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我最喜歡的11本書
拖得太久本來已經有點想放棄寫這篇,但想想還是記錄一下吧,2019年一共讀完了52本書,雖然沒有網路上那些閱讀大大隨便都破百的量,但要精選出自己喜歡的幾本也是猶豫了一陣子,10本書塞不下硬是選了11本XD
以下排序無關排名:
吳明益——《#苦雨之地》
身為吳明益的粉絲,對於等候近四年的新作是一本短篇小說,內心難免有一點小小的失落,再加上去年他決定關閉臉書,等於未來將只有出版作品才能讀到他的文字,著實又是一個令人難以習慣的改變。然而,這一點也無損於這本書的豐富性。六個短篇小說不只藉由一個「雲端病毒」串連起來,前後兩篇也有互相輝映的味道,將科學與文學這看似光譜的兩個極端巧妙地融合,理性與感性也藉由小說人物間的互動碰撞出迷人的火花,寫實之中又揉合了魔幻的想像,讓冰冷的現實也能讀出詩意。從畸人(非殘缺、因為他們有自己的世界與語言)如何在這個殘酷世界中生存,到面對突如其來的失去該如何重新找回生活的意義,最後則提及了長久追尋後的幻滅,在多元的主題性間存在著永恆的人生命題,除了生存的必須以外,我們該如何活著?這也是為什麼這些短短的小說,卻讓人有種意猶未盡之感。
湯姆‧尼克斯——《#專業之死》
「剛剛說真金不怕火煉,事實上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會被這把火燒到,而禁不起考驗的就會變成炮灰。」
喜歡這本書有一半的原因是因為翻譯,雖然書中講的是美國,但裡面的諸多現象帶入到台灣的情境,也一點都不違和,專業之死所代表的是現代人不尊重專業甚至懷疑專家的現象,而長此以往的積非成是,則導致民主也瀕臨崩潰邊緣,看看如今席捲世界的民粹浪潮就可以知道這樣的態度造成的傷害有多麽慘烈。如果你疑惑為何身邊那些被假消息給洗腦的人在想什麼,很推薦你讀讀看這本書,或許會豁然開朗。
張嘉真——《#玻璃彈珠都是貓的眼睛》
因為朱宥勳推薦而發現的台灣文壇新人,處女作收錄了五個短篇小說,舞台背景皆設在校園,看得出來作者並不掩飾自己的稚嫩,然而正如朱宥勳所形容的,她的文字自帶了二十歲的光環,描寫這樣的青春故事恰到好處。我最喜歡第一篇〈馴鹿尋路〉講述女主角與社運男友間關於台灣國族認同問題的衝撞,當初在書店讀到這段話差點淚灑現場:「我們在努力,讓所有人都可以對這片土地有感覺,沒有感覺也沒關係,等到我們找回國家,在我們自己的土地,播自己的種,總有一天會有自己的感覺。這樣,不論妳想飛去多遠的地方拍照,妳都找得到家。我幫妳開好回家的路。」而〈撲火〉中女校儀隊學姊學妹制的設定,也令我深感親切。
都築響一——《#圈外編輯》
作為一個始終不想走入主流體系內的編輯,都築響一在這本書裡提及了許多有趣的企劃,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名為「日常東京TOKYO STYLE」的計畫,他拍攝了一百個居住在狹小空間,卻過著自得其樂生活的年輕人,除了想呈現這些寧願住在狹窄房間也不願意成為公司奴隸的生活方式,也同時戳破那些在一般雜誌中所堆砌出來、華美亮麗的東京生活,不過是少數人才能享有的奢侈。如果你也是文字工作者,在讀這本書時肯定能感受到作者對這份職業的滿滿熱情,繼而重新拾回自己當初所許諾的志業初心。
詹姆斯‧克利爾——《#原子習慣》
市面上談論習慣養成的書相當多,這本要不是因為看到書板有人推薦我還真不會找來看,讀完以後真的獲益良多,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做為範例,總結出的四大法則略為顛覆了我過去的一些觀念,而且比起某些只是灌輸理念跟心法的書,作者以實際且科學的方式讓他的守則更具有說服力。比方說法則之一是「讓提示顯而易見」,就提出若是想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這個新的習慣融入你原本的生活routine中,甚至與舊有習慣做結合,讓你能更快且更不費力地養成新習慣。其他還有提到環境對養成習慣的影響,若是你想要戒掉某些壞習慣,像是滑手機、沈迷於社群軟體等,試著讓自己待在一個斷網或者遠離手機的環境,會是更好的做法!讀完這本書也會讓人開始躍躍欲試想來挑戰一個新習慣的養成與戒斷了!
