雷、避掉對方的痛點,最後磨成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最佳應援團。
我們姊妹之間連哭點笑點都不必點通,一個眼神、幾個字、一個動作,就能引發連鎖反應,笑出眼淚、哭成花臉。
在這裡我必須鄭重表明,我不是鼓勵吵架。吵架,很不好,代表彼此還沒學會更好的溝通對話技巧,但暗藏於其中有個值得鼓勵的動機,那就是因為在乎彼此,所以很想把話講清楚,有個心想把死結打開來。
我跟所有私訊我的家長說,家有青少年的家庭,千萬別用無菌高標準來衡量親子關係,因為此時期幾乎很難避開爭吵。
因為,孩子在短時間之內迅速變化,大多數的爸媽來不及適應與改變對應之道;而孩子也尚未具備完全獨立自我負責的能力,卻又力斥父母的監督與介入。這種充斥著矛盾的不平衡狀態,本來就處處埋藏地雷,沒有人可以完全不踩到。
我姑且稱此時期的親子爭吵為「激烈溝通」吧,乃是因為,我覺得其中至少也蘊藏著在乎彼此、想表達關心、想相互了解、想把心結打開的良善美意。
(((避免衝突、繞過問題,最後會累積成「衝突債」)))
在「良性衝突」(平安叢書出版)這本書裡,我很認同一個概念,那就是「衝突債」。
作者Liane Davey是組織心理學博士,他認為「每個組織都無法避免衝突、也都需要衝突,但是人們傾向避免衝突、或避免表達不同意見,以規避問題所在,最後就會形成『衝突債』。」
我們大多數人從小就被教導衝突是不好的,所以很多人習慣繞過問題,而非去穿越它們,但是作者說:「衝突是組織的基本要素」、「爭議性的問題必須解決才能繼續往前推動」。
若是問題一直沒有被提出來討論、讓彼此確認界限,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問題與對立就變成一種固定的存在,各自將在自己的玻璃罩下保持慣性且疏離、沒有溫度的關係。這絕對悖離人類合作的群性本質。
一個正常的家庭絕對會產生各種不同意見的擦撞,因為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個性與生活經驗、價值觀與解讀方式都不同,因此,夫妻意見相左、兩代衝突、手足爭吵,絕對不是「和諧」的相反詞,「正是通往真正深層理解與達到動態和諧的必要過程」。
累績過多懸而未決的內心疙瘩、維持脆弱的表面和諧,整個組織勢必在某一天爆發慘痛的代價:互不信任、彼此猜忌、淡漠疏離、不在乎彼此、無法相互支持照應,最後注定是分道揚鑣的平行線。
我省察到的是:我們姊妹若從小到大從不敢有衝突,或沒有勇氣表述自我,就絕對無法因撞擊而帶來彼此的覺知,因而去理解到對方的底線與痛點、在乎與不在乎。這將少掉了刺激自我省思、學習分清人我界線的機會。
良性的衝突,是一種「破壞性創新」,它像一座充滿礦產的危險高山,裡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如果願意好好挖掘資源,我們將學會看清對方的脆弱敏感,也能一次又一次讓我們更精準地預測對方的反應,避免挑釁對方的罩門,而隨著成熟度增長、隨著接觸到愈來愈多有效溝通的好工具,我們終將學會如何「好好的吵架」,甚或,平和有效的溝通。
人若非天生特具慧根,多數凡夫俗子勢必都得經歷一次次的良性衝突,才能提升對人際互動的敏感度,也才可能學會帶著覺知關照自己的表達方式。
但人們都討厭衝突,因為衝突帶來心裡的不平靜、關係的暫時斷線,但我告訴來信的家長們,當有一天連衝突都嫌煩、都懶的時候,那就是哀莫大於心死,代表連最基本的「在乎」都已消失。
(((衝突隱藏著豐富的資源,是自我靈性與群性最快速提升的機會)))
所以,請不要對「衝突」抱著這麼大的畏懼與懊惱,它的背後埋藏著豐富的資源,每一次衝突,請好好抓準這些資源,每個人將會對自己、對別人產生更深的覺知,這是讓自我靈性與群性獲得最快速提升的大好機會。
如今,若是家裡發生任何衝突,我已學會先觀照自己的情緒,然後,想一想,這個衝突裡面,我如何能讓對方感受到我的心情、想法、界線與原則?而又如何讓對方知道我之所以有這些想法的原因?
