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解讀專家意見(三)
( 第一篇請見: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607303543098349 )
( 第二篇請見: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608473676314669)
延續上一篇,第二種對專家的錯誤認知就是「#無責」,這意思是說,許多人認為,專家講的話形成了政策漏洞,釀成了社會問題,專家該負責,但幾乎都不用負責,後果都是沒有插嘴餘地的一般人在承擔。
《不對稱陷阱》的作者塔雷伯在書中不斷強調:如果給你建議的專家沒有「切膚之痛」,也就是當專家並不用承受建議出錯時的風險時,那就別信這專家。這說來實際,也很簡單,但日常生活中卻很難實踐,因此我想談談我自己的想法。
首先,永遠要記住所有的專家建議都附帶「機率」,而只要牽涉到機率,就會有運氣的成分。
如果一位專家根據科學原則跟專業知識,建議你選成功率 80% 的 A 選項,而不是只有 20% 的 B 選項,我們聽了他的話,選了 A 選項,結果卻是 B 選項成功了,我們其實不能說這決策是錯誤的,但我們很容易被大腦的 #因果框架 給框住了,從結果去回推,認為專家建議我們選 A 是錯的,必須被懲罰。這就像是聽了天氣預報說今天下雨機率是 20% 的你,沒有帶傘出門,結果淋雨感冒,你也不能申請國賠啊。
再者則是欠缺系統性觀點。如果一棟大樓在地震中倒塌了,許多人因此受了嚴重的外傷而送到醫院去,在搶救之後,失去了性命,那麼你認為誰該負起責任呢?是制定法規的專家、設計建築的專家、營造工程的專家、設計交通號誌的專家、開救護車的專家、或是負責急救的專家、開刀的專家、麻醉的專家?
或許大家都有責任,或許有一位專家責任特別重、或許大家都盡力了。但 #無法忍受不確定、#失去控制感 的我們可能會憑著因果直覺想找到一個專家來「獻祭」。而如果這麼做了,我們反而會失去檢討整個系統,並真正降低未來類似事件造成傷害的可能性。
最後,或許因為 #顯眼,在政策推行不如人意的時候,專家也最容易被不滿的民眾抓出來釘。然而從 #專家的意見、#政策的研擬、到 #最後的執行 之間,其實都還有很大的距離。一般人往往會對專家預測中的 #假設性前提 或條件視而不見,例如專家明明就說「有可能」、「如果是這樣,那就...」、「考量以上的情形...」,但都被自動忽略、被中間人(如媒體)扭曲;或是有時根本我們聽不懂專家在講什麼。
除了專家意見以外,決策者(如政府官員或企業高管),在決策時也會加入自己的考量,社會經濟的的條件,以及使用者跟公民社群的意見,通常不會只是專家的傳聲筒。動輒檢討專家的做法看似出了一口氣,但其實反而會 #讓專家越來越保守,就像一根繩子斷了,卻只怪罪斷裂面的那幾根纖維,會讓我們忘記去想施加在繩子上的力到底是哪裡來的。
我這麼說並不是要幫專家脫罪跟卸責,因為在不同的案例裡頭,專家參與的深度、該負起的責任都會不一樣。關鍵在於,如果我們理解專家在社會中的角色,希望世界變得更好,就不能遇到不爽就歸咎在專家身上,還不給他們改正的機會,這樣只會讓專家想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迴避更重要的責任,那就是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所以你該對專家有的正確認知是「#專家無法達到你所期望,#並不代表專家必須背負你的失望」。
但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人對專家有錯誤的認知呢?這些錯誤的認知是現在才有的嗎?接下來我們同樣要以系統性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
在《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危機?》書中,作者湯姆.尼可斯認為其實「反專業」的態度,從古至今都有,但以前的人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少、媒體管道跟內容也少,傳播訊息的速度跟規模也小,但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網路、以及新聞媒體同時爆發性增長,反專業的現象竟然也隨之加劇。
#高等教育的普及,讓越來越多人都可以唸大學,或許有正面意義,但負面的影響也不少。尼可斯直言,我們可能得承認一件事,很多大學其實已經放棄提供「大學教育」,更像是在替還沒達到高中程度的人做些不太有成效的補救教學。當大學變成準義務教育,甚至只是為了收學費賺錢,大學文憑就只是一張沒有意義的紙,無法彰顯一個學生擁有知識份子的品格跟能力,包括科學思辨力。