金惠珍——《#關於女兒》
雖然書名叫做《關於女兒》,但其實這是一本關於母親的小說,關於一個母親如何面對女兒身為同性戀的事實,還有自己步入老年的滄桑心境。書裡沒有我們所想的那種溫馨和解,中間有許多段落都令我感到撕裂般的疼痛,天底下的父母心大約都是如此吧,擔心兒女在這個保守的社會裡,被歧視與偏見給弄得遍體鱗傷。然而讓她的女兒無法被視為正常的,不就是這每一個人心中的偏見所造成的嗎?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擺盪在主角與女兒及其戀人間的立場,是一個很自虐卻直得反思的過程。我想,唯有讓每個人明白,自己有一天都可能成為某一種少數,我們才能理解那些從來不是「他人的事」,而是都關於我們自己,我們都該挺身而出,不只為了別人,也是為了有一天的自己。
清水潔——《#被殺了3次的女孩》
雖然是報導文學,但記者出身的清水潔這本書讀來卻像推理小說一樣高潮迭起,我們跟隨著作者一路走進這個悲劇性的案件中,那些令人無法置信的黑暗與邪惡,都讓人感到不寒而慄,但最令人坐立難安的或許是,這是真實發生過的社會案件。一個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大學生,因為錯識了恐怖情人而慘遭殺害,但更令人悲憤的是她被媒體與輿論殺了第二次,再被警察的失職顢頇與掩蓋謊言殺了第三次。雖然作者說他不是特別有正義感的人,但正因為他的鍥而不捨,才讓這整起事件背後的離譜情事沒有被繼續掩埋下去。在為受害者及遭受二次傷害的遺屬感到悲憤之餘,也同時欽佩願意站出來將事實揭露於人前的記者。
克莉絲汀‧魯潘妮安——《#貓派》
這本短篇小說集有一個很吸引人的slogan:「每段愛情,都是劫後餘生。」原先我以為作者是偏向女性主義,但在細讀裡面的每個故事以後,我發現她想寫的其實更偏向於都市愛情中那些醜陋與不美好之處,那些因為因為慾望而深陷其中無可自拔的平凡人們。作者不帶批判到近似冷酷的觀察,勾勒出芸芸眾生的苦與樂,那種明明想要變得更好卻一腳踏入沈淪的身不由及,或者更簡單粗暴一點的講法,那種人性的犯賤,在這座由慾望所構築的戀愛修羅場裡,沒有誰是絕對無辜的受害者,正因為我們如此渴望被愛,我們也懂得如何以不愛去傷害別人。正如我最喜歡的一篇〈一個好人〉中主角所說:「在一切的底下,我只是那個只想要被愛的孩子,但我試了又試,試了又試,還是不知道怎麼讓那件事發生。」
黃麗群——《#我與貍奴不出門》
當黃麗群的書迷很簡單,作品不多,不需要傾家蕩產即可收齊,在書櫃上也只佔小小一點角落,而那些珠圓玉潤的文字反覆琢磨也能悟出不同的美。當黃麗群的書迷很難,你知道她這樣一個佛系經營的作家沒什麼野心或慾望,你無法催促她,也無法期待哪天她為了五斗米折腰突然卯起來出書,你只能在網路上等啊等,偶爾看見一篇新寫好的文章就心懷感激地拜讀,然後再次進入無止盡的等待中。於是終於等到她出了一整本書的時候,我捧在手心上一天最多只讀一篇,那樣緩慢彷彿在讀愛人的情書。然而她的文字的確值得等待,她總是能將那些曖昧難解的情感精準描述出來,而在她筆下連冰箱或者飲料點全糖還是半糖都能講出一整篇大道理出來,你怎能不愛她?