我是否真的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到他的處境、他當下的心情、以及他背後隱藏的錯綜複雜的爆發源?我能展望到這次衝突帶來彼此更深的覺知與一起成長嗎?
這才發現,唯有經歷過意見相左、唯有願意如實表達內心的想法,才有機會成為關係親暱長遠、且值得信靠的真正家人。
任何一方若不斷隱忍、息事寧人,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但最後可能造就出一個只懂自己、甚至只能利己而學不會善解、利他的巨嬰。
因為沒有任何浪潮打擊到對方的背脊,沒機會刺激到對方的鏡像神經及深層的心智系統。
這就是為什麼過度隱忍的父母可能養出無法感知別人痛處的自私孩子,但也可能剛好相反,因為這無疑的是一個錯誤的示範,也就是教導孩子,即使不公不義,也絕對不要站出來「用愛心說誠實話」、學習去爭取該有的權益。
規避問題的父母,很可能為子女示範息事寧人、維持脆弱而疏離的和諧,「因為衝突不被允許,你從未學會如何與人進行開誠布公、善意或有效益的衝突。」
我想說的是,沒有家庭是零衝突的,這不是要安慰所有疫情中有衝突的家庭,因為,我深切體驗到,衝突,不見得只會造成傷害,破壞裡隱含著「創造性資源」,且絕對遠遠多於「僅止於表面的平靜無波」,畢竟,有適度力道的浪頭,才能衝擊到石頭,石頭才有機會改變位置。
(((衝突帶來的痛苦,逼使我們學習更有效、締造雙贏的溝通技巧)))
當然,這裡所說的良性衝突絕非口無遮攔、無休止的大吵大鬧,而是,當難以避免義正嚴詞的「積極溝通」時,請絕對不要只有自責與自愧,在情緒過於激動時停下來、各自分開的那一刻開始,很可能就是開始挖掘資源且創造覺知的起始點。
於是,爸媽因而體會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在快速改變,開始學著思考如何運用智慧來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如何拿捏介入與監督的分寸,如何締造孩子感受到被相信的正向氛圍。
而這些看似氣氛搞砸弄僵的一次次激烈溝通,似乎撕裂了親子的情感,但是,隨著孩子不斷長大、隨著離家、隨著必須體驗獨自扛起責任的每個新階段降臨,孩子都會在回溯這些衝突中更加體貼到父母一路來的辛苦與無私。
這些效應,不可能發生在當下,但是,每一次的良性衝突,都有可能刺激到孩子去體認到父母的焦慮、難處與無條件的初心。
當然,學習避開引發恨意的溝通技巧,是另一個課題,但是,不斷衝突所帶來的痛苦,痛苦又引發衝突的無限循環,很可能就演變成一股最強勁的動力,逼使我們不得不去學習更有效、締造雙贏的對話與溝通方式。
所以,帶著覺知來看待衝突,就是引發改變的創造起點。
諧波產生原因 在 長笛家-盛心亭 Hsin-Ting, SHENG/Flûtist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宇宙美學的完美共鳴:432赫茲]
示範曲目:
Telemann: Sonata Op2 A-dur Siciliana
泰萊曼:第二號A大調奏鳴曲 西西里舞曲
赫茲,就是聲波每秒震動的速度。現在大家在調音的時候拿起調音器就是442赫茲或是440赫茲,但你知道在19世紀以前,所有的大師如:巴赫、莫札特、貝多芬都是使用432赫茲(432Hz)來演出的嗎?
432赫茲這個音準直到今天還是有非常多的擁護者,以及許多的理論依據,我們可以從幾個不同方向來解釋,為什麼432赫茲是宇宙的完美共振:
1. 從美學的角度
音樂學者雷諾德(Maria Renold 1917—2003)在《音階、音級、音調和音高》(Intervals, Scales, Tones and the Concert Pitch)著作中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搜集了上萬人對於432赫茲的感想,有九成的人認為432赫茲相較於現在的440赫茲聽起來更完美圓融,而且帶有和平正面的音色。相較之下440赫茲顯得過度刺耳有壓迫感。
奧地利神秘主義者從宗教的角度也分析了432赫茲是天使長路西法的聲音,帶有光明的力量,並且具有提升心靈的效果。
2. 從科學的角度
英國科學家認為432赫茲對木管樂器最合適,因為在演奏中木管會發熱而改變的音高融合下,432赫茲是最完美的。
聲動學的研究發現,432赫茲對水產生的水滴波紋呈現近似三角形,3這個數字本來在歷史上就有強烈的意義,各個宗教都會用3來代表宇宙和諧與不動穩定的平和。相反的440赫茲產生的波紋卻沒這麼美麗。
最後一個論證則是光速約是186,000英里/秒)而光速的平方根約為431.6,非常趨近於432赫茲這個數字。
3. 從歷史的角度
古希臘、古埃及、非洲、遠古時期的樂曲都是從432赫茲開始的,不僅是西方,連東方如同西藏的音樂經過測量也都是432赫茲。
那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了440赫茲呢?