而當許多學生覺得自己繳了錢就是來享受服務的,老師也覺得自己該為了提升學生滿意度而給比較甜的成績,成績與學歷通膨就會讓專業越來越難鑑別,因為就算一個人念完碩士,他可能還是搆不上專家的稱呼。
( 延伸閱讀:
〈蔡慶樺/人人都讀大學的瘋狂國度〉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german-crazy-academic )
再者,#網路以及智慧型手機等各種科技快速普及,是草根平民崛起的契機,但也是讓反專業的錯誤思維野火燎原的助燃物,一般人不太懂得如何分辨專家的等級,但我們絕對不該說一名正在念大學的醫學生,跟一位執業二十年、聲譽卓著的醫學教授是同樣的專家。尼可斯說:如果你需要人幫你動手術,想必會做出正確選擇,但在網路上討論議題時,我們卻常常覺得任何一名可能修過幾學分、懂得 Google 找資料的匿名網友都有資格嗆專家。
特別是當確認偏誤發作,不管你信的再離譜,網路上都有可以支持你的資料,簡直是陰謀論的天堂。加上錯誤的資料只要上了網,就無處不在,想要讓它消失簡直不可能,就算最後被反駁了,造成的誤會跟傷害通常也都來不及補救了。
( 相關回顧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575445792950791 )
最後,則是 #新聞媒體 這個已被公認為反專業的溫床。儘管媒體環境不斷變化,新興媒體大量出現,台灣的公共議題討論品質卻沒有太大改善。日漸瑣碎化,娛樂化的新聞內容,迎合了人的直覺。名嘴什麼都能講,當天發生的事件,當晚就能湊齊四五個「專家」,面不改色講上兩小時,給出各種陰謀遐想、趨勢預測。
而就算是號稱優質的媒體,也無法避免,儘管上頭有相對比較長的文章、比較精美的用詞文筆跟下標、比較大牌的專欄作者,但談論公共事務同樣不精確,他們的預測極少被檢驗。當我們不去也無法對這些不精準、沒人負責的公共發言「計分」,#看這個專家半年前的預測到底對不對。我們創造了無窮的爭論迴圈,#沒有人知道誰說得對,#誰說得錯,只好讓意識形態駕馭於一切之上。
( 相關回顧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hotos/a.553668551795182/581707798991257/?type=3&theater )
因為這三個發生在近二、三十年來的大變化,以至於現在許多偽科學跟謠言,其實反而不用前面課程提過的「專業大法」來騙人,而是改用「反專業大法」,原因就是因為製造跟傳播偽科學謠言的人敏銳地察覺,很多現代人其實對專業與專家很厭煩,為了投其所好,開始用「你被政府騙了」、「科學家隱瞞了幾十年的真相」、「醫生不希望你知道的事」之類的方式,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這也是我們得好好警惕的陷阱。
下一篇,也就是本系列最後一篇,來談談該怎麼辦。
(週五刊登)
----------------------
之所以想寫這一系列,是因為之前在自己的線上課「科學思辨力」有一堂就是講這個題目,我自己最近更是被多種我不懂的專業議題(例如華為、貿易戰、國防......)同時撞擊。許多專家各執一詞,我想即使跟我一樣,抱持無知者信念的人,也會覺得認知疲憊。我想藉由這系列文章(大概四篇),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做法,#也希望聽聽大家各自的解決之道。
課程連結:
https://panschool.asia/product/%E7%A7%91%E5%AD%B8%E6%80%9D%E8%BE%A8%E5%8A%9B-%E7%8F%BE%E4%BB%A3%E4%BA%BA%E9%83%BD%E9%9C%80%E8%A6%81%E7%9A%84%E7%94%9F%E5%AD%98%E6%BC%94%E7%AE%97%E6%B3%95
#鄭龜嗑什麼暫停一天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收看范琪斐的寰宇漫遊,今天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2020美國總統大選民調一面倒的說拜登贏川普一大截,川貴人,這次別選了吧?乖~我待會給你買個....樓?大家好,我是范琪斐。中間偏右的《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聯手中間偏左的《國家廣播公司》(NBC),在「川拜」首...
