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師者
#請詳閱本文說明
#已截止
「萬物為師、萬相生慧。」
這是大靈曾教育過我的話,當時的我其實惶恐於長久未進修,而心生自卑。
收到這訊息時,我喘了好大一口氣。原來我還是會不自覺地要求自己、要求完美、要求上進、要求逼死自己。(笑)
我知道,這是一個需要慢慢來的過程。
終會改善的,有覺察就是好事。
—
這幾天我有了新的體驗,不是很舒服,但我從中學到該怎麼調伏自己的心與習氣。
我仍然覺得「尊重各自自由意志」是非常重要的事。
所以對於侵擾彼此界線的舉動,往後我將更加重視。
浮生萬象皆為觸發課題副本的機制,誰都會是我的老師、誰都有東西可以教我。
所以,今天免費抽牌活動就讓你們仔細思考一下。
#2250截止
✔️平靜下來深呼吸後,思考一下最近從誰、從何事教會你什麼,會讓你悟到什麼,或是讓你發現什麼。
然後於本文下方留言。
範本:「謝謝秋季的到來,讓我再次學會不要挑戰過敏體質,學會好好照顧身體。」
「謝謝奇葩主管,讓我確切理解該爭取時要爭取,不用害怕表達。」
「謝謝與我意見不同的人,讓我看見不同集體意識形態下的差異,也學會不再強求理解以及被理解,而是學會更進一步尊重彼此的發展與選擇。」
諸如此類~
符合主題者,我為你免費抽牌,讓大宇宙神奇電波給予最近的你一句話。
一樣抽牌不解釋,靜下心來!
自然可以理解祂們要說的話。
你觀察到的、你親身經歷的、有所感的人事物當中,問問你自己:「我學會了什麼,並且謝謝這些眾生菩薩。」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而師者從不侷限於任何一種形式、任何一種樣貌。
萬物為師、萬象生慧。
願神光所沐之處,皆能共生共存。
#祝福一切
#大靈與我們同在
Artwork by Alexandra Bochkareva Photography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
身體界線活動 在 楊錦聰-創夢大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蘇菲旋轉工作坊 楊錦聰&朱衍舞
「不只是旋轉,更是帶領你進入寧靜的內在,體驗最初的自己,那個孩子般純真的自己。」
「我多年來在蘇菲旋轉的深入經驗,將對你的生命,帶來全新的觀點。」
在旋轉的旅程裡,張開雙手,一圈又一圈的轉動,身體的界線消失了,在旋轉中慢慢擴大為更大的世界,隨著旋轉,思緒、雜念一一放下,自由充滿著,無邊無際……。
在蘇菲旋轉裡你將體會到,當我們專注回自己,回到身體時,那份超越時空的寧靜,以及平淡卻有放鬆的喜悅,如清泉般不斷湧出,無論外面是風還是雨,內在中心仍然充滿寧靜。
◾主辦單位:河流.身心靈療癒誌
◾時間:9/24(五)19:00-20:30
◾地點:台北市徐州路46號 市長官邸藝廊
◾點我報名>> reurl.cc/V533AQ
🧡帶領者|楊錦聰
風潮音樂/身體工房創辦人
十多年來在「蘇菲旋轉」中的實修與洞見,親自引領大家學習以及經驗,如何在生活中,以古老的靜心方式「蘇菲旋轉」來平衡身心靈,並將穩定的力量,帶入工作與日常生活中,成為生命中不變的核心。
|Rafeeka朱衍舞
3128 玩美生活部落與亞洲時間法則創辦人
著作《宇宙曆·時間書》
20幾年在蘇菲旋轉、神聖舞蹈等靜心方法上實修,一位靜心實修者,蘇菲旋轉的時間旅人。
《河流》療癒大講堂
❤名家工作坊,每堂375元(最低優惠)座位有限,預先報名~
👉 活動詳細資訊:https://fb.me/e/11A97BIor
身體界線活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說說這本書之前,想先分享我作的一個夢。
前幾天我夢到自己在一間狹窄、陰暗的房子裡走動,那裡到處都堆滿了東西,連要搬一張椅子到他處,路上都會跟各種囤積物磕磕絆絆。
那個地方甚至不能稱作是房子,更像是被各種匪夷所思的堆砌圈起來的違建。格局被雜物堆得零碎,我在夢中張望,通往大門公共空間竟然被我們佔了一大部分,逼得其他住戶出門得繞道而行;但自家後陽台卻也成了鄰居私自進出的曬衣場,我看著有人收了衣服從後門揚長而去,追過去衝著他背影大喊:「喂!這裡是我家耶!」