反而是政治的因素了:
納粹組織於1939年實行所有帶有宣傳政治理念的配樂全部使用440赫茲,原因是聽起來更亮麗更有精神,他們研究發現440赫茲的軍歌更容易服從軍令也更加興奮有侵略性。
加上美國爵士樂的跟進,覺得440赫茲的爵士樂更顯得自由灑脫,於是漸漸改變了世界。直到現在很多歐洲的學者都認為440赫茲的決定是一個毀滅藝術和諧的錯誤。
你覺得呢?
我每次去法國演出,只要有機會和法國音樂家演到巴洛克曲目,必定這個爭議又要再討論一回合,然後432赫茲派的人死都不會妥協,於是最後都是用432赫茲演出。對我們這種不習慣的人來說在吹的時候一直會覺得自己是不是低了?而長笛又是一個很好調音準的樂器就會一直忍不住的想往上吹(然後又要被432赫茲派的同事唸)真的是不容易!
但的確432赫茲的音樂很適合一直播放,聽起來非常的有「古風」。這次特別搭配木吹頭演奏泰萊曼的西西里給各位,一起享受這「宇宙平和震動」的瞬間吧!
諧波產生原因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或者,好多讀者已駕駛過純電動電單車(包括國內親戚那部買餸羊或家中果部電動單車),但玩過電動大包圍的騎士應該不多,仲要是一部扭力峰值達到20.3kg-m的跑車,感覺如何?加速力有幾癲?有請張煒安同大家報告。
載番個頭盔先,本誌是電動汽車及電動電單車的文盲,惡補後才如夢初醒,現在才知道純電汽車十分普及。雖然香港的充電設施仍有待完善,但充電站的數量遠超10年前,並且遍布全港,現在不僅Tesla,其他傳統牌子已加入製造純電車行列,款式愈來愈多,部份車子的續航力更高達400km,打個折扣都跑到300km多,這一刻才知道自己仍然活在石器時代。
純電電單車又如何,其發展速度好明顯滯後,那麼有沒有一間年資又Young,又沒有造車經驗類似Tesla的製造商?答案當然有,ENERGICA是其中一間,但兩輪界仍未出現突破樽頸,同時迫使傳統品牌加速電氣化步伐的非傳統車廠。事實上,傳統電單車廠好早開始研發電動車,不過遲遲未市販化,好可能考慮到用家的負擔能力及市場接受程度;畢竟生產電池的原材料昂貴,導致車價高昂,以及充電設施未配合發展,更重要是短期內未必有利可圖,姑且讓新冒起對手試探水溫。
究竟ENERGICA有幾Young?2014年正式成立,所有車輛都在意大利跑車故鄉MODENA生產。ENERGICA的母公司是CRP集團,擁有50年歷史,業務涉及賽車、航空、太空科技、3D打印及軍事科技等等講求高準確度工業。肉眼所見,今次介紹的兩部電車在各方面均有一定質素。
CRP集團為了展示賽車技術,2006年成立自家車隊,出戰世界WGP125及意大利CIV道路賽,2008年啟動eCRP純電大包圍計劃。適逢史上首屆全電動TTXGP格欄披治在2010年舉行,正好測試eCRP的實力,CRP集團其後亦有參加由FIM舉辦的e-Power電動格欄披治大賽。
事實上,eCRP純電大包圍是今次試駕ENERGICA EGO的雛形,原型車見於2013年,車子因為採用3D打印及CNC製造的部件而廣收宣傳效果,市販版正式在2015年推出。不過真正讓更人認識ENERGICA EGO,是因為ENERGICA自2019年起成為Moto E獨家供應商,所有參賽隊伍都使用相同規格的ENERGICA EGO參賽。編者今次能夠在香港親身接觸市販MotoE戰車,看著披上MotoE拉花的包圍,突然有落場的衝動!