讓專家越來越保守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歡迎收看范琪斐的寰宇漫遊,今天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2020美國總統大選民調一面倒的說拜登贏川普一大截,川貴人,這次別選了吧?乖~我待會給你買個....樓?大家好,我是范琪斐。中間偏右的《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聯手中間偏左的《國家廣播公司》(NBC),在「川拜」首場辯論後,到川普確診前這段時間,所做的民調顯示,拜登的支持率高達53%,足足領先川普14個百分點(53%:39%)。真的假的啦~這個幅度也太誇張,我們再參考一下別的。
(10/11公布)美國ABC News和《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在川普出院後做的最新民調,有54%的選民說會把票投給拜登,大幅領先川普12個百分點(54%:42%)。專門統計各家民調數據的Five Thirty Eight指出,拜登的平均支持率勝過川普10.4個百分點(52.2%:41.9%, 10/10數據)。另一個民調數據集合網站「真清晰政治」(Real Clear Politics)的網站顯示,從10月以來每一家主要民調公司統計出的結果,都是拜登遙遙領先川普,差距在5到16個百分點不等,其中不乏立場較為中間的The Hill和經濟學人。所以平均下來拜登的支持率領先9.8個百分點。(10/9公布)美國權威智庫與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做出來的結果是,52%的選民打算把票投給拜登,領先川普10個百分點(52%:42%)。
我們找了很多民調,可是只有很少數的說,川普領先拜登, 說很少數,是怕我們川貴人傷心,其實找來找去只有一個。 (10/5公布)英國《每日快報》聯手英美智庫Democracy Institute做的民調顯示,川普支持率在46%,小勝拜登1個百分點(46%:45%)。不過我還是註明一下,這個《每日快報》是英國的右翼八卦報,民主研究所的民調,也沒有被民調界公信力很高的538列入參考的近500家民調就是了, 所以現在大多數民調都顯示,拜登會獲得壓倒性勝利,但川貴人當然不認為他會選輸啊,最近又在那邊「Fake news」、「Fake polls」喊來喊去,民調統統都是假的!這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
先不要笑,川貴人說的是真的,4年前一直到投票日當天早上,民調都還顯示希拉蕊一定會凍蒜,《紐約時報》做了大半年的民調,到選舉當天早上,還在說希拉蕊有80%以上的勝選機會,結果最後被「逆轉」,搖擺州統統被川貴人拿下!2016年的民調,被很多人認為是「壞掉了」、「走鐘了」,完全無法反映出真實民意,今年隨著大選日逼近,也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質疑,真的假的啊?這幾年來專家們一直試圖釐清,當年的「希拉蕊慘案」到底是怎麼出現的,總之過去四年民調專家就很努力的要找出,民調為什麼會跟開出來的票差那麼多,但真的非常困難,因為變數實在太多了,我們今天就幫大家整理出幾個專家們認為可能的原因。
(一)手機的普及
還記得去年台灣不是在吵「手機民調要不要納入總統初選民調」嗎?美國其實也有類似的問題。美國現在就跟台灣「人手一機」一樣,有時候還兩三機,越來越少人使用家用電話了,而且年輕人、低收入者以及少數族群,都只用手機而已;反觀年長者和白人族群,就會比較依賴室內電話。大數據分析網站《Datanami》就指出,25歲左右的年輕人看到不認識的電話,幾乎都會pass不接;但70歲的長輩們則是每通必接,因此這樣進行的電話民調就很容易往某一族群傾斜。
那用手機民調不行嗎?根據1991年的《電話消費者保護法》(Telephone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of 1991;TCPA),美國是禁止「自動撥號系統」打電話給手機用戶的,所以如果要打手機做民調,就必須派出「真人」撥號,這有多麻煩呢?數據顯示,你想獲得1,000個回答,就至少得隨機撥號2萬次,其中大部分是空號,因為手機號碼是私人的,根本不會刊登在電話簿上,這實在太勞民傷財了,很想幫做民調的人馬殺雞一下耶,你們辛苦了。
(二)沉默的多數
