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大腦裡的肥胖駭客》
這一本書探討了近代人類肥胖的最主要原因, 並深入分析我們對於美食無法抗拒的原因, 以及思考如何以更加正確策略地面對它們
生物在自然界, 為了維持生存與繁衍, 很自然的會去選擇高報酬率- 也是就是高熱量的食物, 畢竟人類在尚未進入農牧社會之前都是以狩獵為主. 在嚴苛的野外環境, 食物的選擇項目有限, 所以自然必須以有大量熱量密度(脂肪/蛋白質)的食物為主. 同時, 身體會盡量的留住攝取的所有熱量, 因為在食物來源不固定的狀態下, 體脂肪過低就意味著死亡
所以在大腦為了求生的運作下, 人體產生了兩個機制: 獎勵機制與脂肪守恆機制
“獎勵機制”是說大腦為了讓人類確保能夠攝取到生存必須的熱量, 會與食物取得的難易做一連串的評估, 然後選擇對自己最有效益的手段來達到目的. 譬如一個原始人會選擇一隻近在眼前的小羚羊捕獵, 而不會花兩天去追蹤一群在遷徙過程中的鹿群. 這裡的”獎勵”說的是生存的獎勵, 事實上, 與我們經常聽到在大腦中的”獎勵迴路” 是殊途同歸的
“脂肪守恆”機制聽起來很嚇人… 就是身體會了維持體脂肪的恆定, 會不斷讓你吃吃吃啦!!! 正如前述, 在大自然裡面, 體脂肪下降通常就意味著將無法堅持挺過未來大自然的挑戰. 所以假如大腦發現了你體脂肪有所波動 (下降), 就會督促你不斷的去找食物, 趕快把下降的體重補回來
以上兩個系統都是讓生物在自然環境下得以生存的方法. 特別是人類, 幾萬年的演化, 身體系統就是這麼運作的. 問題是, 工業革命距今才百來年, 然而這短短的時間之內, 人類生活的方式卻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即便在今天非洲一些原始部落, 生活方式是最接近我們老祖宗的, 要吃到一餐都必須要花好幾個小時跋山涉水的追蹤獵物, 或是挖掘根莖類; 然而我們進入現代化社會之後, 食物幾乎垂手可得, 現在甚至不用開伙, 不用出門, 就會有熱騰騰的食物送到你家門口, 只差不會有人捧著你的下巴幫你咀嚼了 (搞不好以後還真會有)
這樣就延伸出幾個問題: 首先, 在過去, 人們為了生存, 會去刻意追尋高熱量(糖類/脂肪/蛋白質)密度含量高的食物, 但是這些東西的供應並不會持續與充足, 同時要取得它們就得花掉九牛二虎之力.. 與現在剛好相反, 人類的大腦演化了幾千年, 文明進步卻只一百年, 所以我們還是跟過去一樣企求高熱量密度的食物, 但與此同時, 我們不再需要花一整天的時間打獵, 只為了吃一隻又大又肥的烤羊腿, 所以身體活度大量減少; 而我們一開門, 一開電視電腦手機, 卻又都是這一類食物的廣告, 你讓現代的人類怎麼會不肥胖
再來, 我們都知道增加肌肉量會提升基礎代謝(1kg/12~ 15Kcal), 可是增加體脂肪也會提升基礎代謝 (1kg/4~ 6Kcal)啊啊啊啊啊啊. 當你吃胖了以後, 大腦發現因為肥胖而增加了能量消耗, 會驅使你吃更多來維持當下的體重 (脂肪恆定). 你看看氣不氣人? 就是不管你變瘦或是變胖, 反正身體都會叫你一直吃啦!!!
近代, 科學家也發現了脂肪細胞分泌的”瘦素” (Laptin), 它的工作就是釋出訊號讓大腦告訴你”飽了”. 它原來的功能是平衡體重與體脂肪, 但是現代人飲食失衡, 過多的熱量攝取以及過快的體重上升, 在初期會使得瘦素為了平衡體重, 水平跟著上升, 但是正如前面提過, 人越胖就會愛吃, 所以瘦素根本追不上, 到了後期, 反而會讓身體對瘦素產生阻抗 (概念就跟胰島素阻抗的意思一樣)
書裡面也探討了大腦裡面的”獎勵迴路”, 也就是多巴胺的分泌會讓人產生成癮的結果, 高糖高油高脂肪的食物都會促進獎勵迴路的活躍, 讓人光是想像這些東西, 就會感到愉悅, 然後就是付諸實際行動去取得, 接下來就是無限的重複:
想吃- 去吃- 吃爽- 想吃- 去吃…..