張煒安試車感受—加速話咁快
8年前領教過純電動電單車的扭力,當年試駕的車子雖然只有54hp馬力,但扭力達到9kg-m,產生的加速力及起步反應媲美直四600級大包圍,雖然如此,與今次試駕的兩電車相比,所有數字差了一大截。
以ENERGICA EGO大包圍為例,馬力143hp(107kW),相等於一部750cc左右的大包圍,可是扭力峰值高達20.3kg-m (200 Nm),與超過2,000cc的電單車看齊,卻比起這一代公升級超電多約70%。如此巨大的扭力有幾好玩?簡單來說扭力越大,起步及加速力越勇猛。據廠方公佈,ENERGICA EGO的0-100km只需3秒,簡直痴線,極速可達240km/h,至於NK版EVA都有200km/h極速,理論上在香港用唔著。
果只看數據,ENERGICA EGO的扭力無懈可擊,實際駕駛又如何?
好勁....頭、中段的加速力比現今的公升級超電有過之而無不及,加速時上半身被風阻扯得好利害,尾段則受到環境限制而無法體驗。電動摩打甫加速便進入扭力範圍,不用像內燃引擎提升至一定轉速才增加扭力,所以油門近乎沒有延遲感,一篤油便立即向前衝,反應比汽車電單車的油門要更捷,所以早段時間沒有膽量大力質落油門加速;事實上,不論電或高性能油車,統統都採用電子油門,沒有威也,所以更正確的說法是電門,而非油門。
此外,由於電車採用單速波箱,無波可轉,油門操控與綿羊相同,所以扭著油門不放,馬力一氣呵成釋出,既沒有因為檔位銜接導致馬力流失,也沒有轉檔的頓挫感,即使任何時候減速,都輕易再爆升車速,騎士因此無需善用波段或Keep轉數,20.3kg-m的扭力及超廣闊扭力帶果然非同凡響。
加速感又如何?
其實電與油車的差異頗大,首先電車只有摩打排出的VV聲,雖然轉速越高,音頻越尖,但實際駕駛中的風聲比麼打聲大,取代汽油車轉數越高,排氣聲越亢奮的感覺,而全球推動電車的原意,就是要保持環境清靜。再者摩打缺乏類似引擎的諧震,駕駛時仿佛與車子失去聯絡,原因是內燃引擎的排氣聲及震盪成為騎士與車子溝通渠道之一,因此沒有留意車速,駕駛電車比油車更容易超速。究其原因,電車的加速力雖然強勁,可是油門控制比油車更容易,馬力細滑如絲地傳送到尾輪上,感覺就好像剛踏進高鐵車廂,凳子還未座暖,列車已飆升到300km/h一樣。
因此未駕駛過ENERGICA EGO的讀者,我建議包括老手在內,最好選擇Standard(標準)、Eco(慳油)或Wet(濕地)馬力較低的馬力模式,與此同時開啟防止尾輪打滑的循跡系統及ABS,待熟習260kg重量及寧靜操控感,才好好享受最強的Sport(運動)模式,原因電車的馬力來得又快又直接,用多幾個電子輔助駕駛傍身,既安全又好玩。再者ENERGICA EGO是一部自動波大包圍,沒有離合器,對於棍波車騎士來說難免有點空虛感,也不可以使用離合器控制掉頭車速,因此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如何倚靠油門及煞車控制掉頭速度,否則增加跌車風險,因為掉頭的時候,你會實實在在感覺到她的重量。要是你有綿羊底子,絕對有幫助。
講開減速,車子重達260kg,但是BREMBO M4煞車卡鉗足夠街道使用;另一項協助騎士減速的功能名為Regenerative Maps,即是「制動力回收」,熟識電動四個轆的讀者一定不會陌生,作用是當騎士縮油減油,讓原本驅動尾輪的摩打變成發電機,為電池充電,夠晒環保。
而Regenerative Maps「制動力回收」共有四段選項,分別是OFF(關)、LOW(低)、Medium(中)及High(高);當日試車首先切換High(高),縮油後車身立即頓挫起來,俗稱鎖得好勁,車速明顯拖慢,感覺有點像突然拖低一個檔位,所以個人認為不適合跑山,會影響壓車攻彎的暢順度,但應付「長命斜」或落山好有用,等於波車用低檔落斜,大大減輕制動系統負擔,可避免制動過熱。講咗咁耐,「制動力回收」即是棍波車所講的Engine Brake(制動煞車)。