醒來後第一時間,我完全不能理解這個夢境的意義,直到調度殘存的畫面,讓身體再度浸染在那個情緒裡,非常反常的是,清醒時任何人都不會覺得住在這裡是舒適的代名詞,但夢中的我卻沒有絲毫厭惡,而是湧起一股「安全感」。
我竟然在那個夢裡有安全感。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原來那個夢境示現的,是我的內心之家──那個殘殘破破、擁擠陰暗的房子,就是我平常內在縮著生存的地方。
聽起來非常匪夷所思嗎?作夢的那一天,剛好是我正在閱讀《順應人性》的其中一天。
***
《順應人性》的作者,恰好就把一個人的內在比喻成一棟「四層樓豪宅」:第一層是身體,第二層是情緒,第三層是大腦理性,第四層是靈性。而這些樓層的建構是有順序的,不然就會如同作者說的:「與身體失去連結是最常見的情況,我們因此卡在三樓,擁有重複且強迫性的思考模式。」
身體、情緒、理性和靈性,每一層樓都很重要,也需要建構好相互的連結。很多讀者朋友和我一樣,花了很多時間學習重新連結身體,也努力在情緒的波動之中求生,包括現代人普遍出現的焦慮。針對焦慮的情緒,作者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焦慮像是一種低度的長期恐懼,這說法部分是對的,然而你害怕恐懼的對象,可能只是你自己。」
***
我想到我夢中出現的房子,那些在走道上堆滿的雜物,或許就是我平常焦慮地緊緊抓住,以為自己擁有了就安全了的東西。也許是關係、是金錢、是名聲、是物質、知識、情感、甚至靈修,把我不安的內在填得滿滿的,以為自己擁有很多就很安全。住在這種地方,別人搶走一塊布就想跟對方搏命,因為窮得以為這就是全世界;而我和他人的關係也常像夢中一樣,界線坑坑巴巴,這邊我佔得理直氣壯,要別人配合退讓;另一邊被別人踩線,我卻也氣得跳腳無可奈何。
簡單兩個字:掙扎。內心之家如此掙扎困頓,還以為這是我們爭取來的安全感。
***
理智清楚的人在醒來後都會納悶,住在這種地方真的開心嗎?然而這也是很多人內心之家的樣貌──我們日日困在裡面,只想著多堆一點東西,多搶一點空間獲得安全感,實際上如果我們能退出這樣的狹隘,願意從這樣的房子裡掙脫出來,和身體、情緒、理性和靈性重新穩固連結,我們是可以住進「四層樓豪宅」舒適生活的。
在那樣的整合狀態下,我們內在會出現一種「超感知」,引導我們避開危險,作出正確的選擇,釋放內在的傷痛與記憶,過著有覺知而輕鬆幸福的生活。
***
最後節錄一句,我特別喜歡的一句話:
「生命的本質就該像跳舞一樣,你不會瞄準房間內某個特定的點,然後認為那就是你這段舞蹈應該到達的地方。因為跳舞的重點就是『跳舞』本身。」
沒有「最後要去哪裡」,而是過程本身就是玩耍,是開心的,而能活出這樣的版本,就是這本書的英文書名《Fully Human》──你是一個完整、舒適、住在內心四層樓豪宅的人,而不是縮在狹窄的房子裡,困頓而掙扎的心靈。
這本書,推薦給內心想要搬進豪宅的你。
***
這次的合作有點特別,除了贈書以外,也和遠流推出了〈限時閨蜜書單〉的折扣。
9/28之前透過特殊連結(置於留言處),就能任選柚子甜精選書單上的作品,單本77折,三本69折,其中也包含了這本《順應人性》哦!
也因此這次贈書活動只開放留言兩天,兩天後沒抽到的就可以趕快手刀去下單了XD
***贈書時間***
為了尋找最適合的有緣人,我會挑選「最有感覺、理由頻率跟這本書最合」的留言,寄送這本書給他
但是大家不要壓力太大,這不是徵文比賽,即使短短一個理由但是跟書的頻率很合,這本書還是非你莫屬~不妨跟隨心裡湧出來的直覺,寫下你覺得這本書適合你的理由吧!:)
***
想要參與活動的讀者,請在本篇按任一個心情+「你覺得自己的內心是什麼樣的房子?」,例如:
「我覺得自己內心住的房子昏昏暗暗的,常常找不到東西和燈光,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讓他變得更寬敞明亮。」
請發揮屬於你的版本(就算要抄我的也改編一下XD),我將在9/20(一)抽出一位幸運讀者,請出版社寄送這本《順應人性》給他哦!