陳雪——《#無父之城》
這是我第一次讀陳雪的長篇小說,過往讀的都是她寫與同性伴侶間的平淡幸福。比我想像中的易讀,或許過去我以為她的小說會如同她好友駱以軍那般讓人感到高不可攀,這本書以一個美少女的失蹤作為故事主軸,帶點推理懸疑的成分勾住讀者的好奇心,雖然案件本身的謎底讓我覺得有點空虛,但我很喜歡女主角身為小說家與男主角一同對真相的追索,以及最後回到自身解開身上纏繞多年的死結,結尾關於白色恐怖的部分更是讓我讀到濕了眼框。書中的主要角色都帶著或大或小的生命創傷,曾經重要且深愛之人的缺席,讓他們亟欲想要填補最終卻迷失了自己,最後在這樣一個彷彿與世隔絕的小鎮裡,因為一場帶著悲劇性色彩的事故而相遇,卻弔詭地因此得到某種重生的療癒。我很喜歡結尾所說的:「所謂的真相存在人心,真正的意義在於它作用在人生命裡的方式。」所以不要害怕去追尋你生命中的真相,因為在那些殘酷的背後,仍然有光,那是為了所愛之人努力的勇氣。
李屏瑤——《#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這本散文集收錄的文章多半我已經在網路上讀過,然而集結成冊後的重新閱讀,則讓我更加感動於作者所寫出的那些,台灣女生於成長階段所經歷的種種「不被允許」:小至永遠不會被分配到的雞腿便當,裙子的長度不能短於幾公分,頭髮不能太短到不像女生......。都說台灣的女權是亞洲國家裡最高,然而那並不表示男女已經達到了無庸置疑的平等,我們還是被許多框架給限制,沒有持續的衝撞,我們是無法走到不以性別而論,純粹只被視為一個人對待。就像李屏瑤在書中所說:「也許一開始我們別無選擇,但接下來的每個選擇,都決定了我們會成為怎樣的人。我們不斷除錯,更新版本,最後我們打破那個初始化容器的限制,放掉恐懼,決定去好好愛人,還有練習快樂起來。」最終希望每個女生都能帶著自信的說,「身為女生,我很快樂,也很驕傲。
#在一月結束以前終於完成這篇
#剛好書展因應武漢肺炎而延期
#希望大家可以多買好書支持出版社
#書展延期閱讀不停息
#你的2019好書又有哪些呢
#歡迎跟我分享
貍奴說語譯 在 孤讀者的航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我最喜歡的11本書
拖得太久本來已經有點想放棄寫這篇,但想想還是記錄一下吧,2019年一共讀完了52本書,雖然沒有網路上那些閱讀大大隨便都破百的量,但要精選出自己喜歡的幾本也是猶豫了一陣子,10本書塞不下硬是選了11本XD
以下排序無關排名:
吳明益——《#苦雨之地》
身為吳明益的粉絲,對於等候近四年的新作是一本短篇小說,內心難免有一點小小的失落,再加上去年他決定關閉臉書,等於未來將只有出版作品才能讀到他的文字,著實又是一個令人難以習慣的改變。然而,這一點也無損於這本書的豐富性。六個短篇小說不只藉由一個「雲端病毒」串連起來,前後兩篇也有互相輝映的味道,將科學與文學這看似光譜的兩個極端巧妙地融合,理性與感性也藉由小說人物間的互動碰撞出迷人的火花,寫實之中又揉合了魔幻的想像,讓冰冷的現實也能讀出詩意。從畸人(非殘缺、因為他們有自己的世界與語言)如何在這個殘酷世界中生存,到面對突如其來的失去該如何重新找回生活的意義,最後則提及了長久追尋後的幻滅,在多元的主題性間存在著永恆的人生命題,除了生存的必須以外,我們該如何活著?這也是為什麼這些短短的小說,卻讓人有種意猶未盡之感。
湯姆‧尼克斯——《#專業之死》
「剛剛說真金不怕火煉,事實上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會被這把火燒到,而禁不起考驗的就會變成炮灰。」
喜歡這本書有一半的原因是因為翻譯,雖然書中講的是美國,但裡面的諸多現象帶入到台灣的情境,也一點都不違和,專業之死所代表的是現代人不尊重專業甚至懷疑專家的現象,而長此以往的積非成是,則導致民主也瀕臨崩潰邊緣,看看如今席捲世界的民粹浪潮就可以知道這樣的態度造成的傷害有多麽慘烈。如果你疑惑為何身邊那些被假消息給洗腦的人在想什麼,很推薦你讀讀看這本書,或許會豁然開朗。
