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鹽
.
環南市場的隱藏傳播鏈還是沒斷.
.
環南市場第三次篩檢,有3位陽性,其中1位為舊案.
.
值得一提的是,這第三次篩檢並非全面篩檢,而只是針對熱區的「精準篩檢」,七月一日篩檢2786人,41個確診,隔了一個禮拜篩檢2433人有3個,今天篩檢1675個,還有3位,1例舊案.
.
篩檢的人數減少,數字卻沒有降低,雖沒有增加,但也無法清零,這代表著環南市場的隱藏傳播鏈,並沒有切斷,除此之外,熱區以外沒篩到的攤商,可能還有黑數.
.
「環南市場自治會會長林勝東透露,該獸肉區攤商是夫妻兩經營,先生PCR篩檢後為陽性,平時負責外送貨品,一天只會來2次,比較少和其他消費者或攤商接觸;另一名則是攤商家眷.」
.
暫且不說自治會長所述是否為真,他的話和柯文哲一樣,有著測不準原理,還有極度樂觀的想像,今天凌晨,他還打包票有信心清零,甚至提出荒謬的見解,開始假設攤商沒事,要防範的反而是消費者,甚至還說這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篩檢.
.
「林勝東說這次應該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篩檢了,目前場地與攤商都已經很乾淨,而且從業人員都打過疫苗,接下來要防範的就是來採買的消費者.他們會跟市府討論日後消費者是否也需要持陰性證明入場?」
.
結果馬上被打臉.
.
如果如他所言,確診攤商一天只來兩次市場,卻因此確診的話,那就表示環南市場的傳播鏈傳染情形依舊嚴重;而夫妻經營攤位,先生就算負責外送,妻子還在攤位上,若兩人同住,實在很難斷定妻子沒事,反而有可能在潛伏期當中;而自治會長或許想暗示,環南沒事,他們只來兩次,或者「病毒都是外面傳來的」,但先生四處送貨這點,就代表他們可能也把病毒也一起傳播出去,這更危險;同樣的,另一位如果是攤商家屬確診,那攤商也有可能只是在潛伏期當中而已,絕對不能稱,攤商都沒事.
.
在大規模篩檢的前一天,即有攤商反映,
.
「北市府昨清晨口頭通知,要環南市場的攤商周四不用再去篩檢,雖然昨天又有新增環南市場一起2戶、12人的家戶感染,但北市府打算僅採取九宮格篩檢,也就是說只針對確診攤販周遭九宮格的攤販人員做PCR篩檢,但全市場的周四大規模普篩則取消,並稱這是『精準篩檢』.」
.
「攤商不滿表示,北市府與其忙著發明新名詞,應該要將原本說好的第3次全員普篩做好,也很擔憂北市府因為沒有好好篩檢、匡列,再度造成環南市場的疫情再起,也感嘆表示,隨著中央派駐的指揮官王必勝一走,原本執行好好的大規模篩檢就沒了.」
.
北市府回應,「針對熱區篩檢符合公衛專業」,
.
「台北市政府發言人陳智菡說,北農、環南大型批發市場,6月21日起陸續為1.8萬名市場從業人員接種,以疫苗須兩週發揮效力來推算,從業人員已陸續產生抗體,北市政策原是一面打疫苗、一面篩檢,當接種普及達到部分群體免疫,篩檢就只需針對熱區,此策略符合公衛專業;防疫在不同階段應有不同做法,該爆料攤商恐怕對實際狀況不甚理解,說法也有很多錯誤之處.」
.
他們還說到了關鍵之處,
.
「近1週來,攤商篩檢都只有1、2例零星個案,北農疫情早在聯合前進指揮所成立前即已控制,片面不實之臆測只是製造恐慌.」
.
恩,好的,又是「零星個案」.
.
我們可以從北市發言人的說詞,看出,他們仍然停留在「在辦公室吹冷氣、看數據」的階段,北市府「一邊打疫苗、一邊篩檢」,是全然錯誤的防疫策略,當初,造成了「不等篩檢結果」就去打疫苗的情形,甚至有人沒有篩檢就施打疫苗,而施打疫苗的過程又造成大規模群聚,這使得結果出現了打完疫苗,被通知確診的情形,「一邊打疫苗、一邊篩檢」,造成的就是打疫苗的過程發生感染,如果是在當時感染,那麼,等於當時的疫苗並沒有發生作用,現在又有可能被篩出來有症狀.
.
「以疫苗須兩週發揮效力來推算,從業人員已陸續產生抗體」,所以「當接種普及達到部分群體免疫,篩檢就只需針對熱區」,這又是把疫苗當萬靈丹的嚴重錯誤迷思,小學生算術般的直覺思考,環南市場打疫苗,只打一劑,保護力是有限的,兩周後產生保護力,因此這個保護力可以達成群體免疫,環南市場就不會有人確診,這完全是過度推演.一劑疫苗只能產生些許保護力,預防重症的情境為主,但打了疫苗以後,仍然可能會被傳染,更不代表可以省略原本的全面篩檢,假定其他人都沒事,只要篩熱區就好.
.
打了疫苗,你仍然要進行防疫基本功,如果你只打一劑,那就跟穿了內褲沒兩樣,而14天後產生的保護力,是現在才開始發生,這過程並不能保證沒有感染和潛伏的可能,這就像穿著一條內褲,14天後才有保護雞雞的效果,現在剛過14天,才剛產生一些可憐的效果,你就假定過往的這些剛穿上內褲的日子,都是安全的日子,連衣服都不用穿了,可以四處去裸奔了.
.
更遑論,把精簡當成「精準」.
.
柯文哲稱,「今天篩檢1675個,會再看效果怎麼樣,而且先前打了疫苗,理論上現在應該要發揮效果,就看今天最後結果如何?」
.
結果就是這樣,3人陽性,1例舊案.
.
好響的耳光.
.
疫苗,是在未被感染的人身上,產生抗體,阻絕病毒,但是仍有機率性,是有保護力而不是完全不會染疫,若在施打過程中被感染,或者已經感染者的身上施打,是無法當下消滅病毒或治療疾病的,更遑論遏止傳播.
.
北市府的說法,對實際狀況不了解,延續「邊打邊篩」的策略,完全不符合公衛專業.
.
更嚴重的錯誤,就是「假定零星個案」的「差不多防疫主義」,這一點,神父先前已經指出,這樣的思維,就是造成環南市場破口的原因.
.
環南市場經歷了這段「差不多防疫」,荼毒已深,6月12日,自治會長說「環南市場有一千多名攤商,僅篩270人後就撤離,僅說要去熱區篩檢」,一開始規劃6梯次篩檢,最後卻只剩3梯,沒快篩完就撤走,要沒篩的人自己去篩,又說快篩團隊要去打疫苗,6月23日,爆出22名確診,又說是零星個案,許淑華議員說「2800名攤商只篩790人佔28%是不夠的!剩下72%可能早有潛在確診者,放任不管就是放任疫情爆炸!」,這個,快篩一半,沒篩完,確診當作零星個案,就是「差不多防疫」的藍本.
.
現在,篩了三次,第三次還是精簡篩的,又篩出了人,又說是零星個案,儼然又要假定環南沒事了.
.
如果一個地方篩了三次,卻不斷篩出確診者,那麼,就代表有事而非沒事,更應該以警戒的態度來看待這件事,無論是陰性者在擺攤過程中染疫,還是潛伏期當中陰性轉陽性,都代表著事情沒有完全被解決,隱藏的傳播鏈還存在,環南市場仍然處在風險當中,更要進行疫調和匡列,並繼續全面篩檢,每一次都不能打折,直到這個地方確定沒有感染疑慮為止.
.
至於自治會長提的什麼「消費者需持陰性證明才可入場」,實在荒謬,與其提這種意見,不如直接休市比較快,你要婆婆媽媽們買菜還要去做篩檢,那就是叫他們不要去買罷了;然後你連攤商的篩檢都做得不徹底,2700人的篩檢都沒辦法做好做滿,你要求更廣大的消費者群每個人都要自行篩檢,這還是捨本逐末,自己掃地掃不乾淨,反而要求全世界的人身上不准有細菌,這就是柯文哲典型的「務虛」思維,王必勝口中的「本位主義」,應該做的你不去做,不應該去做的你要求別人必須做,只是把責任往外推卸而已.
.
另外,神父必須批評一下中央,聯合指揮中心關太早了,中央更不應該妄想「台北市自己能做得很好」,這也是一種本位主義,今天就是台北市沒有這個能力,所以才需要中央介入,基本上,台北市政府是不可信任的,到現在還在迷信「邊打邊篩」、「疫苗無敵論」、「有打疫苗不可能有事」、「假定都是零星個案」這些「差不多防疫主義」,把防疫重責大任下放給他們,完全是小孩開大車.
.
應比照苗栗晶圓廠、屏東變種病毒事件,等到完全清零了,確定沒事,請再離開,否則也是「做一半就跑掉」.
.