身體界線活動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第五章中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 —「要嘛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嘛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這本攝影集裡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蘇珊.桑塔所說的有意識的理智行為以及直覺的邂逅模式。
這十位新一代的攝影家,背景各異,來自台灣南北各地,每個月會有一天聚集到台中我的工作室裡彼此討論作品,作為一個與他們討論的對象,我卻經常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到新想法,或者是必須逼迫自己重新組織既有的觀念來更深入地解釋他們的作品,這過程往往得花上一整天,很累但也很過癮,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少,他們努力不懈與積極的態度,再一次喚醒自己對攝影的熱情,這些都是我的養分,讓我的攝影一路能走到今天。
理智行為與邂垢模式
文波的作品《寂靜・低語》,從一開始他就非常地明白,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切片攝影行為,藉由再次觀看,重新建立起他的脈絡;風景攝影的描述,或許就屬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最為大家熟知,文波的作品少了亞當斯紀實成份的描述,卻多了抽象式的隱喻,他放棄照單全收的觀看方式,從現實具體的風景中逐漸轉換成他的切片,雪景的淡白一如曠野的濃黑,建構出安靜、低吟的話語來。
碧玲的《失衡》,抹去了紀實攝影的直觀式記錄,讓觀看的畫面滲入了作者私我的猶疑晃動,為第三世界日常的現實生活樣貌中,賦予一種略為脫離現實的無奈,而這無奈,一半來自真實的世界,一半來自作者心中的衝擊與無力感。
慶章的壯遊快門,一如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流放地(Exiles),他屏棄了畫面外的景物,只悄悄的告訴了觀看者這是作者在場的主觀抉擇,進而提出了一個隱晦的問題:「藉由照片,觀看者是否如同作者一樣在場?」我們不難在世界上知名的攝影家中找到這些存在主義色彩濃厚又帶點街頭快拍式的作品,在虛幻的場景變換游移當中,一如這些成熟的攝影家,慶章作品中微微的現實荒謬,有些淡淡的諷刺與寂寞,作者本人稱這些作品為《幻相》。
凌雲幻想式的畫面,彷彿一半在現實世界中矗立,一半在想像的世界中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綻放,攝影在此脫離了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將現實物從「眼見」轉換為「心見」,這種轉換的過程,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形容為「詩意」,凌雲的「詩意」展現在不按牌理的景物框取,豐富卻又脫離現實的色彩表現,有點像是在大人成熟的眼光中卻又帶著小孩純真的思維來觀看。
惠民的《羅生門》,門的這邊是外面,是公共領域,門的那邊是裡面,是私有空間,門作為一種隔離內外的界線,它是清楚而不可侵犯,然而,惠民在日常踏查中卻發現,實際的情形是門裡面的土地被私人在沒有告知土地擁有者的情形下被開發利用,私自開發者用「門」來標示出他私人開發範圍的入口,而這入口恰恰好也標舉著私人與公共空間界線曖昧不明的證據,攝影在此作為一種觀察後的紀錄行為,方惠民的「羅生門」讓我們得以了解,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仍有私佔土地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存在。
信嘉的《自拍》作品,他舉了安東.契軻夫(Anton Chekhov)所說:創作者得誠實到...觀者無法逃避!在世界攝影史中,照片是否強大到具有讓觀者無法逃避這樣的力量另待討論,然而,信嘉特意在安排好場景後,只略為告知對象一些操作上的細節,便將快門線交給對方之後他便離場,讓對象自己面對鏡頭進而自己拍下自己身體的樣貌,在觀看這些作品之時,或許我們會先從窺視者的角色中得到快感,一開始想到的是「他們好勇敢啊」「她們的身體很美」... 慢慢轉變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拍下自己呢?」「她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若觀看者轉化到後面的思考行為,或許信嘉所說的透過觀看這群人,得以觀省自己的想法才能達成。