後面幾個章節也討論了壓力過大, 睡眠不足都會在身體產生不同的改變, 而讓人更加的去追逐高熱量的食物.. (再寫下去我都開始餓了..)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 減少日常生活中不良食物的取得,與接觸的機會. 不要在公司, 家裡, 或是其他地方存放隨手可得的零食, 並有意識地避開 (例如路過) 提供這些不良食物的場所, 並且提升對於食物選擇份量以及營養價值的正確認識
2. 增加身體活動. 你覺得在健身房裡運動就足夠了嗎? 想像一下老一輩的人要在田裡耕作一天, 人類的老祖宗要翻山越嶺才可以飽腹一餐, 他們的活動量有多少? 所以我們應該要增加的是日常的消耗, 走路, 爬樓梯, 騎車通勤, 或是在工作時增加走動的機會等等
3. 壓力管理, 我們在很多的課程中都提到了皮質醇對身體的慢性影響, 面對壓力時, 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大量進食來做一個舒緩或是逃避的手段, 但是這樣會進一步導致慢性病的發生. 所以我們應該要不段找到轉移或是減輕壓力的方法, (尋找屬於你的”心流”, 我之後再寫一下這一本書的心得) 不管是冥想, 運動, 與朋友相聚, 甚至是完美的性愛 (這書裡說的, 不是我開車..)
4. 確保每一天有足夠的睡眠, 根據研究睡眠不足的人在認知功能, 情緒, 肢體支配能力上都有顯著的下降, 更加容易導致飲食爆炸! 雖然靜靜需要多少睡眠才足夠, 因人而異, 但是最近不少專家都建議至少要維持7~7.5的優質睡眠. 要改善睡眠品質, 除了睡眠環境要準備好之外, 我們盡量增加白天與自然光接觸的機會, 可以讓我們管理晝夜的生理時鐘正常化, 到了晚上可以順利入睡
這一本書值得細細咀嚼, 不過也更加印證了我們不段強調的一件事: 行為改變!僅僅在健身房內的互動並不足以有效的改變會員的體重, 我們還必須把關注進一步的留意到會員的生活的其他部分, 才是對抗肥胖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你上過Health Coach, 這更是另外一本推薦書單!!!
走動式管理心得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住在大腦裡的肥胖駭客》
這一本書探討了近代人類肥胖的最主要原因, 並深入分析我們對於美食無法抗拒的原因, 以及思考如何以更加正確策略地面對它們
生物在自然界, 為了維持生存與繁衍, 很自然的會去選擇高報酬率- 也是就是高熱量的食物, 畢竟人類在尚未進入農牧社會之前都是以狩獵為主. 在嚴苛的野外環境, 食物的選擇項目有限, 所以自然必須以有大量熱量密度(脂肪/蛋白質)的食物為主. 同時, 身體會盡量的留住攝取的所有熱量, 因為在食物來源不固定的狀態下, 體脂肪過低就意味著死亡
所以在大腦為了求生的運作下, 人體產生了兩個機制: 獎勵機制與脂肪守恆機制
“獎勵機制”是說大腦為了讓人類確保能夠攝取到生存必須的熱量, 會與食物取得的難易做一連串的評估, 然後選擇對自己最有效益的手段來達到目的. 譬如一個原始人會選擇一隻近在眼前的小羚羊捕獵, 而不會花兩天去追蹤一群在遷徙過程中的鹿群. 這裡的”獎勵”說的是生存的獎勵, 事實上, 與我們經常聽到在大腦中的”獎勵迴路” 是殊途同歸的
“脂肪守恆”機制聽起來很嚇人… 就是身體會了維持體脂肪的恆定, 會不斷讓你吃吃吃啦!!! 正如前述, 在大自然裡面, 體脂肪下降通常就意味著將無法堅持挺過未來大自然的挑戰. 所以假如大腦發現了你體脂肪有所波動 (下降), 就會督促你不斷的去找食物, 趕快把下降的體重補回來
以上兩個系統都是讓生物在自然環境下得以生存的方法. 特別是人類, 幾萬年的演化, 身體系統就是這麼運作的. 問題是, 工業革命距今才百來年, 然而這短短的時間之內, 人類生活的方式卻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即便在今天非洲一些原始部落, 生活方式是最接近我們老祖宗的, 要吃到一餐都必須要花好幾個小時跋山涉水的追蹤獵物, 或是挖掘根莖類; 然而我們進入現代化社會之後, 食物幾乎垂手可得, 現在甚至不用開伙, 不用出門, 就會有熱騰騰的食物送到你家門口, 只差不會有人捧著你的下巴幫你咀嚼了 (搞不好以後還真會有)