之後體驗LOW(低)效果,個人認為這個Mode適合玩山,雖然高速煞車縮油的Engine Brake明顯減少,不過仍有效地拖慢車速同時,讓我更流暢地入彎。最後嘗試OFF模式,一如所料,減速沒有Engine Brake,跟綿羊及二衝車一樣,縮油後車子繼續向前衝。對我來說,「制動力回收」好有趣,讓我在短短數小時試駕中,回顧過去20年賽車技術發展史;由我初初鬥2衝車近乎沒有Engine Brake,到轉戰4衝600 Superspot的強勁Engine Brake,再之後普及的防鎖死離合器(Slipper Clutch—舒緩Engine Brake,讓車手更暢順攻彎),到現在的全電子年代。另外,ENERGICA EGO配置ABS防鎖死系統,然而另外還加入名為eABS系統,它是防止急煞減速同時,尾輪又被「制動力回收」產生的Engine Brake鎖得太死,導致輪胎失去咬地力;此時,eABS立即介入,暫停「制動力回收」工作,好讓輪胎恢復咬地,發揮類似防鎖死離合器的功能(Slipper Clutch)。當eABS介入後,儀錶會亮起相關信號。
ENERGICA EGO的座姿及車身闊度與600或1000大包圍分別不大,座上810mm的座位依然跳芭蕾舞(張煒安身高5呎6吋),可是軑把高度適中,整體來說不極端,有上一代跑車的影子,某程度來是一款舒適型超電。不過論真正舒適性,當然是NK版EVA為佳。
所有電車,包括二輪及四輪,因為負載電池組件而變得比同類型油車重,當你騎上ENERGICA EGO再踢起側架,然後拉直車身,便會發現比起拉起600及1000更費力,畢竟她們相差超過60kg。
為應付重量,ENERGICA EGO實行以硬制硬,例如廠方建議使用42磅胎壓,否則胎壓不足,輪胎與路面接觸面積過多,加上避震設定太軟等等,都會影響操控性能,即使直路行駛都會出現跌車傾向,所以當日在山路行駛幾圈後,立即調硬前避震的預載,穩定性才大大改善。事實上,電車對我來說是新事物,需要更多時間摸索各方面的設定技巧。
老實說,當日聽到260kg的車重都有點詫異,腦海突現浮起80-90年代的1000cc大包圍,就連moto-one的編輯都對我的評價特別感到興趣,試駕後不斷追問是否好鈍好笨重,比第一代R1更重等等。說實話,論輕巧度及靈活度肯定不及新一代600及1000大包圍佳,壓車搬身需要多一點力,之但係又唔覺得好鈍或好笨重,比原先估計更好彎,的確有點意外,所以用第一代R1比較未免太誇張。事實上除了落地推車、窄路掉頭、燈位停車及塞車慢行之外,起步後唔覺重。不過聽車主講,駕駛初期因為未熟習車身重量,難免會有壓力。
或許你會擔心推車,可是ENERGICA EGO設有後波及前波,最高車速只有2.8km/h,其操控不難,只要按下著車掣2秒,便會切入“PARK ASSISTANT”(泊車輔助),即後波,若再按下著車掣便會切入前波,讓你在限速下向前或向後泊車,大可安座於車子上撐船仔。
至於騎士最關心的續航能力,由於當日只駕駛不足50km,所以未能詳盡解釋。根據廠方資料顯示,在市區駕駛的續航力200km、市區與高速公路駕駛的續航力160km、高速公路續航力130km。不過據車主講,ENERGICA EGO的實際續航力與廠方公佈的數據接近,他試過從元朗出發去機場,全程高速公路,平均車速約80-90km/h,來回路程約100km,回家只餘20%電量,估計可以行多約40km-50km。事實上,續航力好視乎騎士的駕駛方式,所以駕駛電車必須要經常留意電量,畢竟充電站並非度度都有。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MdLm3V2yrk/hqdefault.jpg)
諧波產生原因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星際大戰Star Wars是一個龐大的系列,到底該從何看起?到底該怎麼看? 想要在《星際大戰9:天行者的崛起》之前複習這個系列嗎? 這部影片教你怎麼入門星戰的世界?
包含其中提到了觀看電影的順序,以及這個系列為這個世界帶來的影響,該用什麼樣的心態看這些電影等等
想要隨時帶著星戰氣息 點連結了解Garmin星際大戰智慧腕錶: http://bit.ly/2PNGCpY
想要從小開始認識星際大戰 點這裡: http://bit.ly/35r7enk
監製/編輯: 黃豪瑞
=====================================
還可以在哪裡找到我:
FB: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twitter: https://twitter.com/TessereQ
twitch實況台:http://www.twitch.tv/chantienchiu
=====================================
如果你不喜歡此影片的話歡迎指教
我會盡量改進
喜歡的話也請不吝嗇分享啦!