敏寬的《名牌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產與消費,藉由傳播,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詳,在習慣於使用這些物品之後,或許我們堅信如此知名的品牌企業應該能永續經營,然而,時間與市場是無情的,不適者淘汰,敏寬採用了靜物攝影的方式,藉由「花的美好,卻仍舊凋零」,搭配了品牌的容器,暗喻了再怎麼美好的事物終有結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當品牌結束後,這些人造物容器的分解有些需要50年的時間,有些則需要超過百年以上,甚至比企業存在於這世界的時間更久,藉由敏寬的「名牌花」,或許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我們當一個消費者的角色時,我們更應該如何看待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肇圀的《夾娃娃機》,2019年年底某天晚上十點多,我在金門金城鎮散步,看到一家亮晃晃的夾娃娃機店還在營業,或許還有更多家店開著也說不定,對於在純樸的金門這麼晚還看到這景象,不禁令人好奇:台灣社會需要這麼多的夾娃娃機店?或者,更深入的討論,台灣人的生活壓力大到需要這麼多簡單放鬆的時光?日本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曾說,一個好的創作者,其作品經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對於飯澤耕太郎所說「時代」到底需要多久時間才得以形成,我們無從定義,但若說台灣風靡夾娃娃機已經是某一個時期普遍的社會現象,則應該不至於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只是,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到底能維持多久?我想沒人敢打包票,即便連夾娃娃機店的主人也是如此,正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現象之一,所以即便開店經營,索性就連招牌也不用了,於是到處看到店裡面是經營夾娃娃機,店招牌卻跟這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荒謬,形成了一個有趣特殊的社會現象,肇圀以嚴謹的社會地景拍法記錄下了這個曾經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特別的記憶。
馨儀的《變裝者》,從變裝前的自我,到變裝後的他者,這「自我與他者」之間是否有一道界線?是在到達這條線之前,還是在這條線上,抑或跨過了這條線,自己將會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而這條線,是藉由化妝?服裝?還是因為在鏡頭關注(我們都處在鏡頭的這端觀看)下,就會喚醒心裡面的另一個人出現?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配戴面具的時候,只有在變裝了之後,才是真實自我的展現?馨儀引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説的:「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 馨儀在很困難拮据的情況下,南北奔波,以肖像新紀實的手法告訴觀者,台灣一種次文化生活的樣貌。
志豪的《光世代》,引發了我的一個小小記憶,小時候我住在南部鄉下,每次上台北都是大事,記得傍晚時分遊覽車過新店溪之後,小孩子的眼睛對於都市的高樓與燈光總是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幾十年過去了,都市的燈光從照明的功能變得更迷離多樣,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加快的速度亦不遑多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螢幕上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標舉出了機器(底片)與人眼的不同之處,人眼觀看之後產生記憶,於是我們有了電影的劇情轉換,機器(底片)缺少了記憶,於是只以紀錄的方式存在,最終形成一片空白,志豪的「光世代」,乍看之下雖然同樣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一片空白所標舉的,卻是現代人資訊氾濫爆炸的結果,當後一秒的資訊不斷的覆蓋前一秒的資訊時,你到底能留下多少訊息?當資訊不斷的覆蓋更迭,在生活步調急速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或許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只剩一片空白吧?!
留下足跡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在我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的期間,曾經引用艾默森的這句話來彼此鼓勵,在網路盛行的這個年代,我們很容易看見有這麼多新奇的想法已經用攝影的方式來表現了,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徑,然而,正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可以轉個方向,用力一點,留下一點走過的足跡,這本攝影集正是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的足跡印證,同時在台灣艱困的攝影大環境中,或許這本攝影集也能踩踏出一個小小的鞋印。
感謝張照堂,郭力昕與張世倫三位老師曾經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同時更感謝照堂老師為這本攝影集定名「附著與穿越」,我想,這個書名,已然包含了書中所有作品的文本根基!
