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發達、各種商品都能輕易找到販售來源,不只台灣景氣不好,國外廠家為了多銷甚至提供包運或含運,讓市場上能有更多選擇,也不再被傳統代理商掌握銷售命脈,當價格不是絕對影響因素,服務自然必須提升。
國外的月亮不一定比較圓,但大品牌一定比較便宜,如果不是從事貿易這行的小夥伴,多多少少會納悶中間差價去哪了?
也可能誤會這是門簡單好生意,為免洗了頭才發現沒水,又或見到心儀商品一個手滑、從此踏入等貨跑關心酸日常,因此根據過去自己經驗,加上眾多老前輩分享你可能沒想到的眉角:
進口貨物包括衝浪用品都會有下述費用
一.海外部分
1. 國外稅金8%
2. 包裝費用
3. 內陸運輸費用
4. 跨國運費
二,國內部分
1. 報關所需費用(拆櫃驗櫃報單倉儲文件等)
2. 關稅
3. 營業稅
除非本身是進出口貿易行家或可以靠行,否則小量進口的手續與費用加上去後、會比網站上看到的訂價高得多的多得多,這還沒有加上時間與試錯成本唷~直白點說,#網站上看到的售價不代表你實際到手的費用
有這個基本認知後,訂國外的商品是很好的訓練,指的是在語言/溝通訓練/日夜顛倒/耐心/懂多少髒話/往心裡吞多少垃圾方面,當然在東西到港開箱的那刻,這些都是值得的!
代理商與自購自運的差異,除了價格外
#重點在服務與風險
首先認識一下有哪些種類的代理商:
「獨家代理」:代表某個區域被其壟斷,即便是直接聯絡原廠也會被婉拒,他們的貨量大、以量制價讓取得價格低,這類商品自行進口的c/p值較低。
「經銷商」:非獨代、沒有地區限制,任何人都可以跨過他們直接向原廠購買。
那為什麼這類非獨代的經銷商還能存活呢?
這就關係到前面所提的服務與風險
衝浪板進口的注意事項:
1.運送過程的保護
花錢包得好不一定不會破
但不花錢運輸肯定各種破
受損風險本身就是一成本
能先跟原廠溝通分擔風控是最好
白紙黑字或購買運送險也是條路
2.與窗口的溝通
長期配合熟悉廠商習性
量大容易獲得原廠的重視
跑單幫或一次性購買真的賭人品
自己就遇過對方拿滯銷品充行貨
3.客製內容拿捏
材質、尺寸、色膏、龍骨、加強處
選配、標配、加價購項目
整合複數單需求是超乎想像困難
有些單色加價,兩色反而免費
或正面不加錢,背面收三倍
藝術家的收費標準根本迷因
這些都小case
做對是應該
到港開箱發現整批不知道誰的會哭笑不得
4.合約完成的定義點
國外廠商一般收訂就要全額付清
後續有沒有寄出,時間有無拖延
貨到哪個轉運點貨品內容正確與否
想用合約定義都不見得被搭理
訂單量小,人家願意接就偷笑
5.大環境的影響因子
疫情影響原料生產/貨運時間費用
如果不是常年配合的貨代與報關行
此時不哄抬價格更待何時
更別提等待併櫃可能都海枯石爛…
這些是真實會遇到的問題,想避免跟處理需要經驗累積,也是單看網站價格無法被量化的服務,自己訂東西就當作學習,跌久了膝蓋都很硬
網路上的售價與最終到台灣的成本大約會差多少呢?以下舉個例子給大家自行參考
各國皆不同,中國的出口報價情況是這樣的
CBM:計算貨櫃的容積單位
1CBM=1立方公尺
海運費:USD35/CBM
CFS:USD10/CBM (併櫃裝箱費)
DOC:USD45/SET(出口文件費)
VGM:USD10(載貨貨櫃驗證總重)
報關費:USD70/SET
買單費:USD70/SET
提貨費:看是賣方或買方支付
台灣換單費 NTD 2300
台灣拆櫃費 NTD 380/CBM
燃油附加費 NTD 210/CBM
海關驗關費 NTD 500
台灣報關費 NTD 2400
海上保險費 NTD 400
EDI NTD 50/SET
倉租 NTD30/CBM/DAY
機械使用費 NTD55/CBM
關稅 2.5% (衝浪板)
5%. (配件)
營業稅 5%(NTD)
進口長板都是3CBM起(長度關係)
短板至少要2CBM起 (材積問題)
由此可推算大約的成本費用,有些是固定費用需要數量攤分,依照經驗與現實條件,進口6片以下非常不划算,這也是團購都要湊單等單的原因。
上面只是故事的冰山一角
商品要有市場都必須建立在需求上,畢竟 ....
