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說接近三年前在吉隆坡認識了一個在匈牙利讀書的德國女生。當時我跟民宿主人說我準備去馬六甲,他回應道:「你可以跟那個女生一起去啊~」於是當時18歲的我跟第一個認識的德國人踏上旅途。
我們來到車站買好長途車票,在Food Court坐下吃午餐,依稀記得她是素食者,可選擇的食物不多。我們一邊吃一邊聊自己住的地方,她是個30歲(我猜)的背包客,今年辭職到處遊歷。但未去過香港,因為對「城市」沒有興趣,是呢香港的確是城市。那時我算是首次從當地人口中了解歐洲,了解匈牙利與德國,而這些地方於我而言也只能用遙遠二字形容。
我倆聊過很多各自的工作文化、生活福利等等。最印象深刻是我從她身上得知歐洲某些國家的人只要失業就能得到一大筆救濟金,甚至比上班族的薪水高,所以好些人寧願不工作坐著領錢。當時我們都慨嘆有時候社會的福利養著一幫大懶蟲。
之後經過數小時的車程,到達馬六甲。她告訴我,她同事的媽媽會開車來接自己,而她跟那個同事十分要好。她說可以順道載我一程,我很感激。然後我們拍了一張照片,我加了她的Facebook,說希望有機會再見。可惜啊~不知怎的,她從來沒有出現在我的FB,到我想把咱們合照發她時,才發現這件事。沒辦法了~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然後我來到當時她口中的匈牙利了。
#旅包看匈牙利 #記錄旅途的身影啊 @ Danube River, Budapest
遊歷香港作文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由姑婆屋改造而成的澳門文化創意空間 - 潘少權
在朋友Facebook看到她在澳門的Albergue 1601吃葡國菜,食物豐富多采,已很吸引;但餐廳外那兩棵樟樹的照片,和那個叫婆仔屋的名字,令我去了一趟澳門。
婆仔屋,現在是澳門的文化創意空間,坐落於瘋堂斜巷,已有百年歷史的外觀,是兩座黃色的葡式建築,前有一小庭院,那兩棵巨大的百年老樟樹,就像網上見的一樣。茂盛樹陰成庭院標記,是打卡影相的好地方,這一天下著雨,更見清幽。葡國餐廳Albergue 1601就在另一邊,富有情調。
為甚麼叫婆仔屋呢?
古時女士出嫁後,必須將辮子紮成髮髻。不結婚的女人也會把頭髮像已婚婦一樣自行紮成髮髻,表示終生不嫁、獨身終老,自梳後的女人被稱為自梳女。此處之前主要住的是那些自梳女,都是年老的婆婆,儼然是間老人院,附近的街坊便叫做「婆仔屋」。
明末清初,華南地區的養蠶業十分興旺,吸引了不少年輕女人打工謀生,她們收入好,眼看一些嫁了的姊妹生活困苦,又受男人氣,故不願結婚。1930年代,中國絲業崩潰,自梳女無法維生,便走到香港當「自梳住家女傭」,即媽姐。我的堂姑媽便是其一,不過她是因為兄長早死,遺下妻小,為供養他們,來港打住家工。
按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親戚家,死後亦不准由其父母收屍殮葬,因此自梳女們大多會合買一間房子作「姑婆屋」,以便互相照應。我堂姑媽的姑婆屋便在上環太平山街。
婆仔屋在1984年6月被澳門文化局評定為受保護的文物建築。回歸以後,那些婆婆們遷去新的老人院後,婆仔屋便丟空了。之後於2003年進行翻新和修復工作。
現在婆仔屋的右邊是文化創意基地,設有展覽空間。左邊的餐廳在謝霆鋒的《12道鋒味》出現過,餐廳內部是高雅的復古風格,裝潢簡單,卻很有氣氛,尤其是窗邊的座位,別有一番風情。
朋友亦十分周到,替我跟那裏的老闆打了招呼,又推薦了那裏幾道的首本名菜,是吃過最好的葡國菜之一,果然名不虛傳。
婆仔屋原先叫「貧窮者之家」,日本侵華期間,大量旅居上海的葡萄牙僑民走難來到澳門,婆仔屋就成為專門收容難民和窮人的地方。80年代因很多自梳女老來無依,便住在這裏。
婆仔屋是望德堂坊(葡萄牙文︰Bairro de São Lázaro)一部分,以前是華人天主教徒聚居地,亦有說是內地教徒為避滿清政府追捕的避難所,令這裏帶上光環。
望德聖母堂是坊內另一景點,乃最早的華人教堂,曾是主教座堂。每有新任主教就職,會去望德聖母堂領取法杖,以表示行使權責。教堂後側曾設麻瘋院,故有人把教堂叫瘋堂廟。
雖然澳門政府銳意發展此地作文化產業基地,可惜人流不多。去年全年入境旅客人次逾3,200萬,但絕大部分把時間和金錢都投進了賭場和酒店,其實澳門政府在保留古迹和具殖民地色彩的建築不遺餘力,此地值得一遊。
原文:經濟通
#旅遊 #歷史 #文化 #社會
遊歷香港作文 在 海闊天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元旦時,我跟自己說,我要為一位旅遊作家,把我流浪歐非南北美最深刻的故事寫成書。於是,我寄了近一百封自薦電郵到台港的書商,幸運的我收到幾個很正面的回覆,亦也成就了這個粉絲頁的開始。
然而這半年時間,對我來說,卻是無法言喻的漫長歲月,因為我實在寫了太多字,比過去二十年來加起來還要多的字,因為我在流浪之前基本上只會用英文寫作。而這半年,我幾乎日夜都在苦思寫作內容,因為其實寫不難,要知道寫什麼才是最難。更有某段時間,自己給了自己很大的壓力,只想寫字,不想跟外界接觸,怕寫作太慢,趕不上計劃。到了後來,某位編輯跟我說,「其實寫作跟你的出走旅程都也一樣,慢慢走才會看到最美麗的風景。」於是,我學習放鬆自己,學習享受於每天的寫作之中。
今天我收到「皇冠雜誌」寄給我的當期期刊,當看到自己的全新專欄《夢想地圖》被印在台灣重要的文學集誌上面,我感到非常大的鼓舞。回看,雖然這半年走過的路實在是非比漫長,但原來一路走來,我已跟台港澳的不同媒體合作,文字已在香港的 Ironshoe、Travelpop、GoTrip 這些旅遊平台、澳門的 JumpHR、Magazine & More 這兩家雜誌及 CyberCTM 極動感網站跟大家見面,而且還獲得跟不同機構合作的機會。
然而,要成為一位旅遊作家,面前還是遙遙路遠。但我相信,只要朝著自己相信的方向走,繼續大踏步走在我的夢想地圖,就必定會走到理想中的目標。因為夢想這條路,根本沒捷徑,除了堅持,就是堅持。
在此特地感謝每一位喜歡我文字的朋友,沒有你們的留言鼓勵,我也沒有動力繼續堅持,今天也上不到皇冠集誌。
再一次衷心感謝你們的支持!
======================================
更多報刊文章:
探戈背後 布宜諾斯艾利斯 https://goo.gl/KUZoFL
人間天堂馬略卡 https://goo.gl/LWoZbB
======================================
海闊天空粉絲頁 一個女生遊歷半個地球的流浪故事
FB Page - facebook.com/walkedbysio
出走路上的人與事 / 旅點行程攻略 / 途上打工資訊 / 自學外語心得
Instagram - instagram.com/cestsio
Website - walked.bysio.net
======================================