我知道,中央再協助台北市的過程,面臨相當龐大的阻力,就是北市府屢屢的政治操作和不合作和抵抗的態度,這是環南市場和其他地方不同的特殊因子-我們存在著一群沒有專業只會搞政治的人,在掌握台北市民的生死,但也因為如此,中央仍然還是必須以萬華以及台北市民的福祉為重,台北市一直無法清零,全台灣都受害.
.
我知道中央有許多委屈,面臨地方的對抗態度,和無謂的心理防禦機制,極度的自我中心,讓許多正常的防疫模式和專業態度無法施展,北市府的政治大於防疫,環南市場自治會長嗆林事件就是個例子,該自治會長居然在防疫記者會上,為了柯市府不能被批評,指著立委大罵,然後對著一干部會首長和全台總指揮官噴口水,事後甚至還接受一干媒體訪問,口罩沒戴好,露出鼻子受訪,稱林是在「捧中央覽」,神父必須說,以防疫的角度來看,這完全是一種無知而且危險的行為,那就是一個口罩沒戴好,有感染疑慮的人,在疫區不自覺的進行飛沫傳播,還有旁邊不明所以,不斷叫囂自治會長一脈的群眾,他們完全沒有自己可能遭受感染的自覺.
.
而更諷刺的是,台北市長指控這是中央「設局」,台北市副市長發臉書稱是還原過程「想看戲的人應該很失望!」,這些,全都是將他們個人對於他人的猜忌和不理性的妄想,加諸在防疫工作上,本來就已經是防疫失敗,造成了染疫結果,怎麼會想像自己「沒有失敗」然後別人希望來「看起來失敗」?本來就是爛戲一場,大家都看在眼裡,哪來的「設局看好戲」之說?這些不實指控都不用證據的嗎?這群政客疑神疑鬼,懷疑別人都要對自己不利,而不是自己防疫的無能還有對於專業的蔑視與無知,造成萬華攤商和台北人的無謂犧牲,拿他們性命和身家安全開玩笑,他們不是你個人卸責日記裡的句點,也不會是你拿來披在身上保護自己政治利益的屍體的皮,老話一句,把這些發臉書和政治操作的時間用來防疫,萬華的疫情不會是如此.
.
上週,第二次篩檢,環南自治會幹事確診,自治會長被列自主管理,不知他現在隔離滿了沒?實在令人捏一把冷汗,更凸顯了他當初行為的錯誤,而且,風險最大的,恐怕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因為他搶他的麥克風,是如此接近口罩,然後嗆完人又拿去用,本身的位置,又站著離自治會長最接近,不是戴了口罩,就能完全遮蔽飛沫從空隙流出.
.
我知道中央面對這些跟防疫無關,根本多餘而且具有風險的事,是多麼的無奈,但神父仍必須說,越到最後的防疫階段,越是艱困而且必須關注的,因為人們往往心態在此時鬆懈,認為「已經沒事了」,接著就開始放任、不積極、省略、不作為.
.
而偏偏,每一個大規模群聚,都是從一兩例開始的,病毒的傳染力就是這麼強,如果當初北農能早點篩檢,而不是隱匿,環南市場不是篩一半跑掉,而是好好篩完全部的人,萬華茶室不是只關三天,疫調不確實,那麼,今天,或許疫情不會到如此的地步.
.
擴散,然後控制,控制中的收尾,那其實就是等於擴散的一開始,這時候更加不能放鬆,更加必須嚴謹的對待,這時的加大篩檢範圍,加強匡列管制,是CP值最高的,是最有效的,最省成本的,因為你只要好好做完篩檢,好好的看管剩下的案例,確保到零為止,完全就能省去大規模感染所造成的醫療資源消耗,只要多做一點,就等於未來的百分之百.
.
另外,此次也反映了攤商家屬被感染的問題,攤商回去住處,可能傳染給家人,亦可能造成社區傳播,特別是萬華的房子是相當密集窄小的,而且有許多老社區,社區之間的房子,不同戶之間基本上就像是同一棟旅館的隔壁房間一樣,要做好感控十分困難,所以攤商確診,只匡列家屬居家隔離是不夠的,家屬可能滿14天就當作沒事解隔離,最好的方式,就是儘管確診家屬當下被驗出為陰性,隔離期滿之後,再做一次篩檢,比較安全,對於整體防治社區感染來說,也較為保險.以環南市場為例,第一次檢驗為陰性,第二次變陽性,這個潛伏期和不確定性是存在的,又以環南市場相關的家戶傳染為例,「一對母女經常在環南市場補貨,兩人7月1日PCR篩檢確診,還有兩個兒子、一個媳婦及一名外傭7月2日接受PCR採檢時是陰性,但之後有不舒服的症狀,再度採檢全部確診,且Ct值都非常低.」
.
「黃珊珊表示,而這攤商家族也傳染給妯娌,因為該攤商與大哥的太太,兩家人感情很好,常常會去找大嫂聊天,造成大嫂同住家人也因為這樣家戶感染,大嫂家一個兒子、一個媳婦及三個孫子都確診,兩家庭加起來是12人確診.」
.
從文中來看,第二次PCR檢驗是發現的時機,被採檢陰性的人,等到有症狀的時候再採檢,相隔5日或7日,陰性仍會轉陽,如果沒症狀或忍者不通報,即有可能解隔以後,繼續傳播,因此,神父認為環南相關個案,被匡列的家屬,應在解除隔離後,篩檢第二次,確保沒事,杜絕社區傳播的可能.
.
我不確定這有沒有做,但以神父對面來說,他們家屬一開始是陰性,現在即將解隔離,目前我沒有得到他們要再去篩檢的資訊.
.
神父建議,中央繼續接管環南市場,誠如環南攤商所反映的,一切的歷史正在重演,北市府說是零星個案,自治會長保證平安,然後篩檢又開始不確實了,這完全就是「暴風雨前的節奏」.
.
那位基層攤商說「中央派駐的指揮官王必勝一走,原本執行好好的大規模篩檢就沒了」,這是有道理,我講白了,王必勝就算什麼事也沒幹,坐在那一整天,都有使民眾心安,督促北市府做完防疫工作而不鬆懈的功能,就像一個小屁孩需要一個嚴格的監護人一樣.
.
懇請指揮中心,陪萬華和台北市走完防疫最後一哩路,我們已經有如此無能的市長,也因此,台北市更需要強力的後援.
.
柯文哲的差勁與王必勝的善良,台北市民都看在眼裡,台北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請指揮中心不用擔心,放手去做,台北市民都會做你們的後盾,BROTHER.
.
.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小雨 #chiujohnson70 tomoyo的贊助
.
【贊助神父的菸 發出萬華之聲】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
「迷信行為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迷信行為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迷信行為例子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迷信行為例子 在 矽谷輕鬆談 Just Kidding Tech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迷信行為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迷信行為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迷信行為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迷信行為例子 在 都是有這種特質~十分鐘帶你認識邪教控制手法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迷信行為例子 在 MY 心理学- 我曾经一度无法理解和包容迷信这件事。我的大伯 ... 的評價
迷信行為例子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恐懼的輪迴 🇲🇲
「當日夜交替,恐懼與抗爭的輪迴...」緬甸示威者於3月8日在各大城市發起全國總罷工,呼籲民眾罷工走上街頭施壓軍政府。而不甘示弱的軍政府除了早前佔領各大城市的醫院和大學之外,也加強鎮壓力道,導致昨天至少有三名示威者在混亂中頭部中彈死亡。自2月1日軍方發起政變至今,已經有至少50名示威者死亡,約1,800人被逮捕。隨著民怨加深,緬甸最大城市仰光當然亦加入罷工行列,當天有許多店家、工廠和銀行都關起門來,民眾持續上街抗議。不過街道上除了連日抗爭的痕跡——催淚彈、橡膠子彈、血跡、磚塊等等,還出現了一排又一排高高掛起的筒裙。當飄揚的筒裙擋在前線示威者面前,這代表什麼?
.
自政變後實施宵禁以來,仰光的三橋區(Sanchaung)仍有民眾違抗宵禁,上街抗議。軍方於3月8日晚圍堵三橋區約200名示威者,同時挨家挨戶搜查,聲言要懲罰任何來自三橋區外的示威者。根據《彭博社》報導,一位目擊者居民表示,「軍方已經封鎖(三橋區)四條主要的道路,示威者根本無處可逃,只能在附近居民的支持下躲進大樓裡。」
.
軍方在搜查過程中,街道不斷傳出槍聲;從拍攝的影片也可看見,示威者在街道上竄逃、軍方將武器指向沿路的房子,辱罵女性示威者為「妓女」,威脅要射殺示威者。
.
為此,憤怒的仰光民眾不顧宵禁上街抗議,要求軍方釋放受困的示威者。聯合國秘書長也呼籲軍方克制行為,釋放所有的示威群眾。所幸軍方在清晨時間漸漸撤退,原受困的示威者也得以被釋放離開。「有很多人提供免費的便車,他們都很歡迎示威者!」一名年輕示威者Shar Ya Mone告訴《路透社》,她當時和其他15至20人被困在三橋區的一棟建築裡,順利逃離追捕。她表示將會繼續抗爭,「直到獨裁政權總結。」
.