All videos on my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STAR WARS:天行者的崛起》(英語: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也通稱作《星際大戰九部曲:天行者的崛起》(Star Wars: Episode IX – The Rise of Skywalker)是一部預定於2019年上映的美國太空歌劇電影,由J·J·亞柏拉罕執導,並與克里斯·泰瑞歐共同編寫劇本。本片為2017年電影《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的續集,「星際大戰後傳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同時是「天行者傳奇」的第九部作品以及最終章。電影由盧卡斯影業和壞機器人製片公司製作,華特迪士尼工作室電影發行。主要演員包括嘉莉·費雪、馬克·漢米爾、亞當·崔佛、黛西·蕾德莉、約翰·波耶加、奧斯卡·伊薩克、安東尼·丹尼爾斯、娜歐蜜·艾基、多姆納爾·格里森、理查·E·格蘭特、露琵塔·尼詠歐、凱莉·羅素、喬納斯·蘇歐塔摩、凱莉·瑪麗·陳、伊恩·麥卡達米和比利·迪伊·威廉斯。
《STAR WARS : 天行者的崛起》講述新一代主角芮(身世未明) 與黑武士(達斯維達)的後代、第一軍團的首領凱羅忍之間產生的矛盾與衝突,探討如何連結過去並創造新的未來的冒險故事。
過去的主要角色:路克天行者、莉亞、藍多卡瑞辛皆全數回歸。過去的終極大反派 -- 西斯大帝(白卜庭)也並沒有消失並將回歸本作。
1977年開始陸續上映的八部STAR WARS正傳電影,故事環繞在包含知名黑武士在內的天行者家族傳奇故事。《STAR WARS : 天行者的崛起》將會是STAR WARS正傳電影系列的第九部作品,同時也是精心策劃超過40年的天行者傳奇完結篇。
超過40年前,一個名為喬治盧卡斯的年輕人放映他拍的新電影給他的電影人朋友們看,
這群朋友們在看完之紛紛毫不留情地說這是一部大爛片,完全搞不懂喬治在想什麼,
只有其中一位名叫史蒂芬史匹柏的年輕導演表示這會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電影,
誰都沒料到,史蒂芬看似不可思議的預言能夠成真,
而這部電影所創造的世界,到40年後的今天仍然熱度不減。
在這裡某些人大概在想,好啦好啦,我知道星際大戰在國外很紅,但是我為什麼要在乎?
你喜歡漫威電影,對吧? 我敢說你喜歡漫威電影。
如果我跟你說沒有星際大戰就不會有漫威電影呢? 事實上,沒有星際大戰,絕大多數的商業大片模式都不會存在。
若說《大白鯊》是推動了「強檔大片」這個概念的契機,那麼《星際大戰》就是那個直接將油門催到底的人,
在1977年推出之後,好萊塢的電影就從原本以角色為主的劇情片,轉移到的畫面驚人、節奏快速的動作冒險電影,
也可說是因為這個系列而開啟了重視續集的風潮,宣傳以及周邊商品也變得更為重要。
更別提它是讓電影特效的技術急速進步的大功臣了
基本上,電影這東西能夠成為眾人討論的「現象」,都是從1977年的《星際大戰》開始。
當然,這種影響的結果有好有壞,但是確定的是,沒有星際大戰,現代的電影樣貌會截然不同。
(現在應該要稱那部電影為《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但是我在這裡就直接稱它是星際大戰)
但是...究竟是什麼造就了《星際大戰》的特別? 為什麼全世界(除了台灣和中國以外)都為之瘋狂?
也許最簡單的就是從第一個畫面講起,在開頭配著約翰威廉斯經典的主題曲的背景交代跑完之後,
就緊接著一個在當時年所未見,到現在仍然會看一次就烙印在腦海裡的畫面:
一艘占滿畫面的巨大的太空船追著另一艘小船,緊接著又出現一個外型似日本武士的全黑反派。
這部電影用了前30分鐘就宣示了這個獨特的宇宙,緊接著出現了即將名留青史的主角-
路克天行者,不滿足於當個沙漠星球上的農夫,看著兩顆夕陽夢想著探索更廣大的宇宙。
這不是什麼史無前例的角色設定,卻是任何人都能感同身受的,
也造就了往後許多電影「英雄旅程」的典範。
而在進入這個全新的宇宙之後,值得注意的就是其中新舊融合的美學,
開頭就說了「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的銀河系」,所以這雖然是科幻的設定,
卻跟當時眾多科幻片中所想像的乾淨整齊未來感有著天壤之別,
星戰的世界是已經被居住已久,有著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傳統的,一切都顯得不切實際卻又觸手可及。
星際大戰從一開始就創造出一個辨識度極高的世界,到現在仍然是如此,
即使你沒看過星際大戰,也會知道光劍長什麼樣子,揮舞的時候會有什麼聲音,
聽過約翰威廉斯的經典主題曲(他同時也是哈利波特以及侏儸紀公園的作曲家),
你也知道黑武士的呼吸聲,認得機器人C3PO和R2D2
當然,還有全台灣人都認識的總統尤達大師。
為什麼星際大戰的辨識度如此之高,在這裡卻如此不流行?