張嘉真——《#玻璃彈珠都是貓的眼睛》
因為朱宥勳推薦而發現的台灣文壇新人,處女作收錄了五個短篇小說,舞台背景皆設在校園,看得出來作者並不掩飾自己的稚嫩,然而正如朱宥勳所形容的,她的文字自帶了二十歲的光環,描寫這樣的青春故事恰到好處。我最喜歡第一篇〈馴鹿尋路〉講述女主角與社運男友間關於台灣國族認同問題的衝撞,當初在書店讀到這段話差點淚灑現場:「我們在努力,讓所有人都可以對這片土地有感覺,沒有感覺也沒關係,等到我們找回國家,在我們自己的土地,播自己的種,總有一天會有自己的感覺。這樣,不論妳想飛去多遠的地方拍照,妳都找得到家。我幫妳開好回家的路。」而〈撲火〉中女校儀隊學姊學妹制的設定,也令我深感親切。
都築響一——《#圈外編輯》
作為一個始終不想走入主流體系內的編輯,都築響一在這本書裡提及了許多有趣的企劃,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名為「日常東京TOKYO STYLE」的計畫,他拍攝了一百個居住在狹小空間,卻過著自得其樂生活的年輕人,除了想呈現這些寧願住在狹窄房間也不願意成為公司奴隸的生活方式,也同時戳破那些在一般雜誌中所堆砌出來、華美亮麗的東京生活,不過是少數人才能享有的奢侈。如果你也是文字工作者,在讀這本書時肯定能感受到作者對這份職業的滿滿熱情,繼而重新拾回自己當初所許諾的志業初心。
詹姆斯‧克利爾——《#原子習慣》
市面上談論習慣養成的書相當多,這本要不是因為看到書板有人推薦我還真不會找來看,讀完以後真的獲益良多,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做為範例,總結出的四大法則略為顛覆了我過去的一些觀念,而且比起某些只是灌輸理念跟心法的書,作者以實際且科學的方式讓他的守則更具有說服力。比方說法則之一是「讓提示顯而易見」,就提出若是想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這個新的習慣融入你原本的生活routine中,甚至與舊有習慣做結合,讓你能更快且更不費力地養成新習慣。其他還有提到環境對養成習慣的影響,若是你想要戒掉某些壞習慣,像是滑手機、沈迷於社群軟體等,試著讓自己待在一個斷網或者遠離手機的環境,會是更好的做法!讀完這本書也會讓人開始躍躍欲試想來挑戰一個新習慣的養成與戒斷了!
金惠珍——《#關於女兒》
雖然書名叫做《關於女兒》,但其實這是一本關於母親的小說,關於一個母親如何面對女兒身為同性戀的事實,還有自己步入老年的滄桑心境。書裡沒有我們所想的那種溫馨和解,中間有許多段落都令我感到撕裂般的疼痛,天底下的父母心大約都是如此吧,擔心兒女在這個保守的社會裡,被歧視與偏見給弄得遍體鱗傷。然而讓她的女兒無法被視為正常的,不就是這每一個人心中的偏見所造成的嗎?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擺盪在主角與女兒及其戀人間的立場,是一個很自虐卻直得反思的過程。我想,唯有讓每個人明白,自己有一天都可能成為某一種少數,我們才能理解那些從來不是「他人的事」,而是都關於我們自己,我們都該挺身而出,不只為了別人,也是為了有一天的自己。
清水潔——《#被殺了3次的女孩》
雖然是報導文學,但記者出身的清水潔這本書讀來卻像推理小說一樣高潮迭起,我們跟隨著作者一路走進這個悲劇性的案件中,那些令人無法置信的黑暗與邪惡,都讓人感到不寒而慄,但最令人坐立難安的或許是,這是真實發生過的社會案件。一個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大學生,因為錯識了恐怖情人而慘遭殺害,但更令人悲憤的是她被媒體與輿論殺了第二次,再被警察的失職顢頇與掩蓋謊言殺了第三次。雖然作者說他不是特別有正義感的人,但正因為他的鍥而不捨,才讓這整起事件背後的離譜情事沒有被繼續掩埋下去。在為受害者及遭受二次傷害的遺屬感到悲憤之餘,也同時欽佩願意站出來將事實揭露於人前的記者。