示威的抗爭能量在夜晚的宵禁時間會被削弱,不僅網路被封鎖難以得到消息,配槍的軍方會在夜裡巡邏、對空鳴槍。不過當場景交替成白天之後,示威者便有機會利用各種方式——將筒裙、磚塊設置成路障、將軍隊總司令敏昂來的照片貼在任何防禦道具上——與軍方對抗。
.
在白天的抗爭景象裡,「筒裙」(Longyi,也稱為籠基;女性穿的稱htamein)是極具緬甸地方特色的示威方式。筒裙為緬甸傳統服飾,是一塊繫在腰間上、長方形的布,人們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調整筒裙的長度。筒裙舒適透風,也因此成為緬甸人的日常穿著。不過女性的筒裙()卻被視為不潔之物,因此緬甸人都會避俗,不將女性的筒裙掛在超過人頭的高度,以免招來不幸。
.
抗爭演變至今越發激烈,筒裙的出現也意味著越來越多女性加入前線,成為運動重要的力量。這些女性在3月8號罷工當天——同時也是國際婦女節——舉起筒裙高喊:
.
「我們的筒裙,我們的國旗、我們的勝利!」(Our Sarong, Our Flag, Our Victory)
.
她們不僅將筒裙高高掛起,還將之綁在竹竿上當旗幟揮舞,象徵對抗軍方,也挑戰緬甸長久以來的父權體制。而男性示威者也將筒裙戴在頭上設計成各種造型,表示對女性的支持。
.
這一招對於迷信的軍方而言確實奏效,他們深信女性的下部以及遮蓋於此的筒裙會削弱男性的力量。因此,從鄉下地區到大城市如仰光的大街上開始出現一排排如旗幟般飄揚、五顏六色的筒裙,甚至還有女性的貼身衣物。這些筒裙和貼身衣物擋在示威者前方,一時間成了為示威者爭取緩衝時間和空間的保護屏障;同時也將軍方阻擋開來,成了軍方們寸步難行的障礙。
.
「年輕一代已經不再迷信了,但軍方卻深信不疑,這成了他們的弱點。所以當發生緊急狀況,我們就可以爭取更多時間撤離!」其中一名示威者在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從民眾拍攝的影片看來,警察和軍方在移除掉高掛的筒裙後,才願意繼續前進。筒裙效應之大甚至讓軍方在日前臨時發布緊急命令,禁止女性將筒裙高掛在僧侶或男性可以行走的地方,部分地區更出現軍方焚燒筒裙的畫面。
.
緬甸政變至今已36天,隨著衝突越來越激烈,從香港和泰國示威中吸取經驗的緬甸民眾也開展出屬於緬甸、多元的對抗方式,尤其民間的能量也有凝聚的機會,此次正視女性的筒裙革命便是最好的例子之一。此外,也有越來越多民眾無視軍方威脅加入公民抗命運動(CDM),也有部分軍警方辭職加入抗爭。這一些逐漸凝聚的能量接下來會如何轉化,又是否有機會成功施壓軍政府釋放翁山蘇姬?
.
對此,軍政府的應對方式自然是加強鎮壓力道和恐嚇,同時斷絕任何可能的反抗能量。軍方目前已宣布吊銷五家獨立媒體的執照,同時緬甸國營電視台MRTV日前更宣布:「在試圖將傷亡降低到最小程度的同時,多數人要求完全、徹底的穩定,並且呼籲採取更有效的方式來制止動亂。」透過國營電視台,緬甸軍方的言下之意也是:政府的耐心已經耗盡。
.
Photo credit:(1)RT:軍方3月8日晚封鎖三橋區(2)民眾拍攝影片:軍警拉扯民眾頭髮。(3)/(4)AFP:除了畫面中的筒裙,部分民眾拍攝的照片裡也出現高掛的女性貼身衣物
.
#緬甸 #緬甸政變 #HearTheVoiceOfMyanmar #翁山蘇姬 #whatishappeninginmyanmar #myanmarprotests #militarycoup #kyalsin #angelkyalsin #mandalay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迷信行為例子 在 矽谷輕鬆談 Just Kidding Tech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S1E38 矽谷資深軟體工程師後疫情時代面試心得 Facebook/Robinhood/Coinbase/DoorDash
2020 年是個動蕩不安的一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公司都在年中進行了規模不小的裁員,包含大家耳熟能詳的 Airbnb、Uber、Lyft、Yelp、LinkedIn、Mozilla、Intuit、Salesforce 以及 WeWork 等等族繁不及備載。根據 layoffs.fyi 的統計,這波裁員潮集中在今年的 3 月到 7 月,8 月以後逐漸趨緩。
這對於在這段期間要找工作的絕對不是件好事,因為很多人被裁員,意味著同樣的職缺會有更多競爭者,也因為景氣不好以及疫情不確定性的關係,很多公司開始減緩招人的腳步。不過 7、8 月以後情況逐漸好轉,隨著美國各大城市解除封城,人們意識到必須跟疫情共存好一陣子,於是實體經濟活動恢復了,美國人畢竟是擁有自由的靈魂不能隨便被囚禁的呀!最近是美國各公司的財報季,各大科技公司紛紛發布第 3 季的財報,表現都非常好,也應證了在疫情下經濟轉好的事實。
我在 8 月下旬的時候開始投遞履歷,9 月初開始電話面試,10 月中結束 Onsite 面試 (都是線上進行),面試了四間公司:Facebook、Robinhood、Coinbase 以及 DoorDash,最後拿了前三間公司的 Offer,級別都是資深工程師。在這篇文章我會分享各公司的面試流程以及體驗、我做了什麼準備、怎麼談薪水以及我最後的決定,希望可以對在美國求職的人有幫助!由於有簽保密協定的關係,我只會提到面試的流程,不會提到具體的題目以及 Offer 數字。
Medium 文章好讀版 https://bit.ly/2Ii9vLc
Apple Podcasts https://apple.co/36fLCMh
Spotify https://spoti.fi/2IcyJdv
#面試的動機
蛤!?面試不就是為了換工作嗎?對大部分的人或許是如此,但對我而言這次並沒有非換工作不可的理由。我在 Square 待了三年多,整體的滿意度一直都很好,公司的股票從我加入以後基本上都是一個上漲的趨勢,最近也來到歷史新高。一年多前從 Android 開發換到後端的 Traffic Infrastructure 組以後,更是一直處在學習的狀態,了解怎麼規模化公司的後端架構,支援更多的應用場景,工作上也需要一直動腦,思考各種方法的優缺點、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並且撰寫許多技術文件,負責的專案也很有影響力,最近的成果是把公司很重要的 reverse proxy 升級成 Envoy,讓系統的效能更好並且支援更多新的功能。或許因為疫情一直在家工作的關係讓我有點工作倦怠,但這個倦怠並不是源自於工作的不開心,而是真的在家太久了,很需要好好放個長假讓腦袋放空充電一下。
言歸正傳,這次面試的主要目的是測試自己的市場價值,看看自己能否適應資深工程師面試的強度,畢竟上次面試已經是四年前了 (當時的面試心得),很多當時對於面試的理解也需要進行修正,我的心態是保持開放的態度,如果遇到很好的機會,當然可以考慮換工作,沒有的話待在現在的公司也很好!另外我自己過去的主要經驗都是 Android 行動開發,在後端只有一年多的經驗,也很好奇這些公司會不會讓我面資深後端的缺,還是會將我過去經驗打折?事實證明是我多慮了,我面的這幾間公司都有把我在 Android 的年資完整算進去,最後也給了我資深軟體工程師的 Offer,Facebook 甚至幫我安排 E6 (Staff Level) 的面試,只是因為系統設計表現得不夠好,最後給我的是 E5 (Senior Level) 的 Offer。
我還蠻建議大家即便沒有特別想換工作,也可以定期去外面面試看看,在沒有非換不可的情況下,習慣面試的緊張感跟壓力,這樣會讓你以後的面試更自在,跟面試官可以像是在平常工作時一樣互動,發揮自己的實力。一開始會有這個觀念是在幾年前讀 hello, startup 這本書時看到,作者建議大家每一年定期去外面面試,審視自己的能力,進而補足自己不夠好的地方,當然我覺得每一年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有點難,畢竟邊工作邊準備面試不是易事,而且還得跟公司請假去面試,但至少每兩三年可以去外面看看,避免自己的能力跟求職市場脫勾太久。在矽谷以專門招收資深工程師聞名的 Neflix 甚至在他們的文化守則裡提到:「員工的薪水取決於他們個人最高的市場價值,我們鼓勵員工去外面面試並且跟他們的主管討論,我們認為這是健康的行為。」
#資深工程師的優勢
在一般情況下,5 年以上工作經驗可以面資深工程師 (L5) 的職位,10 年以上工作經驗可以面 Staff level (L6) 以上的職位,我有約 6.5 年的工作經驗 (3 年台灣 + 3.5 年美國),所有公司都是讓我面資深工程師以上的職缺。
這次找工作我感受最深刻的事情就是:我再也不用海投一大堆公司了!四年前當我還是求職市場裡的菜雞的時候,投了超過 150 間公司,只有 1x 間公司回應我,轉換率不到 10%。這次 Facebook 跟 Robinhood 都是 recruiter 主動從 LinkedIn 聯繫我進行面試邀請,Facebook 的 recruiter 更是從 2019 年初就開始定期聯絡我,到後面我真的不好意思持續拒絕她,於是接受了面試的邀請,真的還蠻感謝她不斷地嘗試,讓我定期思考一下要不要面試。Coinbase 跟 DoorDash 我都是從官網直接投履歷,沒有透過內推,一個禮拜內就收到了 recruiter 的來信,而這也是我唯二主動申請的公司,真的從以前我找工作,到現在變成是工作機會找上我了。