每次選舉我都很期待接到民調電話,但大多數美國人可不是這麼想的,可能是因為擔憂個資和隱私外洩,導致選民接電話不敢說出真實意見,或者是覺得,蛤~民調很久欸,老娘才沒空理你。1970年代左右,美國「民調回應率」(Polls response rate)高達80%,你只要打過去人家多半都會回答你,但是根據「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報告,2018年美國「民調回應率」已經暴跌到6%,等於你打100通電話就只有6個人不掛你電話、願意花時間跟你聊兩句,但你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講真話。
像2016年的大選,支持川普的選民中,就有一群選前不願意表態的,或者在接受民調時故意說謊的,有些甚至不告訴鄰居他們其實支持川普。《Datanami》表示,這些選民會讓調查的結果失準2%到6%,6%很多欸,根本就是超出誤差範圍了。
(三)網路民調難
啊現在網路那麼發達,用網路做民調不就統統搞定了嗎?事實上恐怕剛好相反。數據顯示美國18-29歲的年輕人,有98%都使用網路,但偏偏這個年齡層的人最不愛投票,拿美國總統大選風向球:2018年美國期中選舉為例,雖然這群年輕人投票率比前一次大幅提高15.7個百分點,但仍是所有年齡層中最低的(35.6%),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鍵盤投手」,大家網路上搖旗吶喊超熱情,結果投票日當天大家都覺得不差我這一票。另一方面,你在網路上想填幾歲就幾歲,想變性就變性,別國網軍想來帶風向,也不是那麼困難,因此網路民調也非常容易失準。
(四)早期民調誇大
另一個大變數是「早期民調」的準確度很低,因為選民還沒有足夠時間去瞭解候選人到底在幹嘛,但早期民調卻是媒體報導所仰賴的主要資訊來源,結果就是候選人拿來造勢、媒體見獵心喜誇大報導,進而影響到後續選民對候選人表示支持的聲量。例如看到拜登領先,那支持拜登的人講話就會比較大聲,因為他們是「主流」,反之支持川普的人,可能就會比較不敢表達意見,形成「沉默螺旋」。
「皮尤研究中心」也加碼解釋,事實上2016年的全國民調還算準確,(預測希贏3.3%最後贏2.1%),但美國總統大選是以選舉人票為單位,希拉蕊全國總票數高於川普也沒屁用,最後川普拿下所有的搖擺州,入主白宮。而選前的州民調也無法反映出搖擺州的真實民意,地方往往沒有全國性民調那種資源,四年前他們就忽略了在最後關頭,投給川普的搖擺選民數量,也沒有準確掌握未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選民,他們到底支持誰,種種因素導致了中西部上演「大驚奇」。還有就是民調公司往往有特定的政黨傾向,最後很可能導向「護主」的結果,讓民調不盡然客觀。
那這些問題2020年還會再重演嗎?老實說,有些變數還是很難避免,《紐約時報》就整理了,和四年前相比,哪些因素可能讓美國民調更精準或更失準。
更精準的第一點就是,搖擺選民減少了。
四年前民調失準的一大因素就是搖擺選民,但今年跟民調人員說:嗯~我還沒想好,的搖擺選民數量變少了,四年前的這個時候,大概還有20%的選民說他們還沒決定要投誰,或是打算投給小黨候選人,但今年這群人的數量只剩一半,而且其中支持川普的人也老早就表態,尤其是搖擺州的白人工人階級選民。
更精準的第二點是,選民教育程度的加權。
大家要有個概念,民調準不準確,完全取決於你抽樣有沒有做到「隨機」,也就是每個族群的意見都要被採納進來,但這真的非常難做到,最後很容易讓民調結果出現偏差。例如在美國,如果你跑去郊區教堂裡做民調,那幾乎可以篤定會獲得一個偏共和黨的結果;但如果你對大學生進行抽樣,最後很可能獲得一個偏民主黨的結果。另外的數據又顯示,受過高等教育的選民,比較願意接受民調訪問,每個都是選我選我~而那些較保守、教育程度較低的選民,他們的聲音就很難反映在民調上,所以如果你沒有按照「教育程度」來做加權,民調就會充斥太多年輕大學生的意見,導致結果偏向民主黨。先前民調機構都不怎麼重視教育程度對選情的影響,結果導致2016「爆冷門」。
有鑑於4年前的「教訓」,今年有越來越多民調機構,把選民教育程度的權重提高了,簡單來說就是把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訪者音量降低一點,把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音量調高一點,讓他們各自符合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今年從3月以來,美國各家民調機構做的幾十個調查中,已經有半數增加教育程度的權重,是先前的兩倍多(約20%)。
