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模樣選書】陳慶祐《種日子的人》#贈書活動 參加辦法見文末
最近讀到的書當中,覺得最好看、最有趣,最誠摯,感動又發人省思的一本散文集,就是陳慶祐的這本《種日子的人》了。無論是書中提到離開都會走進鄉間從事農作,或十年來如此有毅力的持續紀錄,都不是簡單之事。田園生活,慶祐種不同東西也養許多生物,最佩服的是居然還養蜂採蜜,甚至種咖啡樹!除此之外,對我來說這本書還瀰漫各種形式的「生」與「死」。慶祐曾寫道「要把練習留在心裡」和「於是還在練習,真正自由的心,是沒有再見離別的」......一邊讀著這本書,一邊也讓我思考站在死亡的面前,我們的心,到底要怎麼「練習」去面對?就像慶祐是一個難以被歸類的人,這本書觸及的主題也無法只用一種類型來定位。一個有趣的人,一本有趣的書。
博客來:https://bit.ly/3p11afx
誠 品:https://bit.ly/32eLwmG
半農半╳的幸福斜槓主義
種瓜種菜種樹種花種日子
有人有狗有鳥有魚有生活
二〇一〇年,曾經待過電視、廣播、雜誌、出版、餐飲等不同領域的陳慶祐,辭去工作,四方尋覓,最終落腳新竹小縱谷中一處綠意環繞的小山坳,打造一個給自己和「農夫」、小狗一起生活的「綠色庇護所」。「綠色庇護所」是一個會長大的空間,漸漸長出鸚鵡,茶花園,老松柏,一大缸魚;長出訪客,孩子,老朋友新朋友,形形色色鄰居和故事;長出時間,身而為人的享樂與憂傷,一瞬示現的風花與體悟。十年間,陳慶祐持續以智慧型手機(三台與時並進的iPhone)紀錄文字、拍攝各色照片,像以鋤頭開墾土地那般,將心上所繫「綠色庇護所」大小事一一耕耘。
——贈書抽選參加方式——
三本新書贈送給「張維中。東京模樣」的讀者網友
參加抽選步驟如下:
1.請在本則貼文下留言,tag一位好友,回答:「田園生活,我要種(或養)●●●●」
●●●●請填上你想種的某類蔬果、花卉或是農作物,也可以是想養的某種生物或動物。
2.同時請轉貼分享本則貼文(必須設為公開,小編才能從中抽選)
活動時間:
2020年11月13日~11月16日23:59(台灣時間)
贈書寄送地址限台灣及離島
本活動贈書由 一葦文思 Gate Books 出版社提供贊助並寄送
#東京模樣選書 #維中的選擇
農夫散文集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入秋 ◎#鯨向海
入秋以後
夢變成一個需要腳程與裝備
才能到達的地方
夜晚是一座危橋
風雨中有暴漲的寂寞
沿途的樹葉已經轉黃
純真到老邁的小路
層巒疊嶂耗費體力
來回總共要花去多少哀傷與喜樂?
天候變化
林間蜂蝶時起
一片落葉的迷濛之美
卻更叫人難忘
有人栽種著香菇、玉米
有人狩獵巨霧
在日夜溫差最大的時刻
有人的姿色更甚一個春季
有人越走越深
需要多攜些衣物
備水及乾糧
有人卻只是需要一雙好走的鞋
踏過雪線的臨界
冬天是一個沒有聲音的所在
有人終於忘了那些季節變換
靜靜加入
壯觀的神木群
--
◎詩人簡介
生於台灣桃園,醫學系畢,目前為精神專科醫師。著有詩集《通緝犯》、《精神病院》、《犄角》。散文集《沿海岸線徵友》。
--
美術設計:簡妙如
攝影來源:黃盈瑩
--
◎微光黃盈瑩為你讀一首詩
此詩出自於《犄角》。
此首詩分為前後兩段,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可以留意前後兩段的情緒是如何連貫的。
在最開始的部分,詩人就說明了在入秋後,夢並不是隨時就可到達,提出了該有的準備工作。秋天,理所當然讓人想到收穫的季節,而夢,又何以與之相干?夢可能代表著理想的完成,好比農夫等待秋天來臨收割豐碩,都是一個結果,值得等待的結果。當夢無法直接到達,那必然是少了些什麼,待讀者仔細思想。接著提到了夜晚的意象,夜晚是連結到夢的,只是這個夜晚並不平靜,且在困難中的情緒是會被放大的。然後詩中出現了沿途、小路、來回等詞語,暗指一種實現前面所說的夢較為可能的途徑。途中的天氣是多變的,時而清晰,時而模糊不清,僅僅是一片落葉,都能打動了人心。接著詩人運用了一連串的有人,一條通往夢的道路,此刻多了不同細微的畫面,此段最後停留的句子,不禁使人納悶,有了好走的鞋,路就會爽朗許多嗎?
終究要踏過的是夢的幻想抑或是難行的道路?