另一個很大的改變是:刷題不再是最重要的一環。隨著你越來越資深,系統設計跟行為面試所佔的比例也會越來越高,而且除了年資以外,這兩種面試的表現基本上就決定了你的職等,Facebook 的 recruiter 也在電話中跟我說,針對比較資深的應徵者,Coding 的要求會比較寬容 (lenient),所以建議大家不要對刷題過度著迷,一昧的追求題數不是好事,而是應該重質不重量,題目是無限但觀念是有限的。
最後一個體悟是在拿到 Offer 之後,談判的空間變得很大。美國科技業的求職市場一直是呈現一個兩極化的狀態,對於剛畢業的人來說,競爭者多而且職缺少,公司有較高的話語權。但是當你是資深工程師以上的時候,情況就反過來了,大多數公司不管景氣如何,任何時候都在招有經驗的工程師,職缺一直開在那但總是招不滿。上次找工作的時候,能夠讓公司提高年薪 1 ~ 2 萬美金就歡天喜地了,但是這次有兩家公司給我的初始 Offer 跟最終 Offer 都差了好幾萬美金。
#準備過程
軟體工程師的面試主要分成三種:Coding、系統設計以及行為面試。我自己是花比較多時間在系統設計上面,再來是 Coding,最後是行為面試。
關於系統設計的準備,我在軟體工程師系統設計面試準備指南有比較完整的介紹,這邊補充說明一下,準備系統設計最好的方法是來自於工作,最好你工作上就是要去思考怎麼設計系統,各種方法的優缺點以及思考各種 edge case 以及解法,這樣子學到的深度跟廣度都遠多於看那些準備素材。如果工作上沒有碰到也沒關係,可以先從 system design primer 看起,理解系統設計的各種面向。另外我推薦看一些公司的 Tech talk 來了解他們實際上怎麼設計系統,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不同方法的 Trade-off 又是什麼,理解為什麼要做這個決定是最重要的。如果已經接近面試了,建議可以看 InterviewBit 的系統設計篇,總共有八題,我認為寫的還蠻好的,比 Grokking the System Design Interview 還深入,看個兩次完整理解以後對面試很有幫助。
Coding 的部分我還是要再強調一次,不要過度迷信刷題的數量,應該要重質不重量,重點放在在訓練你的解題思維以及邏輯思考,練習使用常見的資料結構並且把想法轉成可以執行的程式碼。剛開始寫題目的朋友,我會建議相同的題型一起刷,培養對同類型題目的敏銳度,題目難度主要以 Medium 為主,搭配少量的 Hard 題。
很多題目一開始寫不出來,或是寫不出最佳解是很正常的,如果一題你卡超過一個小時,建議可以參考討論區的最佳解,但是切忌直接照抄別人的解答,因為那可能不是最適合你的方式,比較推薦的方式是你去理解背後的演算法,清楚地知道每一個步驟,再用你自己方式寫出來,這樣即使換了一個程式語言,你應該也可以寫得出來。當你開始發現沒看過的題目你也可以自己想出最佳解,並且實作出來,程式碼也很精簡,那代表你已經成功培養出解題的思維了。
我自己還會做一件事,就是想辦法分辨好的題目跟壞的題目,有一些題目的答案很明顯就只適用於這一題,用一些很特殊且不好理解的方法、實際上工作也不可能用到,這類型的題目我就不會花太多心思在上面,如果真的被考到,我會認為這是面試官的不用心。相反地,有一些好的題目:在觀念上很實用、有好幾種解法、工作上有機會用到或是系列題,這種就很值得練習,比方說 Graph 或是 Design 題就是我很喜歡的類型。
雖然說題數不重要,還是提供我的數據給大家參考,我在寫了 50 題的時候開始安排電話面試,最後一個 Onsite 結束時寫了約 120 題,我是以比較新的題目以及高頻題為主。
最後是行為面試,要再細分的話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 Project Deep Dive,你選一個你最近做過的專案,解釋一下專案內容、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你的角色是什麼、最後的成果以及中間遇到的困難,另一種面試是來判斷你是否符合公司的文化以及價值,衡量你過去解決衝突跟溝通的能力。不管是哪一種面試,只要你好好回顧你過去做過的事情,能夠完整講述前因後果,把自己的故事清楚地講給面試官聽,輔佐一些例子,基本上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遠距面試 #VirtualOnsite
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都在家工作,所以所有的面試包含電話面試都改成線上視訊進行,這個情況至少要到 2021 年的夏天。遠端面試的好處就是你不需要舟車勞頓,時間安排上也比較彈性,但是壞處是跟面試官的溝通比較沒那麼順暢,線上的交流絕對是沒有實體見面來得好,而且有的面試官網路很差,我甚至有遇到差到面試官需要把影像關掉的情況。
另一個要注意的點是,系統設計的面試會需要用到線上白板來畫圖,我自己覺得沒有實體的白板順暢,主要有兩種方法,你可以使用 iPad 搭配 Apple pen,或是用鍵盤滑鼠直接拉,選一個自己習慣的方式,面試前稍微熟悉一下白板軟體的使用,面試也會比較順利。
#DoorDash
第一輪是一個小時的電話面試,前 20 分鐘聊過去的工作經驗以及這個組在做的事,後 40 分鐘 Coding。題目是一道經典的 Hard 題,我對於該題印象很模糊,於是在面試中慢慢想,最後是有跌跌撞撞的寫出來,當時自我感覺良好,面試官給我的感覺也蠻算滿意的,但是隔天還是收到了拒信。事後回想應該是因為這是經典題,所以標準相對高,我並不是一次就寫對,而是慢慢修正,所以相對於其他應徵者表現不算太突出。
#Robinhood
他們家固定有兩輪各一個小時的電話面試,第一輪前 15 分鐘給你一段程式碼,要找到潛在的 bug 並且問你要怎麼修正,後面 45 分鐘 coding,題目比較偏向 Robinhood 工作上會遇到的演算法題。第二輪是系統設計,這是我第一個系統設計面試,微緊張,原本以為表現不夠好,但從 recruiter 那得到的反饋是還蠻好的。
Onsite 出乎我意料只有三輪,一輪 45 分鐘 coding,一輪一小時的系統設計,以及 45 分鐘的 Project Deep Dive,Coding 也比較偏向實作工作上會遇到的問題,面試官提到不用特別在意效能,以實作出來並且跑過測資為主,最後 10 個測資我只過了 9 個,不算完美。接下來兩輪跟面試官都聊得蠻開心的,並且有蠻不錯的討論,最後順利拿到 Offer!面 Project Deep Dive 有個小插曲,面試官到一半網路突然掛了,他後半段只能打電話加入簡直尷尬。
#Coinbase
Coinbase 的面試體驗是所有公司裡最讚的!從面試的流程跟題目都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用心,面試官的平均素質也很好,你可以感受到他們是真心想要認識你這個人,面試過程中對於很多問題都有深入地討論,對於我問的問題他們往往也能給出很好很真誠的答案。
不過他們的面試過程也是最累的,電面是一小時的 Coding,Onsite 總共有五輪,其中居然有兩輪各 90 分鐘的 Coding!你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使用平常的開發環境,並且分享螢幕,題目不是傳統的演算法題,而是要你實作一個小型專案,其中一輪是實作一個小遊戲,另一輪則是實作一個系統,最後要 call Coinbase 的 API,所以對於送出網路請求並且處理 JSON 要有一定的熟悉度才行。整體的面試過程還蠻好玩的,面試官也會幫你,但一輪 90 分鐘真的有點太久。另外有一輪一小時的系統設計,以及各 30 分鐘的行為面試跟 Hiring Manager 面試。總共五輪五小時,中間休息一小時,面完真的氣力放盡了。我對整體的表現還算滿意,沒有一輪有感覺明顯不好,最後順利拿到了 Offer。
#Facebook
雖然 Facebook 都是進去以後再經過 Bootcamp 新生訓練選組,但是應徵的時候就要分不同的 Track,主要的分類有 Product、Infrastructure、Android、iOS 以及 Machine learning,Coding 的部分應該都差不多,而系統設計會根據你選的 Track 而有所不同。recruiter 一直建議我選 Android ,畢竟我的履歷上 Android 還是佔了一大部分,她提到 Facebook 現階段非常缺 Android 的人,不過她也補充說明這不代表面試的標準會比較低就是了。我最後還是堅持選擇面 Infrastructure,這樣對我來說準備起來比較方便,不用再額外花心思準備 Android。
我的 recruiter 覺得我可能也適合面另一個職缺 Production Engineer,於是就介紹了另一個 recruiter 給我,我可以選擇同時面兩個缺,最後如果拿到兩個 Offer 可以到時候再決定。實際聊過以後我還是婉拒了,因為不想花時間準備 Linux System 面試。
我們也聊到了預期的級別,她說以我的經驗我可以選擇面 E5 或 E6,這讓我感到蠻意外的啦,平心而論我認為不管是年資和能力我都還沒有到 Staff Engineer 的水準,不過既然 E6 只比 E5 多一輪系統設計面試,我就大膽地挑戰 E6 了!