這樣就延伸出幾個問題: 首先, 在過去, 人們為了生存, 會去刻意追尋高熱量(糖類/脂肪/蛋白質)密度含量高的食物, 但是這些東西的供應並不會持續與充足, 同時要取得它們就得花掉九牛二虎之力.. 與現在剛好相反, 人類的大腦演化了幾千年, 文明進步卻只一百年, 所以我們還是跟過去一樣企求高熱量密度的食物, 但與此同時, 我們不再需要花一整天的時間打獵, 只為了吃一隻又大又肥的烤羊腿, 所以身體活度大量減少; 而我們一開門, 一開電視電腦手機, 卻又都是這一類食物的廣告, 你讓現代的人類怎麼會不肥胖
再來, 我們都知道增加肌肉量會提升基礎代謝(1kg/12~ 15Kcal), 可是增加體脂肪也會提升基礎代謝 (1kg/4~ 6Kcal)啊啊啊啊啊啊. 當你吃胖了以後, 大腦發現因為肥胖而增加了能量消耗, 會驅使你吃更多來維持當下的體重 (脂肪恆定). 你看看氣不氣人? 就是不管你變瘦或是變胖, 反正身體都會叫你一直吃啦!!!
近代, 科學家也發現了脂肪細胞分泌的”瘦素” (Laptin), 它的工作就是釋出訊號讓大腦告訴你”飽了”. 它原來的功能是平衡體重與體脂肪, 但是現代人飲食失衡, 過多的熱量攝取以及過快的體重上升, 在初期會使得瘦素為了平衡體重, 水平跟著上升, 但是正如前面提過, 人越胖就會愛吃, 所以瘦素根本追不上, 到了後期, 反而會讓身體對瘦素產生阻抗 (概念就跟胰島素阻抗的意思一樣)
書裡面也探討了大腦裡面的”獎勵迴路”, 也就是多巴胺的分泌會讓人產生成癮的結果, 高糖高油高脂肪的食物都會促進獎勵迴路的活躍, 讓人光是想像這些東西, 就會感到愉悅, 然後就是付諸實際行動去取得, 接下來就是無限的重複:
想吃- 去吃- 吃爽- 想吃- 去吃…..
後面幾個章節也討論了壓力過大, 睡眠不足都會在身體產生不同的改變, 而讓人更加的去追逐高熱量的食物.. (再寫下去我都開始餓了..)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 減少日常生活中不良食物的取得,與接觸的機會. 不要在公司, 家裡, 或是其他地方存放隨手可得的零食, 並有意識地避開 (例如路過) 提供這些不良食物的場所, 並且提升對於食物選擇份量以及營養價值的正確認識
2. 增加身體活動. 你覺得在健身房裡運動就足夠了嗎? 想像一下老一輩的人要在田裡耕作一天, 人類的老祖宗要翻山越嶺才可以飽腹一餐, 他們的活動量有多少? 所以我們應該要增加的是日常的消耗, 走路, 爬樓梯, 騎車通勤, 或是在工作時增加走動的機會等等
3. 壓力管理, 我們在很多的課程中都提到了皮質醇對身體的慢性影響, 面對壓力時, 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大量進食來做一個舒緩或是逃避的手段, 但是這樣會進一步導致慢性病的發生. 所以我們應該要不段找到轉移或是減輕壓力的方法, (尋找屬於你的”心流”, 我之後再寫一下這一本書的心得) 不管是冥想, 運動, 與朋友相聚, 甚至是完美的性愛 (這書裡說的, 不是我開車..)
4. 確保每一天有足夠的睡眠, 根據研究睡眠不足的人在認知功能, 情緒, 肢體支配能力上都有顯著的下降, 更加容易導致飲食爆炸! 雖然究竟需要多少睡眠才足夠, 因人而異, 但是最近不少專家都建議至少要維持7~7.5的優質睡眠. 要改善睡眠品質, 除了睡眠環境要準備好之外, 我們盡量增加白天與自然光接觸的機會, 可以讓我們管理晝夜的生理時鐘正常化, 到了晚上可以順利入睡
這一本書值得細細咀嚼, 不過也更加印證了我們不段強調的一件事: 行為改變!僅僅在健身房內的互動並不足以有效的改變會員的體重, 我們還必須把關注進一步的留意到會員的生活的其他部分, 才是對抗肥胖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你上過Health Coach, 這更是另外一本推薦書單!!!