其中最明顯的原因大概就是台灣市場對於科幻電影的接受度向來都不高,
除非這些科幻元素只是其他類型的其中一個元素,舉例來說:漫威電影。
不過更精確地來說,星際大戰是「太空歌劇」,也就是較為著重於冒險成分,而不是有著嚴格的科學設定的類別,
其中的原力以及各種完全不解釋的設定更偏向是奇幻故事。
簡單來說,把它想像成太空中的哈利波特就好了。
但是認識星際大戰並沒有捷徑,沒有什麼懶人包或者快速看電影是能夠讓你馬上進入狀況的,
講得再多,你終究還是要自己去體驗這個系列,
「但是好多部電影喔」你說。 漫威23部電影都不嫌多了,星戰一天就看完了,很快的啦
你甚至不需要全部看完,如果真的要在第九集之前進入狀況的話,照我這個順序去看就好了:
7的前半段-456-7的後半段-8,相信無論是對星戰熟悉或是不熟悉的人現在一定滿頭尼克楊,
容我解釋。
7的調性和節奏最接近現代的大眾電影-簡單來說-最像是一部漫威電影,
緊湊的劇情、驚人的特效、時不時的詼諧成分。
事實上,當初拍第7集就是為了在帶回老粉的同時吸引新粉,
但是在這個現代觀眾較為容易接受的外衣之下,正是星戰最吸引人之處-它的世界觀。
而7的前半段在不需要知道歷史的情況下也能享受,你只需要知道兩件事-
路克天行者是456的主角,他是個絕地武士,也就是說他會使用原力,
而韓索羅則是他的好夥伴,沒有特殊能力,本來是個走私犯。
就是如此,這樣你就可以去看7了,享受它所帶來的冒險感,然後在女主角芮被綁架之後暫停!
現在去看456,再回來把7看完。
因為7的後半部要了解星戰的故事和角色之後才能完全感受其中的情感衝擊。
事實上,如果你對星戰一無所知,另一個很好的起始點是最近的新影集《曼達洛人》,
相信許多人都已經看過超萌的尤達寶寶了,他就是從這個影集出來的,
那他是在演什麼?你就想像《捍衛任務》加上西部片元素,還有一點點的…哥布林殺手?
至於123則是前傳,講述黑武士達斯維達的故事,如果你真的對它很有興趣的話再去看就好了,
因為123跟其他電影比起來著實有點...
