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安全論」失真 災後連續6年胃癌顯著增加!(01/29/2021 EIC環境資訊中心)
文:宋瑞文
2011年福島核災造成大量輻射污染後,日本政府不斷宣傳所謂的「福島安全論」,冀望海內外遊客放心觀光飲食。然而,倡導「福島安全論」的學者早野龍五,其論述根據的論文已撤回,共同作者的博士學位也被取消。另一方面,有日本媒體透過政府數據發現,災後福島縣已連續6年胃癌顯著增加。
在早野龍五論文撤回,多位學者批判內容有捏造嫌疑後,日本政府對於福島安全的說法,公信力大為降低。「政府說,沒有一個人因為福島核災健康受到影響,只是沒有掌握真相的說法。」日本媒體Level 7的記者明石昇二郎如此寫道;長年追蹤日本癌症數據的他,發現災後福島縣已連續6年胃癌顯著增加。
明石昇二郎根據日本「全國癌症登錄資料庫」,利用流行病學的「標準化罹患率比」(SIR、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io),計算出福島縣在災後的2012年到2017年的胃癌發生率,全部高於全國平均,在統計意義上顯著增加,換句話說,這樣的現象很難說是偶然或巧合,應有特定的原因。
透過日本「全國癌症登錄資料庫」,還能得知福島縣其他的健康變化。例如,2011年核災之前,福島縣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原本比全國平均低上許多,但自2013年開始,除了2016年的女性部份之外,不論男女的甲狀腺癌發生率,全部超過全國平均。
災後,日本政府針對未成年人調查過罹患甲狀腺癌的狀況,發現罹患人數是過去的數十倍以上。對此日本政府解釋,因為大範圍的檢查,病例自然發現得多(過剩診斷)。然而,從前述的分析可知,在未檢查的成年人的部分,狀況仍然大幅惡化。
其他異常的癌症數據變化,還有前列腺癌、膽癌、膽管癌等。以前列腺癌為例,2012年(男性)顯著增加,隔年2013年略減,但2016、2017年又顯著增加,罹患人數也突然增加許多。
流行病學專家評論
流行病學專家、岡山大學教授津田敏秀,在看了明石昇二郎的分析後表示:「福島縣內輻射被曝狀況不一,單憑這些數據已經可以看出趨勢。然而,負責縣民健康調查的福島縣立醫科大學卻沒有做疫學調查,驗證核災與這些癌症的關係。今後應該針對被曝劑量大的群眾進行調查,驗證有無關聯。」
據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說明,自然放射線之外,終生累積的人工輻射劑量100毫西弗以下(低劑量),癌症增加機率在統計上沒有顯著差異,或者科學上沒有明確影響等其他說法。一般人通常直觀地解讀為「(任何人都)不會有癌症」而感到放心。
但津田敏秀解釋,這裡的癌症兩字,是指不分性別全年齡層的「全癌症」,若是特定的、對輻射敏感的年齡層與癌症,就會有顯著差異了。前台灣勞工健康服務中心專任醫師林亮瑜解釋,因為全癌症的總人口基數比較大(如男性不會得到卵巢癌),所以發生率有可能低於特定癌症。
而除了癌症外,福島核災後,多種健康數據惡化的研究,由海內外學者陸續發表出來。Hagen Heinrich Scherb等人的研究指出,災後周產期死亡率增加,福島及其周圍尤為嚴重。日本醫科大學等團隊調查發現,福島縣未滿1500克的極低體重新生兒,災後增加了2~3倍。琉球大學名譽教授矢崎克馬分析,災後日本死亡率急增。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學研究發現,災後新生兒心臟異常顯著增加14.2%,應考慮核災影響。
非癌症疾病的惡化,在車諾比核災亦然。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非核醫師會IPPNW,在2011年發表的論文(第7頁第18點)寫道,據車諾比省官方資料,災後1987~1992年之間,疾病增加率在内分泌系統為25倍、神經系統為6倍、循環系統為44倍、消化器官為60倍、皮膚與皮下組織為50倍以上、肌肉骨骼系統和心理障礙為53倍。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e-info.org.tw/node/229288
★ 相關報導:
陷倫理爭議 證明福島核災影響不大論文遭撤回 作者博士學位遭取消
https://e-info.org.tw/node/229208
♡
車諾比影響範圍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是頗值得關注的一份新近發表的輻射傷害想關的研究報告。
車諾比輻射遺毒(01/01/2021 Scientific American科學人)
2020年中最新發表的一份輻射傷害研究再度證實長期以來的醫學研究認定..... 輻射污染最多的地區,哺乳動物最少。此種程度的輻射暴露估計值可能對動物的遺傳、生理和生殖產生有害的影響......