可能比2016年更糟糕的是,網路民調的增加。我們剛剛已經提過網路民調的準確度有待商榷,但過去幾個月來,越來越多機構採用網路民調的方式,比例佔地方民調總數的一半。他們採用的方法可能太過簡單,就是直接抓一群網路群組成員,然後再根據受訪者的人口統計資料進行分類加權,這樣的作法成本很低又很方便,但非常容易有樣本代表性不足的結果,而且最後民調可能左傾。 (最好的方式是結合電話民調和網路民調,例如AP/NORC/VoteCast的民調,電訪4萬人外加隨機抽樣11萬網友,結果可能較為客觀。
另一個可能不太客觀的做法是:請選民「回想投票」。
目前有越來越多投票機構採取這個方式,也就是要求受訪者回想2016年他把票投給誰,是希拉蕊還是川普呢?然後再依據他們的回答去做選舉意向的加權。這樣做可以讓民調數字看起來比較漂亮,也可以減少錯誤,但卻很難避免系統偏差,導致結果傾向某一政黨。再加上通常大家都會傾向回答,自己是投給獲勝的那一方,沒有人會想承認自己投給輸家嘛!再說這四年來誕生不少首投族,又有不少人往生,像是疫情導致那麼多人死亡,也有很多人搬到別的地方去,硬把2016年的投票意向套用到今年,恐怕不太合適。
所以這個民調到底是能不能看啊?你要是問我,我覺得就別看了 ,這是我們媒體想要預測選舉的結果, 或研究單位拿來做選民行為分析. 但一般選民還是把政策看清楚點比較要緊,你管別人怎麼投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美民調失準
#選情霧茫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U0BYUBtyig/hqdefault.jpg)
讓專家越來越保守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週末放送 EP-13| 談談萬惡的 Uber 與維吉尼亞州槍擊案 】
🎤 【 重要公告 】 未來的週末放送,我們將於 #周日中午上影片, #週日晚上十點直播討論,歡迎大家給我們更多意見!
🎤 #每週日晚間十點 ,我們將會在 三立SET GO 上進行直播問答,歡迎一起來針對每週的週末放送作討論唷!
🎤 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iSETGO/
🏆 #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https://goo.gl/NceG8y
🏆 #本集語音Podcast版:https://goo.gl/IUihHt
本週我們要講的重點就是,Uber現在真的是無人駕駛了喔!因為不管是CEO、CFO、CTO、COO,你講的出來cxo的位子都沒有人做 XD 那麼這個邪惡的uber,有沒有辦法進階到變成善良的 uber 2.0 呢?我們都很拭目以待。另外一個我們想談談的就是,在維吉尼亞州所發生的針對共和黨議員的槍擊案。
如果現在在美國的商業界你想要找到一個這個類似像川普的人物,大家可能告訴你的就是 uber 的總裁 Kalanick。他這個顧人怨的情況到什麼程度呢?嗯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Farhad Manjoo 在這個星期呢,就特地寫了篇文章,呼籲大家不要坐uber、杯葛uber,那他的目的不是要把uber整個殺死,他是說呢,這個 uber 需要大量的整個全面的改善體質。
所以這個uber到底是做了呢?我們在影片中來幫大家回顧一下。
首先就是今年二月的時候他的前女性工程師Susan Fowler跳出來踢爆,她說uber內部有很多針對女性員工的性騷擾案件。
那麼再看看uber對政府的關係,因為uber一直都有所謂的do first ask for forgivenss later ,就是先做了再尋求原諒的這種政策喔,也就是他不管合不合法他就是先做了再說的這種作法,其實跟當地政府常常起衝突,那我們台灣當地就有類似的經驗嘛。
uber的處理方式竟然不是想辦法去跟政府喔,就是去尋求一個雙方可以合作的方式,而是他發展一個工具,叫做greyball,灰球的程式,那這個工具是要拿來幹嘛呢?他是用來追蹤警察,還有對uber 很不友善的這些政府官員的行踨,那追蹤uber我可以理解,好你可能是為了怕被取締嘛,ok,但追蹤政府官員的行蹤你是要幹嘛?是為了將來拿來勒索嗎?這聽起來就非常的毛骨悚然,right?