#殺頭的生意有人做
#賠錢的生意沒人做
除非這東西沒人進口,或是價差大到已經是黑心的程度,否則忙了一圈發現省個幾千元... 耗費時間浪費精力最後可能還跟好朋友撕破臉,才是真正得不償失
經過很多次教訓後,我認為
#能用錢解決的都是小事
#老了時間成本越來越重要
#有開團的歡迎揪我
畫虎爛分享時間
如果有影響到店家權益或覺得不該說
請私訊我討論
但效用不高因為
反正我也不會撤文😅😂😂
貨櫃內部尺寸 在 He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看到內湖有美美的貨櫃咖啡廳想說去看看
結果...居然遇到內部整修😑
只好下次有機會再來了
但都特地跑去當然還是要拍一下穿搭
白色背景就是好拍
也不枉費我穿那麼美去😂😂
好喜歡這件西裝外套
這個我應該會搭配一整個夏天
穿上立刻時尚態度要拿出來
上週搭配了短褲
這週搭配裙裝整個完全不一樣耶
真的穿搭非常有趣的!
以前有客人很可愛
要我開穿搭課程教學
但其實我都是靠感覺🙈🙈
就是手邊有什麼我搭的起來
但要我想著衣櫃裡要搭什麼
我就是怎麼都想不起來我衣櫃裡有什麼衣服😂😂
🧥外套加開商品編號J41
👕內搭上衣加開商品編號M80
👗裙子商品編號08
📍連線時間7/3- 7/6 15:00結單
📍直播線上喊單現貨、新品免運,加開不免運。
📍連線期間回放喊單滿2500宅配免運
📍連線期間都可併單
📍匯款時間請於7/7以前匯款超過就無法享有免運活動
📍贈品.購物金都需7/7以前匯款回報完成否則一律刪除贈品❗️
📍最後匯款時間爲7/9未匯款將直接🤜🏻黑名單不再通知❌
直播購買注意⚠️
1.加入會員(使用FB登入)
👉🏻https://is.gd/YIDN7r
2.請務必記好自己的會員編號以免喊錯編號入錯單😥
3.喊單方式,會員編號+商品編號(顏色)(尺寸)+1
4.直撥中喊單接逾18小時內成立訂單
#5喊單後確認訂單,若有問題請私訊小幫手
6.訂單確認無誤,匯款後請到系統後台點選匯款回報,方便我們對帳: )
7.喊單後即確定購買無法取消改變訂單,並不會有匯款通知,請大家自行至系統檢查清楚並匯款回報即可,下單前請三思🙏🏻
8.代購除瑕疵、尺寸更換一律無法退換貨,無法接受請勿下單。
貨櫃內部尺寸 在 詹太太的轉行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疫情後的快時尚消費數位轉型:「線上瀏覽購買 到店取貨試穿」將是行為新常態
我先描述一下這樣的場景:你在線上店選購衣服,但為省下運費,你選擇最近的一家門市,到店取貨,然後試穿。喜歡的立馬帶走,不喜歡就立馬在店換貨。這樣做的好處是:大量減少顧客在店裡停留的時間,但是購買衣物最關鍵的實體流程「試穿」與「退換貨」可以在店裡完成。
這很普通的事。但之所以讓我有這麼多體會還寫成一篇文章,當然是因為 Zara 宣布要在一定期間內關閉全球1200間店的大新聞。
講到這裡,先請問一下各位冰友們:疫情期間,你曾經有「冒著生命危險」去逛店、買衣服鞋子的請舉手。
我有(舉手)。
對,那段日子裡,有時候服裝店的工作人員還比客人多。Zara 和 Uniqlo 這兩家旗艦店我也都逛過了。有趣的是,我在不同的店裡,卻得到了一個共同的描述:線上購買到店取貨免運。
那天是我希望 Zara 的店員能為我挑選的一件外套調貨。後來這位熱情耐心的店員,建議我使用「線上購買到店取貨」的服務,甚至耐心的戴著口罩協助我完成登記。「放心,退換貨非常方便,而且完全免運費喔!」
