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完美的周瑜為何遭後世狂貶?|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在史書《三國志》裡,陳壽對於周瑜的評價很高,多次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盛讚之,並評價其:政治上高瞻遠矚,忠心耿耿;軍事上「膽略兼人」,智勇雙全;人格修養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集團將領,傑出的軍事家。美姿容,精音律,長壯有姿貌,多謀善斷,胸襟廣闊。後與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並稱臥龍鳳雛幼麟冢虎。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其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並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袁術仰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正式投奔孫策,與孫策一起南徵北戰,為打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深受孫策信任。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執掌軍政大事。曹操消滅袁紹後,威逼孫權送兒子為人質,周瑜志向高遠,勸阻孫權送質。赤壁大戰之時,力主抗曹,並慧眼預見到曹軍的劣勢和己方的優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是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其後又成功地攻克了荊州戰略要地南郡,曹仁敗走。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吞併劉璋,與曹操二分天下,體現了一個軍事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
周瑜去世,孫權痛哭流涕,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後依賴誰呢?」他稱帝後,仍唸唸不忘周瑜,曾對公卿們說:「沒有周公瑾,我哪能稱尊稱帝呢?」「東吳的王圖霸業,隨周瑜猝死化為泡影,自此從欲染指天下轉為偏安一方。」可見周瑜在東吳所起的作用是無人可替代的。
《三國志》記載,周瑜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為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雅量高致,氣度恢弘。孫策初亡,孫權「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諸將禮簡時,周瑜對比自己年幼的孫權極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評語,僅與程普不和,但他折節下交,終令程普歎服。史載,「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與人相交時如飲醇酒,典故就出自程普與周瑜交往的感受。而陳壽提到的「曲有誤,周郎顧」,則成為後來的文學作品中一個常用的典故。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記載: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如此一個剛柔相濟的人物又有無可挑剔的優秀品格和令人讚嘆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別偏愛給了他俊美的外貌,內外皆秀又風度翩翩,周瑜稱得上是十分完美,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
然而到了後世,周瑜的形象卻開始不斷地變異,甚至最後在民間變得面目全非了。
到了東晉,周瑜的厄運就來了。這個偏安江左、只擁有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開始在正統論上大做文章。他們巧妙地選擇了同樣割據一方的蜀漢作為正統,開始認定,周瑜為「小人」。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
此後數百年,蜀魏正統之爭紛紛揚揚。到了唐朝,正統之爭開始出現在唐詩中。首先是杜甫,對蜀漢的諸葛亮極為推崇,對於這位憂國憂民的名相表現出了深深的同情。再就是杜牧,這位詩人在詩中不加掩飾地調侃周瑜,歷史在文學中開始出現偏差,「東風不予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到了宋朝,宋人治史之風頗盛,常常明是治史實為思想政治觀的較量,文人政客間的朋黨之爭更是驚心觸目,三國正統之爭也在爭鬥之列,宋文壇多位大家被捲入。最終朱熹的理學佔據了歷史的上風,帝蜀寇魏、尊劉貶曹漸成定局。隨後的元明清三代,史家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論。人物的善惡褒貶也隨之潮起潮落,數度浮沈,最尷尬的當屬身處其中的東吳。為了尊劉,自然就得貶曹貶孫,作為孫權集團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難逃打壓。
然而,在民間的話語權裡,周瑜的身後命運更慘。
三國故事在三國時代結束之後不久便在民間有所流傳。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經徹底地扭曲了。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為久遠的資料,就是宋元之際出現的話本《三分事略》。在這部為適應市民娛樂需求而產生的話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經是一落千丈了: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為一己私利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在軍事上,他看似頗有才華,卻又似乎人皆可敗;在人格修養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狹隘。史傳文學中那個雅量高致、出眾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妒賢嫉能的平庸之輩。
市井間「尊劉貶曹」的觀念早已有之。在蘇軾的小品《東坡志林》中,就曾對民間三國有過這樣的描述,「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感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民間對人物的褒貶品評是有著自己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他們「尊劉」,擁「帝蜀」,而對於站在對立面的周瑜,自然不會有好感。
之後,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的出現,徹底把周瑜的形象釘在了自相矛盾的演義標準上。
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結交孫策,開拓江東,定建霸業;舉薦魯肅,納降甘寧,舉賢任能;最後火攻破敵,建立不朽功勛。
而另一面,當遇到劉備集團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對於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襯。
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中徬彿達到了極點。
《三國演義》對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貶低,在此將演義與正史不同之處進行對比,以正視聽。
關於諸葛亮三氣周瑜:正史記載,連劉備都評價周瑜「器量廣大」,周瑜氣量寬宏根本不會被氣死。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送喪弔唁的是周瑜舊下屬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關於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孫權,演義描寫周瑜嫉妒諸葛亮是徹頭徹尾的捏造,三國演義之祖《三國志平話》中巧計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關於賠了夫人又折兵:歷史上是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單純的政治婚姻,和周瑜的計謀根本沒關係。
關於智激周瑜:純粹子虛烏有。周瑜是東吳最有力的主戰派人士,正是孫權聽了他的勸說才有了赤壁之戰。
關於借東風:虛構,諸葛亮並未參與赤壁之戰,赤壁乃周瑜等東吳將領之功。
關於荊州問題:實乃周瑜死後,魯肅為了「聯劉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荊州南郡地區借給劉備。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東吳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劉備借道的問題。周瑜死後,在魯肅的主張下把南郡地區借了劉備,此後東吳派出孫瑜伐蜀被劉備擋道,演義中可能故意把孫瑜和周瑜搞混了。
正史的影響力,遠遠不及永遠的暢銷書、擁有億萬讀者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明朝之後,人們對周瑜的瞭解主要來自於《三國演義》,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迴蕩在幾百年來的民間話語中。劉繼興認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計他會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三國演義》?