詭異。
那幾集最大的價值就是無窮無盡的meme
不過我得先說,我會推薦用這種奇異的順序看,正是因為對於某些人來說456的節奏可能會有些慢,
相較於現代電影,它還是較為著重在角色以及世界呈現上,
不過這正是星戰如此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如果你做好了期待,就能體會其中精髓。
關鍵就在於「隨它去」,星戰其中某些部分感覺有些過時,而其中也因為使用實體特效,
某些部分會顯得有些「僵硬」,但是在看的過程中絕對要記得這在當時是前無古人之舉,
不過也正是因為它的實體特效,才能讓這些電影經得起40年的時間考驗。
正是這部電影將「英雄之路」這種說故事模式給大眾化,正是它讓整個好萊塢意會到特效的可能性。
而第五集的轉折更是在電影史上至今最驚人的橋段之一。
簡單來說,你很難在不探究星際大戰在現實中的影響力的情況下欣賞這個系列,
那些為了看新電影而連夜排隊的粉絲、那些真正成立了絕地教的狂熱者們、那些在電影首映時揮舞著光劍的觀眾。
而星戰的續集,也就是現在的789,絕對不只是現代商業片續集常見的「噱錢」,
其中對於舊角色滄桑以及衰老的探討,對於新角色的塑造,尤其是反派凱羅忍,都是有層層的主題探究以及矛盾衝突。
而第八集雖然在粉絲群裡評價極為兩極,說「有爭議性」還只是有禮貌的說法,
但是對我來說卻是整個系列之中最值得反思的一集,更是一個在英雄主義氾濫的時代最需要的解構性電影,
對我來說,它所講述的是
「當英雄並不見得是件有益或是善良的事,有時候,所謂的『英雄』不過是一個謊言,一個混亂的開端」
這些星戰電影都有著絕大多數商業大片所無法達到,或者說懶得達到,對於世界、角色、以及主題的營造。
它們更延續了這個系列的傳統,動用許多實體特效以及化妝,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絕大多數場景、外星人以及機器人都不是電腦動畫,
這所營造的觸手可及感是絕對無法取代的。
漫威賣的是英雄,而星戰賣的則是一個世界,
當你一頭栽進這個世界,它絕對會成為你一生的電影經驗無可取代的存在。
也許我沒辦法替那些從小跟著星戰長大的人說話,這方面你可能要問呱吉。
但是我也許能夠理解現在在看這部影片的你的感受,
因為我也是在經歷了將近20年「聽過星際大戰,但是從沒有認真看過星際大戰」的人生之後,才真正進入這個世界。
而我當初也沒有經過什麼捷徑,就只是如一張白紙地看每一部電影,
再讀它的漫畫,再追它的動畫。
現在,我真心誠意地邀請你也踏上這個旅程,只有一個要求:
不要把任何形式的懶人包當成惡補的工具,就連我四年前做的「認識星際大戰」也一樣,
星際大戰不是一個你可以十分鐘看完的系列,而是一個你必須體驗的世界。
經過了42年,現在這個「天行者傳奇」九部曲的故事即將結束,
對於我們粉絲來說確實是充滿感傷,但是更希望這部影片以及電影能夠讓更多人加入這個世界。
願原力與你同在。
-~-~~-~~~-~~-~-
必看影片: 除了漫威以外 還有哪些電影必看? | 盤點年度十大電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6dHjguAFzY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278CWMDYuM/hqdefault.jpg)
諧波產生原因 在 唐綺陽官方專屬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週,火星進天秤、太陽進天蠍。
這是兩個重大的星象移動,從上週起,就對我們的「兩性關係、合作狀況」產生影響,放大突顯我們看對方不順眼之處、讓我們心情產生波動,影響我們的關係的決定。所以,最好能更謹慎看待彼此的爭執,因為一切都有原因。
但此時此刻,對某些正向關係來說,也是變得更親熱,或變得更和諧的好時機。火星天秤會讓我們忽然意識到某段關係的重要性,而很想表達、更加親近,或者合作後威力開始顯現,讓彼此都身價攀升。此外,也令天秤座們忙碌起來,或變得火紅、熱門,若有雄心壯志,此刻正是衝刺、展現威能的時候。
太陽進天蠍並趨近木星,天蠍議題必成焦點:性別、性事、黑暗的陰謀,或財團、掌權者、醫療單位,或是重大的財務議題成為頭條,受到矚目,權貴的動向,難免影響局勢,值得關注。
水火45度、水金30度,雙子、處女、天蠍應注意感情、金錢、刀火燙傷問題。
本週白羊嘗試冒險能有貴人相助,雙魚要分清愛情與救贖;誰在金錢上的提案能有好回應,還有誰該特別注意過勞或損傷呢?來看唐老師的分析吧~
◆◆◆◆◆◆◆◆◆◆
◎工作注意:白羊、雙子、天秤、魔羯
白羊:嘗試冒險能有貴人相助
雙子:別陷入執著,不如另找出口
天秤:忙得馬不停蹄,應避免過勞
魔羯:受長輩、長官喜愛
◎桃花注意:獅子、天蠍、射手、雙魚
獅子:感情撥雲見日、順風順水
天蠍:別太善良使眼光出錯
射手:緣分從危難中發芽
雙魚:要分清愛情與救贖
◎財運注意:金牛、水瓶
金牛:金錢上的提案,能有好回應
水瓶:省錢才是王道
◎健康注意:巨蟹、處女
巨蟹:慢慢來不要性急
處女:注意過勞或損傷
◆ 唐綺陽 Jesse Tang ◆
唐綺陽占星官網:http://www.astroinfo.com.tw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JesseTang11
↬微博 Weibo:http://weibo.com/jessetang11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p8XnRBvSWQ/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L61tH-SUXxtkFKogu1faTwWPx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