克莉絲汀‧魯潘妮安——《#貓派》
這本短篇小說集有一個很吸引人的slogan:「每段愛情,都是劫後餘生。」原先我以為作者是偏向女性主義,但在細讀裡面的每個故事以後,我發現她想寫的其實更偏向於都市愛情中那些醜陋與不美好之處,那些因為因為慾望而深陷其中無可自拔的平凡人們。作者不帶批判到近似冷酷的觀察,勾勒出芸芸眾生的苦與樂,那種明明想要變得更好卻一腳踏入沈淪的身不由及,或者更簡單粗暴一點的講法,那種人性的犯賤,在這座由慾望所構築的戀愛修羅場裡,沒有誰是絕對無辜的受害者,正因為我們如此渴望被愛,我們也懂得如何以不愛去傷害別人。正如我最喜歡的一篇〈一個好人〉中主角所說:「在一切的底下,我只是那個只想要被愛的孩子,但我試了又試,試了又試,還是不知道怎麼讓那件事發生。」
黃麗群——《#我與貍奴不出門》
當黃麗群的書迷很簡單,作品不多,不需要傾家蕩產即可收齊,在書櫃上也只佔小小一點角落,而那些珠圓玉潤的文字反覆琢磨也能悟出不同的美。當黃麗群的書迷很難,你知道她這樣一個佛系經營的作家沒什麼野心或慾望,你無法催促她,也無法期待哪天她為了五斗米折腰突然卯起來出書,你只能在網路上等啊等,偶爾看見一篇新寫好的文章就心懷感激地拜讀,然後再次進入無止盡的等待中。於是終於等到她出了一整本書的時候,我捧在手心上一天最多只讀一篇,那樣緩慢彷彿在讀愛人的情書。然而她的文字的確值得等待,她總是能將那些曖昧難解的情感精準描述出來,而在她筆下連冰箱或者飲料點全糖還是半糖都能講出一整篇大道理出來,你怎能不愛她?
陳雪——《#無父之城》
這是我第一次讀陳雪的長篇小說,過往讀的都是她寫與同性伴侶間的平淡幸福。比我想像中的易讀,或許過去我以為她的小說會如同她好友駱以軍那般讓人感到高不可攀,這本書以一個美少女的失蹤作為故事主軸,帶點推理懸疑的成分勾住讀者的好奇心,雖然案件本身的謎底讓我覺得有點空虛,但我很喜歡女主角身為小說家與男主角一同對真相的追索,以及最後回到自身解開身上纏繞多年的死結,結尾關於白色恐怖的部分更是讓我讀到濕了眼框。書中的主要角色都帶著或大或小的生命創傷,曾經重要且深愛之人的缺席,讓他們亟欲想要填補最終卻迷失了自己,最後在這樣一個彷彿與世隔絕的小鎮裡,因為一場帶著悲劇性色彩的事故而相遇,卻弔詭地因此得到某種重生的療癒。我很喜歡結尾所說的:「所謂的真相存在人心,真正的意義在於它作用在人生命裡的方式。」所以不要害怕去追尋你生命中的真相,因為在那些殘酷的背後,仍然有光,那是為了所愛之人努力的勇氣。
李屏瑤——《#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這本散文集收錄的文章多半我已經在網路上讀過,然而集結成冊後的重新閱讀,則讓我更加感動於作者所寫出的那些,台灣女生於成長階段所經歷的種種「不被允許」:小至永遠不會被分配到的雞腿便當,裙子的長度不能短於幾公分,頭髮不能太短到不像女生......。都說台灣的女權是亞洲國家裡最高,然而那並不表示男女已經達到了無庸置疑的平等,我們還是被許多框架給限制,沒有持續的衝撞,我們是無法走到不以性別而論,純粹只被視為一個人對待。就像李屏瑤在書中所說:「也許一開始我們別無選擇,但接下來的每個選擇,都決定了我們會成為怎樣的人。我們不斷除錯,更新版本,最後我們打破那個初始化容器的限制,放掉恐懼,決定去好好愛人,還有練習快樂起來。」最終希望每個女生都能帶著自信的說,「身為女生,我很快樂,也很驕傲。
#在一月結束以前終於完成這篇
#剛好書展因應武漢肺炎而延期
#希望大家可以多買好書支持出版社
#書展延期閱讀不停息
#你的2019好書又有哪些呢
#歡迎跟我分享
貍奴說語譯 在 看書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年度回顧】
.