原文載於《劉繼興讀史》作者:劉繼興,出版社:崇文書局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賠了夫人又折兵史實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個國家主張自身權利是一項權益,只要符合程序,旁人無權置喙!惟中華民國被退出聯合國前,台灣代表隊參加過四次奧運會都是以「地理存在價值」的名稱「台灣」或「福爾摩沙」(Formosa)與會,洞見國際奧會始終不接受台灣之「中華民國」名稱。當國人理解此一史實,再回憶、對照國內政客操弄「一中各表」而取得大位者之虛假空話時,豈能不憤怒!
時代巨輪不斷前進,台灣人民對於運動選手參與國際運動組織和賽事的「中華台北奧會模式」名稱,已表達出愈來愈不能接受的反感態度,惟政府部門與台灣奧會卻不知是「有心無力」或「無心也無力」解決此一尷尬局面。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違背公義的錯誤歷史尤須予以導正,回首兩岸的奧運爭奪戰歷經長達半個世紀,當年國民黨政府明知「中華民國」不可能為國際奧會所接受,卻故步自封,拒絕接受國際奧會建議採用地理存在價值的台灣之名參加奧運,錯失台灣奧會正名之利基,如今反而桎梏於矛盾弔詭、光怪陸離及無比難堪的「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之非國家名稱,直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
隨著2020年東京奧運即將到來,民心首次團結,呼籲政府帶領國人推倒這面橫亙歷史的圍牆,藉由民主的公民投票引領政府找回台灣「地理存在價值」的正名運動,冀望台灣選手未來能堂堂正正地以正當之「台灣」名義取代非國名,且不倫不類之「中華台北」名義參加國際賽會。主其政的台灣奧會固然可以「很困難」或因「難度高」而迴避問題,若令國家運動代表隊繼續頂著羞辱台灣人之「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名稱出賽,豈能澆熄台灣人民的熊熊怒火?!!
賠了夫人又折兵史實 在 知史- 正史中完美的周瑜為何遭後世狂貶 ... 的推薦與評價
到了宋朝,宋人治史之風頗盛,常常明是治史實為思想政治觀的較量,文人政客間的朋黨 ... 關於賠了夫人又折兵:歷史上是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單純的政治婚姻,和 ... ... <看更多>
賠了夫人又折兵史實 在 [Live] 三國第廿七集- 看板China-Dram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本日重點:孔明二氣周公瑾,賠了夫人又折兵,
孔明三氣周公瑾,瑜亮情結終送命。
***推文請勿暴雷、勿觸犯板規***
劇情參考進度:
劉備一行人匆匆出城。不料,周瑜早在路上設下伏兵。
危難之際,趙雲打開第三封錦囊妙計。原來是請求孫小妹出面喝退伏兵,徐盛、
丁奉無奈,只得放行。
此時,荊州城裡卻在醞釀另一場變故。張飛的反常行為引起了諸葛亮的警覺,
認為他要「兵諫」。馬謖建議引荊州本土兵將與之抗衡,不料孔明卻反將荊州
兵馬調出城。
江邊,周瑜親自率兵將劉備攔下。不料卻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黃忠、魏延所擊敗。
劉備安全上船,周瑜氣憤之下口吐鮮血。
公安城內,張飛關羽率兵圍住了署衙,逼諸葛亮調兵。就在三人爭執之時,劉備
的歸來化解了危機。孔明滿腹委屈,掛印離去,兄弟三人快馬趕來向他賠罪。
江東,周瑜臥在大帳連續嘔血,內心十分苦楚。 孫權、魯肅前來探望,與其商談
與劉備戰和大計。周瑜建議向許昌上奏,請賜劉備為荊州牧。這一切與孫權不謀
而合。曹操將計就計,更是加封江夏、南郡太守給東吳,欲令孫劉兩家再起刀兵。
周瑜府內,魯肅與周瑜推心置腹商議奪取荊州大計。周瑜和盤托出了奪取荊州的
四步謀略,魯肅表示支持到底。
荊州城內,魯肅依奉許昌旨意前來討要江夏和南郡兩地。諸葛亮巧舌將其拒絕,
魯肅遂向劉備談起進軍西川,索回荊州事宜。孔明果然以兵馬不足,糧草缺乏為
由加以推脫。魯肅便趁勢將周瑜的假途滅虢之計用上,諸葛亮「中計」。
劉備接到周瑜送來的親筆信大驚,認為西川必將被周瑜所取。孔明則識破了周瑜
的假途滅虢之計,決定調動所有人馬,憑借天時地利之優與之殊死一撥。周瑜率
軍攻打荊州,竟然被諸葛亮設計埋伏,吳軍首戰大敗。周瑜憤恨不過,身體日漸
虛弱。最終,周瑜決定率領剩餘兵將返回江東,以保留實力。
東吳府衙內,周瑜病入膏肓,孫權急切探望。周瑜臨死前叮囑孫權韜光養晦,以
圖江東大業。並建議孫權立魯肅為大都督。言畢,周瑜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
亮。遂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36.229.193.20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