那再來談談這個uber跟他競爭對手的關係,當然也是很不好啦,這絕對不是所謂的良性競爭,像現在呢,這個google就在跟他打官司,他就說呢,uber正在偷竊 google 現在正在發展的這個無人車的這個相關的科技。
另外呢,我們再來看他跟司機的關係,也是越來越糟,就有很多司機跳出來指控 uber 對司機的權益非常的忽視,而且現在有越來越剝削司機的情況發生。
最後一個呢,是他跟乘客的關係,這個是讓我最意外的。主要是在2014年所發生的一個案件,在印度當時就有一個女乘客出來指控,說有一個這個司機,她被他性侵了,那在調查這個案子的過程當中,當時這個uber的這個在亞洲地區的總裁,叫做 Eric Alexandar,他取得了被害人的醫療報告,結果這個Alexandar在這個uber高層談但這件事情的時候,他竟然說他認為這個醫療報告是假的,那整個事件呢,是 uber 在當地的競爭者捏造出來要打擊uber的。
我為什麼說這件事情特別糟糕喔,要知道 uber 他有一個商業模式,他基本上就是乘客至上,他的所有的商業模式就是要想盡辦法讓乘客用最少的錢、最快的時間、最好的服務,可以達到他想要去的地方。如果今天連乘客的權益他都可以不顧,他都可以不相信乘客所講的話,將來你怎麼樣相信這個公司呢?
所以說呢他這個說實在是一個名聲蠻差的一個公司,可是呢,你不要看 uber他雖然醜聞這麼多,但是喔他的生意卻不停不停的在擴張當中。一點都沒有影響到他的生意。因為根據彭博社的這個報導,uber在去年這個營收成長了三倍,當然這不表示說uber他的這個是已經賺錢了,事實上他在去年的虧損是高達12億美元,但大家都看他的長期發展還是覺得呢這個是很有潛力的喔。
那為什麼名聲差這個業務還可以成長的這麼厲害?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太好用了。因為過去兩年裡面我曾經在英國、法國、希臘、土耳其、美國、墨西哥都用過這個 app,我可以告訴你,跟大家講,經驗是完全一致的,你不用管當地的貨幣,你也不用管是要給多少小費,你不用這個絞盡腦汁跟去司機要怎麼樣用土耳其文跟他講你要去哪裡,而且真的這個非常便宜,所以他真的非常非常好用。而且如果你看到他未來的話,他現在在發展的這個自動駕駛的這個科技,說實在我現在在加州,非開車不可,但我真的非常討厭開車,而且我的技術非常的爛,ok,所以我真的巴不得這個自動駕駛現在馬上就可以流行起來。
但是uber實在太好用了,可我們又要怎麼面對uber邪惡的部分呢?
我之前其實曾經有在紐約針對這個題目做過一個專題喔,我們在那個時候訪問一個uber研究的專家,Raz Godelnik,那Raz是告訴我說,其實關鍵呢就是我們要想辦法扶持善良型的uber。那什麼是善良型的uber呢?