不整理則已,一整理起來發現2019年事情繁多,工作、上日語課、台語課、跳舞以外,分出很多心神關注港島局勢,陪伴家人兩次手術住院。生活尚被各種活動填滿。從時間分配來看,閱讀確實是需要在日常夾縫中求生存的事,也是需要餘裕的事。
.
粉專部分,發文篇數多的當屬「#日常書摘」和「#日常書訊」,#日常書評 、劇評、影評和講座等,雖有《恍惚書》書評有幸較受關注,但和閱讀量相比,尚需要多多產出相關紀錄。感謝過去一年按讚和追蹤的人們,給予持續進步的動力。
.
整理書單時發現,今年依舊以紙本書為主,電子書閱讀量為0;購書大多在網路書店,其次是誠品實體店面,在獨立書店買的書約占整體購書量的1/100。類別上華文文學、翻譯文學和人文社科占大宗,購書金額⋯⋯嗯,博客來妥妥還是鑽石會員,誠品會員也已可以續約了。但今年購入的書籍尚有許多未讀,已安排讀書進度在明年一一消化,目標是盡可能減輕「積讀」情形。
.
在書籍以外,今年更有意識地閱聽台灣影視作品(雖然放棄了各大影展⋯⋯)和參與藝文講座。雖說閱讀時間被壓縮,但書的內容亦以各種改編形式轉化。而在藝文活動永遠爆炸的台北,深刻感受到各方面質量逐步提升;偶爾跨出台北市區,基隆、台南、台東等地,甚至兩度赴日,走過的路,邂逅的風景,都給予豐厚的文化養分。
.
值國際大環境劇烈變動,島內紛擾未息之際,靜心閱讀,努力寫作,2019一整年個己諸事堪稱平穩收束。寄望2020年可以持續累積文字產出,同樣也是順遂豐收的一年!
.
以下列出各種時間小偷(星星記號為出現在拼圖中的圖片):
.
【#遊戲】
任天堂,聖火降魔錄 Heroes / ファイアーエムブレムヒーローズ/ Fire Emblem Heroes
.
【#動畫】
工作細胞
.
【#綜藝】
VS嵐2019(全)
嵐にしやがれ2019(全)
.
【#音樂演出】
1.米津玄師 2019巡演台北站 / 當脊椎化作蛋白石,2019.03
2.★ARASHI Anniversary Tour 5x20 NO.26 SAPPORO,札幌巨蛋,2019.05
3.關八娛樂中(DVD),2019.08
4.★第五屆阿米斯音樂節,台東都蘭,2019.11
.
【#傳統劇舞台劇】
1.同黨劇團,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2019.03
2.一心歌劇團,當迷霧漸散,2019.03
3.★瘋戲樂工作室,台灣有個好萊塢,台北城市舞台,2019.06
4.★阮劇團,嫁妝一牛車,
5.薪傳歌仔戲團,烏龍窟,2019.11
6.MIDSUMMER CAROL~ガマ王子VSザリガニ魔人~(2004年),(DVD)
7.三谷幸喜,《笑之大學》(1996年),(DVD)
.
【#劇集】
1.★我們與惡的距離,公視
2.History2:越界,LINE TV
3.History3:圈套,LINE TV
4.植劇場-天黑請閉眼,NETFLIX
5.勇者義彥-第一季(重看),NETFLIX
6.The Big Bang Theory(宅男行不行)第一季(重看)NETFLIX
7.The Big Bang Theory(宅男行不行)第二季(重看)NETFLIX
8.★俗女養成記,公視台語台重播
.