同樣「線上購買到店取貨」也在 Uniqlo 發生。事實上,今年1月25號,他們就宣佈到店取貨可立即試穿及修改褲長,更可以換貨。連網路專門販售的商品都可以到店取貨。
甚至在有些特定店裡,還提供了特別限定尺寸的樣衣給顧客試穿,以體驗合身與觸感。
*數位轉型:我的新習慣
這件事改變了我的消費習慣:我在實體店內閒逛、瀏覽的時間果然縮短了。我去實體店的目的也跟以前不一樣:我到店裡就是為了取貨,試穿,完成最重要的實體購買環節,而不是逛店。老實說,我覺得很省時間,最重要的是不會人擠人,賣場足夠的社交距離讓我有安全感。另一項最大的改變是提袋回家的時間:從先前的「週末假日」變成了「週間」。
商業周刊6月初的一篇報導提到了跟我相似的購物歷程:「台灣Uniqlo觀察,疫情期間使用Uniqlo線上訂購、到店取貨的顧客,以及45歲以上的網購消費人次,都較去年同期增加25%。」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focus/blog/3002681
顯然我是這25%的其中一員。
總的來說,當這種新購物行為在服裝店養成後,可以想像門市的客群也會出現一些變化:店內逗留的瀏覽客會變少,要求調貨服務的客人應該會更少。但多了一種為「取貨」而來的客人:他們應該是在附近工作,常在附近出沒,或是說這間店應該是某些消費者的固定動線的中途點(如下班後去上課前經過的地方,到店取貨後一路帶著東西回家)。
*數位轉型也不能消滅的旗艦店?
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Zara會收掉1200間實體店。華爾街日報報導,由家族控制的Inditex在未來3年,將砸下10億歐元(約新台幣337億元)投資數位化,這包括在集團持續進行的更大範圍策略,鎖定加強線上銷售,並把主力放在業績強的較少數門市。WSJ 引述行政主席 Pablo Isla 的話說,估計到2022年,線上銷售將佔總銷售額的25%以上,高於2019年的14%,也就是接近一倍的成長。Inditex同時也預期,過去發生在小型店內的銷售,將轉往旗艦店或是線上店。
門市在疫情前的最大功能,根據齋藤孝浩在「Uniqlo和Zara的熱銷學」中的說法,那是帶給消費者「光鮮亮麗衣櫥瀏覽」的重要展示場域。但顯然這在疫情期間與疫情後,卻因為「社交距離」等問題而變成很大的劣勢。值得注意的是,Zara 打算收掉的門市數量,約占集團門市總數的16%。也就是說,目前看來,還是必須保留一定份額的門市據點。
我的想法是:儘管目標是加強線上銷售,但現階段他們並不打算也無法完全消滅光鮮亮麗的實體店。我推估最大的原因,就是目前在購買衣物的流程中,有些部分環節,是現階段數位轉型「線上銷售」完全無法處理,也無法取代的空白。
現在,我們把先前談到台灣的 Uniqlo 和 Zara 兩家都放在一起看吧。這時就會整理出一個很大的共通點:旗艦店/大型店或某些關鍵門市點的重要性。原因無他,這些門市除了要顧到消費者的場景體驗,還可能肩負了一部分的物流功能。
把重點門市當成體系內物流服務的一環(相對於送貨到府或使用便利店的體系外服務),以「免運」讓消費者自己把貨帶回家,控制電商物流成本之餘,順便還製造出呼喚消費者再一次為取貨而快速光臨的機會。(當然,Uniqlo與Zara兩家店在全球各地的線上購物與物流退換貨流程不盡相同。)