冬天還是來臨了,不因為秋季而耽擱,夢或許也是如此。倒數第三句,回到了平靜,接受了自然的更迭與眼前的景色,而夢呢,不該受限的。
--
◎微光現代詩社介紹
微光現代詩社創立2011年,在創社社長的帶領下,今年邁入第七屆,六年來微光一直有不同的風格和創新,從第一屆開始製作屬於自己的社刊,第二屆首度舉辦「明信片詩展」,跳脫了刊物,走向了自製的文創,第三屆舉辦了大型的詩展「詩季」,在淡江大學的黑天鵝展示廳舉行,這也是微光第一場大型展示廳的展覽,在第四屆辦了第一屆「微光詩歌節」為期三個月的詩歌節,其中包含展覽、詩行動等活動,除了在淡江大學舉辦外,也擴展到校外,結合淡水的重建街,以及捷運快閃活動。第五屆嘗試了各種跨領域的結合,像是舞蹈、藝術、音樂等結合詩歌,讓現代詩的重新展現不同的面貌,並發行了正式出版的詩集《光合作用》。第六屆與校內視障資源中心合作,首次舉辦盲生讀詩計畫:聲明稿詩展,將社員詩作以點字詩、聲音詩的方式呈現,期待能以更多元的方式推廣現代詩。
已經走了六年的微光,在每屆不同社長的帶領下,每一年都有所改變,也展現了微光各種特色和樣貌,新的一年即將到來,第七屆的微光又將會是什麼樣子的風格呢?敬請期待!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08/20170826.html
農夫散文集 在 林文蓀 wensue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们南下北上一站接一站的走唱,遇到许多许多喜欢这首歌的听众。他们都是农夫,让《农夫》茁壮,终于成为一片稻田。《农夫》就这样生长出来了。但稻苗的生命有多久?有没有更多的农夫,继续插秧播种努力耕耘。
感谢各位。
農夫 ◎#曾翎龍
椰骨掃帚掃進黃昏。沙沙
沙沙,黃昏梳理他的髮
想起那年歉收的稻田,也如此裸問
嘰嘰逃離的小鳥
如一首歌。以鋤頭起奏
以鐮刀收音,以低垂稻穗疊高──
而他安坐門檻,已經
輕易不肯激動。那些高高低低
起起落落的,生命副歌
不就是搖飄如葉
榮枯。沙沙
沙沙。
他以椰骨掃帚梳理黃昏
黃昏掃進他的髮,他安坐
門檻,研磨手中的繭
緩緩張開──如他緩緩
犁過一行行菜埂。妻子
在後邊,沙,沙,鍋碟嘈雜
竟是
日常。大音希聲,一日
將靜
未靜,燕子已經歸來。嘰,嘰
走了那麼遠,宛若
不曾離開。他站起
轉身,發覺門檻高了。那門
咿呀──關住小孩當年的叫喊
初生的稻,還在田裡
漏夜滋長
--
◎作者簡介
曾翎龍,一九七六年生於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士毛月新村,祖籍廣東惠陽。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人類發展系畢業。
曾獲星洲日報花蹤文學獎、海鷗文學獎、林語堂文學獎、宗教文學獎等。現為《學海》周刊主編、有人出版社總編輯。著有詩集《有人以北》、散文集《我也曾經放牧時間》、散文集《回味江湖》。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Matthias Hinz(https://goo.gl/JYx6YK ),經裁剪、調整對比亮度後加上文字及Logo,依照CC2.0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 )
--
◎小編R Shu賞析
這首詩側寫年老的農夫,回顧起落的一生、今日與未來。第一段以「想起那年歉收的稻田」開始故事,第二段聚焦過往,一生起落,第三段敘述現在,回歸平凡,第四段由歸燕、孩童、漏夜抽長的稻禾,帶出未來。全詩至此,呈現一個圓──一個人循環的一生──並與稻田那樣春去秋來、周而復始的形象挽合。這個農人一生,正如我們所有人的生命,不那麼好也不那麼壞,曾經有過激動、失落,最終仍然回歸平凡:「沙,沙,鍋碟嘈雜/竟是/日常。」
特別的是,這首詩用了大量的擬聲,把大地感表現出來。從掃帚沙沙、風聲沙沙、鍋碟嘈雜的沙沙;逃離的小鳥與歸燕同樣嘰嘰鳴叫。這些又可收束於「大音希聲」,嘈雜一生,最重要的卻是最安靜沉穩的日常。
除了擬聲,這首詩也呈現很強的畫面感,並在其中堆疊歧義的意象。如果拍成電影,就是半透明浮水印畫面,譬如「他安坐/門檻,研磨手中的繭/緩緩張開──如他緩緩/犁過一行行菜埂。」、「那門/咿呀──關住小孩當年的叫喊」。
小編有幸,初遇這首詩是在馬來西亞籍的歌手林文蓀的歌聲裡。現場的功力+好詩為詞,讓我立馬變身迷妹。
個人覺得歌曲的節奏(可能是為了配合流行歌的習慣)快了一點,抹除了詩作的從容,建議先讀詩(用朗讀的!)後聽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LqHGBzDwc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6/05/20160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