Facebook 除了系統設計是一小時以外,其餘的面試都是 45 分鐘,電話面試是一輪 coding,Onsite 總共有五輪,兩輪 coding、兩輪系統設計以及一輪的行為面試。最後 Facebook 給了我 E5 的 Offer,原因是兩輪系統設計一輪還不錯另外一輪普普,沒有達到 E6 的標準。
雖然我最後有拿到 Offer,但我還是必須說 Facebook 的面試體驗蠻差的,面試官給我的感覺是他們不在乎我這個人,只想趕快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地蒐集一些訊號來判斷我有沒有通過,我並不反對有效率地蒐集一些訊號,但是面試是雙向的,作為應徵者的我們同樣也在面試這間公司,面試時我也在看未來我會不會想要跟這個面試官一起工作?而 Facebook 在我的標準裡顯然是不及格的。當然也有可能是我運氣不好,剛好遇到這樣子的面試官,但這也代表 Facebook 對於面試官的訓練不夠嚴謹,導致素質參差不齊,又或者是面試體驗並不在 Facebook 優先考慮的事情,不管是什麼原因,這都是一個警訊。
這個現象在 Coding 面試尤其明顯,面試官就是在看你能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快速寫出最佳解。不過我倒是沒想到在行為面試也會遇到一樣的問題,我的面試官就按著他預先準備好的問題一個一個問,大部分的時間他的眼睛都盯著螢幕在做筆記,我實在是不確定他有沒有在聽我說話,有時甚至還會問我剛剛已經回答過的內容。
除此之外,Facebook 要求在 45 分鐘內解出兩道程式題,通常都是 LeetCode 原題並且要求最佳解,即使這種面試或許對我是有利的 (其中一輪我只花了 30 分鐘就寫出兩題的最佳解,然後我們閒聊了 15 分鐘),但我認為這種填鴨式的面試方式完全不能反應一個人的工作表現,這或許可以招到一定聰明程度以上的人,但是他們不一定是個好的工程師或是很好合作的人。我認為維持這種大考式的 Coding 面試也是一種偷懶的表現,但這個面試形式卻會深深地影響招進去的人的類型,是我的話我會盡量避免跟這類型的人合作,因為我認為思考過程跟溝通比你能不能快速寫出最佳解還要重要。
如果這段文字有冒犯到在 Facebook 工作的朋友的話,我在這邊先說聲抱歉,但這確實是我面試完以後真實的感受。
#談薪水
近年來由於 levels.fyi 的關係薪水變得越來越透明,這對求職者來說是個好事,你可以知道某公司的某個級別合理的薪資範圍在哪裡。如果你對談薪水這個主題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這兩篇經典文章:
1. Ten Rules for Negotiating a Job Offer https://haseebq.com/my-ten-rules-for-negotiating-a-job-offer/
2. How Not to Bomb Your Offer Negotiation https://haseebq.com/how-not-to-bomb-your-offer-negotiation/
我自己談薪水的策略沒有那兩篇文章寫得那麼複雜,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則是誠實,不要假裝你拿到其他公司的 Offer,也不要虛報你其他 Offer 的數字 (即便這個數字是合理的),你可以選擇性揭露你的資訊,對方問到你不想揭露的資訊時,你可以禮貌地說你不方便透露,但絕對不要說謊。
公司在給你 Offer 的時候會考慮到很多因素:年資、面試表現、現在的薪水以及職等、其他公司 Offer 以及其他的面試者等等。這其中大部分資訊我們是不會知道的,比如說每個因素佔的比重、總共有多少面試者、我們在所有面試者裡面的表現如何,而且年資跟面試表現基本上已經確定了,所以實際上你能夠用的資訊就是其他公司的 Offer 或是你現在的薪水以及職等 (當然是要比較高才有用)。
當然最有用的談判手段,就是你拒絕掉這個 Offer 也沒關係。公司招人需要成本,從一開始收履歷、電話面試到 Onsite 面試,他們已經在你身上花了這麼多時間,也給你 Offer 了,所以在這個階段公司也很希望你能加入,除非這是你夢想中的公司,你很怕談薪水所帶來的風險,不然一般來說求職者在這個階段是有比較大的話語權。
另一個建議是請把 recruiter 當成你的夥伴,通常他們是要看業績給獎金的,所以她是跟你站在同一陣線,要幫助你跟公司談出更好的薪水說服你加入。Facebook 的 recruiter 這方面做得很好,她很多資訊都很透明地分享給我,包含這個級別可以拿到最好的 Offer 以及我的面試表現,一開始給我初始 Offer 的時候還告訴我這只是標準包裹,她不預期我會接,整個很 Real!後來給我的 Offer 也比原來的高出了不少,並且我如果下定決心要加入 Facebook 的話,她可以幫我要到這個級別的頂包。
Robinhood 也對我蠻有誠意的,在過程中不斷溝通,安排我跟主管以及同事聊天,有必要的話還可以讓我跟上面的 VP 聊聊,解答我對於 Robinhood 所有的疑惑。後來在得知我有 Facebook 跟 Coinbase 的 Offer 以後,給了一個很有誠意而且超過 Facebook 的 Offer,真的是受寵若驚。Coinbase 給的 Offer 相對前兩家低了不少,而且往上談的空間不高,他們給的理由是他們現在使用的估值是兩年前募資的數字,所以實際上的股票價值遠高於那個數字,而且他們 Refresh 也會給的比較大方,讓你在四年以後薪水不會降。
#最後的決定
我在選擇公司時,通常會考慮三個點,第一個是這個職位本身,我在什麼組、負責的產品、使用的技術、發展的機會以及同事跟主管的做事風格等等,盡可能知道每天工作的樣貌,判斷自己未來的開心程度。第二個是關於公司,我會問自己兩個問題:
1. 公司的文化跟價值我是否認同?人生很短,千萬不要浪費時間在幫跟自己核心價值不合的公司賣命。
2. 我是否相信公司所描述的願景,公司在未來的 5 ~ 10 年內能持續成長並且有好的發展嗎?
第三個是薪資結構,包含了底薪、股票、簽約金、獎金以及 Refresh 等等,來預期未來幾年的薪資。
除了以上三點以外,還得考量到現在都是遠距上工,跟同事以及主管建立感情也相對比較困難,所以在新公司的適應難易度也得列入考慮。在綜合考量之下,我這次還是選擇先留在 Square,或許明年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機會!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按讚拍手,有任何問題也可以在底下留言,或是私訊給我們也行!
迷信行為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12/2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1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相信對台灣有一定熟悉程度的你,一定會知道,台灣揚名國際的名產,除了「夜市」跟「人情味」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宮廟文化」。
無論你住在哪個城市,特別是人口密集的大都會區,只要你在大街小巷裡穿梭,很容易就會發現三步一小堂,五步一小廟;甚至到了比較近郊的地方,也很容易看到各大寺院、精舍的成立,讓人眼花瞭亂啊!
我個人相信喔,有宗教信仰、願意修身養性,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只是喔在很多社會案件裡,宗教的斂財、神棍的騙色…都時有耳聞。
因此呢,在尋找心中的清境地的同時,要如何能夠避免自己誤入陷阱,這絕對是刻不容緩的。
因此啊,在這一集裡,我會跟你分享那些邪教控制人心的四個手法,以及哪種人,特別容易的被邪教所吸引。
要避免誤信邪教,首先你一定要知道,邪教跟所有的偶像崇拜,都有類似的手法,就是會對你進行洗腦;讓你一步步的去接受他們的想法,對他們敞開心房。最後呢,他們就能夠控制你的行為,讓你對他們百依百順。
所以,無論你再怎麼樣喜歡某個領袖,或者是某個特定的團體;在參與的過程裡,你一定要特別意識到下面的四個要點,如果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你就要格外的小心。
這四個要點分別是喔,第一個叫「得寸進尺」。
你可以先觀察一下,在參與團體的過程裡,這個組識,或者是某個特定的人士,他會不會用一些你無法拒絕的理由。
像是捐款拯救貧苦人家、那些危難的人、建造新的廟宇或者是屋舍,讓神明可以開心,香火可以傳遞的更遠,要求你為組織無條件的奉獻。
而這裡的奉獻也許是金錢,或者是身邊的人脈跟資源,或者是你的時間或體力;等到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會要求你奉獻得更多,來表達出你的忠誠。
甚至於進階到更高的管理階層,可以更接近神明或者是師父,好獲得更多的保佑,說服你一步步的投入更多,以換得更好的位置。
那這時候你會為了求安心或者是賺大錢的渴望,而聽話照做嗎?還是你會先停下來想想看,自己是不是已經被控制了呢?