【#展覽】
1.★第11屆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台北市立美術館
2.赤壁三國群英形象特展(鄭問作品展出),故宮南院
3.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故宮博物院
4.★台灣男子簡阿淘──葉石濤捐贈展,國立台灣文學館
5.「我的奇幻租書店臺灣租書店變遷」特展,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6.名偵探柯南-科學搜查展,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7.三峽梅樹月-百年對語.油彩與丹青的邂逅,李梅樹紀念館
8.2019基隆潮藝術:流
9.2019桃園插畫大展『傾聽心話語』,桃園展演中心
.
【#電影】
1.陳凱歌,霸王別姬
2.麥可‧格蘭德奇,天才柏金斯
3★.胡波,大象席地而坐
4.賈樟柯,江湖兒女
5.雷米貝桑松,亨利先生的秘密
6.柏納德羅斯,馬拉松武士
7.奉俊昊,寄生上流
8.陳小娟,淪落人
9.張榮吉,下半場
10.徐漢強,返校
11.高炳權,江湖無難事
12.三谷幸喜,失憶的總理大臣
13.佐佐部清,這條路上:百年童謠的誕生
14.三谷幸喜,有頂天大飯店(重看)
15.★鍾孟宏,陽光普照
.
【#講座課程研討會】
@2019台北國際書展,2019.02
1.★東山彰良、吳明益對談,東山彰良《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新書座談會
2.楊富閔,說故事的人:從《花甲男孩》到《故事書》觀看臺灣文學新氣象
3.夏曼·藍波安,移動的大海
4.台港雜誌對對碰:聯合文學X新活水X字花
5.駱以軍,我被運送著 我被遺忘著
6.吳明益《苦雨之地》新書系列講座第五場
7.凌淑芬,《烽火再起:墨血風暴》新書講座
/
8.生鮮時書,8小時養成出版行銷力,議題製作所,2019.03
9.出版魯蛇碎碎念,4月出版人小聚-A編+B編特別場,C.C.Work兆基商務中心,2019.04
10.野島剛,《漂流日本》座談會,微貳獨冊,2019.04
11.楊佳嫻,五四運動暨杜威訪華百年系列講座-再次掀起時代巨浪──談【五四運動】百年的震動與影響,與不間斷的眾聲喧嘩,紀州庵,2019.05
12.★雷光夏、馬翊航(兼主持)╳陳又津╳盛浩偉╳黃麗群,2019台北文學季-文學特展講座:街道拾聲──我與城市的故事,剝皮寮,2019.05
13.黃麗群,與世界單打獨鬥 ——《我與貍奴不出門》新書分享會,紀州庵,2019.05
14.童偉格導讀,《非軍事區之北》深度讀書會,紀州庵,2019.06
15.黃麗群&柯裕棻,紀州庵館慶演講 - 華麗一族的恍惚女子們,紀州庵,2019.06
16.『給_ _的自己』──編輯工作坊:「刊物編輯學」,紀州庵,2019.07
17.黃崇凱,人權讀書會:當台灣文學遇見白色恐怖系列講座II:「聶華苓的三輩子」,景美人權紀念園區,2019.08
18.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台灣文學研討會,2019.10
.