走動式管理心得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個體崛起20】天才很遠,但「天才模式」很近!
在這場防疫之戰,
唐鳳扮演關鍵角色,
尤其建置口罩供需平台,
更成為各國爭相學習的對象。
當然,關於唐鳳,
有太多故事可以說了,
最常見就是她智商180,
簡直是橫空出世的天才。
前陣子,
有篇關於唐鳳的專訪,
記者問說:
「你是怎麼解決難題的呢?」
唐鳳語出驚人,她說:
「每當我遇到難題,
我習慣去睡覺,
在睡夢中解開它。」
這回答一出來,
在網路上果然火了!
有人說:「天才果然不一樣!」
也有人說:「這根本是外星人啊!」
當然,更多人
從此找到睡覺的藉口:
「我不是在偷懶睡覺耶,
我是在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結果,不是被問題解決,
就是被上頭解決。
不過,
唐鳳的「睡覺解題法」,
真的是上帝對天才的專寵嗎?
知道沒辦法給她48小時,
所幸讓她睡覺時,
大腦也能瘋狂運作。
不是的。
雖然我們此生與天才無緣,
但至少可以進入「天才模式」,
這些「天才模式」聽起來很荒誕,
但真的是有研究根據的。
在《創意天才的蝴蝶思考術》,
就提到很多進入「天才模式」的方法。
天才模式一:問題入睡法
唐鳳在睡夢中解題,
其實並不稀奇,
你也可以做得到,方法就是:
「想著問題入睡」
因為人腦在
「入睡前」和「清醒前」,
是創造力最強大的時候。
在這兩個時刻,原本掌管
理性思考的大腦額葉停下來,
漫遊模式反而打開了。
許多難題,
往往是在「專注」和「漫遊」,
來回切換時解開的。
舉個最經典的例子,
當初華滋在改良子彈時,
遇到一個大難題,
就是當時子彈都是散彈塊,
做不出圓滑球狀的子彈。
華滋邊想著這個難題,
想著想著就睡著了,沒想到,
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夢見他走在路上、
天空落下來的不是雨,
而是一顆顆的鉛粒。
他醒來後,
反覆回想這個夢境,
突然間,他領悟了。
他把六層樓的家,
每層割出一個洞,
形成通風井。
接著,在最上層把鉛液倒入,
鉛液在穿過通風井的過程,
因為重力拉扯,
竟創造出完美的球體,
就跟天上落下的雨滴一樣。
這就是「問題入睡法」!
靠著切換大腦模式,
藉由夢境裡的隱喻,
跳脫框架,建立新路徑。
天才模式二:散步激盪法
提出物競天擇的達爾文,
在他住處附近,
也一條長約400公尺的步道,
他把這條步道取名為「沙徑」。
他每天都會在這裡散步,
帶著他的問題,邊走邊想。
根據史丹佛大學研究,
如果人經常走動,
會使創意產出增加60%。
很多各領域的天才,
都是這麼幹的。
像是柴可夫斯基每天散步兩小時、
大文豪狄更斯每天散步三小時,
雖然我很想問他們,
走這麼久不會累嗎?
這招我學到後,
也不斷貫徹到自己生活中,
很多人看我天天寫文,
都很好奇難道我不會沒靈感嗎?
當然會!
我天天都不知道要寫啥!
但我有個習慣,
只要沒下雨,
我會利用空堂去跑操場,
跑完再散步幾圈。
我邊跑邊大口呼吸,
像用《鬼滅之刃》的呼吸法那樣,
至於大腦,就放任他胡思亂想。
很神奇的是,
往往跑完走完,
出了點汗,但睡意全消,
靈感也慢慢跑出來了。
也許我們離天才很遠,
但幸運的是,
他們遺落的天才模式,
讓我們有機會進入神奇時刻。
可惜多數人,
一看到天才兩個字,
就自動屏蔽掉天才模式了。
因為這樣,
他們才可以說服自己,
決定人生成功的關鍵,
不是方法和努力,而是天分。
我們永遠
不會成為這樣的人,對吧!
............................................
🎧1號課堂:高效聽書
《創意天才的蝴蝶思考術》:
https://lihi1.com/CruRd
#歡迎分享
#從今天就開啟你的天才模式
#歡迎跟我分享你的使用心得
走動式管理心得 在 「中階主管幹部密笈」學習心得 的推薦與評價
... 主管幹部密笈」,由陳立山顧問主講;課堂中講師說明主管心態、眼界改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2S (整理、整頓)、走動式管理及目視管理等作法進行「簡單化管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