再來第二個,叫做「有志一同」。
請你要特別留意,在這個組織裡,是否有任何跟組織想法不同,或者是公開討論某些不同意見的那些個人,很快的就會被打壓?
變成是「一言堂」的組織,只有領導者說了才算數,其他人都不准有自己的意思跟看法,否則就會被排擠跟攻擊。
如果你身處的組織,確實有這樣的情況,那麼我邀請你思考一下,這個組織有什麼理由,要維持統一的想法或做法?不准有其他新的可能性發生,這麼做對他們有什麼好處?你可以深思一下喔!
德國有一位我很喜歡的哲學家,叫漢娜・鄂蘭曾。她曾經說過:「最可怕的邪惡是停止思考。」
當一個組織,制止你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的時候,通常會開始極端化,最後就會做出駭人聽聞的事情。
而接下來的第三點,就是宗教騙徒必備的技能,那就是「展現神蹟」。
你可以想想看喔,你的組織領導者是否宣稱自己有超能力,或者是某位神佛的降生轉世?
說到這裡喔,我要特別澄清一下,我會這樣講,並沒有否定這個世界上,會有一些特異人士的存在;畢竟我自己也只是凡胎肉身,也有很多未知的世界,和值得探索的地方,是我不知道的。
但在這裡,我想強調的是,不管你眼前那個「展現神蹟」的人,看起來有多麼的了不起,能夠治病或者是一語成讖...。
其實你都得先有個自覺,你眼前的一切,都很有可能只是自己在自欺欺人。你可以停下來問問自己,對方透過展現神蹟,想要贏得你的什麼?
或者是對方做出不可思議的事情,想要展現你和他的差異的時候,他是否不斷的在墊高自己的地位和階級,好贏得你的崇拜,讓你感覺到自卑?
在你確定這些答案之前,不要太快被所謂的「超自然現象」或「超自然能力」迷惑,這樣子會對你來說是比較安全的。
而最後,第四點,那就是「受苦的儀式」。
我邀請你回想一下,在你加入組識的初期,也就是所謂的「入會」的時候,是否會經過一些痛苦、刁難,或者是一些屈辱的儀式呢?
我相信只要是人,難免都會有難過、脆弱的時刻,所以我們會需要朋友,需要一個能夠接納他,甚至於給他幫助的地方。
然而弔詭就在這裡了,是什麼樣的組識,會在人們特別脆弱、上門求助的時候,還要刻意的去羞辱、刁難他呢?這背後的動機到底是什麼,你可曾有想過?
有沒有可能這樣的組識,就是要去抓住人們脆弱的時刻,運用「受苦的儀式」,去剝奪人們最後的理性跟自尊,也就是台語俗稱的「壓落底」;讓人產生扭曲的忠誠度,一輩子不敢反抗呢?
我相信聰明的你,可以自己做出一些判斷。
正因為台灣的宮廟的密度如此之高啊,我相信正在看影片的你,或許身旁就有家人、朋友很熱心的投入宗教活動。
那麼我就有義務要提醒你,接下來我要說的話,可能要有個心理準備;因為可能聽起來會有一點刺耳、會有一點不舒服。
然而如果你認為自己是玻璃心、心臟不夠大顆,我會建議你,這段視頻看到這裡就好了!我實在是無意造成你的不舒服,但對於我的節目的忠實聽眾來說,我還是有義務說出我的相信。
其實喔,要破解宗教的詐騙,還有更釜底抽薪的方法,那就是先了解人為什麼會「迷信」?
要拆解「迷信」這件事,不免俗的,我們得先知道「迷信」它是怎麼來的,得要好好追本溯源一下。
事實上喔,關於「迷信」這件事,早就跟隨著演化,深入到我們的血液裡;因此呢,人類的文化有多長,迷信的DNA就流傳了多久。
我來說兩個例子,你馬上就會明白。
在古希臘裡,最偉大的帝王是「亞歷山大」。據說他的母親,在生下他之前,就夢見雷電擊中母親的子宮,造成一團火焰。
而且這團火焰更以雷電的速度,從馬其頓王國向四周擴散開來,這就預言了亞歷山大將征服歐亞非三洲,建立前所未有的大帝國。
回到我們的文化傳統,也有很多類似的傳說,就像《唐書》裡面記載的唐太宗李世民。
他在出生之前,就有兩條神龍,在李淵家的大門口遊蕩了三天才離開,當神龍離開之後,李世民就出生了。
那我們以現代的角度來看喔,我們都很清楚,這些古代的開國君王,是為了能夠去穩定國家的統治、讓人民有一個擁載的理由。
所以會為自己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目的就是想要灌輸人們「君命天授」這樣的思想;顯示帝王統治地位的合法性,就能夠讓老百姓更聽話,打自內心的服從。
而且這樣的把戲,幾千年來屢試不爽啊!才會演變到今天,一些思想比較封閉、保守的地方,還是有人去相信,我們的領導人出生的時候天降異象;三歲就能夠開車,五歲就能夠開戰車…這樣「神蹟」,一直流傳到今天。
而這些迷信,之所以能夠深植人心,那背後更深的本質,就是把自己的權利,交給了帝國、或者是不可挑戰的神佛。
他不讓你有任何理性挑戰的空間,最後只剩下「絕對相信」這個概念;它讓你失去了判斷力,變成是一個被操控的玩偶。
那你會不會很好奇,時至今日,極權統治已經被推翻,教育也打破了很多迷信跟謠言;但為什麼還是有人會誤信邪教?甚至於這些人裡,可能有高級知識份子,一樣會受騙上當。
假如你對2019年的年初,有一款爆紅的電玩遊戲,叫「還願」還有印象的話,你就可以更快的去體會到,一個太過迷信的父親。
因為內在的軟弱,和不想面對一些核心的問題,他就對所謂的「何老師」的一個迷信喔,迷信到妻子跟他離婚、女兒也死了,才相信何老師是神棍,有多麼的匪夷所思對這種事!
但是事實上,這樣的一個你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背後,一個很隱微的心理動力,那就是「不想要負責任」啊!
太多人太想要一步到位,去獲得錢財或者是幸福,但是他又不願意去付出相對應的努力,或者是承認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所以轉而崇拜一個虛無的對象,去逃避自己的問題。
結果呢?等到自己頭洗下去,捐出自己所有的身家、性命、財產,也不能夠保證婚姻幸福、工作順利之後,那些所謂的「忠誠信徒」,他就可以去怪「這些神棍太壞了」。
或者是,去怪這些團體「不應該仗著宗教的名義騙人」這些理由,就能夠一直把手指頭指向別人,自我合理化「其實我是個無辜的受害者,我很可憐啊」!
這樣子他就可以繼續的躲回「受害者」的角色裡討拍,然後再尋找下一個「老師」,為他的人生負責。
說得再白話一點喔,「迷信」是讓人逃避自己最省力的方法。
因為你只要相信這些,你就可以別人說什麼,你就跟著做就好,你根本不用自己承擔思考和做決定的責任跟風險。
如果你看了我的視頻,終於弄懂了,身旁的人為什麼會這麼的迷信;或者是大夢初醒一般,發現自己已經陷入邪教太深了啊!
你想要離開的話,那我會建議你,不要太快的想要搖醒那個「還深信不疑的人」,或者是突然就跟你現在的組織「一刀兩斷」。
因為如果你還不具備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相關判斷訊息真偽的能力,你的任何反擊,都會被那些組織用更強力的力道打壓,你有信心自己真的能夠挺得住這些攻擊跟排擠嗎?
因此啊,如果你真心的想要改變,希望自己變得更有力量,不想要繼續用「受害者」的面具來自我保護;或者是跟所愛的人,因為這樣子撕裂關係。
那我會很鼓勵你,有機會走進我的教室,特別是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
在這一門課裡,我會讓你明白,怎麼樣看出對方「不真」的訊息;去聽出對方那些「可疑」的陳述;去問出對方的「關鍵訊息跟情報」;同時依照整體的局勢,去做出最適當的回應跟選擇。
只有這樣子,你才能夠開始擁有屬於自己的判斷力,不管外界怎麼調包你的問題,你都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不會被洗腦。
然而我很希望喔,今天這一段內容,不只是跟你分享關於「邪教」的這件事,還有一些我們可以給你的幫助。
我更希望無論你會不會踏進我的教室,有時候認知的開啟,才有機會造成我們後續行為跟重新選擇的改變。
所以無論如何,我都很希望透過這一段視頻,起碼你退一步,能夠知道怎麼樣保護自己。
然而進一步,很渴望你能夠幫自己透過有效的學習,哪怕不是進我的教室,只要是這個學習能夠幫助你,產生屬於自己的力量,跟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跟理解,我都很鼓勵你,這是人生當中最好的投資。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跟你分享的【高難度對話】課程;這一門課,在10月15號開課。
這是今天2019年的最後一期,我希望你能夠把握這個機會,因為如果你錯過的話,下一期就要等到2020年的3、4月之後了。
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在錄影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名額也在倒數,其實我自己根本沒有把握,在你看到這一段影片的時候,還有沒有名額。
如果那個時候還有的話,我真心渴望你能夠踏進教室,為自己長出判斷的能力,並且跟值得的人,和你想要圓滿的事情,有效的達成必要的共識。
希望我能夠在10月15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oilqavzL5w/hqdefault.jpg)
迷信行為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 10/26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八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我們來破解一個迷思,那就是「這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命運』的存在?」聽到這樣的破題,會讓你想到什麼?