身體界線活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生物律動-住在身體裡的音樂家特展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一次到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要介紹生物律動特展,一開始先由展覽組策展人 #林怡萱小姐 為大家介紹去年為什麼會策這個展。再來由展覽組教育活動人員 #王凌卿小姐 為大家詳細介紹國外空運來台的13個展件作品。
1、聽見空間:雙耳讓我們得以偵測聲音的方向,幫助我們建立周遭環境的空間意識。將有雙耳聽覺的頭像放在遠處,空間的聲音傳送回你的耳機,讓你能夠體驗遠端的空間感。
拍博曼 [愛爾蘭/英國]
2、聽聽看:你聽得到是因為大腦蒐集並處理空氣中分子的震動,震動在大腦中變成化學訊號。藝術家與科學家聯手打造,讓你探索人類趣味橫生的聽覺世界。
拍博曼與安‧凱莉 [愛爾蘭]
3、聲光艙:這個貝殼狀的裝置將你包覆在沉浸式的影音結構中,眼前看到特製的影像,低頻透過地板連通,在環繞立體及觸覺的聲音中共振,將聲音轉換成震動穿透身體。來體驗一下自己的環繞立體聯覺電影吧。
泰茲 [義大利]
4、聲囊:我們的聲音體驗不只是聆聽而已,身體也接收到產生聲音的震動。這件裝置藝術讓聽者能夠聆聽及感受聲音,結合兩個擴音器與六個傳感器,在聲囊內打造3D聽覺及觸覺體驗,高沉浸式的環境帶你-進到藝術家體內。
森田智嗣 [日本]
5、感覺鏈:這個高度參與的體驗讓人串連起來,打造獨特又不斷變化的音樂饗宴。藝廊內懸掛的金屬鏈邀請你成為音樂鏈的一環。
哈維爾‧杰瑪維契,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聲音藝術研究中心 [北愛爾蘭]
6、移動情緒:你將受邀來量測情緒,這是聲音藝術研究中心正在進行的音樂及情緒實驗之一。你的身體是否喜歡你自以為討厭的音樂?本實驗運用心律監控及膚電反應來讀取身體對精選音樂的反應。
尼爾‧克格蘭、哈維爾‧杰瑪維契、米格爾‧歐提斯、彼得‧漢利、班傑明‧納普、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聲音藝術研究中心 [北愛爾蘭]
7、電子音樂桌:這是一個協同式多用戶的影音體驗,桌上編碼的物件由感應器讀取,每次移動時就能創造出不同的聲音。此作品出自巴賽隆納龐貝法布拉大學音樂科技組之手,讓多人能夠同時彈奏樂器,開創音樂的無限可能。
反應系統 [西班牙]
8、泰雷明琴 V2:不經觸碰來製造聲音。泰雷明琴是史上最特別的樂器之一,在樂器周遭創作干擾圖樣,就能做出音樂。這件裝置藝術展示了聲波如何透過空氣傳送,這件原型設計將用音樂教你聲音的科學。
尚‧麥當勞、艾力克斯‧宏貝克與安珀‧緹蘇 [美國]
9、音波椅-獻給什麼都不缺的女孩:每間藝廊都需要一些椅子,但可要當心這張椅子。這張椅子由1920年代的椅子改造而成,充滿聲波電荷。操縱控制面板上由電壓控制的震盪器,就能根據個人喜好用身體感受聲音的力量。
大衛‧漢德福 [英國]
10、竊體者:這是一個讓你在藝廊自己創作音樂的機會。在軟體站自己動手採樣,隨後立即收到個人舞曲的音樂反饋。
艾力克斯‧道與席奈‧米妮 [愛爾蘭]
11、樂器人:這件實驗的音樂作品於三個螢幕播放,為三幅一聯的影像。此作品由查亞‧赫塔(Chaja Hertog)與三位音樂家合作一年,打造、發展出適合每位音樂家的獨特樂器。這些樂器變成身體的延伸,模糊了音樂家與樂器之間的界線。樂曲用三台攝影機同時拍攝、一鏡到底,造就即時的裝置藝術。
音樂家:米夏‧柯──鋸琴、沙夏‧阿赫拉諾福──酋力‧波立帝──打擊樂器查亞‧赫塔與尼爾‧奈德勒合作 [荷蘭]
12、心跳與節拍:這件獨特的樂器結合「龐克科學」與日式創新,將你自己的心跳變成曲調的基礎。這件樂器將你的身體當作電路,讓脈搏發出聲音。你可以加進聲音樣本,搭配自己的心跳一起演奏。
佑希赤井 [日本]
13、音波床:該上床了,但這不是拿來睡覺的床,低音喇叭播送深層、親密的音波音景至整張音波床,串連你的感官,讓你不只聽到傳送的聲音,還能感受到聲音。音波床探索我們與音樂之間非常私密的關係。想像一個滿溢聲音的池子──滑進池子泡個音波澡吧。
卡芙‧馬修斯及身體音樂 [英國]
身體界線活動 在 新竹市家庭教育中心- 分享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身體自主權 ... 的推薦與評價
當遇到不適切的碰觸或舉動時,記得清楚表達界線並說出感受! ... 他人的身體界線,創造更友善的社會環境,需要你 ... 此活動備有午餐,座位有限/報名從速~ ... <看更多>
身體界線活動 在 性別與親密關係-身體界線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身體 的 界線 :兒童自我保護繪本Let's Talk About Body Boundaries, Consent and Respect # 身體 自主#尊重自己. 我是Mei 林佳慧. 我是Mei 林佳慧.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