*數位轉型:關於「櫃姐調貨」的購物智慧
這貌似是購物流程改革的一大步。但我會覺得,這應該不算是橫空出世的解決方案。前面提到購物時經常發生的「櫃姐調貨」行為,與消費者「到店取貨」有部分流程非常相似。過去,我們作為消費者,在百貨櫃點或門市試穿衣服或鞋子,但剛好想要的顏色或尺寸賣完,櫃姐為了促進結單,「我可以幫你調貨ㄛ,但你可能要先付清。」當你完成程序,櫃姐在商品送到時,打電話通知取貨,順便在你到店之際,再抓緊機會推薦你看看剛到的新貨。傳產時代的「櫃姐調貨」銷售與物流模式,與「線上消費到店取貨」,兩者有部分非常相似,就是消費者的「行為動機」:為了得到喜歡的東西,客人是不介意自己跑一趟的,如果又順路的話也沒什麼不好。
以我個人的體驗來說,通常自己手上已經拿著商品的時候,通常不會逛太久或再加購其他物品。或許會在離店的時候多瞄一眼吧,但不會瀏覽太久,除非是突然看到等待減價的商品剛好有打折,那就一定會順便入手。
結論:衣物穿搭「數位轉型」的極限是試穿與物流的「觸感流程」
上次我曾經提過一位鞋店櫃姐的情況:在疫情前,她常遇到消費者到店試穿,試完了就說謝謝,結果客人跑去電商平台用更優惠的價錢購買。結單的是電商部門,但提供試穿服務的她卻是門市。這種情況,顯然也是「線上購買到店取貨試穿」的另一個前世。在疫情之前,這種消費流程最後導致傳產鞋店的「電商部門」與「門市部門」產生激烈的內部競爭,最終實體門市可能因為疫情影響而關門,而電商部門存續。但經過「線上購買到店取貨試穿」這件事,我會預期,即使商品上了電商,賣貨時還是需要向消費者提供購物服務,尤其是「試穿」與「物流」。這兩件事,到目前為止,基本上可說是完全無法虛擬化。
即便現在市面上已經有很多 VR 產品可以幫助消費者試穿試用,做最接近無縫的虛擬體驗,尤其又以美妝產品的 VR 試妝服務為最,以致於許多歐美美妝大廠都不約而同導入「VR試妝」的項目。但是呢,衣服、鞋子,跟美妝品,雖說都是「時尚產業」的一份子,但試穿、試用的體感是不一樣的。衣服鞋子穿在身上,若是感覺差了一點點,那最後使消費者失望而不再光顧的原因,也就是這不滿意的「一點點」。
過去,很多人戲稱電商購物體驗是「買垃圾」,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買來的東西跟自己期望的落差太明顯,但退貨又很麻煩,耗時耗力,最後不如乾脆直接丟掉。如果在數位轉型流程,適當運用旗艦店或關鍵門市的功能,更好的搭配「門市體系內物流」,應該能在短時間內大幅度優化線上購物體驗,明顯的拉開與競爭者的距離。
因為那就是無可取代的「觸感流程」。
延伸閱讀:UNIQLO和ZARA的熱銷學(修訂版):快時尚退燒,看東西兩大品牌的革新與突破
作者:齋藤孝浩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8187
(這本書我是真心覺得好,還看了兩遍,保證真的沒人找我業配)
貨櫃內部尺寸 在 [問題] 20呎貨櫃可裝多少棧板- intltrade | PTT職涯區 的推薦與評價
真的是醉了然後是現在還要繼續進貨物尺寸120*80*125CMS 我上網查20呎可以裝26-28CBM 所以我預算17個棧板約20.39CBM 可是報關行跟我說只能放10個棧板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