是不是像是「為什麼我老是遇到爛情人?」或者是「為什麼我總是懷才不遇?」,再不然就是「錢為什麼都留不住?」。
甚至於是「為什麼我一直跟爸媽吵架,難道命中注定相剋嗎?」這些是不是都比較偏向「宿命論」,而且這有可能都是你的疑問。
相信我問到這裡,你可能會有很多往事、歷歷在目,想要跟我分享。但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個很務實導向的心理學家。
因此喔,我能給你最誠懇的建議,就是請你把心力收回來,不要浪費在那些「過去」,否則啊你永遠會「過不去」。
我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家榮格,他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喔:「當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缺乏自覺的認識的時候,它就會轉化成為命運。」
榮格所說的「缺乏自覺的認知」,其實就是我們東方人,常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也就是那些「積習難改」的事。
那什麼叫做「積習難改」的事呢?我來舉一個例子,你馬上就會明白。
這就像是一個放學準備要回家的孩子,因為同學的邀請,請他到同學家玩,結果玩到忘記時間了,匆匆忙忙的趕回家。
一打開門,看到媽媽生氣的臉,就會覺得自己很愧疚;才想要道歉,但是他還沒有開口,媽媽就已經開罵了,完全不聽他解釋。
他感覺到很刺耳、而且不被理解,所以呢,就生起了不耐煩的情緒,用力的把房間的門關上,並且藉著載上耳機打電動,來平復自己被媽媽責備的氣憤心情。
而媽媽呢,也因為被甩門,她更生氣,就更罵孩子罵得更用力;而孩子繼續把音樂開得更大聲,更不理會媽媽的怒罵。
這樣子是不是讓媽媽覺得,孩子更自我中心,完全聽不進去別人的關心,而且呢,孩子被誤會得就會更深、更不想解釋、更不想回家;下課就更容易的跑去同學家。
於是你聽到這裡,大聲斥責和我行我素,是不是就成了他們親子之間,完全沒有辦法擺脫的命運了,它根本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聽到這喔,你是不是也很熟悉這樣的母子互動的一個相處模式呢?沒有錯!這樣的熟悉感,其實就是大多數人很少覺察到的「習慣」。
然而如果我們回到最原初的動機,不管是媽媽的出發點,還是孩子的出發點;其實他們都不想要這樣的結果啊!
其實啊,最近的神經心理學家的研究,都己經證實;我們的大腦裡面有很多神經元,彼此之間的激發或者是抑制,透過很多重複的行為,就會讓神經區域之間的連結,發展成固定的神經迴路。
白話文就是「習慣的養成」。
那更簡單的說呢,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所謂「命運」的存在。你現在覺得的很多像「輪迴」一樣的重複,說穿了就只是因為你沒有意識到它,而一再的放任它重複不斷的「神經迴路」,如此而已。
就拿剛剛的例子來說,覺得被誤解的孩子,和生氣罵人的母親之間,只要有一個人,先有意識的打破罵人和冷戰的行為,去改變這兩個人之間,對於「放學出去玩」這件事的反應,而建立新的互動習慣,所有的「輪迴」它其實就可以打破,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有解。
所以,如果你想要打破生命裡面的輪迴,建立新的習慣,你就一定要先幫自己大腦,輸入三個觀念。
第一個觀念是,叫做「正確歸因自己的行為。」
先搞清楚哪些是環境,或者是先天的因素,而哪些是自己可以改變、可以控制的?
這樣子你就能夠更客觀的,看待事情的因果關係,而不是一昧的去迷信「命運」這種絕對值信念。
也就是說喔,面對孩子溜出去玩的母親,可以先認清「玩」這件事,它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我們根本不可能壓抑,和完全消除「孩子想要出去玩」。
母親得花一點時間好好的覺察,真正引起她憤怒的事情,是孩子太愛玩?還是孩子沒有先告訴媽媽,要出去玩呢?
因為孩子沒有先告知這件事情,讓身為母親的自己,感覺到擔心跟害怕?所以一個媽媽,她憤怒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如果是後者,那其實只要好好告訴孩子:「我生氣的原因,是因為關心你,只要你能夠事先徵求我的同意,並且準時回家,這樣子我就不會罵人。」
如果能這樣子說清楚,孩子是不是就比較容易懂得母親的在乎,用媽媽可以接受的方法,去滿足自己的需要,自然也不會讓媽媽老是在罵人;而身為孩子的自己,也就不必甩門、冷戰,自然能夠化解母子之間的衝突。
但是如果是前者呢,媽媽這時候就可以繼續去思考,「愛玩」那會發生什麼事?你對孩子有什麼期待?
而這個期待,真的跟孩子本來的樣子有呼應嗎?還是只是我們個人的投射,硬是要把孩子變成另一個樣子,或者是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在我們面對「習慣」的時候,你一定要先搞清楚,哪些是可以調整的,而哪些是很根本的需求?我們只能接受,你壓抑它是沒有用的。
就像是一個左撇子的孩子,你硬要他用右手拿筷子、用右手寫字,他就會變得很奇怪。
但如果你跟他說,為了不要跟旁邊的人打架,吃飯的時候去磕磕碰碰,那在吃飯的時候,如果可以選擇,自己的左邊盡量不要坐人,是不是也是個解決方案啊?
就像如果我們唸書不行,仍然可以找到自己優勢,好好的發揮,一樣可以出人頭地。
我知道像這樣子理智的「自我歸因」,好好的去釐清,自己在意的是什麼;如果沒有經過刻意的練習,其實並不容易做到。
但是就像「麥克.阿瑟」的祈禱文裡面說的:「神阿,請賜給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請賜給我勇氣,讓我去改變那些能改變的,並且賜予我智慧,去區分這兩個的不同。」
唯有你努力的去嘗試,才能夠一次一次的,去靠近寧靜跟勇氣,還有智慧,進而才能夠有機會,去翻轉自己的命運。
再來,第二個能協助你,建立新觀念的習慣,就是「具體的經驗,會大過抽象的理解」。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喔「做到」會比「知道」來得更為有效。
美國的教育學家,他也是一個哲學家,叫「杜威」;他所倡導的「生活就是教育」、「做中學」這些教學理念。它不只是受到全球教育界的肯定,更受到神經心理學領域的推祟。
因此呢,現今的心理治療,不僅限於在治療室裡面坐下來聊一聊,教育也不只是在教室裡上課,有很多的科學證據都顯示,多層面的實做技術的擴充,更有助於學習。
就像是剛剛那個媽媽,如果對自己的孩子,沒有辦法好好的說話,他也可以請朋友幫忙;請朋友扮演他的兒子,練習怎麼樣好好說話,該用什麼樣的語氣和用詞。不要小看這個模擬喔,我們的大腦,對於曾經說過的話,下一次要再說出來,就容易多了。
透過這些實做的方法,讓人重複並累積正向的經驗,這樣子就會直接產生「做到」的效果。
這是因為喔「知道」只是觀念的累積,而「做到」卻是讓我們的身體,擁有身體的記憶。深刻的程度,一定會大於「知道」這件事情,而且只要做到過一次,就更容易的讓人保持這樣的新習慣。
最後呢,第三個觀念,是「內在語言會影響心情感受」。
更直接的說,就是你怎麼詮釋這個世界,你就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打個比方喔,就是兩個人如果同時都踩到大便,但A呢,會覺得太幸運了,所以趕快跑去買彩券,而他就會有快樂的感覺。
但是另外一個B呢,他會覺得唉呀!觸霉頭、真得很倒霉,老是擔心因為踩到了一次大便,而後面會有壞事情發生,於是呢一整天悶悶不樂。
像這樣子遇到同樣的事情,但是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它的重點就在於「你怎麼看待你正在經歷的?」改變看待的方式,就能夠左右自己的情緒,並且決定我們接下來的行動。
就像剛剛的媽媽,她如果詮釋兒子的愛玩是「調皮」啊、「不好學」啊、「偷懶」啊;那麼她自然就會擔心孩子的未來,覺得兒子會跟不上人家,一輩子「撿角」。
可是如果她的詮釋是「喔~我的兒子很有活力」、「充滿創意」、而且「很會交朋友」,他根本是個「孩子王」、「很有領導能力」。
她就會看到孩子的競爭力,而知道這些特質,在現在的社群時代,是很吃得開的;而因此更加肯定自己的孩子、喜歡自己的孩子。親子關係在這裡,就會自然而然的變好,變正向的轉圜。
而更有趣的就是,許多內在的語言的這些實驗裡面,它的結論都告訴我們,唯有好的情緒,才能夠引發好事不斷的發生。
所以我邀請你想一想,假如你一直不意識自己的內在語言,是怎麼樣跟自己對話的,那麼你真的認為有一個叫「命運」的東西在折磨你;或者是,你根本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呢?