【#書】
1.台東製造× WenN,這麼可愛,一定是台東孩紙,2019.08
2.mirocomachiko,滿滿都是貓的日子,步步出版,2019.11
3.黑潔明,少爺:魔影魅靈之十二 前世篇 卷一~卷四,禾馬文化,2019.12
4.小峱峱,守娘(上),蓋亞文化,2019.10
5.東山彰良,小小的地方,尖端,2019.11
6.中央社「文化+」採訪團隊,做伙走台步:疼入心肝的24堂台語課,2019.10
7.朱宥勳,湖上的鴨子都到哪裡去了,大塊文化,2019.09
8.李屏瑤,台北家族,違章女生,麥田,2019.09
9.燃殼,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悅知,2019.09
10.林珮瑜 羽宸寰,圈套:History3,尖端,2019.06
/
11.張天捷,張天捷在台北繞了一年都沒遇到蔡依林,大田,2019.09
12.王定國,神來的時候,印刻,2019.08
13.★錢真,羅漢門,衛城,2019.08
14.今村昌弘,屍人莊殺人事件,獨步,2019.07
15.藤田翔,藤田流插畫思考術,漫遊者文化,2019.08
16.傑洛德‧杜瑞爾,小獵犬隊探險記:勇闖非洲喀麥隆草原王國,木馬文化,2019.08
17.朱家安、朱宥勳,作文超進化,朱家安 朱宥勳,奇異果文創,2019.02.11
18.鄧小樺,若無其事,香港三聯書店,2014
19.綻放年代,裏右,鏡文學,2019.07
20.★恍惚書,鄧小樺,時報,20190716
/
21.伽古屋圭市,繁花將逝,獨步文化,2019.06
22.胡晴舫,群島,麥田,2019.06
23.凌淑芬,烽火再起[輯二]廢境之戰,春光,2019.07
24.島本理生,初戀,采實文化,2019.06
25.隱匿,貓隱書店:告別有河與河貓,木馬文化,2019.07
26.★張亦絢,性意思史:張亦絢短篇小說集,木馬文化,2019.07
27.吳曉樂,可是我偏偏不喜歡,網路與書出版,2019.05
28.吳芬,把你的心跟肺挖出來帶回鄉下餵狗,啟明出版,2019.06
29..任明信,雪,大田,2019.06
30.李維菁,人魚紀,新經典文化,2019.05
/
31.謝子凡,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九歌,2019.01
32.愛德華多•加萊亞諾,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麥田,2019.05
33.★黃麗群,我與貍奴不出門,時報出版,2019.04
34.潘柏霖,藍色是骨頭的顏色,尖端,2019.04
35.謝凱特,我的蟻人父親,逗點文創結社,2018.09
46.國島水馬,漫畫台灣年史,前衛,2017.06
37.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
38.傑洛德‧杜瑞爾,我鐘樓上的野獸:全球最受歡迎動物作家的動物園實習生涯,木馬文化,2019.04
39.坂野德隆,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遠足文化,2019.03
40.野島剛,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2019.02
/
41.賴香吟,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印刻,2019.02
42.《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作全見:完整十集劇本&幕後導讀訪談記事,麥田,2019.04
43.潘柏霖,恐懼先生,
44..多那托.卡瑞西,靈魂法庭,春天出版社,2018.06
45..多那托.卡瑞西,霧中的女孩,2018.04
46..凌淑芬,烽火再起:墨血風暴,春光出版,2019.02
47..陳雪,摩天大樓,麥田出版,麥田,2015.08
48.楊凱麟,發光的房間:從黃銅冰杓、探照燈到鯨魚尾工作椅,收納百年的生活記憶,重獲民藝的時光,麥田,2018.09
49.鄧慧恩,亮光的起點,印刻,2018.12
50.張彥,中國的靈魂: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八旗文化,2019.02。
/
51.吳明益,苦雨之地,新經典文化,2019.01
52.謝凱特,普通的戀愛,時報,2018.12
53.探險家在台灣
54.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跳舞的熊,衛城出版,2018.10
55.中西直子,365.天天貓和日麗,漫遊者文化,2018.11
56.羅浥薇薇,情非得體: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逗點文創結社,2018.09
57.吉竹伸介,什麼都有書店,三采,2018.09
58.廖振富,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遠景,2016.12
59.阿潑,日常的中斷,八旗文化,2018.09
60.村上春樹,神的孩子都在跳舞,時報,2000
61.夏宇,《羅曼史作為頓悟》
62.多那托·卡瑞西,《生死逆行》,春天
//
貍奴說語譯 在 晃晃二手書店的帖子 的推薦與評價
分享會的ppt最後一張停在這裡有人說這張很有「黃麗群」風格會將陸游的詩這樣搭配就只有麗群了. 雖然平時懶散廢宅要嘛什麼都不做一做就一定要做最好所以《我與貍奴不 ... ... <看更多>
貍奴說語譯 在 必如貍奴斯稱其職意思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推薦與評價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貍奴說語譯,天順改元予始入閣,聘狸奴,狸奴不出門,鹽聘貓,秋來鼠輩欺貓死窺甕翻盤攪夜眠聞道狸奴將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貓乘.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