其實uber現在在紐約己經有好幾個競爭對手,其中一個叫做Juno,他是非常非常注重司機的權益的。比如說uber他對司機的抽成喔,是25%到35%,那麼juno只抽10%。另外還有一家via,他們是全力發展共乘,就是環保嘛。所以說呢,大家其實都有在修正這個uber的商業模式,在這個商業模式之上呢,又稍微改良了一下這樣。
其實Uber的這個問題呢,也是顯現了矽谷長期以來一直為人詬病的一些毛病啦,比如說呢,他就是對女性很不友善啦,比如說他就是為了獲利不顧人性啦,比如說為了贏可以不擇手段啦,這些都是啦。但是科技真的是中立的,問題事出在用科技的這些人身上。
所以uber進來台灣啦,我覺得真的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是政府和消費者,真的我們大家要合力,至少要扶植一個這個競爭對手出來,因為就是在一個獨佔的環境裡面,就是特別會容易養出怪物的時候,ok。好這就是uber的部分。
那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就是在在維吉尼亞州發生的槍擊案,其實喔,在美國槍擊案多如繁星啦喔,為什麼這個要特別提出來講,主要是我們先講一下這個背景喔,其實每年這個時候在國會山莊會進行一個很特殊的活動,就是有兩黨議員會各組一個棒球隊喔,會進行友誼賽,這是在國會呢,目前美國這個極化的情況之下非常難得的一個就是兩黨都會參加的活動,而且氣氛非常的好喔,就是說大家來可以開開對方玩笑喔,就是一個非常和諧的場合。
但是沒想到凶嫌就選在共和黨議員的球隊,他們練球的場地來進行,來行兇喔。當日的情況真的非常的驚心動魄,然後有一幕是讓我覺得這個特別的恐怖的一幕,就是當時人在二壘的共和黨的眾議院黨鞭 Scalise,中槍之後倒下來,他為了要躲子彈,找屏障物,他是用爬的,這樣子爬的去找屏障物,真的是像電影演的一樣喔,後面還留了一串血,因為這樣我還學了個英文,這個動作叫 army crawl 喔。
ok,的確非常非常的可怕。不過也因為這件事的關係呢,美國國會很難得出現了兩黨同仇敵愾的這個畫面。
在事件發生之後呢,川普的兒子小川普在事件之後馬上推特,那他呢,不是譴責這個兇嫌,他是在譴責紐約的一場話劇,他說呢,就是因為紐約的這些精英,硬要在中央公園推出像這個凱薩大帝這種暗殺總統的劇碼,所以才會就是鼓勵這種行為。小川普一講完這個話,很多民主黨又跳出來說川普這一家子就是沒文化。
今天節目最後我選的這個影帶是川普在跟閣員們開會,結果閣員們紛紛趁此機會對川普公開輸誠,大家都說能幫川普總統你效忠,是多麼榮耀的一件事。不要吐啊,我們下星期見。
🎤 針對這個議題,如果你有更多想法,每週日晚間十點,我們將在三立 SETGO 進行直播問答,歡迎一起來討論唷!
🎤 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iSETGO/
【 回顧過去節目 】
週五放送 EP-1|超越憲法的川普 + 近期推薦的一部美劇 (https://goo.gl/q9i5Y7)
週五放送 EP-2|分析川普國會演說 + 奧斯卡政治 + 明星讀惡毒推特 (https://goo.gl/V9qPTJ
週五放送 EP-3|分析穆斯林禁令 + 歐巴馬健保 + D&G 秀場網紅 (https://goo.gl/MRbcfI)
週五放送 EP-4|荷蘭大選右翼勢力分析 + 川習會 + 艾瑪華森與女性主義 (https://goo.gl/qho3YF)
週五放送 EP-5|川普提名保守派大法官 + 警察盤查問題在哪?(https://goo.gl/0Eq2Fj)
週末放送 EP-6|分析川普健保重挫 原因 + 英國脫歐史上最貴離婚贍養費 + 川習會下週直播(https://goo.gl/cgWkts)
週末放送 EP-7|分析聯航超賣事件 + Airbnb出租事件種族差異 + 川普大法官提名攻防結果 (https://goo.gl/zqcvLO)
週末放送 EP-8|白海豚川普,分析外交政策的三道髮夾彎 (https://goo.gl/tJv2ni)
週末放送 EP-9|法選系列報導 之 法國川普勒朋 與 馬克宏 深度分析(https://goo.gl/RJyUcJ)
週末放送 EP-10|FBI 局長 Comey 開除始末,行政中立到底重不重要? (https://goo.gl/7ollhi)
週末放送 EP-11|川普與北約分道揚鑣了嗎?又該怎麼看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https://goo.gl/FNz5RB)
週末放送 EP-12|當政治勝過科學!共和黨反環保的立場怎來?關鍵三點分析! (https://goo.gl/QRy2aF)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doQf59CVD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