說到這裡喔,我們總結一下,我想強調的其實就是「積習可改,命運可變」。
只要你能夠開始懂得「正確歸因自己的行為」、「做到會比知道更有效」還有「我們內在語言會影響心情感受」這三個重要的觀念。
你就能夠打破舊的習慣,還有舊的反應連結,並且有意識的擁有好心情,幫自己建立新的習慣。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對你產生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就如同在內容當中舉到的例子,媽媽跟孩子。
我想我們生活當中有很多情境,可能是我們需要跟他達成共識、我們需要好好跟他相處,但是可能有一些基本的立場、有一些衝撞、有一些辛苦的對話。
當我們面對到這樣的情境的時候,怎麼樣能夠真正的看懂、聽懂,對方的言下之意,並且透過好的問句,引導出必要的共識。
如果你想要在這方面學習、前進的話,我很鼓勵你,可以好好的把握,我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
這一門課程,是我在2019年,最後一期的【高難度對話】課程,希望你能夠一起進教室,我們一起前進。
如果你錯過這一次的機會,下一次的【高難度對話】課程,就要等到明年三、四月之後了。
我常常會有一個感覺,我們都不想要對命運低頭,但是常常會有一種「半點不由人」的感受。然而要突破這樣的困境,就如同你花時間看這一段影片到了現在,其實你是願意學習的。
如果你已經有這個意願,何不給自己一個決定,再跨出那重要的一步。希望我能夠在10月15號的教室裡見到你。
詳細的課程資訊跟連結,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d-P7QETP7s/hqdefault.jpg)
迷信行為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我來透過一個心理學的觀念,來談一談關於「迷信」是怎麼發生的?
這個觀念呢,叫做「後此謬誤」,它是一種我們內在的思維模式。講幾個例子喔,你大概可以體會一下「後此謬誤」是什麼。
有一個來自瑞典的美國職業冰球的守門員,叫做佩勒.林伯。他每次出賽的時候,都會在護具下面,穿同樣一件橘色的罩衫。
但重點是這個罩衫從來不洗,除了衛生的問題之外,幾年下來這個衣服,早就縫縫補補過好多次,都已經快要爛掉了。
另外一位已經退休的網球名將,叫伊凡.諾賽維奇。他每次贏球之後,都有一個習慣,就是把勝利當天的作息,複製到下場比賽的日子。
而這裡所談的「複製」,包含餐桌的擺設啊、餐點的菜色啊,這些是完完全全的複製。
他自己就在部落格上曾經寫到喔,他很希望比賽能夠快一點結束,因為比賽結束,他才能夠吃別的東西。
而另外一位運動員,是上個世紀的美國職棒明星,叫威德.伯格茲。他的外號是雞肉人,因為他每一場比賽之前,都要吃雞肉。
另外呢,他還很迷信這個數字「17」,他每次打擊的練習,都安排在5點17分;然後短跑練習都排在7點17分。
有一陣子剛好遇到打擊的低潮,結果有一場比賽的播報員,忘記念他的背號,就介紹他上場。
那一天他的比賽表現的很好,走出了低潮。於是從那一天開始,他就不準播報員,在介紹球員出場的時候,唸他的球衣號碼。
他現在已經退休了喔,他個人傳記的作者就說喔,博格茲的生活到處都是規定,他根本就是個機器人,是一個每件事情都有固定儀式的人。
而他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有打擊成績要顧,透過規律而機械化的作息,博格茲覺的自己在場上的表現,也會變得可以測量、可以比較。
其實這樣的狀況,在各類運動員的選手身上,簡直是司空見慣。只要他們有一天的表現非常好,他們在這之前,做的每件事情都會放大,成為他們表現好的原因。
然後全部集合成一個「儀式」,每天都要做一遍;這樣的情況,就是「後此謬誤」。
其實早在山頂洞人,或法老王的時代,從人類出現第一個幸運符,的那個瞬間開始;我們的大腦裡,就會產生這樣子我們無法拒絕的傾向。
當一個事情,接著另外一件事情發生,我們就會判定,這兩件事情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係,這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然而,如果從負面的角度來理解的話,有一句話是這麼說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有一個調皮的孩子,被插座電過一次之後,他從此以後就會躲著插座。他有一次觸電的經驗,比被他爸媽電一萬次都有用。
你根本不用跟小朋友解釋,富蘭克林的電學原理,你也不用跟他說明,從電學被發現之後,要怎麼樣去設計出電場啊、電網啊、電線啊…。
你甚至於不用跟他說,這背後的對經濟呀、產業啊、文化啊,有什麼影響?
你根本不用跟他分析、研究電磁學的公式。反正呢,他只要被真真實實的電過一次、麻過一次,他就什麼都懂了。
我們的大腦會這麼認為,經過了這個經驗,所以得到某個結果。所以因為這樣的經驗,我再也不敢「再重複一次」。
你會發現,人類非常容犯「後此謬誤」。我們太容易把先、後發生的兩件事情,把它歸納成因果關係。
「後此謬誤」可以說是我們「非理性思考」的大哥大。
所有失準的、不科學的、穿鑿附會的、道聽途說的、迷信的…這些說法;都應該給「後此謬誤」這個大哥,好好的鞠個躬喔!
我們會因為「後此謬誤」,讓我們被很多經驗,跟觀念牽著鼻子走;甚至於,被送去賣了,還不忘說謝謝、幫他數鈔票。
其實,這樣的「後此謬誤」,如果公允一點來看的話,它其實某個層面,也是我們之所以會學習、學會經驗的一個主要出發點。
但問題在於喔,我們不太懂得去過濾、去篩選出,有太多、太離譜的狀況;只會死板的,照著這樣的一個觀念,或這樣的一個經驗去歸因。
把前面發生的事情,跟後面發生的事情,只要它有順序性,我們就會覺得它是因果關係;就像是我們生活當中,那些小感冒。
其實,無論如何都是會好的,時間到了就會好。所以呢,在這個過程裡面,你吃的任何感冒藥;其實只是緩解一些症狀,而不是真的治好感冒本身。
但是我們的家裡,總會有一堆陳藥,讓我們覺得很安心。因為我們深信吃這些東西,可以讓自己好起來。
但事實上,感冒復原的原理,根本不是這樣子啊!就算你只是躺著蓋被子、好好休息,時間到了你也會好。
那麼有些文明還有一些儀式,像是「跳舞祈雨」。
有雨才能豐收,但這就表示「跳舞」跟「豐收」有關係嗎?我們以現在的理性,當然會很清楚知道,絕對不是這樣子。
如果再回到前面談的運動員的經驗,你的球隊在賽前可能會集合、可能會做一些禱告;但是你們拿到冠軍的原因,是因為你們的神,比對手的神來的強嗎?
你們拿到的獎金,要跟你們自己的神明分嗎?不是吧?只是「後此謬誤」這樣的直觀思維,是很順手、是很方便,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安全感。
它讓我們會有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我們會覺得再怎麼樣,這也是勝率最大的一個選項。
然而,當你發現自己也很容易這樣的時候,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到底有什麼問題跟瑕疵;因為這是我們演化心理當中,每一個人的「原廠設定」啊!
那既然知道「迷信」,也就是「後此謬誤」這樣的心理狀態,是我們的原廠設定。那就意味著,我們得默默的承受這一切嗎?
當然不是喔!其實如果你問我,我是站在什麼樣的態度,我是「反迷信」嗎?或者是我把所有疑似迷信的東西,全部推翻嗎?
我倒沒有那麼極端,我所站的位置是哦,如果這個儀式行為,能夠讓我好一點、 能夠讓我有信心一點、能夠讓我平靜一點,那何妨繼續呢?
但是我更清楚知道一件事,任何事情的成敗關鍵,還是在於直指核心的努力。你為這件事情,做了多少努力跟準備?
就像前面提到的運動員,那些儀式只要能夠讓他安心,那麼就繼續;可是別忽略了一件事,他今天之所以能夠成為運動明星。
是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的那些努力、那些訓練;那是他所有汗水,跟自律累積下來的結果。
所以呢,當我們本末倒置,把那些「儀式」,當成是成功主要的原因,而不是把自己能控制的努力,當成是主要的原因;那麼「迷信」在你的生命裡,才會是問題。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
在我們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asZdGVaH4s/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k4zcT1jrOZF6nh_Fdu5rSFFgdcQ)
迷信行為例子 在 MY 心理学- 我曾经一度无法理解和包容迷信这件事。我的大伯 ... 的推薦與評價
举个例子, 有些赌徒因为曾经穿着红色的袜子赢了赌博,就相信红袜子能为 ... 有很多人也对盲目迷信的思想行为感到嗤之以鼻,但难道我们自己真的一点 ... ... <看更多>
迷信行為例子 在 都是有這種特質~十分鐘帶你認識邪教控制手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事實上喔,關於「 迷信 」這件事,早就跟隨著演化,深入到我們的血液裡;因此呢,人類的文化有多長, 迷信 的DNA就流傳了多久。 我來說兩個 例子 ,你馬上就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