烏克蘭的車諾比核電廠事故發生30多年後,將近29公里的半徑範圍內幾乎沒有人類活動,可說是野生生物的天堂。但車諾比禁區(Exclusion Zone)殘留的輻射效應對動物族群的影響,科學家抱持不同看法。一項研究估計了動物在禁區各處受到的輻射劑量,結果支持以下假說:輻射污染最多的地區,哺乳動物最少。
此研究發表在2020年8月的《科學報導》,論文共同作者、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的生物學家穆蘇(Timothy Mousseau)說:「我們所見到的影響和有關輻射的傳統見解一致。令人驚訝的是,科學家竟隔了這麼久才開始從嚴謹且全面性的角度看待此事。」
這篇論文重新分析2009年收集到的數據。當時,同一批研究人員在禁區約780平方公里範圍內的161個地點,以雪中足跡估算鼠、馬、野豬等12種哺乳動物的數量。他們發現,在輻射背景值較高的地區,哺乳動物較少。隨後的兩項研究卻發現,輻射背景值的高低與哺乳動物數量沒有顯著關係。但穆蘇和同事認為,此三項研究的輻射暴露分析都過於簡化。
先前的研究只測量禁區周圍輻射量。穆蘇團隊重新分析時,記錄原本哺乳動物數量,但納入每種動物的相關數據(包括範圍大小、食物、壽命等)並結合土壤採樣所得的輻射量和動物吸收輻射的可能方式,估算出那些動物一生中可能接受到的輻射總量。
結果發現,輻射量較高的地區,哺乳動物較少。穆蘇表示,許多過去的研究皆指出,此種程度的輻射暴露估計值可能對動物的遺傳、生理和生殖產生有害的影響......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id=4844&utm_source
♡
車諾比影響範圍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福島安全論根據崩塌 災後連續6年胃癌顯著增加
文:宋瑞文/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2011年福島核災造成大量輻射污染後,日本政府不斷宣傳所謂的「福島安全論」,冀望海內外遊客放心觀光飲食。然而,倡導「福島安全論」的學者早野龍五,其論述根據的論文已撤回,共同作者的博士學位也被取消。另一方面,有日本媒體透過政府數據發現,災後福島縣已連續6年胃癌顯著增加。
在早野龍五論文撤回,多位學者批判內容有捏造嫌疑後(請見圖片ㄧ),日本政府對於福島安全的說法,公信力大為降低。「政府說,沒有一個人因為福島核災健康受到影響,只是沒有掌握真相的說法。」日本媒體Level 7的記者明石昇二郎如此寫道;長年追蹤日本癌症數據的他,發現災後福島縣已連續6年胃癌顯著增加。
明石昇二郎根據日本「全國癌症登錄資料庫」,利用流行病學的「標準化罹患率比」(SIR、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io),計算出福島縣在災後的2012年到2017年的胃癌發生率,全部高於全國平均,在統計意義上顯著增加,換句話說,這樣的現象很難說是偶然或巧合,應有特定的原因。
透過日本「全國癌症登錄資料庫」,還能得知福島縣其他的健康變化。例如,2011年核災之前,福島縣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原本比全國平均低上許多,但自2013年開始,除了2016年的女性部份之外,不論男女的甲狀腺癌發生率,全部超過全國平均。
災後,日本政府針對未成年人調查過罹患甲狀腺癌的狀況,發現罹患人數是過去的數十倍以上。對此日本政府解釋,因為大範圍的檢查,病例自然發現得多(過剩診斷)。然而,從前述的分析可知,在未檢查的成年人的部分,狀況仍然大幅惡化。
其他異常的癌症數據變化,還有前列腺癌、膽癌、膽管癌等。以前列腺癌為例,2012年(男性)顯著增加,隔年2013年略減,但2016、2017年又顯著增加,罹患人數也突然增加許多。
流行病學專家評論
流行病學專家、岡山大學教授津田敏秀,在看了明石昇二郎的分析後表示:「福島縣內輻射被曝狀況不一,單憑這些數據已經可以看出趨勢。然而,負責縣民健康調查的福島縣立醫科大學卻沒有做疫學調查,驗證核災與這些癌症的關係。今後應該針對被曝劑量大的群眾進行調查,驗證有無關聯。」
據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說明,自然放射線之外,終生累積的人工輻射劑量100毫西弗以下(低劑量),癌症增加機率在統計上沒有顯著差異,或者科學上沒有明確影響等其他說法。一般人通常直觀地解讀為「(任何人都)不會有癌症」而感到放心。
但津田敏秀解釋,這裡的癌症兩字,是指不分性別全年齡層的「全癌症」,若是特定的、對輻射敏感的年齡層與癌症,就會有顯著差異了。前台灣勞工健康服務中心專任醫師林亮瑜解釋,因為全癌症的總人口基數比較大(如男性不會得到卵巢癌),所以發生率有可能低於特定癌症。
而除了癌症外,福島核災後,多種健康數據惡化的研究,由海內外學者陸續發表出來。Hagen Heinrich Scherb等人的研究指出,災後周產期死亡率增加,福島及其周圍尤為嚴重。日本醫科大學等團隊調查發現,福島縣未滿1500克的極低體重新生兒,災後增加了2~3倍(請見圖片二)。琉球大學名譽教授矢崎克馬分析,災後日本死亡率急增。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學研究發現,災後新生兒心臟異常顯著增加14.2%,應考慮核災影響。
非癌症疾病的惡化,在車諾比核災亦然。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非核醫師會IPPNW,在2011年發表的論文(第7頁第18點)寫道;據車諾比省官方資料,災後1987~1992年之間,疾病增加率在内分泌系為25倍、神經系為6倍、循環器官為44倍、消化器官為60倍、皮膚與皮下組織為50倍以上、筋肉・骨・心因性機能障害為53倍。
圖片說明:
圖片一::2020年8月,"TVU福島"報導,多位學者召開線上記者會,批判早野龍五論文,表示"圖表很可能是捏造的"。
圖片二:媒體報導,福島縣極低體重新生兒,災後增加2~3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